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指南针教案

2024-09-03

三年级科学指南针教案(精选8篇)

三年级科学指南针教案 篇1

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过程与方法: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情感、度价、观:

1.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2.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2.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生阅读讨论。

5.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2.察教学用的指南针。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 3.用指南针定方向。

(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四、总结延伸:

1.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2.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五、课后思考题:

1.手上有一个磁铁,把它放进一个口袋,谁能用科学的办法知道磁铁在哪个口袋?需要什么器材来帮助?

2.块铁,一块磁铁,有本事测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来判断?怎样区别判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口袋里的是铁还是磁铁? 经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对大家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有什么启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三年级科学指南针教案 篇2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书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要求,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具, 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 让学生跟着音乐掌握跑的节奏, 既提高了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练习中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耐力跑是《教师用书》必学内容五年级上册跑教学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改编传统的耐力跑练习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渗透数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转移学生耐力练习时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奋度, 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 设计口号、队名或者标志, 突出团队意识, 特别在评价上更要突出团队精神, 在集体团队力量的激励下, 完成耐力跑的任务。本课趣味耐力跑充分发挥教具—少先队队旗的功效, 特色鲜明、操作性强。

通过自由慢跑、叫号赛跑、直线跑、曲线跑、绕圈跑、往返跑、“数字”跑、图形跑等多种形式, 对发展学生耐力速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刺激, 而且在性别、遗传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且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四、课的流程

课的开始阶段 (课堂常规) →课的准备阶段 (自由慢跑、体会摆臂、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 游戏:叫号赛跑) →耐力跑学习阶段 (体会呼吸节奏) →耐力跑提高阶段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伴奏下跑数字、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跑图形) →耐力跑拓展阶段 (游戏:队旗永不倒) →放松小结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 。

对耐力跑教学的试教感受和点评

笔者按照原教学设计不加改动进行授课, 感觉到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也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进行简单说明。

一、教学后的感受

本教案是水平三 (五年级) 《耐力跑》教学, 教案针对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的流程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按照四段式撰写教案, 教案中主要教学过程是由基本部分中的“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跑数字”、“跑图形”和“队旗永不倒”5个环节构成, 这些形式的跑的连续运用, 极大地激发、维持与提升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兴奋性;文中设计的图形跑、跑数字在小场地内就可以完成, 解决了小场地练习耐力跑的困难。但按照原文作者的设计, 教学后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明显出现运动量较小、需要讲解的地方较多、练习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现象。

二、教学后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开始部分中的时间安排4min, 进行常规与安全教育的说明, 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的安排, 笔者上课时只用1′30″, 因此, 在这个环节安排4min的时间过长。

2.准备部分中利用篮球场地线进行自由慢跑, 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练习, 保证学生的跑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师指导栏中针对自由慢跑有专门的说明, 即用“顺口溜”口号激励鼓舞提示学生, 笔者上课中不知道具体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果在教案中明确给出来则更好;在学生活动一栏中有“与教师互动喊口令”也存在和“顺口溜”同样的问题。

3.游戏“叫号赛跑”安排在耐力跑前面较好,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并且游戏是学生都熟悉和做过的, 简单易懂;按照教案中的安排1min, 笔者清楚这1min是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 但没有明确标明在1min时间内可以练习几次。

4.在耐力跑教学环节中, 先进行“体会呼吸节奏”的练习, 再进行“跑数字”、“跑图形”的练习, 从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上课时让每名学生练习一次, 每次分别持续2min、3min、2min。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跑数字”时数字的大小、每个数字的大概距离是多少没有明确说明, 建议给出每个数字跑完大概有多少米的距离, 便于操作。而且笔者上完课感觉这个阶段的三个内容可以合并为两个内容完成, 将第一个内容“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融汇在“跑数字”和“跑图形”当中, 让技术与运用相结合, 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而且减少一次讲解、示范、点评的时间, 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 能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

