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2024-10-11

司法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司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1

目录

专题一刑事诉讼法概述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范畴

专题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1)情节显著轻微(与犯罪情节轻微区分开)、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法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销起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序法定原则

立法方面的要求:刑事诉讼程序程序应当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

司法方面的要求:刑事诉讼活动应当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刑事程序来进行。

专题三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诉案件是自诉人和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是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和鉴定人、翻译人员)

当事人共有的诉讼权利:控告权,申请回避权,参加庭审权,申诉权

被害人的权利:报案、控告权,申诉复议权,申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权,申请抗诉权 自诉人的诉讼权利:起诉权,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权,撤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权,上诉权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专题四管辖 立案侦查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员、破坏选举罪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1)告诉才处理;(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

级别管辖

基层人民法院对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移送中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1)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2)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应当依法审判,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判。

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专题五回避

专题六辩护与代理

应当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的,只能拒绝辩护一次;可以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的,可以拒绝辩护两次。

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异同: 相同之处:

辩护人和代理人都是为了维护各自委托人利益而参加到诉讼中,都与案件处理后果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二者在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程序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不同之处:

1.产生根据不同。刑事辩护人参加刑事诉讼根据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授权或法律援助机构指定,而刑事代理人参加诉讼只能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授权。

2.诉讼地位不同。辩护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以自己名义进行辩护而不受被告人约束,但代理人不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是附属于被代理人的,依被代理人意志从事活动。

3.诉讼任务不同。刑事辩护承担的是辩护职能,即反驳控方控诉,证明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罪轻,应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而代理职责在于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

4.适用范围不同。两类对象的诉讼利害关系正好相反,刑事辩护适用于公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刑事代理适用于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人和附带民事当事人。

5.权利内容不同。刑事辩护人享有法律规定的会见权和通信权、调查取证权等广泛权利,有的权利甚至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也不享有的;而刑事代理人享有的权利由被代理人授予,而且不能超过被代理人的权限范围。

6.权限范围不同。辩护人享有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不存在被告人授权问题,即使所谓的授权也仅仅是使辩护人参加诉讼;而代理人是否参加诉讼,在何权限范围内从事活动都须授权决定。

7.活动名义不同。辩护人调查取证、提交辩护词等活动中使用的是自己的名义,而刑事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使用的是被代理人的名义。

专题七刑事证据

一般而言,英美证据法认为下列几种证据不具有关联性,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品格证据;类似行为;特定的诉讼行为;特定的事实行为;被害人过去的行为;

辨认笔录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1)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2)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3)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

(4)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5)违反有关规定、不能确定辨认笔录真实性的其他情况。

侦察机关组织的辨认,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审查,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辨认结果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1)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2)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3)辨认人的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4)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尸体、场所等特定的辨认对象除外;

(5)辨认中给辨认人明显暗示或者明显有指认嫌疑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辨认结果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1)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少于2人的;(2)没有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的;

(3)对辨认经过和结果没有制作专门的规范的辨认笔录,或者辨认笔录没有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的签名或者盖章的;

(4)辨认笔录过于简单,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

(5)案卷中只有辨认笔录,没有被辨认人对象照片、录像的,无法获悉辨认的真实情况。

证人证言有以下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1)询问证人没有个别进行的;

(2)书面证言没有经证人核对确认的;

(3)询问聋哑人,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而未提供的;

(4)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证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

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方式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

(1)询问笔录没有填写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姓名以及询问的起止时间、地点的;(2)询问地点不符合规定的;

(3)询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4)询问笔录反映在用一时段,同一询问人询问不同证人的。

传闻证据规则:法律排除传闻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根据的规则。

补强证据规则:指为了防止误认事实或发生其他危险性,而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薄弱的证据认定案情时;

最佳证据规则:原始证据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是指证人只能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事实,而不得陈述对该事实的意见或者结论,证明责任也称为举证责任,是指人民检察院或者某些当事人应当收集或提供证据证明应予以认定的案件事实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成立的危险。

专题八强制措施

据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强制措施。

对已经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直接进行询问,不需要经过拘传程序。通常情况下,拘传适用于经过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特殊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也可以基于案件的具体情况,不经传唤而直接适用拘传。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

取保候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24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3)再传讯的时候即使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1)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2)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3)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4)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监视居住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立的人的唯一抚养人;(4)因为案情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

拘留:

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于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在住处发现赃物);(4)犯罪后企图自杀、或者在逃的;(人民检察院可拘留)(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人民检察院可拘留)(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侦察部门部分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1)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

(2)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3)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4)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的;(5)犯罪嫌疑人系未成年人的;

(6)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修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专题九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期间、方式、起诉条件、适用法律、财产保全、审判程序 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后及时提起。

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务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侦查、审查起诉期间,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提出赔偿要求,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调解,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并全部履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刑事职权时,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构成犯罪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保全:人民法院对因被告人的为或者其他原因,使附带民事判决难以执行的案件,根据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申请,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未提出申请的,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居住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措施。侵害人;(2)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3)死刑罪犯的遗产继承人;(4)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5)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1)刑事被告人以及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

专题十期间、送达的计算、恢复、送达的方式。

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致使案件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1)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的,无法出庭的;(2)被告人脱逃的;(3)自诉人患有严重的疾病,无法出庭的,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4)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中止审理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专题十一立案 自诉案件的范围:(1)告诉才处理;(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专题十二侦察

询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搜查,查封、扣押书证、物证,鉴定,技术侦查,辨认,通缉,补充侦查。

询问犯罪嫌疑人,在文字记录的同时,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察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务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侦察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告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羁押期限: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察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前已经被拘留的,拘留的期限不包括在侦察羁押期限内。

特殊羁押期限:延期,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还不能结案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延期。

下列案件在规定的期限仍不能侦察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缘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3)流传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犯罪案件。可延期2个月。

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专题十三起诉

专题十四刑事审判概述 专题十五第一审程序 专题十六第二审程序 专题十七死刑复核程序 专题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专题十九执行

专题二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专题二十四 专题二十五

司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2

1 网络考试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及角色分工

在教、学、练、考,四个教学环节中,考是一个最终评定学生学业情况的标准,因而根据课程的考核目标,它要求具备内容知识点的完整与专业性,考试组织管理的规范性,考试过程的严格、公正性,考试结果的客观与权威性。要保证以上四点,在网络考试系统设计时就得按照考试工作流程来设计程序,清楚教务、专家组、学生在考试中从事的角色,才能设计出一套符合考核目的的考试系统。

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的专家考试工作的流程大至如下:教务安排考试课程,通知专家组组题-->课程专家组划定课程知识点,确定试卷题型及每种题型分值(一般是标准化题)、考试总体时间及各知识点考题数量-->专家组以课程知识点为论据,对每一知识点指定相应专家出题,最后专家组审定整个题库,审核通过后通知教务部门-->教务输入核定考生人员名册-->教务根据机房情况设定网络考试考场、日期、时间及监考教师,生成学生准考证和学生考试登陆密码-->教务按每人每卷抽取每个考生的试卷-->到考试时间,监考教师根据学生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核定学生进入考场资格,下发登陆密码-->学生进行考试,期间防止作弊等特殊情况发生及处理-->考试时间到自动收取未交卷学生试卷-->对学生试卷现场评分-->按班级、期次等条件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特殊情况对学生试卷进行复卷。

由上述流程说明,系统中总要涉及三个对象,即:教务机构--课程考试的组织者和核心管理者。课程专家组--课程考试内容专业性、公正性、权威性、合理性的保障者。考生--考试的考查对象。

三个对象中最复杂的是考生,它具有群体大、多班级、多专业、多批次、多年级等特点,即要能进行新班级的考试,还要保证旧班级的考试信息不丢失,不怕泄密,因此只有通过教务和课程专家组组合的工作方式,采取以下措施:1)试卷题目难度相近,数量、范围及用时相同,且每生独立随机抽取一卷,不怕泄题。2)考试时间必须有严格的控制,不是考生考试的时间不形成考生试卷,不开放网络考场,考试时间结束自动收取未交卷试卷,关闭相应考场。3)考试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防作弊的措施。4)没有人为因素的计算机评卷、评分、统计。5)当且仅当没有安排考试的时间,容许考生复卷,防止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假冒旧考生名复卷,翻阅以考卷有关的题目答案。方能最大限度的保障考试的严格、公正透明、客观、专业和权威性。

