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对单位函(共9篇)
单位对单位函 篇1
致 单 位 函
贵单位:
致谢贵方接受我院系级专业学生到贵单位进行实习。
请贵方接合实际参照我院《实习大纲》相关要求,给予该同学深入的实践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工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年月日~年月日),请贵方进行技术指导,严格安全纪律要求,且给予“实习信息反馈”。
谨此致谢!
实习单位签字:
盖章: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系部名称:年月日
注:“致家长函”和“致单位函”签字盖章后一并交回学校。
致 家 长 函
贵家长:
您好!按照学院教学计划安排,自年月日~年月日期间同学将进入“毕业实习”阶段,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并安全返校,特请您协助该同学落实和实施。
谨此!
家长反馈意见:
家长签字:
盖章: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系部名称:年月日
注:“致家长函”和“致单位函”签字盖章后一并交回学校。
单位对单位函 篇2
一、双轨运行存在的问题
1. 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不相符。
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在事业单位会计理论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80年发布的第4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中指出, 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向使用者提供对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 (2) 向使用者提供评价服务及持续提供服务能力的信息; (3) 向使用者提供对评价管理当局业绩和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 (4) 向使用者提供有关资源、债务、净资产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 (5) 向使用者提供管理人员的说明和解释等。我国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以下简称准则) 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 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从上述阐述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受托责任评价和资金分配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有其特殊性, 其使用者包括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 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 不同的使用者关注不同的信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双轨运行, 任何一个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信息都是不完整的, 而且由于两个会计主体在会计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 导致非专业人士很难将其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而会计重要的职能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和报告财务信息, 虽然财政部门在部门决算报表中将基本建设收支并入决算报表, 并剔除其虚增部分, 但是在资产负债情况中却没有将建设单位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反映, 这种制度设计的缺陷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符。
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应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理解和运用。但是就目前而言, 很多会计信息使用者不知道传统的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之外还存在建设单位会计, 大部分单位向外提供的报表只包括部门决算报表而不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分离使得会计信息不够明了, 不便于理解。目前决算报表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报表体系, 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能够完整在部门决算报表中进行反映, 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服务于预算管理结构的框架, 部门决算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只反映事业单位局部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而在财政性资金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中, 资金平衡表是反映建设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情况的报表, 信息使用者关心的资产负债情况却是不完整的, 特别是对偿债能力等反映财务风险的指标揭示和披露不多。制度设计造成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加上其透明度较差, 所以不能提供反映事业单位完整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告。
3. 地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会计体系分为两个层次: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 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贷款会计等。建设单位会计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之外, 很多会计人员甚至不知道建设单位会计这门学科的存在, 大部分学校会计专业也没有开设这门课程, 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均未涉及建设单位会计的内容。地位的尴尬无疑会导致从业人员资质的下降, 最终影响该门学科的建设和理论的发展。
4. 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长期以来, 我国的会计核算将建设单位和事业分别作为两个会计主体, 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设置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进行核算, 反映事业单位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 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事业单位经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这种双重会计主体不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设活动是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其建设和交付使用并没有分离, 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与单位其他资金一样, 均在事业单位循环周转, 双轨运行人为造成资金管理核算上的分裂和资金链的割裂。由于传统的财税检查侧重于事业单位会计, 导致有些单位将本应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资金转入建设单位会计核算, 从而规避相关检查, 不利于对基建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和统筹利用资金。
5. 与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不符合。
经济决定财政, 经济体制朝着市场化方向的转变, 决定了财政体制只能朝公共化方向演变。从1998年开始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部实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 应当根据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但是目前核算体系很难与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 因此有必要改革目前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部门预算将基本建设收支全部涵盖在内, 但是在实际核算时又实行两套会计制度, 从而造成了预算与决算“两张皮”的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 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 取消所有的过渡账户;财政性支出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拨款到商品或劳务服务商。对于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 在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工程款时, 既要在事业单位反映事业收入, 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记“事业收入”, 同时借记“结转自筹基建”, 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在支付工程款时, 在建设单位会计中既需要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同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记“基本建设拨款———本年自筹拨款”, 这样的话, 才能在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分别反映收入和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工程款时, 在事业单位必须借记“结转自筹基建”, 贷记“事业收入”, 同时在建设单位会计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科目, 贷记“基建拨款———本年自筹拨款”。但是这种双重反映方式无形中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6. 与现行会计准则矛盾。
