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16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8篇)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正值我市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省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区召开了全区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区政府对防震减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区政府落实防震减灾工作的坚定决心。在此,我代表焦作市地震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区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坚持科学监测在前、强化管理为先、保障发展为本,强化措施,主动作为,全区防震减灾机构逐步健全,管理职能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经济协调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今年市政府也先后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焦作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两份规划性文件,这是我市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防震减灾工作融入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切入点。**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紧盯震情,我们深信,通过此次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社会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意识,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焦作服务的水平。

我们深信,在**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区防震减灾工作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防灾减灾能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防震减灾工作一定会为**区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区、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在全市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文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包头的生动实践,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市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我们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舞台剧、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奖项达100多项。电影《吴运铎》、广播剧《宗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惊蛰》荣获中国话剧艺术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醇香》、摄影《北纬45°心情草原》、撕纸《吉祥草原》、中国画《天韵草原·赛场》分别荣获“荷花奖”“金像奖”“山花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一大批好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二是特色文艺各领风骚。糅合包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髓独创的地方剧种漫瀚剧,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一个走向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赴1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市漫瀚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土右旗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我市民间剪纸艺术,兼具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特质,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三是文艺人才声名远播。著名美术教育家兰尚濂老师,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中外知名的画家、教育家。美术大家刘大为、杨飞云,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油画院院长职务,艺术成就非凡;著名书法家麻天佑半个多世纪笔耕不辍,其隶书作品人称“麻隶”;白铭、闫汝勤、任德超、潘志成等一批书画大家,作品广泛流传,形成了当代书画界的“包头现象”。著名诗人纪征民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星铭作曲的歌曲《我从草原来》,传唱祖国大江南北。老一辈作家玛拉沁夫、歌唱家马玉涛,深受全国人民爱戴。国家一级编剧闫甫、郭长岐多年倾心戏曲创作,为漫瀚剧成为创新剧种奠定了基础。四是群众文艺方兴未艾。鹿城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品牌文化,为文艺精品走进群众提供了展演展示平台。社区之光大舞台、少儿艺术节、农牧民文化大院风采大赛、老年艺术节、文博书法绘画展等一批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既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艺创作,又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成果,展现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五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我市已拥有书法、美术、作家、摄影、曲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艺协会会员3000多人;国家一级编剧、演员30多人;有影响力的民营文艺机构200余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迅速成长,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不断涌现,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持续壮大,为包头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阐述了文艺的重要作用、根本方向、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10月,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璀璨明珠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既搭建了文艺事业的大空间大舞台,也呼唤着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文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追求奋斗融汇到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去,融汇到建设现代化包头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鼓舞和激励全市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一,坚守为民导向,努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体现文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切实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怀有真挚爱民的情感。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古往今来,那些关心群众疾苦、关注人民生活的伟大诗人作家,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包含了对百姓冷暖的关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等等。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饱含真挚的感情、怀有浓重的热爱,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从而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nlc20230909020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文艺创作的根在基层、本在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主体、成为主角,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会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文艺工作者才真正践行了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始终坚持为劳动人民、劳苦大众进行创作,被称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创作和感情倾注于被压迫劳动人民、为劳苦大众而歌的作曲家”。我市创作的话剧《北梁人家》,描绘了2000多名干部与北梁群众肝胆相照、同心协力,共圆“宜居梦”的感人事迹,反映了北梁人民期盼和梦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就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写和作、为他们歌和唱、为他们鼓与呼,做他们多彩生活的演绎者、真实感情的传递者、心灵诉求的代言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随着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地人对包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包头的经济社会、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地方特色,这些光靠对外宣传、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地人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包头大地、传承包头文化、讲好包头故事、唱响包头声音、光大包头形象,让外地民众通过欣赏我市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包头的认识、增进对包头的了解。

第二,发扬精品意识,努力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需要优秀作品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艺高峰,需要优秀作品来构筑。当前,我市文艺创作总的态势是好的,但扛鼎之作、经典之作还不是很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创作这个中心任务,努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丁玲等老一辈作家,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在村子里一住就是几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品的人物都是有着生活原型的;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亲自下煤窑、当矿工,感受其中的人物心态和生活。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影响力、得到群众认可,是因为它们从劳动群众的最深厚根基中汲取了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创作态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和机制,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线,深入重点民生工程最前沿,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学校最基层,使作品始终体现时代特色、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我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与阴山文化、西口文化与工业文化多元交织、融汇发展,孕育形成了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品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根植包头文化沃土,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包头特色、反映包头风格、体现包头气派、展现包头风貌的文艺精品,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当前,我市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伟大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我市人民群众在这些伟大实践中的事迹,努力从实践中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热火朝天搞建设、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励人作品。

