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培训制度

2024-09-20

德育培训制度(精选11篇)

德育培训制度 篇1

焦家庄中学德育工作培训制度

一、培训目标:

1、明确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与实践依据,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明确传统教育思想应保留与扬弃的东西,明确素质教育思想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素质教育思想如何融合于班级管理中。

2、明确德育工作队伍中各个工作岗位负有的职责、权力、义务;提高工作力度和效率,更好地将学校的德育管理条例、制度落实好。

3、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群体;提高德育工作队伍中每一个个体的工作实力。

二、培训内容:

1、有关素质教育思想的内容、方法和落实。

2、有关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

3、有关班级工作的理念、方法:包括学校办学理念、班主任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师德。

4、系统阅读:加强校本培训,引导教师系统阅读教育专著,形成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知框架,在教师的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的方法。

三、培训方法:

1、主要利用每两周的班主任例会时间,经常性地举行教育理论讲座,结合学校工作的具体实例进行教育实践论述;有关校领导对学校德育工作解剖和述评,表扬先进,批评工作不力者。

2、规定各年级每周召开班主任会议不少于一次:

(1)总结上周工作,按照科学素质教育的观点加以评价,肯定

长处,指出不足,通报量化检查情况,对个别特别差的班进行批评;

(2)布置安排本周德育工作,指出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要求和

规范,并公布对每个班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的方法。

(3)研究如何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活动,探讨如何将德育工作

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探讨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班主任在上德育课时一定要有文字教案和记录。

3、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发现树立

典型,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益。

4、在学校统一布置下,德育处牵头组织班主任开展德育科研活

动。提供科研课题,鼓励研究出成果。

四、考核评估:

1、每个班主任都要有德育教育教案。政教处定期检查或抽查,记入班主任工作考核量化分。

2、政教处定期检查班主任班会工作情况,定期抽取学生调查了

解班主任工作敬业情况和德育工作效果,以作为对班主任的评定和鉴定的依据。

3、政教处将平时的检查督导结果汇集统计,作为班主任工作考

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在晋升职称、考核、评优时作为量化参考数据。

焦家庄中学政教处

德育培训制度 篇2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 充分注意到德育制度的整体性和动态复杂性问题。在此基础上, 不断改革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德育模式, 使德育走向生活, 经过全方位配合行动, 切实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

1. 重建德育制度五大特性平衡, 完善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

德育制度存在五个基本特性, 即导向性、保障性, 相对前期性、相对滞后性、相对稳定性。当五大特性间的矛盾平衡关系被打破时, 德育制度缺陷就会显露出来。社会环境是德育制度五大特性之间矛盾平衡关系的最大破坏者。但德育制度五大特性具有自身重建平衡的能力, 它会促使德育制度重新建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平衡, 而重新建立平衡往往是针对已经显现的具体的缺陷进行的。因此, 可以从对具体缺陷的分析入手, 寻找解决的方式, 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表现出问题的点, 正说明新的平衡点应建立于此。事实上, 德育制度具有相对前期性,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点的存在, 教育才能担负起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使命。未来则正是通过教育在现阶段培养的人而改变的。从长远看, 德育制度是社会环境的真正缔造者。因此可以说, 德育制度的德性是社会制度德性的德性。但是, 社会环境不会因为德育制度的改变而迅速改变, 德育制度本身也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迅速体察到德育制度五大特性的失衡, 这期间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变时期, 繁重的重建工作正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从德育制度的角度分析, 完善德育制度道德合理性的问题,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最根本的问题。解决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的主要手段是针对德育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由此开始, 可实现德育制度五大特性平衡重建, 更具道德合理性的德育制度在和谐的平衡环境中, 必然会使德育实效性有极大提高。

2. 德育走向生活

道德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因此, 道德教育原本就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 就是生活本身。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 教育的内容开始摒弃日常生活经验, 走向知识, 进而把科学视为惟一的追求。苏格拉底和赫尔巴特已经证明:道德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道德是可教的。学校德育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对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的。正是德育的这一特性, 使德育逐渐成为一种知识教育。德育在失去生活底蕴的同时也会丧失人文特性。

