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吉春亚老师有感

2024-06-29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共7篇)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 篇1

听吉春亚老师讲座有感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慕聪聪

在北京,窦桂梅和吉春亚被称为“小学语文双璧”。在上周末,我有幸看了吉春亚老师的《顺学 巧导 效实》讲座。虽然,这不是一本纸质书刊,但吉老师在线的图文解读,比阅读其著作,领会起来更加形象、真切。

在讲解中,吉春亚老师共谈了三个问题:顺学、巧导、效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是逐渐递进加深,又相互关联的。在我认为,“顺学”强调了一名老师的做人和情商;“巧导”强调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效实”则强调了老师工作的高效和务实。

下面,谈谈我对吉老师整个讲座的感受:

首先,谈谈语文老师。吉春亚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她的形象和话语,散发着江南女子所特有的婉约之美。我觉得,不同于理科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也给学生留下一个“语文”印象。也就是说,语文老师,本身要散发着“语文味”。记得我上师范时,一名体育老师曾戏言“除了体育,别的学科不敢说,语文我肯定能教”。为什么他能说出此言,是不是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课——随便一个文化水平相当的老师都能教。想想看,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怎么上好自己的语文课呢?如果,语文课真得只是教教字词,读读课文,那么,那位体育老师还真得能教。所以,我要说,语文老师应该有语文内涵,浑身散发着“语文光芒”。而上课时,你的“光芒”能照亮学生,使他们浸淫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这是其它学科老师不具有的也是学不来的。

然后,谈谈学生。吉老师谈的这三个方面,令我思考最多的是“顺学”。“巧导”和“效实”也固然重要,但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只是教学成绩的伯仲,还要看这些学生毕业后,他们的精神血液里,流淌着多少对语文老师的回忆和对语文课的眷恋。

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在精心备课之前,要认真研究每一名学生。吉老师讲到“顺学”时,指出:语文老师要顺着学生的兴趣点、原知点、疑惑点展开教学。我理解为,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收获才会更多,老师的辛苦才能有所体现。语文常规课,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长期和学生摸爬滚打,应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背景要了如指掌。在教学时,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设计教学。同时,吉老师还谈到“什么样的老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共五个方面。也就是说,语文老师要有人格魅力,要学生“亲其师”。试想,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而语文成绩又高,应该就可以看做对一名语文老师比较好的评价了吧。吉春亚老师的整个讲座近一个小时,举了丰富详实的教学课例。如果,让我一一谈起,恐怕我能力所不及。所以,只是就我印象最深的两点谈谈粗浅的感受。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 篇2

记忆中, 有两位我非常熟悉的老人, 他们参加工作近半个世纪。一位从主治医师岗位退休后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眼见和他年龄相当的那些老医生仍在不懈地发挥着余热, 创造着财富时, 他守着的是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 奉养着双亲;另一位老人从副处级岗位退下后, 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每月领着三千多元的退休工资, 生活也过得平淡无奇。一次闲聊时, 后一位老人略显自豪却不失认真地对我说:“我是一个放牛娃, 是共产党的培养让我拥有了今天, 我知足啊!”我不怀疑老人的真诚, 两位老人是同一年参军的战友, 都只念过小学, 但他们都有大致相同的生活阅历, 他们的青春岁月都留给了绿色军营和平凡的岗位。其中的一位就是我的父亲。

记得爷爷健在时, 我曾问过他老人家两个问题:共产党好在哪?新中国成立前的地主过啥样的生活?爷爷的回答也算简单, 是共产党来了才有这般好日子;我们今天的生活过得比过去的地主好。作为“70”后的我, 自然无法实现穿越去见证的。记得父亲对我说过:“别管其他, 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其实无论父亲还是爷爷, 他们无需多言, 因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实在太多太多。

当我们走回现实, 不知足的人其实真的不少,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之辈, 这是正常现象, 单就教师而言, 许多人不会把自己放在“高尚”的祭台之上, 因而在不知足的驱使下, 一等教师另谋高就, 二等教师天马行空, 三等教师游手好闲, 四等教师自娱自乐, 五等教师疲于奔命, 六等教师心安理得。试想, 有谁高尚?人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信息日益发展的今天, 许多人看问题的视角也呈多元状态, 有多少人愿意真实袒露心中那些并不“高尚”的祈愿呢。我倒是觉得, 外面的世界需要关注, 但有时我们能否也试试认真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给他们应有的关心, 理性地树起一些并不很“高、大、全”的形象, 让抒写凡人成为一种常态, 这或许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吧。

诚然, 当你走进发展的世界, 你可能会感觉什么是落后, 但审视再三, 你也会发现, 许多的落后是不可能短时间得以改变的, 差距只能慢慢缩小, 制度和科学管理也需要不断改进,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出生在不同的年代, 思想观念自然千差万别, 刚出土的笋子也不会一样高, 何不多一点理解, 少一些责难呢。作为老师, 不知足, 又何妨啊!

