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简介(精选7篇)
蒙元文化简介 篇1
泰宁状元文化公园(青铜雕)导游词(最新)状元文化公园地处泰宁县城东洲桥沿河边,总占地面积19102平方米,包括状元文化广场、科举文化广场、泰宁古城“千年赋”青铜雕塑公园三个主体建设项目,总投资1900万元。泰宁古城“千年赋”青铜雕塑公园,通过19组青铜雕塑群来诠释泰宁从战国末期至红军长征北上近2200来的重要历史人文,青铜雕群沿着260米的古城墙摆放,由67个人物、10头牛、1口井及5匹马组成。
泰宁古城“千年赋”青铜雕公园为目前国内县级城市首创。该公园整体设计简洁、明快而实用,充分再现泰宁所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园内雕塑群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张立旗先生设计、铸造、施工,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刻画逼真,高度浓缩再现了古代泰宁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邹应龙、叶祖洽等学子苦读高中状元的科举盛况及战争年代军民鱼水之情,充分再现泰宁所特有的自然文化景观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廊亭
眼前这座廊亭,早在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泰宁贤士何道旻在朝为官解甲归田后,乡民们为纪念他于是就建了一座“锈衣纺”,后毁于洪水,于明朝弘治十三年泰宁知县重新上奏朝廷,由皇上恩准,在旧址又修建坊表,故又称“诰封坊”。当时牌坊匾额上书写着“恩荣、绣衣、海内文崇、江南兵宪、云归昼锦”这些大字,都是人们对何道旻为官一生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的褒扬和肯定。
1989年,县里因修建仿古尚书巷,“绣衣坊”被拆了。而今,这座牌坊又重新矗立在我们面前,为的是继续彰扬泰宁的贤士,作为传承文明的榜样。整座廊亭共有三层含义,通过木柱上的两首诗和一幅楹联的形式,表达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精髓:灵秀的泰宁山水,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正面柱子上的这首诗,是清朝乾隆年间泰宁县的教谕许灿先生所作。“一篑炉峰秀,孤城雉堞环”:意思是从炉峰山上看泰宁古城,就像一个大箩筐。炉峰山是泰宁城中的一座山,位于县城中央,俊秀挺拔,周围有2636米长的古城墙依其环绕,城内所有建筑和民居就圈在这城垛里面。这炉峰山,还是我们泰宁龙脉上形似龟背的一座山,古时,泰宁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泰宁所有的风水都聚集在此山上,是泰宁的龙脉。要说泰宁人崇尚风水,最典型的应该说是建筑,整座古城坐在城中心的炉峰山这条龙脉的周围,所有的房屋完全不讲究朝向,全都背靠炉峰山,面朝三涧水。民居星星点点、金溪如玉带似弯月,炉峰山犹若红日一轮座在其中,形成充满生机和田园诗意的“日月星”格局。加上远处群山连绵,得山得水又包藏完密,所以古人称之为“二十四座文屏山,世世代代出高官”。“溪声巴字水,雨意米家山”:城内的三条河流(杉溪、北溪、朱溪)蜿蜒而过,形成“巴”字形状。雨后周围群峰竞秀,非常迷人,如同北宋书画家米芾所作的山水画一样。“阁忆青云迥(hui),烟将白鸟还”:站在青云阁上遥望,身边飘过的白雾和飞鸟恍若把自己带入了仙境。“神州旧游处,飞梦欲惭颜”: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将那些特别美丽的山水带入自己的梦中,现在看来,让他们面对泰宁的山水应该感到惭愧。从这首诗中可见,泰宁山水之美,是许多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柱子侧面的这副长联,是现任泰宁县委书记曾祥辉先生所作:崇文尚德,与学重教;两状元百进士,成就理学重镇。尊荣安仁,知书明礼;三尚书众秀衣,出自文化名城。从这副
对联上可以看出局外人是怎么看泰宁的?他表达了两种含义:一是“重文”,二是“出官”。泰宁自南唐中兴元年建县以来,宋明两朝为鼎盛时期。当时人文发达,物华天宝,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游历、讲学于泰宁,深刻地影响了泰宁的科举文化,自宋代以来,泰宁的士子文化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一大靓点,造就出了2名状元,100余名进士及许许多多的举人,这对于一个人口稀少而又偏远的泰宁山区小县来说,其意义是多么的不同凡响!回首看“绣衣坊”三个字,“绣衣”是古代监察御史的别称。何道旻自幼聪明好学,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南京国子监就读,4年后补官大理寺评事,在审理案件时秉公执法、实事求是,先后被提拔为南京地区监察御史、江西省按察副使、湖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等,官居三十七载,历任五朝,宦游八省,所到之处,兴利除弊,卓有征绩,是一位备受人民爱戴的清官。柱子上的这副对联,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表彰何道旻的:器度尊严宦八省,才猷卓拔任五朝。他的意思是:何道旻先后到南京、江西、湖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八省做官,先后在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担任官职。允矢,一方三钦镇。为官时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秉公正直、严格执法,他的功益政绩每到一个地方都成为中流砥柱。诚哉,万里之风标。他的公道、正直以及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精神,是朝野上下的风范和标榜。
将相对弈(风水常转)
这是跨越时空的对弈。在高大的两轮风水车旁,塑有一座高平台,平台上坐着两位泰宁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南宋时期的状元邹应龙,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现今的副总理),另一位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李春烨(相当于国防部长)。他们处在通往泰宁古城的风水口,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弈。这组标志性大型主题雕塑群,充分体现了泰宁这座古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两轮大小风水车再现了泰宁这方神奇的山水充满着灵秀,有着深厚乡土农耕文化的内涵。
朱周跃马
1931年6月4日,朱毛红军在建宁击溃刘和鼎的第五十六师主力,乘胜攻占泰宁。在泰宁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使泰宁成为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1933年8月中旬至同年11月初,朱德、周恩来曾率红军总部机关驻扎在泰宁岭上街陈家大院,泰宁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1934年3月19日至5月9日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期间,红军主力一军团、三军团、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在这里与国民党汤恩伯指挥的东路军三个师,樊嵩甫指挥的北路军两个师激战四十多天,成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主要战场之一。
