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色的老师》有感(精选6篇)
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1
果然, 这的确是一本能够点燃激情的书。品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 都有不一样的感悟……罗恩老师那一次次新奇大胆的尝试, 那一句句引人深思的话语, 读起来犹如在影剧院观看一部纪实大片, 精彩连连, 令人热血沸腾;又像是和罗恩老师面对面坐在一起聊天, 听他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罗恩老师告诉每一位教师:“我们要看到孩子们身上蕴藏的潜力。一旦我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 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对这番话, 我深有感触。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赛课活动, 课前和学生私下交流。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微笑着说:“同学们, 一会儿我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识字课。现在开始预习。我要选拔几个优秀的小组长, 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们面面相觑, 有几个学生的手一伸一缩, 犹豫不决。我鼓励说“: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行, 老师才会觉得你行。”话音刚落, 就发现教室的角落有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快步走到他面前竖起了大拇指“:你真勇敢!这组的组长就是你了!”我顺势圈了他周围的几个学生为一组。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 有的窃窃私语“:他也能当组长?”这时, 他也低下了头。看着眼前的一切,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我马上拍拍手示意学生们坐好, 故作夸张地说:“同学们, 今天是我从教以来最兴奋的一天,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 尽管他不一定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 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所以他一定是最棒的!有人说‘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我们给他一个机会好不好?”教室里没有一点儿声音, 而那位举手的同学, 小脸因激动而通红……
轮到我登场了, 那位小男孩特意跑到我面前, 悄悄地问:“老师, 课堂上能怎么想就怎么说吗?”“当然能了。”我又微笑着鼓励他说:“老师希望听到你与众不同的精彩见解。”他禁不住叫了一声, 喜形于色。
课堂上, 他那自信的小手举了一次又一次, 每次发言都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整堂课他都陶醉在喜悦、欢乐中。
下课后, 我送孩子们回班, 等我走到那个男孩跟前时, 他抬头望着我说:“杨老师, 您以后还来给我们上课吗?”我望着他的眼睛说:“你这么优秀, 以后不论谁上课, 你都能像今天这样做最好的自己。”他郑重地点了点头。分别时, 我清楚地看到, 他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我想, 我可能送了他一轮明月。
通过这件事, 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信任的种子, 也许有一天它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并为你带来丰硕的果实。而你的付出并不需要很多, 有时只是一句话那样简单。
教育就是等待花开
196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 来到一所小学, 煞有介事地对学生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告诉老师, 并嘱咐不能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 他俩又来到学校进行复测, 结果发现名单里的学生, 不但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 而且求知欲强, 在性格上也更活泼开朗。其实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的, 他俩通过“权威的谎言”暗示教师, 激起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把这些名单藏在心里, 但平日却掩饰不住对这些孩子喜爱、信任、期盼的神情。这种神情使这些孩子们更加自信、自强, 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这个实验证明:期待是一种“正能量”,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期待, 会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当你走进教室,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违反纪律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那你肯定会变得手忙脚乱。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律师、商界精英、艺术家和总统, 那你就会自如地以你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罗恩老师如是说。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教育:“如果说婚姻是两个人一起慢慢地浪费时间, 那么教育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的日子。”
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那个找回自信的小男孩一样, 每个学生在老师殷切的期待下, 都会健康成长起来。对于那些性格爱好千差万别、学习程度良莠不齐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 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来浇灌, 润物细无声地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 感受到那份热忱和真诚的“期待”。之后, 我们便可“静静地等待花开的日子”。
让微笑照亮课堂
在这本书第三部分, 罗恩老师写下了这样几段话:“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管理学生的方法就是微笑——向他们展示我很幸福、满足、愉快, 不管这些十多岁的孩子们正在努力给这个世界制造多少麻烦。我一直保持着积极和幸福的状态, 我还注意到,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孩子们能够汲取我所表现出来的正面活力, 他们也变得更加快乐。”“对于六年级和更小的学生来说, 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个微笑能够照亮整个课堂。等学生们长大以后, 这种方法可能就会像用一根羽毛来砍倒橡树一样无用, 但是总体来说, 它是有所帮助的, 有时甚至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个微笑能够照亮整个课堂。”细心的观察使罗恩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微笑的魅力。
