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岭镇过年习俗调查

2024-06-18

狮岭镇过年习俗调查(精选10篇)

狮岭镇过年习俗调查 篇1

关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过年习俗调查 您好,我是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振兴村各队过年习俗的调查,麻烦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按提示完成问卷,您的调查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在此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问卷为匿名填写,敬请放心)你今年的年龄是()

A15岁以下B 15~~20C20~~30D 30~~40E 40~~60F 60以上

2你觉得过年有气氛吗?()

A 有B 一般C没有

3你觉得现在过年跟以前相比,气氛如何?()

A更浓了B差不多C 没以前浓

4如果过年气氛没以前浓的原因是()

A今年整天下雨B禁止燃放烟花爆竹C大家长大了,各有各生活(年龄在15~~25之间才填)D村里的人少了

5就你所在地方,你觉得春节期间,哪一天最重要?()

A除夕(大年三十)B年初一C元宵节D其他

6气氛方面,你觉得过年跟其它传统节日(比如中秋)相比,有多大的不同? A气氛相当B过年气氛浓C其它传统节日浓

 7过年前,你们会做怎样的准备:(可多选)()

A、大扫除B、办年货(如糖果、“元宝蜡烛香”、鞭炮等C炸酥角、糖环、煎堆、油齐等D、贴春联

E、在门前或厅的神位边放一束用红纸捆好的有“芹菜、蒜、葱、生菜”和利是的东西F其他

针对第7题 在细化

⑴你们一般什么时候大扫除()③④⑤⑥⑦

A年二十六B 年二十七C年二十八D 年二十九E 其他时间 ⑵在办年货时,一般在哪里买,()

A 在商场,超市B市场C自己做D其他地方E以上的地方都有 ⑶你们现在还会自己做年货吗?()

A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做B这几年来越来越少自己做了C现在的年货都是买的⑷你觉得过年必备的年货有哪些()多选题

A海味干货(冬菇等)B糖果、瓜子、饼干C腊味D油角,蛋散,糖环E苹果,桔子···

⑸你家的春联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

A手写B印刷

⑹其实对于过年,我们经常办一些年货,水果,蔬菜等都有它一定的寓意,以下过节食品,用品等,你知道寓意的有哪些? 请在()打勾

大蒜()葱()桔子()芹菜()年糕()生菜()开心果()鱼()汤圆()猪手()煎堆()笑口栆(称细煎堆)()茨菰()

8过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A、压岁钱B、很多东西吃C、亲朋戚友间的聚会D、活动(放烟花、行花街)等E、其它据我了解以前各个村都有舞狮的习惯,请问你们村现在过年还继续游舞狮吗? A有B有,但今年下雨,暂时停了C很少D已经慢慢没有了

10过年,你通常会:(可多选)()

A、行花街B、放烟花C、走访亲戚D、同学聚会E、旅游F、其它

11除夕(大年三十或二十九),通常会在家吃还是去酒楼吃:()

A在家吃B在酒楼

12过年时你家里一般做多少个菜()

A 5个以下B 5个C6 个D7个E 8个F 8个以上

13过年时期,你所在的大队或村委经常有搞一些关于“过年“的文化活动吗?()A有B一时时C很少有D基本没有

14每年过年都会有春晚,除夕那晚,你有看春晚吗?()

A有C看了一点点B没有

如果有看春晚是全家一起看的吗?()

A全家人聚在一起看B 绝大部分家人聚在一起看 C少数家人聚在一起看,其他的出去玩了!