民生乐土(杂耍艺人)
这组雕塑群反映的是泰宁民国期间江湖杂耍艺人讨生活的艰辛历程。他们为生存而奔波,苦练基本功,以求达到最佳的围观效果。他们到处漂泊,备尝人间苦辣,充分反映了那个年代江湖人生的艰辛生活,而带给人们的是短暂欢乐。
网巾正气
清兵入关之初,颁布“蒸发令”,强迫汉人按满族习俗剃头编辫子。汉人崇尚儒学,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剃头,无异于背弃祖宗,极大地伤害了汉人的民族感情,引起强烈反抗。
画网巾先生不知何处人,也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他就在这个时候,带着两个仆人逃到了光泽县的一个深山古庙里,后来被人告发,抓到邵武清军营中,强行摘去了他的网巾。画网巾先生说:“网巾乃太祖高皇帝所创,君子即便死去,也不能忘记祖宗的规矩呀!”他让两位仆人找来笔墨在额头上画出一幅网巾,天天如此,营中士兵见了都感到滑稽可笑。后来,画网巾主仆三人被解送到泰宁,交给坐镇泰宁的福建总兵王之纲处置,王之纲对画网巾说:“你如果肯剃头梳辫,我可免你一死。”画网巾说:“我连网巾都不肯除去,何况是头发呢!”于是,画网巾主仆三人被害于杉津桥下。
画网巾死后暴尸道路,人不敢视。后来一个叫谢韩的诸生偷偷将他们主仆三人收葬。待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后,天下稳定,法网渐宽,也开始想到表彰忠烈,收揽人心,画网巾先生墓地经官府一再修复扩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弘扬民族气节的教育基地。
岁寒三友
清兵入关以后,泰宁有一批不愿臣服异族统治的知识分子,遁居岩穴,以“大明遗民”自居,保存自己的清白之身。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嘉彩,明崇祯九年举人,隐居金湖野趣园肖岩;李向奎,崇祯六年副榜举人,隐居莲岩;肖士骏,明诸生,遁迹山林。
三人不改明朝服饰,足迹不入城市,在山中采野果充饥,平时相互诗词唱和,人称“岁寒三友”。
田园牧歌
这组水牛雕塑群充分反映出泰宁的农耕文化。水牛是泰宁农家最忠诚的伙伴,它与泰宁农人默默无闻地共同耕耘着这片神奇的红土地,守护着泰宁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一头牛背上,有位牧童正吹着竹笛,神情幽雅,给人以遐想,似乎看到了秀美的田园风光。
淘金人家
泰宁古称“金城场”,大金湖也因这里盛产金矿而得名。杉溪整个流域都富含砂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泰宁东北面有座何宝山金矿,经勘探,黄金矿场储量达7.716吨,现已进行小规模半成品开采。据说在挖何宝山金矿隧道时,发现古时已有人挖过。据考证,很可能是宋朝时的遗迹。古人挖金矿隧道是从山顶上开挖,而我们现在则是从半山腰上挖,可以说是时空隧道的交错,在与遥远的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南石喋血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陷北京,天下改朝换代。
清兵入主中原之初,推行一系列暴政,强迫汉人臣服,激起江南汉人的强烈反抗。泰宁城关、朱口一带居民两万余人在太仆寺少卿江日彩的儿子江豫、江复的率领下逃到石辋村南石寨避难。
顺治三年(1646)九月初五日,曾在江苏嘉定、江阴等地制造大屠杀血案的前明叛将李成栋率军来到南石寨,江豫、江复等青壮年在格斗中牺牲,寨门被攻陷。清兵冲入石辋峡谷,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妇女就强奸,一口气杀死老弱妇孺万余人,制造了一起泰宁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血腥惨案。昔日繁华街道转眼间变成了青天白日无人烟、夜间常闻鬼哭声的瓦砾废墟。
考虑到这段历史太血腥,这组雕塑群赋予它浪漫的蹋春色彩。你瞧!这位少妇坐在小轿上,撑着把太阳伞,在杨柳依依的春季里出游蹋青;而那位少年公子牵着一头马,旁边的仆
人挑着一担书籍,似乎前去进京赶考。这些场景其实反映出当年泰宁人民为躲避兵乱而迁移到石辋南石寨的情景。
尚书求言
李春烨是明末兵部尚书,国宝尚书第就是他的宅院。
李春烨幼年时父亲漂泊在外,杳无音讯(失踪),靠母亲邹氏夫人纺纱织布抚养长大。李春烨45岁才考中进士,这年他母亲己80岁了,他想给母亲风风光光地做个八十大寿,但又无力筹措精美的食品,于是便写了一篇《求言小引》,恳请老师同学们写些文章替他的母亲做寿。《求言小引》感情真挚、言词恳切、母子情深、催人泪下,充分显现出李尚书的拳拳孝恬之心。
御史荐才
明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努尔哈赤攻陷明朝山海关外70余城,明朝廷束手无策,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御史江日彩上《议兵将疏》,向朝廷举荐时任邵武知县的袁崇焕出关迎敌。袁崇焕被任命为兵备佥事后,连夺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用红夷大炮打伤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率八旗劲旅偷袭北京,又是袁崇焕千里勤王,在广渠门外与清军马颈相交,拼死血战,才把清兵赶回北方草原。袁崇焕后来被诬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名,判凌迟处死,千刀万剐,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名岳飞似的民族英雄。
引荐袁崇焕的江日彩是泰宁县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正四品)。
伍宁育人 伍宁(1386-1467)泰宁开善乡人。28岁中举,历任浙江淳安县教谕,湖广辰州、广东肇庆、浙江台州教授等职。伍宁一生从事教育工作41年,桃李满天下,明中叶连中三元的内阁大学士商辂就是他的门生。旧时在开善上坑村口建有一座牌坊“青云坊”,上有商辂题写的一副对联:敢谓三元魁大对;深知一得有渊源。对联大意是:我敢说我连中三元是天下少有的,但我深深地知道,我的每一点滴学问都是从老师您那里学来的!上联显得不可一世,下联则显得谦虚至极。
寿亲养老
《寿亲养老新书》是一部中医营养保健学专著,它的作者是宋状元邹应龙的第四代玄孙邹铉。邹铉(约1237-1320),元代著名医学家,年青时曾任中都(今北京市)总管(相当明清知府一级的地方官员)。晚年他根据自己一生从医的经验,对宋人陈直撰写的《养老寿亲书》一卷进行订正、扩编,增补成《寿亲养老新书》。清乾隆年间,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时,又将它收入全书的卷103《子部医家类一》。《寿亲养老新书》分四卷,共17万字。其中第一卷约2万字,署名“宋陈直撰”,讲述老人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二、三、四卷共15万字,署名“元朝邹铉续编”,论述古今名人的嘉言善行以及食疗、食补等保健方法,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妇科、儿科的中医处方。《寿亲养老新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能够摒弃其它一些古代医书中的神仙导引、阴阳宜忌、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内容,以其科学的见解,详尽的论述而在中国医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熊令筑城
泰宁建县初期,城址在前坊街(今合成氨厂)。宋初,请风水先生范越凤来搞城市规划,范先生根据山川形势,建议移城至炉峰山东麓(今城址)。南宋时城周筑木栅为藩篱,是为城墙的雏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南昌举人熊鹗任泰宁知县时,上书邵武知府邵德久,要求提取库银1.18万两用于筑城,得到邵知府的支持,另支府库银 0.48万两补助,筑城历时七个月告竣。新建城墙周长2363米,墙高5.3米,厚3.7米,外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内墙采用特大号城墙砖,中间夯土填实。共开大小八座城门,城门外接官道,上建城楼,可供卫兵驻守,墙头可行人走马。