准则中第六章规定: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并转存到建行的资金, 而实际上, 这部分资金只是划到建行而已, 在没有实际支付之前都属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并未全部支出而已经支出的部分即使全部支出, 支出中除了在“应核销投资”和“转出投资”中开支的不应计入固定资产总价的这部分金额外, 其余仍属于该单位的资产。只有在该项目竣工验收后, 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从而增加总资产额。也就是说, 在完工前, 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额与实际并不相符, 而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却不反映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情况。而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建设银行已经不再作为基建资金管理链条的重要环节。由于政策和条件的限制, 很多单位的基建资金在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开户和管理。但根据现行核算方法, 目前一部分地区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 “结转自筹基建”科目的定义已经与现实产生了冲突。此外事业单位将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作为支出并在年终转入事业结余, 直接影响到事业结余及结余分配情况, 从而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而且这种情况容易被当局者利用, 其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不完整的, 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误导信息使用者。
7. 建设单位会计自身存在缺陷。
建设单位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前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 应该说满足了计划经济时期对基本建设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需要。但是随着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多元投资渠道模式逐渐形成, 建设单位会计自身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1) 会计要素确认方面。建设单位会计的对象, 就是建设单位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和资金运动过程, 目前大部分建设单位会计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的含义, 只是就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核算分别进行阐述, 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这种分类只是对建设单位资金的一种大体分类, 将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作为会计要素, 显得比较粗放, 无法揭示其完整的运动轨迹, 也不利于核算与管理及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合并和比较。 (2) 借款利息的列支问题。目前事业单位用于基本建设的借款大致有两种核算形式, 一种是直接在事业单位反映借款, 另外一种是反映在建设单位会计中, 不同的核算形式对资本性支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在事业单位账中反映, 那么利息支出一般在事业支出中列支, 不记入固定资产价值。如果在是建设单位会计中反映, 那么其一般记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 (3) 土地使用权的核算问题。建设单位会计规定待摊投资———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反映因建设工程需要, 通过划拨方式取得无限期的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土地补偿费、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偿费、迁移费及土地征收管理费以及事业单位建设项目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出让金。土地出让金由于地价的不同导致价格的悬殊, 使得土地上的附着物价值失去可比性, 并且不具备建房条件的长期挂在待摊投资科目, 也不合理。 (4) 项目办理竣工决算后的支出问题。基建项目在办理竣工决算后, 固定资产造价一般已经固定下来, 但是有些费用是在竣工决算后发生的, 如工程保修金支付中的手续费列支渠道均未明确。
二、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可行性
1. 并账后的事业单位会计能满足建设单位会计行使的职能。
并账后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 能较好解决两套账并轨运行时信息披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认会计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 也能满足建设单位行使的会计职能。就建设单位会计职能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及时记录各项基本建设投资的取得、形成、使用和退出情况; (2) 真实、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 (3) 按期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目前这3种职能均可以通过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来实现。就建设单位会计的意义来说, 主要表述为以下几点: (1) 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核算和监督基本建设计划及基本建设概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 (2) 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3) 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核算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情况, 保护建设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 (4) 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目前部门预算已经将基本建设纳入部门预算体系, 但是在报送决算报表时却被割裂为两大块。取消建设单位会计, 将建设单位会计有关核算内容合并到事业单位会计, 将可以有效加强核算, 便于事业单位统一调度资金, 有效提高资金效益还可以避免目前在建设单位会计中存在的已经交付使用但是在事业单位漏登记固定资产的情况。
2. 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相吻合。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对会计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特别是在“收入”和“支出”要素中均把基本建设收入和基本建设支出列举出来, 对于建设单位会计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科目均可以分解到相应的会计要素中去。
3. 与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符合。
并账后的事业单位会计解决了部门预算和决算中的“两张皮”现象, 也能简化在国库集中收付体系中的会计核算问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 功能分类不再按照基本建设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济性质设置科目, 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 统一按照支出功能进行分类, 取消了基本建设科目, 将其纳入各功能科目中, 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增设了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 分别反映由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和除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支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将建设单位会计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提供了政策依据, 也可以完整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存量资产、增量资产及负债的变动情况。
三、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具体措施
在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 将建设单位会计并入事业单位会计, 实行一套账, 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增设“专项基本建设结余”项目, 反映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支出减去基本建设收入的余额, 采用表结账不结的方式进行处理, 同时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核算行政事业尚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 对于事业单位收入类增设“基建拨款”科目, 具体做法如下:
(1) 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 收到基建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 贷:基建拨款———预算拨款等、事业收入———财政核拨预算外资金———自筹基建拨款。
(2) 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支付工程款等,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 , 贷:银行存款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等;同时, 借:在建工程, 贷:固定基金。
(3) 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 支付工程款时,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 , 贷:基建拨款———预算拨款、事业收入———财政核拨预算外资金等;同时, 借:在建工程, 贷:固定基金。
(4) 项目交付后,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同时, 借:基建拨款———预算拨款、事业收入———财政核拨预算外资金———自筹基建拨款, 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 。
摘要:建设单位会计是应用于建设单位的一种专业会计, 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我国的会计核算将事业单位和建设单位分别作为两个会计主体, 实行两套会计制度。目前, 这种双轨运行机制已经不符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笔者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在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并账后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会计,结转自筹基建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慧媛, 徐新环, 吕劲松.建设单位会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张雪芬.政府会计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王军.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初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 (8) .
