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非老师报告有感

2024-05-16

听吴非老师报告有感(精选4篇)

听吴非老师报告有感 篇1

听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吴琳老师《生命 生命》有感

听两课时的阅读示范课,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了吴老师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的处理,扎实有效、灵活多样富有变化。读音中有轻声的归类,让学生给词语分类,找出分别描写瓜苗和飞蛾的词语,理解“糟蹋”一词时更是联系句子理解词意,做到了词不离文、词不离句。在书写生字时,如何写正确写美观,让学生自己关注要提醒他人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关注,可谓符合中年级认知特点。

阅读教学,我时常有一种疑惑,自己从头到尾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教好,满满一节课教下去,学生仍旧似懂非懂。吴老师的课聚焦核心目标,集中教学内容,教得明白、教得透彻。四个近义词的反复出现成为本课的亮点,为学生真切体会“飞蛾”、“瓜苗、”“我”所处的艰难境地提供了抓手,理解文章主题“不管是身处困境、逆境或险境、绝境,我们都要对生命保持一份渴望和感动”就水到渠成了。大量杏林子日记、资料的补白,立足文本,选择了时机,是吴老师在学生自己阅读看不到的东西或者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及时、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感受,“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获得了无限的生命价值”。吴老师还是一位高明的导游,在看似没有风景的地方,让学生看出风景。你看,“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肃然起敬的感动?因为吴老师的眼中先有了那一处的风景。这又是和深入研读教材分不开的。

我还想说一点和大家商讨。在吴老师的导入中提到了,文题中的空格是诗的形式,问学生“若是你,你会在其中加什么标点呢?”学生大概说的是问号。我在想,文题为何用了两个“生命”,如果在学完文后,让学生再来思考和推敲,再让学生加标点,我想那时答案肯定是纷呈的,效果也会更好。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2

在床头,我习惯放着几本书。其实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时间看,有时纯粹是为了心安,有时是等闲暇时间拿起来翻翻,让自己有所收获。其中吴非老师的随笔录——《不跪着教书》,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买此书,那还是去年夏天逛书店时不经意间觅得的,《不跪着教书》,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动地捧起来翻阅,“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我立刻喜欢上了这本书。简单地浏览之后,交款,携书回来,细细品味。

轻轻打开书的扉页,一看作者的简介才了解到,原来“吴非”是王栋生老先生的笔名,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于南京师大附中。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这次,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还有从吴非老师用心书写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为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气而深深敬佩,对他充满思辩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绝!这股力量让我们思想徘徊者顿时猛醒,让那些不思进取者努力奋进!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非老师曾写下这么一段让人振聋发聩的文字:“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段文字可谓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今教育的要害。一个人,假如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个活在别人影子里的人;一位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只能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劳动,其工作完全没有创造性可言,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压缩饼干,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没有个人的立场观点,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侏儒。

吴非老师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秉持这样的观点:“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这句话,真可谓是实话实说,我们教师要坚持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敬重,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细流,照搬几本教辅用书,而要有广泛的来源。“征服”学生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知识的光彩炫目。我们不能只是求别人,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自己先要去完成,还有不盲目地排斥时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学生对话的权利和主动。平时多与经典为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导学生的阅读。“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此言非虚!面对思想贫乏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喜欢他的语文学科,喜欢他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强人所难;要求他引领学生迈进瑰丽多姿的文学圣殿,走进浪漫自由的语文王国,也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想想吧,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本身是“缺钙”的人,要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患“软骨病”,除非学生自个儿偷偷吃了“高钙奶粉”,不然,要想学生强身壮骨便是痴人说梦!

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教师的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义了。吴非老师在《只要肯读书》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可是,在现实中,对于读书,我们许许多多的教师没有过高地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教师是离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说,我们教师应该是积极的读书,然而现在,读书有时也成了当下教师的“奢侈”。“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教师应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师更应奉它为至宝。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不读书,也不看报,课堂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学生听之定然是索然无味。长此以往,语文便成了最难学的学科,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最不欢迎的课堂了!用吴非老师的话说:“他们能把语文这种最有灵性的科目上得让学生讨厌,也真难为他们啦!”