很感谢你的参与和支持,祝你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桂林过年的习俗 篇2

桂林过年的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

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

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今日拜上贵厅堂,恭喜主家生贵子,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今日拜上贵阿庭,恭喜主家福气好,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来到你家拜猪牛,恭喜主家猪快大,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气,有福六畜得兴旺,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

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篇3

福州人的过年文化十分有趣,比如有:放鞭炮、祭祖、吃年糕、吃线面、吃太平燕、串门、赏花灯、猜灯谜,一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大家都做年糕,亲朋好友互相赠送,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福州过年禁忌,讲禁忌是群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图吉利。每逢过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这种图吉利、讲禁忌就更加突出了。就福州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初一不扫地,食物宜“务传”。讲禁忌,一年中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最讲究的。首先除夕夜就应把房屋打扫干净,初一这天不扫地,据说是担心把财富和好运扫掉。此外,吃东西不怕“传”(剩下)。比如吃太平面,太平蛋两个吃掉一个“传”一个,谓“务吃务传”(有吃有剩),大大吉利,新婚媳妇尤其要注意,否则就犯忌。

谁说不利话,粗纸拭“股川”。过年要多说吉利话,如“好”、“顺”等,忌说不利话,如“完”、“死”等。早年福州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人们见面都要说“恭喜”、“发财”,对方则以“齐发”应答。解放后一段时间忌讲“发财”改说“平安”,近年又时兴“发财”了。

图吉利,行禁忌中有许多趣闻,如谁盘碗砸了,小孩会惊叫一声“完蛋”。事后大人就会纠正说:“不能说完蛋,应该说„好‟”。所以小孩打破了碗就说“我好一只碗”。小孩说错话是常有的事,所以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都要用粗纸(草纸)拭小孩的“股川”(屁股),实是拭嘴巴。寓意小孩的嘴像屁股,说的不利话不算数。

拜年初二起,初一不出门。福州人早年正月初一不出门,这是很有道理的。年前家家户户忙过年,大家都疲惫不堪,初一这一天需要好好休息,不喜欢有人干扰。同时一家人忙了一年,趁初一团聚话家常,也好借此先向家人中的长辈拜年,先内后外。所以福州人正月初一不出门,不向亲友拜年,初二起就打扮得十分光鲜,出门拜年了。

除夕忙讨债,通宵打灯笼。早年福州商界的债权债务,都要在除夕夜结妥还清。正月初一还欠债不还或向人讨债,被认为有违俗规。为此,除夕夜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挑着灯笼讨债的人。所以出现了无钱还债者就去尚书庙看“躲债戏”,或去汤房店洗“躲债汤”。因为只要躲到初一早晨,就是路上遇到债主,对方也只能道一声“恭喜,发财”,决不会“违规”讨债了。如今这种习俗虽然淡化了,但商家仍看重在这天了结人欠欠人,更多的把这种商俗移到阳历元旦之前。

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请看《福州地方志》:“这一天,福州地方有驾鳌山、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等,俳优百戏,煎沸道路。又有以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箫鼓喧阗,至于彻夜。城门不闭,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由此,古时福州元宵之热闹可见一斑。

”福州闹花灯最盛之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时蔡君谟(蔡襄)守福州,命每家点灯七盏。郎官巷有一诗人叫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毫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泣。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贫苦人民的愤怒。

南宋诗人陆游在《无学庵笔记》中,也给我们留下一则元宵闹花灯的趣事:当时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忌“灯”与“登”同音,只许把“灯”叫做“火”,贴出告示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福州旧时除了“燃灯”、“放灯”、“观灯”之外,最普遍、最流行的民俗是“送灯”,所以“亲家舅送灯”的童谣许多老人今天还能背诵。福州话“丁”与“灯”谐音。姑娘出嫁第一年,由她的弟弟(没有弟弟由妹妹也行,弟妹都没有则雇人)送达,他们把花灯挂在两根甘蔗的两头,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究其因大概是祝贺“添丁”讨个吉利罢了。福州人最讲究吃喝,除开喝酒外,还必须要吃元宵,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即“汤圆”,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圆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福州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近几年来,福州人过元宵节,在南后街“三坊七巷”和“五一广场”以及“马尾”、“马祖”海峡两岸的元宵观灯节,吸引众多的游客以及台湾和华侨华人来福州观赏灯节,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我心目中的年文化,应该是这样过:

一、扫晨;

二、贴春联;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四、贴年画;

五、逛花灯;

六、猜灯迷;

七、吃元宵;

八、吃年糕。这是福州传统的文化必须保持发扬,此外,还要增加逛庙会如:在各大公园广场设“跳蚤市场”和“古玩商场”、“闽剧评话”、“歌舞”、“美食文化展览”等,丰富福州过年文化和气氛。

