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真够辣》有感

2024-09-08

读《老师真够辣》有感(精选5篇)

读《老师真够辣》有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老师真够辣》。它的封面上画着芥末老师和辣椒老师在比谁最辣,后面小豆丁、臭豆腐、寿司、冰淇淋在给老师加油!

我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发现原来是打蛋器校长,要在学校举行一次“老师谁最辣的比赛”。学生和老师积极准备着,最后是芥末老师和辣椒老师角逐胜负,两位老师看谁先把谁辣倒。结果,两位老师都坚持不了了,一起倒在操场上。是姜姜姜姜老师,给他们吃了点姜才好了点,就这样姜姜姜姜老师胜利了,因为它的“辣”辣到了好处,它的“辣”可以治病,可以帮助别人。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有一些人为了变得富有,昧着良心去卖毒奶粉、毒饮料、地沟油,不但不帮助别人,还去害人,简直太不应该了!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记得有次在妈妈的布店里,一位老奶奶要买布做被套,为了省钱,她砍了好久的价,但妈妈没答应,最后她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丫头真‘辣’一点价钱不给省……”。妈妈问她:“您做被套,家里有缝纫机吗?”老奶奶摇了摇头。妈妈很利索地用缝纫机帮奶奶把布做成了被套,还安上了拉锁。妈妈对老奶奶说:“您上年纪了,做被套的手工费和拉锁钱都不要您的了,这样好不好?”老奶奶高兴地付钱走了。我问妈妈:“你怎么布钱一点不让,手工费又赔这么多?!”妈妈说:“咱们店卖的布质量好,要价又不高,咱们该挣的钱就是不能让价,但是老奶奶上岁数了,自己做活不方便,咱们出点力能帮忙的就不能太计较。

有经商的头脑,把它用在正道上,经营优质的商品,既赚了钱,又方便了别人。

生活中你可以去“辣”,但是能“辣”的利己又利人不是更好吗?

读《老师真够辣》有感 篇2

记忆中, 有两位我非常熟悉的老人, 他们参加工作近半个世纪。一位从主治医师岗位退休后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眼见和他年龄相当的那些老医生仍在不懈地发挥着余热, 创造着财富时, 他守着的是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 奉养着双亲;另一位老人从副处级岗位退下后, 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每月领着三千多元的退休工资, 生活也过得平淡无奇。一次闲聊时, 后一位老人略显自豪却不失认真地对我说:“我是一个放牛娃, 是共产党的培养让我拥有了今天, 我知足啊!”我不怀疑老人的真诚, 两位老人是同一年参军的战友, 都只念过小学, 但他们都有大致相同的生活阅历, 他们的青春岁月都留给了绿色军营和平凡的岗位。其中的一位就是我的父亲。

记得爷爷健在时, 我曾问过他老人家两个问题:共产党好在哪?新中国成立前的地主过啥样的生活?爷爷的回答也算简单, 是共产党来了才有这般好日子;我们今天的生活过得比过去的地主好。作为“70”后的我, 自然无法实现穿越去见证的。记得父亲对我说过:“别管其他, 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其实无论父亲还是爷爷, 他们无需多言, 因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实在太多太多。

当我们走回现实, 不知足的人其实真的不少,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之辈, 这是正常现象, 单就教师而言, 许多人不会把自己放在“高尚”的祭台之上, 因而在不知足的驱使下, 一等教师另谋高就, 二等教师天马行空, 三等教师游手好闲, 四等教师自娱自乐, 五等教师疲于奔命, 六等教师心安理得。试想, 有谁高尚?人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信息日益发展的今天, 许多人看问题的视角也呈多元状态, 有多少人愿意真实袒露心中那些并不“高尚”的祈愿呢。我倒是觉得, 外面的世界需要关注, 但有时我们能否也试试认真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给他们应有的关心, 理性地树起一些并不很“高、大、全”的形象, 让抒写凡人成为一种常态, 这或许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吧。

诚然, 当你走进发展的世界, 你可能会感觉什么是落后, 但审视再三, 你也会发现, 许多的落后是不可能短时间得以改变的, 差距只能慢慢缩小, 制度和科学管理也需要不断改进,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出生在不同的年代, 思想观念自然千差万别, 刚出土的笋子也不会一样高, 何不多一点理解, 少一些责难呢。作为老师, 不知足, 又何妨啊!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3

