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2024-05-23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通用7篇)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1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确保今年底整村脱贫销号和贫困群众全部越过贫困标准线,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根据《梁平县扶贫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梁委办8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及XX村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 “137”总体部署和我镇建设“生态蜜蜂之乡、风情滨河小镇、特色边贸集镇”的战略目标,强化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突出生态涵养发展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提升发展能力,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大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紧盯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我镇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扶贫政策的精神,以自力更生为主,抢抓上级财政扶贫的绝好机遇,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坚持综合开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修建基础设施,同时,要集中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群众最亟需解决的困难,力争通过项目实施,将该村芝麻、榨菜、李子产业做大做强。

——坚持群众参与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群众既是扶贫的对象,又是项目开发的主体和内因。因此,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论在贫困户的确定,项目选择到项目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应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项目的财务、物资、管理及建设进度上要及时向群众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在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布局等方面为群众搞好指导和服务。

——坚持整村推进与扶持贫困个体相结合的原则。以贫困户为主,着眼贫困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以贫困村为单元,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对建卡贫困户针对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扶贫规划,重点扶持,使建卡贫困户到20底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

三、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东南方,距XX场镇7公里,县道“石白路”穿境而过,与我镇骆马村、龙坪村、翟溪村和忠县汝溪镇交界,由原XX村、双河村、新元村合并而成。全村幅员面积6.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6亩,属于半丘陵地带,

海拔221-500米。有8个村民小组665户2316人,其中,在家357户857人,外出1459人,其中全家外出308户993人。现有建卡贫困户76户243人,低保户16户49人,五保户9户9人,建卡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1%。传统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为主,全村粮食年总产量600吨。特色农业主要为种养殖业,全村现有养蜂100群以上的大户5户,养鸡大户2户,养猪大户3户。全村现有公路24公里,其中已硬化10.6公里,有山坪塘18口,其中已整治8口,有自来水厂1座。该村现有党员69名,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其中非公党支部1个。该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生产技术较落后,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0元,属市级贫困村。

四、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实现XX村整村脱贫销号,全村76户243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2300元(不变价);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二)具体任务。

到2015年底XX村实现“八有”:

——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覆盖70%的农户,其中建卡贫困户不低于30%,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重庆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80%的农户参加合作

制、股份制等现代经营组织或者独立经营家庭农场;使全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以上。

——有一条硬化村社公路,至少6个村民小组通泥结石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

——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并配套建设便民超市等设施。

——有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贫困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有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两委班子团结,工作思路清晰,群众基础好,有较强战斗力。

——有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驻村蹲点开展工作,群众不脱贫、工作不脱钩、队伍不撤离。

——有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对建卡贫困户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几”帮扶,确保贫困户按期脱贫。

为XX村贫困户解决“八难”:着力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难、便捷出行难、安全饮水难、住房改造难、素质提升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公共服务难。

五、具体措施

(一)核查调研,摸清底数。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镇村干部下村逐户摸清贫困户数量和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脱贫台账、列出扶贫清单,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同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二)抓住重点,奋力攻坚。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亟需解决的难题。一是解决群众便捷出行难的问题。利用扶贫资金和帮扶资金硬化和整治村级公路2.0公里、组级公路3.5公里,受益人口达1000余人,解决产业发展交通瓶颈。二是解决安全饮水难的问题。管理维护好8口已整治的山坪塘,新整治山坪塘10口、堰渠8公里,新修堰渠3公里,全面完成投资340万元的自来水厂和入户管网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监测,确保农民饮用水质合格率达70%以上,新修积雨池24口,打卫生井40口,使XX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三是解决住房改造难的问题。C、D级危房改造指标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完成2户D级危房改造任务,另争取10户住房困难户危旧房改造。四是解决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管理维护好XX村标准化卫生室,确保人员设施配备齐全,把贫困户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对象,扎实做好农村医保和医疗救助工作,贫困户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五是解决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2

赤溪村是不幸的, 她位于福建东部宁德市大山深处, 地理位置偏僻, 自然条件恶劣, 交通不便, 致富无门, 经济落后, 一度食不果腹, 衣不遮体。

赤溪村是幸运的, 30年前,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反映赤溪贫穷状况的读者来信, 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 由此, 一场旷日持久的反贫困事业在全国“引燃”。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命名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 从此迈上了脱贫之路。

30年间, 从就地扶贫, 到造福工程搬迁扶贫, 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从“输血式”扶贫, 到“造血式”扶贫, 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 扶贫方式的不断创新, 赤溪村改天换地。

赤溪村的华丽转身, 是闽东宁德市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的生动缩影, 从中折射出“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 发人深思, 催人奋进。