还有《读好书如播种》一文,着实让我感动了许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谈起,倡导人们要抓紧让孩子们进行文字阅读。我觉得吴非老师说得很有道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虽然途径多样,但是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字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吴老建议,让孩子们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诚实、友爱、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让爱和美充实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要想让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从现在起,让我们教师早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捧起久违的名著,挤兑有限的时间,阅读文学的经典,享用人类的文明,希望从此以后真正地告别跪着教书的历史。

另外书中《读名著竟成罪过》一篇也曾讲到这么一个例子:有个班主任介绍“思想工作经验”说,有个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影响了学习,家长忧心如焚;经过她做思想工作,“该生改正了缺点,再也不看小说了”,后来成绩名列前茅云云。对此,作者的感受是“我为她的学生感到不幸”。读好书就如播种,学生要读,教师更应该读。我们有的教师除了习题集练习册,多年不买一本书,这样谈何人格教育,谈何培养有修养的人才?人文阅读只挂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极有可能又被当成一种幌子。说起文字阅读,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文学经典,旷世名著,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就像是一盏盏文明之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那么,我们教师就要为他们推荐一些非常经典的著作,要他们自由地畅游在其中,尽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说的“为了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而忧心忡忡”。诚如吴非老师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实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如果这些种子能够在适时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相信就会有真善美品格的萌发,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而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生活,就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不可否认,书中会还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们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教育问题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听吴耀东先生讲座有感 篇3

——听吴耀东先生讲座有感

前来讲座的吴耀东先生瘦高白净,我以为是单纯的学问家,后来听过主持人的简介才知道他竟然也是武汉市广大彩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现今著名的企业家,同时自修了武汉大学 MBA、清华大学总裁班、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班、北大哲学系国学班、史学班等。社会经验丰富,博览群书对国学研究很有心得。听了他对自己的创业经历的详细介绍后,我不禁心中更加钦佩。从讲座中我总结出几个人生在世做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百善孝为先。这是吴耀东先生的经历中,首先打动我的话,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导过他,一定要上大学,只有上了大学才会有好的前程,好的将来。在美好的未来和父亲的病情面前,他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毅然决然的选择照顾父亲,拿钱先医治父亲的病。这个决定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很多因为知识贫乏而吃的苦头和艰辛,但他从不后悔。也许上了大学他的人生路会平坦很多,但他的父亲却可能已经等不了那么久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走向了亲人,而不是自己的前程。父母带给我们生命,供我们吃穿上学,却同时也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我们决不能一味索取不懂珍惜,我一向认为我们在依靠着父母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在有我们支撑着,所以当父亲看似玩笑的口气对我说出‘就在省内读大学吧,想去看你的时候随时可以去,多好。’那一刻,我便下定决心,留在湖北读大学,不为自己,只为了填补家人们心中的不安与不舍。

能吃苦。吴先生白手起家,模板厂建立之初,公司上上下下只有几个人,他既当工人又当推销员,炎炎夏日,还要骑着自行车在武汉三镇推销钢模板,可以说武汉只要有房子有人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每次敲开一扇门,面对着别人冷冰冰的面孔和冷嘲热讽,吴先生总是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出来受这样的苦难,受这样的委屈。在经受磨难和困惑的时候,他会时常想起孟子的那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中得到很大的鼓舞。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他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公司钢模板业务逐步取得了进展,他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此事业开始渐渐顺利平稳。人生在世,又能有机会拼搏,我虽是个女孩子,却也不应该总是知难而退怕苦怕累,没有付出没有汗水又怎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懂感恩。吴先生事业发展稳定后,作为从社会中获得收益的企业家,他马上便做出了回报社会的举动,他的公司从 2005 年开始每年为社会安置 50 名残疾人就业。2008 年四川地震举国同悲,他安排公司迅速组织捐款捐物。成立临时指挥部主动承担起汉源灾区活动板房的生产援建任务,放弃手中的一切业务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在紧急的关头吴先生亲

自来到灾区前线一个多月,组织本公司员工,投入到现场的援建施工工作。住在到处开裂的宾馆里,当记者问有何感想时,我说‘不管会怎样我觉得我做的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得到了、成功了、收获了要懂得感恩,懂得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不容易做到,但自满和虚荣似乎并没有出现在吴先生身上,他仍是那么谦逊谦和,平易近人的为当今的大学生们指点迷津,以自己为例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3 篇4

南江县实验小学 徐 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就本次学习谈点感受。(我汇报的重点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和讲座)

