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初中诗歌

2024-06-23

望初中诗歌(共11篇)

望初中诗歌 篇1

秋天,一个静谧的夜。

紫红、金红、嫩黄、青绿,是色彩,斑斓于夜空。

芝兰草的芳香,伴着蒲公英的迷茫,寻找逐渐清晰的方向。

明媚灿烂的金黄,是月儿存于夜空独一无二的多情妩媚,那隐隐约约的星粒,是凤凰散发的遥不可及的祥瑞之光,如宝珠一般润色了夜空。

彩翎天使的羽翼啊!

慢慢地飞,轻柔地掠过,那冷寂的月。

果实的圆润饱满,是最璀璨的明星,照亮着农民们的心,盈出甘美的甜汁。

别瞧那颗织女幻变的光芒,那星衬着那红彤彤的火烧云,鲜红的亮光会把眼睛灼伤。

秋之夜,一切都蒙上了涂抹金粉的轻纱,为何此夜如此耀眼?

只因那纺织娘乐声中,飞舞在秋菊丛中的蝶。

望初中诗歌 篇2

1. 问卷的目的

我校承担的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农村初中有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其核心内容是构建农村初中有效课堂的策略。要研究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首先需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反思, 提出有效策略建议。这份“课堂现状调查”问卷共编制了30个选择题, 从学生眼中的“课堂现状”“课后反馈”“综合评价”等维度入手编制, 对课堂现象进行反思, 提出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建议。

2. 问卷的设计

本问卷在设计中考虑到统计分析的需要, 虽然问卷不记名, 但是在前二题中记录了学生的年级和性别信息。本问卷设计的问题多针对课堂现状, 但是即便是同一学生, 他在各学科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 针对课堂现状的问题必须首先确定具体的某学科课堂。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现状, 我们将每班学生按座位自然平均分组, 分别对应调查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的学科, 并在第三题中选择相应的调查学科, 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各学科的相关信息。为了便于问卷信息的输入, 所有选项直接用[1][2][3][4]来代替。课堂现状问卷设计的纬度及测评要点详见表1。

3. 问卷的实施与汇总

问卷于2013年9月在我校初一至初三年级实施, 共发放问卷848份, 回收有效问卷839份。将有效问卷的答案输入Excel表格中, 根据研究需要对选项进行分类汇总, 得到问卷的数据汇总。

二、问卷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分几个主题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并尝试对数据所呈现的课堂现象及其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以下是几个主题的汇总与分析。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根据问卷调查,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详见表2和表3。

第5题:一节课45分钟内, 有老师讲解时间, 还有学生回答和做实验以及上黑板答题的时间。你觉得这门课的课堂上, 老师讲的时间一般要占到多少呢? (表2)

在所有839份有效问卷中, 认为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占到一节课中30~35分钟的学生占58.8%, 而30分钟的讲解则意味着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在这样的教学时间分配下, 很难想象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一数据揭示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师普遍讲得太多, 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训练的时间太少。

第6题:一天7节课下来, 你被老师提问到或上黑板演算的次数平均有多少? (表3)

数据显示, 本题的样本人数为839人, 其中选项3和选项4的学生加起来占总人数的51.6%, 也就是说, 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平均2~3天才会被提问一次或有机会上黑板演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太低, 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太弱, 教师提问的面不够宽广, 没有面向每个学生。

2. 课堂要重视及时反馈

第9题:这门课老师在课堂上有当堂反馈 (比如当堂小练习和口语训练) 时间吗? (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学生对“当堂反馈”选择“偶尔才有”和“从来没有”的占了将近总人数的50%, 这说明教师课堂及时反馈的意识和行为落实不够到位。当堂反馈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落实的有效手段, 应该加以重视。

3. 课堂评价和交流环节需要加强

第10题:如果课堂上一个学生回答时答错了, 这位老师通常会怎么做? (表5)