城墙的建造是古城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一项工程,历代又经多次修筑,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除,今只剩小东门(昼锦门)一段约100余米。
何恩凿并
何恩是元代举人,明初湖广按察副使何道旻的父亲。传说何恩夫妇久未生育,他见城东一带居民靠挑河水饮用,每年春天,阴雨连绵,河水混浊,不能饮用,便出钱雇工开了三口水井,即“崇仁三井”,方便民众。上天见他积德行善,便让他生了个大富大贵的儿子何道旻。
崇仁三井现存两井,即“牌楼下井”和“大井头井”,另一口“大东门井”1989年建尚书巷时被填平,井圈现放在风水轮旁供游人瞻仰。
定光涌泉
定光古佛是闽西北一带普遍奉祀的地方神,泰宁人称其为“南安公”。旧县志称 “南安公名自岩,法号定光。”他是南安人,宋韩德年间(963-968)到泰宁,驻锡城西保安寺。南安公法力高深,他在保安寺结跏跌坐了3个月不吃不喝。一天,他偶然起身到寺庙外散步,走到小西门叶家窠前,见一群小孩正伏在小溪边喝水。这时正是夏天,他对小孩说:“夏天溪水很脏,不能饮用。”说完随手往地下一指,地面立即陷成一个凹坑,坑底冒出一股清泉。后人在坑边垒起石块,遂成一井,名曰“圣公井”。不久南安公离开泰宁云游至闽西武平县,在武平南安岩圆寂。
泰宁人民为纪念南安公教民凿井汲水,防止疫病蔓延,在东门圣庙巷建庙塑像,世代奉祀,并定每年农历八月初十日为南安公庙会日。每年这一天将南安公神像抬入神轿,由4位壮汉抬着,在笙萧鼓乐、旌旗仪仗的簇拥下巡游全城大街小巷,十分热闹,吸引了远近亲朋、四方商贾接踵而来,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商品交易盛会。
神庙建成
这组雕塑群反映是有关金湖甘露寺的传说。
传说以前这座寺庙很小,主要供奉送子观音,香火不是很旺。北宋时泰宁籍状元叶祖洽的母亲结婚多年还未生孕,特地从城里赶来求子。她非常虔诚地在送子观音菩萨面前许愿道:“如果生了儿子,一定重修这座寺庙,岩有多大,庙盖多大。”当晚,观音菩萨托梦给她,叫她要多做善事。据说叶母后来做了许多善事,并有善终。一年后,叶母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叶祖洽,24年后还高中状元。为偿还母亲的夙愿,以表孝心,在朝为官的叶祖洽决定重修甘露寺,并上奏皇帝,承蒙皇恩,还请宫廷建筑师周斫头来此建庙。然而,由于这里地篇二:内蒙古导游考试导游词:锡林浩特景区
朋友们,锡林浩特市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中部,是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所在地,为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锡林浩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之美誉。
“锡林”,蒙古语意为“丘陵”;“浩特”,蒙古语意为“城”。可见,锡林浩特是以牧草丛生的丘陵命名的。
锡林浩特市有蒙、汉、满、达斡尔等19个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新兴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原名“贝子庙”,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后裔之领地,明代属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十七世孙诺比特默克图的游牧地,所部号为“阿巴哈纳尔”(蒙古语意为“叔叔们”)。康熙四年(1665)设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康熙六年(1667)设阿巴哈纳尔右翼旗。乾隆八年(1743)建贝子庙,亦称“贝子旗”或“贝子庙旗”。新中国建国后,于1953年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镇。1983年撤阿巴哈纳尔旗设锡林浩特市。市区丘陵广布,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草场覆盖率90%。境内有自治区六大油田之一的乌兰图嘎油田和储量丰富的二连油田。
锡林浩特亦有十分丰富的自然及生物资源。水资源主要是锡林河及锡林河水库。畜产品有肉类、奶类、羊绒、羊毛、驼毛、马鬃、马尾、皮张,各种肠衣等;土特产品有苦杏仁、发菜、白蘑、香蘑、黄花;药材类有牛黄、黄芪、黄芩、防风、知母、柴胡。野生动物类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天鹅,属三类保护动物的地甫鸟(bǔ)、灰鹤、鹰、猫头鹰。肉食动物有黄羊、野兔、山鹑、野鸭子;皮毛动物有狼、狐狸、沙狐、艾虎、旱獭;药用动物有獾、蛇、刺猬。
作为“草原中的城市”,锡林浩特市有着十分完善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是锡林郭勒盟的旅游接待中心。市内设有锡林郭勒盟宾馆、广厦宾馆、交通大厦、草原明珠宾馆、锡林白马饭店等11家星级酒店,住宿条件比较完善。锡林浩特市交通便利,航班可往返北京、呼和浩特,集(宁)通(辽)铁路横贯南北。公路客运直达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到了旅游旺季,这里还有直达大连等地的旅游临时航班。
进入现当代,锡林浩特市还曾是建国前的****锡察巴乌工委所在地,今贝子庙西大殿即为锡察巴乌工委的办公旧址,已辟为盟市两级红色旅游重要景点。
朋友们,愿锡林浩特之旅给您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篇三:蒙元文化苑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可研-1 锡林浩特市蒙元文化苑周边
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内蒙古惠泽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昕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一月
报告编制单位与编制人员 报告编制单位:内蒙古昕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丙 10520120001 法定代表人:李丽娟
联 系 电 话:0471—3396060 报告审定人:马柏良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李 林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报告编制人员:
李 林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
胡青国高级工程师
王 瑜高级工程师
高红霞高级工程师
王福义高级经济师
目 录
