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的作文

2024-06-27

木炭的作文(共6篇)

木炭的作文 篇1

快过年了,我们一家忙忙碌碌的收拾东西,买年货,开开心心地回乡下过年啦!

在我们坐上第一次车的时候,里面很暖和,我就在车上睡着了。

第二次转车时,因为车是漏风的三轮车,还在大雪纷飞曲折蜿蜒的山路上,寒风呼呼地吹着,吹得我的脸手都红了,脚也发麻了。我便问道:“爸爸,我们好久才能到爷爷家啊?”“快了!”爸爸冷冷地说道。

终于到爷爷家了。一开门,一股暖和的气流向我扑来。啊!好暖和呀!我走近一看,是炭火,我还想加一些木炭进去。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

我正要伸手去拿木炭时,忽然,木炭仿佛对我说:“小主人,我很黑,如果你不戴手套的话,我会把你的手弄脏的。”我听了马上戴上了手套,拿起木炭丢尽了石锅火里。

木炭忽然像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啊!过了一会儿,我暖和起来了,木炭燃烧了起来,看上去红通通的,渐渐的披上了一层白色外衣,红里透白,开心的我便跳了起来。

炭又“啪啪”地响了起来,好像在为我欢呼。渐渐的炭燃尽了自己,化成了一堆白灰,却给了我暖和。

大年三十,我们乡下都要打年糕。热腾腾的糯米饭出炉了,我们把糯米饭倒在石盆里,我看着爸爸和幺叔征用锤子一锤一锤地打下去。

打完了,爸爸捏了一块糯米饭团递给我,我吃着香喷喷的糯米饭,就想起那带给我们年糕的木炭,它已经燃尽。

大年初二,我们去山上烧烤。爷爷在山上找着什么。我问道:“爷爷您在找什么?”爷爷说:“找木炭。”“不是用树枝就行了吗?”我好奇地问。

爷爷笑了笑说:“用树枝烤火太大,会把吃的东西烤糊,用木炭来烤,才能烤出烧烤的香味。”

木炭的用处那么大,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世界万物你都知道它们各自的用处。

木炭的作文 篇2

木炭是由木头在一定的温度下经过长时间的燃烧形成的。它是木头的化身。它经过长时间的大火的“磨砺”, 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一块木头如果被大火“磨砺”的时间太短, 那么会变成一块废料, 如果“磨砺”得时间太长, 那么就将化成一小堆灰烬。

有的人嫌木炭会弄脏自己的衣服, 所以对它很厌烦。我却不一样。虽然它们的外表很平凡, 甚至丑陋, 但内心却很美丽、很特殊。它们不像花儿那样, 把自己美丽的、漂亮的一面表现出来。

一块木炭从开始燃烧, 就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当人们把它点燃后, 它便竭力给予人们温暖与能量。木炭由乌黑变得全身通红时, 就是它正在努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它的温度达到了最高, 它的亮度达到了最大, 它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以至于伴随着噼啪之声粉身碎骨, 把自己变成了“白胡子”、“白头发”的“老人”, 这之后, 它才开始冷却。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被人们遗忘在墙角, 甚至扔进垃圾桶里, 化成土地的一部分, 就是这最后的残渣也可以滋润大地, 成为那鲜花茁壮成长的肥料。木炭感到“心满意足”, 因为它已经做到了自己生命的极致;木炭从不要求什么, 只是一心为人们贡献自己……它来源于木头, 燃烧的时间却远远长于木头,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记得有一次出去野餐时, 我们点着木炭, 用它来取暖、照亮。当妈妈问到我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 我看着木炭, 口中不觉答道:我要做一个具有木炭品格的人, 也就是做个给予人温暖的人;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不追求外在美而注重内在美的人。”妈妈点点头, 说:“对!这也是我对你的希望。”

是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那些甘为人梯的老师, 那些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 那些奥运会上面带微笑的志愿者, 不都是具有这种品格吗?说着说着, 我们又点燃了一块木炭, 吃了点烤肉。然而我并没有把燃尽了的木炭全部扔掉, 而是细心地存起了一小块, 为的是时时刻刻看着它, 提醒我自己做个具有木炭品格的人。

木炭的珍贵 篇3

原材料: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发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而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他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木炭。

木炭的珍贵

芮伟

原文

① 沉香木固然十分珍贵,可有时它的价值也许真的会赶不上一车木炭。否则怎么会有沉香无人问津?可木炭却供不应求的局面呢?