赤溪扶贫, 扶在思想观念

家住三层楼, 出门是大路, 村前有景区, 村后建公园。跨溪便是福建最大户外运动拓展基地, 再远则是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如今的赤溪村, 已是闽东山区远近闻名的山中明珠, 清新的空气、秀丽的风景、整洁的村容让人羡慕不已。

30年前的赤溪村, 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 也不是今天这个模样。要说远, 13个自然村分散各处山头, 上一趟村部, 没个半天到不了;要论穷, 村财不仅一分没有, 而且还欠着10多万元债务;要讲苦, 家家竹木房, 顿顿难揭锅。

“造成赤溪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资源没有用好, 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能人带动等等。”谈起赤溪, 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思路清晰, “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村民观念守旧, 等、靠、要思想严重, 听天由命, 不思进取。”

长期以来, 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 村民文化水平低, 缺乏谋事创业热情, 族群邻里不和, 打架斗殴、赌博、上访告状等时有发生, 是个典型的乱村。自给自足经济, 造成村民们视野不开阔、观念守旧, 注重眼前小利, 忽视长远效益。

痛定思痛, 治贫应先从思想观念入手。为此村“两委”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开眼界, 谋共识。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 开拓视野。镇、村干部沉到村民家中, 向村民征求意见建议, 仅2011年年初, 就下发100余份调查意见书, 收集150条意见建议。二是兴文化, 树新风, 育精神。村“两委”依托人民会场、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设施, 把崇尚新风、生态文明、创业致富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逐步形成“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村荣我荣、不断超越”的赤溪脱贫精神。三是建班子, 转作风, 提效能。村“两委”开展“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和“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活动, 通过“二述二评一考”、“开放式”组织生活会、约谈不称职村干部等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效能建设、廉政建设, 保障村民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监督。

“以前是‘要我脱贫’, 后来是‘我要脱贫’。”宁德市原政协副主席缪耕山说。如今的赤溪, 群众观念新了, 心气齐了, 干劲足了, 村民们主动求发展, 提建议, “要钱要物不如要项目要发展”蔚然成风。杨赤公路福鼎段建设, 全村仅用17天就完成测量、放款等征迁主要工作, 公路顺利开工。

2013年, 人均收入9430元, 是1984年的56倍;通村公路从无到有, 目前里程已达57.4公里;全村现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总人口52% 以上, 比1984年增长了6倍。这组数据, 鲜活地反映了赤溪村的变迁, “晴天满天雾, 雨天难出门, 姑娘争外嫁, 小伙取妻难,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已彻底成为历史。杨赤公路建成后, 赤溪将进一步打开山门, 迎来又一个发展的全新年代!

赤溪扶贫, 扶在基础设施

宽畅的街道、簇新的民房、齐备的文体娱乐、教育医疗设施, 徜徉赤溪, 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再翻看30年前的老照片, 土木房、茅草屋连片, 道路泥泞不平, 村容脏乱差……今昔巨变, 仿若穿越。“分散的小村, 分散了有限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 难以形成合力。薄弱的基础设施, 一度制约着赤溪村发展。”福鼎市委书记陈其春说。

赤溪村原有13个自然村, 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角落, 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威胁着村民们的住房安全。“最节约资金, 也是最可行的办法是对这些偏远山区实施有计划地搬迁, 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对此, 在多年的扶贫实践中, 宁德市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

“居住环境的改变, 能倒逼村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陈其春认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的思路, 经过十年“造血式”就地扶贫后, 1995年, 赤溪村实施“造福工程”, 下山溪自然村22户88位畲族群众整村搬迁至赤溪村。

随后, 赤溪村先后将包括下山溪在内的一些自然村的200多户800多名畲、汉群众搬迁安置到长安新村。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及畲族特色村寨规划, 采取政府出一点, 社会资助一点, 村民出一点和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 完成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居住条件大幅提升。

交通不便, 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要致富, 先修路。”针对交通瓶颈, 赤溪村先后修建了连接磻溪、太姥山、白琳以及通主要自然村公路, “早出挑柴换油盐, 晚归家门日落西”成为历史。

2011年, 成为赤溪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新起点。当年, 福建确定200多个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 从省直机关和中央驻闽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扶贫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 并捆绑部分资金, 专项用于重点村建设。作为200多个省级扶贫村之一, 赤溪村与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达成了为期三年的挂钩帮扶关系, 赤溪村造福工程由此升级为整村推进。

“我们抓住机遇, 用活用足省里给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一系列优惠政策。”省民宗厅下派赤溪村第一书记杨振伟说。三年来, 赤溪村投资268万元完成村内公路水泥硬化;投资117万元完成村庄卫生整治及慢道工程建设;投入350万元对长安新街房屋进行立面装修;投资80余万元修建民族团结农民公园等;投资120万元完成村委会翻修、旧人民会场改扩建及配套设施, 完善党员群众活动平台。此外, 饮水工程、电网改造、溪岸整治、溪沟坝清淤整理、雨污管道整治等也建成。