单位对单位函 篇3
【关键词】建设单位;资金监管;探讨
公路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指在公路项目建设期间,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依据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及附属条款的规定,对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资金,指定开户,专户储存,并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开户银行三方签订“建设资金监管协议”,对施工单位所取得的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和廉政建设的措施。
一、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的必要性
1.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公路基建项目的现实需要
公路基建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要按期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有效控制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等要素,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能否及时有效地筹集和凋拨资金,能否使建设资金按国家、合同及附属条款的规定及时准确地计量支付,确保项目资金供应,并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是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核心。 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管包括项目建设单位资金监管和施工单位的资金监管两个方面。有些项目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项目建设单位自身的资金管理,而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只重视计量支付,以拨代管,而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则有所忽视。由于监管不到位,少数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外借、挪用、转移项目建设资金的情况,导致本来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的项目建设形成资金缺口,从而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施工安全和效益。因此,为了确保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完全用于本项目建设,使项目资金规范、安全运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建设单位在做好自身建设资金监管的同时,还要对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建设资金加强监管。
2.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法规和制度的政策要求
交通部交财发[ 2009 1782号《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控制原则,专款专用原则。
上述原则首先要求公路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计划和概算,不得挪用项曰资金,不得变更项目内容,不得提高建设标准和扩大建设规模;同时要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针对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资金监管措施和制度.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在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承担着项目建设建筑安装主体工程任务,占整个项目建设任务的绝大部分,施工单位取得的工程计量款自然是公路建设资金的重要部分,对其加强监管是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的必要措施。 3.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的特性 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实质上是施工单位通过白有的技术、劳务和机械设备,按建设单位和合同的要求,按质量、工期完成合同签订的施工任务的过程。而公路建设项目除专业性强、技术含量较高外,南于建设工期长,其间受环境、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对公路建设的合同双方都存在一定风险。对施工单位来说,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使工程达不到预期的进度甚至停工,将遭受很大的损失;对建设单位来说,如果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工期无法保证,不能按期向社会提供公路公共服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就日前公路建设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都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对投标单位的资质等有严格要求。虽然建设单位在招标时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严格审查把关,但仅凭资格审查往往不能对投标单位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作出恰当的评价,再加之日前建筑施工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粗放、效益低下,流动资金不足、机械设备落后、履约能力差等通病,仅靠招标时的资质审查远不能规避上述风险,无形中加大了施工单位合同违约的风险。
在招标和签订合同时,虽然施工单位按照规定给建设单位办理了银行信贷证明、履约保函以及预付款保函,但信贷证明只是银行对施工单位贷款额度的证明,与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担保没有直接关系;履约保函只是银行对施工单位履行施工合同的一定额度内的保证,并不能对质量和工期起到完全的担保作用,况且按中标价5%出具的履约保函,其担保金额远不能弥补由于质量和工期给建设单位造成的损失。预付款保函是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支付的开工预付款债权的担保,待施工单位工程计量抵减预付款后其担保责任会白行解除。
因此,公路建设单位加强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对建设资金监管的范围和方式
在公路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单位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有:单位白备流动资金、建设单位支付的开工预付款、材料预付款,工程计量款、质保金、其他收入。施工单位的开支主要有:人员费用开支、日常管理费用开支、设备采购、材料采购、租赁费支出,分包工程款支出、上缴的管理费(利润)、相关税费,其他支出。
建设单位为了有效监管施工单位的各项资金活动,以上各项收支中除质保金、人员费用开支、日常管理开支和各种税费开支外都应纳入控制和监管的范围。其中,收入部分重点是确保资金划入专户;支出部分要把项目建设中的设备采购、材料采购、租赁支出、分包工程款支出、管理费(利润)上缴以及代收代缴的费用作为控制和监管的重点。
建设单位行使监督权,通过银行协控和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相结合的双控于段,充分发挥开户银行对施工单位资金流动信息的掌控优势,达到对资金使用的监控,及时纠正施工单位在资金使用中的偏差,把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确证建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三、建设资金监管的程序和内容
1.招标前建设单位要将资金监管的要求列入招标文件,合同签订后合同双方要将资金监管条款作为合同文件的一部分予以执行。
2.建设单位要对当地银行资信、员工素质、服务水平等多方要素进行考察、比选,确定施工单位开户行。
3.建设单位召集中标施工单位和开户银行,协商签订“资金监管协议”,明确资金监管的内容、方式和各方权责。
4.“资金监管协议”签订各方:建设单位为甲方、施工单位为乙方、开户银行为丙方。
“资金监管协议”的主要内容:
(1)乙方在丙方开设结算户,并保证不在当地其它银行另行开户。
(2)甲方保证按照《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和施工合同的约定,按期将各项建设资金汇人乙方账户,保证专户储存。
