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稿 慈父般的关爱

2024-08-01

师德演讲稿 慈父般的关爱(通用4篇)

师德演讲稿 慈父般的关爱 篇1

关爱学生,真情奉献,从我做起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路途,我们作为青年教师,要善于反思,完善自己的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的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创造性的工作;二是把职业看成“事业”,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信念,投入人格,情感;投入个性,热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敬业爱岗。如果说一名教师,仅仅是只做到不传授错误知识这一点,他只能算是完成了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但离我们所崇尚的敬业而言,还相差甚远;作为教师,还必须具有保罗万象的爱心,因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如果一名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名好教师,如果一名教师能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对待学生,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名好教师。热爱一名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是毁坏一个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全身心的爱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爱是相互的。记得有一次,我班刘岩在上课当中,突然拿出一个大大的苹果放在了讲桌上,其他同学都笑了,我刚准备批评他扰乱课堂纪律时,他害羞的说“:老师,苹果是送给您的,我听到了你沙哑的声音,我想您是想吃苹果了,我就把奶奶给我的苹果送给你吧。”这时,我眼眶湿润了,心想,多可爱的孩子呀!我一定要交好他们。有人曾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的爱,做到师爱荡漾,师爱荡漾追求自然和谐。细雨润物,讲求真切,每当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从内心感到欣慰,正是因为有了爱,所以才有了梦想,师德之体现无疑就是爱之体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就是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思想育人,榜样带头,真正培养有用之人。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无数滴灵感的水则汇聚成智慧的海洋,灵魂的工程师们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用心血和汗水托起明天的太阳!

多年以后,我将收获春天。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春天里的天使,我愿留下这美好的一页,这将是我的财富。愿我的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因为他们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篇二:《关爱学生 真情奉献》师德演讲稿

《关爱学生 真情奉献》师德演讲稿

刘怀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关爱学生 真情奉献》。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校长常常对我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教育教学基本功。“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总之,艺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不辜负老师这一伟大而神圣的职业;才能无愧于广大莘莘学子;才能无悔于人生!

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从感情上来说,每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关心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感情上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关心学生,不仅仅是指学生生病时送水送药,更多的是了解学生,乃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苦痛,排解他们的忧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遇到困难,由于家庭成员的纠纷而终日焦虑不安,等等。老师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使学生切实地、具体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真诚的师爱是学生积极进取的一种动力。有这样一位学生突然遭受了家庭变故,看到她非常迷茫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我不知该怎样表达对她的关爱,当我走过询问她的时候,我看到了她泪水,模糊的双眼中多了一份坚毅,我知道我的爱给了她一份坚强、一份勇气,以及一份动力。从此之后,每篇课文她都是第一个找我背,学习上进步了很多,也渐渐恢复了活泼开朗的天性。我知道我的这份关爱不仅给了她,也影响了很多学生,学生们的关心、友爱使她感到这“大家庭”的温暖,激起她学习的信心和摆脱困难的勇气,我还知道,她会把这份“爱心”再接着传递下去的。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师爱的阳光充盈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师爱的清泉流入每个学生的心问。对于那些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师爱是很自然的、情不自禁的。有了师爱,他们犹如沐浴在阳光雨露下的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那些学困生,他们其实更渴望师爱,这时的师爱犹如雪中送炭、倦时浓茶、久早的禾苗逢甘霖,给学困生师爱,价值不亚于给优秀生。

关爱学生,真情奉献,从我做起 热爱一名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是毁坏一个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全身心的爱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爱是相互的。记得有一次,我班刘岩在上课当中,突然拿出一个大大的苹果放在了讲桌上,其他同学都笑了,我刚准备批评他扰乱课堂纪律时,他害羞的说:“老师,苹果是送给您的,我听到了你沙哑的声音,我想您是想吃苹果了,我就把奶奶给我的苹果送给你吧。”这时,我眼眶湿润了,心想,多可爱的孩子呀!我一定要交好他们。有人曾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的爱,做到师爱荡漾,师爱荡漾追求自然和谐。细雨润物,讲求真切,每当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从内心感到欣慰,正是因为有了爱,所以才有了梦想,师德之体现无疑就是爱之体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就是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思想育人,榜样带头,真正培养有用之人。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无数滴灵感的水则汇聚成智慧的海洋,灵魂的工程师们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用心血和汗水托起明天的太阳!