第一章总 论..........................................................................................................1.1 项目背景..............................................................................................................1.2 项目概况..............................................................................................................1.3 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2.1 需求分析..............................................................................................................2.2 建设规模............................................................................................................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场址条件................................................................................3.1 建设地点............................................................................................................3.2 场址条件............................................................................................................3.3 场址条件评价....................................................................................................第四章规划建设方案............................................................................................4.1 总体规划方案....................................................................................................4.2 人行道铺装方案................................................................................................4.3 树池及无障碍设施............................................................................................第五章节能措施....................................................................................................5.1 节能原则............................................................................................................5.2 节能标准和用能规范........................................................................................5.3 节能措施............................................................................................................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6.1 环境现状............................................................................................................6.2 编制依据和执行标准........................................................................................6.3 环境影响分析....................................................................................................6.4 环境保护措施....................................................................................................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1 劳动安全防护措施............................................................................................7.2 防震安全措施....................................................................................................7.3 卫生防护措施....................................................................................................7.4 消防措施............................................................................................................第八章组织机构与建设进度安排........................................................................8.1 组织机构............................................................................................................8.2 实施进度安排....................................................................................................第九章项目招投标方案........................................................................................9.1 编制依据............................................................................................................9.2 招标方案............................................................................................................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0.1 投资估算..........................................................................................................10.2 资金筹措..........................................................................................................第十一章社会评价................................................................................................11.1 社会评价概述.................................................................................................11.2 社会影响分析.................................................................................................11.3 项目与所在地区相互适应分析.....................................................................11.4 社会风险分析.................................................................................................11.5社会评价结论..................................................................................................