(3)乙方必须将甲方拨付的资金专项用于本项目建设,不得以外借、挪用、转移、通过权益转让、抵押、质押、担保等任何其他方式使用结算户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4)丙方受甲方委托对乙方结算户资金收支情况按照协议签订的内容进行监督。
(5)如发现乙方于本项目建设之外使用结算户资金,甲方有权停止支付工程款,直至乙方改正。
(6)甲方不定期抽查丙方对乙方资金监督情况,对丙方不能履行职责,甲方有权终止协议;对乙、丙双方有关问题的争议协调、解决。
(7)监管三方应履行保密責任,不得将其他两方的业务情况透漏给三方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
四、建设资金监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企业有自主经营权,银行有为客户保密的义务,避免监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2.多方比选资信、服务好,工作人员责任心强,熟悉工程建设的开户银行是资金监管的关键。
3.监管过程中应明确目的,抓大放小,以免干扰施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工期。
4.资金监管工作应得到监理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5.应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服从、服务于工程建设大局。
参考文献:
实习单位接收函 篇4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我单位同意接受贵校2011铁道工程院(系)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 党莎莎 同学来我单位实习.于2013年11月23日至2014年6月到我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工作安全有我单位负责承担,学生人身安全由学生本人承担.特此调函.单位名称:陕西中加摩根置业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中段
联系人:黎俊章
电话:***
用人单位全称(公章)
毕业生签字:
实习单位接收函 篇5
Xxxxx学校:
我单位愿意接收贵校 xxx 级 xxxxxxxx 专业xxxx 同学将于xxxx 年 x月x至xxxx年x 月x日在 xxx 公司实习.该同学的实习职位是 xxx,主要职责是xxxxxxx 我单位将选派有关业务人员对其进行全程指导及考核管理。望该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脚踏实地,虚心请教并且努力学习,在实习结束后,本公司将填写实习证明表以评价该学生在期间的表现,供学校参考。
单位联系人:职称/职务:
联系电话:
接收单位:(公章)
单位对单位函 篇6
1 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事业单位在实行企业化管理转型是一次较大的变革, 不管是在公益性质上还是在公共财政上, 需要实现事业单位自身的社会职能之余, 在财务管理这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需求。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盈亏负责,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营时, 要保证实现内部的企业经营模式, 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这一要求尤其要在财务上有所展现。事业单位在转型过程中, 要认识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其实是有着明显的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性
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模式的转型中的管理目标上, 保留了原有的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外, 还增加了企业的管理, 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追求经济利益。但是由于仍然处于转型时期, 所以目前社会效益仍然占据着事业单位的主要位置, 为了能够实现社会需求, 对于那些纯社会服务性质的项目, 就算是事业单位会出现明确亏损的可能, 也只能坚持下去, 在该情况下, 经济效益只能向社会效益妥协。与此同时, 针对那些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类型的项目, 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 事业单位最大限度地扩大单位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这种方式, 尽可能地积累单位实力, 壮大经济实力, 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财务管理任务的双重性
一般来说,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任务主要包括了单位合理编制预算, 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应出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情况, 最大限度地完善财政制度, 加强核算, 尽可能保护资产减少流失情况的发生, 对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控制, 节约资金。这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制度的制定、财务规划的设定, 以及企业的资金应该如何分配、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财务正常活动中还应该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这样才能保证财政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建设财务制度、预算管理以及对财务工作的合理监督是同时进行的, 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事业单位侧重在依法获得的收入和尽可能减少资产的流失;而企业则更加重视资金的获取和利润的分配标准上具体是如何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预测、分析和相关的控制工作。
1.3 财务信息的两面性
财务报告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的基本信息和重要方法, 在报告的内容和结构上, 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事业单位在实现企业经营化的转型之后, 要及时对单位内部实现财务报告的编制, 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 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不断发展壮大。从外部情况来看, 要从事业单位的总体性质出发, 进行统一的要求, 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实现对应的转化, 这样才能将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还原, 编制属于自己的报告, 从根本上反应单位是否有亏损情况的出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确保上级主管部门的汇总表的顺利编制, 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与同行业进行比较, 找出不足, 制定相应的策略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2 事业单位转型企业单位时对财务管理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求市场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开始了向企业单位转型的趋势。但是对于这一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合适的转变标准, 对于可能会造成的影响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避免。从而保证事业单位中企业经营模式的顺利进行。
2.1 事业单位转型企业单位, 财务管理转变分析
2.1.1 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念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导致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 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尤其在财务的管理工作上,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得财务管理的作用能够真正影响到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积极发展。