多年以后,我将收获春天。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春天里的天使,我愿留下这美好的一页,这将是我的财富。愿我的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因为他们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篇四:关爱学生 从我做起-师德演讲稿 “关爱学生 从我做起”师德演讲稿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大部分生活都是与学生连接在一起的,工作中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我都从没有退缩,不轻言放弃。

一、关爱每一名学生,要充满爱心、忠诚教育。“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的爱无私而又伟大,他不会因为班级里某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差;品德的好劣;家庭的贫富而对其另眼相看,而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他关心爱护班级集体里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二、关爱每一名学生,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是基础,信任学生是表现。有尊重才能信任,信任是尊重的表现。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信任学生,是师爱的具体表现。当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时,他们便涌起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犯过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

三、关爱每一名学生,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由此看出,全面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

件,没有了解的爱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是毫无价值、无的放矢的教育。

四、关爱每一名学生,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也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无论这个和那个不同的学生,还是同一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其学习的矛盾都很复杂。教师要十分重视对每名学生的特殊性的分析,才能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分析每名学生的特殊性,应从学习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学习方式的特殊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五、关爱每一名学生,要从学习困难的学生抓起。

同一个班的学生,在老师和教材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顺利、一般、困难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特别为那些发展不那么自主的人而存在的。相对于那些智力好、学习顺利的学生而言,教育的价值并不那么凸显。相反,对于发展暂时困难的人来说,教育才真正扮演了“教育”的角色。教师及时的介入,恰当的引导,微小的点拨,都会成为改变人心智的强大力量。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将师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这份爱,特别是那些中等生及后进生,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成功的空间,给他们创造施展个人才能的条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赞许的目光。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和培养人。尤其对于一名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被爱护的、被关爱的,才能使他们积极配合老师的 工作――让自己被好好地培养。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扬人文关怀的社会,学生们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焦点。篇五:《关爱学生》师德演讲稿

关爱学生真情奉献从我做起

时间过得很快,转瞬之间已经工作快二十年了。在这过去的十几年中给我印象最深得就是那些让我至今还在揪心的学生。山不转水转,那年我被调到了本乡最偏僻条件最差的同中小学,当时这个学校谁都不愿意去,我也更是不想去,因为到学校要过一条河,学校也不怎么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过河的缘故,但思前想后还是硬着头皮过来了。记得刚进校的那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拿着碗去打饭就发现有几个学前班的小朋友端着个小凳子坐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个镆,那个镆很白,就像纸一样的白,在阳光的照射下馍馍的皮变得特别的干。小脸被晒得黑红黑红的,一双小手满是土,他左手拿馍右手拿着一个不知装过多少次水的矿泉水瓶,一口馍一口水吃得很香,我情不自禁得走过去和他们拉起了家常,从他们稚嫩的回答中才知道他们都是离这十几里路的小朋友,家里边只有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听到这我禁不住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的疼爱,坚强勇敢的学习生活,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让人敬佩呀!每当看到他们天真的笑脸我就特别的开心,我要让他们从我身上感受到他们没有得到的温暖。就从这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我不光要做他们的老师更要做他们的爸爸。第二天了我很早就在校门口迎接他们的到来,跟他们朝夕相处。用一颗慈父般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根底,我们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爱心和上课的激情。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是一种常做常新的事业,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充满新奇的旅途,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创造性地工作。我们要把“职业”看成“事业”,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信念;投入人格、情感;投入个性、热情,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敬业爱岗。

关爱学生从我做起师德演讲稿 篇2

一、 在学习上,关心爱护学生

在学校,学生的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班级里会出现后进生,成绩老是上不去,好多老师着急、上火,无计可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觉得关心、爱护他们,会使他们逐渐喜欢你,再到喜欢你这门课,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会慢慢提高的。

有一年,我教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小文,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优点是上课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特别爱劳动,但是学习基础差,方法不对头,考试老是不及格。

于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他进行提问。一开始,他表示沉默,“金口难开”,我启发、鼓励,他终于说话啦,但是声音极低,几乎听不见(平时在和同学们玩的时候声音可大了,上课不感说话,是他害怕说错了,让同学们笑话。),我让他逐渐大声,不要害怕,要相信自己,树立自信心,他也一遍比一遍的声音高啦,在这关键时刻,我带头鼓掌,继而全班同学也掌声雷鸣,他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啦。以后,他逐渐找到了感觉,有了自信心,上课,不用我提问,他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我看不见不提问他,学习积极性可高啦,我也趁热打铁,逐渐也对他提问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他也能回答的挺好啦。

课余时间,我还单独找他,给他讲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预习、经常复习、上课多做笔记、多读课外书等,使他找到了学习的“捷径”,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提高很快。

放学以后,我还给他单独辅导,及时帮他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把今天讲的知识再给他串一遍,把第二天讲的知识给他提前讲一遍,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这样,在学习上,我对小文“多管齐下”,用爱心去感化他,激发他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健康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语文及格啦,考了 63 分。