谈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的点拨技巧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点拨 朗读 感知 细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22

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敏感的神经,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运用多种启发点拨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彩的点拨。根据吉老师课堂教学的点拨技巧,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点二点三点,点点生辉。这“三点之法”,实际上是教学的提示之法,让学生自然跟进,从一个层次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一、“三点”朗读,点燃学生仿效之情

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一个班中,真正能够读准字音、倾注感情、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的学生并不多。吉春亚老师点拨技巧的运用特别有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吉老师历来主张“书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在指导学生朗读《夜宿山寺》时,吉春亚老师是这样点拨的:

师:(出示挂图)请大家看看这幅图,读一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寺庙很高?

生:我从“危楼高百尺”看出,一百尺,当然是很高很高。

师:不错,一百尺的确很高。读一读这句诗,要读出很高很高来。

生:“危楼——高——百——尺。”

师:同学们从诗句中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看出来,天上的神仙都好像在我们的头上,不能大声说话,怕吵醒他们。

师:既然不能吵醒神仙,那该怎么读呢?

生:(轻声细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指导朗读时,吉老师从文意出发,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来领会并运用朗读要领。“一点”高声,“二点”低声,“三点”关键词,将学生一步一步带进诗歌意境之中。这“一高一低”的点拨,不正是我们讲的“抑扬”吗?

二、“三点”感知,点拨学生思维之法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落实自主探究环节,吉春亚老师非常善于运用“三点”之法,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初读感知环节后,吉老师先提示课题“钓鱼的启示”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钓鱼”,一个是“启示”,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哪里讲“钓鱼”,哪里说“启示”。然后,开始和学生互动交流。在一个学生回答之后,吉老师说:“我能给你的答案打80分,其中漏掉了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钓鱼”这个要素被漏掉了。吉老师出示“启示”后问:“你们感觉老师总结的文字有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吉老师还是展开了点拨的“三点”攻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是“一点”;给学生答案打分数,其实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点拨,这是“二点”;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教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比较学习,这是“三点”。这样,让学生找到差距,提升学习能力。

三、“三点”细节,点亮学生探索之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吉春亚老师非常注重教学细节的处理,不放过任何一个引导机会,甚至可以把教师失误转化为教学契机,将错就错诱发学生探索。在学习《小镇的早晨》时,吉春亚老师和学生一起默写,结果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按照一般处理方法,教师立即改正过来就可以了。吉春亚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这个错字进行点拨,让学生自然入题,教学效果极好。有学生提出来:“老师,你写错一个字,应该‘唤醒’而不是‘叫醒’。”吉老师说:“你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不过,我觉得‘叫醒’这个词用在这里也是挺通顺的,未尝不可啊!”学生不认同,并说明理由。吉老师点点头:“听大家这样一说,我也觉得用‘唤醒’好。我赶紧修改过来吧,大家都看这个‘叫’太闹太吵了。”

不管是不是吉春亚老师故意写错,但都为教学点拨创造机会。吉老师写错这个字,这就是“一点”,点出需要关注的关键词;吉老师为自己辩解属于“二点”,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修改错字是“三点”,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吉老师的“三点”之后,相信学生会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语文味浓,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她对教材的研究非常到位,对学生学习特点也了如指掌,对点拨技巧的运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学生在她的调度下,自然进入文本研究氛围之中。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 篇4

第一计:处处留心皆作文 亮亮磨法石

大家读一读下面的几篇文章。

(一)邻居家的小妹妹

邻居家有一个会体操的小妹妹,今年五岁,她叫孙渝澄。她有一双水汪汪、圆溜溜的大眼睛;似红苹果的脸上还挂着一张樱桃小嘴;一头短黑发,看上去就像一个会说话的布娃娃。她常常在自己的房间练习,一会前滚翻、一会侧滚翻、一会踢腿、一会弯腰·····练得真有两下子。

她不仅会体操,还喜欢唱歌呢!一次,妈妈要她唱《郊游》这首歌,她立刻跑进自己的房间换上了公主裙,又从房里跑到客厅的沙发上,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她先是唱“女高音”,接着又用“男低音”唱,唱着唱着跑调了,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装哭。一会儿,她又“复原”了,哈哈大笑。我们都哭笑不得。

瞧,她真是一个多么可爱、天真、顽皮的小妹妹啊!

松松:我舅舅家的小妹妹也差不多这样。

(二)我是一只小“老虎”

杭州市文三街小学文苑校区二(4)班 陈西文

你们相信吗?我是一只小老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有老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老虎发威”。每当我被妈妈夺走了自已的休息天时,我会使出我的“虎吼功”,大叫大嚷,天花板都要被我掀翻了。这时需要一只“母老虎”与一只“狼狗”安慰我,才能让我平静下来

第二个特点是做事"虎头蛇尾"。每当爸爸让我练字时,我会先装出认真写的样子,趁爸爸走开后,就开始偷看小人书,耳朵却充当起了"探查兵",可这逃不过爸爸的"火眼金睛",最终引来一堂"教育课".