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 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过去德育的一个失误就在于德育与生活的脱离, 以致本应完成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 变成了单纯德育知识的教育, 并产生了把具有德育知识的多少, 做为个人德性评价标准的趋向。进入21世纪,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德育就是要揭示人的生活意义, 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与理解。德育过程中的理解一定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 一定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发展中现实道德水平的理解与指导。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 只有扎根于生活之中才有意义, 才会产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 才能付诸于道德实践, 转化为道德行为。

德育走向生活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 一方面, “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主体道德教育, 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另一方面, 德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要求德育表现出生活的特征。首先, 德育是为了生活的。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儿童从目前的生活, 逐渐走向未来可能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准备的过程, 而是一个本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其次, 德育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德育要教会儿童的是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 而不是到隔离生活的真空中去。德育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有了这两点, 显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道德教育就是一种生活。

当然, 德育走向生活并不是回归田园般的日常生活世界。固然, 德育在技术理性支配下, 由于过于追求科学化, 使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教育, 但是, 毫无疑问, 科学在道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德育如果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只能是盲从的、非理性的。但这也确实带来了与生活脱离的弊端。而德育走向生活也自然会受到日常生活世界本身的自在性、保守性的影响。因此, 德育走向生活并不是要用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取代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 而是要使德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 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教育的形式不只是道德说教, 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生活的氛围。德育要走进生活,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要富有情感, 要富有时代气息, 使学生在完整生活中, 获得德性完满的自由的发展。

德育制度必须依据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 以使德育制度的导向性指向生活, 这是完善德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走向生活必定会大大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必将大大提高。

3. 只有全方位配合行动才能切实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 而且错综复杂, 单纯研究或改革某一方面的内容, 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割裂现象, 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切实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 就必须有全方位配合行动。也就是要将德育的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教育集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即整合教育的思想。

(1) 五育的整合。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除了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之外, 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这一方面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给学生做人的熏陶。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人格, 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 学校教育不能把德育孤立起来。那种为强调德育而刻意突出德育的做法, 其实往往是对德育的架空。应该把德育融合于五育之中, 各育都要蕴含德育要素, 德育也要体现各育的基本精神。

(二) 对德育内容及德育过程加以整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 德育内容都不是割裂的, 某一方面教育的实施都包含有对其他方面教育的影响, 一种品质的形成与其他品质的形成也是相关的。学生不可能通过某种教育或活动, 一次性完成思想品德的形成。德育制度作为一种德育资源, 只不过是众多德育资源中的一种, 虽然其地位和作用决定其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整合中作用重大, 要先行一步, 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资源, 单纯依靠德育制度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二十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

构建德育制度 提高德育实效 篇3

【关键词】构建,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已发生变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在呈下降趋势,如何构建学校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拟从构建学校德育制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一 、学校德育制度的分析

德育制度是有关学校德育的规范体系。刘天娥在《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一文中提出:“德育制度规范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作为一种学校制度,它除了以其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行为外,主要的是以规定、规则、条例等形式来规范和指引学生的行为。”德育制度既是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的具体规定,又是对学生道德发展和道德面貌做出的规定,包括正式的、理性的、系统化的、形诸于文字的行为规范,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升降国旗制度等学生的礼貌常规和品德评价制度。

如何构建德育制度,使其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義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它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德育制度实践误区

近年来,随着德育教育的重视及人们对德育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去构建有成效的德育制度已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但是学校德育制度建设仍处于摸索之中,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德育制度缺少远瞻性,“培养有道德的高素质的人才”的德育目标虽有提及,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成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的真正目标,更多的学校德育制度建立的出发点往为了规范、约束、激励和指导师生的教学、生活行为。

第二,德育制度内容苍白,缺少激情式的教育力。道德教育基本上以教条说教模式出现,对教育的主体的个性认识不足,把教育的主体学生看成是相同道德认知水平的被接受对象。把道德规范与学科知识等同,如学习学科知识一样去教学,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德育制度呈现模式僵化