面对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 教师会怎么做?从表5可以看出有4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纠正, 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这种现象在课堂上还是很普遍的。这里可能是教师因为课堂时间紧张的原因所以直接自己说出答案。但是, 这样的教学看起来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但是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学生深入探讨, 直接将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 这样的答案学生印象不深, 掌握不牢, 甚至可能无法接受, 这种做法有违有效课堂的精神。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要急于求成。要遵循学生知识自主建构、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 及时反馈, 确保教学循序渐进。

4. 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习惯

第24题:课余时间你会经常翻阅课本上还没有学到的内容、有预习的习惯吗? (表6)

表6统计结果显示, 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28%, 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停留于应付的层面, 较为被动。

三、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建议

1. 弹性预设, 智慧生成

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 主线清晰”。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倡导“大开大合”, 在准确定位、精心处理教材的前提下确定大的板块, 在遵循基本教学主线的框架下提倡留白, 拓展课堂的空间。要真正厘清课前预设和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师要在课前下足功夫, 在课堂上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

2. 丰富情境, 优化互动

互动是课堂的灵魂,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保证。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做到以开发课程资源为保障, 以丰富教学情境为手段, 以优化教学互动为目的, 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为宗旨。

3. 合作交流, 自主建构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的合作与交流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技能, 而且还从同伴身上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体会到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4. 学以致用, 拓展提升

望初中诗歌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望”字的词义变化较大。在这里,从“望”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来探究其本义。最初甲骨文形状,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可以释义为:一个人站在土堆上举目远望。整个字的形体特别突出了人的眼睛,这是造字者为了突出“看”这一动作,尤其是远看的意思。到金文时期,它的整个形体演变为,“望”字形体发生了变化,左上部分“臣”讹变为表音的“亡”,但仍然突出了人的眼睛,同时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月亮的“月”字,表示远望的对象,作企足仰目望月之状,表示所望很远。到小篆时期,上半部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下半部分可能是由于刻画时的失误把人身和土连在一起,变为“壬”形体变为。到楷书阶段,“望”字下半部分就讹变成“王”,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从亡,从月,王声的“望”字。从“望”字形体演变过程,笔者认为“望”的本义为“远望”比较合理。

第一,“望”字理解为“远望”本义,或引申为“看”的意思。初中阶段古诗文中出现过的例句有: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2)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望长城内外。——毛泽东《沁园春·雪》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6)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

(7)登轼而望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8)风烟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9)扁鹊望桓侯。——《韩非子·喻老》

第二,“望”由本义(具体的)“远望”逐渐引申为内心的一种由此及彼的期望、期盼,在现代成为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句如下:

(10)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1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望”即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望”字由举目望月之义引申而成为所望之月的特定月相,引申为专门的月相名和与月亮圆缺相关的“望日”这种特指的日期。在《汉语大字典》中就有以下的解释:夏历每月十五(有时十六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当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的时候,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例句:

(1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周密《观潮》

(14)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

第四,“望”字甲骨文形体会意为人站在土堆上,居高,从而引申为表褒义的声望、名望,这个词义到现在已经很普遍,后来继续引申为“有名望的人”和“敬仰、仰望”之义。例句:

(15)先达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名望)

第五,“望”字释义为“对着”。例句:

“雕栏相望焉”——魏学洢《核舟记》(相望,即相对)

综上所述,“望”由本义引申的各种意义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远望”引申为一般的动词“看”。

由具体的“看”引申为带有情感的“盼望”。

望             释义:一个人站在             居高望引申为“名望”、“有名望的人”。

土堆上举目远望              金文阶段形体加了一个“月”字,引申为

(甲骨文阶段)              特定月相,即“满月”。

引申为其他的特殊含义:“对着”;“怨恨”;

