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家用电器说课稿

2024-11-03

未来的家用电器说课稿(共8篇)

未来的家用电器说课稿 篇1

缤纷家用电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缤纷家用电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第3单元内容,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家用电器的造型设计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1、 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家用电器设计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用电器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家用电器设计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家用电器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整理的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大胆创新的创意稿。

*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效果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

(3)发展目标:

*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体验设计对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及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本课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

(2)难点

如何构思立意,根据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方面设计出更人性化的家用电器。

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一、运用手工绘画表现;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家用电器多层次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日常家用电器,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器产品,教师通过对日常家用电器作用的提示,引发学生对日常家用电器设计的思考,并安排学生参与课前市场调查,到市场观摩各具特色的日常家用电器,建议学生针对家用电器产品使用者的情况,市场销售的情况,国内外同行业的产品情况等展开调查。例如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用表格形式记录产品特点,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特别是把喜爱的日常家用电器录下来以便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日常家用电器的调查结果,讨论喜爱的`家用电器的特性和不同设计形式,分析怎样的家用电器更具有市场吸引力。通过交流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家用电器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如家用电器的设计要从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方面去考虑,,结合图例讲解,培养学生设计时的创新意识和人性化观念。

三、说学法

整个基本学习过程由“信息调查——设计创意——效果表现”三部分组成,先是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市场产品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整理资料,提出设计方案,进行创意设计构思,再绘制设计创意稿,尝试独立创意设计,最后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信息调查——设计创意——效果表现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信息调查

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MP3播放器、随身听等电子产品,目的是为“活动二”的设计改良活动顺利展开做准备。

2、分析讲解课文范画,感知课文

通过教材供的家用电器图片,使学生了解到好的产品造型设计体现了产品的形、色、质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其实用和审美的功能,在材料、构造、色彩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设计。对设计手法给予一定提示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用作学生练习时参考。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树立学习信心,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3、自主探究, 设计创意

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活动一”的资料整理,写出调查总结的同 时,画出通过小组充分酝酿的家用电器改造方案创意稿,并写上设计说明后,再进入到“活动二”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换创意稿。每组学生 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每组同学也可以积极阐明自己原有的设计创意主张,补充、完善本组的改良设计。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互动促进中进行。

4、展示与评价

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家用电器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五、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示范讲解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未来的家用电器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开花的心》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卫宣利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生命”为主题, 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二、方法策略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清作者对小草的感情变化。

2、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习对比、衬托、象征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方法和学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阅读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小草》, 歌曲中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卫宣利的《开花的心》, 再次感悟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草形象。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借助字典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探讨课题的含义, 找出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读后让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通过找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 (我很怀疑———我几乎断定———我不住的惊叹) , 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为后面的精读做好了铺垫,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又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三) 、精读课文, 品析感悟

1、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 我会对学生说:“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一遍课文, 请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说说, 你欣赏到了一株怎样的小草。”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我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赏析语言, 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以下几句话, 从而突破重难点。

(1) 、桃花开罢, 牡丹谢了, 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 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 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 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 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 像个绅士, 从容成长。

(2) 、此后, 它新长出的叶子, 全都是灿烂的红色, 如同经霜的枫叶, 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 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步步推进, 为学生感悟小草的品质搭建了一个情感平台,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

(1) 、课题为什么叫“开花的心”? (开花的心:小草、母亲、我都有一颗执着的、积极乐观的心。)

(2) 、母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促进小草成长、关爱他人的形象)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筛选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 由草及人, 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四) 、教师小结

一株平凡的小草正是因为热爱生命, 具备了坚定、执着、坚韧的品质, 使得它的心中有了坚定的目标, 心中的精神之花绽放了, 这也是作者身残志坚的人生写照。我们也应该像小草一样, 热爱生命,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在心灵深处盛开一朵绚烂的花, 用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

从开头质疑到此时归纳解题前后呼应, 这样, 本课乐观积极、顽强向上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

(五) 、升华感受, 拓展延伸

1、在这篇课文中, 小草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 让学生畅谈在小草身上得到的启示, 理解作者及其母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本课的落脚点。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向命运挑战的人呢?

