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重点知识整理(通用4篇)
司法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篇1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研究比较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儿童心理》注意没有“学”字)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何林沃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横向纵向交叉研究 整体研究、分析研究 个案研究、成组研究
5、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6、弗罗伊德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
*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基本的部分。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即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减少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只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自我产生于婴儿早期,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够意识到的部分。它相当于外部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原始冲动之间的缓冲器。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以维护儿童自身的安全,又根据现实的要求,保证本我的愿望得到满足。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就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
在3~6岁时,从自我逐渐发展出超我。超我就是个人的道德我。良心是超我中对儿童进行惩罚、批评的部分,自我理想是儿童积极的雄心和理想,它要求儿童为这种理想而奋斗。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过强的自我容易让儿童变得自私,过强的超我则容易让儿童容易自责和过分谨慎,甚至发生心理疾病。相对而言,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与自我的力量。3.人格发展阶段论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5个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父母应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过早断奶,否则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里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2)肛门期(1~3岁)里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儿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他们经常有一种被动的冲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3)前生殖器期(3~6岁)
里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儿童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则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4)潜伏期(6~11岁)力比多进入相当平静的时期,这时期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线分明,儿童主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超我进一步发展。(5)青春期(11或13岁~成年)
儿童在前一时期平静下来的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跃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这一阶段个体的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标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诚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8、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行为主义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9、斯金纳行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的)。
2、强调强化(包括外部内部的)来控制儿童行为: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利用于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10、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核心: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察学习: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学习。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
(二)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二、相互作用理论:行为、认知因素(最重要)、环境
三、自我调节理论
(一)直接强化: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
(二)替代强化:观察者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
(三)自我强化(最重要):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11、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
“最近发展区”思想: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 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⑴青少年能够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⑵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发展起来,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1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在对时间跨度大的发展进行推断的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是,首先,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分不清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调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重视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心理发展机制的探讨。缺点有三,一是样本的流失;二是反复测量可能影响初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的突出特点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环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发展。
优点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1.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2.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优点: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2.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缺点:1.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2.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3.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优点:(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1.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2.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3.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4.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14、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时间,依靠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
15、婴儿(0-3岁)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行走动作的发展、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从整体动作到分化、从上部动作到下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16、格赛尔(Gesell):成熟势力说(成熟与学习,成熟更重要),双生子实验