2 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的专家网络考试系统设计的总体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和设计中要满足的要求,考虑考试的易管理、通用和维护简单,在设计时采用目前流行的B/S设计模式,设计思路可分为四大子系统:教务课程考试安排系统、专家试题库组织系统、考生考试系统、试卷评分、统计及复卷系统。具体完成的任务如下:

教务课程考试安排系统:以教务管理为设计对象完成以下主要模块设计。

1)考试进程安排模块:系统设计考试进程安排界面和相关数据库,供教务根据教学计划设置好可进行计算机网络考试的课程和考试班级。

2)之后交由“专家试题库组织系统”按标准化题型进行题库建设,在专家组对课程的所有试题审订完成后,专家组负责人标定试题库就绪状态。

3)抽卷模块:教务在专家题库建设完成后,按课程专家组指定的知识点范围、题型、题量对考生进行每生每卷的抽题(即每个考生独立的出一份试卷),抽题后抽题表内只记录考生考题序号,并不形成试卷,从而避免教务、专家、考生中的任何人预先知道试卷,保证即使不同时段、不同场次的考试也不会泄露考题。

4)考场设定模块:根据学校机房情况设定考试的时间、考场等信息。

5)考生准考证信息产生模块:教务在完成上述过程后,生成考生登录库和登录密码,形成准考证通知学生具体的考试课程、时间和地点等信息。登录密码由监考教师在核定考生身份后,于考试开始后下发考生。

专家试题库组织系统:以专家组为设计对象完成以下主要模块设计。

1)课程知识点设计模块,根据专家组讨论设置课程的知识点、考试题型、每题分值、抽题量,考试用时进行设置。

2)专家出题模块:根据课程知识点指定专家负责对分配的知识点出题,最好一个专家一个知识点,避免试题出现重复现象。题目要求难度相等,出题量不小于对应抽题量的10倍。

3)专家组集体审题模块:专家组修订、审订试题库,对错误试题责令相关专家纠错,形成最终题库,由负责人标定题库就绪。

考生考试系统:以考生为设计对象完成以下主要模块设计。

1)考生身分核定与考场开改模块:按指的时间打开相应考场,核定本考场的考生信息,考生输入正确的登录密码方能进行考试。

2)试卷生成模块:按教务抽题表、课程题目表中的数据形成考生试卷,对选择题的多个备选答案进行乱序排列,使得试卷中即使出现同题,也不会出现同样的选择次序,降低考生作弊的可能性。

3)代考、作弊防范模块:防范考生在考试期间利用网络代考、互通答案等作弊行为。

4)试卷收取模块:考试结束时间到达,收取未交卷学生试卷,学生只有一次交卷资格,正式交卷后,不允许学生看到得分后再次考试交卷。

5)特殊情况处理模块:考试过程中因考试机故障引起的换机重考等特殊情况处理。

试卷评分、统计及复卷系统:以教务管理为设计对象完成以下主要模块设计。

1)试卷评分模块:对自己交卷或系统自动收取的试卷保留考生答题答案,进行系统评分,并当场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2)成绩统计模块:统计学生成绩排名及所在分数段,统计班级及本课程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等并以图表进行表示。

3)复卷模块:增加考试的公平与透明性,在没有任何考试安排的时段,容许已考试结束的学生对自己的考卷进行复卷,消除考生对考试公平的疑问。

3 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的专家网络考试系统设计的数据组织方案与设计流程

根据上述的设计思想,考试系统流程分四个阶段设置,相应的数据库结构需求可如下设计:

3.1 课程考试计划阶段

本阶段由教务部门设定要考试的课程与班级,并通知成立课程专家组修订或建立与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的题库。

相应的数据表包括:

以上六个表构成学院考生的基本身份信息,用于核定考生的合法资格。其中班级代码由:校名代码+系部+专业+年级+学历+班级信息组成,便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考试及后期的考试统计。

考场设定表

用于设定每场考试的具体安排,其中每个考场一条记录,题库就绪状态状态由课程专家组负责人标定,未标定时教务部门不能设定后续考场信息;考场代码由在班级代码中插入课程代码形成,形式如:校名代码+课程代码+系部+专业+年级+学历+班级组成,用于按班级组织考试,核定考生资格及以部门为条件的考后分数统计工作。

3.2 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题库准备阶段

本阶段由课程专家组对课程按知识点进行划分,设定各知识点所占考试的题量和分值,设定考试所需时间,按考试系统提供的题型设计题目,一般要求各知识点题量不小于抽题数的十倍;之后修订旧题,审核新题,全部完成后,由专家组负责人标定题库就绪状态。

核心数据表如下:

设置课程专家组成员表:

本表用于核定专家资格,专家工作责任,相应登录密码,及要负责出题的课程知识点范围。

课程知识点与抽题量表:

本表用于设置课程的各知识点,各知识点出题类型及相应的试卷抽题数,题型代码要根据考试系统可评判的题型进行设置,一般有选择、判断、填空、多选等设置,各种题型独立成表,表名由课程名加题型代码组成,出题时要求难度基本相同,如:

《大学计算机基础》选择题表:

……

等等,具体有多少个表由系统设计时用户要求的类型及程序员具体的设计来确定。

在录入完题目后,通过审订程序,专家组集体阅题,标定审订标志。对错题目责令相应出题专家对题目进行修改或重新出题。直至题目数量、质量达到专家组要求为止。

之后,专家组负责人标定考场设定表中的“题库就绪状态”为就绪,设定考试用时。

4 考试安排阶段与抽题阶段。

在专家组出题完毕,教务方可进一步设置“考场设定表”中具体的考试时间、地点、主考教师等信息,并以“课程知识点与抽题量表”设置中的各知识点题型、抽题数进行每人每卷的抽题,以此保证每份试卷的知识点、各知识点出题数、难度均相同,只是题目不同。并形成考生的考试登录信息和抽题表。

考生登录表:

本表信息用于考生的考前资格的核定和生成准考证等证件,其中考场号、课程代码、考生姓名、班级代码由“考生档案表”和“考场设定表”中获取,准考证号由校名代码+课程代码+系部+专业+年级+学历+班级+学号信息组成,用于全面反映考生资格和考试信息,是系统中唯一识别考生的信息,抽卷状态反映是否已经对该考生抽卷,抽过为1(主要考虑已考过试的考生不需要再次抽卷,否则就无法为以前的考生进行复卷),否则为0;登录号、登录密码、登录号、登录状态、交卷状态则用于考试阶段的控制。

抽题表:

用于记录每个考生的抽题信息,其中抽题号由题型代码加不重复的随机数组成,再加上准考证号中的课程信息,即可指明使用的题目表和相应的题目位置。

5 考试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考场设定表、考生登录表核定考生资格,防止考试作弊或特殊情况的处理。如:正常登录后标定考生登录表中的登录状态为1,同时记录一个考试机连接服务器的连接号,并将此号写入考生的考试机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考生与考试机进行绑定,其他人想用该考生的准考证及密码通过其它机器进行登录代考时,就会因缺乏上面两个信息而被判非法。

试卷形成,通过抽题表及课程题库表(以课程、题型为分类的多个表,如上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选择题表等)形成试卷。

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以考场设定表为依据在指定的考试时间内进行考试,在考试时间结束时自动收取未交卷考生试卷,将考生答题答案记录入答题表。如下:

答题表:

6 试卷评分及统计阶段

本阶段通过抽题表、答题表及课程题库表(以课程、题型为分类的多个表)以准考证号为唯一认定条件,查找该生的抽题与答题信息,评定考生答题正误,接合课程知识点与抽题量表中的每题分值,计算出考生总成绩填入答题表的总成绩栏。(下转第1195页(上接第1189页)

根据准考证中的系部、班级等信息,以系部、班级统计为单位统计本课程的及格率、平均分、各分数段所占比率等情况。

7 疑问试卷复卷阶段(非必要)

