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2024-06-01

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共13篇)

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1

听“高老师”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民主小学体育组徐周几天前听了一节高老师上的体育公开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一些心得、体会。收获真的很大,期盼以后有更多机会听这样优秀的教师上课,下面我就说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高老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高老师课下准备一定非常充分,教学形式的多样可以感受到这点。其次是教学器材的使用,能把一种器材多样化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还有课上的队形转换,上课时调动学生的能力也让我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些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部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最后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好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现在自己的知识,能力与体育组教师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觉醒,才能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听了一节这样生动的公开课,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感觉自己的课教的还是传统教学,上课缺乏新意,一点不生动,积极性不够,像平时训练一样,找到了很多教课的不足只处,可我不会气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不断的加强学习,要早一天像高老师那样把课上的那样精彩。

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2

1.公开课要备学生。备学生宜备些什么?一要备知识水平, 这个班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上课所能提升的高度, 提得过高, 学生达不到, 就会灰心失望, 上课的效果会大受影响;提得低了, 学生没有求知欲, 课堂没了高潮。因此, 如果借班上课, 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不妨把教学的思路与该班的任课教师作个交流, 听取意见, 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二要备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思想状况等, 这些虽然和知识水平没有多大关系, 但和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它会提示教师上课时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对这一方面的准备,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有可能还会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2.公开课要面向学生。很多公开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参与率低, 特别是提问, 由于师生之间不熟悉、学生紧张等原因, 通常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回答问题。对一个班级来说, 优秀生不是全部, 大部分中等生需要关注, 而学困生更不该成为课堂的配角, 他们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才是真实的课, 才是负责任的课。因此, 教师在上公开课时, 不能光想着怎么向听课的领导和教师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 更多的是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 怎样让学生真正发展思维、掌握知识, 怎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进步。

3.公开课别让学生演戏。别让学生演戏不是指不让学生表演, 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或是课前排演小情景剧, 在课堂上表演以辅助教学都是可行的。公开课需要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盲目赶潮流, 为用而用。如朗读, 通常分为初读、细读、品读三个层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况以及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是通过合作形成探究、讨论的氛围, 通过生生参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 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使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对一些没有争议、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完全没有必要分组合作, 至于“演戏”就更不应该了。

公开课上老师的情感虚饰 篇3

功利促成虚饰

新课标反复提倡的一个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平台。所以凡公开课我们都可以见到“探讨”这一环节,它好像已经成了新课标旗帜性的标志,似乎谁不用谁就跟不上新课标精神一样。其实有相当部分老师对它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种皮毛性的浅层效仿阶段。探究的气氛越热烈越好,冷场是公开课第一大敌,于是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让课堂热闹起来成了第一要紧的事情。花哨的东西越来越多,纯正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其实仔细想想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掩饰的还不是老师自己的一种功利行为吗?有个老师在上《甜甜的泥土》的时候,为调动起学生的激情,上课伊始直白地告诉学生,我们这堂课要分组竞赛,要分出高低,最后获得胜利的组有奖品。把这些初中孩子“低幼化”,好像是面对一群稚童,反复地问他们想不想要奖品,一次不够来两次,直到学生大声地说“我想要”为止。有趣的是,老师上着上着也就把自己的许诺给忘掉了。我真怀疑那老师脸上的笑容及其漾出的情感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这让我想起了余映潮老师上的《七颗钻石》和李镇西老师上的《春之怀古》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花哨的东西,有的是诗意的穿引、浸润的馨香和写在脸上的那份真诚,因为他们避开功利的纷扰带领学生真情地投入到文本的解读和体验之中。

窘境促成虚饰

既要上出语文味又要上出新意来,确实很难。这其中,没有比冷场更糟糕的了。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机智问题,有情感调动能力问题,有知识层面的,有情感层面的,总的来说还是老师素养问题。所以当老师担心或者面临尴尬冷场时,窘态便出现了。老师一方面想极力掩饰窘态,一方面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寻找救命稻草——发言者,哪怕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也是“感恩”不尽,并赶快接过他的话头引申到自己所预设的轨道上来。所以课堂上你会不断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拿着话筒搜索着有发言可能的学生,在他们的眼里读到的只有两个字:渴望。于是“大胆点”,“没关系”,“加油啊”这样一些几乎是噪音的东西充斥着课堂。若是有人举手,教师的那种感激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于是便经常可以看到老师高举话筒一路小跑笑容可掬直奔学生面前,也不管回答的有没有道理,都一律说:“你真棒”“回答得太出色了”“太深刻了”,学生是需要表扬,但是绝不是这种虚假的表扬。