事业单位为了寻求发展, 开始了向企业单位转型的趋势, 这一改变, 势必会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之后, 改变财务管理的理念, 积极地学习成功的企业单位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首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起财务管理的工作, 不论是企业单位的人员还是事业单位的人员, 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了解到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财务管理的思想, 学习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了解企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积极地加以解决。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保证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单位的重要条件, 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1.2 明确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发生转型, 如果不处理好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以及财务关系之间的联系, 势必会使得转型出现阻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需要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 解决原本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给转型之后的企业单位带来财务管理的困难, 为事业单位成功转型成企业单位提供条件。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之后需要明确, 企业单位的发展目的, 同时还需要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和企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加强单位人员的有效利用, 为企业单位的发展谋取更多的机遇。
2.2 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转型成企业单位之后,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能够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建立改革的标准, 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有目标可循。同时还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鼓励,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 同时增加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 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为事业单位能够成功向企业单位转型提供保障。
2.3 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视度
事业单位转型成企业单位之后, 需要在财务管理上做好企业的发展规划,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地列举出来, 并积极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有一项预算管理, 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一职能, 为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谋划。
2.4 加强成本核算的力度
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转型之前, 因为管理的需要, 主要是进行内部的成本审核, 该审核方法未在权责发生的制度下实现的,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核算制度, 在实现转型之后, 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会计制度, 如果未实现该方式就说明单位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在实现了企业化的管理之后, 就能转变传统的缺乏成本管理的相关意识, 尽可能避免只重视开支管理的缺陷。加强成本核算的力度, 财务人员和领导也会对此加强思维, 完全的成本核算也会被归入重点管理对象中, 增强责任心, 会在不同的环节减少浪费情况的发生, 降低成本投入。从外部来看, 完全的成本核算也能从整体上表明单位的经营发展状况, 成本核算能够保证预测的内容更加精细, 单位相关领导做出的决定也会更加贴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能够更好地帮助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5 实行企业的会计体系和会计的核算方案
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目标上, 事业单位和企业有着较大差别, 这也导致了会计的核算制度和体系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转型之后的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要将原有的思路进行转变, 在会计核算上, 企业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转型之后资金的获得都要计入收支核算中, 这就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模式, 明确职权, 将所有的费用进行一个具体的划分, 加强成本的有效控制。
3 结语
总而言之,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之后, 势必会对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财务管理的工作也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 以适应这一变化, 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因此, 相关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做出适当的改进和完善, 促进事业单位的转型。
摘要:众所周知,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中也是一样。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 很多事业单位为了寻求市场发展的机遇开始改革, 逐渐朝着企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这一变化, 势必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改革。为此, 本文对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单位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可能会发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不利影响, 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隋小娜.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财政监督[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4) .
[2]高琦.浅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 2013 (33) .
[3]本刊编辑部.再次关注财政监督信息化[J].财政监督, 2013 (09) .
[4]张念明.财政监督信息化研究[J].财政监督, 2012 (12) .
[5]李中.加强财政监督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J].山西财税, 2012 (12) .
[6]王萍, 韩丽.论科学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要点[J].当代经济, 2016 (26) .
[7]郭鹏云.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 2013 (20) .