初为人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某种错觉,就是觉得专家大凡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因为热爱是事业开展的原动力,却不想并非每位专家都是一开始就有着饱满的热情以及过人的天赋的……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以及《愧对初为人师》叙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也曾彷徨,也曾犯错,也曾惭愧……这让我也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满怀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跳跳虎”一样快乐与兴奋。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工作马上漏洞百出,而后经历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情,刚刚工作的我,当时觉得是“沮丧之极”……现在看来,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更让我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原来专家也会犯错也会彷徨,或者说曾经彷徨与挫折的人如今却可以成为一代教育专家,这期间有着多少的付出——爱心的付出、教育的思考、以及无休止的学习……我不觉有些惭愧……好在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虽然你也许永远成不了‘家’”,“但是通过努力你却可以成为最好的你”,这样的良言我将铭记心中,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第四篇小文章《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讲道: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道: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幸的是我也有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老师说过爱孩子是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第五篇文章《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中,这样说道: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是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感于李镇西老师对于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的精辟见解,我思考良久,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何等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那些纯真脆弱的孩子,又想想觉得自己的职业又是何等的光荣,因为渺小的你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老师久了,我们有时会很难免俗,好在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的学生变得敬畏你,你就应该要提高警惕,重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了……牢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那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也走越宽……

读《老师真够辣》有感 篇4

是啊,本该平静安宁的校园,何以恶性事件多点开花、野蛮生长?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恶毒”?……这正在生长的恶,它可能源自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可能源自泛滥成灾的暴力影视剧,还可能源自一本网络玄幻小说———当然,同样可能源自教师自身一些不理性的言行等等。

学生伤害教师的事件很多,这是事实;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不少,这也是事实!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一名幼儿老师,用电熨斗惩罚上课讲话的学生,先后有7名幼儿脸部被熨斗烫伤;河北大学工商学院院聘教师袁立鹤骗奸女学生,致学生自残;济阳县垛石镇中心小学码头校区一名10岁女生,遭40岁老师性侵;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湖南攸县农村小学男教师邓某涉嫌猥亵班内多名女童……至于情节较轻微的一些伤害事故更屡见不鲜。这些事情引发了广大民众(包括学生)的不满,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和教师行业的形象。

面对这样的现实,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还是孩子,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往往忽略了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坚守的道德底线。

什么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在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以功名富贵为一元评价标准的社会氛围中,作为一个教师最低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老师必须履行教师职责,这就是教师职业的底线。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换句话说,教师凭良心把应该做的事做到位、做好,这就是教师的道德底线。而不是凭教师个人的想法,本该在课堂上讲清楚的知识不讲,在有偿补课时讲;本该是教师应教会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教会,反而指着家长的鼻子道:你这孩子是怎么教的?本该做好学校安排的一些事,却反问:有什么好处……

我觉得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是自己应该做的分内事,是自觉的不需要别人强迫的,就像做人有底线一样。

可能有的教师会说,做人是做人,教育归教育,不能同日而语。其实,做好人何尝不是育好人的一个前提!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佛祖本想普度众生,但事实上也不是人人都能够被普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守住师德的底线,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不突破底线,不超过红线,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或儿女来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坚信我们教师改变了,学生也会因耳濡目染而有所改变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我们广大教职工队伍的共同努力,现实之中令人担忧的这种局面一定会逐步扭转的。

读《老师真够辣》有感 篇5

一、兴趣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 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 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学生是否喜爱你的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 许多时候, 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 总能发现一些神色黯然、无动于衷的孩子, 似乎他的思维停在遥远的地方, 任凭教师讲什么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在苏霍姆林斯基描绘的这些“难教的孩子”中, 兴趣已经远离他们很久了。在这种状态下, 可想而知他的学习结果, 而这一结果又会使他的无兴趣状态加剧, 形成恶性循环, 太可怕了!

那么,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兴趣问题呢?

结合我的音乐教学, 我有两点感受:

1、课堂教学要灵活

我教的是高一整个年级的合唱课, 有2 2个班。很多时候, 我发现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或给上一个班上课效果很好的一节课,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中, 效果不一定好, 甚至很不好。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 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真是这样, 每个班的整体情况在我看来有很大区别, 譬如:班风、学习气氛、团结程度、对音乐的兴趣点等等, 就是在同一个班内,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它们“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 有强烈的爱好倾向的。那么, 如果发现这个班对今天的这节课状态不太好, 怎么办呢?我首先会暂停我已有的教学计划, 换个角度, 换个说法, 甚至讲个笑话、扔个包袱, 但是这些都没有跑出我的教学内容范围, 殊不知, 学生的一阵哄笑之后, 好多“神色黯然、无动于衷”的孩子, 开始抬起了头, 想要探寻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再从这节课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入手, 比如我发明的“节奏速记法”、“快速开声法”“‘豆腐’发声法”等等, 进行推波助澜, 经过几轮的兴趣调动,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感到“有意思”甚至“群情激昂”了。这时, 你讲什么, 他都会积极配合, 跟上思路。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同样一个问题或技能, 有的班已经掌握很好了, 而有的班却掌握不了, 这时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补上。因为, 知识或技能的断层缺失会给继续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这也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2、要注重授课的感情色彩