据不完全统计, 1993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已为赤溪村投入交通、水电等各项基础设施项目25个, 建设资金8339万元, 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项目13个, 建设资金10785万元。

赤溪扶贫, 扶在增收之道

思想观念的转变, 基础设施的投入, 最终是为了摆脱贫困的面貌, 促进经济发展, 让村民们过好日子。“借助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 赤溪村思路清晰地抓好‘农业强村’、‘旅游兴村’, 近几年来成效显著。”杨振伟说。

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 建设“农业强村”。赤溪村拥有耕地1400亩、茶园356亩、果园218亩、山地面积9980亩, 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村里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两家, 采取“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 建立了优质水稻、生态有机茶、珍贵苗木、淡水特色养殖、高效毛竹、特色果园、特色禽养殖等“农业示范基地”。33岁的返乡人员杜家剑, 2012年创办的鼎煜专业合作社, 种植猕猴桃30亩、槟榔芋80亩、珍贵苗木50亩、油茶1000亩, 总投入500多万元, 带动了200多村民就业。

近三年来, 赤溪村完成800亩毛竹林垦复;种植红叶石楠、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等各种珍贵苗木1万余株;投资20万元发动村民在荒山荒地上种植平和“琯溪红心蜜柚”和黄栀子500余亩;鼓励农民投资60多万元发展珍贵家禽养殖、果蔬采摘等特色农业;新建香鱼、糠鱼、花鳗、石蛙等淡水养殖示范基地30多亩。

做大做强山村休闲旅游, 推进“旅游兴村”。近年来, 赤溪村先后引进万博华、耕乐源、杜氏生态农庄等旅游公司, 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8000多万元。投资1800万元建设“湖里不夜溪”等五个立体拓展休闲项目。此外, 利用北部的农林涵养区, 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游, 鼓励农民办好“农家乐”, 让游客参与耕作、观光和品尝的乐趣。2012年, 九鲤溪景区被授予“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已成为闽浙边界独具魅力的旅游地。景区内现有农家乐餐厅30多家, 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52岁的吴敬念之前有开小吃店的经验, 是较早开始兴办“农家乐”的村民, 他的“农家乐”虽然面积不大, 一年却有12万元左右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 全村兴起了12家“农家乐”

1993年以来, 赤溪村已吸引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外来投资项目7个, 资金投入1145万元, 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外来投资项目6个, 资金投入达54300万元。随着“农业强村”、“旅游兴村”的推进, 村民们的开始尝试新的发展经济路子, 不少村民还将土地出租或入股农业合作、旅游开发公司, 一手领田租, 一手拿劳务工资, “两手”增收两头甜。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3

该县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搭建就业扶贫服务平台。全县28个镇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已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38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就业服务站;31个村(社区)实现了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联网;县、28个镇和部分重点社区(村)建立了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二是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县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档案台账,认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贫困村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就业双选平台。

三是大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县人社部门深入贫困村举行7期8班次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400人;举办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480人。充分发挥贫困村就业服务站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宣传发动全县504名“两后生”到广西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帮扶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该县以广西示范性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及海上王、力胜等2个创业孵化基地,以及自治区级农民工实训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失业创业人员提供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平台。目前,海上王创业孵化基地已有50多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80多人;农民工创业园入园企业9家,带动就业2060人。

五是认真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该县为广大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设施、创业场地等创业帮助。目前,已发放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第一批10家企业场租和水电补贴3.9万元。同时,协调财政、信用联社等部门开展农民工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工作,更好支持广大农民工创业,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70笔共700万元。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4

酉酬镇人民政府镇长 田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

酉酬镇芭蕉村是2009年我县启动的17个贫困村之一,是市级扶贫集团重点帮扶的8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市政府办公厅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芭蕉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求,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对照整村脱贫 “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建设标准,针对项目,整合资金,切实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借此机会,我将该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村情

芭蕉村地处酉酬镇与泔溪镇交界处,由原芭蕉村、浪泥村和岩孔溪村3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共有11个组,现有总人口3752人,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有耕地9872.9亩,人均占有耕地2.6亩。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该村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 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村民们在传统农业上的投入较大,抵抗各类灾害的能力弱,导致该村贫困状况十分突出。通过调查摸底,2008年,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91户、265人,低收入户150户、58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5%。近年来,我们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参与式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项目的实施。迄今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18万元,其中部门投入162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056万元(包括群众投资投劳222万元,单位、企业资助834万元)。用于村道路建设、堰渠整治、改善供水设施、人畜饮水等方面的资金38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9万元,单位、企业资助资金83万元,群众投资投劳222万元;用于产业建设方面的资金834万元,全部是单位、企业资助。2010年,芭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77元,比2009年的3398元多879元,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104%。基本实现了“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整村脱贫建设目标。