为片面追求德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唯制度至上,具体表现在:重管理轻教育,重处罚轻引导,重结果轻过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机械化,教育者把对学生的教育用制度套上条条框框,其范围如蛛丝网,囊括各个方面,教育者以制造产品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用“产品质量条例”要求学生,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同工厂出产的产品,质量合格了却缺少了应有的个性。教育者以“制造产品”的心态让学生学发展成为特定类型的人,僵化教育手段,将德育从教育简化为管理,以管理代替教育。

第四、德育制度评价功利化

强大完善的德育制度既给教育者带来了方便,也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育者为自己的教育能顺利实施自己的目标,用观察和量化数据的方法来评价、测定德育的实施,将德育的结果外显化,不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学生表现的优劣,甚至以学生犯错的次数来德育工作的效果。并将这些评比结果德育工作者的绩效考核挂钩,使学校德育工作蒙上功利主义的色彩。

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制度的重要性,但有时过分夸大了德育制度的作用,错把手段当作了目的。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德育制度对人行为的直接影响,也要关注它的间接影响。

三、学校德育制度构建

鉴于当前学校德育制度中的不足,笔者认为:必须构建高效的学校德育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一个由交互主体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互动和情感相关的人类道德情感之网”,以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交往环境,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坚持德育制度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德育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缺少学生的参与是残缺的制度。必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来。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中没有把学生视作道德的主体。制度的构建以教育者的单方面的设想为基础,学生的参与度不足,甚至没有。德育制度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与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原则。要使学校德育制度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导向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订中来,让学生对所建立的制度产生理解和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遵守并执行制度。否则,制度就只能是对学生的一种外在束缚.一旦失去监管,制度就会失去其效用。

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打破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德育制度唯一执行者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制度执行中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制度执行公正。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制度执行的公正性。比如组建由教师、校领导为指导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当学生违反制度时,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强制处罚,而是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机构,通过公告,学生自我申诉,再讨论,最后对照制度给予处罚。这样既保证了公正性,也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

其次,德育制度建设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德育教育的是为了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有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把德育制度当作监控学生的依据。我们在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样的现象:学生只要违反了规章制度就给予惩罚。把学生限制在制度的条条框框之内,没有“法外情”,稍有逾越,不问情由,一律视为违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事”,影响班级或教师个人的利益。

德育制度和德育规范应以鼓励和发展学生为目的,而不是以限制和束缚学生为目的。德育制度的构建更应该是具有引导性。在实践中,德育制度更应该是引领学生怎么做是好的,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不可以做,让学生透过德育制度,明白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更不能用审视的目光对照制度,拉学生对号入座。

第三,德育制度的构建要坚持灵活原则。学校德育制度代表的是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意志,当它形成为制度时容易僵化,会造成教条主义与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绝对分裂。德育制度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服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惟制度,不机械,在制度与学生间找准平衡点,灵活运用德育制度。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构建德育制度要坚持制度的主体性、发展性、灵活性原则,让制度服务于人,在实践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和选择愿望的主体来实施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7,3

[2]刘天娥.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3]郎朋.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

德育队伍培训工作 篇4

学生团队协作、团队精神的教育。召开了篮球运动会、校园足球杯、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卫生流动红旗争夺等集体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理念和集体情操。而《文明班集体评比》将以上所有班集体团队工作中成绩累加而得分,是整个班集体团队工作的汇总。

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烈士陵园清明扫墓,国际禁毒防艾宣传活动,维西县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爱护环境,美化维西”综合整治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亲身体验社会,融进社会生活中去,有利身心健康,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

“爱护环境,美化维西”综合整治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举止文明感化身边的人,让全社会的人都积极参与到建设美丽维西,美化维西环境的队伍中来,使维西的明天更美好,维西的环境更干净,天空更灿烂。

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做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才能使社会更和谐。同时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力。

05 德育培训材料 篇5

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德行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此没有规定。但是依据我做学生和做教师的经验,我认为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德行: 一.不以职权谋私利