要潜心研究、潜心创作。从古至今,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汉代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我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用近30年的时间酝酿打造《茫茫的草原》,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长篇小说。这些文学巨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树立了丰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拒绝喧嚣、耐住寂寞,用情感和功夫锤炼、用时间和心灵酿造,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创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巨制,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第三,大力铸造灵魂,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发挥作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切实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履行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包头各族人民力量的神圣职责,真正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

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紧紧围绕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深情讴歌各行各业践行“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包头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优秀作品汇聚起建设包头、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扬我市在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唱响爱国主义的永恒旋律。正确、生动地反映和描写包头发展史,大力弘扬包头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起各族人民热爱包头、建设包头、发展包头的豪迈热情和精神动力。

nlc202309090206

要弘扬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民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比如,根据我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生动再现了朱清章三十年不离不弃,终于唤醒植物人母亲这段撼人心魄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让广大观众受到极大的感染;以文艺志愿者为主题的《爱+1度》微电影,深刻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快乐。这些作品不仅向世人生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还引导人民增强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做好新时期文艺创作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人们感悟和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要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年,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润作品,使文艺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好中华文脉,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要找准当代生活的底蕴和传统文化血脉之间的契合点,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包头独特魅力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

文艺能否给人以价值导向、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德艺修养这个根本,追求德艺双馨,赢得人民尊敬。

要提高艺术修为。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人们不喜欢,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主要原因是文化功底不深,实践功底不深;有的不注重积累积淀,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宣传、广告、公关上,结果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了。古人经常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际上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我们一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家,无不是经过日积月累、艰苦磨练才修成正果的。历史只承认真正的艺术,关键是要舍得下硬功夫、下苦功夫。广大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品质,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训练,持续提升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努力通过潜心钻研、苦心历练达到成功的彼岸、艺术的高峰。

要恪守道德情操。精品力作都是有大德的文化人所作,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是他们本身的为人境界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注重品德修养,自觉锻造人格修为,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严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恪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文化人。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赞誉。

要强化文艺担当。文艺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但教育是第一位的功能。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积极向上;一部坏的作品可能让人走火入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文学艺术家影响的是全社会的人,一定要在文艺育人、弘扬正气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担负重要责任。总书记在《忆大山》一文中写到,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来。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大家一定要学习贾大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团结人民群众、营造社会和谐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努力为全市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极端重要性,从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明包头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要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文艺工作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切实做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规律、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高度重视文艺阵地建设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

要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艺术家。要加强高端人才、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要大力宣传推介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整合社会资源,对他们承担的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名人入选自治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要引导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要强化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后备人才库,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接班人,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探索凝聚、吸纳、利用各类文艺人才的有效渠道,加强文艺人才引进,壮大文艺人才队伍。

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环境关系文艺生态的涵养,关系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拿出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落实措施,更好促进文艺创作生产。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作家艺术家专业上有权威、社会上受尊重。要加强对文艺队伍的团结引领,诚心诚意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愿,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形成健康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充分涌现、文艺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的生动局面。

各位艺术家、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望,多出精品、多创佳绩,为开创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4月15日)

在全市防灾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树牢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醒,时刻绷紧安全生产防线

从通报的情况来看,上半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标呈现“三降一升”态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四季度面临的安全生产风险加大,主要是国庆期间道路交通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安全风险加大,工程建设领域抢工期抓进度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秋季阴雨连绵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冬季天干物燥容易引发火灾。同时,我市个别部门、单位安全生产思想有所懈怠,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扎实,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管理水平低下,有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我们要始终从事关发展全局、群众福祉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自觉践行“两个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进一步增强红线意识,始终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落实落细安全生产各项规定要求,以更加严格、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抓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真正做到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排查治理,彻底消除安全风险除患

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预防理念,突出薄弱环节,查找工作短板,保持高频排查、动态监控、高效治理、高压严管的态势,深入系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坚决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要突出一个“全”字,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矿山及尾矿库、各类生产企业、消防安全、文化旅游、地质灾害、体育赛事、大型群众活动等领域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

要体现一个“细”字,始终抓住遏制重大事故这个“牛鼻子”,实行风险分级管控、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全面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力量,全力排查各类安全问题,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忽略任何一个盲点、不让任何一个风险变成隐患。