其实这样的鼓励更多是说给评委听的,给听课老师听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自私的。我们还经常会发现许多老师在学生答完之后都会很“礼貌”地说“谢谢”。学生回答问题天经地义,是学生的“天职”,也是促成学生思考阐发自己见解的好机会,何需如此虚情假义地一再道谢呢,莫非是自己的心境由衷而发抑或真的是因为他们帮助你摆脱了困境很感谢不成?

环节设置促成虚假

为了热闹,为了合作,为了出彩,为了更能体现新课标精神,于是老师们想着法儿变花样,有的甚至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如有个老师在上《甜甜的泥土》一课时,她说到:“我们从小就感受母爱抒写母爱,都几千年了,很老套”。且不说这话的科学性与否,下面的话就更假情假意了,“那么我们写封信给编辑,把这篇文章扔掉算了,行吗?”学生当然会说不行,于是为什么啊?导到自己的目的上来了,表面上看,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其实仔细想想,从老师的提问到学生的回答,哪一点是由衷的情感迸发呢?为设置而设置,为热闹而热闹,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帮助,那又设它干什么呢?

《周庄的水韵》是赵丽宏写的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课上到最后,老师为了创设一个高潮,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现在想对周庄说些什么?老师设置此环节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今日之周庄受利益驱动已经被过度地开发使其韵味受到破坏。乍看起来,好像这是颇有创意的拓展,然而我们今天上的是语文课,老师的职责是引领学生细细地品读美文,把它牵强地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似乎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正欣赏着美丽的周庄水韵,突然这样来一下,似乎也不和谐。还有个老师上到最后,告诉自己的邮箱,叫学生上完此课后有什么阅读启示可以写信告诉她。姑且不论你这堂课能否达到这样的功效,再说借班上课的学生还真的与你联系?这环节不是给评委和老师听,难道是真的为学生设置?这种做秀般的环节设置就是典型的情感虚饰!

同样是结尾,同样是为了创设高潮,湖北孝感的方彦萍老师上的《药》一课,在分析完众人对夏瑜之死的心态之后,老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夏瑜有在天之灵的话,他会向这些在世的人说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它回扣并拓宽了文本,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而且从前一环节过渡到这一环节一点也不牵强,顺其自然。学生的回答也是经文本洗礼浸润之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喷发,或怒或骂,一切都是真实生动的,留给读者或者学生的绝不是单调枯燥远离时代的政治说教。

情感促成虚假

语文在本质上是属于浸润式教学,而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实证。它需要老师调动情感,或诗意地去徜徉,或尽情地去共鸣,把自己的情感融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句,而不是靠轰轰烈烈,极度夸张乃至搅起的分噪音。有位老师上《桥之美》,刚开始还不错,不知什么原因,到后来情感投入有些变形,语速越来越快,音量越来越大,与此相比较的是学生在这样不和谐的高分贝声音压力之下,似乎怎么也融不进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有一个老师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语速奇快,节奏奇快,情感丰富但是有些夸张,使学生有一种疲于应付的压迫感。如此情感充沛的诗歌其实无须你穿梭其间不停地旁征博引。诗歌文学性更强,它当然首先要教师自己调动起自己的情感,才能感染学生,然而情感的炽烈绝非是用高分贝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叫喊。在老师的不断逼迫中,不说学生有没有思考的空间,单单那样紧张的气氛就会让学生受不了。这与提倡品味浸润的语文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我这样说,绝非要淡化老师的情感,相反没有激情就不叫语文课了。激昂时要激昂,当舒缓处要舒缓,要用恰当的方式与和谐的气氛引领学生。老师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连缀穿引,犹如竹蔑师傅手中上下翻飞的竹片,让学生和自己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上公开课的心得总结 篇4

你知不知道,那天我主动帮助了一位EF的同学换一样小礼品,他非常想要,所以我拿了我的书里的小印章给她换。知道我为什么要帮助她吗?因为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我还帮助了老师她。我帮助老师她不要让男生乱弄电脑,如果弄坏了就要拿钱给老师,让她再买一个电脑。所以我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了,要主动去帮助他人,让我感受到主动帮助别人的意义,所以我一定要主动帮助他人。

这次上EF的时候,我又没迟到,但是这次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班级的门口上贴一张纸,上面还写了我们班级里所有人的名字,还有班主任和上课的老师名字?