本阶段通过抽题表、答题表及课程题库表(以课程、题型为分类的多个表)以准考证为唯一认定条件,查找该生的抽题与答题信息,重新形成考生试卷及考生选择答案,对有疑问的考生进行试卷复卷。

8 结束语

考试的目的是衡量学生对某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特别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项、熟练的专业能力,标志着学生职业教育的成败,因而专业化的考试需求与专业化的教学一样重要,是培养和鉴定学生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依据。但目前的许多考试系统设计思想背离了考试为人才培养服务这一初衷,甚至只把它简单和当成一个教学过程,造成许多学生也只关心考试过不过,不在乎对课程专业基础的系统掌握。

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的专家网络考试系统设计目的就在于,对学生培养合格的界定也要专业化、权威化,使学生对课程能力要求有系统、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全面反映教学中的不足,树立学生主动学习、严谨治学的风气,打击作弊、代考等歪风邪气。在我院的实际运用中这种教学改革思想对树立学院勤奋、严谨、干净的学风起了很大作用,对课程的专业化、规范化、精品化建设起了推动作用。

摘要:目前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已经成为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业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组织方式大多存在自培自考,考试内容随意性大,管理松散。如何实现学院范围内,甚至是跨校选修课程在教务管理侧面的教考分离及统计管理,解决考试内容的专业性、公正公平性,解决由于考生众多,机房不足带来的考试多时段、多场次性及试卷保密性,防范考试过程中的作弊、代考及考试中特殊意外处理。通过课程专家组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的题库建设,以教务考试工作流程为核心管理,及以学生考试过程为核心控制的三方综合网络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课程知识点,专家,网络考试系统

参考文献

[1]哈振中.用ASP制作简单的网络考试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6).

[2]郭冠洲.基于ASP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10(13).

[3]肖毅,聂笑一.网络考试系统安全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9).

[4]陈德录,刘锋.基于B/S的网络考试系统高并发性能优化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7).

[5]黄娜娜.浅谈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18).

[6]段海新,杨家海,吴建平.基于Web和数据库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学报,2000(4).

[7]金澈清,钱卫宁,周傲英.流数据分析与管理综述[J].软件学报,2004,15(8).

“知识+技能”考试制度探索 篇3

一、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实践

本世纪初国家教育部为中职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简称“三校生”)解禁,使广大中职生通过单招单考升入大学成为可能。之后,各省市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探索多种渠道实施中高职衔接,旨在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人才“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有升学机会。概括起来,全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传统模式——高考衔接模式

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学制年限进行教育,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毕业生通过国家单独组织的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

2.一贯制模式——“3 + 2” 统筹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一般采取“3 + 2”或五年一贯制。学生学习三年中职课程,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学考试,升入高校学习两年,获得高职毕业证书。与单考单招模式不同的是,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之间是对口关系,中高职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

(二)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了国家政策关于构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支持,中高职间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制度均进行了灵活性的改革,但当前中高职的衔接关系并不乐观。

1.中高职“衔接不足”

调研表明,许多中职学校对学生实行“三三三制”,即1/3 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1/3 学生通过成人高考接受成人继续教育,1/3 学生直接就业。可见中高职衔接率大概只能达到33 %,但即使是这33 %也因各种原因很难实现。从中高职资源分配来看,中国现有高职资源对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来说相对有限,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小的。政府或高职院校对中职学生的报考有一定的限制,使得有深造愿望的学生无法进入上升的渠道。

2.中高职“衔接不良”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因管理脱节、专业设置差异导致衔接不良。各种衔接模式的共同缺陷就是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同时,由于近些年就业压力加大,中职教育大多采取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专业设置随市场需要变化频繁,而高职开设专业相对较窄,不能满足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调查表明,实行“3 + 2”五年一贯制的中职学校中,只有少数几个专业能够与高职衔接,占中职学校学生比例很少。即使是合作学校之间、合作专业之间也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要么脱节,要么重复,要么难以体现层次性,造成衔接不良。第二,因课程设置脱节、重复而导致衔接不良。这是单考单招模式的主要缺陷。高职院校同时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程度较深,基本没有开设专业课。中职学校文化课要求较低,但开设的对口专业课占很大比重。两种不同程度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使高职院校难以统一教学。于是,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困难,而专业课学习则重复现象严重,重复的内容估计占40 %以上,甚至不少专业中,中高职专业课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材。第三,因专业技能实训“倒挂”现象导致衔接不良。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并未有明显优势,甚至还不如一些中职学校,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中职已有20 年的历史积累,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专业建设已初显成效,实训时无论是设备、师资还是训练方法、管理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相反,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不少学校仓促上马,设备和师资经验均不足,造成了高职与中职实践技能教学的“倒挂”现象,有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会有失落感。

二、建立“知识+技能”考试制度的探索

目前,教育部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方面,已经出台了指导意见,大的方向原则已经确定,关键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衔接、如何统筹。更深层次的改革,体现在制度层面,主要包括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等。

“知识+技能”的考试方法,应是今后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特色。相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考试,将在命题、考试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带来全方位的变革,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持续探索。

(一)实施原则

1.坚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2.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兼顾各类考生利益的需求。

3.严格考试标准,坚持公平公正。知识考试要兼顾不同类型考生,专业技能考试重点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要科学制定考试大纲和考核标准,完备试题命制,规范考试组织,确保考试工作公平公正。

(二)考试形式

1.“知识”部分由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和统分。

2.“技能”部分由具备相应专业优势和考试组织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作为主考院校。主考院校由学校提出申请,通过专家评估提出意见,经省教育厅审核确定。各主考院校还要制定专业技能考试实施方案,报省招办审定后,具体负责专业技能考试的组织、评分和成绩上报工作。

(三)有关要求

1.各省(市)应根据本省产业发展要求,自主实施技能考试,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

2.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考核、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的成绩和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作为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依据。

3.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互换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

三、建立“知识+技能”考试制度的政策措施

(一)中高职学校间学分要实现互认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对多所中高职学校实地调研后提出“学分互认”的衔接方法,这对当前各自为政的中高职学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优化中高职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当前职业院校都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改革,但学分制的规定还都是各自设立的。随着中高职间的专业设置趋同、课程体系贯通,中高职间的学分制也应该统一规划,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灵活组合选择课程模块,在中职修满的学分高职院校也予以承认,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间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充分利用。

(二)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保持一致

在专业方面,要根据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面向支柱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实现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因此,要使中高职实现较好的衔接,就要拓宽专业衔接口径,提高中高职专业的对应性。

(三)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层次

中高职在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包含职业能力的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层次差异性。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一技之长,而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起引领作用,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应用型。因此中高职应分别根据区域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衔接。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在同类教育较低层次的基础之上,因此,中职教育既要考虑直接就业,还应重视学生升学和深造的走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中高职的课程体系要保持贯通

制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是国际上中高职衔接的先进经验,因为这两个职业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面对的产业结构和培养方向是一致的。但中高职的教学内容不能重复,要符合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必然要求中高职应有贯通的课程体系。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而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而构建。因此,要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的特点,按照行业中初级技术岗位和高技能岗位的标准,按照实践教育规律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科学地解决哪些知识在中职教育阶段完成、哪些技能应该在高职教育阶段中解决,最终使中高职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结合且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实现产业所需初中级和高级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目标。

(五)中高职的师资培训要体现系统性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贯通式的课程体系与各自的目标任务确定后,要完成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必须系统地培训师资力量。尤其是中高职自考衔接模式中,原有中职师资显然不能满足高职阶段的教学要求,因此中高职学校必须合作培养能够承担高职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专业课教师都要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这不仅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可以实行“特聘”教师的办法,当中职学校教师通过培训进修达到相应水平后,高职院校可以“特聘”这些专业教师,从制度上解决中高职衔接中教师的衔接问题。■

物流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4

1物流定义: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维和时间维方面的距离,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2商物分离:

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流通最佳路线的必经之处,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3物流科学的最基本特性是系统性 4物流科学的后进性:

由于物流一直处于生产的辅助环节,后勤位置,物流科学的出现有赖于数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物流科学的历史比较短,物流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5物流学说与观点:

(1)黑大陆学说:物流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

(2)冰山物流说: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能看见的物流费用好比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是人们看不到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

