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

2024-10-25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共3篇)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 篇1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

中国中学

沈妙莉

听朱浦老师的报告,历来是非凡的经历。朱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深深浸润在报告中,浑然忘了时间的流失。事后细细品位,却又回味无穷。而更让我们受益非浅的是朱老师对待每一次报告的态度,他可以每天凌晨3,4点睡觉,为了从几十份案例中精选一份合适的,他可以反复斟酌,让每一页幻灯片多一字显得累赘,少一字不足以表达意思。

这次关于应用性阅读的报告更是具有针对性,让我们受益颇多。报告初始,朱老师就要我们认识到“英语新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然后朱老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三方面,在将“理解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进行深入对比的同时,配以精心选择的案例,用以教授我们“应用性阅读”的设计理念。“应用性阅读”的目标设计应摒弃习惯,以词,句为基础带动语篇,语境的学习倡导有效的,以语段,语境为主体带动词,句的学习。目标设计的语言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行为形式的表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朱老师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经,他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调整,补充。基于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的再构的设计意识将左右教师学科的专业素养,教师对于教材的态度,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朱浦老师更是为我们精心总结了教材再构的要点,以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借鉴。最终,朱老师让我们认识到“应用性阅读”“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思考文章结构或形式,其目的是强调阅读是互相作用的过程,即阅读者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个人观点和体验。”

听了朱浦老师的课,我深有感触,在有关教育部门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市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在写作能力还相对滞后,存在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偏离主题现象严重;文章词语贫乏,语言素材不丰富,句子意识差;表达不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篇章意识差等问题。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一般不开设专门的外语写作课,没有对学生英语写作基本功进行系统训练,往往是要求学生单纯的背诵课文,或是进行短期的突击性应试模拟训练,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可以说尚属空白。以往的英语阅读课以理解性为主,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最终的检测目标,朱浦老师的报告给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方向,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以读促写,延伸和深化阅读课的教学。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更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词汇,储存句法、语篇知识,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大量阅读又有助于培养语感,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用英语写作就必须用英语思考,这与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不注意往这方面的引导,造成汉化英语写作。撇开阅读谈写作犹如谈无米之炊。我们对学生进行“多而杂”的阅读训练,即向学生提供程度相当、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结合单元话题补充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 在阅读中扩大学生的语言词汇、强化语言结构、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篇章结构知识、训练篇章理解能力,再结合阅读指导学生写作,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写作,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听朱浦老师报告有感 篇2

关键词:心理,育人,报告

听钟红军老师的课和报告, 心中感想颇多。钟老师主要从对学生的发展谈了很多感想。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 心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困惑和苦恼。若不能及时排解, 势必影响身心健康, 妨碍全面发展。如何帮助高中学生排忧解惑, 使之保持心理健康呢?

一、健康不是一切, 但没有健康便没有一切

这是人人可知的道理。显而易见, 不健康的人是难以胜任学习、难以胜任工作、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的。那么, 什么叫“健康”?传统的健康观念为生物医学模式, 认为只要躯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现代健康观念则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界定了健康的定义, 1989年又作了修正、补充) 认为健康应包括4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这里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的状态, 即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个性, 能适应客观环境, 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善的关系。其判断标准众说纷纭, 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以下4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 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第二, 对学业有兴趣, 喜欢自己担负的工作与学习;第三, 情绪稳定, 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第四, 行为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

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例如一个小学时的尖子生在初中时考试屡屡受挫, 心里感到压抑, 认为前途无望生活没有意思, 当某次期中考试付出努力仍未达到期望目标之后, 便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 幸被及时发现, 经抢救而脱离危险;一个男孩子经常和同学打架且出手凶狠, 经老师和他推心置腹的谈心, 他道出了将同学作为反击其父棍棒教育的宣泄对象的实情;一个连续获得三好生称号的学生干部在考场上作弊被监考老师“抓获”, 其动机是怕丢掉原有的名次而怀着侥幸心理试一试;一个由一般初中校考入该校高中的学生, 在特长生云集的班内难以适应新环境, 找不到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 产生自卑、失落、孤独、冷漠等消极情绪, 在心理的天平上失去了支撑点, 陷入苦恼之中, 竟然采取了盗窃教师办公室财物等手段获取一时的心理平衡;一个工作很出色的校级学生干部, 因学习压力过重, 精神上承受不住, 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不得不中途辍学;有的学生过早地涉入爱河, 对教师的教导和家长的管教反感, “你越禁止我, 我偏爱尝尝其中的味道”, 更加频繁地与异性单独约会,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活生生的事例应该引起了大家深刻的反思:不能将学生中发生的这些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和道德品质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 应刻不容缓地摆在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上,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青少年才能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而且我认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 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 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 排除其心理障碍, 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 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 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 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开设心理卫生课, 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 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 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 又有长远性特点, 它使学生受益终生。开展心理咨询。每个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 解决心理困惑, 治疗心理疾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 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 常常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展开, 但它也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源于家庭和社会, 如父母离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等。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 (特别是学生生活的社区) 的支持和配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这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 如美国、日本, 他们是学校、家庭、社会 (社区) 齐抓共管, 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 靠学校单方面着力, 而应是多方位的, 以学校为主, 家庭、社会 (社区) 一起参与, 共同努力。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听朱苏力的讲座有感 篇3