要聚焦一个“改”字,坚持靶向施策,边查边改,以查促改,高度重视习以为常的普遍性问题,坚决防止旧账未清,又添新账。从严执行隐患排查、整改、验收、销号制度,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督促限期整改,坚决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三、完善责任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靠紧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完善协调联动、联防联控机制,以最严格的责任体系抓安全生产、保一方平安。

一要压实行业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以及“三管三必须”要求认真履行安全生产领导职责,充分发挥管行业管安全的主场优势和专业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安全生产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二要靠实企业主体责任。压紧靠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培训、健全监管机构、完善安全制度,规范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持铁纪执法,对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对发生较大事故、违法违规严重、多次整治不到位的企业一律纳入“黑名单”,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三要落实应急处置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在岗值守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完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扎实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响应、妥善应对、高效处置。要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对各类紧急重要情况和重特大突发事件务必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坚决防止迟报、漏报、知情不报。

四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市安委办要发挥好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考核问责的作用,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加大督查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失职渎职、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要强化责任倒查,对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事故责任。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之际,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研究部署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刚才,省气象局李良序局长传达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渭南市张建华副市长、延安市高春义副市长、安康市薛建兴副市长和省防汛抗旱办洪小康主任,分别介绍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讲得很好,我都赞成。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工作,充分肯定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

我省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省份,气象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到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3%。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今年7月,袁纯清省长到省气象局检查指导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去年以来,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研究有关气象防灾减灾问题,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三次下发文件安排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防灾减灾理念日益牢固,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原则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避险意识和防灾能力明显提高,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33亿元,建成了西安、延安、榆林、安康、汉中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44个地面自动气象站、4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建立了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网、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网、雷电灾害监测网,大大提高了全省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同时,气象部门依托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有效性明显增强,重大、转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气象灾害防御合作机制逐步建立。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晰、信息畅通的气象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省气象局与省应急办、省防汛办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和协调保障机制,与省防火办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信息共享机制,与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局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高速公路气象灾害、城市大气环境联合预警制度,与省民政厅、新华社陕西分社建立了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机制,与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建立了共同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合作机制。这些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气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向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传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目前,省级13套电视节目和市、县(区)70多套电视节目,每天滚动播出天气预报,受益群众达2900多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8.4%。积极开展“12121”天气预报电话答询服务,全省每年拨打次数达4000万人次。建立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全省有137万手机用户定制气象短信服务,占到手机用户的13.8%。广覆盖、高时效的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为各级政府组织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了有效指导,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防御气象灾害产生的效益日益显著。近年来,虽然我省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明显偏重,但是由于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防灾抗灾组织有力、措施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抗灾救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省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死亡449人,20世纪90年代每年为111人,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降至69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在缓解旱情、减少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5年来,全省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45架次,增水61亿吨;高炮、火箭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保护面积58.5万平方公里,减免损失约27亿元。果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积极主动,防雷设施检测和维护等气象工程措施规模逐步扩大,防灾减灾效益也日益显现。

此外,气象防灾减灾科技进步、科普宣传、法制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县、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气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气象系统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关心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陕西横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努力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一要积极应对气象变化,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省各类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日趋严重,应对难度越来越大。2002年6月,佛坪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造成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2003年8月和2005年10月,渭河流域相继发生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和10亿元以上。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35亿元。据气象专家预测,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暴雨洪涝、大面积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还将进一步加剧,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将进一步加重。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防范应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要深入分析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研究制订科学防范的战略对策,不断提高我省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要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快建设人工防雹增雨基地,积极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完善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气象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为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防灾减灾产品。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的目标,这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放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全面地做好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既要高度重视各类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又要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全方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既要高度重视城市各类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又要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等薄弱环节,全面强化防灾减灾措施;既要做好常态性气象保障,又要做好专项气象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要正视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当前,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自动化水平以及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小尺度、短历时、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报能力亟待加强,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仍显不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够畅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完善以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公众满意度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必须完善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主要任务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必须完善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各种需求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三、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理念,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要求,实行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第一,着力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订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完善全省特别是重点产业区、大中城市、重要生态区、江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大区域气象站网密度,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全省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着力加强渭河流域、汉江流域、渭北果业基地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第二,着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应用,不断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传媒手段,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立或利用现有的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要改进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加快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打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入偏远山区的通道,逐步消除气象信息服务的盲区。