罗恩老师还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感想:“一次, 我们在参观当地一家博物馆的时候, 八年级的学生被分成两组, 每组都有一个解说员。我所在的那组的解说员不停地笑、同我们逗乐, 她使每件东西都充满了乐趣, 鲜活了起来。我记得另外一组的解说员很沉闷, 死气沉沉的, 那一组的学生羡慕地望着我们组。我知道他们很难受, 而且我很怀疑那天他们有没有集中注意力、有没有学到东西。”
没有人会否认微笑的力量。普吉岛是泰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新开发后很短时间内游客数量就上升到与其他名胜景点持平的水平, 不仅是因为它美丽独特的风光, 还有一个制胜的法宝——微笑。在普吉岛的每一天里, 游客都能深刻感受到普吉人的热情和友好, 因为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泰国旅游局官员这样强调微笑的力量:“你对一个游客微笑了, 就是对普吉的贡献, 对泰国的贡献。”
为师者更要对学生面带微笑, 很多名师都具备这项“素质”。在我印象中, 于永正老师是最爱微笑的名师。每逢学生答题卡壳, 于老师的微笑就是鼓励;每逢学生学得投入, 于老师的微笑就是赞许;每逢学生上课跑神, 于老师的微笑就是提醒……罗恩老师认为“微笑有时甚至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它所带来的道德震撼有时比惩罚还要强烈。看来, 于老师深得其中“三味”。
我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童真童趣常常令人笑意顿生, 忍俊不禁亦屡见不鲜, 微笑又何难之有呢?所以, 我们应该时刻对孩子给予微笑, 当学生看到老师真诚微笑时, 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信赖感, 这种感觉会使孩子爱上你这个老师, 爱上你这个老师教的课程, 爱上这充满阳光的课堂。
读《专心让我更出色》有感 篇2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小志的男孩子怎样从分心到专心的故事。小志很容易分心,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做作业,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直到小志的好朋友秀莉离他而去时,小志才猛然醒悟。他不甘心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偷偷地加入戏剧社进行特训,最终学会了专心,收获了亲情和友情。
读完之后,我放下书本,心中波澜起伏,久久难以平静。其实,书中的小志就是我自己的写照,这让我心中不免有一些惭愧。我就是一个不太专心的孩子,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有一次,妈妈让我洗衣服,我按照洗衣机的操作流程,按下开始键后就看电视去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突然想起来还没有加洗衣液。我急忙跑到洗衣机旁,一看,洗衣机已经在脱水甩干了。为此,我遭到了妈妈的一顿臭骂。我真后悔呀,如果我专心一点,就不会这样了。读了这本书,现在我终于知道怎样才能专心了。
其实,专心就是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集中注意力,也就是专心致志。小猫钓鱼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小猫就是因为没有专心去钓鱼,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才会钓不到鱼。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它一心一意地钓鱼,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这都是专心的结果。所以,我认为,专心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态度摆得正,注意力就能集中,就不会去想东想西,自然就能做到专心致志了。
可见,对待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要学会专心,学会专注,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才会有所收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指导老师 严利文)
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3
这几天,我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李镇西校长的音容笑貌,耳边会萦绕书中的只言片语。我想我是被他震撼了。看他的书我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他所说的两个字最为合适——境界。是的,我觉得我就是被他的那种境界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
境界一: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身份
在介绍李镇西简介的一页,我没有细看,只觉得他的头衔可能占了半张纸的版面,但最打动我的确是某某学校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及校长这样的称谓。一看到这样的称谓,让我一下子就对他肃然起敬了,当下的教育界名人可真不少,但是向他这样出了名的却仍然植根在教育一线的并不多了。我能感觉到我将要看到的将是来自教育研究最前沿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和最为宝贵的经验。
可爱的校长
李校长在书中叙述,他在讲课的时候多次请求不要摄像,因为他要保护他的老师,要保护一位曾经要被教委除名的但现在在他的帮助下已经很优秀的老师。这位晶晶老师现在是李校长他们学校的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可当初她是怎样的呢?经常上班迟到,并且屡教不改,还把学生留到很晚也不放学,在学生的脸上画乌龟,带着学生和班主任对抗。她的投诉多到教委要求把她出名了,而我们的李校长却这样看待她说她是爱学生的,只是没有找到爱学生的方法,大胆的启用她当班主任,并且不断的鼓励他,指导她,他也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把现在的班级带得有声有色。晶晶老师是一位80后的老师,她的思想前卫,因此,他有许多另类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包括语言也是那样的另类,可就是这么一位另类的老师,不仅在李校长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并且还出版了书了。听到这里,我觉得李校长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更是有伯乐的眼光,我被震撼了。
可敬的老师
李老师特别的注意工作的艺术性,源于他对学生尊重和对自己职业的较真。他的班上有一位被毁容的女生,有这样的一位女生在他的班上,他就特别的害怕她不能健康的成长,于是他就杀费心机的去寻找他所理想的教育契机,在看似自然的环境中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就这样的一位女生已经能在他的班上自信且快乐的生活着。他成功破了班上的失窃案,并且保护了那个偷盗的学生,让那个被盗者和偷盗着都顺利的成长,并且培养了良好的班风。他还举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我已经不能完整的复述了,但我相信这些已经变成了我的养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了。我的理解就是真正完美的教育是一种不用刻意去创造的在合适的教育契机下让学生在既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了那种自我的教育,我想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李老师已经给我们树立的榜样,用准确一点的语言表述应该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兼艺术吧!