这就是我--一只可爱的小老虎。

(三)我再也不敢骄傲了

我在班上,同学们都称我是绘画小能手,我也经常以此为荣,认为自己的画真的很好。可有一次,绘画比赛的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那是在一个周三的下午,全校举行“新世纪我能行”比赛。老师让我代表全班去参赛。当时我心里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我能代表班级参赛;害怕的是,画不好,不能为班级争光。比赛快要开始了,我带着紧张的心情走进了赛场。画画时,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发抖了。画的天鹅像小鸭,画的白云一团黑,画的水草像毛须,越看越不顺眼,心里不断地责备自己,平时不用功,糊里糊涂地比赛就完了。几天以后,学校画栏公布了比赛成绩。我悄悄地去看了一下,果然获奖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我脸上火辣辣的,心里很不好受。

这几天,我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的夸奖,觉得老师也不怎么理我,我心里更是一种说不出的苦味。

通过这次比赛,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针。人人都要虚心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成绩。

松松:这样的事情我在我们班里也发生过。

小朋友,读了三篇文章以后,你们的感觉是不是和松松一样呢?

我们有眼、有耳、有手,有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看,都在听,都在想,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如果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许多写作的材料。把它写下来,那该多好啊!

来,跟着老师一起去观察吧!

第一站:走进校园生活,处处留心皆作文

让我们来看几幅画面

画面一:校门口妈妈送我去上学。画面二:和小朋友跳皮筋 画面三:美丽的花坛 画面四: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校园的画面,我们最熟悉的了。我们赶紧把看到的写下来吧。读一读谷伯轩小朋友写的《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迁西县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 谷伯轩

我们学校办公楼的后边有个小花园,每到春天,那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一个星期四的下午,老师带我们来到小花园欣赏春天的景色。花园四周是用砖砌成的小花墙,看上去像给花园镶上了一道美丽的金边。花园中最显眼的要数西南角那三棵花树了。一棵是夹竹桃,它长得特别茂盛,数不清的树枝上挨挨挤挤地开满了无数朵粉红色的小花。它们仿佛在比赛,看谁开得美。你瞧,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蓓蕾初绽,有的已经怒放了……真是热闹非凡。花瓣那么娇嫩,在微风中轻轻地抖动,好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花香阵阵扑鼻而来,使人飘飘欲仙。夹竹桃的左边是榆叶梅,虽然它全身缀满一个个泛红的花蕾,却并不急于绽放,不知在等待什么。榆叶梅的左边是一棵杏树,枝丫上密密地盛开着可爱的粉红色小花。它的枝干粗壮,像一个忠诚的护花使者。

这三棵树中,榆叶梅就像是国王,它坐在金椅上,显得十分威严、神气,那粉红的夹竹桃和那白里透红的杏树,就像两个美丽而高贵的皇后陪伴着国王。夹竹桃和杏树招来的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穿来穿去,好像在为国王和皇后唱歌跳舞,欢庆美丽的春天。这三棵树的旁边,还有紫色的丁香花,它密密实实的大花穗,真像一串串紫葡萄。走近它时,一股淡淡的甜甜的清香忽地钻进了你的鼻子,一直钻进你的心房……听人们说,谁能找到五瓣丁香花,还有好运气呢!所以,每到课间,都会引来许多同学,他们围着丁香树唧唧喳喳地寻找着、议论着,不时传出一阵发自内心的欢笑。东面还有几棵叫不出名字的树,样子怪怪的,像柳树,又像丁香,每根枝条在树顶上缠绕着,像一把把小伞,又像一个个大蘑菇。花园还有槐树、樱花等许多花草树木。远远望去,花园就像美丽无比的人间仙境,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我们学校的花园虽然不大,可那万紫千红的春色却让每个人心旷神怡。我爱我们学校的小花园。

松松:我们的校园有一个小花园,也很美,我想要把它写下来。

再读一读佳佳小朋友写的习作。画鼻子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画鼻子的游戏。大家都很高兴。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个人头,有眼睛,有嘴,还有头发,就是没有鼻子。这个鼻子等大家给他画呢。