3、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 、作业

摘要:我将从教材分析、方法策略、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对《开花的心》一文加以简要陈述。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篇3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宇宙未来》-说课稿 篇4

1.教材分析:

《宇宙的未来》是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和科学美感的陶冶”为主题展开。

《宇宙的未来》是自然科学论文,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即可完成。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因为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对自然科学论文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初中学过布封的《莺》等同样文体,对自然科学论文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这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把握,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新课标》强调“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这一堂课,我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开放式问答法、讨论法,主要运用开放式的问答法进行教学。

所谓开放式的问答法,就是根据加涅的强化理论和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在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做出的具体答案中,提取出倾向于标准答案的信息;再根据这一类信息,反过来对全班同学进行恰到好处、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的启发和引导,不断强化学生的回答行为,促使全班同学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大胆发言;将问题层层深入,开发课堂资源,挖掘全班同学的潜能,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教学理念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学法指导,包括: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和矫正式指导法。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养成了一种良好解决问题的习惯,体会、顿悟出鉴赏这种文体的科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先由老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研读课文,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小组内合作讨论;组内不能解决,全班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做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遵循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我设计的导语是: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

环节2熟悉作者,理解标题(5分钟)

我先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关于本文作者的记忆,无论说多说少都要给予鼓励,激发其更大的学习兴趣,能够融入到下一步的课堂活动中。

在3个以上的同学介绍了作者后,我将用幻灯片放出作者的大幅照片和按照人生经历、作品概述、风格特征、社会评价这样的顺序组织的作者介绍,我会适当地点拨给学生,并通过每篇文章前的作者介绍都按照这样的顺序,潜移默化,渐渐地,学生也会用这样的顺序向其他人介绍作家的,这也是文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熟悉了作者,我会引导学生们分析标题,标题中有特殊词的,要重点解释,作为基础知识来积累。

环节3落实基础,整体感知(10分钟)

首先,请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熟悉文本,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在多数同学读完之后,教师将文章中的生僻字词通过幻灯片播放出来,随机抽取学生按行朗读,并进行指导。

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请学生浏览课文,或者是听范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主旨性问题,用幻灯片播出。

2.理清文章脉络,生成主板书。(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的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用幻灯片逐页展示我预设好的答案,但是发现,对于一些比较有难度的文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我在幻灯片上的答案常常是相差甚远,不但自己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被动的解释幻灯片的过程,而且,我纠正学生答案的过程也增加了学生的反抗性和惰性,非常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发展。

如果是下午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不太高,在理清文章脉络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并采取竞赛的办法,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兴致,并为下面的环节调动情绪,但是此处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

环节4研读品味,文学赏析(15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用幻灯片依次出示下列一组问题,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

1.深刻挖掘主题。

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明确】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明确】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待,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2.把握情感线索,生成右板书。

3.分析艺术手法,生成左板书。

1鄙动的导引

这篇科技论文是演讲辞,具有演讲的特点。预言宇宙的未来,虽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但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枯燥乏味。演讲需要激起听众的兴趣。演讲者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深化了讲演的主题──在与巫术的对比中,更显出了科学的求实精神。

2毖辖鞯耐评

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本文严谨的推理,增强了说服力。宇宙虽然复杂,但它在大尺度上又是可以描述的。宇宙的密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然而,确定这一点非常不易。演讲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也说明了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庇哪的语言演讲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单向的,如果不注意演讲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演讲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为听众接受。如,文中有一段话说:“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以揭示自己“自私”的心理表示幽默,同时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开放式的问答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大显神通,自由发挥,表现自我。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会对文章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落实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实现了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环节5课堂小结,拓展迁移(8分钟)

教师用幻灯片提问下列问题,由学生作答:

1.文章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我们在之前学过的哪篇文章中学过这样的写法?

2.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

在学生总结了文章的主旨之后,由升华主题。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之类

环节6课后作业,巩固教学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读书指导法、开放式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这个板书,清晰直观,简明扼要,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在研究了直线的方程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 探索点与直线位置关系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既是对前面知识体系的完善, 又为后面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 教师可通过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证促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并借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迁移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归纳转化能力, 同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 如交点、垂直、三角形、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生实际。

据调查, 职校学生中有近一半对文化课学习抱以“温吞水”态度, 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文化课没必要学, 甚至有10%的学生干脆放弃文化课。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费力讲, 学生无心听”的现象。究其原因, 学生本身的思想不重视、学习习惯差等固然是一方面, 但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学时, 我尽可能创设多形式多亮点的学习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目标分析