(3)成本中心说: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4)利润中心说,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第三利润源。把节约物流费用而增加的利润叫第三利润源。

(5)服务中心说: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的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6)效益悖反说: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利润的损失,因此必须注重研究物流的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使系统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降低成本,实现最佳效益。

(7)物流的整体概念: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物流系统化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都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提法。6物流活动的功能环节:

物流有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构成。

(1)运输: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创造商品的空间价值。(2)储存: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3)流通加工:为了增加销售而进行的进货处理,加工和装配等活动。7物流优化的目标——5s目标:service服务性,speed快捷性,space saving有效的利用面积和空间,scale optimization规模适当化,stock control库存控制。

8物流组织目标——7R:Right 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 time.适当的时间,Right place.适当的场所,Right 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Right price适宜的价格,Right commodity.适宜的商品。

9物流系统设计六要素——P Q R S T C:

Products 产品种类特征,Quantity数量,Route路线,service服务水平,time时间,cost成本。10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货主采购生产配送零售商,全过程进行库存管理。

11效益悖反:物流的各项活动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物流系统就是要调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使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最小。

第二章 包装与集装单元化技术

1包装的功能及作用:

(1)保护货物(2)方便流通,通过包装合理化提高搬运效率,信息传递(3)促进销售。2包装标识的作用:

辨别商品特征,组织商品流转,维护商品质量,保障商品储运安全,加速流转,防止差错。3包装标识类别:

(1)包装识别标志:包括分类标志,供货号,规格数量,生产日期。

(2)包装指示标志:包括小心轻放,禁用手勾,怕热怕湿。(3)包装警告性标志:用图形和文字表示化学危险品的标志。

(4)国际通用装卸货指示标志。4 集合包装:将产品装入一定规格强度和长期周转使用的更大包装容器内,形成一个合适的搬运单元。5 集合包装的优点:(1)有利于产品装卸运输的机械化作业;(2)提高装卸效率,(3)加快流通各环节的作业速度,(4)提高产品安全性,减少货物流通中破碎,被盗和丢失,(5)节约包装费用,降低运输成本,(6)促进包装规格标准化。6集装单元化技术:

把物品汇集成一个扩大的,便于装卸搬运的,在整个物流过程保持一定形状的作业单元的技术。7集装单元化作业:物品以集装单元的形式,进行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物流活动。8集装单元化的原则:

(1)通用化,与物流全过程的设备及其工艺相适应,(2)标准化,集装器具标准化,实现全社会物流和交换,(3)系统化,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要集中化,(4)配套化,与运输、搬运设备,作业站台,维修配套。9集装单元化的作用及意义,(1)便于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装卸运输效率和整个系统的作业效率,(2)提高货物运输质量,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3)便于堆垛,提高单位面积的储存能力,(4)便于物资储存,减少库房需要量,(5)有利于组织联运,加速物资周转,实现门到门运输,(6)节约包装费用,降低运输成本,(7)便于清点件数,简化交接手续,(8)装卸托运作业不受气候影响,(9)对散装和液体货物,可以减少环境污染,(10)提高托运活性,加速物资周转。

10托盘的作用:便于机械化装卸托运和堆存货物。我国托盘标准:1200*1000;1100*1100 11集装箱: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12集装箱的特点:

(1)坚固耐久性,能反复使用,(2)适用于在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中运输,在途中转运时,箱内货物不需换装,(3)装有快速装卸和搬运装置,便于从一种运输器具转移到另一种运输器具,(4)便于货物装满和卸空,(5)具有一立方米或一立方米以上的容积。

(6)集装箱计算单位:20英尺换算单位,简称TEU 13现代化物流对集装单元的要求:

(1)单元化,方便计量(2)一体化,从头到尾(3)通用化,多种物料用同一种容器(4)机械化搬运(5)立体化存储(6)人机工程学的要求(7)安全,强度、刚度

(8)正确的成本(9)提高空间利用率(10)满足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要求(11)环保。14托盘共用系统:

成立专门的托盘运营公司,大批量运营统一规格的托盘,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托盘回收网点,负责托盘的统一维护,托盘使用企业通过租赁的方式,运用托盘把货物运达最终目的地,将托盘返还就近的回收网点,并支付必要的租金。15托盘共用系统的作用:

(1)托盘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2)托盘化作业能迅速提高搬运效率(3)托盘是控制物流管理过程的有效手段。

第三章 运输

1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2运输系统的构成:运输工具,运输线路,运输参与者。3运输线路分为:公路,铁路,空运航线,水运航线。

4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5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1)运输网络的合理布置,(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3)提高运送效率(提高车辆的运行率,提高装载率,减少空车行驶)(4)推进共同运输(合装整车运输等)

6货物周转量=实际运送货物吨数*货物平均运距。7铁路运输的优缺点:(1)优点:

运输批量大,中长距离运费低,安全性好,污染性低,高速运输占用土地上,很少受天气影响,(2)缺点:

固定投资大,中途换乘装卸时间长,车站固定,不能门到门运输,短距离运输成本高,不适合紧急运输。

8各种运输形式的技术经济特性:

(1)铁路运输的运输经常性最强,运距第一,比汽车运距高,但低于水运和民航,铁路运输的劳动生产率仅次于水路运输。投资成本较高。

(2)卡车运输优点:门到门服务,运送频率高,服务随处可得,门到门运输速度快,服务便捷。(3)水路运输特点:水运服务一般比铁路运速慢,可得性和可靠性主要受天气影响,水运船只的承载能力很强,水运造成的货物丢失和损坏成本较低。

(4)航空运输特点:航空运输的优点:速度最快,机动性大,完成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社会劳动消耗少,与铁路相比基本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航空运输缺点:飞机仓容量和载重量比较小,运输成本和运价比较高,气候条件对飞行的限制影响了飞行的正常和准点性。

(5)管道运输特点:管道运输的优点:不受地面气候影响,可连续作业,运输的货物不须包装,节省包装费用,货物在管道内移动,货损货差率低,能耗少,成本低,运量大,单向运输方式,无回空运输问题,经营管理比较简单,建设速度快,不占用土地;缺点:运输货物过于专一,主要用于液体和气体货物,单向运输,机动灵活性小,一次性固定投资大。

9多式联运:

根据需要将不同的运输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运输,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次保险,由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共同完成货物的全程运输,将全程运输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一运输过程来安排。

10驼背运输:铁路运输和卡车运输 鱼背运输:卡车运输和水上运输。11多式联运的优越性:

(1)一票到底,手续简单。只需办理一次手续,签订一份合同,一次保险,通过一张单据即可实现全程运输。

(2)缩短运输时间,降低库存。运输工具和运输环节之间密切配合,衔接紧凑,大大减少货物在途时间,有利于降低库存。

(3)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多式联运主要采用集装箱方式,中间转接迅速及时,能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迅速。

(4)有利于实现合理化运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资源的作用,有利于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实现合理化运输。

第四章 储存

1库存系统的功能:储存和保管,调节供需,调节货物运输能力,流通和配送中心。2仓库设施及设备:(1)储存设备:货架

(2)物料搬运设备:搬运车堆垛机输送带(3)订单拣取设备:自动捡货设备

(4)流通加工设备:裹包设备 切割设备(5)物流周边配合设备:装卸货设备 3仓库经济技术指标:(1)库容量

(2)出入库频率:单位时间的出库或入库量,盘/天

(3)库容量利用系数:实际库存量与库容量之比,是衡量仓库经营效率的指标之一,(4)库存周转次数:年入库或年出库总量与年平均库存量之比,库存周转次数越多,说明资金周转越快,经济效益越高。

(5)单位面积的库存量:总库容量与仓库占地面积之比,(6)全员劳动生产率:仓库全年出入库总量与仓库总人数之比,取决于仓库作业的机械化程度,(7)机械设备的利用系数:机械设备的年平均小时搬运量,与机械设备的额定小时搬运量之比,可以用来评估机械设备配置的合理性。

4仓储作业流程:接运,验收入库,保管和养护,出库

5货架储存的优点:防止货物相互挤压,自由选择货位,机械化作业。

6货物存放的基本原则:分类存放,适当的搬运活性,尽可能码高,面向通道,不围不堵 7选择货位存放方式的依据:

(1)根据货物的尺度,货量,特性,保管要求选择货位,(2)根据先进先出,缓不围急的原则选择货位,(3)根据出入库频率高低和储存期的长短选择货位,(4)根据大不围小,重近轻远的原则选择货位,(5)根据操作的便利性原则选择货位。8储存策略:(1)定位储存,(2)随机储存,(3)分类储存,(4)分类随机储存:每一类货物有固定的存放储区,每种货物的储位是随机的,(5)共同储存,不同货物可共用相同的储位。

9仓库布局合理化措施:

(1)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库容量的利用率:如增加储存高度,缩小通道宽度,减少通道数量。(2)采用有效储存定位系统:4号定位方式,货位号码=序号+架号+层号+位号;计算机定位系统(3)采用有效的清点方式:光电识别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4)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

(5)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储运单元。10立体仓库:

采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并且用专门的堆垛设备进行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仓库,采用计算机管理和自动化作业,故称为自动化仓库。

11立体仓库的作业能力指标:

(1)库容量:立体仓库中的储存单元数,(2)设备作业周期:单作业周期,完成一次入库或出库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复合作业周期,完成一次复合作业,入库+出库所需要的作业时间

(3)出入库能力:单位时间内的出入库量。12自动仓库的作用及意义:

(1)充分利用仓库面积与空间,减少占地面积,(2)便于实现仓库的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仓库管理水平,(3)可以实现先入先出的出入库原则,减少货物损坏和变质,(4)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13库存合理化:

(1)合理储存量:在新的商品到来之前,能保证这个期间商品正常供应的数量,(2)合理库存结构:商品不同品种规格之间储存量的比例关系,(3)合理储存时间

(4)合理储存网络:仓库网点的合理布局。14储存合理化的途径:(1)实行ABC管理

ABC管理就是把物品分成三类,各类物品实施不同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和盘点策略。(2)科学的库存管理控制:应用预测技术。15 ABC分类管理:

A类:存货品较少,但销售金额相当大,重要的少数,C类:存货品相当多,但销售金额却很少,不重要的大多数,B类介于A与C类之间。16 A类物资管理原则:

(1)勤进货,采用定期订货方式,可尽量降低一次订货批量,(2)与供应商协调,对交货期限加强控制,尽可能缩短前置时间,(3)与用户加强联系,了解需求动向,预知需求用料的时间,(4)严格执行盘点,增加盘点次数,提高库存精确度,(5)实施货品包装外形标准化。17 C类物资管理原则:

(1)大量采购,在价格上获得优惠,(2)简化库存管理手段,(3)安全存量需较大,以免发生存货短缺,(4)每月盘点一次即可。18 CVA管理法:

把存货按照关键性,分成3到5类,最高优先级,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较高优先级,基础性物资允许偶尔缺货;中等优先级,比较重要的物资合理范围内缺货;较低优先级,可替代性较高,允许缺货。

第五章 装卸搬运

1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活动。2搬运活性:物料存放状态对装卸搬运的难易程度,装卸方便费工时少的堆放方法,搬运活性高。3搬运活性指数:用来表示各种状态下,物品的搬运活性系数。系数越高,越容易搬运,等于已经不需要进行的作业数。

4装卸搬运合理化途径:

(1)消除无效作业,减少装卸次数,提高物质纯度,包装要适宜。(2)选择适宜搬运路线,(3)提高物资装卸搬运活性。

(4)实现装卸作业省力化,装卸作业机械化,装卸集装单元化。5推广集装单元化装卸:

(1)装卸单位大,作业效率高,可大量节约装卸时间,(2)能提高物质装卸搬运的灵活性

(3)操作单位大小一致,易于实现标准化,(4)不用手去触及,达到保护效果

第六章 配送与配送中心

1配送:根据用户要求,在物流据点内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送交收货人的过程 2配送与物流的关系:配送的距离较短,位于物流系统的最末端,是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在配送过程中也包含着其他的物流,是多种功能的组合,配送是物流系统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小范围的物流系统。

3配送的作用:

(1)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降低生产流通的库存,(2)简化流通手续,提高系统效率,提高服务水平,(3)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4配送中心:

从事货物配备(如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配送中心是实物配送为主要功能的流通性物流节点,很好地解决用户多样化需求和厂商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矛盾,是现代化物流的标志。

5配送中心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储存调节功能(时间调节,容量调节,地区调节,品类调节)6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库的区别:

(1)功能上:配送中心功能更齐全,(2)作用上:配送中心核心在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仓库的核心在于货物储存保管(3)规模上:配送中心规模比较大,仓库的规模比较小,(4)流通性上:配送中心的动态性较强,(5)管理上:配送中心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强,管理水平也较高(6)信息上:配送中心物流信息更全面,更系统。7配送中心的功能:

进货和商检,保管和库存控制,订货,出库,分拣,配货,包装,流通加工,送货,信息处理。

第七章 物流信息

1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1)物流系统集成需求(2)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需求(3)供应链管理的需求(4)全球采购的需求(5)流程整合需求(6)JIT配送需求(7)物流设备自动化需求。2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标识与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无线射频RF技术,GIS/GPS技术,EDI技术 3配送中心采用电子标签技术的优越性:

加快进货速度,控制拣货流程,免除表单作业,人员标准化训练,提高管理水平。4 GPS/GIS在物流领域应用:车辆跟踪交通管理信息查询 指挥调度 紧急援助。

第八章 企业物流

1企业物流:生产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直到把产品送给用户全过程的物流活动。2企业物流系统构成,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 销售物流 回收废弃物物流。

3采购物流:经过采购活动,将工厂生产所需原材料从供应者仓库运回工厂仓库的物流活动。4生产物流:生产的原材料、配件、半成品物料在工厂内部流转的物流活动。

5销售物流:工厂经过销售活动,将产品从成品仓库通过拣选、装卸、搬运、运输等环节,一直送到中间商仓库或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活动。

6收快递的过程中有哪些物流活动?

成品仓库——拣选——装卸搬运——包装——运输——消费者。7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

实现物流一体化,提高交货能力,使成本最优化的同时优化采购、生产、配送,废弃物物流和物流信息,使管理更具弹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物流费用的透明度。

8物流一体化旨在:

有效成本节约,优化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物流和信息流,优化对市场需求满足。9企业物流合理化建议:

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素质。10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合理布置设施设备,合理控制库存,合理组织运送与配送,物流信息合理化,推行标准化,合理选用物流设备与器具,合理包装。

11供应物流:从自己仓库取货搬运到各车间生产线,满足制造需求的物流。12采购供应一体化物流:

生产所需物料直接由供应商送到生产第一线,从而采购物流与供应物流合二为一。13 JIT采购: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内,向需要的地点,以可靠的质量,向制造商提供需要的物料的过程。即恰时恰量的采购。JIT采购策略:小批量采购,合理选择供应商,保证采购质量,可靠的送货和特定的包装 15 JIT采购意义:大幅度减少原材料与外购件的库存,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降低采购的价格。16 JIT采购目标: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为零,缺陷为零。17供应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准确预测需求,合理控制库存,科学进行采购决策,供应保障,逐步提高供应物流的水平。18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

工艺专业化:按工艺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同类生产设备集中在一起,对象专业化:按产品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加工对象是同类的,工艺方法是多样的。

19回收物流的作用:将有利用价值的被废弃对象进行加工,拣选,分解,净化,使之成为有用的物质,转化为能量或重新投入生产生活的循环系统。

20企业物流战略:

(1)物流资源整合,实现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2)优化物流网络和物流通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3)优化库存控制策略,运输配送策略,仓储业务流程,订单处理策略,提高整体运作水平(4)构建现代化物流设施、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

第九章 物流组织与管理

1物流服务三个要点:

拥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配送商品,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2物流服务对企业的重要性:

(1)物流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一环,(2)物流服务水准的确立对经营绩效具有重大影响(3)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影响(4)物流服务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纽带作用。

3物流服务指标:库存保有率,订单周期,配送率,商品完好率。4物流成本由三部分构成:物流费用,信息费用,管理费用。

5物流标准化:物流系统为对象,制定、发布、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6物流标准化的作用: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进行科学化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7物流基础模数尺寸: 600mm*400mm