职权的产生,本是权利分离为“权”与“利”的结果。行使职权不是为了行使职权者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真正权利人的利益。在与真正权利人的关系上,行使职权者的合法利益是取得报酬,行使职权是他的义务。履行义务不能给义务人带来好处,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天经地义的。不以职权谋私利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第一条准则,教师自然应当遵循。

不以职权谋私利的原则要求教师不得把学生和学生家长当作自己谋取工资外收入的工具,因此收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礼物的行为、收取学费外苛捐杂费的行为、向学生推销商品的行为、利用学生家长给自己办私事的行为、让学生为自己提供免费或廉价劳动的行为,原则上都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二.敬业

拿了工资不能睡大觉,敬业精神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第二条原则。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工作时间上的灵活性、工作内容上的自主性和广泛性,敬业精神的有无和高低对工作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

敬业精神当然不能仅仅停留于保证本职工作时间上。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不忘传道、授业、解惑及其准备,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上进心,把工作时间中的闲暇甚至非工作时间都尽量用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和业务能力。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靠一天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教师行业应当实行高薪制和依靠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三.诚实

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信任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教师必须诚实,才可能获得威信,从而使学生自愿受其影响。出于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真诚的渴望,学生瞧不起不诚实的老师,尤较瞧不起没水平的老师为甚。学生对于诚实的老师总是怀有一种由衷的敬意,对于不诚实的老师则会因为轻蔑而糊弄他们的要求。不诚实是国人在道德上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教师在职业道德上最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灵魂的毒害,没有比教师不诚实为害更大的了。

诚实要求教师不说谎,不做假,知错认错,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诚实也要求教师在普通道德(本文所讲的教师的德行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如果在道德品质上有其他严重的缺陷,就很难做到诚实;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道德缺陷暴露在他人面前,尤其是暴露在孩子们面前。诚实还要求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因为业务水平不高的教师也很难向孩子们坦白地承认这一点,于是不可避免地遮遮掩掩,或滥竽充数,这当然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四.公平

公平与诚实一样,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强烈的渴望与追求之一,不公平则是教师丧失威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平又是法治的精髓,教师必须在公平问题上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公民来。

公平要求教师在评分、评奖或惩戒学生时必须严格依规则办事,绝对不能有任何存心的偏袒和歧视。公平要求中小学排座位时教师应遵守前矮后高和左右定期调换规则。公平要求学生干部候选人的产生或依自荐或依预选,而不能由教师任意指定(但允许教师将受处分尚未撤销的学生和学习成绩极差的学生按既定标准从候选人中排除)。公平还要求教师尽量避免不公平的嫌疑,做到拒收礼物,遵循先例。五.有爱心

爱心对于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儿童和青少年一般都有很强烈的感恩心理,如果他们觉得老师爱他们,他们就会自觉地好好学习、好好表现以取悦于老师。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由于利益驱动对他们基本上不起作用,除了天性(好奇心)以外,唯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就只有爱心了。

基于爱心的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侮辱学生,原则上也不得体罚学生;教师在通常情况下应当和蔼可亲,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应当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和睦相处,并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尽可能地得到发挥;教师应当耐心地教育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的学生,决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予以歧视;教师应当尽量用说服的方法解决纪律问题,不能用处分代替说服,不能对受过处分的学生在态度上加以歧视;教师应当关心生理上、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和生病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里出了事故的学生,尽量给他们以帮助;教师做任何一件工作都应当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对学生更有益的办法?

上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发扬光大主要应当依靠教师的自律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舆论监督。但是任何恶行如果不加惩戒,就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最低要求应该规定为职业纪律,对于违反职业纪律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惩戒。

教 师 是 什 么

德育队伍培训计划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学年,我校将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积极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采取得力措施,把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指导思想

二、培训目标

培训工作重点为:着眼点放在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培养一批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三、培训对象

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将采取骨干培训、个别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分层培训,以骨干教师带头,辐射其他教师,以达到教师的整体优化。

四、培训内容和方法

强化师德教育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制定计划,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五四”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师在学习中要做好笔记,对照要求,严格查、自省,写出体会。通过一系列学习,塑造我校教师的良好师表群体形象。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比自己的工作查找自己的不足,形成书面材料。