二、 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特别关爱那些生活上困难的学生。把老师的爱送到学生的心里,送到每一个家庭,使孩子和家长共同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友爱和社会的温暖。

在我们班里,有一女同学叫小静,学习很好,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年爸爸、妈妈由于发生车祸,不幸离开人世,留下小静孤单一人,只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她结为对子,在生活上关爱她。我每一学期都给她买一些学习用品:书包、作业本、墨水、钢笔等,当我把这些东西送到她手里的时候,她的眼睛湿润了,虽然这些东西没有多少钱,但是对于她来说,“礼轻情义重”,她用低低的声音说:“ 谢谢刘老师!谢谢刘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恩情。”逢年过节,我都带些东西去小静家看望她和她爷爷、奶奶。我还号召全班同学给她捐款、捐物……

所有这些,都打动、感动了她,由于生活上有了保障,就使的她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学校安心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她在作文《我最敬佩的人》里是这样写的:刘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人,因为是刘老师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刘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

做老师首先要有爱心。用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所做的是我应该做的,()而却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高度的赞扬,在这里我要高声疾呼:老师们,爱我们的学生吧!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三、 在思想上,关心爱护学生

在学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我感觉育人要更重要一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放在第一位。大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游泳的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我们我们要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上海市尚文中学 黄静华语)

在学校,经常会有同学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违规”现象,出现以后怎么办?这是摆在每位班主任面前的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我认为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如何解决。正确的方法是调查清楚事实的真相,“动之以请”、“晓之以理”.

我班同学我反映:班里有不少同学经常上网吧。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是生硬的下“命令”:“以后谁也不准去网吧,如果谁再去,就严厉惩罚……”决定召开一次“安全文明上网,自觉远离网吧”主题队会,目的是使 全班同学尤其是那六名同学不迷 “ 网吧 ” ,远离网吧,拒绝网吧,文明、健康上网。

首先我讲了几个学生因迷恋上网而影响学习的典型事例( 为求上网资费,少年竟然偷车,家住某市区年仅16 岁的苏某迷恋上网, 手中无钱时, 竟去偷摩托车筹资费而犯罪等); 接着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几个同学上网吧的原因,分析 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电脑游戏对学生的利弊、网吧的安全性、 怎样上网才算是安全、文明、健康的等问题;接下来又举行了一场非常激烈地“辩论赛”,引发学生对学生上网问题的激烈探讨,最后我做了总结,使同学们明白了“网络”也是个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网络带给你们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便利的学习条件等,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很多青少年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很容易被不良网站和网络游戏所吸引,从而沉迷不能自拔,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甚至有些青少年学生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接着顺理成章由六个“网络瘾君子”各自谈谈自己的上网经历和参加了今天这个主题队会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自己上网吧的错误,明白了迷恋上网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夜间上网的危害,一致表示:以后再也不上网吧了。

关爱学生师德征文 篇3

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曾钻进书堆查找资料,曾披星戴月批改作业,也曾制定严格的班级制度从严管理学生,希望严师出高徒,创造育人的佳话。

可是,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时,很多学生的对我并不认同。

我不禁纳闷:这是为什么?

答案,在学生张波的一篇日记中揭晓了。

一天我按照惯例检查学生的日记,一篇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

张波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我的鼻子流血了,语文老师递给我一块纸巾,并且很关切的看着我说:到我办公室去洗一洗,休息一会吧。

语文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他多关心我呀!可我平时还那么贪玩惹她生气,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怪不得呢,以前特别调皮、不爱学习的张波今天那么安静,上课那么专心呢。

原来是这样,原来一句平平常常的话竟然对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触动那么大,我一下子明白了:对学生的关爱,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它的作用甚至要强于高度的责任心。

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我的学生。

课余时间,我会和同学谈心,学生犯错,我不会大声训斥,同学遇到困难,我会及时帮助。

我希望孩子们能在我的鼓励中学会自信;在我的表扬中学会感激;在我的认可中学会自爱。

我希望用我真挚的爱唤起孩子心灵深处爱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颗纯净的种子,都会在教师爱的沐浴下长成参天大树;每一双稚嫩的脚步都会在教师爱的牵引下变成我们民族巨龙的鳞爪。

有一次,上课已经十几分钟了,徐伟同学才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

徐伟是班里的差生,但平时也没迟到过呀,而且看得出,他整节课都心神不宁。

我想他一定有什么事。

我并没有当场批评他,下课后,我把徐伟叫到办公室,问他:你今天怎么啦,怎么会迟到呢?徐伟哽咽这说:老师,我爸爸打工去了,妈妈今天早上摔了一跤,头破了,我把她送到卫生所,就上学了,所以迟到了一会。