二、主要成效

(一)“七有”目标基本实现

1、农民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我们围绕荒山荒坡做好“山”的文章。一是成功引进了酉阳景全林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投资近800余万元,以杉木树种为主,开发了1万亩速丰林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种植 业,相继建立了万亩林豆、马铃薯、蔬菜示范片。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和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青花椒产业。公司提供价值20万元的种苗和肥料,现已栽植青花椒2000亩。三是酉阳景全林业有限公司提供种苗和肥料价值8万元,在芭蕉村发展了1000亩油茶种植基地。四是在大户的带动下,建成了1000亩纽荷尔脐橙基地。五是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大力发展林下养殖,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壮大养殖业,目前已建成富民山鸡养殖场1个,年出栏500只,新发展土鸡养殖大户11户,投放鸡苗12000只。六是石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和肥料6万元,引导农民大种蔬菜400多亩,其中萝卜和青菜各200多亩,集中分布在渤桂路沿线,实行订单加保护价收购。此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普遍乐意接受。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10万余元。同时,该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914户,参合率达到97.65%;符合低保救济条件的241户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占100%。此外,全村1211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32.3 %。

2、农民有基本知识、有一定技能。围绕芭蕉村的主导产业,我镇先后在该村成功举办了10余次、1000多人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技术,增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全村适龄儿童277人,入学率达100%;全村“两后生”总人数1436人,其中接受中职教育 617人,外出务工780人,留守人数39人;全村青壮年劳动力1786人全部接受过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或非农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掌握了1—2项适用生产技术;每年选送20多名贫困青年参加“雨露计划”和其他扶贫产业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

3、农民有稳固住房。全村936户农民都有稳固的住房,其中40%以上的农户还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并且投资50万元解决了芭蕉村11户无房户、21户危房户的住房及其改造问题。目前,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巴渝新居风貌改造已正式启动,并且正在着手对全村250户农民进行改厕。不久的将来,芭蕉村将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巴渝新村。

4、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芭蕉村于2004年投资5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7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最近又投资2万元对村公共服务中心实施了风貌改造。村公共服务中心有会议室、村干部办公室、图书室等。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15平方米,藏书3000多册,前不久,被市上评为“优秀农家书屋”。同时,村上设有卫生服务站。为方便群众就医,分别在5组、7组和8组3处开设卫生服务点,由酉阳卫校毕业的具有执业资格的3名卫生服务人员临床治病。该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914户,参合率 达到97.65%。目前,卫生站配有听诊器、血压计等辅助治疗设备,已开通刷卡购药业务,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5、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并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较强。同时,村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完善。

(二)“四通”问题无一不通

一是通公路。我县通往湖南龙山县的出境公路——渤桂路途经芭蕉村,全村6个组受益。新修了冉家沟通组公路5公里、汤家沟通组公路2公里、冯家沟通组公路3公里、鸭湖溪公路8公里、烂泥公路3公里等。特别是去冬今春,按照群众的迫切愿望,政府投入15万元,群众集资26万元修建了全长13公里的岩孔溪公路,解决了7组、8组、9组3个组、300多户、1000多人的出行难,结束了肩挑背磨的历史。至此,全村11个组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路里程达125公里。财政投入12万元、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25万元,新建了4公里、整治了2条5公里的堰渠,确保了100多亩农田的灌溉;同时,财政投入10万元、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17万元,恢复供水设施灾后重建,使1040人受益。

二是通电。全村11个组、936户都用上了电。由于通了电,加之实行家电下乡优惠政策,5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

三是通电话。光缆途经芭蕉村,移动信号覆盖全村。据 统计,全村11个组、36个院落有固定电话600座,手机2500多部。

四是通电视。全村11个组、36个院落的绝大多数农户都通了电视。电视入户率达到95%。

(三)“三解决”问题全部解决

一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08年通过调查摸底,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91户、265人,低收入户150户、58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5%。经过5年的努力,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村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2.6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