五、完善评比、检查、奖惩制度 其主要措施:

1、成立学校师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吸收学科带头人参加。

2、学校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具体检查指导各组师训工作。

3、德育处具体负责对各组培训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有检查、有记录,有通报,年终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学科组带头人及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无故不参加培训和培训不利的学科组长和组员给予批评,并在业务考评中扣除相应分数。

我们坚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常抓不懈,措施得力,教师的综合素质定会稳步提高。

六.培训具体安排1、9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10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2012年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3、11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4、12月学习舍己救人英雄女教师殷雪梅事迹。5、2014年3月—2014年4月,继续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请学校有关专家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专题讲座。6、20104年5月—2014年6月,继续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五四”普法教师读本》,进行分组讨论,参加培训教师进行自我总结,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通报考核结果。篇二:德育队伍培训计划 xxxx(2015—2016学年)德育队伍培训计划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全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事业,更是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培育“四有”新人,必须坚持德育创新,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因此,我校把对德育队伍工作能力的培训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为整体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培养好德育队伍,特制定以下计划:

1、每学期邀请专家就德育理论、德育途径和方法进行专题讲座,不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二是明确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三是明确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系统工程。

2、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讲座,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利用心理知识辅导学生、服务学生的能力。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意识,倡导用高超的师能体现高超的师德

3、加强德育处人员学习和培训,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及时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塑造良好的处世形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多种形式开展班级管理经验和技巧的交流。

4、充分利用德育处的活动机会,始终把常规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某些棘手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5、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以此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

6、本着抓小、抓细、抓实的原则,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通过师徒结对子,狠抓青年班主任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班主任业务能力,强调班主任工作从细节做起。

(2)选拔骨干班主任参加市县班主任技能培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的工作局面。

(3)开展题为“我的治班理念”的班主任论坛,提炼班主任“治班格言”,撰写教育随笔或个案分析,试行班主任首席制(一届两年),推出我校的名班主任;

7、依据德育工作职责,试行“项目管理”,强化“精细管理”,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意识,做好深入年级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在管理中要效能,在管理中要质量。篇三:德育队伍总体培训计划 台头一小德育队伍总体培训计划(2012-2013)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而且专业性强,对精力、能力、经验、素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一代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还直接制约着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班主任培训总体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班主任的岗位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培训对象:在校从事班主任工作及准备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四、培训内容:根据我校德育队伍现状及岗位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主要内容有:

1、教育政策法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5、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

6、个案分析与问题交流;

7、课题申报与操作。

五、培训方式和途径:

1、岗位培训

(1)讲座:邀请德育专家或优秀班主任作专题讲座。

(2)交流:组织班主任进行专题交流,围绕同一主题展开讨论,有利于思考的深入。

(3)观摩:班主任优秀主题班会展示,使新班主任通过具体的观摩,提高能力,增长才干。(4)竞赛:组织班主任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竞赛活动。如班主任工作理论知识竞赛、班主任教学基本功竞赛、班级活动设计竞赛等。

2、课题研究

组织班主任参与德育课题的研究,要求每人(每年级)至少要立一个校级(或以上)德育课题。

3、参观学习

组织班主任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优秀班集体中学习,实地考察、耳闻目睹,增强对先进经验的认同感,提高认识。

4、系统进修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安排班主任参加系统的培训和进修,同时鼓励班主任报考高一层次学历进修等。

5、师徒结对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实效,推行师徒结对制,要求年轻班主任与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结对子。在培训阶段,必须做到听师傅两节班会课、一节主题活动课,邀请师傅听一节班会课、一节主题活动课,当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请教。

六、培训措施:

1、平时学习笔记检查,论文交流,期末评比考核。

2、一份学习笔记、一篇教育个案、一次班级活动方案设计、一篇专题论文。

德育培训制度 篇7

关键词:自考,德育,教育

自学考试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有效形式。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创立至今, 已跨越六个五年计划,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利益结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人生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在新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时期, 自考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实行新的举措。而事实上, 时下的自考教育是缺乏德育建设的, 因此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是以新颖、丰富、真实、典型、富有实效性、感染性、针对性为主要标准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社会认识的教育, 是高校自考班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 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结合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激情。高等教育德育管理工作, 是超越于知识传授的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 其主旨在于促进学校、教师与自考生构建和谐关系, 使自考生各方面素质同时得到提升。