也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我亲切的说:原来是这样,你上课心神不宁是担心你妈妈吧?那用老师的手机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

徐伟含着泪点点头给他妈妈打了电话,他妈妈告诉他已经包好伤了,没什么大碍。

打完电话,徐伟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在当班里的尾巴了。

从那以后,贪玩、底子薄的徐伟真的变了,学习格外用功,期末成绩进前进了3个名次,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我更是深刻的认识到:关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用爱心描绘,就会收获爱的享受!

9月,是新一届初一学生报到的日子。

开学一个星期后,陈丽同学才来报到。

到校的时候,她不像别的同学那样穿着整洁干净的衣服,有爸爸妈妈陪送。

她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李,衣服不太整洁,头发有些蓬乱,脸上似乎有与年龄不符的疲惫。

我问她:陈丽,开学一星期了,你怎么才呢?陈丽一下子就大哭起来,至于原因,她始终没有说出来。

事后,我了解到:她家境不好,为了筹备学费,开学前的一星期她爸爸开着无牌无证的农用车和她妈妈收破烂,不想却出了意外,她妈妈当场死亡。

我听了不禁十分同情陈丽,小小年纪,正需要父母的关爱,却早早失去了母亲,真是太不幸了。

晚上,我把陈丽叫到办公室,给她洗了洗头发,又拿出自己的衣服让她换上,告诉她:陈丽,你是个好孩子,一定要坚强,你妈妈希望你有出息,你一定要对的起她呀!以后有什么困难,你就和老师说,老师就是你的亲姐姐。

陈丽含着泪点点头说:老师,我不会让妈妈失望,也不会让你失望的。

在我的关心下,陈丽学习特别刻苦,一直保持着校第一名。

今年,当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时,她在信中感激的对我说:姐姐老师,谢谢你当年的细心照顾,我的成绩有你一半的功劳!读到这里,我笑了,有什么比学生的成才更让老师高兴的呢?

是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选择了关爱。

我经常告诉我自己:有爱,就有进步,要善待每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因此,同学们总是把我当成他们的良师益友,有什么烦恼和困惑都喜欢和我交流。

我的心血没有白费,很多学生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高中,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学习有了起色,也有许多自卑懦弱的孩子变得阳光大方。

是啊,这就是爱的力量,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人说教师甘当人梯,让学生踩着肩膀奔向新的征程;有人称教师愿化作春蚕,让知识的绸缎从老师这里延伸;有人颂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给人类带来无限光明!我说,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要用关爱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歌曲。

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篇4

08 师德规范中第三条,关爱学生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一、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

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全国优秀教师曹苏芬,在浙江省磐安县新渥镇中心小学任教 17 年来,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教育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爱教育事业首先体现在爱教育对象——学生上。

她接任的班级有名学生叫吕正强,母亲早逝,父亲久病在床,还有年迈的奶奶需要照料。看到别的孩子都得到父母的呵护,吃得好,玩得开心,吕正强常常伤心地偷偷抹泪。曹苏芬发现后,就注意给他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并鼓励他:“要坚强,做生活的主人。有困难,老师会帮你,同学会帮你。” 曹苏芬利用寒假时间给他赶织了一件新毛衣,还特地绣上“公鸡迎太阳”的图案,并告诉他,只有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才能迎来明天的太阳。当曹苏芬亲手为他穿上新毛衣时,小正强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她的怀里。

了解曹苏芬的人都说:在她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母亲般的情怀,它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悠悠地注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滋润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曹苏芬用爱心为学生的心灵撑起一方天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阐释了师德的真正含义。

(选自《跨世纪教师风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出版)2、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 1 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案例:

“老师是船,扬起理想与信念的帆,乘风破浪,送同学们抵达成功的彼岸;老师是火把,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激情,为他们照亮人生前进的航向;老师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童心,唤醒童趣,帮孩子们找回童年的快乐;老师是妈妈,用母亲特有的细腻与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注定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奉献。”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老师刘夏笔记本扉页上的一段话。

从教 18 年来,刘夏正如这段话所描述的那样,在三尺讲台上乐此不疲、默默耕耘。18 年的青春韶华、18 年的风雨磨砺、18 年的探索奋斗,使她由一名教育新兵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由她的事迹材料拍摄的专题片《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谈起对教师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说:“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抓住了‘爱’这个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