二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2009年县水务局投资63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10万元修建了蓄水100立方米的水池,管道15公里,解决了5、6、7、8四个组300余户、15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今年,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解决1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53万元,分别在1、2、3组和9、10、11组修建2口200立米的水池,管道6公里。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启动,上述6个组村民的饮水困难即将解决。至此,全村936户、3752人用上自来水的农户有936户、3752人,饮水安全农户871户、3540人,饮水未达到安全指标的有65户、212人。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挂村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村脱贫工作的规划、实施、督查。分管副镇长和挂村领导专抓该项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二是村上相应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文书、总支副书记、计生助理员、妇代会主任、调解员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芭蕉村整村脱贫工作组,严格按照整村脱贫工作要求,对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标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二)调整思路,强力实施。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特困户脱贫调整为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解决具体突出问题。同时制定了整村脱贫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举全村、全镇之力,强力实施整村脱贫工作。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整村脱贫工作的重点、难点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此,我们突出修路、治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上级支 持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通组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生存环境。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自筹117万元修通了该村2组、4组、5组、6组和9组、10组、11组全长50公里的通组公路。特别是去冬以来,群众集资26余万元,财政投入15万元,修通了9组、10组、11组全长13公里的通组公路,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四)因地制宜,连片开发。一是培育专业合作社,带动2组、3组群众连片发展养殖业。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以杉木树种为主,集中在7组、8组连片发展林下种植业,已建立了万亩林豆示范片。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合作,集中在渤桂路沿线发展青花椒、油茶、蔬菜等产业。农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种子、肥料由公司负责提供,并实行订单加保护价收购。四是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农民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五)加强培训,转移劳力。实践证明,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我镇把劳务开发与异地移民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在该村举办10余次、1000多人次的扶贫产业培训会,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授课。同时,积极参 加“雨露计划”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转移脱贫。据统计,仅2009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就有700多人,人均收入6000多元。

(六)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村民,我们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其渡过难关,摆脱困境。仅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就有7批、100多人次深入芭蕉村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捐赠“穷亲”慰问金13万多元。并且走村窜户,慰问“穷亲”,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帮助“穷亲”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镇、村干部也与贫困户结上对子,开展帮扶和定期走访慰问活动。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着力培育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坚持以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为关键、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强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户快速增收致富。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着力发挥贫困村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林下经济、旅游富民、现代畜牧业、高效农业、财产性增收致富、非农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城镇带动、政策惠农等“十大工程”,积极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加快培育扶贫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

(二)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公路硬(油)化。进一步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逐步完善乡村道路管理和养护机制,促进农村道路持续发挥效益。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带动全村农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善贫困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易地扶贫、退耕还林、“巴渝新居”建设等方面资金,加快新集镇建设,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三)切实抓好社会民生保障事业。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妥善解决特殊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奖励扶助资金不计入农户的家庭收入。

(四)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困难救济等扶助政策,资助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政策法 律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五)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今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好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对选举产生的“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开展一次轮训,提高村级班子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认真实施“以城带乡干部驻村”行动、“专业技术干部支农支教支医”行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优先覆盖全村。完善村级班子工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上二股流村整村推进实施方案 篇5

宝泉山镇人民政府

宝泉山镇上二股流村整村推进项目

实施方案

整村推进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实行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实施好宝泉山镇整村推进工程,全面完成2012年整村推进工程建设任务,结合本县实际。我镇特制定本方案,该实施方案目标地点以镇内上二股流村为原址。

一、宝泉山镇概况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宝泉山镇地处长白县中西部沿岗一带,距县城所在地长白镇123公里,位于东经127°19′20″~127°40′12″,北纬40°37′32″~41°29′16″。东与十二道沟镇十三道沟留守处为界,西靠八道沟镇,南与十二道沟镇毗邻,北与新房子镇接壤,东西长40公里。宝泉山镇现辖11个行政村,上二股流村为镇政府所在地。宝泉山镇幅源面积达309平方公里,80多华里的长临公路纵贯全镇,交通十分方便。镇内总人口为6050人,其中农业人口2453人,耕地面积为3195亩,其主要农作物以玉米、大

豆为主,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6亩,森林资源面积为3431、9公顷,其中天然林255、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0%以上。

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为指针,充分利用扶贫政策机遇,调动贫困群体的参与意识,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生产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使该村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整村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

三、总体要求

整村推进工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贫困户为基本对象,以80户以上的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为主线,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统一规划,集中力量,配套建设,整体联动。把贫困地区作为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整体扶贫效果,努力实现贫

困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四、项目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按照《2012年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件的精神,通过总结、分析我镇五年以来实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的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项目在实施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更具实效的目的。

(一)主要指标

项目实施后,要使贫困村实现:

1、农户基本实现“六个有”。有安居房、有电、有液化气、有水泥路、有自来水;有卫生厕所;卫生厩(独立畜厩);有商店、菜市场等便民的基础设施;有最好的幼儿园;

2、*****村实现“六个有”。有村组简易公路(村容整洁、道路畅通);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一项以上形成规模的增收产业;有通讯信号覆盖;有固定的村民议事地点或重大事项公告公示栏。

3、*****村总体实现“六个有”。有合格的村级办公室和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好班子、好制度;有能满足“普六”要求的村小学;有能满足初级卫生保健要求的村卫生室及医务人员;有畜牧兽医室及专业技术人员;有科普文化室及相应的电教设备和书刊;有通往村委会所在地的柏油路面。