记得2002年我参加全省的优质课, 在去之前, 我请教育局的石主任听课并提意见, 他只给我说了一句话:“你的语言缺乏诱惑力”。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接下来, 我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发现授课语言的生动与否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惑力”这个词用在对授课语言的要求上真是太生动了。我正是注意了“授课语言的诱惑力”这一点, 在讲课中效果大大提升, 学生兴趣很高, 课堂反映也很好, 我取得了全省优质课一等奖, 后来又拿下了山东省教学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非记住不可的更容易记住;被感知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他认为, 死记硬背是会损伤大脑的, 它使孩子大脑中那些稚嫩的神经元长得过大, 信息过分饱和, 可是保证经常联系的联想纤维却衰退了, 这是造成孩子的智力低下、学习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了被感知对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他主张要使被感知的对象有情感色彩, 这将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旅行:大自然迷人的景色, 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在与自然的接触中, 孩子们会发现:“一枚枯叶”抛出去, 变成了“展翅飞翔的蝴蝶”;若打开一页书, 侧耳倾听, 从每一个字里能听到蜜蜂的歌唱。我因为整个童年在乡下长大的缘故, 对自然的一切有种特殊的情感, 这段话的描写让我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在陶冶孩子性情的过程中, 让知识也变得“活”起来。

这一点我本人在音乐教学中也有有很深的体会, 音乐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感情色彩的专业,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我总是联系具体的、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实践证明: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 尤其是记忆的牢固程度, 有些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在饶有兴趣的感情世界里, 学生乐此不疲, 忘记了所有不快乐, 没有一丝懈怠。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被说了无数遍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起来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直接经验——“动手”或主动思考得来的知识与技能, 要比被动接受的知识记得准、记得牢用得好。我在中学期间就曾经琢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学科知识渗透:我发现物理学科中的右手安培定则 (四指为电流方向, 大拇指为N极) 与地理学科中地球自转完全通用 (把地球抓在右手里, 呵呵!四指为自转方向, 大拇指为N极) !这一知识在当时无论老师怎么考, 我总能又快又准的答上来, 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可以说令我终生难忘, 因为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还经常津津乐道。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中, 让学生从事劳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几乎与提倡阅读一样重要。他发现,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 他们往往聪明好钻研, 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

其实, 许多国家对孩子参与劳动, 并通过劳动获得各种能力都有广泛的的应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 0年的时间, 追踪观察了2 5 6名波士顿少年, 结论是:从小爱劳动的孩子成年后, 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例较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 收入多5倍, 失业少16倍, 健康状况也好得多, 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 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在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 自己挣!”不管家里多富有, 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替家里剪草、送报, 赚些零用钱, 女孩子做家政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去餐馆打工。妈妈告诉她, 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 照样可以领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妈妈的钱不是本事, 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 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德国, 家长从不包办替代孩子的事情, 法律还规定, 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 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 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结合我的合唱教学, 我依然很有成效的实践了这一原理。我在每个班中选出一名指挥, 教给他规范的指挥动作, 由他作为整个合唱团的核心, 并且让每个同学都发表对某一作品的看法与处理方案, 比如集体动作创意、运用手语、运用道具等等。整个作品的完成, 我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大量工作由同学自己完成, 结果, 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变得很强,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有时课堂时间完成不了的工作他们甚至会在课余时间找一个楼梯进行队形、动作等排练。不仅如此, 五.四青年节合唱比赛的伴奏乐队也是全部由学生完成的, 电子钢琴、电吉他、电贝司、合成器、铜管乐器……, 孩子们各自的才华碰撞在一起, 与合唱团协调而准确演出, 他们享受着整个的艺术创造的快乐, 并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 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这种结合非常重要, 否则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将处于沉睡状态。必须注意的是, 如果错过了儿童和少年时期, 它们大脑中的这些区域就永远无法唤醒了。

所以, 如果您想让孩子成功, 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孩子动起来吧, 他会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上一篇:高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励志的句子努力向上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