单位对单位函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与改革
一、前言
事业单位是有效履行我国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线窗口,随着我国各项建设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也愈加重要。而加强事业单位自身建设及管理工作质量就成为了提升职能履行质量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内部控制工作方面,目前我们面对的不仅有旧的问题还有新的考验,所以必须加强对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研究及工作改革力度。
二、新规范提出的新要求
新规范首先从制度建设上进行了更为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要求。首先要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其次要确保单位各项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避免盲目建设与资产流失。再次要确保各项财务会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避免信息失真给内部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次是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规范工作人员言行,提升单位的业务开展能力,塑造健康的社会形象。
三、新规范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影响
从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求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同时针对强化内部控制这一总体目的,也在具体管理问题上给出了许多新的工作指导意见。
1.管理意识的修正
原来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内容主要放在经济活动的风险管控及监控上面,管理目标也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新规范的文本中,强调了事业单位对自己现有管理水平的认识和分析,强调了内部控制的单位主体地位,将内部控制从上级管理层级地位放置到促进本单位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层面上,强调了内部控制与事业单位自身建设发展的密切联系。此外,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还把内部控制增益的定义进行了必要扩展,从单纯的成本效益增益拓展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增益,凸显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地位。
2.进一步强调内控责任落实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需要严格的制度,同时更需要对相关责任的有效落实。原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责任人落实方面存在欠缺。个别事业单位的一把手都对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新规范特别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需要肩负的的重要责任,强调了负责人的突出作用。我们也需要针对这一重点在制度建设上进行相应的责任划分与强化,确保新规范的有效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成效。
3.强调了具体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可行性
新规范不仅强调了管理工作需要更规范和更具可行性,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管理活动的条理性与系统性,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现有工作流程,按照新规范细化工作细节。
4.强调风险管控与监督约束
风险管控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来说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原有管理制度中,风险管控工作显得比较粗糙、简单和机械,难以达到风控目的。而监督约束则更为薄弱,难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有效提升,我们应该在这两方面重点加强,以适应新规范要求。
四、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措施
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工作质量、积极响应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我们必须从问题着手,深入分析,积极研究具有可行性的改革措施及办法。
1.加强学习、强化内控意识
学习内控理论及实践经验、强化内控重要性认识,不仅应该在财务会计工作队伍之中大力贯彻,更重要的是单位领导层也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自我提升,深刻认识内部控制与本单位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机构在提升社会效益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实现站在全局的高度指导内控工作全面开展,提升单位内部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度与支持度。
2.强化责任落实
单位一把手应该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最主要负责人,内控工作成效要与其工作绩效及奖惩挂钩,同时加强内部控制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切实加强责任人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自觉性与主动性。
3.加强具体工作规范性
(1)加强资产管理
资产对于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也是强化内控建设的一大要求。加强资产管理,首先要严格分类普通资产与固定资产,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上,必须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规范流程控制。采购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要定期对账,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以保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首先要规范原始凭证管理及票据管理,严格交接班会签制度,规范责任归属。其次要严格执行知无不相容原则,避免违法乱纪现象出现。此外,还应该加强会计档案的创新管理,不仅要积极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进程,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展会计数据信息收集类型,建立一个文字数据、数字数据、符号数据、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全方位整合的现代化会计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会计档案使用效率的提升,促进内控工作的强化。
五、加强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督
风险防控要进行风险评测小组建设,小组人员构成既要有事业单位管理中高层负责人,同时也要邀请专门的内控风控专家参与,从而确保风控评测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符合的单位的自身运作特点。在外部监督环境打造方面,要积极联合媒体,加强对公众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的宣传教育,打造一个严肃的外部监督环境,帮助单位更好的搞好内控及自身建设,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自律性。
参考文献:
[1]王晓磊.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3.
单位对单位函 篇8
关键词 应收款项 审计 方法 体会
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其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铁路企业应收款项数额明显增多,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已经成为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对铁路基层单位债权债务的审计工作是我们审计内容之一,我在此谈谈其中对应收款项审计的体会。
一、应收款项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
目前单位在应收账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挂账未及时清理。尤其是某些多元企业,挂账的数额大,时间长,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往往是难以收回,产生坏账损失。有些单位未能按规定对全部债权取得对方的签认,应收账款存在一定的资金安全风险。
除以上两方面问题外,应收账款还容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不准确。
2.应收账款记录的内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收账款往往是某些单位调节收入、营私舞弊的“调节器”,成为掩盖各种不正常经营的“防空洞”,如通过“应收账款”账户虚列收入等。