“责怪”等。

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语境的不断变化,“望”字词义也在发生变化,但是都离不开本义。根据上文所列举出的初中阶段“望”字实例及释义,“望”的主要意义为:看,远望;盼望、期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名望。“望”当然还有另外的词义,比如从一般的动词“看”引申为专指察看病人的气色的医学术语“望闻问切”。但在初中阶段,“看、远望”之义的使用最为广泛。从“望”形体的变化去探究它的本义和引申义,使词义理解起来较为简单。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研究,那么在教学古文过程中就不会那么枯燥,同样把整个“望”的整个词义演变梳理透彻,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许多,并且也让学生在阅读其他古文中碰到“望”字时理解词义能够触类旁通。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随着中考的改革,文言考试的比重不断提高。所以文言字词的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很难将枯燥的文言字词讲解透彻。汉字历史悠久,存在着诸多的古文字形式。如果教师多去研习,并且能将古文字适度地引进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而灵活地加以使用,将会为教师讲解文言字词另辟蹊径。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水平有限,讲太深学生难以理解接受。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趣的字形演变讲解文言文,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广大学生就可以较有成效地学习文言文。

《望洞庭》的诗歌赏析 篇4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旳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旳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旳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旳融和旳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旳节奏——演漾旳月光与湖水吞吐旳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旳湖面宛如未经磨拭旳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旳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歌欣赏:《这样望着喜欢》 篇5

喜欢,仅仅是喜欢而已

你轻轻地凑在我耳间问我

为什么,喜欢

是不是因为寂寞

我默然

你说,喜欢夏天的薰衣草

于是,我偷偷在花园种下了薰衣草

你说,喜欢在夜晚,无人的街上,牵着我的`手,漫无目的地走

我偷偷在心里微笑

你说,喜欢看夏天的雪

因为冬天太寒冷

我默默的记在了心上

于是那天,夏天无人的街,路灯,雪,我,只是,少了你

那个夏天,你走了

我知道,你一定是不愿离开的

我知道,只要你早点看到雪,你就会幸福的离开

我知道,如果你看到薰衣草,抱着我躺在薰衣草的紫色幸福圈里,开心的哭着

我知道

可是,你却不知道

月下,一个人,走在,大街,是何滋味

像是一颗快要坠落的流星

就是喜欢你,喜欢,不一定要拥有

你离开时,我才明白

我们的爱,一直会存在

即使我们不在一起了

即使你永远的离开我了

即使下了雪

可你一直在我的记忆中

望初中诗歌 篇6

“诗上•上望诗社”诗歌奖征稿秉承“公平、多元化”原则,弘扬诗歌精神,专注诗歌文本,鼓励优秀、纯粹的诗歌创作。本届主要设三大奖项,共选出15名诗艺成熟精湛的诗歌爱好者或诗人。为鼓励在校大学生的诗歌创作,培养校园诗歌氛围,同时特设“校园诗歌奖”,选出若干名诗歌整体优秀的“校园新锐”。

具体征稿事宜如下:

一、征稿性质∶上望诗社组织

二、征稿对象:瑞安地区所有汉语新诗诗友,包括瑞籍、在瑞生活工作学习人士。“校园诗歌奖”范围为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

三、投稿要求:

1、20以内(含20行)原创新诗一首(最多三首)。

2、内容原则上要求与爱情有关,也可对神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

3、杜绝抄袭,文责自负。一经发现侵权行为,即取消征稿资格。

4、内容需积极向上,严禁一切破坏社会和谐的言论。

5、投稿者需在稿件末端注明真实姓名,联系电话,住址。如同时角逐“校园新锐”的诗友请在稿件末端另注明“校园诗歌奖”标记,且写明所在的大学,已毕业的请写明毕业年份。

三、奖项设置:

1、上望诗社诗歌奖”特等奖“:2名。

2、上望诗社诗歌奖“一首好诗的作者”主奖:5名。

3、上望诗社诗歌奖“一首好诗的作者”奖:8名。

4、上望诗社诗歌奖“校园诗歌奖”:若干名。

注:若参赛诗歌质量不高,我社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以上奖项可适当空缺。

四、征稿专用邮箱:swshishe@sina.com。每位参赛者每首诗限寄一次,多寄视为无效,若为多首诗歌参赛可分开寄。稿件请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只填写:“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名称”即可。另接受公众号后台投稿。所有参评作品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信地址,以及电话号码等。如因信息提供不全或虚假产生损失,后果自负。另外,我社会不定期选择优秀的作品推送微信公众号供诗友交流。

五、特别说明:大赛组委会对获奖作品拥有和作者同样的使用权。

六、征稿时间:7月28日起至208月9日截止。

七、评奖时间:待定。

上望诗社征稿组委会

浅探初中英语诗歌教学 篇7

一、仔细品读, 感悟诗歌之美

英语诗歌同中文诗歌一样具有韵律美、精确美、意境美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些美, 笔者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消除学生对英语诗歌的陌生感, 笔者在讲授七年级《My pet》这节课之前, 让学生回忆令他们印象最深的英语诗歌, 很多学生讲到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通过集体朗诵, 抑扬顿挫的音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消除了陌生感。随后笔者播放了三遍课文录音, 第一遍只是听, 第二遍第三遍让学生一起跟着录音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讲授八年级U7 Seasons时, 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押韵的词, 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 充分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随着对诗歌的逐步了解, 学生不满足于诗歌表面上的韵律美。在讲授八年级U7Seasons时, 笔者给出两个句子: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Farmers work to harvest crops.”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作者要用play和harvest。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作者用词虽然简单, 却极其精确、富有想象力, 这两个简单的动词把春天和秋天写活了,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在文中找出更多的类似的句子, 充分理解作者选词的意图, 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进一步感受英语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

二、反复朗读, 提高口语水平

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大多数的学生只有在英语课上才有机会接触到它, 再加上有些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分数, 忽略了对学生口语的培养, 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懂得分析语法、做题, 一张口却错误百出。时间一长, 这部分学生就养成懒得张口说英语的习惯, 成了典型的“哑巴英语”, 更不要说有什么语感了。诗歌具有短小、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特点, 是一种很理想的口语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诗歌的韵律来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发音, 这样的教学比单纯的语音教学要有趣得多, 学生也更乐于接受。

以八年级上册U7 Seasons为例,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背诵这篇比较长的诗歌, 笔者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押韵的单词, 然后连续播放两遍录音, 并让学生注意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并有目的地进行模仿, 从直观的角度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告诉学生元音的发音技巧。如嘴巴要张大, 声音要延长, 尽量地让元音发音饱满。这样学生才愿意开口去读, 消除了学生对说英语的恐惧感。因为这首诗歌分别描述了四个季节, 笔者先让学生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季节, 并说出一两句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通过这种方法避免了逐字逐句地机械操练的方法, 通过几个轮回的操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整首诗背了出来。在此基础上, 又让学生跟着配乐用不同的节奏把诗歌背诵出来, 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变得愿意去说、积极去说,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三、积极模仿, 点燃创作热情

英语学习不仅包括听、说、读, 写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初中生本身的水平有限, 加上练习的题材通常都是教师定的, 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 学生经常没有想象的空间, 不知从何下笔, 且在写的过程中句式单一, 语法错误比比皆是, 更没有思想感情可言。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它句式变化多样, 文体结构相对稳定, 内容富有想象力, 贴近实际生活, 利于学生进行模仿,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容易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在模仿的初期不一定要学生写一篇完整的诗歌,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经典的句式进行仿写。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U8 Pets时, 第一首诗歌《My dog》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Witheyesopenwide, HehuntswhenIhide.”通过集体讨论, 得出这是个带“with”的伴随状语从句, 在分析完句子结构后, 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个句式进行仿写。学生对于宠物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 而且许多学生自己也养宠物, 所以内容很好选择, 加上之前的句式分析, 学生很快就写出了一个个富有生活情趣、句式漂亮的句子, 学生一下子就获得了满足感。在单一的句式仿写后, 可以试着让学生完整地写一段诗歌。以Seasons为例, 每个学生对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感受, 他们有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而且Seasons这首诗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学生模仿起来比较容易。通过小组合作和不断地润色修改, 一首首富有个性的小诗就诞生了。在这些仿写的过程中,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循序渐进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拓展视野, 提升文化素养