在我原先的概念中,资深教授的讲座应该是充满了高端的专业词汇和深奥的哲学句段,让我们这样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法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法律学生难以跟上教授的思维,吸收教授的讲座精华。然而,听完朱苏力教授两个小时的讲座,我却深觉受益匪浅。朱苏力教授的讲座中贯穿着他要讲授的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又加之大量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搭配教授诙谐生趣的语言,令整个讲座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对于我听完朱苏力教授的讲座后的收获,我想跟随着教授的思路,择选出我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朱苏力教授提到了一个法理学上很重要的一个名词——“秩序”。秩序对于我们个人,乃至国家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是我们的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前提和保障。在秩序如何形成的问题上,教授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复仇。教授提到,由于人类具备受到伤害时进行复仇的本能,从而会运用刑法、民法等来反抗伤害。同时,教授在此区分了“报复”和“复仇”的概念。“报复”是一种受到当时情绪影响所做出的即时行为。而“复仇”则是一种推迟的报复,是针对之前所受到的伤害所做出的基于策略性的,有效的,理性的行为。正是由于复仇的需要,还产生了劳动的分工。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劳动剩余,使得第三方参与复仇的社会功能应运而生。

朱苏力教授的这个推论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就像教授所推断的,现代社会产生的这些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应该都是源于人类的本能行为。资本主义制度中保护资本家的利益,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内容不也正是为了满足资本家追求利益的本能么?反过来说,一个制度要发展起来,发展得好,发展得远,也应该要满足人类的基本本能和特性。

其次,朱苏力教授提出,由于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人们的复仇也区分对方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伤害。因为同态复仇在经济发展的时期已显得落后和没有必要,相对于让两个都受到伤害而言,允许过失行为方进行财产赔偿似乎更加有利于受害方的利益,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财富总额也没有下降。在古老的社会中,同态复仇给人们以巨大的震慑力,它不仅是一个警示器,更像是一台实践公平法则的天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复仇方式无非是野蛮和残忍的,因而现代法律以赔偿损失和承担徒刑的方式惩罚犯罪,体现公平。

紧接着,随着第三方参与复仇的开始,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代理问题。朱苏力教授着重谈到了司法机关的腐败问题。教授认为,腐败并不能单纯地责怪司法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不及格,而其主要问题在于等待裁判的双方的互相竞争。伤害方和受害方都迫切希望裁判者能尽快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有效判决,在此竞争下,腐败便不得已地滋生了,在这个关系圈中,裁判者反而处在了被动的位置,进退维谷。

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是很赞同教授的观点,不可置疑的一点是社会风气造就了裁判者的被动地位。但我认为裁判者并非就成为一头被枷锁束缚的狮子,无力可使。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我相信他们有更多的智慧和勇气来解决这个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事实上,我认为竞争只是腐败的一个较小的原因,人们过于迷信裁判者的公权力,或者其权利的确如想象中的难以反抗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裁判者手握判断是非和处罚轻重的莫大权力,因而巴结和讨好似乎比单纯的据理力争来得更加保险和有效些。我们的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机制来保障裁判者和等待裁判双方的平衡,使这三方能够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

朱苏力教授还谈到了在治理国家时,行政为重,司法为后的重要原因。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不断地在接受外在世界的输入,并且跟随着世界的规则生活着,一旦心理或者生理出现了问题,就需要接受药物或者精神治疗。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其常态是接受行政的管理,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一旦出现社会问题,使得行政力量已无法调整,司法的作用便开始发挥出来。这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相互联系的关系。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上学期音乐教案《化蝶》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