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诉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司法考试刑诉知识点总结 篇1
目录
专题一刑事诉讼法概述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范畴
专题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1)情节显著轻微(与犯罪情节轻微区分开)、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法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销起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序法定原则
立法方面的要求:刑事诉讼程序程序应当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
司法方面的要求:刑事诉讼活动应当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刑事程序来进行。
专题三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诉案件是自诉人和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是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和鉴定人、翻译人员)
当事人共有的诉讼权利:控告权,申请回避权,参加庭审权,申诉权
被害人的权利:报案、控告权,申诉复议权,申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权,申请抗诉权 自诉人的诉讼权利:起诉权,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权,撤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权,上诉权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专题四管辖 立案侦查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员、破坏选举罪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1)告诉才处理;(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
级别管辖
基层人民法院对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移送中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1)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2)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应当依法审判,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判。
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专题五回避
专题六辩护与代理
应当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的,只能拒绝辩护一次;可以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的,可以拒绝辩护两次。
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异同: 相同之处:
辩护人和代理人都是为了维护各自委托人利益而参加到诉讼中,都与案件处理后果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二者在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程序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不同之处:
1.产生根据不同。刑事辩护人参加刑事诉讼根据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授权或法律援助机构指定,而刑事代理人参加诉讼只能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授权。
2.诉讼地位不同。辩护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以自己名义进行辩护而不受被告人约束,但代理人不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是附属于被代理人的,依被代理人意志从事活动。
3.诉讼任务不同。刑事辩护承担的是辩护职能,即反驳控方控诉,证明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罪轻,应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而代理职责在于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
4.适用范围不同。两类对象的诉讼利害关系正好相反,刑事辩护适用于公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刑事代理适用于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人和附带民事当事人。
5.权利内容不同。刑事辩护人享有法律规定的会见权和通信权、调查取证权等广泛权利,有的权利甚至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也不享有的;而刑事代理人享有的权利由被代理人授予,而且不能超过被代理人的权限范围。
6.权限范围不同。辩护人享有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不存在被告人授权问题,即使所谓的授权也仅仅是使辩护人参加诉讼;而代理人是否参加诉讼,在何权限范围内从事活动都须授权决定。
7.活动名义不同。辩护人调查取证、提交辩护词等活动中使用的是自己的名义,而刑事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使用的是被代理人的名义。
专题七刑事证据
一般而言,英美证据法认为下列几种证据不具有关联性,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品格证据;类似行为;特定的诉讼行为;特定的事实行为;被害人过去的行为;
辨认笔录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1)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2)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3)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
(4)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5)违反有关规定、不能确定辨认笔录真实性的其他情况。
侦察机关组织的辨认,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审查,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辨认结果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1)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2)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3)辨认人的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4)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尸体、场所等特定的辨认对象除外;
(5)辨认中给辨认人明显暗示或者明显有指认嫌疑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辨认结果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1)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少于2人的;(2)没有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的;
(3)对辨认经过和结果没有制作专门的规范的辨认笔录,或者辨认笔录没有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的签名或者盖章的;
(4)辨认笔录过于简单,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
(5)案卷中只有辨认笔录,没有被辨认人对象照片、录像的,无法获悉辨认的真实情况。
证人证言有以下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1)询问证人没有个别进行的;
(2)书面证言没有经证人核对确认的;
(3)询问聋哑人,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而未提供的;
(4)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证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
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方式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
(1)询问笔录没有填写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姓名以及询问的起止时间、地点的;(2)询问地点不符合规定的;
(3)询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4)询问笔录反映在用一时段,同一询问人询问不同证人的。
传闻证据规则:法律排除传闻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根据的规则。
补强证据规则:指为了防止误认事实或发生其他危险性,而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薄弱的证据认定案情时;
最佳证据规则:原始证据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是指证人只能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事实,而不得陈述对该事实的意见或者结论,证明责任也称为举证责任,是指人民检察院或者某些当事人应当收集或提供证据证明应予以认定的案件事实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成立的危险。
专题八强制措施
据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强制措施。
对已经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直接进行询问,不需要经过拘传程序。通常情况下,拘传适用于经过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特殊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也可以基于案件的具体情况,不经传唤而直接适用拘传。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
取保候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24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3)再传讯的时候即使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1)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2)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3)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4)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监视居住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立的人的唯一抚养人;(4)因为案情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
拘留:
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于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在住处发现赃物);(4)犯罪后企图自杀、或者在逃的;(人民检察院可拘留)(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人民检察院可拘留)(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侦察部门部分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1)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
(2)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3)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4)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的;(5)犯罪嫌疑人系未成年人的;
(6)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修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专题九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期间、方式、起诉条件、适用法律、财产保全、审判程序 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后及时提起。
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务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侦查、审查起诉期间,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提出赔偿要求,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调解,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并全部履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刑事职权时,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构成犯罪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保全:人民法院对因被告人的为或者其他原因,使附带民事判决难以执行的案件,根据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申请,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未提出申请的,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居住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措施。侵害人;(2)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3)死刑罪犯的遗产继承人;(4)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5)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1)刑事被告人以及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
专题十期间、送达的计算、恢复、送达的方式。