我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认知、能力、情感三大教育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领会理解渗透于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 (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 , 掌握应用这些思想来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总结,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深刻性和对知识的迁移、联想和探索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并对学生进行养育教育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并能认识到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意识。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 教师应有一个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的探索认知过程。我特确定如下重点与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1.难点的确定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特殊的事物, 而对抽象的含字母的点与直线方程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把对公式的推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2.难点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精心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所提供的信息, 结合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 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使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分析, 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这是本知识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五、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教师不能将既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应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因此,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应采用将一般化为特殊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特殊问题全方位的观察研究、分析解决, 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最终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启发、提问、设问、训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上,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 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 使他们“听”有所“思”, “练”有所“获”, 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的课题引入方式有多种, 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引题, 也可以直接引题。教材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在例6中, 我们已经求出图7-19中△ABC的AB边上的高CD所在直线的方程, 那么如何计算AB边上的高 (即CD的长) 呢?”这样在已经学习过的例题中进一步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自主探究与研讨

因为刚学过如何求两点间的距离、如何求直线的方程、如何求两直线的交点, 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方法:首先求出AB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接着求出过点C且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方程, 再求出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即垂足D的坐标, 最后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CD的长。

3.师生共同辨析研讨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探究, 然后给出点到直线距离的一般定义。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然后为了得到公式, 再从一般到特殊。在这题中, 其实求的就是点C (6, 7) 到直线lAB:3x+4y-12=0的距离。

在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后, 我将这种方法定为思路一。

思路一:先求直线AB的方程, 再求直线AB和直线CD的交点, 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CD|。

接下去我进一步引导, 得到下面三个思路。

思路二:过点C作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PS、PR, 求S、R的坐标 (S、R为直线AB上的点) , 利用等面积法求|CD|。

思路三:因为直线AB的斜率就是直线AB的倾斜角的正切值, 所以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CD|。

思路四:点P为直线AB上的任一点, 建立|CP|的一个函数关系式, 求最小值|CD|。

以上四种方法介绍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引申问题、变更问题,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能力。

根据教材需要, 我在课堂上推证思路三, 其他三种思路的推证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必要时进行课外辅导。

最后, 再由特殊到一般。得到点M (x0, y0) 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

在上述公式的推导中, 是假设了A≠0且B≠0。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验证A=0或B=0时点到直线的距离, 当然验证的结果是公式同样成立。

4.公式应用

应用一:基本练习。

应用二:求例6中AB边上的高|CD|, 以及教材中的例10。

应用三:提高练习 (求圆的切线方程) 。

5.课堂小结

让学生大胆发言,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我及时点评并归纳总结, 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6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篇7

从教材上说,《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大纲对本板块的要求是感受鉴赏,把握文章本身的审美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即“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本课用美丽的江南冬景激发学生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并为后面两个板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

从知识与能力上说,引导学生掌握本文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从过程与方法上说,让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和欣赏散文意境之美。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说,使学生学会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学会虚实结合、引用诗句、营造意境这些艺术技巧。

二.说学情

从学生方面看,我们北方人没见过江南冬景,但此陌生感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上个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学生已具备欣赏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教法上说,本课将采用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用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完成教学目标。

从学法上说,本课将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分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写作探究、拓展延伸五个过程。

(1)情境导入: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冬景图,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本课,并快速介绍作者,处理预习字词。

(2)整体感知: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写了江南哪些冬景,并给每幅画加个标题”,要求学生先读5分钟课文,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此处要注意分组方法:一要明确分组人数;二要选个组长,让他负责组织讨论、组织展示讨论结果。

等小组讨论之后,老师示意各小组积极主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若在一小组展示成果时,其它小组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老师注意引导点拨,多表扬学生。

经过讨论会形成以下内容:

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品味鉴赏作好铺垫。

(3)品味赏析: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你们组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继续品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内部讨论。

此时在屏幕上展示欣赏提示:从品味语言、写作技巧、感受意境三个角度欣赏段落。这样就给学生鉴赏本文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形成小组讨论成果之后,各组选一人把他们的赏析分享给全班同学。当这一组的成果不全面时,请另外一组补充,当其它小组有疑问时就让全体小组讨论研究。当学生不会时,老师适当引导点拨,注意调动积极性。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学重点,提高了鉴赏散文能力。