画鼻子的游戏可真有意思。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嘴里还喊着:我来画!我来画!老师先让一位男同学来画,同学们都盯着他。老师用手绢把他的眼睛蒙住,然后转了几圈,让他迷糊迷糊。转完了圈,只见他张开双臂,摸摸这儿,又摸摸那儿,慢慢地来到黑板前,开始找位置。他摸了摸黑板上边,觉得有点儿不对,又摸了摸黑板下边,可能又觉得低了点儿。摸了好一会儿,才觉得找准了位置,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鼻子。解开手绢一看,却画在了脸的外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接着老师又让一位女同学来画。她接过手绢,把眼睛蒙起来,转了几个圈,不紧不慢地摸到黑板前,在画像的中间画了一个小三角鼻子。解开一看,画准了。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同学们也为她鼓掌庆贺。第三位同学上场了,他和前两位同学一样蒙住眼睛,转了一圈,摸着走到黑板前,下面的同学怕他画错了,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大声喊:“向前走!向左画!向右画!向上画!”那位同学听到喊声,不知往哪儿画才好,心里一急,把鼻子画在了嘴的下边。同学们哄地笑起来。

最后的一位同学上场了,他见那么多的同学看着自己,心里就有点儿紧张了,一不小心,碰到了黑板边,大家笑得嘴都合不上了。他拿起粉笔在嘴旁边画了个小圆鼻子。下面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这个游戏真好玩。

松松:贴鼻子的游戏,我们也做过,写下来还真的很有趣。

第二站,观察家庭生活,习作灵感滚滚来

父母的家务劳动、兴趣爱好;节日里家人的团聚;我们取得进步、妈妈的奖励;我们做错了事,爸爸的批评……不是又有许多内容可以写进作文了吗?

再来看几幅画

画面一:一家人看电视,抢遥控器 画面二:为爷爷过生日。画面三:爸爸妈妈闹**

这不,有一位小朋友就很会观察和体会,写下了《回家的感觉真好》的习作。

回家的感觉真好 家,好似一个安全的避风港,那里有妈妈做的香甜可口的饭菜,那里有爸爸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在家里,你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好地享受轻松与愉悦。很小的时侯,我总盼望着能出门与伙伴们玩耍,玩累了,又想着赶紧回到家里休息。上学后,白天在学校里学习,一放学进家门,听到妈妈说“宝贝,回来了”,那种感觉真好;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回到家,顿觉清凉的感觉实在是美;每次一回到家里,便可以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好好地放松放松筋骨,感觉太舒服了。

当我在外面受到了欺负,只有回到家里,把心中的怨气和不快讲诉出来,心中的石头就落了地。当我考试落第时,尽管回到家里少不了唠叨,但是,爸爸妈妈的指导,总能让我将题目改正,这时候,心中自然就有了一丝丝的温馨。当我遇到挫折而流泪伤心时,妈妈的安慰使我能正确面对挫折,而爸爸的幽默风趣,总是旁敲侧击地为我鼓劲,使我更有信心战胜困难,不怕失败,取得胜利。所以,我不得不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在家里我可以轻轻松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象在外面,时常会感到很不自如。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去了厦门,而爸爸又要去公司开会,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所以,我只好到表姨家里去吃饭,在阿姨家,总感到浑身不舒服,所以就捧起一本书,无聊地看了起来。不一会儿,阿姨已做好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我看了真是有点馋了,但毕竟是在阿姨家里,我只好静静地坐着,等大家都上桌。要是在家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抓着吃了。开始吃饭了,阿姨好像看出我的心思,一直帮我夹菜,我反倒更不自在了。还记得上三年级的暑假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少年军校”,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到外面自己独立生活。刚开始,我觉得十分兴奋。但才去了两天,就开始想家了。早上起床后,没了妈妈的声声叮咛和嘱咐,总感到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似的,心里空荡荡的。再加上白天艰苦的训练,累得大汗淋漓的我,怎么也睡不踏实,原来,“少年军校”的床太硬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恨不得马上长起一对翅膀,飞到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觉。五天的军训好不容易挨过去了。回到家里后,我躺在自己的席梦思床上睡了个天昏地暗,一身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

哎,回家的感觉太好了!

放花炮 佚名

今天是大年三十,上午我和小叔叔买了许多烟花,准备晚上放。

晚饭时,弟弟迫不及待地要放烟花,妈妈说:“谁吃得又快又多,谁先放。”我、弟弟还有小叔叔听了,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菜没上完,我们就吃饱了。

过了小一会儿,还没有等妈妈宣布可以放鞭炮,我们争先恐后地上楼去拿烟花。下来时,弟弟已是满头大汗了。我先拿出“魔术弹”让小叔叔帮我点着,我闭着眼、手向高空举着,只听见“吱”的一声,忙睁开眼,可烟花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又听见“呼”的一声,吓得我赶忙捂住耳朵。我想:这真是虎啸狮吼呀!原来是大叔叔放起了“龙吟花雷”,虽然开始虎啸狮吼的,但过了一会儿,却是火花五颜六色,密密麻麻,仿佛秋雨潇潇。

说到花,自然会想到幸福。爸爸放起了“幸福花筒”。刚开始就五彩缤纷,仿佛出现了一朵朵花,咧开了嘴,好像幸福的事全被它包揽在肚子里。

“喷”的一下,使我们都注意着它----“富士之樱”,它是所有烟花中价格最贵的。过了一会儿,一个大约30米高的火花垂直地升向高空,好像在和别的烟火比高低呢!“噼卟”、“噼卟”的声音传过来,爸爸在放“美丽的冬天”了。色彩缤纷,火树银花,给人以温暖如春的感觉,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临。

弟弟开始淘气了,拿起“电火花”跟我们打起烟火大战。趁大家不注意时,拿出“龙吟花雷”吓唬人。说时迟,那时快,我拿起“魔术弹”往弟弟的烟花上一射,“嘣——啪” “龙吟花雷”爆炸了,“龙吟花雷”弹到天空了,好惊险哪!