开始上课了,老师在这之前问我作业做了没?我就说:“有!”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今天,我们要上公开课。”然后我很惊讶!因为老师之前没有跟我们说呀!

所以我们在做公开课的准备,老师就跟我们说上公开课的时候要干什么,所以我们都在看着老师等一会儿要我们干什么?

说完和看完以后,我们就课间休息十分钟。然后有一位女同学站在换东西的柜子前看着,然后我看见了,我就问她:“在干什么?”她回答我说:“我想要换一个东西,但是印章不够。”然后我想了又想,就说我可以用我以前书里的印章来给你换你想要的礼品!

换完以后,我们就回到教室里。然后没过多久就上课了,老师就跟我们说完以后,就让家长进来,然后老师就自我介绍,她是用英语说的。邓老师不在,我就让我哥哥以前的那个班主任叶老师来代替,然后叶老师开始翻译在说什么。

后来我们开始男女对决了,老师就给我们做示范,然后就这样开始了。

老师从电脑里投出一个红色的图片出来,我就和男方的一个人来比谁先按到那个东西,就要回答问题,如果对了就加分,如果错了,就让对方回答问题。就这样我们女生老是反败为胜!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们也输了,但老师就说我们表现得很好,所以老师给了我五个印章。

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5

一、关于上课。大多数同学表现很好,准时进入直播间并认真上课。个别同学不能按时上课,上课老是让人催。每节课上到六、七分钟左右的时候人才能进全,个别同学光是手机在线,老师点名的时候也不在,人不知道干啥去了。上课的同学中,一部分同学光听,不做笔记,懒于动手,没办法,只能用提交课堂笔记的形式督促其学会做课堂笔记。

二、关于作业。大多数同学表现良好,积极认真完成作业。个别同学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交作业的同学中,也有的是应付差事,不按要求完成。

三、关于家长的配合。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好,有什么情况我在群里一说,家长马上该回话的回话,该说明情况的说明情况。有什么问题也能和老师直接交流沟通。如实反映孩子在家里面的情况,监管好孩子的学习。但还有个别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打电话询问情况,家长还找理由,包庇孩子的懒惰,试问有这样护短的家长,孩子怎能不偷懒,又怎会成绩优秀。

从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三观正的家长。

评刘老师英语公开课(精选) 篇6

钟利平刘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与图片相结合导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PPT向学生展示了我们自己学校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的学校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呢?”这样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是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特别强烈的想要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学生迅速的就被吸引到课堂。接着刘老师就可以很自然的进入新单词的教学。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而且刘老师教育教学基础扎实,特别是将美术的简笔画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学生都由衷的敬佩她,因而上课也表现的特别的活跃。刘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各类游戏,不同方式带读,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刘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7

案例1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节课, 四十分钟时间内教师共组织了五次讨论. 五次讨论的问题分别是: “28+ 17 = 45和17 + 28 = 45为什么得数一样?”, “28 + 17 = 17 +28在等号的两边, 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地方不同?”, “ ( 28 +17) + 23 = 68和28 + ( 17 + 23) = 68为什么得数一样?”, “ ( 28+ 17) + 23 = 28 + ( 17 + 23) 在等号的两边, 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地方不同?”.“通过观察 ( 45 +25) +13 =45 + ( 25 +13) , ( 36+ 18) + 22 = 36 + ( 18 + 22) 这两道算式, 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五个问题中, 第二、四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第五问涉及比较、观察,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总结、概括, 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降低问题难度, 利于学生全面思考、准确概括. 其余几问, 问题简单, 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 不妨再退一步, 四十分钟五次讨论是否有点“讨论疲劳”? 听课时, 我发现只有第一、二两个问题还有学生讨论, 第三、四两问学生干脆就默不出声. 讨论不仅没带来课堂的生动, 反而使得课堂出现了冷场.