过年习俗 篇4

我是腊月二十七到达奶奶家的,这一天正在做“鱼糕”。“鱼糕”配料很精细,主要是鱼肉和蛋清,营养价值很高。在此之前已经磨了豆腐、做了“风干鸡”。随后的二十八、二十九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大年三十这天终于到了!奶奶很早就起床忙了,将家里所有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餐具也是一尘不染。

吃过早饭后我帮爷爷贴春联,奶奶则开始忙中午的团年饭了。收拾整齐后也就到了十一点,奶奶说团年饭越早,说明这家人越勤快,让我将太太、太爷一起叫来吃团年饭。

大圆桌放好了,十六个菜摆了上来。浓浓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我忍不住想要先尝为快,却被太爷制止了,说先得要祖宗喝酒吃饭以后我们才能吃。

太爷绕着圆桌按尊卑位置倒了几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杯中的酒轻轻洒在地上,说是敬祖先的。接着在大门口将一捆草纸烧燃,还一边念叨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健康平安。这一系列祭祖活动结束后,爷爷放了一挂好长好长的鞭炮,这才招呼大家入座吃饭。

在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太爷让我们大家都来吃“赚头”,我夹起一块,瞅了又瞅,说:“这不就是猪舌头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奶奶告诉我舌头谐音“折头”,不好听,于是先前的人就把猪舌头叫“赚头”了,后来就一直叫到了现在。我恍然大悟,说:“那我得多吃几块,来年在试卷上多赚几分!”又惹家人一阵大笑。

吃完饭,洗澡穿新衣,晚上守 夜 放鞭炮,初一相互去拜年,初二走亲戚......

过年习俗作文 篇5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当农历的1月1日,人们都会躲进深山避免年兽的伤害。

传说在某一年的一天晚上村子里来了一位白发苍苍老人,看见村民们都在急急忙忙的往深山里奔跑很好奇,于是他把来了一位老妇人,问她:‘‘为什么全村的人都在深山里奔跑?’’那位老妇人回答道:‘‘每年农历一月一日,从远处会来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到村子里见什么就咬什么吃什么,大家都很害怕它所以每逢农历1月1日,大家都要往深山上跑躲避。’’年兽那位老人不慌不忙的说:‘‘今天晚上让我把他赶走!’’到了晚上从远处来了一只不知名的动物,那位老人坐在院子里一动不动的等待着它。那只年兽很快的来到了村子里那位老妇人的`家里。到了院子里年兽只看见大门上有红色的对联儿。那位老人身披红袍手里还拿着爆竹还在噼里啪啦的响。 年兽看到这个情景大惊失色不一会儿就逃跑了,过了一会儿村民们从山上回来了看见村子里完好无损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那位老者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年兽赶跑的呀?

湘西过年习俗 篇6

杀年猪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杀年猪很讲究的,一般来说,要看日子,不能乱杀,乱杀年猪家里有可能不利顺。以前,湘西人生活贫困,很多人家里没有年猪杀,也杀不起年猪,所以谁家有年猪杀说明这家人在村里算富裕的,现在湘西人民生活已大为改观,杀一头年猪,不成其问题。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湘西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2、做豆腐

在腊月二十五的时候湘西人就开始做豆腐了。先把豆子在水里泡上一天,然后就和水用磨磨。再后来就把磨好的浆放入锅中煮,煮开了就加上石灰水,和均匀,等它凝固后就将其放入做豆腐的布中,弄干水,然后切成方块。现在科技进步了,一般都不用磨磨了,而是改用机器了。豆腐现在还可以作成可口的豆腐干,这也是湘西的特产之一吧。

3、扫房子

扫房子是为了表示今年你很勤劳,把房子弄的干干净净。传说二十六这一天,灶神要去向玉帝报告今年的情况,所以就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要好好的打扫干净房子。

4、打粑粑

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湘西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5、顿老人家、送饭