第三,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各地要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处置程序。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重点加强对学校、医院、矿区等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和消除工作;要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和堤防的除险加固,确保其发挥防灾抗灾的作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气候条件的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尽量避免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确保项目建设与气候环境相协调。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做好在各类建筑物和各类场所安装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检查验收工作,并加强定期检测,不断提高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

第四,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今年6月,省气象局与华商报联合举办了中小学生防雷知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中小学生和农民群众防雷减灾意识还很淡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任务艰巨。各地要充分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在灾害易发多发区,要组织群众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五,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不断推进防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近年来,省人大颁布实施了《陕西省气象条例》,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关于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防雷减灾工作等方面的文件,对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要加快我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的制定进程,争取早日出台付诸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气象灾害及预报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健全气象灾害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六,着力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的协调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气象与水利、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市、县、区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十一五”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当地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建设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全省气象服务应急项目、渭北防雹增雨基地项目、区域气象站网建设项目,是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重点项目,各市、县、区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特别是要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力争这些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统筹做好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

一要认真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他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他还强调,要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等。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各地各部门要正确认识“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把握“三农”发展的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三农”发展新思路,积极谋划“三农”工作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要全面落实好各项农村政策。今年中、省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多、力度大,省政府办公厅将于近日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是检查各项农业生产补贴是否落实到位,清欠农民工工资、征地补偿安置费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各地要积极开展自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

三要认真抓好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当前,小麦已进入越冬管理期,各地要采取措施保墒保苗、控旺防冻,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要完善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落实防控措施,努力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要抓住国家政策有力、市场价格有利的时机,引导农民扩大冬春季畜禽集中补栏,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保障畜禽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要认真做好组织发动、种苗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抓好今冬明春的植树造林。要抓住冬季农闲时机,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要提前安排好春耕备耕工作,组织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调剂调运,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稳定农资价格。

四要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冬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各地要及早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加大强制免疫力度,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要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产地、屠宰和运输检疫监督,不断提高综合防控水平。要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把新发疫情控制在疫点上,防止扩散蔓延。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及时整改,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五要扎实搞好森林防火。当前,我省已经进入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发生森林火灾的危险性不能忽视,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艰巨性不能低估,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搞好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火意识;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各种火灾隐患;强化扑火准备,提高对突发森林火灾的处置能力,确保今冬明春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六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以来,我省一些地方先后发生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民房倒塌、公路等基础设施损毁。目前已到冬令时节,灾区和贫困地区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一些困难。各级政府要尽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增加救灾和扶贫投入,加快恢复重建进度,解决好灾区群众的口粮、衣被、住所和取暖等问题,帮助他们平安过冬;解决好困难群众冬春种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七要积极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0月中下旬,省政府先后下发文件、召开现场会,对全省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11月1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回良玉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政府投入机制、农民参与机制、建设管理体制,突出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作,确保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为明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刚才,各分管副县长就分管领域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各苏木乡镇就各自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了汇报,大家讲的都很好,我完全同意,会后要立即行动,认认真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决扛起防汛抗旱和防灾减灾的政治责任

虽然近几年我县境内防洪标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从近期发生的强降雨来看,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部分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足,一些山洪沟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突发强降雨极易造成灾害。同时,由于我县多年没有出现较大洪水,以致部分干部群众防洪意识淡化,一些单位防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防灾抢险实战经验不足,有些干部群众防灾减灾常识缺乏、避险自救能力不足。特别是近期,我县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情况,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这些都给我们做好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各苏木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艰巨性、严峻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严阵以待,切实做好“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周密部署、严密防范,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做好战时各项准备,确保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坚持精准施策,科学组织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意义重大。各苏木乡镇各部门要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全面整改整治,拿出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把天气研判得更精准、把责任压得更扎实、把措施落得更细致,坚决防范化解各类灾害风险。一是深入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前提。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重点聚焦灾害易发区,盯紧薄弱环节,抓紧对风险隐患进行一次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工作责任清单,相对容易整改的要立行立改,对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要制定可行有效的应急办法,确保问题件件有整改,事事有着落。二是切实做到防患未然。针对山洪灾害、水库安全度汛、城镇内涝等情况,聚焦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理和善后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到定人定岗、定事定责,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充实防汛防灾物资储备工作,在紧急情况下真正实现“调得出、用得上”。三是强化险情预报监测机制。气象局要聚焦精准、科学、有效这个关键,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分析研判,准确发布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为县防汛指挥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加强配合,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紧盯重点部位和人群。要密切监测各企业尾矿库、城镇低洼地段平房区、养老院、学校、医院以及五保户等关键部位和关键群体,提前做好防范,落实相关措施,确保不出问题。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城镇内涝防范,在城乡结合部、老城区等排水管网不健全、低洼易涝区域,宝昌镇和主管部门要深入排查,落实责任,制定人员转移方案,提前落实安全警戒、应急排险和抢险救生措施,决不能出现因城市内涝而引发人员伤亡的情况。要加强城镇和农村牧区行洪管理,对违章建筑要采取有力措施,该拆除的限期拆除,防止挤占行洪沟道,将洪涝灾害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五是有序有力开展抢险救灾。各苏木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汛应急预案要求,做好救灾准备。一旦发生灾情,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基础设施抢险队伍建设,对发生的险情、灾情,要第一时间开展抢修,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畅通。应急管理部门要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准备,消防、防汛等队伍一定要保证在岗在位,务必做到拉得出、顶的上。