看着大家欢快的情景,我心里象烟花一样也乐开了花。

松松:读了这篇作文,我好象也回到过年的情景了!

第三站:大自然中采撷,“文如清泉石上流”

走向大自然,尽情尽兴,满意而归:如诗如画的环岛路,匠心独运的雕塑群,名闻遐尔的鼓浪屿,惊险刺激的湖里滑道,妙趣横生的海沧野生动物园……一定让你流连往返。我们向往自然,面对这鲜活的景象,赶紧用笔来表达,写出的文章一定情真意切,富有鲜活气息。看看下面的一位小朋友是怎样写的吧!

树与人

当太阳公公把清晨的第一抹金光撒向大地时,我早已置身于九峰山的森林之中。十月初的九峰山,依然是四季如春。在我身边,一片嫩绿的小草连成一块绿油油的“地毯”,上面绽放着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粉的似霞。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清香。微风拂过,吸引来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它们扇动着五颜六色的大翅膀,在花旁翩翩起舞。一阵悦耳的歌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舞曲。正沉浸在这美景中的我,被这清脆的鸟鸣惊醒,猛得一抬头,一棵苍天大树映入我的眼帘。“哇!这棵树真高、真直啊!”。我兴奋地三步并着两步奔了过去,细细打量着这位“坚守岗位”的“卫士”。叶子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的是墨绿色,好像一艘小舟;有的是深绿色,好像一个发夹;有的是嫩绿色,好像一个芒果……。

明媚的晨光透过重叠的叶子,细碎地撒落一地。而粗壮的树枝,向上脱举着叶子,就象母亲自豪地高举着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当我低头看时,那不堪一目的情景进入了我的眼帘:碗口粗的树干上被人用小刀刻着许多歪歪斜斜的小字:“***,到此一游”,树干上的皮“支离破碎”的,一大片,一大片地脱落下来,露出白色的木质。顿时觉得此时立在我面前的这棵大树,已变成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虽然狂风暴雨并没有令它折服,却受我们这些充满智慧的“人”的折磨。锋利的刀片在它脸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似乎再向我们诉说着心中的哀怨。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真替大树感到委屈。暴风雨来临时,它毫不退缩地立在山头,为我们遮风挡雨;烈日当头时,它沐浴在阳光下,变成一把大伞,带来清凉;空气受到污染时,它总是毫不犹豫地吸走废气,吐出氧气,为我们创造舒适的环境。棵棵大树,罩住烈日,盖住泥土,锁住水份,它为我们感慨地贡献着一切。而我们呢,残忍地做了些什么呢? 是的,当灾害来临,一间间房屋被洪水无情地冲垮,一条条生命瞬间被泥石流无情地吞噬时,人们总是忙着救灾。有没有意识到,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这些自然灾害的源头,就是因为受到像这棵大树这样“待遇”的植物太多了。遍体鳞伤的树呦,它们倒在了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放眼望去,满山还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望无际的绿色,在我们还没有失去这些树木植物时,好好保护它们吧。否则,一百年后的今天,受伤害的将是人类自己

第四站:到社会中徜徉,“为有源头活水来”

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涌动的商场,幽美宁静的公园,热闹的青少年宫……流连其间的你只要留心,就会找到更多的写作材料。比如一位小朋友就写了自己参观的景象。

参观首都博物馆

星期四,我们全校同学和老师去外出参观,地点是刚建不久的首都博物馆。

我们首先参观了第一层的古代书画展厅。那里展示的书画作品简直是数不胜数!每一幅作品是那样让人陶醉:有的字缠缠绵绵,宛如飘飘欲飞的嫦娥;有的字干净利落,整整齐齐,叫人有一种酣快淋漓的感觉·····

走着走着,一幅乾隆皇帝的作品吸引了我。那是一幅长达两米,宽一尺左右的作品。那字,刚劲有力,就像军人矫健的步伐一样,充满力量。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书房珍玩的展厅。那里的物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乾隆款朱墨,澄泥石函砚·····其中最精美的实属明朝正德年间的青花笔架了。上面的蓝色花纹很细致,连叶子上的一条条纹都能看得很清楚。正面中间有两个正方形,一个大,一个小,相互交错。中间还写着一个“笔”字,我想,也许因为这是个笔架吧!