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致使案件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1)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的,无法出庭的;(2)被告人脱逃的;(3)自诉人患有严重的疾病,无法出庭的,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4)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中止审理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专题十一立案 自诉案件的范围:(1)告诉才处理;(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专题十二侦察
询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搜查,查封、扣押书证、物证,鉴定,技术侦查,辨认,通缉,补充侦查。
询问犯罪嫌疑人,在文字记录的同时,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察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务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侦察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告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羁押期限: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察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前已经被拘留的,拘留的期限不包括在侦察羁押期限内。
特殊羁押期限:延期,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还不能结案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延期。
下列案件在规定的期限仍不能侦察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缘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3)流传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犯罪案件。可延期2个月。
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专题十三起诉
专题十四刑事审判概述 专题十五第一审程序 专题十六第二审程序 专题十七死刑复核程序 专题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专题十九执行
专题二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专题二十四 专题二十五
司法考试刑诉知识点总结 篇2
俗话说,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由此可以看出, 证据对诉讼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证据也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而证人证言是诉讼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目前, 我们一直在推行审判方式的改革, 新的审判方式应该是以控辩方式进行的, 也就是需要在面对面“当面锣, 对面鼓”的庭审过程中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证据。因此, 证人出庭对案件的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否则证据无法当庭质证、认证, 案件的事实情况也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复原, 无法再现案情。
(一) 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意义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均明确规定, 证人证言是重要证据之一,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是三大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原则。由于法官并非是案件现场的当事人, 因此, 更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需要最大限度的还原案件本身的事实。
由于证人的深居简出, 不出庭作证, 导致我们在有刑事诉讼相关法律规定却无证人出庭作证的尴尬境地, 更无法由此来推动中国刑事制度的完善。在笔者所在的单位, 近三年来,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几乎为零。证人出庭作证如果能够贯彻执行, 并且证人主动出庭接受当庭质证, 而不是单单的出具一份书面证言,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证据将会更为详实充分, 案情也会更加接近事实, 对于案件的裁判, 法官也将更有底气。证人出庭作证可以健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对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证人出庭作证的现实意义
一是证人出庭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 实现公正司法。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保障证人参加诉讼权利的实现, 通过当事人相互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认定案件事实,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的公正。
二是证人出庭有力体现法官的中立裁定角色, 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证人出庭可以在庭审过程中以自己的所见所知告诉法官, 控辩双方也会根据其所需向证人求证或者反驳证人所言, 这样更容易让法官站在中立的角色, 法官中立是程序中立和司法公正的价值体现, 是司法裁判获得社会公信力的必要保障。
三是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强化公民法律意识, 正视证人对案件审判的重要性。证人出庭对于案件事实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是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作用, 这也有利于证人正视其对案件审判的重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简要原因
(一) 法律上的原因
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因有很多, 法律方面的缺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国家在最新刑事诉讼法出台前的立法过于原则与粗糙, 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对证人作证行为的性质不统一。公安机关、公诉机关调查取证行为, 证人作证是一种义务, 但是在辩护人向证人调查相关证据时, 却必须经过证人的同意, 这样导致证人是否愿意作证是其一种权利而非义务。二是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矛盾态度。修改前的法律有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过当庭质证, 方可成为定案依据, 但又规定了什么情况下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三是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及制裁的失衡。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 但是却没有规定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相应的制裁手段。四是法律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保障没有规定。五是法律未规定证人享有经济求偿权。
(二) 观念上的原因
1.证人的法制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 决定了其轻易不会出庭作证。有些证人作证意识不强, 反正有没有作证都一样, 法院同样会对被告人进行审判处理。
2.证人心理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大家对于上公堂、到法院这种问题极为避讳。这种思想对人们至今的法律活动发挥着消极作用。
3.证人考虑自身现有的人身、财产、安全利益是否遭到伤害
由于现行法律缺乏对证人的事前保护措施, 对证人的事后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和难以落实, 证人普遍惧怕作证得罪某些人而遭受打击报复。
(三) 现实中的原因
1.审判人员受传统审判方式的影响
一直以来, 我国审判方式从审问式到控辩式转变过程相当缓慢。审判人员个体主观上对证人出庭的法律要求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证人不出庭, 只要其他证据确实充分即可, 这也就影响了其是否极力要求证人出庭作证。
2.司法人员缺乏对证人的保护观念
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对证人的事后保护措施, 但由于司法人员普遍缺乏对证人的保护意识, 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实践中对损害证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主动进行司法追究的寥寥无几;即便受损证人提出保护要求, 有关人员不够重视, 往往敷衍了事, 结果使证人保护制度形同虚设。
3.律师的心理障碍
在现实中, 常发生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伸张正义而触犯某机关或个人的形象或利益时, 蒙受恶意辱骂, 非法拘禁及至错误处理等遭遇, 使不少律师产生了恐惧心理, 严重影响了律师对证人调查取证的积极性。
三、刑诉法修改后证人出庭的司法保护
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一种决定, 这种决定也是一种利益的选择。证人在决定是否出庭, 是否作证, 如何陈述案件实情, 往往会经过分析其作证行为的后果对案件裁判的影响来进行权衡, 从而做出判断。我们一直强调出庭作证的义务, 但是却疏于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法律保护, 导致证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证人也就不想出庭, 不愿出庭, 不敢出庭了。
鉴于以上多种原因及中国法治意识提高, 本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相比之前针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保护措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有利于证人大胆地走出自己的第一步, 走向法庭, 履行自己的职责, 完成自己的使命。本次新刑诉法出台后, 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措施具体化, 并且规定明确惩戒方式, 将促进证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服务于刑事审判工作, 也从广面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威。
(一) 对证人以经济补助的方式鼓励其出庭作证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 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 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 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本条规定确定了证人出庭作证获得经济补助金的权利, 也规定给予经济救助是应当给予的补偿, 由司法机关作为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的经济补偿制度,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打消证人的一些后顾之忧。
(二) 人民警察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出庭作证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 “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 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 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适用前款规定。”人民警察列入证人的范围对于刑事审判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民警察常年作为侦察机关的主体, 在执行职务时所目击的犯罪情况能够如实反映情况, 并且能够迅速找到所目击情况的焦点在哪, 有利于法院快速找到该类证据的所证事实;二是人民警察作为证人出庭可以起到标杆作用, 有利于提升其他证人到庭作证的积极性。人民警察所适用的条款跟普通证人所适用的条款是一致的, 对于所目击的犯罪情况也是应当出庭作证的。其他证人一看到连人民警察都需要出庭作证, 在心理上肯定更容易接受其必须出庭作证的事实。
(三) 证人出庭以强制出庭为原则, 不出庭为例外
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的建立对于刑事诉讼活动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修改前的法律只是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一种义务, 但是却没有规定证人违背这项义务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明确规定, “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 予以训诫, 情节严重的, 经院长批准, 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对于该条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 在对于证人出庭作证方面, 我们国家采取的方式是“以强制出庭为原则, 不出庭为例外”。
在对待强制出庭方面各国也采取认同的做法, 甚至对不出庭的证人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手段。比如有可采取拘传、罚款或判处监禁、藐视法庭罪。我们国家在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方面正是借鉴外国的一些成熟的有益的经验, 明确规定了证人拒不作证和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 使强制证人出庭和处罚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当强制证人出庭成为一种常规, 法院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制每一个证人出庭, 如果不出庭或者作伪证, 将会对其加以处罚, 那么证人出庭讲出事实真相便会成为无奈之举, 因证言受到惩罚的被告人对诚实证人的怨恨便会大大减少。被告人或许会这么想, “哎, 他也是没办法呀。法院逼着去, 去了还必须说实话, 我怎么能怨他呢?”