三、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后的整体感受

1.运用多种形式的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中学生对“跑数字”十分喜欢, 第一个班级的课为了完成原教学设计的安排, 没有让学生尽兴地“跑数字”, 课后学生直言“跑数字”比“跑图形”有趣, 变化多样, 并建议不按照0~9的顺序跑动, 可按照每组排头自由跑动。第2节课, 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 删除“跑图形”采纳上一节课学生的建议, 每组利用自制“皮垫”规划出一块场地, 学生在这个场地内由组长带领进行绕“数字”跑动, 效果较好。

2.教案的出发点是利用“队旗”作为教具, 结合音乐并让学生合作设计口号、队名,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生动有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形成“乐学、勤思、多动”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但在教案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队旗”在各个环节和不同练习形式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仅仅在最后一个游戏“队旗永不倒”中有明确说明。建议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加以说明。

3.教案中呈现了“自由慢跑、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跑、跑数字、跑图形、队旗永不倒”六种跑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 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利用作者的原创上课中发现, 过多的练习形式的运用, 无法凸显最有价值的练习形式, 也无法体现出重点方法。

4.此教学设计过程清晰, 每种练习形式也都相对独立, 但这些练习形式之间的衔接语言、鼓励的顺口溜、教学设计中谈到的队旗的利用、组织的形式、场地的布置等没有明确地说明, 让上课者很难把握作者的设计初衷。

以上是个人对教案设计和上课后的肤浅感受, 仅供参考。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兴发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意犹未尽团队跑, 寒冬料峭添欢乐

吴老师的五年级耐久跑 (第三课次) 很容易上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也不需要器材。笔者在对这篇教案进行试教时, 感受到本教案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教案, 很接地气, 体育教师拿来就可以借用。

从热身的简便易行开始, 通过“叫号赛跑”游戏, 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性、注意力, 为随后进行的耐久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令指挥学生两步一吸气, 两步一呼气, 学生的体验是夸张且富有生机的, 欢乐跑也因此随之而来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伴奏下, 大部分团队在进行阿拉伯数字跑时跑得很形象, 效果较好;但有部分团队不是靠速度完成任务, 而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 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性了, 除了针对队员的教育, 更要引导小组长负起责任, 确保学生在耐力练习时, 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而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

为跑出极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图形跑时,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认真、扎实地使用学到的克服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乐此不疲, 整个教学秩序井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这样被吴叶青老师的设计所涵盖。在“队旗永不倒”游戏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意识、尊重意识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培养。最后的放松环节, 欢快有趣, 达到放松的目的。

对吴老师提到的分层教学困惑, 笔者在实践中没有体验到, 原因是学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分层教学的需要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课堂借班上课和学生的配合不够, 密度和强度还没有达到分层次的要求。课后, 组内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认为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而且也很容易安排分层教学, 将队旗跑得好的团队队旗贴星, 星越多, 代表这个队耐力素质越强。学生可以自荐, 教师可以给跑得轻松的队员贴星, 自动升级到相应的队旗队伍中去。组内教师们还建议增加走跑交替环节和音乐, 便于贴星和克服极点, 也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保护。

基于吴老师的设计、反思与笔者的课堂实践、课后研讨, 对吴老师的课做了适当调整, 在自由慢跑之前增加了“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过渡到团队跑更自然有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跑时的有效性, 建议利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队旗永不倒”的游戏中, 队旗可以作为一个“接力棒”, 方法为一名学生将接力棒立于地上不动, 下一名学生跑来握住, 依次进行, 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队旗的敬仰和对规则的遵守。

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吴老师运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 教师示范放松, 可能是因为没有现场看到教师的放松舞蹈, 所以有些质疑放松的效果。同时, 认为此音乐不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觉得稍显幼稚。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放松环节更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藏族锅庄舞, 学生放松时特别欢快, 气氛很轻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陈明建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三年级 教学方法 科学教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观察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二、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净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三、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四、比较分析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六、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七、阅读摘要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科学指南针教案 篇4

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一.教学目标:、能说出磁体磁性的含义及磁体上磁性强弱的分布状况;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理解两物体相互吸引并不能说明两者都是磁体;了解磁化的概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3、通过对磁铁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实验中培养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通过对科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假设和积极动手实验寻找答案;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分析能力;

3、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实验方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指南针指南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铁棒、大头针、弹簧秤、钩码、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新引入:问候学生并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学校正在“绿色校园、环保校园”的活动,将垃圾分类回收。有同学问我:应如何确定饮料罐到底是铝罐还是铁罐?出示两罐饮料罐,要求学生想办法判断。

讨论并交流判断方法,然后由学生上台演示用磁铁判断铝罐和铁罐的方法。

(二)、讲解新

利用提出问题:磁铁还能吸引什么物质呢?