二、当前自考培训机构学生的德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政府的大力支持自考培训机构的发展下, 自考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 因此有必要将自考德育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导致自考培训机构一些学生的德育现状出现以下特性。

1. 缺乏自信, 奋斗目标不明确。

对于自考生来说, 有70%的学生是比较缺乏自信, 在学校感到孤独, 缺少与同学的互动以及与老师的沟通, 导致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同时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 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 导致奋斗目标不明确。而有65%理想观念过于现实, 追求实惠。有些学生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2. 意志力低, 学习效果不佳。

据调查:有51%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会坚持到最后胜利, 还有34%的学生不能坚持到底, 有35%的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 37%的学生选了“经常犹豫”, 这些反映一些学生存在怕吃苦, 意志力低, 缺少青春的勇气。有21%的学生表示学习缺乏针对性, 带有盲目性, 有21%的学生不喜欢或比较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说明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有盲目性或根本不了解自己喜欢的特长。还有18%的学生选择条件允许就会逃课, 这说明一些学生在学习方面不自觉、学习动力不足引起学习效果不佳。

3. 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不强。

据调查:约有25%的学生对随地吐痰不以为然, 有12%学生对破坏公共财产乱丢垃圾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见学生的道德意识低下。因此加强德育, 这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从根本上提高自考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三、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些自考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 同时随着自考培训机构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生源素质的下降, 相当部分自考培训机构德育工作暴露不少问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考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 德育工作在有些学校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重智轻德的现象。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能采取冷处理就采取冷处理, 对于学生的提问有些领导表示一无所知。

2. 学生德育管理的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德育管理的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目前的自考培训机构虽然要求新生一入学就认真学习学生手册要求每位学生严格遵守文明寝室、文明行为、请假等制度, 并在学习后对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同时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等, 可如今部分领导都是开口说空话, 既没有对学生生活中或在课堂中加强关心, 也没有组织集体活动, 而学生在学校就像混日子, 浪费青春等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怀疑。这种德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实效性、渗透性、持续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四、加强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形势, 大胆创新。

1. 更新德育观念, 增强德育管理意识。

党和政府一贯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件和法令, 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为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当前学生的德育素质已经成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首选条件。首先, 在体制上, 树立起整体性意识, 实现传统应试教育中“智育第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德育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转变。其次, 在德育思维上, 树立起德育现代意识, 实现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再者, 在德育内容上, 树立起德育创新意识, 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 使德育内容更加科学化。最后, 要树立德育主体性意识, 实现从单向灌输式向双向引导与交流的方式转变,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学校更需要把德育管理工作摆在学校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

2. 创新德育机制, 明确德育目标。

自考培训机构德育管理工作必须创新,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硬灌方式, 必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比较, 甄别, 自我反思, 自觉探索, 从而得到德育上的领悟, 从纷繁的现实中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此外, 明确教育目标, 还需要完善德育工作新内容, 德育内容的调整需要从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 有意识地加强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作一般规律的研究, 完善德育内容, 积累新经验, 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又用发展的观点, 动态地研究大学生德育特点, 对传统的德育内容进行优化。

3. 工作系列化及思想教育有序化。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衰成败。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深层次教育, 在结合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做出深刻的理论分析, 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 使自身向专业化方向提高。同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突发情况, 对学生进行随机教育, 使随机教育与主题教育相辅相成, 构建相互促进的整体。

4. 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德育培训制度 篇8

一、转变观念完善制度

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仍存在着几种观念误差:一是对教育的全面性存在误差,重智育、轻德育;二是对德育教育存在误差。认为德育就是管好学生没有违纪行为,德育工作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针对这种误差,我校首先在全校师生中树立三种观念:一是以德为首全面发展的观念;二是引导与约束并重的观念;三是全员育人的观念。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其次,我校在明确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德育的组织工作: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支书、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领导及各班班主任任小组成员;二是把德育工作列入每学期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