三、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全县“一盘棋”,加强领导、统筹协作,严明纪律、落实责任,确保全县安全度汛。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牵头抓总,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工方案,一旦发生险情、灾情,确保第一时间人员到位、物资到位、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苏木乡镇各部门要把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紧抓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及时研究解决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细化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二是强化协同配合。要充分发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贯通、政令畅通、高效协同的防汛指挥体系。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密切与武警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等人员的联系,强化军地协同联动。三是强化纪律约束。各苏木乡镇各部门要严格遵守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纪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防汛指挥调度命令及时上传下达。要加强值班值守,严格执行险情、灾情重大紧急信息报告制度,决不允许因不报、瞒报、迟报贻误抗灾抢险最佳时机。要加强督查,对于履责不到位、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同时,要严格落实防汛防灾减灾值班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确保防汛防灾减灾值班电话24小时专人接听。各苏木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坚守带班,移动式通讯工具不得关闭,24小时开机,在防汛期间一般情况不得外出,确需外出,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防震减灾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无防”的思想,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各苏木乡镇各部门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提升地震监测预警、建筑工程抗震设防、风险隐患排查、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强防御能力。要加强协调联动,抓好应急预案落实,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广泛开展应急自救知识的科普宣传,积极推动地震知识“五进”活动,切实增强应急能力。特别是针对学校、商场、超市、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定期组织地震逃生演练,全面提升防震能力。同时,住建、交通、水利、卫健等部门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最大限度减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扎扎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首先,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专程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刚才, 政高同志和小娅同志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做好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 我都完全赞成, 大家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 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改革创新, 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部分重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教育人口740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17%。基本建成了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这些成就表明, 我省教育事业具备了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肯定成绩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省教育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教育投入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提升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教育是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当前, 辽宁全面振兴进入关键时期,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显著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对于我省进一步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抢占发展制高点, 具有重大深远意义。我们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发挥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我省加快全面振兴,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发展,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 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把服务振兴作为重要着力点, 突出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 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 把辽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

第一, 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 同时加强城市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义务教育关键是普遍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要在提高普及率、增强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要下更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要在打造高水平大学上下功夫, 力争用十年时间打造一两所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大学。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 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 打破常规, 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创新办学、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体制,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进一步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努力提升我省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第三, 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推动学校配置均等化, 逐步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健全扶困助学体系, 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第四, 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三、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在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一、总结成绩,把握方向,增强做好健身气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成立10周年时,刘鹏局长在为纪念中心成立10周年制作的画册题写的序言中对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10年来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总结健身气功这些年来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在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指导和支持,始终得到各级政府以及体育部门、行业体协、体育院校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各级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已经举行两届,很多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明年还要进行中小学健身气功课程试点。民政部、外交部等部门对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成立和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给予了有力支持。

体育总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各有关司局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以总局名义对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批准健身气功列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批准申请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批准健身气功申报国际奥委会群众体育奖等,可以说对健身气功的每一步发展都给予了特别关爱。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参与健身气功活动的越来越多,各地健身气功的管理机构、社团组织、经费逐年增加。总之,健身气功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基础建设扎实。为了加强阵地建设,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启动了健身气功“和谐站点”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引领下,各地站点不仅数量逐年有新突破,而且通过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使站点建设从城市到农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目前,排在前3位的山东、河南、江西,站点数量均已超过1000个,有24个省区市站点达到了300个以上。除站点建设外,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路子,比如江苏南京开展的广场教学,北京和浙江杭州建立的健身气功俱乐部,武汉体育学院正在筹建的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各地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骨干培训工作,既有对管理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常规培训,也有新开辟的行业体协骨干培训,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巡回教学活动,将健身气功志愿教学、骨干培训、展示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年来,健身气功科研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完成了9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先后编创的9套新功法,深受社会好评和广大习练者喜爱。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编撰的一系列科普读物、成果汇编、知识荟萃等,为广大群众习练健身气功提供了实用性强、易懂易学的理论指导。