2.提问:铅笔盒、小刀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并且补充硬币的材料组成(镍等)

3、提问一根磁铁上每处磁性的强弱一样吗?

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概念: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并且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S极)和北极(N极)

4、提问:每个磁体有两个不同磁极,那么不同的磁极间有什么作用规律呢?

引导学生运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5、教师一根磁铁(预先设计的断磁铁)故意一不小心跌断,提问此时的每段磁铁上各有一个磁极呢还是各有两个磁极

6、教师演示实验:

先用一根条形磁铁在一堆铁屑上方划过,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换用一根铁棒进行同样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可以得出结论。

并要求学生想办法做使铁棒也能吸引铁屑的实验。

7、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得出: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是否任何物体都可以带上磁性呢??

教师组织小结,并提问磁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我们应用,举出实际例子。

(三)、堂练习和作业布置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5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两个同学拨河比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篇6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我在空调前,我在窗台上,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三年级科学指南针教案 篇7

一、“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不 等同于“动手操作”

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这一观点是幼教界的共识。幼儿园里纷纷提倡“操作学习、做中学”就是科学探究最显性的表现形式。“操作学习、做中 学”的学习方式符合幼儿思维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 能够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但有的教师把“操作学习、做中学”仅仅看作是动手操作或幼儿对材料的摆弄, 这就走进了误区, 绝不能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操作”。

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幼儿很投入、很兴奋地操作材料, 似乎幼儿正在通过操作进行学习。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操作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幼儿操作并没有明确的任务或要求, 有的幼儿干脆把操作当成了玩耍。例如, 我观察的一个科学活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收集了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材料, 如石头、木块、橡皮泥、回形针、铁块、泡沫、海绵等, 在让幼儿一一辨认后, 教师说:“孩子们, 你们让这些东西到水中游一游吧。”教师话音刚落, 幼儿便一拥而上争抢材料, 把材料纷纷丢进了水盆中。有的幼儿还对溅起的水花产生了兴趣, 弄得水花四溅。当有幼儿发现海绵开始浮在水面上, 后来又沉下去时, 兴奋地告诉了教师, 教师只轻轻地说了句“你看得真仔细”便没了下文。幼儿操作了一阵儿, 教师让幼儿说说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 哪些东西是浮上来的。最后, 教师总结:重的、小的东西容易沉下去, 轻的、大的东西容易浮上来。幼儿热热闹闹操作了一阵儿, 也许玩得很开心, 但这种没有深入理解和思考的纯操作活动对幼儿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指南》中多处提到“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求问题的答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求答案或解决问题”等。 因此, 科学探究不仅强调动手做, 还强调动脑想。如上面的科学探究活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在开始部分教师让幼儿猜猜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哪些东西会浮上来, 甚至用疑惑的口吻说:“海绵这么大, 回形针这么小, 谁在水中会沉, 谁在水中会浮?”这才会让幼儿在头脑中产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号, 激发起幼儿的探究欲望。这时再让幼儿操作, 就不是单纯的动手操作了, 幼儿的脑袋也参与到探究中来了。此外, 针对幼儿操作过程中发现的海绵一开始浮在水面后来又沉下去的现象, 教师应该积极追问, 鼓励幼儿继续思考和操作, 这才能体现《指南》“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的要求。一个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 仅仅动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 要动脑才能使活动充满意义。

二、“科学探究” 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 而 不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