3.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周转速度过慢。
4.对坏账损失的处理不合理。
(二)预付账款
目前单位在预付账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账户长期挂账,未转为其他应收款核算。表现为九十年代末多元企业对外联营等预付资金,因市场变化、合作企业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或不讲信誉,或是由于签订合同之时对方就存在欺诈行为等原因,收款方违约,不交付产品也不退回预付款,预付账款被拖欠无法收回,长期挂账;有关人员对工作不重视,在对方违约后,没有及时催收。预付账款往往是因为“已过诉讼时效”、“公司破产无资产执行”等原因难以收回,成为坏账。
除上所述,单位的预付账款还可能会产生以下常见的错弊:
1.核算内容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将应缴收入作为预付账款业务进行核算,造成账户对应关系的混乱,以达到截留收入目的;或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问题,将应由“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债权账户核算的内容,在“预付账款”账户上核算,混淆了两种业务的性质。
2.利用该账户记录不真实的交易,进行欺诈。表现形式有私借款项、多记金额、不合逻辑的业务和虚假交易等。
(三)其他应收款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核算个人借支备用金,容易产生重复挂账的错误。如预付某款项时挂列经办人个人备用金账户,发票回来后却由另一个财务人员核算,不知该款项已支付,挂列应付某单位货款而没有列销个人借支备用金科目。
2.利用其他应收款转移货币资金。如公款私存或占用公款进行对外投资,将所获得利息或利润留作企业“小金库”,挂入“其他应收款”账户。这不仅使其他应收款数据失真,而且导致货币资金的严重不实,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四)应收票据
由于铁路单位较少采用商业汇票进行结算,问题也相对较少。
二、应收款项审计的方法和体会
由于铁路基层单位应收票据相对较少,实际工作中侧重于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检查与审计。
(一)应收账款
1.检查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是否严格控制应收账款业务,即应收账款的登记必须有专人负责,记录必须以经办部门核准的销售发票和发运单等原始凭证为依据;是否建立了应收账款的定期清理、催收制度;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对坏账损失的冲销等批准、审核制度。通过对内控制度的测评,找出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一步审查的重点内容。
2.运用核对法:将“应收账款”账户的有关书面材料,即账、表、证就其相关范围进行核对,以检验其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填写的内容、数量、单价、金额等项目是否一致、合法,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有不属于结算业务的债权隐藏在应收账款中;是否发生应收款账户贷方有余额的反常现象。
3.运用账龄分析法,分析账龄及审查其可回收性。注意账款是否收回,金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收回货款不入账或故意调整应收账款的现象。重点是检查应收账款是否在会计报表上正确反映,有无人为控制营业收入的行为。对于数额大、久欠不还的、有纠纷、催收情况不明的应进行重点审查,着重检查是否存在款项收回后,通过不正当手段转移、贪污的情况。
4.审查长期挂列的应收账款的原因、坏账业务处理的情况以及单位与债务人进行的债务重组是否正确。运用函证法,直接致函欠款单位,根据对方回函情况来验证应收账款数据的真实性。
(二)预付账款
1.审查预付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是否严格划分审批权限;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执行;是否建立催收制度;是否建立了坏账损失审批制度。
2.检查预付账款支付的真实、合法性,并对预付账款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利用审阅法全面审阅其明细账户的摘要或对应账户的记录,查看是否有摘要栏说明含糊不清的现象。利用核对法进行“账证核对”,调阅会计凭证,进行账证核对,查对该笔业务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对只有记账凭证而没有原始凭证的要重点审查。
3.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通过审阅明细账上的业务发生日期及业务内容说明发现线索或疑点,检查其是否记有不属于预付账款账户核算范围的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检查入库记录和购货发票,有无重复付款或将同一笔已付清的账款在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两个科目同时挂账的情况。
4.检查预付账款是否有长期挂账等现象,检查其是否真实、合法,或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收到所购货物的,是否将预付款转作其他应收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利用调查法,调查对方单位是否已将货物发出或已将货款退回,而被经办人将款项移作他用或侵吞。
(三)其他应收款
1.审查其他应收款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被查单位是否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是否建立备用金领用和报销制度;是否建立定期清理制度,其他应收款的催收工作是否及时等。
2.应用审阅法,全面审阅其明细账,检查是否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长期投资等不属于其他应收款的内容放在其他应收款中核算,检查有无重复付款或将同一笔已付清的账款在其他应收款和应付账款这两个科目同时挂账的情况。通过审阅摘要说明及业务内容,看其是否有长期挂账现象,是否有将其他应收款违规转销的情况等。
3.检查相关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属于本期费用或收益的项目通过“其他应收款”来核算。应用核对法,在审阅明细账的基础上,再核对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可查明垫付款项的具体内容和垫付款作坏账损失处理的依据,从而判断其账务处理正确与否;可查明借款部门(单位)、借款人、借款时间、借款原因、借款金额、还款情况以及长期拖欠的金额等;可查清企业将其他应收款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依据是否合规。
4.检查债务人不明确和数额异常的其他应收款项目,应特别注意检查其他应收款科目出现贷方余额(红字)的反常现象,关键是检查单位有无利用其他应收款转移资金、隐瞒长期投资及收益或截留其他收入,搞挂账“小金库”的行为。对于情况不符的其他应收款,应运用调查方法向对方单位调查,是否已将租金或押金等退回,而企业没有入账,转作“小金库”或被有关人员贪污;对于长期挂账的应收款,应询问有关人员,查清应收回款项长年挂账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搞清舞弊的全过程。
单位对单位函 篇9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重大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对旧会计制度进行合理扬弃的过程中产生的, 以旧会计制度为基础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科学创新。这项新制度的变化主要是从以下五点来体现的:
(一) 会计主体、要素等发生改变
由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会计要素进行明确的界限划分, 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 它的会计要素主要是会计科目, 这个科目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即为资金运用类、资金来源类、资金结存类。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将以往单一的会计因素进行了重新的明确和划分, 它将会计要素主要分为了五类, 即为净资产、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通过对会计要素的重新划分, 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事业单位旧的会计制度的主体主要是预算资金活动, 因而会有一定的弊端出现, 它不能以更全面的视角展现出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情况, 所以旧制度无法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各事业单位在新的会计制度背景下, 以本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为会计主体, 并对其进行全面覆盖及会计核算。这种使会计主体全面化的制度改变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并且能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 会计核算内容发生改变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一直没有被明确划分, 这两者一直被看做一个整体。所以, 我们要在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中, 对此进行明确的划分, 以此来细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例如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了一些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分类, 具体有:政府收支、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这样的分类就能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细致化, 进而实现更好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还增加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非财政补助结转”这两个核算项目, 从而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对结转结余实行单独核算, 并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方法, 这样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更加细致化、科学化。