17、感知觉: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感觉:视觉(4、5个月的胎儿已发展)、听觉(5、6个月的胎儿已发展)知觉:图形知觉(出生2天后可分辨人脸)、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吉布森石崖实验:2个月可分辨,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8、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发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19、各种知觉发生的时间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发展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0、客体永久性概念: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 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1、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22、婴儿言语的发展:
各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段(3)
1.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语法发展的3个阶段
三个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
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5周-3.5个月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分;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23、婴儿的气质: 传统: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学说: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性——粘液质;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24、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及基本类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艾斯沃斯Ainsworth)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二)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Ainsworth))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表示不略不显得高兴。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另外,Main和Solomo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的行为不寻常的结合,亲近、回避、反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这类依恋常见于母亲抑郁和被虐待的儿童。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25、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
他应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26、游戏是幼儿期(3-
6、7岁)的主要活动形式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8、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P190
(1)霍尔的复演说(2)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
(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
(4)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
(5)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
(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
29、当代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 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
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也可以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30、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31、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3)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 4)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5)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6)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32、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2.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3.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33、幼儿思维: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2-7岁)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造成儿童思维的刻板性和非逻辑性。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的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出现泛灵论思维——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的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的物理特征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的非逻辑特征是它的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的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出发点。
缺乏类包含能力:缺乏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等级分类。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物体分成类和子类。
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
8、9-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
34、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
⑴ 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 ~10岁)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⑵ 柯尔伯格的研究: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6个阶段:
阶段0:前道德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好公民”取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
品德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模式:
1.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他包括两个子阶段 :(1)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看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2)以行为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自己出发的。2.习俗水平(9~15岁):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3)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者获得别人的赞赏,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被人们所赞许(4)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秩序为准则,相信尊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的规范去行动。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行为准则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5)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看重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看重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认为法律可以维持公正。(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认为道义高于一切,行为诉诸个人的良心和普遍的道德规范。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非常重要的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他们还可能存在言行不一致形象,特别在小学高年级