刘夏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踏上教坛的,如果没有下面这件事的发生,也许什么都不会改变。那是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接了一个二年级的新班,班里有一个全校出名的调皮大王——刘大宝。他不仅天天迟到,不写作业,还经常打架惹事,为他没少跟着背黑锅的刘夏更是气得堂堂训、天天留。每每这时,他就一言不发,瞪着乌亮的眼瞅着 刘老师,充满了怨恨与不服。有一次甚至当着 刘老师的面在教室大小便,执教才两年的她一下子就蒙了。凭着那股不认输的硬劲儿,她咬咬牙,硬着头皮去家访。没想到迎接她的竟是破烂不堪的瓦房和他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孩子竟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又怎能苛求他幼小的心中充满爱呢?刹那间,刘老师的眼眶湿润了,胸中充斥着懊悔、同情与爱怜。她发自内心地想帮帮这个和弟弟一样大的孩子,帮他摆脱生活的阴影、学习的困境。从那以后,她暗自观察,发现大宝的爱好与长项,利用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在班里公开表扬了他,大宝的眼里第一次有了闪亮的惊喜。她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他补课,送给他儿童杂志、学习用品。渐渐地,大宝变干净了,也按时交作业了,见了 刘老师那黑亮的眼睛总是含着笑。就在 刘老师为他的进步高兴之时,不幸却再次降临到这个苦命的孩子身上。临近期末,刘大宝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当 刘老师闻讯来到医院时,孩子已病入膏肓,他那苍白的小脸,可爱的笑容,懂事的话语至今在她脑海中萦绕:“ 刘老师,现在我可想上学,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可是老天再没给他机会,这个可怜的孩子过早地夭折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刘老师泪雨滂沱„„。

她从一个孩子身上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也强烈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同时,她也把深深的遗憾埋在了心底。那一刻刘夏发誓:我要用心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永不在一个孩子身上留下遗憾。正是这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让这个年轻的女老师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要竭尽所能,干好教育事业,不辜负任何一个孩子。

干教育的人都知道,爱个别学生容易,爱所有的孩子难。难就难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但 刘老师却竭尽全力把她的爱毫无保留地撒向了每一个孩子。刘老师用她作为母亲特有的细腻和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没有哪个孩子的反常举动能逃过她敏感的视线。

刘 老师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师德理念:让每一颗幼苗都得到爱的滋润,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为了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为了拉回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的小卓,她曾深夜游走于大街小巷,挨门串巷地寻找、打听,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劝说,终于唤醒其昏睡的心灵;爱的奉献,铸就了 刘老师事业的辉煌,也成就了她所深爱的孩子们。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计回报、无私的、神圣的爱。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 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案例 : 郑丹娜,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从教 10 多年来,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呵护孩子,用爱守护童心,在孩子的成长中体味从教的快乐。

刚参加工作时,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淘气的学生,她会天天找谈话,实在不行她还会向其家长“告状”„„有一次,班里有一个淘气的男孩没有完成作业,她把他留下了,一直看着他补完作业,然后送他回家。见到学生的父亲,她便一股脑地反映了他在学校的表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做小动作,课堂上和同学打闹等等。郑丹娜后来回忆说,当时讲这些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家长和孩子心里的感受。当她从这名学生家出来以后,屋内便传出家长的怒骂声、斥责声,接着便是学生嘤嘤的哭声。突然意识到,自己沾沾自喜的所谓“业 绩”,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反思自己,探索走进孩子心灵,丰富孩子心灵世界的方法。

郑丹娜首先从情感上亲近孩子,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她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她也加入其中,像孩子一样痛快地玩耍。如此贴近孩子,她既体会到了童心的纯洁、率真,也洞悉了不少在成人眼里孩子们的“小心眼”。不仅如此,郑丹娜深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开发孩子心灵的事业上,必须选择“一对一”的方式。于是,她开始尝试与孩子们互写“悄悄话”以了解孩子心灵的秘密。除此之外,她还有很多让孩子们“练心”的做法。比如,她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张“心情晴雨表”,要求孩子们每天用画“笑脸”或“哭脸”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真爱,一次次打动孩子的心。一名学生回忆郑丹娜时说: 郑老师讲的课、说的话大都记不起来了,但她每天上课时亲切地摸他头的动作让他终身难忘,无比幸福。是的,教育最后留下的不是知识,是感动。郑丹娜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之外,更多的就是感动。

郑丹娜 老师自己的体会是:海明威提出了“冰山原理”,其实,教育中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也存在这样一座“冰山”,教师看到的学生行为只是露出来的一小部分。教师要通过这些行为,去揣摩学生心中隐藏的部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渴望,了解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