(三)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发生改变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对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进行反映, 这样的核算方式, 计算出来的数值只是个大概值, 不能很精确地体现出其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 核算的质量也较低。
针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这一问题, 新制度在去掉“固定基金”科目的同时增设了“累计折旧”及“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四) 新增“在建工程”的核算科目, 定期核算基建数据账目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事业单位与基建相关的资产、收支及负债情况没有被纳入会计核算的统计内容当中, 而在新制度中, 规定基建投资需按照法规政策实行单独建账、核算工作, 同时按月将基建数据纳入会计总账中。这样在加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的同时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完整, 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并降低了风险。
(五) 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
由于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不能很好地体现财务报表的全部结构, 因而也就无法全面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具体的财务状况。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此作出了较大的改善, 明确了财务报表的具体细则, 从而可以很完整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主要有会计报表和附注, 会计报表又分为收入表、支出表、资产负债表等几大类。财务补助收入支出表作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新增的财务报表内容, 对事业单位的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及结转结余情况能够详细地反映出来。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报表体系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更加协调, 在对旧制度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增加了报表体系的完整性及系统性, 同时也有利于财务系统的整体完善和进步。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现的问题
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经过不断的完善, 以及内容上的增添, 相较于原有制度体现变得更加完善化和系统化, 在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基础上, 也十分有利于推进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
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之处和局限, 例如对现金收支变动情况没有全面地了解, 现金流量表仍未被加入会计报表中;收付实现制仍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责权发生制没有全面涵盖到事项的核算或各项经济业务, 事业单位的当期资产、成本及负债情况等没有被全面地体现出来,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及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对自身进行完善化和系统化。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衔接工作的分析
为了使各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彻底贯穿并落实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并且做好与旧制度的衔接工作,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一) 财政部门应通过多种手段来宣传事业单位的新的会
计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 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以及会计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对新制度的思想认知。
同时, 各事业单位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制度的内容时, 应开展对会计队伍的培训工作, 比较新旧会计制度的异同点, 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新的会计制度, 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能够更加规范、更加正确地进行相关的核算, 同时要对核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解决。
(二) 事业单位在实施性的会计制度时, 要重视单位的会
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软件的更新工作, 使得会计信息能够被正确计算和录入, 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三) 事业单位在实施性的会计制度时, 做好会计实务工
作在新旧制度下的衔接, 并且重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及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 对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 按照新制度对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工作及财务补助收入支出资金进行核算, 使得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得到切实实施。
四、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在多方面对旧制度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成功使得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会计职能得到转变, 这样就能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财政资金风险等,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效率, 同时, 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也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
摘要:本文从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着手, 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核算内容、基建投资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 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在新的制度下体现出来的重大变化做了简要探讨, 并且对新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如何做好衔接工作提出了意见及建议, 同时也客观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期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谭炯.基于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 2013 (12) .
[2]曾繁英.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与会计师意识形态的融合[J].商业研究, 2014 (07) .
[3]印辉, 于润吉.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欠及改进办法[J].中国卫生经济, 2014 (02) .
【单位对单位函】推荐阅读:
单位借调函10-23
研发人员单位介绍函05-08
致施工单位的委托函06-12
京外单位同意接收函06-28
单位对单位感谢信07-10
同级单位函的格式范文12-16
社保单位接收函应该怎么写06-27
周口师范学院实习单位接收函01-09
工作派遣(关系接转)和落户单位申请函07-09
会计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单位评语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