顺着电梯,我们进入了古代玉器的展厅。那些玉,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各种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的是一枚金玉。据说是金国的时候,一位民间雕刻师雕出来的。这块玉名为青玉龟巢荷叶佩,精美无比、造型独特。它长十厘米,宽七厘米,厚一点三厘米。上面的花纹清晰可见,正面是两片荷叶,后面是龟巢,形态逼真。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

这次参观,我很高兴。因为它让我学习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更让我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有一位小朋友元旦期间和爸爸一起到街上逛逛,看到了让自己琢磨不透的现象,写下了《节日?被截日》的一文,引人思考。

节日?被截日?

太阳公公将细碎的金沙披在了大地母亲的身上,暖暖的秋风吹落了橘黄色的树叶,吹得人全身暖洋洋。街道上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息。我兴奋得像一只出了笼的小鸟,拉着爸爸去公园照相,以此庆祝元旦。

正当我兴致勃勃地和爸爸在公园里漫步完全沉醉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时,一只脏兮兮的小手拽住了我的衣角。我像一只受惊的兔子,一下子蹦出了好远,警惕地打量着拽我衣服的人。那是个很落魄的小男骇,瘦瘦的身躯,杂草似的头发蓬乱地向上翘,显得特别肮脏。面颊象是蒙上了一层灰,额头上还有少许的黑泥。虽然眼睛不小,却没有少年应有的神采,眼神躲闪不定,来回扫视着,嘴唇微微嚅动了一下,似乎想说话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只是可怜巴巴地伸出了一个破旧的小铁碗,微微抖动了几下,里面仅有的几个硬币互相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向你示意他来拽住我的目的。这无疑是一个小乞丐。看他那哀求的神情,我的心似乎颤了一下,油然生出一种同情。“爸爸,给他一点钱吧,看他多可怜啊!”,“你想帮助他?”,爸爸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

“当然!”,我不加思索地回答。爸爸不再说话,往他的碗里扔了一张两元的纸币,然后拉着我继续往前走。

“先生,等等,再给一点吧”。令我惊讶的话语出自刚才那个“可怜”的小男孩的口中,此时他一扫刚才的羞涩,竟拦在我们的面前,目光紧紧盯住我们,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出一丝贪婪。爸爸像是什么都没有看见似的绕道而行。那个小男孩却死皮赖脸地挡在我们面前,一副不给钱就别想走的架势。看到这种状况,我一下蒙住了,求救似地望向爸爸。

“我们已经没有零钱给你了,不要挡道!”爸爸变得严肃起来,两道眉毛也“系”成了一个“死疙瘩”,语气有些慍怒。那个小男孩朝爸爸看了一眼,见这里已经要不到“油水”,便悻悻地离开了。

“爸爸,您平时不是还教我要乐于助人吗?为什么对那个小男孩那么凶?”我不解地问。“孩子,我们要帮助那些实际有困难的人。”爸爸慈祥地抚摸着我的小脑袋,“可刚才那个小男孩,是属于骗吃骗喝的那种。骗得更多的钱,上缴他们的“领导”。对那种人,没必要心软,知道吗?他的胃口会越来越大不说,还等于帮助他们骗人。”听完爸爸的话,我的心像是突然坠入了冰窟窿,“原来社会上还有这种人啊!”,我暗想着,四处张望了一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男孩已经跑到离我100米之处,把钱交给一位中年人。那里躺着的、跪着的、聚在一起商量事的“乞丐”还真是数不胜数啊!

“为什么节日一到,乞丐们也„活跃‟起来了呢?”,我好奇地问爸爸,“因为现在上街的人多啊,要钱比平时方便。”爸爸耐心地为我解释,“只要截住人不走,就能要到钱哪。”

暖暖的秋风继续吹拂着大地,大片大片的树叶在空中无助地飞舞,可我却觉得太阳不再和煦,周身不再温暖,就连节日的气氛似乎也暗淡了很多,我的脑海里像放电影般不断重复刚才那个小男孩截住我们要钱的情景。心中不断的问自己:“这到底是节日,还是被截日呢?”。

小朋友们,观察一定要勤,不断地注意观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你只要留心,就会找到更多的写作材料。

小朋友们,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字叫李贺,七岁就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你们知道他怎么做的妈?每天吃过早饭后,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的,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了。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后来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辍耕录》三十卷,时一本非常珍贵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他的作者明末清初的陶宗仪,常常用树叶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后,又常常去观察不同性格的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着著名作家的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宝全书”,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亲爱的小朋友们,每天早晨一睁眼,你就会看到很多事物,到晚上临睡前,你能说全当天所看到过的事物吗?一睁眼,家中摆设,家具种类,摆放位置,各种色彩,组织构造,新旧程度,大小特色;家人的活动,爸爸、妈妈忙碌的情景,准备的早点种类,每个人的行动坐卧;上学路上车水马龙的情景,行人、车辆的行进,大街小巷的喧嚣,十字路口的见闻;到学校,从一进校门到进入教室·····,所见的一切你能说全吗?放学路上又看到什么?回到家中又是一番什么情景?这些你肯定说不全。你可以在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如果这样分门别类,就更好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来,我们可以这样把作文的材料分分类。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写景类(春、夏、秋、冬景,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作文没有东西写”,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美是有的,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乐乐试身手