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12.1 研究结论..........................................................................................................12.2 提出建议..........................................................................................................第一章总 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锡林浩特市蒙元文化苑周边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
2、建设地点:锡林浩特市
3、建设规模:人行道总长2500米、铺装面积12500平方米,铺装材料为花岗岩平板及花岗岩缘石
4、投资规模:563万元
5、资金筹措:申请上级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
6、建设单位:锡林浩特市晨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1.2 承办单位概况
锡林浩特市晨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锡林浩特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融资、经营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属于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运营主体,成立于2000年6月,注册资金11298万元。
锡林浩特市晨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制运行,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按《公司法》规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具有完善的法人组织结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开发、能源开发(专控除外)、建设开发工业、商业、民用等房屋产业,物业承租、商业置业、土地开发等。
蒙元文化简介 篇2
目前己发现的中国北方蒙元时期墓葬主要集中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北京、陕西、甘肃和新疆等地。从北方蒙元墓葬地表遗存看, 大致分为墓茔、石像生、石碑、墓顶石、积石以及祭祀建筑等类型。从地下墓葬结构看, 包括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土洞墓、石圹墓以及砖石混筑墓等形式。从地域性特征来看, 北方地区蒙元贵族可分为元上都周围地区、达茂旗和四子王旗以及周边地区、东北地区、北京地区、河北和山东地区、陕西河南和甘肃地区、山西地区七个区域。元上都周围地区墓葬形式以带墓茔的土坑竖穴墓为主, 达茂旗和四子王旗以及周边地区的墓葬形式以带墓顶石的土坑墓为主, 东北地区的的墓葬形式以砖石墓室为主, 北京地区的墓葬形式不甚统一, 河北和山东地区的墓葬形式以砖室墓为主, 陕西河南和甘肃地区的墓葬形式以土洞墓为主, 山西地区的墓葬形式以以砖石墓室为主。
二.梳妆楼元墓葬建筑形制
(一) 梳妆楼之称谓
“梳妆楼”屹立于张家口沽源县境内的闪电河畔, 县城东7.5公里处, 是坝上草原惟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并被专家青睐的历史遗存。其形态独特、风格甚殊, 曾被民间误传为北宋年间专为辽圣宗之母肖太后肖绰梳妆而建, 故称“肖后梳妆楼”。1999年,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梳妆楼内部进行了发掘, 发现其为一男两女合葬墓。这一发掘结果颠覆了该建筑为“肖后梳妆楼”的传说, 终于证实梳妆楼实际上是蒙元贵族的“树葬楼”, 墓主为元代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
(二) 地上建筑形制
据考古发掘, 梳妆楼元墓陵园长140米, 宽74米。陵墓地上建筑通高15米, 基平面为正方形, 边长9.3米, 顶部为砖构穹顶, 形如蒙古包。南面偏东辟拱形门, 东西两面为拱形窗, 上为阑额, 再上砌出棱角牙子两层收分成顶。从南门进入中间, 楼下为四角, 上为八角。角间为圆柱, 上托阑额、普柏枋, 再上为单抄四铺作斗拱, 斗拱之上层层叠涩而成巨大穹窿顶, 犹如天幕, 高约15米, 极富神密色彩, 顶中空, 以砖覆盖。四面砖砌墙体, 表卧砌白灰砖, 未灌灰浆, 墙厚70厘米。整个建筑通体砖构, 早先内有壁画。顶上原有琉璃瓦镶嵌, 金碧辉煌, 十分壮观。
(三) 地下墓穴形制
梳妆楼元墓地下部分为土坑砖石墓, 墓内并列三具棺木。棺底全用青砖砌成, 上铺一层枕木, 棺与棺之间均用砖墙相隔, 并有木条相衬, 然后用铁条箍紧, 上覆大青石。三名葬者一男二女, 男居中, 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 二女即阔里吉思的两个妻子, 身份均是公主。阔里吉思的棺木极其独特, 整体看为半截松木横卧其中。在上三分之一处锯开, 下部树干主体部分内挖与人体相当的凹槽, 死者置其中, 上部三分之一树干相当于棺盖。因为其棺是由一截完整的红松木凿出, 他的椁是由一排排红松树桩围成, 所以当地人将“树桩”作为其墓上建筑物的名称, 后世则因“树桩”与“梳妆”谐音楼, 故以讹传讹终于成就了“梳妆楼”之名。
三.梳妆楼元墓葬建筑文化特征
(一) 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
梳妆楼元墓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有盖天说、浑天说以及宣夜说等多种理论, 古老的盖天说虽于汉代之后日渐被浑天说取代, 但仍以其图形的高度概括性对后世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盖天说肇端于天圆地方说, 即认为“天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在蒙古民族中影响尤甚, 建筑即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达对象。无论是生者居住的蒙古包还是死者安眠的墓葬, 都是盖天说的极好诠释。以梳妆楼元墓为例, 方形的墙身四壁是“地方”涵义的表达, 居中隆起的穹顶是“天盖”的文化意象, 加上居于方圆建筑形态覆盖的尸骨这一“人”的意象, 构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文化意义表达。
(二) 斗转星移的“帝车”意向
阔里吉思主棺两侧的棺木为常规棺制。保存完整的西侧棺木为柏木做成, 出土后仍崭新如初, 棺底有两层, 层间距约5厘米, 上层棺底板厚3厘米, 板上有七个圆洞, 圆洞排列形状与北斗七星相一致, 为“七星棺”葬制。《甘石星经》载:“北斗星谓之七政, 天之诸侯, 亦为帝车。”在古代, 勺状的北斗七星又被称为“帝车”, 即天帝的车辇, 天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 定四时, 分寒暑, 具有很神圣的象征意义。阔里吉思为亲王, 级别大约相当于诸侯, 其墓葬中出现七星棺木与北斗星“天之诸侯”的身份是十分般配的。除七星棺外, 北斗七星的意向还出现在“七星墩”、“七星井”等台、井建筑形式中, 说明了后世北斗文化意向的民间化。甚至在一些普通百姓的棺木中, 也要放上七枚硬币, 以比拟北斗七星。