案例2听“分数应用题”这一课时, 教师出示: 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 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题目出示以后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 不敢多讲话, 不敢评论, 充分发扬民主, 由学生解, 由学生讲.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可就是未见教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 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

案例3听三年级“分数的认识”这一节课时, 我坐在该班最后一排一位学生 ( 全班53人, 该学生单人单桌) 后边. 教师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在一起讨论, 一节课组织了两次讨论,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然而我发现身边单独一桌的学生自始至终默默无语, 或者说自始至终就没有学生 ( 前面学生刚好四人一组) 和他讨论. 两次热烈的讨论中, 他都是被班级遗忘的角落.

那么, 什么样的讨论才是必要的呢? 如何真正有效运用好讨论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 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心有学生. 讨论不是为了课堂热闹, 也不是为了作秀.讨论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 把若干名学生组合在一起, 为达到同一学习目标, 通过相互合作, 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 它把学生由传统班级中单纯的旁观者, 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它既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造性思考, 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它使学生由过去个体与个体的单独竞争式学习中走出来, 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有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意识和群体创造意识. 讨论是为了组织学生更有效的开展学习, 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是为了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讨论, 真正心中装着学生时, 讨论才不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精心准备. 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

对教师来说, 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可讨论性, 选择恰当环节,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问题应该尽量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有价值而且个人难于完成的内容, 选择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理解但又不确定或充满怀疑的内容. 可讨论可不讨论的问题不安排讨论, 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安排讨论, 经过讨论难以把问题弄清楚的问题不安排讨论. 作为一种合作学习方式, 只有在学生有合作需要时, 让学生合作, 讨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对学生来说, 短时间内 ( 课堂上一般2 ~5分钟) 不一定能做到深入思考, 这往往直接导致讨论流于形式. 美国历史教师詹妮丝博士在谈到美国中学教学方式时指出, 讨论是美国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教学除了在教室进行外, 更多地是在图书馆, 那里有许多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参考的资料, 学生只有综合了许多的资料, 总结问题的诸多方面, 才能解决问题. 可见, 在讨论学习方式中, 学生若想真正深入思考, 深入探讨, 必须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准备以及单独思考过程. 所以, 需要安排讨论时, 教师不妨在预习时就让学生就论题充分准备. 再次要积极参与. 参与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讨论中, 教师往往作为旁观者, 以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然后学生自己推选所在小组的发言人, 展示小组讨论的“合作成果”. 这样做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 教师毕竟还承担着指导的责任.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问题抛出以后就等着学生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支持者、帮助者, 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 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 引领思想点燃智慧.

讨论的主体是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是讨论的参与者. 讨论时应该避免少部分学生发表意见而大部分学生一直充当听众的现象. 教师安排的讨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做到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有着积极而有效的用; 但这个作用的发挥必须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真正有效实现.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有效的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问题要注重选择和引导, 要重视讨论的效果, 不能搞形式主义.

老师上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8

“服务创造价值”,现有的迪士尼乐园已经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这个主题乐园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来自于服务。在日本东京的迪士尼乐园,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乐园每年接待近2000万游客,相当于一个上海市的人口数量。如何让这2000万游客玩得尽兴并心甘情愿地花钱?迪士尼自有法宝。

有资料显示,东京迪士尼乐园对普通扫地的暑期工都要培训三天才能上岗。一个扫地工要三天培训?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迪士尼方面觉得很有必要。据了解,在迪斯尼,有三种情况下不能扫地:开门时间不能扫;关门时间不能扫;客人15米之内不能扫。 “怎么扫”同样有学问:树叶怎么扫,纸屑怎么扫,灰尘怎么掸,各有讲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扫地工还要学会抱孩子。有人要问,抱孩子还要学?可事实上,迪士尼认为很有必要:帮助游客抱孩子,搞不好会把孩子的腰给闪了,或者是把孩子的脖子扭了,这样都不行;所以,一定要学会正确抱孩子的方式。还有,扫地工人要对整个乐园非常熟悉,任何问路都能准确指引;还要掌握各种型号的照相机,能熟练地给游客拍照……

本土的服务业要搭车迪士尼乐园,如果没有这份细致和耐心,如何俘获中外游客的心?或者,假如乐园里的服务和乐园外的服务水平相差太大,乐园外的服务业又如何分享迪士尼的甜美蛋糕?