“顿老人家”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这种习俗在湘西农村非常普遍,一般是在大年三十这天,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堂屋,给神龛的祖宗牌位烧香。还要把大酒大肉,拿到门外面的大路口、村头、村口或土地堂“顿”一下,让在外面去世的没有上神龛亲人回家过年,还要烧纸。送饭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但是是在新年之后,初一或后面几天都行,到近三年中才去世的亲人的墓地上去祭,也是带着大酒大肉和香纸。湘西人把这个叫“送饭”。

6、坐三十夜

坐三十夜就是在三十夜这天晚上,不睡觉,烧一大堆火,全家围着火聊天扯家常或吃东西。坐到十二点抢年,抢年之后还要宵夜吃东西。平时,湘西人有时骂小孩子老是不睡觉说:你还不睡啊,是不是想坐三十夜啊?意思就是三十夜这个晚上不睡觉。

7、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湘西过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8、进柴(财)

进柴也是湘西农村的一种重要习俗。是指在大年初一这天,要上山去捡点柴回来,不管多少,因为柴与财同音,所以进柴也就是进财,等于下一年都会“进财”,讨个好兆头。

9、赶肉(或丛肉)

赶肉或丛肉,其实是指上山打猎。丛,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追或打的意思。赶肉是湘西人在年后正月所进行的重要娱乐活动。赶肉这种活动非常有意思,村里有一个团队,叫“坛”,掌坛人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过年时,坛里还要做很多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坛祭,坛里专门有放猎狗的人,年青身强力壮的人则是猎手拿抢。打猎的过程先是叫放猎狗的人去树丛里放狗,然后由猎手分布四周“端呛”,“端呛”也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守住猎物的必经之道,由于掌坛人经验丰富,他懂每种猎物的必经之道,所以打腊一般只要猎狗找到猎物大叫之后,就八九不离十的会上“呛”来。赶肉这娱乐名堂很多,如湘西打猎强调“上山赶肉,见者有份”只要上山看打猎,什么也不做,打得猎物后也要分他一份;还有湘西打猎不允许女孩子和女人参与,认为女人参与这事不吉利,等等。

10、行亲

由于赶肉这样好玩的事不允许女人参与,所以湘西女人家,就在大年初一后去娘家行亲。行亲是湘西媳妇们过年的必备功课。特别是刚结婚没几年的年青媳妇们,最喜欢行亲了,行亲也有一大堆讲究,湘西各个县有差别。

过年习俗作文 篇7

在我的家乡,除夕那天,我早早起床,帮爷爷爸爸贴春联,扫院子,挂红灯笼。奶奶和妈妈准备丰富的中午大餐。

除夕夜吃饺子的时候,总要包几枚一元硬币,如果谁吃到这枚硬币,就意味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五六岁的时候,在包饺子的时候,我会偷偷地瞄着那几个硬币,只要它被放进了饺子里,我就会在那个饺子上偷偷地弄上一个小“尾巴”,在饺子煮熟了之后,我就能轻而易举地吃到它。这样那一元钱就是我的了。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用筷子试探饺子,如果饺子的肚子有硬东西,我就会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饺子让给爷爷奶奶吃。

在吃完饭后,我们全家便开始看电视,等到十一点钟,全村就开始放鞭炮。爷爷把一挂大鞭和礼炮摆在小院里,用柴火点起一堆篝火。顿时,小院里亮成了白昼,全村的人鞭炮齐鸣,礼炮在空中炸响,变成五颜六色的花朵,十分壮观。

放完鞭炮,我们就开始各处祭神。我们一家五口,拿着纸、香。我提着小灯笼,妈妈端着饺子汤,在院子里的鸡窝、井、猪圈等等地方烧纸磕头,浇上饺子汤。虽然有点迷信,可是爸爸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我理解是过年了,神也要吃好喝好。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餐通常吃饺子,吃完饭,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朋好友拜年。

过年习俗作文 篇8

春节是中国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可你知道过年的习俗吗?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在全国各地,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有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被子等,这种习俗被称为“扫尘”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大年夜的晚上,我刚吃过年夜饭,就听见外面“碰碰碰”的声音响不停。我连忙出去一看,只见天空中的烟花就像各色的星星一样,不停地眨眼睛。有的烟花像几颗流星,闪着耀眼的光彩,在漆黑的天空上一掠而过;有的烟花像闪亮的照明弹一样,把天空照的亮堂堂的,这些漂亮的烟花呈现在我眼前,好美啊!