② 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同,这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也会大相径庭。

③ 沉香木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稀有的珍贵的香料,由此决定了它只能成为一些贵族附庸风雅的工具。对于一般人而言,它的实用价值也许真的比不上一车木炭。

④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

⑤ 纳兰性德,是一位拥有高官厚禄、锦绣前程的公子哥,可这些常人眼中珍贵的“沉香木”在他的眼中又能算些什么呢?

⑥ 如果可以选择,他宁可要粗茶淡饭,却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生活的“木炭”。

⑦ 也许“沉香木”的价值很大,可如果它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所想要的东西,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与我们想要的一车“木炭”相提并论了。

⑧ 每个人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形势往往造就选择。

⑨ 冬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需要借助木炭来取暖的,此时相对木炭的燃烧取热功能而言,沉香却无能为力。因而,此时的一车沉香木真赶不上一车木炭有用。当生存的压力迫近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木炭”。

⑩ 对于一位在沙漠中跋涉的人,你若问他需要黄金万两还是清水一瓶,我想这个跋涉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黄金万两在平时也许是众人梦寐以求的,但相对于此时的跋涉者而言,它却只会拖累自己,反倒不如一瓶清水对自己来得重要。

11 不是吗?当生活与生存相遭遇时,我们一定会选择后者,而此时木炭的价值就一定会比沉香木的价值大。

12 沉香木也许十分珍贵,但当它并不是我所需要的东西时,不是我所追求的东西时,于我无益时,我宁愿选择木炭。

点评:

首先这篇文章论据单薄,除了一个“纳兰性德”,就一个譬喻。论据的单薄直接造成论证的肤浅。其次,从全文来看,其中心论点似乎不够明朗。全文有三句话(分别是第2小节、第4小节和第8小节)似乎代表了作者的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开口要小、切入要深,这样才能写得滴水不漏。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凡经證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此文的分论点与总论点间的关系没能理顺。而分论点与分论点间的层次也不够突出,那三句话的表述都是同一个意思,从属同一个层面。文章基本上就着木炭讲木炭,没能将论点阐述深刻。议论文是需要拥有现实意义的,不能只沉浸在“原材料”中,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回归材料固然是好事,但就这样结束了全文,是不是显得苍白无力呢?第三,该议论文语言不够准确、不够鲜明生动。行文时可以采用比喻、类比、举事例等论证方法;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加不可辩驳之势。最后,作者可以在论证方法上动点脑筋,花点功夫。

根据以上建议修改后,第一遍修改稿如下:

木炭的珍贵

第一次修改文

① 沉香木固然十分珍贵,但仍然会出现沉香无人问津,而木炭却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物未必尽其用,正如人未必尽其才。

② 沉香木是一种稀有的珍贵的香料。这决定了它只能成为一些贵族附庸风雅的工具。对于一般人而言,它的实用价值也许真的比不上一车木炭。因为大多数人是需要借助木炭来取暖、做饭的。此时相对于木炭的燃烧取热而言,沉香却无能为力。这如同在沙漠中跋涉,当你口渴万分时,一壶水和万两黄金放在你面前,你必定会选择水。水能给你生的希望,黄金只能拖累你。

③ 所以说,需求造就了选择,物未必都要尽其材、人未必都要尽其用。

④ 纳兰性德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他渴望自由,他需要用词作来释放他落拓不羁的性格。所以,这么一位拥有高官厚禄,锦绣前程的公子哥,宁可粗茶淡饭,宁可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一病不起。纳兰性德始终将自己定位在木炭而不是沉香!

⑤ 反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听多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牢骚,总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渴望遇到伯乐。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焦点问题。难道真的没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吗?西部地区不愿去、体力劳动不愿干、东奔西跑不乐意、干点清闲的事吧又嫌薪水低。就算你在某方面才华横溢,也不一定有那么好的岗位来让你发挥才智。这个社会需要的只是人才,不是全才。不要把自己看成价值连城的“沉香”,只要有需要,沉香也可以烧成木炭。北大才子陈生就能去当屠夫,他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事实证明:沉香即便烧成了木炭,它也能发挥价值、创造价值。

⑥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人生的追求也会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于“材”的认识,对于“材”的使用。

⑦ 在项羽的眼中,韩信只配执戟;而刘邦却重用韩信击败项羽。南唐后主李煜天生是块“沉香”,但他的优柔寡断终于断送了江山,李煜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瓦特被多数老师评价为学习劣等生,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谁能料到他发明了推动人类进步的蒸汽机?