三是大型活动活跃。近年来健身气功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各种类型的活动遍布城乡,丰富多彩,并且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按照“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原则,各级体育部门、行业体协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表演展示和交流比赛活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还使健身气功登上了全国农运会、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的表演展示舞台,安徽亳州创办了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地展示交流、赛事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可谓是遍地开花,今年广东、江苏、上海等许多省市举办活动都在10场以上。除表演、展示、交流等活动外,多层次的全国比赛、邀请赛、联赛等赛事也已逐步形成体系。以活动和竞赛搭建平台,实现了促进建设、营造氛围、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海外推广深入。健身气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既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走过5年历程,每年推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展,每年健身气功社团组织都在增加,每年表演展示、教学培训、科普讲座都在改进,每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规模和水平都在提高。特别是今年,首次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和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均获巨大成功。可以说,健身气功对外推广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随着“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这项工作赢得了海外合作伙伴的欢迎,得到了我有关使领馆、当地华人华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肯定。健身气功国际比赛的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水平较高,是对外推广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的文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发展繁荣的任务,同样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健身气功工作同样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文明有着紧密联系。深刻认识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气功文化的内容精髓,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加强健身气功基础理论建设,这几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和科研汇编,去年启动的“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和“健身气功学”两项重要课题正在进展中,在各种骨干培训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理论内容,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争取更多领域、更多学科、更有建树的专家,整合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健身气功文化理论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打造活动品牌,进一步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随着新功法的深入推广,健身气功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也形成了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在国内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表彰。再比如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品牌。健身气功开展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很不易,需要巩固完善,需要创新发展。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增强文化内涵入手,想办法在活动中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使我们的品牌活动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

三是开展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健身气功的文化氛围。健身气功的媒体宣传曾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健身气功》杂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栏等自有媒体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展了一些宣传报道,节目的收视率也比较高,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健身气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媒体和人群的关注。宣传报道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什么时机宣传、在哪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是很有学问的。健身气功的宣传报道既要把握好政策尺度,确保适时适度,积极稳妥,又要根据形势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突出文化特色。

nlc202309011240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做好健身气功的文化传播。这些年“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成功开展,让世人了解健身气功,走进健身气功,更多的海外人士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健身气功的各项工作中,最能体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就是海外推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开创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新局面。我们就是要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把更加引人入胜的内容展现给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组织和人员动员海外人士。我们看到,今年的健身气功通过进入欧盟总部、进入孔子学院、进入国外高校,正在逐步向国外主流社会发展,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已经批准成立并正在筹备之中,这些都是当前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重头戏。希望今后继续加强研究,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为造福人类健康做贡献。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工作千头万绪,我想大家还要继续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继续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正面宣传推广,树立健身气功科学文明的形象。健身气功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群众健康,关乎文化发展。健身气功工作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局面,既来自于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各级领导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健身气功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今年总局领导对健身气功工作的一些批示,也反复强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二)进一步加强站点管理。建站设点,是管理健身气功的重要抓手,也是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这些年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夯实了站点这个基础,通过组建站点形成了基层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构建了群众练功和交流的平台。因此,站点建设在健身气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在今后工作中还必须继续坚持。加强站点建设一定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多少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但数量要服从质量,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进行管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既要做好年检工作,又要在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进一步探索推广模式。随着健身气功越来越为群众所接受,以站点为主的健身气功推广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今年气功中心初步制定了健身气功俱乐部和健身气功培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并启动了试点工作,从策划到实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一定要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运作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真正做好试点工作,从而上升为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的样板。气功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与群体司合作举办行业体协健身气功培训班,这是推广工作一个新的领域,能够使更多群众受益。我们以前有过在厂矿企业推广健身气功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结合行业体协的特点运用好,推广好。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参与了健身气功比赛。健身气功进学校、进课程对于健身气功发展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下一步要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争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了统一国内外练功人员等级,便于管理,在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之外,国内也要开展健身气功段位制试点工作。希望尽快制定出试点工作方案,做好相关评定和套改工作。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广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然,工作中还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上一篇:学校捐款学生感谢信下一篇:徐州香榭兰庭二期园林工程技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