《指南》科学探究的目标2是“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这表明科学探究是幼儿要达到的目标, 是重要的科学学习内容。从目标2在三个年龄段末幼儿应达到的表现看, 能更清晰发现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把科学探究理解为幼儿科学学习的内容, 可引导教师将幼儿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 使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使幼儿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借助案例“风车转起来”加以诠释:

1.幼儿自由探索各种材料, 感知它们产生风的方法

师幼围在一起,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东西,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

教师:“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们拿去玩一玩, 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本领? ”“这些东西和风车有什么关系? ”

科学探究首先要“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在这里, 教师提出值得探究且幼儿关注的问题, 并请幼儿带着问题玩一玩, 不仅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了铺垫, 而且教师的提问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怎样提出问题。

2.出 示 风 车 , 让 幼儿 猜 一 猜这些东西能不能使 风 车转起来。

教师:“你们猜一猜, 这些东西能让风车转起来吗? 它们让风车转动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

幼儿猜测, 教师在大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猜想是建立在事实和推理的基础上, 不是漫无边际的胡说八道。在此环节, 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原有玩风车的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 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而且充分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说说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

教师:“你打算怎样让风车转起来呢? ”“除了这些东西, 还有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呢? ”

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法。

《指南》提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 做计划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的条理性。计划可以包括用什么方法探究、用什么实验器材、有哪些实验步骤, 等等。这里教师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 让幼儿自己说出对实验的想法和做法, 不仅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做事, 而且丰富、拓展了幼儿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

4.幼儿进行探究, 并记录自己的操作情况。

教师:“它们真的能让风车转起来吗? 它们让风车转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看看谁的方法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记得把你的发现在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

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教师以观察为主, 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使用吹风机, 不过多干涉。 (播放背景音乐《我能行》)

这是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阶段, 是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材料尝试让风车转起来, 并探索风与风车转动之间关系的关键时刻。教师此时更多应是观察者, 只有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才可以帮助、引导。

5.幼 儿 相互介绍 自 己 的探 究情况 , 分享 探索的 过 程和结果, 验证猜测。

教师:“现在请把你的发现说给身边的朋友听一听吧。”

幼儿两两相互交流。

教师:“现在请你们把记录表贴到展示板上来。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你的发现? ”

集体交流, 展示记录表。

教师再次出示大记录表, 验证猜测。教师:“我们现在再来说一说哪些东西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风车转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 教师记录下实验结果。

教师:“刚才你们说吹风机风大, 风车转得快;用扇子用力扇时风也大, 风车也转得快;用嘴吹、用纸扇、用打气筒时风小了, 风车就转得慢。小朋友还发现吹风机吹的风是连续的, 风车就一直转, 其他的东西产生的风一会儿小一会儿大, 风车就转得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有时还会停。”

《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 讨论自己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 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这个环节前一部分教师以倾听、鼓励为主, 重在引导幼儿尽情地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这样的交流可以促使幼儿主动表达, 同时学习包容、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接着教师将大家的探究发现在记录表中呈现出来, 引导幼儿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这样的对比可以让幼儿体会到, 猜想不是结论, 猜测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从而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幼儿的分析、归纳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不能在充分发现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科学概念。教师用幼儿的语言描述、总结风车转动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条件, 不仅幼儿容易理解, 而且可以使问题的结论得到提升。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 幼儿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了解了风车转动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条件, 同时也学习了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所以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也是科学学习的内容。

三、“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 但不是唯 一目标

《指南》在科学探究中明确提出三个目标 :目标1“亲近自然, 喜欢探究”;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从科学探究的总目标看来, 科学探究仅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 它属于方法技能目标。那么具体到某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如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影子”, 它的目标是: 初步体验光与影子的位置关系 (这是经验认知目标) ; 在活动中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发现并描述出影子方向与光的关系 (这是方法技能目标) ;在活动中勇于尝试, 积极动脑 (这是情感态度目标) 。看来科学探究在具体的幼儿科学学习活动中仍然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科学相亲指南 篇8