(二)农户“六个有”项目的建设标准:

98%以上农户的安居房要达到现代化的建设标准;90%的农户基本实现使用清洁能源;90%以上农户有自来水;90%以上农户有卫生厕或公厕和卫生畜厩(独立畜厩);80%的劳动力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50%的富余劳动力得到技能培训和转移;90%以上的农户硬化院落;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95%的农户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三)项目实施的内容

整村推进项目的确定,要围绕“三个六”建设目标,缺什么补什么,或根据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的迫切要求,长短结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原则上重点扶持发展四大类项目:

1、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基本农田地(含水利设施)、安居房、人畜饮水、通路、通电项目。

2、推动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努力调动村民积极性,使整村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

3、美化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主要是:使用清洁能源、卫生厕、卫生厩、四旁植树、道路及庭院绿化。

4、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主要是村委会办公室、双语幼儿园建设、卫生室、文化室、党员电教室、科技培训室、畜牧兽医室建设。

五、项目实施的原则

(一)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建设项目直接安排到村,扶持资金进村入户。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基安居房建设、人畜饮水、入户通电、卫生厕、卫生厩等关系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项目。

(二)依靠群众,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确定扶持对象、扶持内容、项目实施过程及后期管理事项等方面都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重大事项由村民自主决定。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要向社会公告、公示。项目确定后要充分发动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筹备材料,谁投资、谁受益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发挥农民群众作为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作用。

(三)科学规划,民主决策的原则。严格按照县建设局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不随意更改,不将整村推进的资金用于“六六六”以外的项目。确需变更项目的,要严格审批手续,擅自更改计划的行政村,更改的项目不纳入考核评分和验收。

六、项目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

在项目资金使用上,镇政府设立“整村推进资金”专户,开辟安全运行的“绿色通道”,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报账制管理”的办法。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并按照权力在哪里,责任就到哪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责任追究制。

1、国家、援疆资金补助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

2、资金管理的要求。

(1)扶贫项目资金坚持管用结合,监管一致和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按照项目的建设进度拨付资金,会审财务决算,监督资金使用。

(3)严格按行业项目资金管理要求使用。

(4)下达资金前由整合资金部门印发资金下达文件,注明下达到整村推进的村名和项目名称,资金数额,文件抄送扶贫办一份。

(5)资金拨付凭证、招投标的有关文件及项目验收文件的复印件抄送扶贫办一份。

3、到户资金:

以物资形式补助的,必须注明单价、数量和经办人、接收人,做到供应前和供应后公示,供货合同、领取名册、资金拨付凭证等资料齐备。

七、目标管理和责任分解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2011年度整村推进工程的顺利实施,按质按量、不留缺口的完成项目计划,使项目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实现项目资金的高效、安全运行。*****镇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整村推进协调领导小组要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县扶贫办的帮助指导下,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协调开展村民互助工

作。进行入户调查和实施中的跟踪管理,对项目户要区别对待,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做到一户一策。对特别困难的项目户,要提请各村定点帮扶,把项目落到实处。成立*****镇整村推进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 镇人民政府镇长

****** 镇政府副镇长 ****** 镇人武部部长

成 员:****** *****村党支部书记

******** *****村村委会主任 ****** 镇国土资源所所长

******** 镇民政干事 ****** 镇规划干事 ****** 镇核算中心会计 ****** 镇残联协管员

**** 镇扶贫干事 **** 镇基层专干

(二)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整村推进工程要进行公开招标,对不具备公开招标条件的实行邀请招标的方式,采取公平、公开、公正地竞争性选择施工队伍。施工材料尽可能采用地产材料,以切实降低群众负担。地产材料的采集要在监理人员指定地盘确定的数量内开采,把项目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施工安全监督组,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施工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排除。项目实施领导组要指导各承建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负责指导好群众的安全生产。对存在安全隐患并拒绝整改的承建单位要严肃处理。

(三)项目管理

在镇整村推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明确责任,各司其职,严格把关。提前落实项目计划,组织协调,指导项目实施,并对项目进行审核、监督、检查。

(四)物资管理

项目工程所需物资,包括水泥、钢管或管材以及大宗物资要集中采购,专人负责组织调运,其它到户项目所需物资,领导小组要加强物资的管理工作,各项目村要有专人负责,建立物资调运及发放台账。

(五)严格项目公示制

项目规划及实施的全过程要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公示,让群众积极参与和了解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结束后,要对项目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上级放心,干部清白,群众满意。