35、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行为。
攻击性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 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36、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特点: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37、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
38、社会性的发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要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研究者分别称之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垂直关系: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具有互补性,即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她)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技能
经验只有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予的。
39、儿童的友谊:塞尔曼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3~7岁):未形成友谊阶段。儿童间只是短暂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很不稳定。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
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的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八章
青少年时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表现在什么方面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青少年是生理发展的高峰期
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身体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⑴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⑵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1.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2.运用假设:能够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逻辑推理: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4.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表面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5.思维的自我中心: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2)独特的自我
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的自我中心及其表现)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基本成熟,基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则
(2)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
可以达到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1.寻求成人认可和遵守法规阶段
重视成人的认可和赞赏,遵守社会规范,强调社会规范的不可改变性
2.社会法制取向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3.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则和一个人的伦理观念,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态有哪几种
1.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3.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1.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2.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反抗心理:1.独立意识增强2.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1.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2.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3.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1.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2.克服团伙交往方式;3.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4.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5.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6.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1.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3.关注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5.自尊增强;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1.要求独立于父母;2.独立选择职业
第九章
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发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在成年早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 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个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㈠从成长期(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到稳定期的变化。进入成年早期后,个体进入稳定期。这种稳定性体现在绝大多数成年早期的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⑴生理发展趋于稳定;⑵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特点基本定型;⑶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⑸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㈡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㈢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㈣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㈤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发展:他们不是更注重获得知识,而是更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作、夫妻关系和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于教室或智力测验中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常常并不单一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现实性。看问题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2.变通性。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3.多重原因,多重方案。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例如,“我们按照你的办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办法试一试。” 4.实用性。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5.矛盾意识。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知识的阶段
知识的获得阶段: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生命前20年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知识。
知识的实现阶段:成年初期。在成年初期,人们必须使自身的认知活动适应各种情境(如婚姻和就业)的要求,这些情境对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的发展水平