⑧任何事物都有其价值,但我相信,只有当人们需要它时,或者当它已成为人们心中的那份追求时,它才会焕发最大的光芒。

点评:

这次的修改,大抵有了四方面的进步。一、有了明确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虽然只有两个,但两个分论点间的关系、层次还是比较清楚的。二、论据更加翔实丰富了。纳兰性德、陈生、韩信、李煜、瓦特等人的加盟,使文章显得精彩纷呈。三、语言更加流畅有气势。语言的效果能够如此明显,缘于作者注意使用排比句式、多种修辞等。四、能联系现实,使文章有了针对性。

美中不足的是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没能深入、讲透。论据可以选择得更典型、更鲜明。论证的语言可以更有气势、更流畅。而文章的结尾不够响亮有力。

因此,文章须再作修改,并努力打造“凤头”“豹尾”。

木炭的珍贵

第二次修改文

① 沉香木固然十分珍贵,但仍然会出现沉香无人问津,而木炭却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物未必尽其用,正如人未必尽其才。

② 沉香虽然稀有,但也只是贵族附庸风雅的道具。木炭虽然平庸但能给人温暖。相信很多普通的人会选择木炭,因为木炭更能满足他们生火、取暖的需要。这犹如在沙漠中跋涉,当你口渴万分时,一壶水和万两黄金放在你面前,你必定会选择水。水能给你生的希望,黄金只能拖累你。

③ 所以说,需求造就了物未必都要尽其材、人未必都要尽其用。

④ 我们中的很多人总是在哀叹自己怀才不遇,发一些“社会不公平”的牢骚,总是渴望遇到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我们天生就该从事“高贵职业”或“白领”工作吗?在美国,大学生到纽约竞聘酒馆的服务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是宁要中专生不要研究生。不要把自己看成價值连城的“沉香”;不要“西部地区不愿去、体力劳动不愿干、东奔西跑不乐意、干点清闲的事吧又嫌薪水低”。我们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是沉香,只赖在自己需要的地方蜗居。

⑤ 北大才子陈生都能去当屠夫,他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事实证明:沉香即便烧成了木炭,它也能发挥价值、创造价值。

⑥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对“物的用、人的材”有不同的认识。无论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而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都只是美好的愿景,无法实现。

⑦ 纳兰性德厌倦庸俗的官场和侍从生活,他追求自由,需要用词作来释放他落拓无羁的性格。所以这么一位拥有高官厚禄、锦绣前程的公子哥,宁可粗茶淡饭,宁可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一病不起。纳兰性德始终在追求“木炭”而不是“沉香”!

⑧ 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便有当木匠的天份,木器用具、亭台楼榭无不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可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做皇帝。同一个韩信,在项羽的眼中,韩信只配执戟;而刘邦却给予重用。同一个瓦特,在老师眼中他只是学习劣等生,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谁能料到他发明了推动人类进步的蒸汽机?可见人们对于“物用、人才”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⑨木炭的珍贵并不在于它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了“物未必尽其用,人未必尽其才”!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人们所需要的、所追求的。

点评:

白衬衫·黑木炭阅读答案 篇4

帕克不情愿地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的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华金以后甭想(在再)得意了。”帕克的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帕克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愿望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他父亲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帕克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作华金,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作你想(像象)中的倒霉事件。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帕克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儿,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chèng chèn]衫上。

父亲问帕克:“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他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zhōng zhòng]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几个黑印子了。”

父亲看到儿子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让帕克去照照镜子。帕克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灰,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

父亲这时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的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情却落在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________在别人身上兑

[tuì duì]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________它们也同样在我们自己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1.请给“[ ]”里正确的读音下画上“____”。

2.请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词。

3.请在文中“____”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帕克生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生气后他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你觉得这个教育方法好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hōng chèn zhòng duì

2.画去的词:的在愿望像

3.虽然……但是……

4.衬衫”比喻一个人的人生,“黑木炭”比喻倒霉事儿和坏念头,父亲通过这两样东西教育儿子,做人应始终心存善念,懂得善良和宽容,否则必然会尝到恶果。白衬衫和黑木炭是文章中主要意象,全文围绕着它们作为线索,因此以此为题目。