诗歌是文学创作的精华, 诗歌不仅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能反映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面貌、风俗习惯等。多给学生些接触英语诗歌的机会, 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提升文化素养。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大多数诗歌是中文诗歌, 在新教材中也只出现了两个诗歌单元。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诗歌, 笔者经常让学生找一些中西互译的诗歌, 让他们从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区别和共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既让学生为本国文化感到骄傲, 又感受到不同的异域风情。

《怅望蓝天》初中作文 篇8

一滴滴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流到了地上,蒸发掉。我坐在地上,像战败了的小狗,毫无力气,抬着头,向远方眺望,发现,布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灰蒙蒙的天,天一望无垠,但没有往日那么灿烂,太阳火辣辣的烘烤着大地,不给人喘气的余地……我望着天上的云,一层过了又是一层没有终点,就毫比枯燥的军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现在的云,在我的眼里不在是各具风韵,而是枯燥无谓,我的目光转向了教官,看着他又如约拿起了哨子,命令我们集中,我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紧张急促的训练中。

第一天的`军训,好辛苦,下午四点,我们反反复复的训练着军训,来回不停地走,看着那尽收眼底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片灰色的,在也平凑不成一张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了!直到,熬啊熬啊,时间终于在手指间缓缓地流逝,五点到了,教官如约喊了解散,我们忘记了一切,脸色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这一天八个小时下来没有过的那种,最最富有朝气的一笑,感觉心里好舒服,在看看那映入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真美,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晃来晃去,看着真惬意,我们勾肩搭背地走回到了教室。

晚上,望着那静谧的夜,看着那满天繁星,望着那从家家户户的窗户里折射出的一道道光芒,感觉是那么温馨,我俯卧在窗前,静静地,如数家珍一般,细细地回味着今天的点点滴滴,觉得好奇妙,其实也不是很劳累,也不是那么的痛恨这个严格的教官,就这样,我打了个瞌睡,跑到床上,睡着了,我做了一个美妙的梦:“梦见教官跟我们在操场上打闹!”

阳光谨遵约定,从东方升起来了,那么耀眼,照在对面的屋顶,折射进来,照射在被子上,暖和和的。闹钟,如约把我叫醒了,我又带着昏沉沉的眼睛来到了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军训,站在太阳底下,真有些难受,突然,我心中有个想法,我还是装晕吧!但也要忍着。这个信念推动着我,在我脑子里徘徊了很久很久。但我还是忍住了,心里还是有几分自豪的感觉的。

终于休息了,我又是习惯性的坐在地上,往远处望,望着天,才知道自己见识有多短浅,永远只能看到眼底的天,而不能认识天的全貌,现在望着云朵,悠悠然的浮动,感觉挺惬意的,暂时忘记了所有的忧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用手指勾勒出了云,渐渐爱上这种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我半卧在地上,好放松,好自在。可是,怎么可能一切都满足于我呢?哨子总算吹响了,我们并肩站了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火速集中起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第三天,要检查这三天的成果了,我们好像也紧张起来,认真开始练了,但整个团队里,不时还是会有笑星出现,下意识的娱乐娱乐,而教官只得喋喋不休了。