达到原则化的后习俗水平,包括法制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更为复杂,青少年虽然也能意识到更高的道德原则,但他们不一定实际地执行这些原则;成年人则能知行统一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当解决了亲密与竞争、疏远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才能形成一种道德感,这是成年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人格危机,可以形成“爱”的品质:与人生伴侣相互投入和奉献,生儿育女,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个性发展的基本特征:1.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2.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情绪逐渐走向平稳;4.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5.开始恋爱、结婚;6.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第十章
生理上的变化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智力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发展的旺盛时期
成年中期是创造力旺盛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高度发展,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经验也比较丰富,因而创造性成就十分突出。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三种观点)
(一)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繁殖是指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对下一代的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家庭中自我实现;停滞意指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在工作中无所作为。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关怀”这一品质,自觉地关心周围的人和所从事的工作。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怀,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贡献力的人,则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
相反,假如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发展极容易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
(二)莱文森的观点
1.成年期是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所构成的。中年是其中的一个转折期。2.中年期(40~65岁)的发展任务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各种承诺。根据先前确立的目标评价当前的成就,根据当前的成就和期望调整当前的目标,处理好现实与可能的矛盾,形成智慧、同情心等品质。
(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1.发展任务是由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倾向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2.中年期的发展任务:(1)帮助孩子成为负责、快乐的成人;(2)履行成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具有公民责任感;(3)在工作上达到并保持良好的表现,建立和维持生活上的经济标准;(4)发展成人休闲活动;(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6)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并能适应;(7)适应年迈的双亲。
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个性发展的“内向化” 1.日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2.自我评价和自我调
节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根据现实评价自己当前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实现自身潜能。
(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第十一章
生理发展的总体特点(以衰退为主)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出现明显的衰老,生理机能出现明显下降。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
毕生发展观基本观点
(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部分构成。
(4)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突出变化
老年期的思维总体上也呈现衰退趋势,在概念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在思维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又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1.思维衰退:老年人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化特点,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认知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2.以语言——理论思维为主
3.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其中包括对适应社会、人生经验、价值观、伦理信念等问题的思考
4.老年人的思维仍然具有创造性
智力的变化总体特征
老年期智力的发展在总体上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面衰退,或者说,一方面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智力活动的任务、智力观或智力内隐理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老年智力衰退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持久性差,甚至出现“老年痴呆”。
智力活动的任务
老年期的智力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整合自己的一生
个性发展的基本任务、基本特征
一、基本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老年期个性或人格发展的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如果能克服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智慧”品质。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它包括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并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如果一个人不能产生这种感觉,就会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发展的具体任务:1.接受自己的生活以及获得生活满意感;2.保持和促进认知功能;3.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4.形成死亡观
二、基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内向化”
(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
(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变化
常见的适应问题有哪些
1.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
许多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退休综合症”:由于不能适应或接受退休后的生活,在刚离退休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感到怅然若失,或茫然无措,感到烦躁不安,产生厌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发生一时性的情绪问题和身体上的失调。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适应。
2.对疾病的适应
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情绪比较抑郁、消沉,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有的惊慌失措,过度忧虑;有的不把疾病放在心上;有的感到痛苦、焦虑、内疚,沉默寡言,甚至轻生。
3.对生活应激事件的适应
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坐牢、婚姻问题、生活环境变化等,都可能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打击。
新闻写作考试重点整理 篇2
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要求写出为什么)
3赏析
4简答
5写作(注意字数要求)
一、名词解释
消息头
电头
倒金字塔结构
悬念式结构
新闻价值
三、问答题
1微博的特点,如何写微博
2网络新闻写作与传统新闻写作的区别
3专访、人物通讯、特写的区别,答案见书
4新闻语言的特点,怎样才可以做到用事实说话,如何准确的用事实说话。
5新闻背景,如何放置、类型、作用。
6通讯的一般知识与技巧,语言、写作方式、表达方法等四大点要在写作中体现 7华尔街体结构模式(资料)
8如何赏析新闻语言(资料)
四、赏析
类期中试题
五、写作题
1华尔街体
2通讯改消息(500字以内)