(三) 寄身于木的自然存在
阔里吉思主棺为典型的“树葬”形式, 即将树干内部凿空以充当棺木的方式, 这一特殊的葬制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重视其生存环境的特点。蒙古族为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是其民风习俗, 这种对自然生态的依恋决定了其倚重环境自然要素的表达。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 其早期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 任其风化;后来, 有的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 故树葬也称“风葬”、“挂葬”、“木葬”、“空葬”或“悬空葬”。阔里吉思主棺的“树葬”形式是传统树葬与汉式“土葬”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葬制。
摘要:本文阐述了北方蒙元墓葬的类型与分布格局, 追溯了河北省沽源县“梳妆楼”元墓的建筑称谓、地上建筑形制和地下墓穴形制, 并阐述了梳妆楼元墓建筑所反映的宇宙模式、北斗崇拜以及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蒙元墓葬,梳妆楼,建筑形制,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爱丽思.中国北方地区蒙元时期墓葬形制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蒙元时期草原丝路上的文化交往 篇3
摘 要:蒙古军的西征,摧毁了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彼此疆界,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交通,中国的火器、印刷、医学、绘画等传到了西方,而西亚的天文、历算、地理学、回回砲技术、语言、宗教、医学、药物、音乐等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
关键词:游牧文化;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往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31-03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是时代最久远、对促进草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接触、交流起到巨大作用、独具北方草原地带游牧文化特点的交通道路。
这一条草原通道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地区,是自东向西延绵万里的草原地带,东起蒙古高原,向西经过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北部,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达喀尔巴仟山脉。在这条狭长的草原地带,河流纵横,有丰富的水源,地势比较平坦,生态环境比较相近。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正好位于欧亚草原地带之上,其生态环境与欧亚草原的其他地区基本相同,适合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上,赶着牛羊往返迁徙,也造就了游牧民族开朗的性格、博大开阔的视野与兼容并包的胸襟。
这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其北线东起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东欧草原,其南线沿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
在蒙古族统一蒙古高原以前,匈奴、突厥、回鹘、辽、金等民族依次控制着蒙古高原,对开通草原丝绸之路起到过重要作用。北匈奴人就是沿着这条草原丝绸之路从蒙古高原西迁到欧洲,突厥统治时期,草原丝路的主要地段都在其有效的控制之中,回鹃更是草原丝路上一个活跃的民族,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和西辽政权,也同样对这条古道发挥过作用,到蒙元时期,随着帝国内疆域的扩大,蒙古人担当起沟通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使命。
13世纪前,蒙古草原尚处于各部族独立互不统属、彼此征战不断的状态,是蒙古部落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蒙古汗国,称汗成吉思汗。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逐步确立了统一的政治、军事制度。成吉思汗创立的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度,是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先后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西征,蒙古铁骑如风卷残云一般横扫欧亚大陆。这样,蒙古帝国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俄罗斯平原,北起西伯利亚北极圈,南到波斯湾的广大地区,整个欧亚大陆均置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随着帝国的建立,他们在所辖境内广设驿站、重视经济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的西传
(一)火器制造
被阿拉伯人称作“中国雪”“契丹火箭”的中国硝和火药武器在伊斯兰国家最初用于医药、炼丹术和制造玻璃,后用于制造火药武器。13世纪,蒙古军西征将火药和火器带到了中亚、西亚各地。中原汉族发明的火药与创制的火箭、火球等武器,通过宋元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又组织火器技术人员在汉族已有火器的基础上,创制出飞火枪、铁火炮等新兴火器。在成吉思汗西征中,蒙古兵曾使用毒火罐、火箭、火炮、火铳等火器。旭烈兀西征时不但带去了中国的抛石机手和火炮手,还使用过飞火枪、火弩之类的火器。火器的巨大威力引起了阿拉伯人的重视,他们将蒙古人传入的火器加以改进,发展成具有阿拉伯特色的火器。到13世纪下半叶,欧洲人才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得了火药知识,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阿拉伯人同欧洲的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火器才传到欧洲。
(二)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在蒙古兴起之前,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主要在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中流传,在伊斯兰国家和欧洲并未得到应用。到蒙元时期,伊斯兰世界和欧洲才开始接触到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