第十章 国际物流

第十一章 物流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利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效益等问题,确定目标,幷提出为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方案,通过模型仿真实验,综合评价,最后整理出完整正确可行的综合资料,为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2物流系统分析五要素:目的、可行方案、模型、费用和效益、评价基准。

3物流系统分析方法:数学规划法,网络分析法,模拟仿真法,预测方法,评价方法。4模拟的概念:系统模拟中用数值方法求解动态系统模型的过程。5模拟的目的:

(1)在系统建立之前对该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作出预测和评价,(2)在真实系统建立之前,进行各备选方案的比较,(3)对已有的系统通过模拟对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用于培训有关人员,达到省时省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6系统模拟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系统分析,收集数据,构造模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第十二章 现代物流动态

1现代物流的功能:

整合社会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加工,信息的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目标是提高流动和储存的效率。

2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

3第三方物流:除买方和卖方外,第三方完成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和物流企业保持联系,达到对物流过程管理控制的一种运作方式。

4物流自动化:

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AS/RS),自动导向车系统(AGVS),货物自动跟踪系统(GPS),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

5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

(1)物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2)客户类型从跨国企业向民族企业拓展,(3)汽车、服装等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4)物流外包环节由销售向上游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及下游的售后与回收物流两头延伸,(5)保税物流等国际业务快速发展快,(6)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物流开始走出国门,(7)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下降,推动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加强(8)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物流设施等技术在物流企业广泛应用。

6第四方物流:对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新技术实现各个供应链职能的加强,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

7绿色物流:在物流过程中,减少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绿色物流的基本思想:高效率低消耗少污染美化环境。

8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非绿色因素:

(1)输送过程,交通工具产生的环境污染,输送的商品对环境造成的伤害,(2)保管过程,保管商品用了一些化学方法,如一些商品保管不当,发生爆炸或泄漏,(3)流通加工过程,加工中对资源的浪费过度消耗,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4)包装过程,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过度包装,重复包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5)装卸过程,装卸不当、商品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废弃物造成对环境污染 9绿色物流的推广措施:

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进行回收物流的研究,出台相应的绿色物流政策法规。

10精益物流: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基本原则是最小投入,最大回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需求,无休止地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11精益物流目标: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初会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5

第一章:资产。初级会计本章节知识点在近3年的考试中分布在单选、多选、判断、不定项选择和计算分析题中,并且近几年分数平均为37分左右,是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学员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第二章:负债。平均分值12分,考察时往往会结合资产收入等知识点考核,本章内容比较重要。

第四章:收入。平均分值11分,这一章节知识点多出现在大题计算分析和综合题之中,单选、多选、判断也常会涉及到,所以是个重要的章节,应列入重点范围。

第七章:财务报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非常大,大约为15-20分左右,分布在单选、多选、判断、不定项和综合题之中,如同第一章一样,是个重点章节,学员们务必认真学习。

第八章:产品成本核算。本章介绍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各个项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费用正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属于比较重要的章节,容易和第九章结合考察不定项选择题。

二、《经济法基础》重点复习章节汇总

第一章:总论。初级职称《经济法基础》本章节考点较多,大部分知识点需要死记硬背,是个比较基础的章节。本章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占大约10分左右,考试中相对的考点分数也比较好得,属于比较重要的章节,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并且在考试中稳拿分数。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第二章内容涉及的考点较密集,近几年所占分值约为15分左右,并且复习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大家多花时间和精力对本章节进行学习,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点。

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本章节作为考点最多、复习难度最大的章节,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约为15-20分左右,单选、多选、判断、不定项选择题都会涉及到,重点需要关注不定项选择题。

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法律制度。本章在近几年考试中所占的平均分值大约为20分以上,需要大家对难点进行准确理解。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本章节需要重点关注涉及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准确记忆,历年考试分值比重约为18分左右。

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考点在历年考试所占分值约15分左右,学习时需重点关注涉及房产税、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的计算问题。

第七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历年考试的平均分值约为7-10分左右,可不作为重点,但要注意本章与其他章节结合的知识点。

初会职称考试的记忆方法

1.缩字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可以准确的记住每个考点的大概意思,取知识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话,取其精干,以点带面。如:材料采用实际发出的五种计价方法,即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可取每种方法的首字浓缩成“先加移个后”;发行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同股同权、同股同利浓缩成“三公两同”等等。

2.列表格记忆法

对于一些内容繁多,性质相近的内容,为了防止混淆,可以通过列取表格的形式来加深理解,这样形象直观,便于掌握。如: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账务处理等。

3.编口诀记忆法

利用汉字同音、谐音或编顺口溜的方式将所要记忆的内容浓缩成一两句话,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合辙押韵,便于理解掌握。如经济合同的内容可以编成“一标两量价酬金,履期方地违责任”。“一标”指标的,“两量”指质量和数量,“价酬金”指价格和酬金,“履期方地违责任”指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履行地点、违约责任。短短两句话,囊括逐项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稍加联想,内容便心知肚明了。

4.归纳总结记忆法

复习过程中可以对知识点适当做一些归纳总结,相同类似的要点、重点收集在一起,一方面掌握全面,防止遗漏;另一方面,可以对每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一个框架,以框架为基础,延伸拓展到相关章节的详细内容。如:在财务管理中,主要由筹资、投资、分配三大块组成,每块包括目的、种类、应考虑的因素、方法等小模块组成,各个小模块下面再进一步细分出若干分支,层层分解。这样的财务管理知识结构体系便在脑海中形成了。

5.数字组合记忆法

初级职称备考中关于数字的内容较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时间为特征。如:我国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公司上市的条件之一:公司开业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

二是以百分数为特征。如:公司制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企业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可以按买价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并准予从销项税中抵扣。

三是以金额数字为特征。如: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公司申请上市的条件之一:公司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将相关特征的数字内容按上述方法分门别类,从不同侧面来把握这些内容,加深印象。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只有掌握好的记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对不变应万变。

教育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6

第一题:教育法治化要求做到(重点看看,概念和四个方面的要求,第11-12页)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失误,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1.主体合法

2.内容合法

3.程序合法

4.救济有道(此四点知道即可)第二题:教育法(概念,第18页)

广义的教育法:指所有有关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宪法性规范、法律、法规、规定和其他教育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教育法:指教育法律,既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律。第三题:我国教育法的渊源(7点,知道即可第28-30)

概念:教育法得渊源指教育法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

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与国际公约和条约

第四题: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答题要点:定义,构成,知道5各方面即可,第31-32,或答书上10点也行)

教育法律体系的概念:教育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结构,它是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构成(5类):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教育活动(行为)法、教育行政法 第五题:教育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重点看看,第35-36)1.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法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现行教育法中的许多法律规范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如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受教育者行为模式的法律规定则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教育法的直接体现。3.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当代中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教育法的实施问题是教育法制建设的关键。而教育法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社会主体自觉遵守教育法,这就要广泛的社会主义道德,特别是教育伦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以推动我国教育法的高效实现。

4.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题:教育法与政策的关系(重点看看,第36)

政策是政治对策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处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简称。教育法与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法具有指导作用。教育法只有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的精神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2.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教育政策应当通过教育法的形式法律化和制度化,以保障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以利于国家运用现代法律手段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3.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根本教育意志的集中表现,在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确定以后,一切国家机关、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教育执法部门和教育机构都必须贯彻教育法,实施教育法,提高教育法的利益。《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39)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题:教育法的基本原则(7点,尤其注意理解每一原则的含义,重点看看第40-43)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

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教育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 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 第二题:教育制度(蛮重要,第44-47)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一国教育活动的各种机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休业年限及它们之间衔接关系的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业证书的种类: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重视获得证书的条件)

结业证书:在高等教育教育阶段,对于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但是有一些课程不及格,没有达到毕业水平的,可以获取结业证书。对于虽然具有正式学籍,但是未完成整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而中途退学者,只能获得肄业证书。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学历: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

学位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1类。

第三题:教育投入制度(第53)

我国在教育投入上实行的是由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分担教育投入责任的体制。“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具体指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四题: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解。(掌握,需看,重点)