标题(用二行、三行题)、主题的提炼(主题集中)、新闻背景的体现、新闻角度、语言、导语结构
3标题
4映像
主要在一二上
风险投资考试重点整理 篇3
1.风险投资:职业投资家向成长性较高同时发现也可能较大的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进行的权益资本投资.2.做市商制度:由资金雄厚且有较强的价格分析判断能力的独立的券商,在OTC市场就某些证券进行双向报价,并以其自有的资金和证券按报价同公众投资者进行交易的制度.3.有限合伙制:至少一个对合伙事业享有全面管理权并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至少一个享有管理权但对合伙事业的债务仅以其出资为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合伙.4.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后,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持有者将它转换成其他种类股票的优先股票
5.公募:基金直接向社会公众发行的方式募集.6.私募:风险投资家作为发起人,成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其他99%的股份则由各类投资者出资,成为有限合伙人.7.逆向选择: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方不能正确的选择高质量的交易对方.8.道德风险: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时处于信息优势的交易方可能采取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对方行为.9.A记分法:先将风险企业的各有关现象或标志性因素列出,然后依据他们对企业经营失败的影响程度分别给出相应的分值,最后将各种现象或因素所得分值加总来综合判断风险资本的分值程度.10.Z记分法:1.挑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根据这些数据在预测七月经营失败方面的强度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3.将这些加权后的数据加总,可得到一个反应企业综合风险的数值4.将这个数值与临界值进行对比,可以判断企业风险的大小程度
11.卖股期权: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企业家给予风险投资家的一项选择权,使风险投资家有权在未来某一时间要求创业企业按照预先商量的形式和价格将他手里持有的创业企业的股票赎回.12.买股期权:在签订风险投资协议时,由风险投资家给予创业企业的一种选择 1
权,使创业企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预先商定的形式和价格购入风险企业家持有的创业企业的股权
13.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将所投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的机制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1.风险投资的特点?1投资活动的高风险性2投资回报的高收益性和长期性3.投资产业的高新技术性4投资项目选择的专业性5投资管理的超强操作性6资本运营的再循环性7投资主体的紧密合作性8主要采取股权投资方式9投资和融资相结合10投资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
2.什么是OTC及其经济功能?场外交易市场有价证券的买卖不在集中交易市场以竞价方式进行,而是在券商的营业柜台以议价方式进行的交易行为1.方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2.加快资本社会化的进程3.分流社会游资4.促进企业并购5.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6.弥补交易所市场的不足.3.投资对象方式?1.由素质较高的创业家2.能开发并推广由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且产品的性价格比较高,具有相当的是市场竞争力3.有即具远见又符合实际的企业经营计划与战略4.多半是初创业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5.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团队成员的配置比较合理
6.属于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支持和允许的范围7.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各项要素资源能够方便取得.8.产品的市场前景良好,生命周期较长9.企业所在区域符合风险投资家事先划定的区域范围10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一定的商誉.4.风投退出机制及其作用?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将所投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的机制和相关的配置制度1.退出机制为风险资本提供持续的流动性2.退出机制为风险资本提供持续的发展性3.退出机制有利于准确评价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运作的价值4.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补充资本风险资本
5.为什么有限合伙制是主流风险投资组织形式?1.有利于降低风险投资的运作成本(1)有限合伙的组织架构能使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避免重复纳税(2)有
限合伙的契约各方可以通过约定各自的权力与义务来节省经营管理的日常成本开支2.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1)能有效约束风险投资家(2)能够有效地激励风险投资家出色完成代理任务
6.商业计划书?1.公司人员基本情况2.产品服务3.研发能力4.行业和市场营销5.推广6.内部管理7.财务8.风险评估
6.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的主要区别?1.公司制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经济主体,而合伙企业不是独立的法人2.在公司制下的管理者只在违反董事会的指令并出现过失才对公司的股东承担损害赔偿及记过、罢免等处分,而在有限合伙制下,管理者无论是否违反其有限合伙人签订,他都要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企业财产损失的全部责任.7.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1政府拨款2.政府贴息贷款3.政府担保的各种银行贷款
4.政府采购5.政府直接对研究与发展的投资2.私人资本方面来源1.公司退休基金
2.养老基金3.银行控股公司资金4.保险基金5.捐赠基金6.大公司内部的创业投资基金7.富有的家庭和个人资金.3.外国资本方面来源当本国的风险资本比较缺乏或不甚活跃时,政府可以引进外资背景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本国的创业投资实业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来说很有必要.8.创业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或创业团队的评估一般比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对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既有冒险精神又有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3.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4.善于将先进的技术变为现实的生产力5.懂得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融通资金6.善于整合公司内外资源7.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和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与.9.风险管理的原则?1.组合原则2.联合原则3.区别对持原则4.循环原则
10.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1.公开上市.通过IPO方式实现退出是创业投资机构追求的最理想的方式但不是每个创业企业都可能公开上市.从国家经验来看,不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市场,能够上市的企业毕竟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产权转让是通过场外交易进行的.2.股权回购.含义:即风险企业或风险企业家用现金或票据等形式,从创业投资家中购买其持有的风险企业股份,并将回购的股票加以注销的一种风险资本退出
渠道.股权回购的实现方式:1.卖股期权2.买股期权
3.兼并与收购.风险企业并购的两种模式1.一般并购.(也称为商业出售)指创业投资家为了退出创业企业而将其在创业企业的资本权益卖给其他投资者(非创业投资家)
2.第二期收购(也称为次级收购)指创业投资家将其在创业企业中的的资本权益转卖给另外的创业投资家从而退出创业企业.4.破产清算
11.做市场上的功效?1.维持证券的流动性以制造市场活跃气氛2.维持OTC市场的供求相对平衡以稳定市场3.防范OTC市场的证券价格被投机者操纵4.帮助发行证券的OTC挂牌公司提高信誉
12.中国创业投资的现状、问题的改革方向?关注风险投资的发展的动态现实问题未来怎么发展 对行业资本市场改革的建议.13.推动我国VC/PE进一步发展的改革对策?1.培育创业创新文化与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
2.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VC/PE退出渠道3.立法保护VC/PE利益并多管齐下降低运作成本4.放宽场外交易市场私募股权投融资的金融管制.14对赌协议:对赌协议就是收购方(包括投资方)与出让方(包括融资方)在达成并购(或者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