1、准备一本记事本,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记在本子上。

丝绸之路课堂实录吉春亚 篇5

《丝绸之路》吉春亚实录

2010年04月14日 星期三 上午 10:35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

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

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导读

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第一个内容。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照应。师:这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出错。请一起读一读。出示:

矗立 美轮美奂 芝麻 商贸 匕首 鸵鸟 循着铃声 身着戎装 凹凸不平出

示:给正确的解释连线。纠正字音)栩栩如生:漫无边际地想象。浩浩荡荡:高大陡峭的山岭。

五彩缤纷:形容建筑、艺术等华丽精美

崇山峻岭: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遐想: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三、自学引导,体会句子含义

(一)自主学习

师: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课文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了!。出示: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请默读思考: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二)反馈交流

1、感受“友谊之路”

⑴ 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 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⑶ 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师: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们体会到的说一说。

交流、生发,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3、感受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的伟大不仅体现了中国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作用。学生从“我国音

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补充: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⑷ 小结: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师: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在祖国的西部,感召我们西部大开发,让这片沙漠之地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民族友好往来日益密切的通道。

板书:

丝绸之路

友谊交流道路

经济发展桥梁 文化传递纽带 补充故事: 丝绸之路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

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 篇6

是啊,本该平静安宁的校园,何以恶性事件多点开花、野蛮生长?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恶毒”?……这正在生长的恶,它可能源自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可能源自泛滥成灾的暴力影视剧,还可能源自一本网络玄幻小说———当然,同样可能源自教师自身一些不理性的言行等等。

学生伤害教师的事件很多,这是事实;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不少,这也是事实!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一名幼儿老师,用电熨斗惩罚上课讲话的学生,先后有7名幼儿脸部被熨斗烫伤;河北大学工商学院院聘教师袁立鹤骗奸女学生,致学生自残;济阳县垛石镇中心小学码头校区一名10岁女生,遭40岁老师性侵;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湖南攸县农村小学男教师邓某涉嫌猥亵班内多名女童……至于情节较轻微的一些伤害事故更屡见不鲜。这些事情引发了广大民众(包括学生)的不满,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和教师行业的形象。

面对这样的现实,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还是孩子,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往往忽略了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坚守的道德底线。

什么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在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以功名富贵为一元评价标准的社会氛围中,作为一个教师最低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老师必须履行教师职责,这就是教师职业的底线。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换句话说,教师凭良心把应该做的事做到位、做好,这就是教师的道德底线。而不是凭教师个人的想法,本该在课堂上讲清楚的知识不讲,在有偿补课时讲;本该是教师应教会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教会,反而指着家长的鼻子道:你这孩子是怎么教的?本该做好学校安排的一些事,却反问:有什么好处……

我觉得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是自己应该做的分内事,是自觉的不需要别人强迫的,就像做人有底线一样。

可能有的教师会说,做人是做人,教育归教育,不能同日而语。其实,做好人何尝不是育好人的一个前提!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佛祖本想普度众生,但事实上也不是人人都能够被普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守住师德的底线,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不突破底线,不超过红线,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或儿女来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坚信我们教师改变了,学生也会因耳濡目染而有所改变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我们广大教职工队伍的共同努力,现实之中令人担忧的这种局面一定会逐步扭转的。

读吉春亚老师有感 篇7

一、兴趣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 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 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学生是否喜爱你的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 许多时候, 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 总能发现一些神色黯然、无动于衷的孩子, 似乎他的思维停在遥远的地方, 任凭教师讲什么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在苏霍姆林斯基描绘的这些“难教的孩子”中, 兴趣已经远离他们很久了。在这种状态下, 可想而知他的学习结果, 而这一结果又会使他的无兴趣状态加剧, 形成恶性循环, 太可怕了!

那么,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兴趣问题呢?