概念: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5个方面必须同时满足)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必须明确)、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第五题:教师:

概念,内容提要中第62页

教师法上的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育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第六题:教师法的立法宗旨(重视第64)。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定本法。

第七题: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重点,与高等教育法中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力与义务,可对照看,以后者为重点内容看,当然可以看前面的第67-71)教师的权利(6点)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义务(6点)

1.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

2.教师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

3.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5.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邪念岗位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6.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师权力与义务的特点(第72)

首先,教师的权利,往往也就是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其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特征。

再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特征,教师行使权利过度,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最后,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在取得权利的同时,也就应承担相应的义务。第一题:教师资格要素(与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要素合并看,以后者为主,第73)国籍要素、道德要素、业务要素、学历要素 第二题: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第75页)

《教师法》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受到法律限制禁止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是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是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被撤销教师资格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教师资格。(教育法中的数字一定要看,考点)第三题:特级教师仅仅是称号不是职务。(第76)小学教师:高级、一级、二级、三级 中学:中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中等专业学校

文化课、理论课教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生产实习课教师: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实习指导教师 高等学校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第五题:教师聘任制度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第77)招、续、解、辞

第六题:承担违反教师法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训诫、具结悔过。(第87)第一题:《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92)

包括三个方面:①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为了依法治教,规范高等教育活动;③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第二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第93)

①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②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原则。

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④对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⑤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⑥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原则。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

⑧鼓励高等学校与社会、高等学校之间在国内外的协作交流和合作活动的原则。第四题: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两句话,第98)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称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设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其次,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最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两句话,第99)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第100)第六题: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第105)①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 ②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

③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条件 ④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八题: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利(第109-111)①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权 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权 ③高等学校的教学自主权

④高等学校的科研与服务自主权 ⑤高等学校的海外交流自主权 ⑥高等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 ⑦高等学校的财产管理自主权

第九题:1989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112)第十题: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制度(第117与前对照)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包括以下方面: ①必须是中国的公民; ②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

③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④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重点)⑤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 ⑥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

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可以申请取得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第十一题: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第118-119)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聘任的原则:

①高等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学校,受聘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师资格和任职的基本条件。

②订立聘任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高等学校与受聘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自愿的协议。

③聘任合同的内容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尊重合同双方的权利,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

④订立聘任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包括聘任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形式要件的规定等。

聘任合同的类型: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合同、阶段性合同

第十二题:高等学校学生的处分(成分的条件、处分的程序、怎么做,新增加的内容,分值比重大(第123-124))

第53条规定: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第54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①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②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④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⑤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⑥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⑦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56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第57条规定:学校对学生做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第58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59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第61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32条规定: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第33条规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第34条规定: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第十三题:《高等教育法》第60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主要有如下一些渠道:

(1)国家财政拨款(2)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入(3)高等学校通过兴办产业以及通过科学研究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收益(4)高等学校收取学生的学费

(5)由于国家对高等学校的优惠而形成的收益

第十四题: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第134-135)

①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②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③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题:高等学校学生违反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

作弊行为(135页9个方面的内容)的法律责任(看书第135-137)考生有第五条所列考试违纪行为之一的,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考生有第六条和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视情节轻重,可同时给予停考一至三年,或者延迟毕业时间一至三年的处理,停考期间考试成绩无效。(这里是指国家考试)(第137页)第一题:职业教育的概念(第138)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的,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第二题:《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139)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四题: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第142-143,三个方面的原则)①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地教育分流的原则

根据《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相关规定,国家在重点建设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做好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即小学后分流、初中后分流和高中后分流。其中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②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

职业教育体系由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职业学校承担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学校教育齐头并进。③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弥补普通学历教育的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与劳动力的需求。

1)各级各类学校、有关机构应当依据开放性原则,相互沟通,具备兼容性。

2)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相互选拔、相互吸纳人才的有效机制,为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3)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4)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沟通还体现在教育整体结构的调整方面、各类教育体系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针策略。第六题:职业培训(第146)职业培训是以就业、专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驾驶学校不属于职业培训的范畴;跆拳道培训班也不属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的形式有: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其他职业类培训。

第七题: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四个)(第148-149)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和普通学历教育一样,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工作,要强调既教书又育人,要将劳动者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的实用性人才。②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

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

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现实地摆在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前面。

④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教兴农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第八题:义务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159-160)知道即可 强制性 全面性 权力性 公共性

第九题:义务教育法的概念与特征(第163)义务教育法是国家为了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特点: ①概括性

《义务教育法》总共只有18条,对义务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的主体、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和保障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概括性规定。这样使义务教育法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弹性张力。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原则性是只在制定义务教育法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我国教育立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义务教育法反映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灵活性是指在制定义务教育法时,应当预见到义务教育现象和实践的复杂性,考虑义务教育在实现时间、步骤和方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承认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别,允许因时因地制宜,对某些规范要求作出特别的、变通性规定。第十题:《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165)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所作的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老师补充,知道即可)投入机制

教育资源的分配 学校安全 法律责任

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不需要掌握)

第一题:民办教育的概念(第205)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第二题: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203)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第三题:民办教育的性质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四题:民办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四条,要掌握)

1、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民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着的合法权益。”

3、鼓励保护原则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从六个方面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与鼓励,主要表现在:①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鼓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自主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③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④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⑤人民政府委托若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⑥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4、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其制订过程中对如何规范民办教育自身行为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规范民办教育举办者及民办学校的行为来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第五题: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权利——举办者的合理收益问题

民办学校举办者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和依据协议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在税收政策方面,捐资举办人享受所得税优惠,可以在个人或单位所得范围内全额扣除捐赠数额后再交纳所得税,国家对因发展举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民办学校在扣除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合理回报有一定的度。第六题:教育侵权行为

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特征(记住即可,内容不要展开)违法前提的特殊性 违法主体的多样性 违法性质的双重性 救济方式的综合性

第七题: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2点)

一是指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 二是指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力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从而使个别的法律主体仍然可以在恢复着呢工厂的法律关系中正当地享有权利。

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即是指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此点更重要)第八题: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3点)(如果你不清楚它们的具体含义,请看书)

1、事后救济的原则 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育权法律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以后。换言之,只有侵害教育权益的不法行为发生之后,受害的当事人才能寻求相应的教育权法律救济。

2、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

有权进行法律救济的国家机关要由法律明文规定,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随心所欲就可以实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行为。换言之,受害人的权利救济请求也只能向法定的国家机关提起。

3、正当程序原则

法定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第九题: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主要是由以下各项制度构成(5种,只要知道即可,估计此类考单选的可能性较大)教师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第十题:教育申诉制度概念:

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申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主体(申诉人):教师和学生 被申诉对象: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 特点:

教育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在很多方面的规定是相同的,但在申述主体、被申述主体以及申述范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教育申述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述制度。各级行政机关在受理教师或学生的申述后,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对申述人与被申述人双方均具有约束力。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

教育申述制度是专门为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的合法权益。这项制度中的申述主体、被申述主体、受理主体都是特定的。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教育申述制度属于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具有非申诉性。第十一题:申诉书的内容包括(内容不要)申诉主体的姓名、职业、住址等必须 被申诉主体 申诉要求 申诉理由 附项

第十二题:教师申诉的管辖(知道即可)隶属管辖 地域管辖 选择管辖 移送管辖

第十三题:行政复议的概念(要看,估计此类考名次解释的可能性大)

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即复议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做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内容不要)合法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迟到的正义就是不义)准确性原则 便民性原则

行政复议的管辖(知道即可)上级管辖 本级管辖 特殊管辖 移送管辖 制定管辖

行政复议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几个重要环节。第十四题:行政诉讼概念 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制度。特征:

①诉讼前提的特殊性。行政诉讼是处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其前提条件是要有行政争议的产生。

②诉讼被告的恒定性。行政诉讼的被告一般总是行政主体。

③诉讼主体的多元性。在行政诉讼中活动的主体是既有法院、原告行政相对人、被告行政主体,又有检察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但人民法院起主导作用。④程序启动的被动性。行政诉讼起因于行政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向法院提出诉讼,么有相对人的起诉行为,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来启动诉讼程序。⑤审理对象的限定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能就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能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且除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进行依法变更外,一般也不可能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适度性进行审查。