你会对陪伴你度过焦虑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反过来对方也一样。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当男人在一座高耸且摇摇欲坠的吊桥上行走时,他碰到了一个女子,女子开始和他谈话,然后她以“万一你会打电话给我呢”的理由,把自己的电话给了男子;而实验中另外的男性被试者则在一座低矮稳定的桥上行走,遇见这个女子,并进行同样的步骤。

结果发现,走在高桥上的男人比走在矮桥上的男人给这位女性打电话的几率要高,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唤醒的错误归因”,男子误以为自己在过一座危险的桥时所产生的面红心跳的紧张感,是因为自己对这位女性产生了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在两个人刚认识的过程中,应该一起做一些令人兴奋激动的事,比如跳伞、蹦极、骑摩托车等。

所以,就不要再千篇一律地重复吃饭、看电影、轧马路了,一起冒险才是相亲的正道。

二、聪明能干的你犯点小错更可爱

相亲的时候,当然是要把你的优点倾数表现,但是不要光顾着展现你的聪明周到,偶尔出点无伤大雅的丑不仅瑕不掩瑜,还会更讨人喜欢。

一位心理学家给被试者放过几段情节相似的人物访谈录像,结果发现,相比在访谈过程中全程完美表现的成功人士,略有些羞涩、紧张得把咖啡碰倒淋了主持人一裤子的成功人士,更讨被试者喜欢。因此,不用刻意苛求完美,有时自然一些,顺势而为效果反而更好,你不是在为一份工作面试。

三、展示你的宠物

先来说这个威力最大的狗。有狗相随的你,在别人看来更开心、放松、容易接近,也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因为养狗代表你很多讨人喜欢的特质,例如一颗乐于抚养的心。而当人们碰到自己中意的人,如果这人身边再带着一只狗,大多数人会更有自信去接近对方。

四、展示干净有品位的家,比展示车更能赢得女性的好感

如果你想通过一张你和你爱车的合影,来暗示相亲对象你很有实力,那可能就没找准“穴位”。

相对于车,女性更希望看到你在干净整洁有品位的家里的照片。如果面积宽敞、家具奢侈就更好了。

五、音乐技能是加分项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对一个人的吸引力来说很重要,如果你有掌握某一种乐器的技能,千万不要在你的相亲对象面前隐藏。相比起体育,女性认为懂音乐的人更迷人。

六、合理运用你的身体

用比较轻微的方式去触碰他人,可以达到瞬间拉近距离、引发他人重视的作用。比如说拍肩膀或者轻碰对方的手臂,或者再轻一点,稍微触碰对方的手肘。但是建议你的触碰范围就局限在这里,并且时间、力度要把握好,毕竟有另外一种情况叫“耍流氓”和“图谋不轨”。

其實科学家对于“触摸”还设置过其他许多不同的实验,比如轻轻触碰的动作,能增加夜店里独身女士接受跳舞邀请的比例。再比如饭店中,轻触客人手肘的女服务生,从男性就餐者获得的小费比什么都不碰的同行高出了36%;而男服务生,使用这一方法后,无论他接待的是男性顾客还是女性顾客,其收入都提高了22%。

有这样一种观点,人在潜意识里,似乎认为触摸行为与关爱相关,是人与人之间情感黏合的纽带,即便完全没察觉到自己被碰。

七、尽可能多地、发自内心地笑

爱笑的女子运气不会太差。虽然这句话已经被用得烂俗,但它确实有道理:对一个人吸引力的评价和笑容密切相关。

所以你要笑,还要知道怎么笑,因为你是在相亲,不是假扮空姐空少。陌生人在相互认识的过程中,彼此交换的笑容类型总是相匹配的,你付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对方也会回应你一个真诚的笑容。

八、没有一见钟情?不急,有戏

如果你和你的相亲对象,不管是谁对谁,没有一见钟情,甚至是在第一次见面没有留下好印象,没关系。相对于一直对自己很喜欢的人,人们更喜欢先开始对自己不怎么感冒最后赢得对方对自己喜爱的人。这是心理学家1972年实验得来的结论。人们会觉得“赢得”一个人的喜爱更加值得。■

上一篇:公司活动领导致辞稿下一篇:解除劳动关系赔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