(选编自《教育文摘周报》 2008 年 7 月 9 日)第三,爱护每一名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赞可夫说:儿童对于教师给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

第四、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和 21 世纪对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它强烈地感化着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二、在尊重中走入学生的心灵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论学生感受如何,也不论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打击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教师,对教师敬 5 而远之,有心事,有苦恼,有秘密都讲给同学和伙伴,而从不敢向教师倾诉。这种现象很普遍,它使师生关系出现障碍,为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削弱了教育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案例: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是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

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

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 和老师的侮辱。

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

(选自《影响教师的 100 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出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相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成长的力量。三毛的数学老师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尊重学生要以平等为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教师绝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并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和敬爱,充分加以利用,与学生加深感情和沟通。同时不要忘记去理解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学生最希望教师能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年龄,他们的幻想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1960 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 6 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

教师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教艺,会成为吸引学生去攀登科学高峰的“磁石”;教师高尚的品德,不倦的教诲,往往能使误入迷途的学生重新走上正路,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辛勤劳动,顽强的意志,会给那些心灵上有伤残的学生带来信心和毅力。教师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是肯定无疑的。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布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里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为了州长。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 300 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 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是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教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奏效。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 5 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 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 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 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州长。

(选自《影响教育的 100 个经典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7 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平等地对等和尊重学生,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

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第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名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事情。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顽皮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恒长的伤害。

第三,宽容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案例:

陶行知 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这四块糖被称做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糖果”,成为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精神力量。(选自《中国青年报》 2001 年8 月15 日)

三、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把“爱生”当成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寻找合理的依据和形式。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和一切活动中。

 保护学生安全

保护学生安全,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规范角度,都是教师不应回避的责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改,通过规范的形式来激发我们的道德愿望,激发社会的普遍美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教师在规范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关爱也必将更具人性魅力。

师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适度而理性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不是侵犯生命权的道德管制。职业道德是一种与职业责任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普遍性的社会道德相比,更加具体和明晰——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职业道德,往往明确了从业者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更高的道德素质。譬如军人,再譬如教师、警察以及医护人员,特殊的责任,需要他们冲在前面,不仅是道德自律,不仅是以身作则,还有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的公共使命。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常常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

案例:“范跑跑”和“杨不管”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汶川发生地震时,四川光亚学校的范美忠老师不顾学生,本能地猛冲下楼,第一个到达操场。事后,范美忠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文,说:“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的逃跑行为和贴文中的言论,引发网民热议。

中央电视台在网上作了一个调查,您认为范美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目前我们在网民中的调查结果是认为范美忠“率性不虚伪”的人占到了 44  90%,认为范美忠是“中国精英的反面教材”的人占到了 42  54%,认为“说不清”的人占到了 12  56%。

范美忠 老师自己说:有人认为教师应该是义不容辞地救助学生,我刚才说了有救助学生的义务,但是,是不是有冒生命危险的义务,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教师作为道德楷模,这个说法我是这样看的,教师一定是应该在底线道德之上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教师也是人,是不是要以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这个我持一定的反对意见。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2)班,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经贵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的称呼,他的行为选择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事情的经过是: 2008 年 6 月 12 日,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2)班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是地理。课上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坐在第三排的陈某和杨某不知为什么突然发生了争执,随后两个人在课堂上当着正在上课的教师的面打了起来,而且越打越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目睹了这一幕。

“可是不一会儿,杨某突然头部向后仰起,搭在后排同学的课桌上,同时全身颤抖,口吐白沫,脸部发白。”离杨某座位不远的一名学生说,他和几名同学以及陈某感觉杨某越来越不对劲,立即起身准备将杨某送到医院。但此时杨某全身发软,已经背不起来了。于是,他们几名同学将杨某抬起来,送到学校附近的长丰县第四人民医院吴店分院。但是晚了,年仅 14 岁的他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名学生说,打架时,杨老师并没有当即制止,其间说了一句:“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后来,也没有送被打学生前往医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学生在正在上课的课堂上死了,而且就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让人难以想象。杨某的家人说,如果当时教师劝阻一下,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孩子也许不会死。对于孩子的死,学校和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上案例选自新华网《新华教育》 2008 年 7 月 12 日)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共同的责任。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无论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也无论背后有什么样的复杂内幕,作为一位教师,面对两名学生越打越凶的情况,选择无动于衷、任其发展,于德于法都是不相符合的。