结合我的音乐教学, 我有两点感受:

1、课堂教学要灵活

我教的是高一整个年级的合唱课, 有2 2个班。很多时候, 我发现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或给上一个班上课效果很好的一节课,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中, 效果不一定好, 甚至很不好。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 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真是这样, 每个班的整体情况在我看来有很大区别, 譬如:班风、学习气氛、团结程度、对音乐的兴趣点等等, 就是在同一个班内,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它们“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 有强烈的爱好倾向的。那么, 如果发现这个班对今天的这节课状态不太好, 怎么办呢?我首先会暂停我已有的教学计划, 换个角度, 换个说法, 甚至讲个笑话、扔个包袱, 但是这些都没有跑出我的教学内容范围, 殊不知, 学生的一阵哄笑之后, 好多“神色黯然、无动于衷”的孩子, 开始抬起了头, 想要探寻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再从这节课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入手, 比如我发明的“节奏速记法”、“快速开声法”“‘豆腐’发声法”等等, 进行推波助澜, 经过几轮的兴趣调动,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感到“有意思”甚至“群情激昂”了。这时, 你讲什么, 他都会积极配合, 跟上思路。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同样一个问题或技能, 有的班已经掌握很好了, 而有的班却掌握不了, 这时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补上。因为, 知识或技能的断层缺失会给继续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这也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2、要注重授课的感情色彩

记得2002年我参加全省的优质课, 在去之前, 我请教育局的石主任听课并提意见, 他只给我说了一句话:“你的语言缺乏诱惑力”。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接下来, 我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发现授课语言的生动与否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惑力”这个词用在对授课语言的要求上真是太生动了。我正是注意了“授课语言的诱惑力”这一点, 在讲课中效果大大提升, 学生兴趣很高, 课堂反映也很好, 我取得了全省优质课一等奖, 后来又拿下了山东省教学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非记住不可的更容易记住;被感知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他认为, 死记硬背是会损伤大脑的, 它使孩子大脑中那些稚嫩的神经元长得过大, 信息过分饱和, 可是保证经常联系的联想纤维却衰退了, 这是造成孩子的智力低下、学习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了被感知对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他主张要使被感知的对象有情感色彩, 这将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旅行:大自然迷人的景色, 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在与自然的接触中, 孩子们会发现:“一枚枯叶”抛出去, 变成了“展翅飞翔的蝴蝶”;若打开一页书, 侧耳倾听, 从每一个字里能听到蜜蜂的歌唱。我因为整个童年在乡下长大的缘故, 对自然的一切有种特殊的情感, 这段话的描写让我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在陶冶孩子性情的过程中, 让知识也变得“活”起来。

这一点我本人在音乐教学中也有有很深的体会, 音乐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感情色彩的专业,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我总是联系具体的、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实践证明: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 尤其是记忆的牢固程度, 有些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在饶有兴趣的感情世界里, 学生乐此不疲, 忘记了所有不快乐, 没有一丝懈怠。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被说了无数遍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起来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直接经验——“动手”或主动思考得来的知识与技能, 要比被动接受的知识记得准、记得牢用得好。我在中学期间就曾经琢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学科知识渗透:我发现物理学科中的右手安培定则 (四指为电流方向, 大拇指为N极) 与地理学科中地球自转完全通用 (把地球抓在右手里, 呵呵!四指为自转方向, 大拇指为N极) !这一知识在当时无论老师怎么考, 我总能又快又准的答上来, 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可以说令我终生难忘, 因为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还经常津津乐道。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中, 让学生从事劳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几乎与提倡阅读一样重要。他发现,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 他们往往聪明好钻研, 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

其实, 许多国家对孩子参与劳动, 并通过劳动获得各种能力都有广泛的的应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 0年的时间, 追踪观察了2 5 6名波士顿少年, 结论是:从小爱劳动的孩子成年后, 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例较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 收入多5倍, 失业少16倍, 健康状况也好得多, 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 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在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 自己挣!”不管家里多富有, 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替家里剪草、送报, 赚些零用钱, 女孩子做家政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去餐馆打工。妈妈告诉她, 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 照样可以领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妈妈的钱不是本事, 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 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德国, 家长从不包办替代孩子的事情, 法律还规定, 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 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 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结合我的合唱教学, 我依然很有成效的实践了这一原理。我在每个班中选出一名指挥, 教给他规范的指挥动作, 由他作为整个合唱团的核心, 并且让每个同学都发表对某一作品的看法与处理方案, 比如集体动作创意、运用手语、运用道具等等。整个作品的完成, 我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大量工作由同学自己完成, 结果, 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变得很强,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有时课堂时间完成不了的工作他们甚至会在课余时间找一个楼梯进行队形、动作等排练。不仅如此, 五.四青年节合唱比赛的伴奏乐队也是全部由学生完成的, 电子钢琴、电吉他、电贝司、合成器、铜管乐器……, 孩子们各自的才华碰撞在一起, 与合唱团协调而准确演出, 他们享受着整个的艺术创造的快乐, 并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 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这种结合非常重要, 否则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将处于沉睡状态。必须注意的是, 如果错过了儿童和少年时期, 它们大脑中的这些区域就永远无法唤醒了。

所以, 如果您想让孩子成功, 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孩子动起来吧, 他会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上一篇:过冬至初中生话题作文800字下一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伍淑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