(四) 部分证人享有拒证权
证人的拒证权, 就是公民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充当证人或者就某些问题具有陈述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 “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规定该部分证人具有免证权, 可以增强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因为这些证人与案件的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 从而导致其证言的可靠性无法确定, 这样也会干扰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同时, 也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社会关系的稳定性, 因为保护这些社会关系的稳定比维护司法利益更重要, 有时候“亲亲相隐”比“大公无私”更为有利社会的稳定。
四、如何在实务中贯彻新修改刑事诉讼法的新规定以及新的设想
(一) 我们以贯彻落实新修改刑事诉讼法中的新规定为契机, 确实做好证人出庭作证的工作
作为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 相比旧的法规有了不一样的改变, 各地司法机关也会积极贯彻落实。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 坚决予以实施新规定, 应当形成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公安部到基层公安局、最高检到基层检察院各层司法机关层层抓落实, 一遇到新法律所规定的情形予以处理, 完善新的证人出庭作证规则, 确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早日达成证人出庭作证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效果。
(二) 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及法律措施, 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保护机制
虽然我们国家这次修改的新刑诉法相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但是针对证人出庭作证保护措施方面还可以更加具体明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人拒证权方面, 新修改的证人拒证权的范围只包括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 范围较小。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及特殊行业从业人员, 享有拒证权的范围可以扩大到被告人的近亲属, 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从事特殊事业的人员包括律师、代理人、公证人、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人员, 医师、护士等从事卫生工作的人员等。当然, 职业拒证权应只限于从事该特定职业而获得客户的有关秘密。二是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方式可以扩大。目前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方式为训诫、拘留。在外国, 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方式就更加多样化和严厉化。我们可以多增加为拘传与罚款的方式, 加大对证人不出庭的惩罚力度, 以此来促进证人出庭率的提高, 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可以设立证人宣誓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德国、日本等国都有规定, 应当令证人宣誓。我们国家也可以设立证人宣誓制度, 证人在法庭作证时, 就其所提供的证言向法庭宣誓或者作郑重承诺以宣明他将如实作证。庄重的宣誓形式能增强证人的心理考验, 加重其责任感, 并使其充分认识作伪证的严重法律后果。
摘要: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法定证据之一, 它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证据。证人出庭作证不管是对于整个案件公正、依法、正确的处理, 还是对我国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规定的执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但摆正我们面前的是, 我国目前证人出庭率极低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对证人出庭的相关问题予以明确, 尤其是对证人出庭的司法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措。
关键词:证人出庭,新刑诉法,司法保护
参考文献
[1]左卫民, 周长军.刑事诉讼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贺卫方.具体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司法考试刑诉知识点总结 篇3
[关键词]新刑诉法;检察机关;问题;解决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各级检察机关的工作中起到了强有力的警务保障作用,并在辅助办案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法警工作的发展势头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但是,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毕竟起步较晚,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特别是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相继出台,给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刑事诉讼法》、《条例》对法警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新刑诉法及《规则》对司法警察工作带来新变化
1.对取证工作的要求更高
(1)要求取证过程符合程序
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到总则第2条。《刑事诉讼法》第50条、54条规定,检察人员在进行取证工作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禁刑讯逼供和用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条例》第13条规定:“对检察官或者其他办案人员在一定场所的讯问、询问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应当及时提醒,必要时可以向分管检察长报告。”这一方面要求司法警察自身在协助检察官取证过程当中,做到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转变执法理念,自觉践行“理性、和平、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司法警察要对检察官取证工作的过程要进行监督,对检察官在取证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侵犯人权的行为及时提醒,必要时向分管检察长汇报。
(2)保护证人的安全
作为检察机关唯一的武装力量,保护证人的任务自然落在司法警察肩上。如何布置警力、采用何种方式、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执行好保护证人的任务,让证人没有顾虑地在诉讼过程中作证,法警部门需要在实践当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2.在强制措施中的作用更重要
从新刑诉法以及《条例》来看,在一般刑事案件中,司法警察可以代表“检方”协助并监督公安机关进行监视居住。在实践当中,对于职务犯罪的自侦案件,监视居住是基本由司法警察独立执行。这要求法警部门要选择最佳监视居住场所,合理布置轮岗执勤警力,严格办理齐全执行手续。
3.安全保卫工作压力增大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安保工作范围较宽广,《条例》规定,司法警察的安保任务包括保护自侦案件犯罪现场不被破坏,提押、看管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有关法律文书,保护出席法庭、执行死刑临场监督检察人员的安全,维护检察院办案区域内控申信访工作的秩序和安全等等工作。新刑诉法将重大复杂案件的传唤、拘传时间由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时间的延长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地机率增大,嫌疑人心理压力加重,更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执勤法警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状态。除了保护自侦案件的办案安全,司法警察还要保护检察机关、公诉人、法律文书的安全,这就使司法警察警力略显不足。
4.工作角色由单一的“执行者”转变为“执行兼监督者”
在强制措施中提到,司法警察可以作为检察机关的代表协助并监督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的执行。而在检察机关内部,司法警察的监督职能也在《条例》显现出来。《人民检察院办案工作区设置和使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办案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及其他涉案人员要在专门的办案工作区执行,司法警察以“管理者”的身份负责监控办案工作区内及办案周围的安全情况,并有权对办案人讯问、询问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办案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地提醒或制止,必要时向分管检察长报告。由此可见司法警察正在由单一的“执行者”向着“执行兼监督者”的双重身份转变。
二、当前司法警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缺少人民警察应享有的处罚权,导致工作被动
《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在一定范围内应享有裁决权。而新刑诉法和《条例》都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处罚权,致使司法警察在工作当中工作不能主动出击。法律上没有赋予司法警察处罚权,只能暂时“控制”住嫌疑人,然后移送公安机关。立法的这一疏漏制约着司法警察的工作效力,使法警工作被动,甚至连自身的权力也难以保障。司法警察在行使“警权”时总是处于“被动防守”而不能“主动出击”,这严重制约了法警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第一,新刑诉法和《条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和司法警察司法处置的权力。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神圣严肃的司法工作要有强硬的“警权”支持和维护,所以检察机关及司法警察理应享有司法处置权。第二,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的侦查机关,享有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但是却要交由公安机关执行,这容易延误战机,错失办案最佳时机,导致犯罪嫌疑人潜逃、证据被销毁。所以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及司法警察享有执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权力。
(二)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的从属地位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条例》第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履行职责。这一规定限了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的从属地位,其不合理之处在于三方面:第一,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同为国家公务员,职务和级别上有的法警高于检察官,让检察官指挥显然不妥当。第二,《条例》中规定,检察官和司法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是互相监督、相互分工的。检察官负责办案,司法警察负责安全保障,并对检察官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如果从法律上把司法警察限制在检察官的从属地位,那么司法警察监督作用不会真正得到发挥。第三,检察工作接触社会矛盾较多,实践当中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在警务工作中,检察官没有司法警察更为专业。司法警察没有检察官的指令不能行动,那么极容易丧失战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检察机关内部对司法警察警务工作不够重视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检察官、司法警察职责虽是有所划分,但司法警察一般没参与办案,而是从事检察院内的杂务工作。而在司法警察规范化,施行编队管理之后,还是有相当部分的检察官甚至是司法警察自身仍然对警务工作定位不准确,在强调司法警察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之前,各院为方便行车,让大量司法警察做专职司机,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法警就是驾驶员,驾驶员等于法警” 的错误观念。对法规的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导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警机制,进而从思想上为“以检代警”、“检警混用”、“有警不用”提供了温床,所产生的后果是用警上的随意性和不作为。
(四)警队警力不足、警务保障不完备
按照规定,司法警察人数不少于检察院实有干警总数的8%到12%,但有的单位仍然不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且年龄结构偏老。新刑诉法和《条例》出台后,法警工作量明显增大,参与自侦、安全保卫、送达法律文书、管理办案工作区等多项工作给本来就人数较少的警队带来巨大考验。而由于某些地区检察机关对法警工作的不重视,对警务保障工作也没能做到位,远远达不到《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装备配备暂行规定》的要求,有些地区新进法警入职多年连警服都未能及时下发致使执法不便,警用装备不充足也严重影响着司法警察工作质量。
解决警力不足、警务装备不完备的问题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应通过招考等方式,从政法院校、警察院校、军转干部中招募优秀人才充实警队力量。司法警察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各种安全责任重大,检察机关应为司法警察的警务装备配备齐全,以避免因装备不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资料
[1]张金龙.刑诉法修改与法警工作改革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3年9月(上).