但是,在“ 5 · 12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许多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师德和保护学生安全的含义。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难,美好的世界在瞬间坍塌。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师,用柔弱的血肉之躯,用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抵挡了死亡,用爱和无私撑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光明留给孩子,把死的黑暗留给自己。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 29 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该校的谭校长说:“ 张米亚老师被挖出来的时候,学生 家长和老师们都惊呆了。他死了,双腿跪地,身体弯成一张弓,保持着母鸡抱小鸡的姿势,在他怀里是两个活着的孩子。”

谭校长还说,今年 29 岁的张米亚身高 1.7 米 左右,微胖,两年前刚从百花乡调到中心小学教数学。就在上一周,学校刚举行了红歌会,他还领唱了《中国心》。这就是我们的 张米亚老师!死时,他才 29 岁!也许他没有想到,也许他来不及想到,就在他张开双臂护住别人的孩子时,他的妻子和他那尚不满 3 岁的儿子也已被深深地埋在地下„„

张米亚的同事马方琴说:“张米亚的教室在二楼,紧挨楼梯,如果他不管学生,自己是完全可以跑出来的,而他却用身体救活了两个孩子。”映秀小学学生杨茜睿回忆,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

在生死一线间,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崇高职业理想的伟大意义。(作者摘编《教育文摘周报》 2008 年 5 月 28 日)殷雪梅 老师生前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一位普通教师。2005 年 3 月 31 日 12 时 10 分,她在护送学生沿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向学生队伍冲来,危急关头,殷雪梅老师奋不顾身张开双臂冲上前去,将正在马路中间行走的 6 名学生奋力推向路边,学生脱险了,而她却不幸被汽车撞飞出 20 多米,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 4 月 5 日凌晨 1 时 永远离开人间。殷老师的瞬间英勇壮举,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5 月 3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殷雪梅为 “ 全国模范教师 ”。、关心学生健康

关心学生健康,首次被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近视率持续走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担忧。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得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心理健康 方面,2010 年 03 月 19 日 楚天都市报 报道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一项对中国五省市中学 11 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5.2% 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 77.9% 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人认为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行为叫“心罚”(又称“冷暴力”)在悄然蔓延,它不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而是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心灵的惩罚。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歧视、人格的侮辱及权利的剥夺。体罚可能导致学生一时的皮肉之苦,而心罚往往会使学生一生都留下阴影,其造成的心灵创痛可能终身难愈。它所造成的危害比体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案例:阜宁县明达中学高三(7)班学生郭大龙跳楼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小小的阜宁县。

自杀的原因也很快被师生们口耳相传,“ 导火线 ” 小得令人震惊,居然是 “ 上课讲话 ”。

2010 年 1 月 18 日 的上午语文课上,高三(7)班一位刘姓学生边和同学讲话,边伸手拍了一下坐在前面的郭大龙的肩膀,就在郭大龙回头的一刹那,被正在上课的 刘雯雯老师揪个正着。三人随即被叫到教室后面罚站。郭大龙向刘雯雯坚持自己并没有讲话,所以不该罚站。那位刘姓学生也和刘雯雯顶嘴,并且可能还讲了脏话。

有学生回忆,刘雯雯当时很生气,并且放话说 “ 我不怕事情大,大不了老师不干了 ”。刘同学随后被德育处来人带走,大龙和另一位同学则被要求自己去找班主任接受处理。

学生们现在都不清楚,1 月 19、20 日两天,刘雯雯和大龙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一件本来十分平常的 “ 上课讲话 ” 事件拖延了数天还未了结。可以肯定的是,刘雯雯老师对这次事件的认真程度超过了学生们的想象。月 21 日,学生们到校刚准备上早读课,刘雯雯来了,她一坐下就把大龙叫上了讲台。

一位学生回忆说: “ 我看到 刘老师疾言厉色和他说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就站在前面了。” 另一位学生说,“ 刘 老师叫他写检查,在班级里读,还叫他带家长来 „„” 紧接着的第一节课从 7 : 40 开始,正是刘雯雯教的语文课。课上到 8 : 00 左右,已经被罚站了近一小时的郭大龙突然出声。他说: “ 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就那天事情我作个检查。” 一位学生说,他发现这时大龙嘴唇瘪着,似乎在忍着哭,显然十分委屈。但 刘雯雯老师并没有停止讲课,开始叫学生上讲台去做题目。大龙接着说: “ 那天我不应该和某某某说话 ”,但刘雯雯却好像没有听到大龙的话。“ 语 文老师让我们拿出试卷,并找人上黑板订正(大家都看得出来,那是不给他机会)。然后他就出去了,事情就发生了 „„” 一位学生事后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忆记录里写道。

高三(7)班位于明智楼的一楼。没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心情走向明智楼六楼的。从出教室到跳楼,仅仅只有三分钟,他就与同学亲人阴阳两隔。很多人喟叹这个青年的心理脆弱,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一个 18 岁的男孩,强忍委屈开口道歉,却被视若无物,这种挫折似乎并不常见,何况还是面对着 66 位朝夕相处的同学?