1310年,伊朗著名的历史学家拉施特·丁在《史集》中对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伊儿汗国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利用雕版印刷术仿效元朝的“至元宝钞”印制纸币在大不里士发行。{1}虽然纸币发行不久即引起了市场的混乱,最终被废止,但却使伊朗人、阿拉伯人开始接触到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其后,印刷术经波斯传入德国、意大利等国,继而促进了欧洲国家印刷业的发展。此外,毕异发明的活字板,13世纪被维吾尔族使用后,来大都的欧洲旅行者,在丝绸之路上便将古维吾尔文木刻单字带回本国,从而促使德国、荷兰、法国都先后试验活字印刷。
此外,伊斯兰医学与中国医学的直接接触也是由蒙古西征促成的。伊朗人拉施特·丁还编制出一部介绍中国医学的医典——《中国医药百科全书》,书中对中国医学的脉学、解剖学、胚胎学、妇科学、药物学进行了介绍。{2}另外,中国的一些医学著作也被翻译成了波斯文,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元代就被译成了波斯文。
在绘画方面,蒙元时期伊朗等地的插图书更加普遍,插图的题材更加广泛。中国式的龙、凤、麒麟等进入伊朗的纺织品和建筑装饰画中。
二、西亚文化的东渐
蒙元时期,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造炮、音乐等科学和艺术,也沿着草原驿站传入中国。
(一)天文与历算方面
忽必烈在1263年任命叙利亚人爱薛专管西域星历、医药二司,命扎马鲁丁编制“万年历”。爱薛是位著名的回回天文学家,他推动元朝改订新历,并做出重大贡献。扎马鲁丁是位杰出的回回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在编“万年历”的同时,在大都建立观象台,制造了7种天文、地理仪器。他后来又倡导并参与了包括钦察、伊儿、察合台三汗国以及元政府直辖区在内的整个元帝国地图的编绘工作,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3世纪也是中国数学的一个发展高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编入中国数学书中的命题和解算理论。“0”空位和阿拉伯数码、土盘算法及弧三角学等伊斯兰数学知识由于天文数据的使用,在中国得以流传。
(二)地理学方面
蒙元时期,先进的地理学知识也被引入了中国地理学之中。较前代相比,元朝疆域辽阔,主要是西部疆界向西大为延伸,加之行政区划变更较大,所以,元朝建立后,便组织人力编绘了囊括帝国全部疆域的、统一完备的图志《元大一统志》。扎马鲁丁制作的地球仪,“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3}
(三)回回砲技术方面
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曾从西亚引入了一种威力很大的作战武器——抛石机。因为它是回回人制造和使用的,又称“回回砲”。其实在回回砲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有抛石机,但是中国旧有的抛石机不但需要众多的人力,而且所能投射的重物小,射程也短。蒙古西征将中国抛石机带入西亚,之后与西亚的抛石机技术进一步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更为省力、射程更远、能投射重型投射物的石弩。襄樊之役,回回砲大显神威,此后,元军将回回砲用于征服南宋的各个战场。1274年,元朝政府设立回回砲手总管府,以回回制砲专家亦思马因总管,后又改为回回砲手都元帅府和回回砲手军匠上万户府,负责制造和传授回回砲技术。
蒙古军西征过程中,曾将大批有技艺的人迁入中国,此外带回的士兵和商人也不少。当时的和林城中不仅有中亚和西亚人,而且也有欧洲人,他们从事着制作生活用品、翻译、侍卫、贸易等各种职业,元代把他们称为“色目人”。元大都城中聚集着来自亚、欧各地的官吏、使节、传教士、科学家、艺术家、商旅及工匠,是个人才济济的繁华国际大都市。
(四)语言和宗教方面
元代,东来的回回人众多,加之元朝与伊儿汗国关系亲密,波斯语成为元朝的官方国际通用语之一。在元朝的一些重要机关中,经常设有回回掾吏、回回令史、回回译史等职。元朝还设立回回国子学,教授回回文等。回回文一般被认为是波斯文而非阿拉伯文。佐口透先生也认为:“蒙古帝国盛行使用波斯语(被称为回回语),特别是在元朝的政治与文化方面,波斯语扮演着国际语的角色。”{4}而阿拉伯语在元代主要作为侨民和伊斯兰教徒的宗教用语、阿拉伯商人的商业用语和学术用语使用。
在成吉思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影响下,和林城中修建了基督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庙及道观,各种教徒云集,大都设有各种宗教的专司衙门。普兰诺·加宾尼见过贵由汗及汗庭的信教情况,鲁不鲁乞见过蒙哥汗及皇族瞻养、宽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情况。《多桑蒙古史》对蒙古汗国时期各种宗教信仰情况也记载详备。元世祖忽必烈虽偏重喇嘛教,但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原佛教等都加礼敬。特别是元代罗马教廷首次建立了中国教区,这是中、欧宗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五)工程建造技术方面
元代是域外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再度发生影响的时期。由于大批回回人士东来,以及伊斯兰文化的东传,阿拉伯与中亚的建筑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蒙古汗国的首都哈剌和林和元大都建筑就明显带有伊斯兰建筑特色。哈拉和林是窝阔台在位时,聘用中国工匠和穆斯林工匠建造的,它的建筑和装饰兼受东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元大都是由回回人也黑迭儿负责营造的,也黑迭儿以阿拉伯的工程技术,根据中华文化的格式,对宫城的布局、建筑做了具体规划。
(六)医学与药物方面
蒙元时期,伊斯兰医学对中国传统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朗医学是以骨伤科、疮疡科见长,所用药物对肿毒、红伤的治疗有特效,还擅长治疗各种热病、疟疾,而蒙古西征就有伤亡,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等疫情,因此,穆斯林医师赢得了蒙古统治者的青睐,被招为军医,其中一些还成为御医。《回回药方》是这一时期一部重要的回回医学著作,所记载的骨伤科治疗技术及颅脑外科手术具有很高的水平。
此外,元代的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窑在青花瓷生产过程中,从国外引进了釉料才生产出绝世的青花瓷。被蒙古军从中亚和西亚虏来的工匠中,有不少西亚地区的纺织工匠,元朝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这些人从事手工艺生产,这样西亚的纺织技术就传入了我国。
蒙元时期回回乐器与乐曲也传入中国,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喜爱。为此,元代宫廷中设有回回乐队。来华的一些西域富商和权贵也在家中蓄养着歌手和乐人,一些回回乐曲也因而深入到民间。
在蒙元时期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使得各文明、文化间相互接触,相互依托,彼此尊重,彼此借鉴。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对今天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
注 释:
{1}拉施特·丁.史集:卷三·乞合都汗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227.
{2}沈福伟.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32.
{3}元史(卷48).天文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610.