[2]黄海东.司法警察如何协助执行监视居住[N].江苏法制报,2013年8月19日第006版.
[3]陈亦文.新刑诉法對司法警察工作的影响及应对举措[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月(上).
[4]冯志鹏.浅论司法警察的监督职能拓展[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月(下).
研究生考试刑诉答案 篇4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既对立 又统一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追求正确控制犯罪,就不能忽视保障人权;保障人权也离不开对正确控制犯罪的追求。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对待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直接反映出其刑事诉讼价值取向。
1.对立性。二者有相互矛盾、冲突的一面。
(1)在惩罚犯罪的过程中,很容易侵犯到人权,比如为了查明案件事实、获取犯罪证据而刑讯逼供、非法取证。
(2)保障人权往往会影响到惩罚犯罪的进程,比如对非法获取的证据予以排除等,虽然实现了保障人权之目的,但可能会因此延缓甚至妨碍案件侦破,影响惩罚犯罪目的的实现。因此,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发生冲突时,应当采取权衡原则,综合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根本目的的选择。当然,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犯罪状况不同,往往对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有所侧重,二者总体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2.统一性。正确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统一的。
(1)追求正确惩罚犯罪,就不能脱离开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如果在刑事诉讼中违反宪法、刑事诉讼法有关权利保障的规范,滥用司法权力,甚至刑讯逼供、诱供等,往往会造成冤假错案,导致错案率较高,最终既不能保障人权,也不能准确有效地惩罚犯罪。因此,追求正确惩罚犯罪,就不能忽视保障人权。
(2)保障人权也不能脱离开惩罚犯罪。如果不去查明案件真实、惩罚犯罪,不仅被害人的实体权利得不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体权利易受侵犯,而且诉讼参与人的程序性权利保障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因此,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联系密切、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
一、侦查程序中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侦查作为刑事诉讼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常态社会条件下最深刻地影响公民权利的国家权力运作程序,因而成为各国公认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充分肯定涉讼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其诸多诉讼权利并建立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国家的侦查权,防止其滥用而侵犯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免受国家权力的不合理侵犯。从某种意义上讲,侦查程序的构造及其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个体人权的尊重程度,并对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更能鲜明地体现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程序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和实际能力。是一个国家刑事司法司法文明程度的标志。
二、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
1、刑讯逼供取证现象还时有发生。
2、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普遍。法律虽然规定犯罪嫌疑人享有以保证人或金钱形式取保候审的权利,但现实中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基本上都处于被拘捕关押状态,而且审判前羁押期较长。
3、律师的诉讼权利保障不够。
4、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缺少起码的自我保护和防卫手段。
三、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完善
(一)、切实落实新律师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完善律师在侦查阶段中的诉讼地位,扩大律师在提前介入中的权限,减少律师依法执业的法律风险。
(2)、确立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人的身份。我国《刑事诉讼法》将侦查阶段提前介入的律师没有确立“辩护人”的身份,而是界定为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没有与国际接轨,不利于充分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3)、构建防范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的综合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4)、加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权的保障
a、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不受任何非法逮捕与羁押的权利。
b、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暂时被释放的权利。从保障人权的高度,应避免不必要的羁押,使羁押成为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为此,应建立、完善无条件释放及取保候审(可改造为保释)制度,以保证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非羁押状态下等待审判。
c、被羁押犯罪嫌疑人的休息权、医疗保障权等,亦应于以切实保护。
21世纪是注重人权、保障权利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均在为此而努力,表现在刑事司法领域就是积极寻求完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机制。为切实改变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备的刑事实体法及刑事程序法体系,强化过于弱小的辩方权能,弱化过于强大的控方权力,在平衡中寻求正义,在控辩中构建和谐!
论相对不起诉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也即是我们刑事诉讼中常说的相对不起诉,又称酌定不起诉。
一、相对不起诉裁量权的法律政策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法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是相对不起诉裁量权的法律依据。它对不起诉决定作出的程序和条件进行了规定,为相对不起诉设立了程序保障。能够保证既防止不必要的审判,又不放过应当追究责任的犯罪。
(二)刑事法律实体法条件
相对不起诉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触犯了刑律,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二是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二、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律对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仅作出了一些概括性的规定,而并未对检察机关相对不起诉的适用作更为明确的细则性规定,加之受检察自由裁量权在理论上存在的争议,使得实践中检察机关的相对不起诉成为使用中争议最大的一种不起诉,致使其未能充分发挥作为一种司法处置程序的应有功效。
三、完善相对不起诉的建议
(一)建立一套繁简适宜并合法的相对不起诉程序
程序可以保证不起诉制度的正确运用,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检委会办公室的作用,建立相对不起诉案件分类处理制度。
(二)在实体上慎重把握裁量尺度,防止任意扩大相对不起诉的条件和范围。应该相应规定斟酌的具体情形,即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起诉,比如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态度表现,动机等一些因素,这样规定的具体一些,立法上有了一个共同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这样实践操作起来就不会因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处理。
(三)加强对不起诉人的非刑罚处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
(四)拓宽监督途径,建立不起诉听证制度 三,对“相对不起诉”案件的不起诉是为了体现起诉便宜主义的原则。以建立对不起诉案件配套的可行性制约和监督措施为目的,可以召集侦查人员、被害人、拟不起诉人等一起就不起诉问题共同交换意见,听取各方意见和理由。
谈谈刑诉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在我国的适用
刑诉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执法、司法官员经由非法程序或使用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包括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不得在刑事诉讼中用作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
(一)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的排除
对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是自动排除,即凡是能够证明为非法获得之言词证据,就必须排除在诉讼之外,无需法官进行裁量和决断;二是裁量排除,是指对于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由法官根据个案之具体情形,自由裁量以决定是否排除。
(二)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的排除
各国对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的排除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自动排除;二是自动排除加例外;三是裁量排除。第一种方式主要为法国、俄罗斯以及我国澳门地区所采用;第二种方式主要为美国所采用;而第三种方式则为英国、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所采用。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价值分析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遍确立,这是由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所决定的。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人权厂是维护法治尊严;三是促进案件实体真实的发现。