不过,困难的不是服务技术上的改进,而是持之以恒地实践“以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理念。这,也是迪士尼始终提醒服务业从业者的价值观。在迪士尼乐园,不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冬雪飘飘,身着笨重服装的米老鼠、唐老鸭永远是孩子们追逐合影、签名的偶像,尽管要重复那些固定的动作,但表演者从没有表示出一点点懈怠。同样的态度也体现在迪士尼乐园的舞台剧场中,演员们日复一日表演同样的剧本,却始终和观众一样充满激情,不会偷一点懒。但现在有些服务企业,一开始为了招徕客源,服务很是热情周到,可真正把“以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理念坚持下去的,却凤毛麟角。

社会公开课我爱老师[小编推荐] 篇9

邢晓妍

一、活动目标:

1.熟悉老师,增进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感受教师像妈妈一样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二、活动准备:一些教师关心孩子的情景图。(如:安慰孩子,带孩子活动)、班上老师的照片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老师的照片。

师:你们看到谁?她们是哪个班的老师? 师:老师在干什么?

(二)老师除了做这些还帮小朋友做了哪些事?(老师每天带小朋友做活动、玩游戏,小朋友睡觉时老师要给小朋友盖好被子,小朋友起床时要帮助不会穿衣服的小朋友穿整齐,小朋友吃点心,吃饭时要分餐,添饭菜,老师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老师很辛苦的)

(三)你们喜欢不喜欢这些老师?你们爱老师吗?为什么? 小结:所的有老师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小朋友,爱小朋友,每天都会为小朋友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所以小朋小朋友也要爱老师,喜欢老师。

(四)师幼互相表达彼此的感情。

1.小朋友是爱老师的,那小朋友要怎样表达你对老师的爱呢?(抱抱老师、亲亲老师)2.有小朋友愿意上来抱抱老师吗?

(小朋友请看后面有好多老师对不对,还有园长妈妈,他们和邢老师一样也爱小朋友喜欢小朋友,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小朋友。小朋友也要爱他们喜欢他们)

听康老师公开课的几点感受 篇10

听康老师公开课的几点感受

计算机系 温跃平

5月9日下午,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康菁发老师在一号楼510一体化教室开设了《Flex前台程序设计》公开课,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了听课和评课。

康老师的公开课讲的课题是“Flex中dissolve溶解特效组件的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老师都认为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难讲,但恰恰给听课人留下的印象是:康老师的课非常平和、清晰、自然、流畅,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重点、难点把握、剖析得非常透彻,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教学效果良好。下面就两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感受。

一、学习教学方法

首先,从课程导入来说。课程导入,是每一堂课的第一步,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整堂课的效果好坏也就取决于此,康老师采用提问方式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其次,学生为主导,学生活动丰富。填鸭式教学已经退出教学历史舞台,取代之的是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处处体现了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活动,就是围绕着教学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的学生的练习活动。康老师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学生变成主体,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项目化的教学,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真正掌握dissolve溶解组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之末,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吸收,自我变现做反思。同时,教师本人也对自己在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及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反应等方面做出的反思工作。另外,教学反思,是双方面的反思,即是学生的反思也是教师的反思,这有利于总结教学成果,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康老师通过dissolve溶解组件案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如何去使用dissolve溶解组件等问题。

最后,教辅手段先进化。制作教学课件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康老师使用的PPT课件,有点过于简单,但为丰富教学,体现教学效果,尽量使用Flash或Director课件。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致力于教师的自主成长

从康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但同时也加剧了我的紧迫感。我认为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欠缺的还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好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

首先,立足本身,我认为加强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融会相关专业的知识。

然后,我们要务必提高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多学习,多研究,多探索。虽然我们日常的工作繁忙而劳累,也许我们也没有系统化学习制作课件的时间和精力,但我想我们可以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丰富自我。比如,去图书馆找资料学习,或者上网搜索制作课件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向多媒体制作的教师们请教。

其次,我们还要利用好教研活动的时间,来促进交流和合作。教研室是学校里最小的团队单位,但是再小,有了团结合作的保证,也是能创造出不可估量的成绩的。凡事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入手,逐步提高。