⑥举证责任的倒置性。行政诉讼一般不遵循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主张权利的行政相对人不负或少负举证责任,而由行政主题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主要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所谓合法性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②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指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当事人起诉而停止执行。

③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胜诉是建立在举证充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如果当事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就有可能败诉。④不适调解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要求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以调解作为审理和结案的方式。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公务员考试知识要点与训练 篇7

【例题1】

诱导运动是一种视错觉, 即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在运动, 而实际上该物体没有发生空间移动, 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看起来好像在运动。

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属于诱导运动的是:

A.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仰望天空, 觉得星星好像在动

B.电影院里播放的精彩电影

C.月亮在云彩后面穿行

D.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 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方向运动

【作答精讲】

判断是否是诱导运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视觉知觉到物体在运动;二是错觉, 知觉到的物体实质上没有运动;三是知觉物体运动是因为其他物体运动而造成的。这三个条件都得具备才是诱导运动。D选项中, 视觉感到树木在向相反方向运动, 实际上树木没有运动 (是错觉) , 感觉到树木运动的原因是火车飞速开过 (运动) , 完全符合定义, 因此本题选D。不选A, 是因为没有月光的夜晚, 天空只能看到星星, 没有其他物体, 更没有其他物体的运动。不选B, 是因为电影播的动作是真实的光线动作影像, 不是错觉。不选C, 是因为月亮确实在运动, 这是科学, 不符合定义中“实际上该物体没有发生空间移动”。此题C选项很有迷惑性, 但作答定义判断题, 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 不能掺杂一点主观意愿。

【例题2】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 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 而是规避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 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不属于“风险规避”的是:

A.某外语培训机构近两年业务发展迅速。但缺乏配套的资金投入, 因此该机构选择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这一渠道来筹集资金

B.某广告公司为减少员工流失, 实行了许多激励机制, 包括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加大奖金幅度, 增加保险等措施

C.小李业余时间喜欢理财, 他在银行的理财产品涉及很多类型, 有债券、基金, 有短期也有长期的, 他觉得这样理财更稳健

D.某购物网站有专门的储物仓库, 平时供货稳定, 但过节期间常供不应求, 为此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来控制货物储备和物流管理

【作答精讲】

风险规避的定义, 首先是存在风险, 其次是通过计划变更消除风险, 最后要使损失发生的几率降低。D选项中, 购物网站过节期间是供不应求, 所以购物网站的储物仓库在过节期间是不存在风险的, 更不是风险规避。因此本题选D。不选A, 是因为未来发展缺乏配套资金是存在的风险, 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是通过变更计划 (原来可能是仅靠收学费) , 来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 属于风险规避。不选B, 是因为广告公司员工流失是风险, 实行多项激励机制是变更原来的计划 (原来没有或较少) , 这样也能达到防止员工流失、降低风险损失的作用, 符合风险规避定义。不选C, 是因为小李理财是存在风险的, 他将理财产品分多个类型, 是变更了原来的投资理财方式, 也是降低风险发生几率的, 属于风险规避。此题, D选项的迷惑性在于给了一个不符合常理实际的情况, 供不应求的存在不会使仓库货物储备有风险, 反而还装不满, 更加够用。

(二) 行测月月练

1. 心理记账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分类、编码、估价和预算等的过程。消费者在决策时可能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相应的心理记账。

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不属于心理记账的是:

A.损失10元钱给人心理带来的痛苦要比获得10元奖金带来的高兴更强烈

B.王某出差常选星级酒店, 因为它比旅馆更可能提供免费网络和自助早餐

C.相比丢了10元钱的人, 丢了电影票的人更不可能会挣钱买票去看电影

D.工会发放福利时, 不再发实物而改发购物卡以使职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2. 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强烈的需求, 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

根据上述定义, 以下最能体现潜伏需求的是:

A.某市所售楼盘多为三居室大户型, 让想在这里安家的工薪阶层望而却步

B.某药厂推出的中药降糖保健品在部分程度上可以取代药品, 常供不应求

C.目前市场上的防辐射孕妇装抵御电子产品辐射的有效率是多少尚不明确

D.新型的电动游戏机带有护眼功能, 想必可以说服一些学生家长前来购买

【答案与思路提示】

1.D。不发实物而改发购物卡, 没有让人们在心里上进行分类、编码、估价和预算。

知识产权网络侵权与司法保护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网络侵权;司法保护

一、网络给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信息的或许更加快捷便利,但是在另一方面却造成了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复杂化,增加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难度。

1.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查询、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给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供了支持和便利。例如常见的p2p网络传输技术。P2p(Peer to Peer,简称p2p)可以简单的定义为能够通过直接的交换来实现计算机资源和服务的共享,而基于p2p模型应用层形成的网络即我们所熟知的对等网络。区别于传统的C/S模式,在p2p网络中存在的所有计算机设备都处于对等的地位,没有所谓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分。P2p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即可以是网络的请求者,又可以作为服务端对其它计算机的请求做出回应,提供资源和服务。基于p2p网络,众多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内的图书、音乐、音像制品、软件等通过基于p2p技术的软件共享和传播,从而侵犯了权利人的利益。同样的,利用网络存储技术帮助他人存储侵权作品;利用超链接的方式将他人网页内容作为自己网页内容的一部分或者直接跳过他人网页等等这些都是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方式。

2.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责任认定的难度大

首先,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人维权的最大困难是侵权人的分散化和隐蔽化。由于实施侵权行为的普遍性和大众化,侵权行为人往往是地理上分散、无营利目的、经济能力有限的个人。[1]并且当前中国并未实行严格的网络实名制,用户通常不会使用其真实身份和姓名来实施网络行为。致使权利人发现网络上的侵权行为时,无法查证行为人的真实身份。其次,网络侵权行为证据的保存和固定存在很大难度,并且侵权人很容易对证据进行销毁和修改以掩盖自己的侵权行为。最后,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很多都是新型的案件,法律上的缺失对网络侵权行为如何界定和审判造成了困难。

二、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多发,显示了我国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不足,尤其是在案件审判模式、案件管辖、专业化程度、非诉解决方式等方面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应对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案件,我国目前正在试点知识产权法院,同时也在推广三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模式。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因知识产权案件的技术含量高,需要在全国统一审判标准;是否需要设立国家级层面的知识产权高级法院和跨行政区划的知识产权高级法院;能否将有关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纳入到知识产权法院的立案审判范围等等。

2.审判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知识产权案件通常会涉及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在审理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专业的技术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尝尝是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的,在案件定性和审判上就对法官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们目前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官大部分没有经历过相应技术领域的学习,所以对案件的理解和把握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案件的审判质量。

3.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解决途径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在重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调解、仲裁等非诉解决途径的重要性。非诉解决方式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起着重要的替代和互补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纠纷解决、保障当事人自治、协调社会关系和提供积极对话的渠道作用。[2]但目前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调解组织,也缺少具有专业背景的调节人员,所以调解在知识产权案件解决中作用发挥的还不够。

三、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策略

为了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纠纷的不断增加,我认为现行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应该不断完善;健全法官培养体系,建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审判队伍队;完善非诉解决途径以适应现如今知识产权和网络普及紧密联系的情况。

1.在试点知识产权法院的基础上适时推广

在现有试点知识产权法院的基础上,充分论证逐步完善,并在知识产权案件集中区域设立跨行政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高级法院。设立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高级法院,促进全国审判标准的统一。建立更完善的“三合一”审判机制,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受案类型。争取能够尽快实现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统一跨区域受理,实现“三合一”审判机制的跨区域覆盖。

2.提高审判法官的专业化程度

知识产权案件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结构跨度大,这就对审判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官培养体系,开展知识产权领域的调研和交流活动,以提升办案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注重聘用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才进入到法官队伍,以应对日益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案件。

3.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

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试点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民间组织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在案件调解过程中的作用。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纠纷解决途径,降低维权成本,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元蕾,姚金菊.網站提供存储空间的版权侵权责任承担[J].人民司法(案例),2009

[2]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交警协警个人剖析材料下一篇:联合体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政治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