(4)写作探究: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写之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为什么引用诗句”问题,让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稍后展示讨论成果。

本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5)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学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家乡之景。写完之后读给全体同学。

此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完成教学难点。

王立新,梁秀英,教师,现居山东滕州。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篇8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 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基于此, 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 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 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 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 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探究交流。

3.师生共创, 设立情境。

本课的三维目标可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 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 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讨论交流, 联系自身, 感悟生活, 获得爱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从而产生共鸣, 受到教育。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配乐诗朗诵导入, 创设情境。

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湖给我水的欢笑/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讲解:我们都得到过父母对我们的爱,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爱的真情来进入一个理性的世界, 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一篇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研读课文

第一环节:了解爱

1.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2.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3.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过渡语:我们知道, 爱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 爱是一种能力, 是逐步的成长达到成熟的。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父母的爱有哪些特点。

解决第一问, 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快速阅读课文1-6自然段,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生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 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 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 母亲就称赞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2:母亲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博大、无私、包容一切

生3:如果有母爱, 就有祝福;没有母爱, 生活就会变得空虚, 而我却没有 能力去唤 起这种母 爱。———说明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 是一种天性, 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可能替代的, 可代表一种自然世界。

解决第二问: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生:文章中谈到两种爱 的原则:“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前一句, “被人爱”是原因, “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 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 强调先获得再付出, 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 “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 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天真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

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 更加复杂, 也更加美好。

解决第三问: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6-8自然段, 其他同学划出描写父爱特点的语句, 比较父爱和母爱有哪些区别?

第二环节:感悟爱

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这三个问题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

解决第一问: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1:认同, 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认真学习, 他就对我特别好, 如果我不认真学习, 他会对我特别凶, 甚至动手打我, 让我感到恐惧。所以, 我觉得我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生2:我不同意, 因为在以前, 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个孩子, 而现在时代不同了, 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不管孩子是否优秀, 父亲仍会去珍爱他此生唯一的宝贝。

生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 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是含蓄的, 严父并不代表不爱你。

教师小结:父爱到底是不是有条件的呢?我跟大家的看法一样, 既有认同, 又有不认同。

举例, 一个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好多天没有回家, 父母亲到处找他, 最后终于在网吧找到了面容消瘦的儿子, 设想一下, 他的父母亲找到儿子时分别会怎样对待他?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父亲和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我们, 所谓父爱是有条件的,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我们平常说, 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 这将父爱与母爱的一个最大区别表现了出来, 母爱是温柔的, 而父爱更深沉、更严厉。

解决第二问: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 际来谈。

父爱的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的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解决第三问: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生: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教师小结:“如果要让你的父亲感到荣耀, 那你要继续忠诚于你的学业, 并努力成为一名男子汉。”

———贝多芬

第三环节:升华爱

1.如何才能综合父爱和母爱, 达到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爱的灵魂?

2.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 弗洛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种爱, 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3.案例分析:晓澜在刚满五个月时, 父母就离婚了, 母亲弃他而走, 父亲长期外出打工, 所以从小由年迈的奶奶带大, 现在晓澜16岁了, 性格孤僻, 倔强, 不爱学习。他时常情绪低落, 想辍学, 很苦恼。思考, 主人公晓澜是怎么了?假如他是你身边的同学或亲戚, 你可以怎么去帮助他?

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答案,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生: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 却在内心建立起两个形象, 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 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如果只具有父亲的良知那么这个人会变得严厉而没有人性, 如果只有母亲的良知他就会失去自我的判断力, 我们需要父爱, 也需要母爱, 把二者的积极面消极面进行互补, 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最原始的爱的能力和爱的方向性。

解决第二个问题: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 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 感恩

案例分析:原因, 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父亲向他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没有母亲影响他懂得爱别人;从父爱的积极面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缺少父爱, 他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 如果在父爱下成长, 他就会懂得如何通过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父爱, 所以他长大以后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办法:感受爱———学会爱———爱别人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 我想我们同学们是应该有所得的。我们要充分的理解我们的父母亲, 要学会正反方向的接受他们的爱, 也要将这种爱适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上一篇:祝贺生日快乐短信下一篇:招商午宴祝酒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