同时,学校相继制定了《学校领导包班挂点制度》、《教职工评优制度》、《班主任评优制度》、《社区沟通与家访制度》、《班主任工作定期分析与总结制度》、《集会和班会制度》等管理条例。建立领导包班挂点制度能引起全员对德育的重视,起到了解、督促、指导基层德育工作的作用;建立教职工及班主任评优制度主要是把德育工作的好坏与奖惩条例挂钩;建立社区与家访制度主要是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建立班主任工作定期分析与总结制度主要是促进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全面了解和方法研究;建立集会与班会制度主要是便于对学生实施集体德育教育……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德育工作系统、规范、有效地执行。

二、认真抓好学生养成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从高到低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我校以马斯洛的层次论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实施思路,就是用爱心—赏识—榜样—环境—规范五个关键词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用爱心促进学生的养成。“问题生”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得不到实现而发产生的。如: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有病得不到别人关心,说错话做错事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等等。因此,我们在校园中深入开展献爱心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和包容学生的言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爱,对有困难的同学能帮就帮,提倡一种校园之内皆朋友的关系。

2用赏识激发学生的养成。赏识就是肯定,肯定就是被赏识人的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学生得到赏识就会树立信心,就有向好的愿望。因此,教师在问题学生表现出诸多“人性弱点”的同时,更要认真挖掘学生“人性优点”,然后抓住其优点进行“赏识”,教师对学生优点的赏识一定要真实、中肯,否则就会失去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3用典型榜样引导学生的养成。良好典型既对“后进生”有着震撼力和感召力,也为有向好愿望的学生建立起追求的目标。良好典型存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来源于师生的为人处世之中。因此,我校一是注意加强教师的修养,无论是仪容仪表还是在日常言行中都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二是大力弘扬好人好事,树立正气;三是请一些由后进变先进或一路表现较好的学生作经验介绍;四是进行典型人物故事教育。通过以上一系列做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向好愿望的提升,加强他们对先进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4用环境影响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理论中说到:影响人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后天教育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为了做好“环境影响人”的工作,我校一是抓好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也就是在学生的集体教育或个别教育中多讲好事少讲坏事,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只讲普遍事不讲个别事;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堵墙都会“说话”,而且每句话都透射着做人的哲理;三是由家长或老师组织个别学生或集体到社会上进行各种体验。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哲理思想的熏陶,加上各种有针对性的体验,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增强了善学的动力。

5用疏导约束规范学生的养成。学生的不明事理、不会做事、做不好事、做错事都是因为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引起的思想与行为出现偏差。只有正确疏导与约束才能修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对政教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证人员和资金的供给;二是加强常规性与普遍性教育。从教会学生学习、做事、做人、健体等方面进行教育;三是针对问题生对症下药,实施细心、耐心的教育;四是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及时纠正学生问题。

德育工作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只有不断加以研究,才会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教育方法,才能把德育工作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9

李庆芳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4月13、14两日,我有幸参加了临朐县德育主任岗位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体会良多。学后,我对自己今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大的信心,下面就谈谈我参加此次培训的收获及感受: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德育工作是我们中小学校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放首位;而对于教育而言,德育是首位的。我想,我们要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应从思想觉悟上来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地开展工作,抓好德育工作,下功夫去完成好每一个工作内容。面对不断发展而又缤纷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青少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这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也让我清楚自己工作的艰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等各项德育目 1 标的实施,所以要扎实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要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二、运用学校少先队、学生会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生会、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学生会、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要重视教育的三个环节