线上公开课 活动方案 篇11

(1)活动主题:

男神教你唱Bigbang(2)活动时间:

待定

(3)活动对象:

仙林高校英语沙龙俱乐部、小语种社团等

(4)活动目的:

通过映客直播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并通过微信群等形式抓取客户名单。

(5)活动内容:

通过映客、虎牙等APP线上直播课堂,由一名韩语教师及一名韩语助教进行。韩语教师负责授课,助教负责与观众互动。同时挂出微信交流群、QQ交流群,在群内放送课程相关学习资料。

(6)前期准备:

1.直播媒介:注册映客账号,并进行前期调试。

2.网络渠道:微信群、QQ群的注册及资料上传准备;

“资料索取链接”maka页面,要求学生填写电话、邮箱,发送至学生邮箱并由顾问短信提醒;

微信公众号文案撰写; 3.物料准备:宣传单页;海报;书签;

(7)前期宣传:

1.高校市场负责与各大高校英语沙龙俱乐部、小语种兴趣社团、cos社团等联络,邀请其参与此次线上公开课;

2.要求社团关注微信公众号并转发朋友圈,扩大宣传面;招聘兼职在各高校派发活动单页、张贴活动海报;派发书签等;

3.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推送;各大社团公众号转发推文。

(8)活动细则:

1.整个直播时间控制在1.5-2个小时;

2.直播右下角测试能否放二维码,二维码链接为“资料索取”maka页面微信、qq群二维码;通过此方法进行用户转化;

上公开课的日记 篇12

这次学校举行了一次公开课,程老师教给大家要心平气和的写字,并出了一本。《静心集》讲完以后,涂老师发言说:在我们班上,以前有一位同学字写得很不好,父母就让她去练书法,但过了一段时间,我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她的字没什么变化,我去问她,才知道原来是她父母逼她学的,书法写的不错,可她想的写作业又不是练书法,又写不好了,经过我对她的教导,后来她的字越写越好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完成,不能够为完成任务而去完成。

公开课教学设计2上 篇13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

霍邱县三流乡曹墩学校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三流乡曹墩学校

时峰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狼和小羊》的故事大概,我们已经知道了。这节课,同学们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同时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创造条件,抒发情感

1、读一读

⑴分别划出狼和小羊说的话,自己试读。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⑶小组内读,其它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来评一评。

(设计意图: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内容达到共鸣,使他们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读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读落到实处,使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以实现培养语感的目标。)

2、辩一辩

⑴狼真是不讲道理,故意找碴,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反驳狼找的借口。

①你可以找出哪些理由来反驳狼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了?(让学生自由说,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理由)

②你怎样来反驳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说)

⑵第三次狼不想再争辩了,因此只有狼说的话,没有小羊的争辩词,如果你是那只小羊,听了狼这样的话,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又会怎样与它争辩呢?请你像小羊那样,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说明理由。

假设有学生说出:“要是我爸爸在背地里说你的坏话,你应该去找我爸爸,也不应该吃我呀!”要组织学生讨论:“要是真的羊爸爸在背地里说狼不好,那狼是不是就应该吃羊爸爸呢?”让学生体会:狼做了那么多坏事,别人说他坏,那是事实,狼也没有理由吃羊爸爸。

(设计意图:争辩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争辩中学生要不断地理解课文,寻找根据,迅速作出合理的推理,还得组织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语言来驳斥对方,这既是思维训练,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谈一谈

⑴谈一谈你对小羊的认识:你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羊?要说清理由。

⑵如果小羊的头脑是清醒的,他认出了狼的本性,那他用什么办法才能平安脱险呢?(要引导调控学生想象的方向,使之符合理性。)

⑶请你对狼(或小羊)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学生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体会,使阅读过程成为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读书中交流讨论,发表见解,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样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拓宽,使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层面上又有一个提高。)

4、演一演

⑴小组合作,分工角色,自由练习。

⑵班内比赛(强调在演的过程中,要加进自己的想象)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让学生演一演,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把这些想象加进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表演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力,学生在说与动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演示《伊索寓言》中《狼和羊》的故事。

⑵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四、作业安排(1)、背诵课文

上一篇:给聋哑朋友的一封信下一篇:在Excel中查找重复数据与删除方法excel办公/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