15投资对象的选择?1.在风投家的主场看是否规范是否全面2.在创业企业的立场怎么样写好计划书,才能吸引风险投资家.16.中国政府如何对绕开监管的企业更加严厉的监督?我国现在政府的现状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世贸基本规则要求的监管机构尚没有完全建立或运转起来,而那些与市场经济相悖的部分机构一时还难以取消或退出。机构的撤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旧的行政体制的妥协,即使机构变了,其职能转变也不明显。从而导致政府对企业管理过多,而对市场的监管却不到位。结果是一方面束缚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市场的混乱.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才能适应信息时
企业形象策划考试重点整理 篇4
41.1企业形象的概念: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企业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也是企业同公众进行信息沟通、联络思想的工具,它代表了一种由个人或集体的意向所支持的现实。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1.2企业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称。
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及其员工共同持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综合。
1.3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区别:
(1).着眼点不同
企业形象着眼于企业给社会公众产生的印象和影响;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内蕴力量的聚集。企业形象面向未来;企业文化关联着传统。
(2)形成历史不同
企业形象可进行理性策划,强力推行;企业通过关键时机的重大调整和重新设计,就可以推出新的形象;企业文化则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行为长期沉淀的结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即造就一个企业的文化,它具有历史的长期性。
(3)认知顺序不同
企业形象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往往是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企业文化的辐射则是从里向外的过程。
(4)评价层面不同
企业形象的评价多从企业的社会反映层面来考核,评价依据易于流于表层;
企业文化则要从企业的深层管理及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评价依据则要深入里层。
1.4企业形象策划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
A 二者具有同一性,其指向是完全一致的企业形象策划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吸引力;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
二者都是围绕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关系进行的。二者都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战略措施。b前者对后者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二者也有差异
企业形象策划是位于企业源头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则是贯穿企业始终的过程。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自身的行为,企业形象策划既可以是企业自身的行为,也可以是借助外脑运作的行为。
2.1企业形象策划的概念
企业形象策划简称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策划,是指通过现代设计理论结合企业管理系统理论的整体运作,把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精神文化传达给社会公众,从而达到塑造企业个性,显示企业精神,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在市场竞争中谋取有利空间的整合系统的行为。
2.2 CI热潮首先在美国的兴起的原因:
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车辆文化的社会背景
多民族的社会背景
工业设计学的兴起
2.3欧美型CIS与东方型CIS的差异
欧美型CIS1.以视觉为中心的外塑型CIS2.往往按VIS—BIS—MIS的顺序进行操作
3.欧美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东方型CIS1.以理念为核心的文化型或内塑型CIS2.往往按MIS—BIS—VIS的顺序进行操作3.将CIS引向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
2.4企业形象策划发展的深层动因:
1.成熟社会消费行为的改变2.企业力三主轴的形成3.信息时代对企业的新要求4.企业文化的兴起
3.1创意的概念:创意是人们经济、文化活动中产生的思想、点子、主意、想像等新的思维成果,或是一种创造新事物、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前一层是名词性的应用,后一层则是动词性的应用。
3.4习惯性创意意识的培养途径
习惯性创意意识是指不需要主体意识的主动、特别的干预就能有效地支配人的创意活动的意识。开发右脑
⑴胎期开发;
⑵学前开发;
⑶常规教育;
⑷成年开发。
3.3创意的技法:摹仿创造法移植参合法联想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组合创造法
4.1企业导入CI的时机选择:
新公司成立,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合并成企业集团
原有企业改组,发行股票,公开上市
企业创立周年或若干年纪念
企业新产品开发与上市
解脱经营危机,停滞的事业得以活络
消除负面效应,纠正企业失态
提升品牌或品牌升格为企业商号
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朝着多元化发展
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迈向国际化经营
4.2企业形象实态调查的主要内容:
1.企业经营环境调查
(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影响;
(2)政策法规的导向;
(3)消费需求的变化;
(4)总体市场的走势;
(5)竞争对手的地位及其动向等。
2.企业内部情况调查
(1)企业理念调查
(2)经营状况调查
(3)企业沟通效果调查
(4)企业风貌调查
3.企业外部形象调查
(1)企业基本形象调查
(2)企业知名度调查
(3)企业美誉度调查
5.1?
5.2企业形象定位的策略有哪些?
适应需求策略
反向思维策略
突出优势策略
重新定位策略
因势利导策略
(1)市场领导者定位策略
(2)市场跟随者定位策略
(3)市场挑战者定位策略
6.1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和思维方法的体现。
6.2企业理念的设计来源:
民族文化的精华
先进的社会文化
国外先进的企业理念
我国企业的优良传统
6.3愿景的概念
愿景包含着两层内容:其一是“愿望”,指有待实现的意愿;其二是“景象”,指具体生动的图景。
愿景(vision)就是一个主体对于自身想要实现目标的具体刻画。
6.4企业愿景概念
企业愿景是指企业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共同愿景。
6.5企业哲学的概念
企业哲学是从企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企业一切活动本质和基本规律的学说,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理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
6.6企业价值观的概念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基本原则。从哲学上讲,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认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评判,决定着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取向。
6.7企业宗旨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流通、服务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对内、对外都承担着义务。企业宗旨(或称经营宗旨)是就这种义务而向社会作出的公开承诺,反映了企业对待社会义务的基本态度,从而反映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
6.8企业理念的渗透作业
仪式化
环境化
楷模示范
培训教育
象征游戏
7.1 VIS 设计的基本原则
有效传达企业理念
突出人性化
实现强力视觉冲击
保持风格统一
具有艺术表现力
7.2企业名称设计
1.个性化原则
2.简易性原则
(1)宜短不宜长;
(2)发音响亮(阴阳韵、平仄声、弇侈音);
(3)不用生僻字。
3.名实相符原则
(1)符合行业性质;(2)符合产品特点。
4.民族性原则
7.3企业标志的分类
按照标志设计的主题素材分类:
文字标志:1.全名文字标志2.字首文字标志 3.全名与字首组合的文字标志
图形标志:1.具象图形标志2.抽象图形标志
组合标志
7.4企业标志的设计程序
7.5企业标准字的种类
7.6
7.7企业标准色设计
色彩的具体联想与抽象情感
企业标准色的设定: 单色标准色复色标准色多色系统标准色
企业标准色的管理: 理论数值表示法色彩编号表示法印刷演色表示法
7.8企业吉祥物设计
故事性
历史性
材料性
【司法考试重点知识整理】推荐阅读:
新闻写作考试重点整理10-23
18年司法考试重点07-02
公司法重点知识总结05-22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整理08-15
郑州大学操作系统期末考试重点整理08-13
司法考试基础知识11-04
司法考试知识点总结10-11
知识产权法考试整理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