学校要重视“教育三环节”,即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和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以课堂为德育的第一主阵地,将各学科渗透德育的学习,以学育德。以系列的实践活动为辅,校园文化为助力,通过美化校园,创设全面、丰富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的文明程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培养了孩子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2010年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宝清县中小学德育校长、主任培训班”的学习。对于走上德育工作岗位的我来讲,培训是及时的,收获是丰厚的,意义是重大的!学完以后,我对自己今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大的信心,下面就谈谈我参加本次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一、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认为,“德育工作可有可无,只要学习好,成绩好,考得高分就好”等等。其实不然,德育工作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取得成功。因为要培养出能遵纪守法、有礼貌有道德而又有知识有理想的接班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我们应该走出误区,既要重视智育,更要重视德育。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德育工作是我们中小学校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放首位;而对于教育而言,德育是首位的。我想,我们要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应从思想觉悟上来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地开展工作,抓好德育工作,下功夫去完成好每一个工作内容。面对不断发展而又缤纷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青少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这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二、德育工作的艰巨性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像文化教育课一样教什么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像其他工作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是因为德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教育和塑造,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是对学生心理的辅导等,换而言之,我们德育工作者既是对学生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成才的导师,也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1

这种多角色的我们,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下功夫,不从细微工作做起,不研究好工作方法,是不会取好的成果的。况且,在当今这种社会环境下:网络不断侵蚀着孩子们的生活,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家庭教育又滞后不前,等等,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更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德育工作还包括有学校的安全工作等,而安全工作也是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要工作,并且学校的安全问题是随时随地都会面临的。

对如此复杂而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而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又不利于开展工作,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是个艰巨的任务。那么,是不是我们就避而不谈德育工作和安全工作呢?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正因为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才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工作来破除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如何开展好德育工作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也让我清楚自己工作的艰巨;也通过学习,让我得到了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增强了自己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的信心。在听了徐慧颖老师的精彩讲座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学校必须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实行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密切配合,教导处、总务处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德育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专题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新形式,创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狠抓常规管理落实,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增强对各项常规检查精细化、数据化的管理,加大对各项常规检查的力度,及时反馈,做到一大周一汇总,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纪律、卫生个人文明习惯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并授予流动红旗。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及时观看现场录像使班级、学生赶有目标,学有方向。

三、运用少先队、团支部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团支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少先队、团支部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四、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氛围。

学校加大校园环境的治理改造工作,美化校园。创设全面、丰富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的文明程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培养了孩子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加强班风、学风、校风建设。

德育培训制度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思想;德育现状;文化环境

一、中职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中职教育阶段,由于受小学学习环境和学习状况的影响,中职生特别容易在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发生变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然而,中职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在以下几方面普遍存在着思想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中职生普遍对于网络比较着迷,非常期望探索网络中陌生的世界,从而导致昼夜颠倒、精神不佳,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沉迷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本来是个习惯养成的阶段,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厌学情绪油然而生。据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存在感,没有阅读的习惯。

其次,网络世界的各种信息,导致很多中职生出现社会问题。可以说,学生是网络的受益者,也是不良信息网络的受害者。网络游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绚丽的画面和网络存在感让学生无法正常地调整休息时间,无法将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进行区分,新闻报道里各种由于网络游戏导致的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对于成功和失败无法正确对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同时,中职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当中职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缺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和同学的打击时,很容易产生偏激想法,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夜不归宿或者离家出走以及其他极端事件的出现。

二、改善中职生德育现状的办法

1.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德育环境

对于新入学的中职学生来说,良好校园的物质文化,各种硬件设施的呈现,是影响学生的首要因素。校园的物质文化,应当从各种设施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家。作为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建设的基础。它作为一种直观的校园文化,是一所职业学校的载体形象。一所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激发灵感的平台,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形成和内部驱动力的形成提供一种催化剂。

同时,社会和学校所努力倡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校园美好的环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2.适时改进制度文化,发挥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一个真实环境,同样存在着各种校纪校规需要我们去遵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就在学校制度中体现出来。学生入校后,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校纪校规的宣传,实际上就是希望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并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一方面使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使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

同时,作为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进行德育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形势政策和教学改革的进行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3.提升教师的素养,进行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对于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师德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一名教师的业务水平,对于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发展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是应当不断提高的。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和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细致观察,举一反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重视细节。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规划,在今后踏上社会后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和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分析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地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智育、德育教学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谭林平.中职生德育现状调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5).

上一篇:泡温泉五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冬日情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