时间好像沙漏一般,总有滴完的时候,我们多希望在给我们一些时间,哪怕只有一点点时间也好,在练练军姿,在练练跨立啊!可时间总是无情的,三点还是降临了,我们身上的每一条神经绷紧了。不敢松懈,也不敢大口喘气,精力十分集中,我想在我们这个乱哄哄的班级里能做到如此的安静,真是了不起拉!终于到我们了,我昂起头颅,挺起胸,精神抖擞的走过了主席台,响亮的喊起了口号,心中有种莫名的骄傲,同时也放松了,回到了场地,我们坐在地上,我习惯性的靠在身边一个同学的身上,望着天,天好蓝,云好白,这云真美,好似一副画。如绵羊,在空中追逐打闹,如棉花糖,让人馋涎欲滴,如轻纱,缠绕着天空。真美,我从未见过如此般蓝的天,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在配上旁边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韵味,我也沉醉在其中,无法自拔了!

现在的我,坐在电脑面前,细细地回想,感觉军训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糟糕,在累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快感,隐隐约约的快乐从中间升腾起来,说实在的,我蛮是担心,我们班的成绩,但我收获了另一种快感,是比得了名次还要激动的喜悦,现在回想,其实,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有效的记录着我成长的斑斑点点!

指导老师:潘智敏

今夜月明人尽望初中作文 篇9

却在看到苏轼这首词以后愕然。这不是那个豪放而豁达的苏东坡…我第一次看到,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却为苏轼的发妻庆幸。会有人,在十年之后,依旧深情的说一声“不思量,自难忘。”

会有人在十年之后,在那些“今夜月明人尽望”的夜晚,怀念那些美好而快乐的时光…怀念那个对镜梳妆的女子…其实,在最华丽的时候离开,是不幸,也是幸运。在那些回忆里,会是那人最美的背影…

初中诗歌赏析中“赏”的技巧 篇10

一、抓住“题意、背景、关键词与情感意境”四个关键

1.看标题。

题目是诗歌的窗口, 多数诗歌题目都能明确交代其写作主题与类别。如标题中有“怀古”、“咏怀”之类的一般是怀古诗,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的诗歌;题目中出现“塞”、“征”等字眼的多是战争或边塞诗, 如《凉州词》、《少年行》等;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

2.析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才能全面合理地理解诗歌的言语。如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 他的诗多是反映官吏的贪横强暴与他们豪华奢侈的生活以及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解读《卖炭翁》。再如辛弃疾、陆游、屈原等, 他们一生壮志不能酬, 诗歌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其他的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人的诗歌, 多与他们鲜明的个性相统一。

3.抓关键词。

关键词就是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字词, 就是诗眼。如《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字,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千思绪;“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捕捉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4.感受诗歌情感意境。

诗是抒情艺术, 诗人通过言语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 读者如果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就能与之相通地产生共鸣, 获得美的享受, 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 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诗是言短意长的, 感染人的文学, 以含蓄为上乘。读诗, 通过反复咀嚼, 密咏恬吟, 才能得到一种意味。读诗若能读出味来, 就说明已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 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意与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首诗读的遍数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或为诗人的感情打动, 或为诗中的气氛包围, 或为诗中的自然图景吸引, 这便是诗的意境。

二、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

如何按上述的几个维度去赏析诗歌呢?这需要一些技巧作为支撑。笔者认为, 应该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基本的手段来赏析诗歌。

1.抓好阅读关。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只有对诗歌的题目、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后, 读者才能在此基础上去感悟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与意境, 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认可作品进而学习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方法。同时, 阅读文本也是获取大部分感性材料、鉴赏诗歌的唯一和先决的条件。那么, 如何去读呢?