我连忙叫舅舅也给我放。舅舅拿出烟花,放在外面的空地上,点燃导火线。哇!真不敢想象,原来烟花绽放是这么美丽和神奇:响一下,就有一朵红花出来,大大的,圆圆的,美美的;再响一下,又有一朵黄花出来,金黄金黄的,真是漂亮极了,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的画!

福建仙游的过年习俗 篇9

八(17)班

倪伊琳

一年一岁,“做岁”就是过年的意思。仙游人特别讲究“做岁”。到了腊月,人们就着手准备,认认真真把“岁”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头。

在春节未到之前,仙游和莆田各地一样,腊月十六做“尾芽”。“尾芽”晚餐丰盛,做生意的犹为隆重,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春节将临。接着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大扫除,即“三祭灶,四扫屋”。有的人一般会挑腊月的双日晴天“扫尘”。这一天,扫帚等工具都是崭新,并贴红纸以示吉祥;还准备一丈长竹,绑上芦苇和稻草,专门打扫屋檐顶等高处;橱柜家具也全拿出来清洗,清清爽爽过年。

腊月二十五之后,仙游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年货。杀猪宰羊,杀鸡斩鸭,做红团,蒸白糕,忙得不亦乐乎,专等除夕之夜来临,好谢天地,守岁迎新。同时,各家各户写春联,贴春联。新春联贴好之后,“三十瞑”即除夕夜就到来。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极其丰盛的,在里面必需有一样的东西是“线面”,每个人都必需要吃。吃完年夜饭,就开始烧篝火、放鞭炮、放烟花,然后就开始守岁。在守岁时,大人长辈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另外,长大成人的子女们也会给老人红包。在我们那里,守岁的当天晚上,会将各个房间的灯都亮着,直到次日天明为止。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零点钟声一响,新的一年真正来到了,这时家家户户又会烧篝火、放鞭炮,这叫“开正”。

春节即正月初一,早饭要吃“线面”。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吃完“线面”,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春节”是从初一到初五,俗称“五日岁”。初一早上吃完线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出外“游春”娱乐,走亲访友拜年,但是初二就不能出去串门。据载,明嘉靖年间某年春节前,倭冠攻下兴化城,三万多人被杀,待戚继光率军收复时已是在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门溅血,尸横街巷,哪里还有心思过年?因此初二这天便是莆仙人忌讳的日子,从而形成初二不串门的习俗。

家乡过年的习俗作文 篇10

贴好了春联,爸爸去接爷爷奶奶,妈妈准备饭菜,我呢,这大过年的也不能闲着,还是准备鞭炮吧!

妈妈做了一桌子好菜,有牛肉、羊肉、公鸡、鱼、虾,还有很多炒菜,都是我爱吃的。看着这么多好吃的,我忍不住伸手想捏一块吃,妈妈说:“今天是大年三十,不能不守规矩,一定要等爷爷奶奶来了才能吃。”哦,我只好忍一忍。爷爷奶奶终于到了,我急着要压岁钱,爸爸说:“不行,小孩要先给老人磕头,才能给压岁钱。”于是,我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一磕头,我的了四个红包。我悄悄地数着红包里的钱时,爸爸催到:“快去放炮,准备吃饭!”吃完饭,我就出去玩了。

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妈妈正在包饺子,看着那软软的面团,怪好玩的,我也想试一试,刚伸手,妈妈就说:“去去去,一边玩去,别在这添乱!”我只好去看电视了。妈妈的饺子终于包好了,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外面的鞭炮声不断传来,还有各种烟花,还有孔明灯从我家房顶上飞过。

吃完饭,我们在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的小品是我们一家人最爱看的,它把我们全家人的眼泪都笑下来了。

上一篇:网上购物系统文献综述下一篇:带有鼠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