此次现场聆听了全国七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观摩课、讲座和近距离的互动。给现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他们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全场师生为之折服。课堂上精彩不断,妙笔横生,细节处理恰到好处,生成性资源利用天衣无缝,水到而渠成。特别是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搭配》(三年级的内容)。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和深刻的启发。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吴老师的课堂,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1、课堂导入,同学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

2、新课讲授,出示图片,两条裤子、两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吴老师在这里变招了,并不是按课本的顺序出示,而是打乱了。】 并强调让学生把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写清楚。并且吴老师在这里还插了一句话,同学们是想自己试试,还是让老师来讲呢?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球抛出去,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巡视,指导,找出不一样的作业。)

3、作业展示,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吴老师先展示1种的,3种的和6种的。

接着问,有没有7种的呢?8种的呢?学生答:3种的不全,6种的全。

吴老师接着又问1、2、3、4、5、种的为什么不全,6种的为什么就全了呢?请问你认为全的标准什么?

在吴老师一步一步的追问和质疑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全”。我们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吴老师请作业做得好的孩子说出他做题的思路,并请做得不好作业的孩子到黑板前照着做。当孩子做的还是不够好时,吴老师说:“你们满意吗?”“不满意,谁来?”最后,又引导学生用线标出来,【吴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搭配的方法留下痕迹,自然就引出了用线标出来。】

4、差生辅导,吴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从乱到全应经过有序的思考。下面请作业搭配不全的学生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就能配全呢?生答:因为他们按照了一定的顺序,所以很快就配全了。

5、符号化的思想,继续展示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作业中的特点,并说说这样用好不好?”

○ ○ △ △ ○ ○ ○ ○ ○ ○

6、分类的思想,学生的作业中有这样的 2 A B 3 4 5 3 4 5 为什么写1、2、3、4、5、的不好,而改为A、B、1、2、3、的这种要好些,让学生说说理由?生答:因为前面学生有序思考中,分为上装和下装,所以,我们在用符号时,也应该分类。【吴老师上课的用语也值得学习,“你能给他提点意见吗?”“这样有问题吗?”“问题出在哪?”】

7、数学建模的构建,吴老师采用了动态的形象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随着老师一种上衣:唰,3次,又一种上衣:唰,3次,10种上衣,有多少种穿法?请举手?

学生随着老师一种下装唰,2次,一种下装唰,2次,有10种下装,要刷多少次?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

如果发现还有学生不明白时,再用点时间,再唰一回。直到学生在老师的动态引导和形象的动作引导中弄明白了,原来,2×3=6(种)。

8、延伸,不研究穿了,研究吃吧。豆浆、牛奶、包子、面条、油条。“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对?”

学生很快答出:先分类豆浆、牛奶一类,包子、面条、油条一类,很快得出2×3=6(种)。

9、延伸,不研究吃了,研究走路吧。从家到邮局有两条路,从邮局 到学校有三条路,问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种走法?

【吴老师上课很关注后进生,还有谁没有回答问题,一会回答对了,掌声3秒。

10、结束课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同学走出了6条路.。“掌声送给自己!”“下课了,数学课还上吗?”“不烦吗?”“你们想对老师说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没有花哨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下来,学生快乐开心极了。她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和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的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大师们的手中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而当我们去驾驭的时候,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产生很多遗憾,甚至失败!吴老师 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原来所讲的“要精心准备”。我们做到精心准备了吗?我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面对几十双天真的眼睛,有时真的感到很惶恐,其实有时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在琢磨: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没有好好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没有更进一步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让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了。吴老师以“搭配”这一内容为例,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要了解教材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它是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本单元有什么作用,教材是如何安排这一概念的展示的,关于这一数论知识,各种版本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要专业地去读教材,读出不同,比较借鉴,纵向横向都要进行把握,要教授有根的数学。

2、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

要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了解多少,就这堂课来说,其实学生对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产生学习困惑。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

3、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根据专业地、用心地读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即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寻找搭配的方法,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所谓的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如何在课堂上把握教材,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之一,如何在课堂上智慧地解读教材最能体现你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确、到位。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去完成,其实有时也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可总也做不到静下心来,而且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零碎、无条理的思考里,如何做教学设计,我的理解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上一篇:2哲学教案下一篇:自我鉴定幼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