从事件的经过来看刘雯雯既没有讽刺挖苦郭大龙,也没有体罚郭大龙。但是正是 刘雯雯老师的冷漠,无声的羞辱,致使郭大龙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使他走上了绝路。、维护学生的权益。

学生的权益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学生的权利是与其身份和法律地位紧密相连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未成年人,正在接受教育。这决定了他们享有权利的特殊性:作为公民,他们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作为学生,他们还享有其他公民不具有的权利。因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未满 18 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他们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尚不充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辨别是非和保护自己,因此法律对其权利必须给予特别的保护。我国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隐私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 年 9 月 4 日 通过,2006 年 12 月 29 日 修订)

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这是新增的条款,明确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一大亮点。

生存权 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发展权是指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是指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参与权是指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就影响他们生活的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学校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保护学生权利的主要部门。尤其是教师,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各项权利,做学生权利的维护者。另外,要求教师既充互动对话

第三讲 关爱学生

《 2008 规范》原文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导言:《 2008 规范》保留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的内容,但是新增加了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可见,新形势下,对教师关爱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堪称是典范。

请徐志辉教授谈谈陶行知陶行知先生这方面的故事。(特别是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良师益友等方面)

徐志辉教授、阎玉珍教授 就以上内容谈谈启示。

导言:《 2008 规范》将“保护学生权益”改为“维护学生权益”,请问阎教授这里面内涵有哪些变化?

导言:《 2008 规范》新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的内容,请问阎教授这个意义何在?

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师在“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要注意哪些问题? 阎玉珍教授通过具体案例 介绍中小学教师在“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要注意问题。(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最好有视频资料)

最后徐志辉教授、阎玉珍教授发表观点。

(时间 45-60 分钟)分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的心灵。

案例评析

案例:

新学期开始,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是出了名的差班,有些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专门和班主任对着干,曾经有个别学生制造事端,以至于使学校被告上法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近乎残酷的管教,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我接班后,最初不动声色,先观察并分析了班里几个影响最大的“坏学生”,掌握了治理班级的第一手材料。在观察分析中我发现,有个叫王成的学生,不仅经常搞恶作剧,还三天两头地与男生打架,与女生逗贫嘴,对教师不讲礼貌,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不过,我也发现他身上“仗义”的优点。为了降住这匹“烈马”,我特地给他设置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一天放学,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然后,我把王成叫到办公室,把叠好的纸条交到他手上,对他说:“把这个纸条交给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许拆开看。”想想看,小孩子 能不看老师和家长写的是什么吗?第二天,他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纸条交给我。那一天,他表现特别好,也特别精神。我暗想:我的“圈套”奏效了。

从此,我和每名学生都保持“单线联系”,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个纸条,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有“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鼓励性的回言,每次仍然要求学生不看纸条。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从未惩罚过任何一名学生,我们班不仅班级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见此情景,教师们纷纷问我用了什么法术,我对他们说:我用了一个“美丽的圈套”,正是这“美丽的圈套”发掘出了学生们身上蕴藏的个人潜能,并使之在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氛围中得到发扬光大。

(选自《影响教师的 100 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出版)案例评析: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

第一,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圈套”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师,应该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这位老师对他的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

第二,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圈套”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第三,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圈套”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 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思考与活动、请您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材料一: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信息中心曾经对师生情感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 20% 的学生认为教师喜欢自己,40% 多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

而对教师以“你喜欢自己的学生吗”为主题展开的调查却发现,95% 的教师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这两组数据引发了一个热点问题:学生为何不领教师的情?

材料二: 一位有着 13 年教龄的班主任谈到现在的学生时这样说道:“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淡漠,你把心掏给他们,他们不但不感谢,反而嫌腥。”这位教师还困惑地说:“我真的越来越不明白现在的学生了,他们的心离我很远很远,无法靠近。每年做班主任我都很投入,但结果从没有得到过学生的好评,是学生难教育还是我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 2、重庆璧山中学一位班主 任汪老师,因撕看并公开曝光学生日记,被学生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汪老师表示:她是履行教师职责,检查学生笔记,从而知晓该生早恋,违反了校纪校规。该生的日记不具有隐私权的保密性。况且隐私内容是早恋,严重违反了《中学生守则》。

上一篇:人生如果可以重来美文摘抄下一篇:鲁教版八年级语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