三、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设想
如前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
1、选择适当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如前所述,尽管各国均设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对于排除的方式,却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对此,我国应当权衡不同的诉讼价值,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选择。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应当实行自动排除。自动排除模式要求,对所有被依法认定为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必须一律加以排除,从而较为彻底地否定了非法取证行为,促使执法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防止和减少了非法取证行为。这不仅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各种各样的肉体与精神折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有助于树立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促进普遍守法的法治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消除目前实践中“屈打成招”、办错案、办假案等不良现象,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二,对于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应当实行裁量排除。与非法言词证据相比,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发生虚假的可能性较小,可信度较高。即使是采取违法的方法去收集,如违法搜查、扣押,一般也不会改变物证本来的属性和状态。在此情形下,可以考虑在一定的范围内采用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
2、建立有效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真正确立,还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程序,从而使之得到切实的贯彻与执行。从实践操作来看,排除非法证据主要在两个程序中实现。其一是审查起诉程序。其二是审判程序。
我国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与诉讼制度现代化、文明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第一,检察院的主动排除方式有可能成为控诉方规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方式。第二,审判前检察院单一的主动排除模式违背了程序参与原则。第三,审判阶段裁判者的排除没有起到真正排除非法证据定案的效果,具有虚置性。
为了避免上述弊端,并且使得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可操作性,我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方案设计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可以主动排除非法证据,同时,在设立证据展示制度的基础上,让辩护人充分参与到排除程序之中,即证据展示在检察机关和辩护人之间进行。检察机关应当向辩护人展示其收集到的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全部证据,对于没有向辩护人展示的证据,法律应当规定不能在法庭出示,不能作为对被告人定罪的根据。在证据展示的过程中,辩护方有权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异议。如果检察机关接受该异议,那么,此证据就不能作为起诉的依据提交法庭审查。如果检察机关不接受此异议,即检察机关认为该证据具有可采性,不应排除,而辩护人
认为应该排除,则将该争议提交法院决定。法院对证据可采性争议的审查应设立在庭前审查阶段,与对法院是否应当立案、该法院有无管辖权、被告人是否在案等事项的审查一起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庭前审查的法官与审判法官的分离,防止审判法官先入为主,也符合了诉讼效率价值的要求。如果控辩双方对庭前审查法官所作的关于证据可采性争议的决定不服,该争议仍然可以在审判阶段向审判法官提出,由其作出相应的决定。必要时,审判法官可以作出延期审理的决定,对该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论讯问犯罪嫌疑人与侦查人员
199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侦查讯问制度,在揭露罪犯、保障人权和追求诉讼公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实施以来,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严重失衡,侦查讯问程序和内容有待丰富和完善,相关制度配套不健全。要进一步完善侦查讯问制度,就要建立完善侦查讯问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侦查讯问程序,明确侦查讯问的原则及相关规则。
一
199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侦查讯问制度。其立法精神在揭露犯罪、保障人权和追求诉讼公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刑诉法》的修改,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司法领域发生的观念变化,不仅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重要的立法保障,同时也使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朝着民主、文明、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这些修改,一方面强化了对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中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将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称谓由“被告人”改为“犯罪嫌疑人”。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等。另一方面,对侦查讯问程序进行了技术完善,增强了可操作性。取消收容审查制度,完善刑事强制措施,限制运用传唤、拘传手段进行讯问的时间和地点等,使我国侦查讯问制度更趋理性和规范。
二
修改后的《刑诉法》实施已近十年,在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的实践和研讨中,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严重失衡。当前我国侦查讯问带有典型的“强权侦查讯问程序模式”…特征。侦查机关享有较大的权利和行使权利的自由,较少受到来自犯罪嫌疑人一方的制约。犯罪嫌疑人虽被确认为诉讼主体,但其诉讼地位应有的一些权利受到限制,立法虽然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应有权利,但缺少可操作的程序设定,导致其在侦查讯问中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第二,侦查讯问程序和内容有待丰富和完善。立法虽然规定了侦查讯问的某些规则,但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导致实践中无法可依。
第三,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一是侦查讯问制度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二是缺乏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包括犯罪嫌疑人获知权利的途径、行使权利的方法及侵权投诉程序;三是非法口供排除的具体规则不明确,司法实践中非法口供被法庭模糊采证的情形依然突出;四是看守监管制度不完善,犯罪嫌疑人由同属于公安机关的监管部门看守羁押,侦查机关很容易违反规程开展讯问,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
三
进一步完善侦查讯问制度是近年来我国侦查理论与实践热议的话题之一。制度的产生受制于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实践、借鉴和研讨则是其完善的主要途径。然而,完善我国侦查讯问制度的讨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激和误区。理论界往往强调程序设计的公正,注重加强对侦查权力的制约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强调最大限度的吸收国外先进制度规则。司法实践则更注重诉讼效率追求,强调保障国家权力的实现,给权力行使以更多的便利。笔者认为,完善我国侦查讯问制度应兼顾刑事诉讼效率和公正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借鉴国外立法经验重视自身国情的统一,同时追踪国外相关制度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理性并适合我国国情的侦查讯问制度。
(一)建立并完善侦查讯问相关配套制度
1.司法审查制度。2.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刑诉法规定了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诸多权利。如自我辩护权、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权、控告权、要求回避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权、申请补充或重新鉴定权、申请取保候审权等。应继续规范完善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可考虑增加知情权(有权知道被指控的罪名、讯问中应有的权利)、律师在场权、相对沉默权等,特别要为犯罪嫌疑人行使这些权利设计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使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落到实处。3.侦查羁押分离制度。
(二)进一步规范侦查讯问程序
司法考试刑诉知识点总结 篇5
从历届考题来看,具有下列特征的法条往往是重点法条:一是涉及刑事诉讼法基本问题的一些法条,比如刑事诉讼法第12条;二是与诉讼法理存在一定冲突的法条,比如高检规则第262条和263条,在理论上被称为“程序倒流”;三是具有明显的价值含量或价值取向的法条,比如关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而纯粹的手续性的规定,比如关于送达程序的规定等,考的几率微乎其微;四是新近颁布的法条或者是新近发生变化的法条,一般是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的法条。近两年颁布的比较重要的司法解释主要有高法等机关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和高法《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五是内容复杂,涉及考点较多的法条,特别是与刑事诉讼法前后知识点相互连接的法条,比如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此外,由于刑事诉讼法部分的考点重复率较高,因此,以往考题中考察过的法条也是重点法条。