首先, 要设置好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 也可以是悲境,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相反的诗歌, 在比较中读。可以慢读, 也可以快读, 还可以不快不慢、抑扬顿挫地读, 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与情感。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有通过读, 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 了解词人的心绪。同时, 通过读还可以抓住关键词,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等。阅读虽然只是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的轮廓, 却给鉴赏奠定了基础。

2.感悟是关键。

悟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是比阅读更高级的一个环节, 是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的过程。那么, 我们悟什么呢?我认为, 要悟诗歌的情境与关键词。首先, 要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揣摩。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的氛围,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象,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等的意境,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的基调等。其次, 要悟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词的本义入手, 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3.要多角度联系并学会总结。

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研究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真正感知诗歌的意蕴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就没有文学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需要借助想象才能描绘诗歌的画面, 才能更好地展现诗歌的意境, 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想象才能更好地感知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想象是连接今人和古人的一条最为重要的途径, 是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最好的方式。因此, 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想象。通过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知画面的特点, 进而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知诗人形象, 去理解诗人的思想, 去感知诗人在诗歌当中所表达的情感, 真正地理解诗歌内容。

例如, 学习晏殊《破阵子》这首词, 教师就需要先引导学生寻找诗词当中所运用的意象, 找出燕子、梨花、水池、黄鹂、柳絮、碧台, 清明前后的具体的景物, 想象出一幅画面。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历, 在脑海中就能够展现一副充满生机、明媚秀丽的画面。这个时候学生就能感受到诗歌所创造的画面之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来阅读词的下半部分, 找出词中所表现的人物的具体动作, 巧笑、逢迎、疑怪、昨宵春梦、今朝斗草等动作和活动的细节, 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心理等这些词语想象出来, 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通过想象就能够很好地感知这首词所表现的非常鲜活的人物和活动, 就能够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 从而感知诗歌的生活情趣之美。

二、培养学生想象的联想能力, 体味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诗人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所展现的具体事件和今人是不一样的, 但是诗人所表现的情感和哲思是相同的。因此只有通过联想才能更好地感知诗人的情感与哲理。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把个人的生活感悟与古人所描绘的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联系起来, 开启学生的联想能力, 让学学生更好地去体味诗歌当中所隐含的情感, 这是提高初中诗歌教学成效的途径, 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内容, 体味诗歌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联想, 才能够更好地把诗歌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经历联系起来, 真正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哲理。也只有把个人的生活和人生经历联系起来, 学习诗歌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好地指导和借鉴, 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学习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例如, 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哲理, 就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通过联想。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这首词所展现的塞外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战争生活场景,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 把学生的生活现状和诗歌中的具体的情感联系起来。现在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为出打工, 学生和家长很长时间不能团聚, 对父母的思念非常深, 把学习诗歌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历统一起来, 就能真正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才能真正体会这首词当中所抒发的浓烈的思乡之情与爱国情感。学生学会了联想, 就能够很好地打破时空限制, 能够更好地感知诗人的情感和哲理。不是把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背诵层面上, 而是真正的和古人进行心理的对话、灵魂地沟通。

三、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术语, 学会欣赏诗歌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表现了古人当时的生活, 抒发了人类相同的情感, 表达对生活的体味和人生的感悟, 还有就是诗人应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更好地服务于诗歌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表达。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价值, 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因此, 初中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一些术语,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从表达、修辞和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更好地感知诗歌的艺术价值。

例如, 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内容时, 本人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体会这首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 感知诗歌当中所抒发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首词所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法, 如何更好地为诗歌的情感抒发服务。在这首词当中, 作者把水比作眼波横流, 把山比作眉峰攒聚, 这种比喻非常新奇。同时作者还用要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点出了友人此行的目的。“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这句话更是想象奇特, 能够很好地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事物, 表达美好的祝愿, 通过这一新的艺术手法能够很好地感知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同时也让这首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 更耐人寻味。

总之, 初中诗歌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既让学生学会、背会诗歌, 更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 能够读出诗歌的情感, 读出诗歌的思想, 能够感知诗歌的艺术魅力。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诗歌中提升思想和道德境界, 陶冶情操, 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本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分析了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操作性强, 效果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邢关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要[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2)

上一篇:GPS高精度的时钟的设计和实现下一篇:父亲的作文怎么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