木炭的作文 篇5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流传千年,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民间俗语。在今天读了这篇叫做《木炭与沉香》的文章后,对这句话更有了进一步的感触。这篇文章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它虽然篇幅不大,但意味深长,值得人们细细咀嚼。

它主要是讲一年轻人跋山涉水找到一种香木,把它运到市场卖,却无人问津。可隔壁木炭总很快卖光。于是他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年轻人高兴地告诉父亲,可父

亲却说,年轻人烧成木炭的香木,是珍贵的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就比一车木炭要值钱。

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没有好好把握住自己手中的“沉香”,急功近利,沉不住气,把手

中名贵的“沉香”当成低廉的“木炭”,白白丧失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沉香”。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沉香”,但是,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有些人无法让别人认可他手中的“沉香”,总会沉不住气,消极沮丧,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态,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最终,碌碌无为。由此,我又联想到前几年各大媒体大肆报道的一件事:某名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改行提刀卖猪肉的新鲜事。我觉得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作为一位大学毕业生,应该把自己尝到的知识用在更加适合的领域,不能因为一时就业困难,沉不住气,放弃自己的理想去卖猪肉。

生活并不是一开始就如你所愿,我们要守住自己手中的“沉香”,守住生命中的“沉香”。

木炭工与绅士 篇6

昨天早上,诺比斯和贝蒂拌起嘴来。贝蒂是班级里长得最小的孩子,是一个木炭工的儿子,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对方分辩,一直处在弱势。诺比斯激烈地挑衅:“你爸是个捡破烂儿的!”贝蒂整张脸都涨红了。一直红到脑袋顶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泪水却涌到了眼眶里。他回家以后,把这些话说给他父亲听。下午上课前,这个全身黑乎乎的、身材矮小的木炭工,领着他的儿子,来班主任这里为此事评理。在他激动地陈诉时,所有人静悄悄的。这时,诺比斯的父亲刚巧站在门口,像往常一样给他儿子脱去外衣,正要进门时就听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想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

“这位先生已经来了,”班主任说道,“向我抱怨说您的儿子卡罗对他的儿子说:‘你父亲是一个拣破烂儿的。’”

诺比斯的父亲皱着眉头,脸微微红了一下,之后,他问自己的儿子:“你说过这话没有?”他的儿子垂着头,站在教室中央,面对着贝蒂,什么话也不说。见此状,他父亲抓住他的一只手,拉着他往前走,让他面对着贝蒂。贝蒂父子也有些过意不去了,卡罗的父亲对儿子吼道:“快给人家道歉!”

这时贝蒂的父亲劝阻说:“不用了,不用了!”

但是诺比斯的父亲却并不理会他,又对自己的儿子说道:“给人家道歉,跟着我说,‘我希望你能原谅我对你所说的,那些关于你父亲的带着侮辱性的、愚蠢的、不光彩的话,我父亲也希望有幸能够和你父亲握手。’”

那个木炭工表现出不安的神情,像是在说,“我可不想那样做。”但这位绅士并不赞成,他的儿子一直低着头,眼睛也不看人,慢慢地,用一种细若蚊吟的声音说:

“我希望你能原谅我对你说的,那些关于你父亲的侮辱性的、愚蠢的、不光彩的话,我父亲也希望有幸能够和你父亲握一握手。”

诺比斯刚道完歉,他父亲便向木炭工伸出了手。木炭工有些不知所措,使劲儿握住他的手,随后,他又使劲儿把儿子推到了卡罗·诺比斯的怀里。

“请您帮我一个忙吧,把他们两个安排在一起。”诺比斯的父亲对班主任建议道。

好主意!班主任顺意地把贝蒂调到了诺比斯的长椅上。他们坐下后,诺比斯的父亲鞠了一躬,便离开了。而木炭工则一直愣在那里想了半天,看着两个孩子挨着坐在一起后,他走近那条长桌子,满脸疼爱和后悔地看着诺比斯,好像想对他说点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他伸出手来想给诺比斯一点点爱抚,却又不敢这么做,只用粗壮的手指碰了碰诺比斯的眉毛,然后他走到门口,又转过身来看了一眼,便走掉了。

“把刚才你们看到的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吧,孩子们,这才是这一年里你们上过的最好一课。”

(摘自《爱的教育》)

上一篇:岗位自我鉴定下一篇:有关初三的文章:初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