(六)规范档案管理

档案材料是否齐备,关系到能否全面反映项目建设实况,进行项目验收乃至后评价的关键。项目启动起就要以受

扶户的单位工程为单元,建立项目立项至竣工验收整个过程的全部资料档案,做到资料齐全,管理规范。

(七)制定后续管理办法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项目工程建档移交手续,由各村民小组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或集中承包有偿使用等方式,做好年度维修工作,确保项目工程的长久利用。

(八)主要措施

1、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协调领导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2、人员到位。镇政府统一分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充实工作队伍,加大工作力度,做好项目规划实施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

3、责任到位。一是建立责权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镇政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整村推进工作的宣传、动员、协调、指导、考核工作。

八、项目建设时间要求

根据自治县统一部署,2011年全面完成整村推进工程。初步拟定工程实施进度如下:

1、2011年1月-2月,工作队进村进行宣传发动,工程准备阶段;

2、2011年3月底至8月,完成 “六个有”到户项目; 3、2011年9月至10月,全面完成*****村的“六个有” 4、2011年10月底,做好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和资料整理归档工作,迎接验收。

九、项目的考核验收

自治县整村推进工程验收实行镇自验,县级初验,州级终验的办法。具体验收标准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自治州推进工程2009年度考核验收办法》及《自治县整村推进2010年工作责任状》执行。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6

汉中市扶贫办(2010年8月)

镇巴县渔渡镇九家榜村位于镇巴县南部,距县城34公里,210国道贯穿全境。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28户1686人,耕地面积1733亩,其中水田706亩,旱地1027亩,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21元。农民以种养业、茶叶生产和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

近几年,该村紧紧抓住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财政、水利、交通、发计、城建、农业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投入,以实施村容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产业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改善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倾力打造全县高标准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示范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做法和显著特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精心制定方案,绘制建设蓝图。制定了《渔渡镇九家榜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落实了工作任务,规范了工作程序,形成了“领导带头、干部包抓、群众参与、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同时,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总体目标要求,渔渡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多次邀请县城建局对九家榜村进行规划设计,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具有陕南民居特色的中心村庄,打造扶贫新村亮点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多渠道整合筹措资金,解决项目资金瓶颈制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县级部门出资金、乡镇挤资金、农户出劳力”的投入机制,九家榜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共筹措投入建设资金990.21万元,其中整合扶贫、县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城建、发计等部门涉农资金488.15万元,渔渡镇政府投入资金15万元,农户自筹含劳力折价487.06万元,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制约。

三是突出重点,狠抓村容环境整治。村容环境整治主要以压檐坐脊,墙壁粉白,勾画排列线和砖格线,室内地面和院落硬化,到户路硬化,修建花台改厨改厕为主。按照农户自愿、政府补助的原则,每户补助项目资金2500元,农户自筹3500元,实施村容环境整治项目。刚启动时,大部分农户认为没多大意义,不愿意进行环境整治,为此,镇村干部首先确定了2户率先实施环境整治示范,多次召开动员会和实地观摩会,以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在示范户的带动下,村民们通过实地观察,逐步转变了思想认识,觉得还是把院落拾掇一新,人看起来也有精神。主动要求进行村容环境整治的农户逐渐多了,纷纷与村委会签订了村容环境整治承诺书。目前,该村已实施村容环境整治和农户住房改造185户,硬化入户道路1.6公里,硬化院落5790㎡,修建花台230个,建绿化带600㎡,种植行道树1100株,安装了10个垃圾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在县发计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占地14亩的九家榜村移民搬迁点,目前已安置25户112人。移民点采取中欧混合的模式建设,前排为欧式建筑风格,后排为川东民居建筑风格,二者有机结合,别具特色,有力推动了全村的村容环境整治工作。

四是挖掘乡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在实施村容环境整治的同时,积极挖掘整理富有民间乡土气息,浓郁地方色彩,通俗易懂、群众容易理解的民间常用谚语、民俗、歌谣、书画、格言、诗词等,聘请当地书法绘画能人书写绘制上墙,形成了浓厚的乡村文明文化氛围。该村共手工绘制墙壁书画34幅,制作温馨宣传牌52个。这些书画墙既美化了环境,陶冶了情操,又起到了良好宣传教育作用,倡导了文明新风尚。五是着力改善交通、人畜饮水等生产生活硬环境。首先,由全村农户自筹20万元,县交通部门补助50万元,硬化了该村村级主干道和部分通组公路2.5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该村交通运输难的问题。其次,争取县水利局投资20万元,建成了100m³蓄水池一座,铺设引水主管网长达3300m,使315户实现了自来水入户,解决了占全村总人数70%以上125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三,积极倡导群众使用绿色环保型能源,大力实施农村节能工程。全村共建沼气池22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0个,大大降低了生活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能洗上淋浴、用上沼气”已成为村民们一致认同的时尚,绿色环保观念也逐渐在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发展和普及。