境界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痴心不改
看《做最好的老师》后,会对他书中那一组组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组组照片展示了他成长,成才及成功的经历。透过这一组组的照片,我也感受到了李老师他是一位执着的追梦人,也是一位有心做大事的人。他的照片中记录着他初当班主任事和学生在庐山之巅映雪时的情景,和学生做游戏的记录,老师的一些教育场景,总之,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堂生动的的德育课,是他28年来的教育足迹,是他研究的一本成果集。但如果不是长年累月如一日的坚持,我想他也就不会是今天的李镇西了。我在听的时候觉得自己有时也和专家会有同样的想法同样的做法,可就是没有相似的记录方法,没有相似的反思过程,所以我现在还是一个教书匠。写到这儿,我耳边又想起了李校长的那句话“我可以容忍我的老师平凡,但我绝不能容忍我的老师平庸!”我在想我就是他不能容忍的那种甘愿去平庸的那种老师,因为平庸代表的是不用思考,不用拼搏,不愿奉献,不愿学习的懒惰。想到这儿我有点警醒也有点儿后怕!这都是被李校长的一番言辞震撼出来的!
境界三:百善孝为先
在他的书中,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他很敬佩的名人——他的岳父。我暂且不是被他的岳父的那种种亦或是美好或伟大的品德所吸引的,我倒是被李校长这种对老人的孝道所感动了,从他的言辞中不难看出他对老岳父的那种尊敬,老岳父是具有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广博深渊的学识,优雅淡定品质,仙风道骨的气质,值得我们敬仰,但我觉得李校长能如此的敬重一位年逾90的老人,真的又让我敬重了,因为作为如此忙碌的他要在给我们讲完课后赶回去给他的老岳父过91岁的生日。在我看来老人年年都可以过生日,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却推掉一切活动去为老人祝贺生日,可见他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学者。这又把我震撼了。而就是这位中国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如此含金量的知识分子,才拿着千余元的工资,却知足着,快乐着,我们由绩效工资引发出的烦恼也樯橹间灰飞烟灭了,我的心态也随之轻松起来。李校长就这样为我们解答了心态是快乐的源泉,我明白过来时,我又被震撼了……我想如果要为李镇西的这些境界加上一个定语的话应该是人格吧!
读永远的老师有感 篇4
《永远记住你,老师》里面海伦·凯勒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虽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但是他没有退缩,在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海伦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当她在沙利文老师离开人世的时候之后,仍然照着老师的话顽强的走里下去。
是沙利文老师给了海伦勇气。让她对生活重新有了信心。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责骂都是为我们好。老师无私的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不惊让我想起了我现在的语文老师——吴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吴老师就叫我去她的办公室,我以为吴老师会“大发雷霆”可是当我来到他的面前时,没有看到一点生气的样子,她平静地对我说:“汪屹天,你这没考好不要紧,只要你基础不错,就能考好的。”吴老师的.话让我吃惊,我知道吴老师不骂我不是对我没有信心,而是想让我更加的努力。
读《做卓越的老师》有感 篇5
—读《做卓越的老师》有感
呼秀萍2013年2月
开学还有两周的时候,偶然想起这件事,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读的。可是,当我翻开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对我有很大帮助的书。也非常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侃侃而谈,就像平时同行之间的交流,有名言警句,有寓言故事,更有让人温暖的教育故事。总之,让我感想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书中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成为卓越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做幸福的教师”这一章节,反思后,现在,我也有了一个使自己都感动的结论:“做幸福的教师,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做幸福的妈妈,养育出幸福的儿子。做幸福的妻子,让我的丈夫幸福。做幸福的女儿,让我的父母幸福。做幸福的人,让我周围的所有人幸福!”
正如作者所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
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下面是我剪辑的一些书中精彩对我们有启发的句子,摘抄如下。
“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
作者指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学生是幸福的。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观点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吧。
1.学会阳光思考。阳光思考就是学会用积极、正面、有利的心态看待事物,理性乐观的看待我们的工作生活。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阳光思考就是心里平衡的重要方式。学会了阳光思考,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我们的孩子也会阳光灿烂的达到我们的教育期待。
2.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微笑、赞美。微笑赞美可以推动地球,微笑也可以改变世界。给同事、给我们的孩子送去一个微笑,收获一地的幸福。
3.学会开心工作。工作中就要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力求做到喜不狂,哀不伤,胜不骄,败不馁,谦不卑,自尊自重,始终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开朗的心态。
4.学会开心生活。除了工作,生活也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仅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我们也该有自己健康休闲的生活。解放自我、充实自我!
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6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读《出色的老师》有感】推荐阅读:
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05-31
无声的老师──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12-03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06-29
如何出色的完成面试07-18
出色简历的七大原则09-09
读《贾老师教作文》有感07-28
读《老师真够辣》有感09-08
读《与幼儿老师对话》有感10-04
最出色的面试技巧05-11
读非常老师有感400字作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