上述标准对于那些对刑事诉讼法法条内容尚不熟悉的考生而言还欠缺可操作性,为此,以下将结合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规律,就今年可能的考点及考法与各位考生一起交流:
从宏观上看,2006年的命题形式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在考察内容上,主要分值将集中在以下六个主要考区:(1)辩护制度;(2)强制措施;(3)证据制度;(4)侦查程序;(5)一审程序;(6)二审程序。这六个考区将占到80%左右的考分。
从微观上看,以下考试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1)新增考点中,重点注意五个考点: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的基本内容;西方国家证明标准比较;超期羁押;公开审判原则的基本要求;辩论原则。这些将是考察的热点。
(2)基本原则: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特别是不同诉讼阶段的处理方式。
(3)管辖:公安机关与检察院在立案管辖中的交叉案件,尤其是涉税案件与贿赂犯罪;移送管辖,尤其是《高院解释》第4条的内容;财产犯罪中的共同管辖;漏罪和新罪的管辖。
(4)回避:不得复议的回避;回避人员所作出的诉讼行为与获得证据的法律效力;职务调动后的回避。
(5)辩护与代理:指定辩护的情形;拒绝辩护,包括当事人当庭拒绝与重新开庭后的再次拒绝以及律师拒绝辩护;法律援助中的法律责任,包括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责任;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尤其是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行使的条件和具体内容;律师辩护人与非律师辩护人在诉讼权利上的差异;辩护人与提供法律帮助的人的区别。
(5)证据:证据种类中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据四种分类的综合运用;证明对象与免证事实。
(6)强制措施:强制措施的变更程序;强制措施中的救济;逮捕的条件、主体与逮捕后的讯问;拘留的执行权;取保候审期间与监视居住期间义务的区别;保证人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责任。
(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调解。
(8)期间: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形之比较。
(9)立案: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监督。
(10)侦查:讯问程序;勘验、检查程序;鉴定及其期间;侦查羁押期限。(11)提起公诉:三种不起诉之比较,尤其是酌定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的差异;酌定不起诉时,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公安机关的救济程序;重复起诉问题。(12)审判概述:直接言词原则与集中审理原则;人民陪审员制;审判委员会的职权;审判长的选任。
(13)一审程序:刑诉法第150条“主要证据”的范围;证人不出庭的情形;检察院的重新起诉;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延期审理与中止审理;撤诉;法院改变罪名等问题。
(14)自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轻微伤害的刑事案件的公诉、自诉可选择性;公诉转自诉案件的特殊性;一事不再理;诉的合并;自诉中的调解与和解。
(15)简易程序:简易与普通程序的转换;简易程序的审限。
(16)二审程序:上诉不加刑原则与全面审查原则;抗诉与上诉在主体及形式上的差别;二审中的撤诉;审理方式;二审中的附带民事诉讼。
(17)死刑复核程序:最高法院与高级法院的死刑复核权;共同犯罪的复核程序;二审改判死刑案件的复核。
(18)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申诉的时间和次数;死刑复核的申诉程序;再审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审限。
(19)执行:死缓期间犯罪的处理;死刑的执行与停止执行;减刑程序;暂予监外执行。
(20)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分案处理原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特别诉讼权利。
物流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6
1物流定义: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维和时间维方面的距离,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2商物分离:
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流通最佳路线的必经之处,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3物流科学的最基本特性是系统性 4物流科学的后进性:
由于物流一直处于生产的辅助环节,后勤位置,物流科学的出现有赖于数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物流科学的历史比较短,物流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5物流学说与观点:
(1)黑大陆学说:物流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
(2)冰山物流说: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能看见的物流费用好比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是人们看不到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
(3)成本中心说: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4)利润中心说,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第三利润源。把节约物流费用而增加的利润叫第三利润源。
(5)服务中心说: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的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6)效益悖反说: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利润的损失,因此必须注重研究物流的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使系统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降低成本,实现最佳效益。
(7)物流的整体概念: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物流系统化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都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提法。6物流活动的功能环节:
物流有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构成。
(1)运输: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创造商品的空间价值。(2)储存: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3)流通加工:为了增加销售而进行的进货处理,加工和装配等活动。7物流优化的目标——5s目标:service服务性,speed快捷性,space saving有效的利用面积和空间,scale optimization规模适当化,stock control库存控制。
8物流组织目标——7R:Right 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 time.适当的时间,Right place.适当的场所,Right 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Right price适宜的价格,Right commodity.适宜的商品。
9物流系统设计六要素——P Q R S T C:
Products 产品种类特征,Quantity数量,Route路线,service服务水平,time时间,cost成本。10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货主采购生产配送零售商,全过程进行库存管理。
11效益悖反:物流的各项活动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物流系统就是要调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使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最小。
第二章 包装与集装单元化技术
1包装的功能及作用:
(1)保护货物(2)方便流通,通过包装合理化提高搬运效率,信息传递(3)促进销售。2包装标识的作用:
辨别商品特征,组织商品流转,维护商品质量,保障商品储运安全,加速流转,防止差错。3包装标识类别:
(1)包装识别标志:包括分类标志,供货号,规格数量,生产日期。
(2)包装指示标志:包括小心轻放,禁用手勾,怕热怕湿。(3)包装警告性标志:用图形和文字表示化学危险品的标志。
(4)国际通用装卸货指示标志。4 集合包装:将产品装入一定规格强度和长期周转使用的更大包装容器内,形成一个合适的搬运单元。5 集合包装的优点:(1)有利于产品装卸运输的机械化作业;(2)提高装卸效率,(3)加快流通各环节的作业速度,(4)提高产品安全性,减少货物流通中破碎,被盗和丢失,(5)节约包装费用,降低运输成本,(6)促进包装规格标准化。6集装单元化技术:
把物品汇集成一个扩大的,便于装卸搬运的,在整个物流过程保持一定形状的作业单元的技术。7集装单元化作业:物品以集装单元的形式,进行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物流活动。8集装单元化的原则:
(1)通用化,与物流全过程的设备及其工艺相适应,(2)标准化,集装器具标准化,实现全社会物流和交换,(3)系统化,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要集中化,(4)配套化,与运输、搬运设备,作业站台,维修配套。9集装单元化的作用及意义,(1)便于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装卸运输效率和整个系统的作业效率,(2)提高货物运输质量,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3)便于堆垛,提高单位面积的储存能力,(4)便于物资储存,减少库房需要量,(5)有利于组织联运,加速物资周转,实现门到门运输,(6)节约包装费用,降低运输成本,(7)便于清点件数,简化交接手续,(8)装卸托运作业不受气候影响,(9)对散装和液体货物,可以减少环境污染,(10)提高托运活性,加速物资周转。
10托盘的作用:便于机械化装卸托运和堆存货物。我国托盘标准:1200*1000;1100*1100 11集装箱: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12集装箱的特点:
(1)坚固耐久性,能反复使用,(2)适用于在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中运输,在途中转运时,箱内货物不需换装,(3)装有快速装卸和搬运装置,便于从一种运输器具转移到另一种运输器具,(4)便于货物装满和卸空,(5)具有一立方米或一立方米以上的容积。
(6)集装箱计算单位:20英尺换算单位,简称TEU 13现代化物流对集装单元的要求:
(1)单元化,方便计量(2)一体化,从头到尾(3)通用化,多种物料用同一种容器(4)机械化搬运(5)立体化存储(6)人机工程学的要求(7)安全,强度、刚度
(8)正确的成本(9)提高空间利用率(10)满足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要求(11)环保。14托盘共用系统:
成立专门的托盘运营公司,大批量运营统一规格的托盘,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托盘回收网点,负责托盘的统一维护,托盘使用企业通过租赁的方式,运用托盘把货物运达最终目的地,将托盘返还就近的回收网点,并支付必要的租金。15托盘共用系统的作用:
(1)托盘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2)托盘化作业能迅速提高搬运效率(3)托盘是控制物流管理过程的有效手段。
第三章 运输
1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2运输系统的构成:运输工具,运输线路,运输参与者。3运输线路分为:公路,铁路,空运航线,水运航线。
4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5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1)运输网络的合理布置,(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3)提高运送效率(提高车辆的运行率,提高装载率,减少空车行驶)(4)推进共同运输(合装整车运输等)
6货物周转量=实际运送货物吨数*货物平均运距。7铁路运输的优缺点:(1)优点:
运输批量大,中长距离运费低,安全性好,污染性低,高速运输占用土地上,很少受天气影响,(2)缺点:
固定投资大,中途换乘装卸时间长,车站固定,不能门到门运输,短距离运输成本高,不适合紧急运输。
8各种运输形式的技术经济特性:
(1)铁路运输的运输经常性最强,运距第一,比汽车运距高,但低于水运和民航,铁路运输的劳动生产率仅次于水路运输。投资成本较高。
(2)卡车运输优点:门到门服务,运送频率高,服务随处可得,门到门运输速度快,服务便捷。(3)水路运输特点:水运服务一般比铁路运速慢,可得性和可靠性主要受天气影响,水运船只的承载能力很强,水运造成的货物丢失和损坏成本较低。
(4)航空运输特点:航空运输的优点:速度最快,机动性大,完成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社会劳动消耗少,与铁路相比基本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航空运输缺点:飞机仓容量和载重量比较小,运输成本和运价比较高,气候条件对飞行的限制影响了飞行的正常和准点性。
(5)管道运输特点:管道运输的优点:不受地面气候影响,可连续作业,运输的货物不须包装,节省包装费用,货物在管道内移动,货损货差率低,能耗少,成本低,运量大,单向运输方式,无回空运输问题,经营管理比较简单,建设速度快,不占用土地;缺点:运输货物过于专一,主要用于液体和气体货物,单向运输,机动灵活性小,一次性固定投资大。
9多式联运:
根据需要将不同的运输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运输,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次保险,由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共同完成货物的全程运输,将全程运输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一运输过程来安排。
10驼背运输:铁路运输和卡车运输 鱼背运输:卡车运输和水上运输。11多式联运的优越性:
(1)一票到底,手续简单。只需办理一次手续,签订一份合同,一次保险,通过一张单据即可实现全程运输。
(2)缩短运输时间,降低库存。运输工具和运输环节之间密切配合,衔接紧凑,大大减少货物在途时间,有利于降低库存。
(3)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多式联运主要采用集装箱方式,中间转接迅速及时,能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迅速。
(4)有利于实现合理化运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资源的作用,有利于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实现合理化运输。
第四章 储存
1库存系统的功能:储存和保管,调节供需,调节货物运输能力,流通和配送中心。2仓库设施及设备:(1)储存设备:货架
(2)物料搬运设备:搬运车堆垛机输送带(3)订单拣取设备:自动捡货设备
(4)流通加工设备:裹包设备 切割设备(5)物流周边配合设备:装卸货设备 3仓库经济技术指标:(1)库容量
(2)出入库频率:单位时间的出库或入库量,盘/天
(3)库容量利用系数:实际库存量与库容量之比,是衡量仓库经营效率的指标之一,(4)库存周转次数:年入库或年出库总量与年平均库存量之比,库存周转次数越多,说明资金周转越快,经济效益越高。
(5)单位面积的库存量:总库容量与仓库占地面积之比,(6)全员劳动生产率:仓库全年出入库总量与仓库总人数之比,取决于仓库作业的机械化程度,(7)机械设备的利用系数:机械设备的年平均小时搬运量,与机械设备的额定小时搬运量之比,可以用来评估机械设备配置的合理性。
4仓储作业流程:接运,验收入库,保管和养护,出库
5货架储存的优点:防止货物相互挤压,自由选择货位,机械化作业。
6货物存放的基本原则:分类存放,适当的搬运活性,尽可能码高,面向通道,不围不堵 7选择货位存放方式的依据:
(1)根据货物的尺度,货量,特性,保管要求选择货位,(2)根据先进先出,缓不围急的原则选择货位,(3)根据出入库频率高低和储存期的长短选择货位,(4)根据大不围小,重近轻远的原则选择货位,(5)根据操作的便利性原则选择货位。8储存策略:(1)定位储存,(2)随机储存,(3)分类储存,(4)分类随机储存:每一类货物有固定的存放储区,每种货物的储位是随机的,(5)共同储存,不同货物可共用相同的储位。
9仓库布局合理化措施:
(1)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库容量的利用率:如增加储存高度,缩小通道宽度,减少通道数量。(2)采用有效储存定位系统:4号定位方式,货位号码=序号+架号+层号+位号;计算机定位系统(3)采用有效的清点方式:光电识别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4)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
(5)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储运单元。10立体仓库:
采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并且用专门的堆垛设备进行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仓库,采用计算机管理和自动化作业,故称为自动化仓库。
11立体仓库的作业能力指标:
(1)库容量:立体仓库中的储存单元数,(2)设备作业周期:单作业周期,完成一次入库或出库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复合作业周期,完成一次复合作业,入库+出库所需要的作业时间
(3)出入库能力:单位时间内的出入库量。12自动仓库的作用及意义:
(1)充分利用仓库面积与空间,减少占地面积,(2)便于实现仓库的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仓库管理水平,(3)可以实现先入先出的出入库原则,减少货物损坏和变质,(4)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13库存合理化:
(1)合理储存量:在新的商品到来之前,能保证这个期间商品正常供应的数量,(2)合理库存结构:商品不同品种规格之间储存量的比例关系,(3)合理储存时间
(4)合理储存网络:仓库网点的合理布局。14储存合理化的途径:(1)实行ABC管理
ABC管理就是把物品分成三类,各类物品实施不同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和盘点策略。(2)科学的库存管理控制:应用预测技术。15 ABC分类管理:
A类:存货品较少,但销售金额相当大,重要的少数,C类:存货品相当多,但销售金额却很少,不重要的大多数,B类介于A与C类之间。16 A类物资管理原则:
(1)勤进货,采用定期订货方式,可尽量降低一次订货批量,(2)与供应商协调,对交货期限加强控制,尽可能缩短前置时间,(3)与用户加强联系,了解需求动向,预知需求用料的时间,(4)严格执行盘点,增加盘点次数,提高库存精确度,(5)实施货品包装外形标准化。17 C类物资管理原则:
(1)大量采购,在价格上获得优惠,(2)简化库存管理手段,(3)安全存量需较大,以免发生存货短缺,(4)每月盘点一次即可。18 CVA管理法:
把存货按照关键性,分成3到5类,最高优先级,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较高优先级,基础性物资允许偶尔缺货;中等优先级,比较重要的物资合理范围内缺货;较低优先级,可替代性较高,允许缺货。
第五章 装卸搬运
1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活动。2搬运活性:物料存放状态对装卸搬运的难易程度,装卸方便费工时少的堆放方法,搬运活性高。3搬运活性指数:用来表示各种状态下,物品的搬运活性系数。系数越高,越容易搬运,等于已经不需要进行的作业数。
4装卸搬运合理化途径:
(1)消除无效作业,减少装卸次数,提高物质纯度,包装要适宜。(2)选择适宜搬运路线,(3)提高物资装卸搬运活性。
(4)实现装卸作业省力化,装卸作业机械化,装卸集装单元化。5推广集装单元化装卸:
(1)装卸单位大,作业效率高,可大量节约装卸时间,(2)能提高物质装卸搬运的灵活性
(3)操作单位大小一致,易于实现标准化,(4)不用手去触及,达到保护效果
第六章 配送与配送中心
1配送:根据用户要求,在物流据点内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送交收货人的过程 2配送与物流的关系:配送的距离较短,位于物流系统的最末端,是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在配送过程中也包含着其他的物流,是多种功能的组合,配送是物流系统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小范围的物流系统。
3配送的作用:
(1)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降低生产流通的库存,(2)简化流通手续,提高系统效率,提高服务水平,(3)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4配送中心:
从事货物配备(如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配送中心是实物配送为主要功能的流通性物流节点,很好地解决用户多样化需求和厂商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矛盾,是现代化物流的标志。
5配送中心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储存调节功能(时间调节,容量调节,地区调节,品类调节)6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库的区别:
(1)功能上:配送中心功能更齐全,(2)作用上:配送中心核心在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仓库的核心在于货物储存保管(3)规模上:配送中心规模比较大,仓库的规模比较小,(4)流通性上:配送中心的动态性较强,(5)管理上:配送中心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强,管理水平也较高(6)信息上:配送中心物流信息更全面,更系统。7配送中心的功能:
进货和商检,保管和库存控制,订货,出库,分拣,配货,包装,流通加工,送货,信息处理。