村整村扶贫脱贫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整村搬迁;移民扶贫;问题及对策

一、移民搬迁中整村搬迁存在的问题

1.1.移民搬迁花费巨大,整村搬迁会导致更多贫困家庭的产生

在一个相对较为贫困的村落中,贫困人口可以根据实际经济状况分为以下两类: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前15%和剩下相对经济状况较差的村民。只有村落中经济状况靠前的15%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整村搬迁之后尽快稳定安置下来。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移民搬迁中需要的费用大概有9300元,包括搬运、拆迁、重建等的费用,这些高昂的搬迁费用将会导致近2/3左右的村民在未来的三年之内没有足够的积蓄来进行新房屋的安置。除此之外,在进行移民搬迁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物品被丢弃,搬入到新的房屋中后,还需要有一部分资金来添置新的物品,这些都是移民搬迁所必须的花费,给贫困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负担,加剧了村落的贫困程度。

1.2.后续扶持不够,整村搬迁移民的后续发展力不足

移民搬迁后的可持续发展力是决定村民能否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村民的生活质量、生活前景、实际收益等,除此之外,居民的精神面貌和品质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但是由于现阶段贫困村落的整体经济水平受到严重限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另外,贫困村落的落后经济也限制了文化知识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村民的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想要改变生活状况的决心也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一想法。

1.3.不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

我国相关扶贫文件明确指出要尊重村民的意愿,不可使用外力强迫村民,本着自愿搬迁的原则进行整村搬迁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整村搬迁工作中,各村政府却很难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展开工作,尽管整村搬迁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帮助村民脱离贫困现状,还有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但是如果村民不是自愿进行搬迁的话,很多后续的政策就难以实施下去,搬迁的热情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有关部门的实际调查,有20%的村民认为搬迁工作并不是他们愿意进行的,而是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和动员。

二、解决整村搬迁问题的对策

2.1.加大直接补贴力度

有关调查显示,有近75%的村民对整体迁移之后的发展没有信心,而事实也证明了整村迁移之后,超过半数的村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完成迁移,他们只能住在简陋的帐篷中勉强度日,家中常用物品不能顺利添置,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没有生产工具,只能靠租借等方法来维持家用,而这显然也不是长久之计。也许整体迁移之后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在那之前他们的生活水平相较于之前却倒退了很多。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由政府出面,为这些极端贫困人口提供比必要的物质援助,给予其迁移的补贴。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户极端贫困家庭提供运输、搬迁、重建等各项费用的补贴,只有有了基础的资金支持,村民才能够凭借自身努力完成改变生活现状的目的,从而提高村民自力更生的水平和能力。

2.2.促進村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面对整体移民给村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政府需要做好相应的政策扶持来帮助村民度过难关,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进而获得更强的发展能力。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向整体迁移的贫困居民倾斜的政策,帮助贫困村落建设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扶持贫困村落的优势产业,在文化方面也要做好普及和推广工作,完成配套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要为村民提供合适的安居地址,还要帮助贫困村落完成规划和分配工作。在进行选址的时候,要保证村民参与其中,并且有充分的话语权,共同决策出最合适的迁移安居地址,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在进行安置地的规划和分配工作时,要预留出必要的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用地,还有村民的居住地,只有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推动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实施。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新村落的外观整洁,还有利于村落未来的发展和生产,还有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3.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和谋生能力

政府要做好村民的知识技能培养工作,来增加村民的职业竞争能力,整体迁移政策的实施很容易漏掉村民的知识积累不足的问题,相较于居住环境的改善,知识水平的提高无疑对于村民来讲是更为重要的,政府要特别留意文化方面,加大知识水平的传播和推广工作,适当开展培训班对村民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要保证开设培训班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培训班的含金量,传授实用的技巧和技能,让村民可以通过掌握某方面的技能来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进而改善家庭状况,还可以帮助村民树立新的观念,从根本上完成整体移民的目的和任务。

三、结语

由于贫困村落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及城市,有必要实施整体搬迁移民措施来帮助村民脱离贫困的生活现状。贫困村落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除了要加大移民安置的补贴力度,避免产生更多的贫困村民,使得村民的经济条件进步恶化;还要为村民的新居选好适当的土地,帮助村民在迁移之后迅速安置下来;当然还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使其自愿接受整体迁移,这样可以提高村民的整体搬迁的积极性,促进该政策的顺利实施等等,这都是整体迁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整体迁移的最终目的才能够达到,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才会得到提升和丰富,这都是整体迁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富生 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2]杜娟娟 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的农民权益与政府责任——以山西省岢岚县甘沟村为例[J]-老区建设 2014(10)

上一篇:会计学毕业鉴定下一篇:高三政治复习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