第七章 物流信息
1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1)物流系统集成需求(2)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需求(3)供应链管理的需求(4)全球采购的需求(5)流程整合需求(6)JIT配送需求(7)物流设备自动化需求。2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标识与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无线射频RF技术,GIS/GPS技术,EDI技术 3配送中心采用电子标签技术的优越性:
加快进货速度,控制拣货流程,免除表单作业,人员标准化训练,提高管理水平。4 GPS/GIS在物流领域应用:车辆跟踪交通管理信息查询 指挥调度 紧急援助。
第八章 企业物流
1企业物流:生产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直到把产品送给用户全过程的物流活动。2企业物流系统构成,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 销售物流 回收废弃物物流。
3采购物流:经过采购活动,将工厂生产所需原材料从供应者仓库运回工厂仓库的物流活动。4生产物流:生产的原材料、配件、半成品物料在工厂内部流转的物流活动。
5销售物流:工厂经过销售活动,将产品从成品仓库通过拣选、装卸、搬运、运输等环节,一直送到中间商仓库或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活动。
6收快递的过程中有哪些物流活动?
成品仓库——拣选——装卸搬运——包装——运输——消费者。7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
实现物流一体化,提高交货能力,使成本最优化的同时优化采购、生产、配送,废弃物物流和物流信息,使管理更具弹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物流费用的透明度。
8物流一体化旨在:
有效成本节约,优化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物流和信息流,优化对市场需求满足。9企业物流合理化建议:
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素质。10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合理布置设施设备,合理控制库存,合理组织运送与配送,物流信息合理化,推行标准化,合理选用物流设备与器具,合理包装。
11供应物流:从自己仓库取货搬运到各车间生产线,满足制造需求的物流。12采购供应一体化物流:
生产所需物料直接由供应商送到生产第一线,从而采购物流与供应物流合二为一。13 JIT采购: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内,向需要的地点,以可靠的质量,向制造商提供需要的物料的过程。即恰时恰量的采购。JIT采购策略:小批量采购,合理选择供应商,保证采购质量,可靠的送货和特定的包装 15 JIT采购意义:大幅度减少原材料与外购件的库存,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降低采购的价格。16 JIT采购目标: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为零,缺陷为零。17供应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准确预测需求,合理控制库存,科学进行采购决策,供应保障,逐步提高供应物流的水平。18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
工艺专业化:按工艺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同类生产设备集中在一起,对象专业化:按产品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加工对象是同类的,工艺方法是多样的。
19回收物流的作用:将有利用价值的被废弃对象进行加工,拣选,分解,净化,使之成为有用的物质,转化为能量或重新投入生产生活的循环系统。
20企业物流战略:
(1)物流资源整合,实现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2)优化物流网络和物流通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3)优化库存控制策略,运输配送策略,仓储业务流程,订单处理策略,提高整体运作水平(4)构建现代化物流设施、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
第九章 物流组织与管理
1物流服务三个要点:
拥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配送商品,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2物流服务对企业的重要性:
(1)物流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一环,(2)物流服务水准的确立对经营绩效具有重大影响(3)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影响(4)物流服务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纽带作用。
3物流服务指标:库存保有率,订单周期,配送率,商品完好率。4物流成本由三部分构成:物流费用,信息费用,管理费用。
5物流标准化:物流系统为对象,制定、发布、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6物流标准化的作用: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进行科学化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7物流基础模数尺寸: 600mm*400mm
第十章 国际物流
第十一章 物流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利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效益等问题,确定目标,幷提出为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方案,通过模型仿真实验,综合评价,最后整理出完整正确可行的综合资料,为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2物流系统分析五要素:目的、可行方案、模型、费用和效益、评价基准。
3物流系统分析方法:数学规划法,网络分析法,模拟仿真法,预测方法,评价方法。4模拟的概念:系统模拟中用数值方法求解动态系统模型的过程。5模拟的目的:
(1)在系统建立之前对该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作出预测和评价,(2)在真实系统建立之前,进行各备选方案的比较,(3)对已有的系统通过模拟对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用于培训有关人员,达到省时省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6系统模拟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系统分析,收集数据,构造模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第十二章 现代物流动态
1现代物流的功能:
整合社会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加工,信息的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目标是提高流动和储存的效率。
2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
3第三方物流:除买方和卖方外,第三方完成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和物流企业保持联系,达到对物流过程管理控制的一种运作方式。
4物流自动化:
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AS/RS),自动导向车系统(AGVS),货物自动跟踪系统(GPS),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
5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
(1)物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2)客户类型从跨国企业向民族企业拓展,(3)汽车、服装等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4)物流外包环节由销售向上游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及下游的售后与回收物流两头延伸,(5)保税物流等国际业务快速发展快,(6)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物流开始走出国门,(7)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下降,推动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加强(8)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物流设施等技术在物流企业广泛应用。
6第四方物流:对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新技术实现各个供应链职能的加强,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
7绿色物流:在物流过程中,减少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绿色物流的基本思想:高效率低消耗少污染美化环境。
8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非绿色因素:
(1)输送过程,交通工具产生的环境污染,输送的商品对环境造成的伤害,(2)保管过程,保管商品用了一些化学方法,如一些商品保管不当,发生爆炸或泄漏,(3)流通加工过程,加工中对资源的浪费过度消耗,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4)包装过程,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过度包装,重复包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5)装卸过程,装卸不当、商品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废弃物造成对环境污染 9绿色物流的推广措施:
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进行回收物流的研究,出台相应的绿色物流政策法规。
10精益物流: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基本原则是最小投入,最大回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需求,无休止地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11精益物流目标: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司法考试刑诉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刑诉06-09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10-17
司法考试知识点总结10-11
司法考试重点知识整理09-01
司法考试刑法分则相同特征罪名总结08-16
公司法重点知识总结05-22
2024年司法考试民诉易错点总结07-08
司法考试经验司法考试临场应试技巧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