{4}佐口透.鞑靼的和平[A].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3.467.
参考文献:
〔1〕张郁.草原丝绸之路——契丹与西域.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10.
〔2〕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8.
〔3〕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J].前沿,2005,(9).
〔4〕孙泓.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草原商路.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5.
〔5〕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5.
〔6〕周少川.元朝的开放意识与域外史研究.河北学刊,2008,(9).
〔7〕黄时鉴.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1987.3.
蒙元文化简介 篇4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近十几年来,国内(主要指大陆)史学界在蒙元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贡献出两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断代史著作,即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和周良霄、顾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专题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本文打算将近年读书所得,结合元朝的特性这一主线,就若干问题稍陈管见。题目较大,而个人学识浅薄,本不当率尔操觚,其中浅陋愚妄之处,尚望学界师友垂谅。
一从“征服王朝论”谈起
建国以来的历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以对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简称“北族王朝”)的研究为例,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为指导,重点强调各北族王朝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一面,而忽视各族文化冲突、抵制、双向影响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实际上,后一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现尤为人所共见。近十几年来,蒙元史学者已对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从而在事实上予上述总体偏差以不小的纠正。
然而,只有从理论上对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作出类型划分,特别是从文化差异(主要是与汉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对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并无能力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种外国学者早已提出、运用而我们却长期回避、排斥的理论模式――“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德裔学者魏特夫于本世纪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国社会史:辽》一书(与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的导言中认为: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按其统治民族进入内地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渗透王朝”(DynastiesofInfiltration),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第二类为“征服王朝”(DynastiesofConquest),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各北族王朝与汉地的文化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双向性质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们对汉文化诸因子,并非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具体而言,它们对汉文化的态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征服王朝”较倾向于抵制,而“渗透王朝”较倾向于吸收。在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从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辽、元较倾向于抵制,而金、清较倾向于吸收。〔2〕这一看法问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台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引起若干争论。但在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它却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多小心地避开这一论题,即使偶尔提及,也都是作为反面观点,斥之为“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今天看来,我们的上述态度似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我们冷遇和批判“征服王朝论”的理由,主要是认为魏氏这一理论强调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对立、冲突,有挑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民族关系的嫌疑。这种从现实出发的义愤或许有其理由,但学术研究毕
企业文化及简介 篇5
三特企业愿景
中国最具跨越能力的旅游产业集团
三特主题理念
山水有道 激情超越
三特企业精神
团结 奉献 执着 创新
三特企业价值观
创造美好生活
三特经营哲学
诚信 不讲假话
务实 不盲目投资
控制资源 激活思维 创新市场
三特服务理念
安全至上 服务贴心
三特集团质量观念
精心于专业 用心于细节
三特人才观念
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特行为准则
尽职尽智 做对做好
崇阳三特隽水河温泉旅游开发区简介
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159证券简称:三特索道)成立于1989年,2007年8月17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通过跨区域地开发、经营与探索,在客运索道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客运索道拥有数量、资产总量、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公司是“国际索道协会”最早的中国企业会员之一,也是中国索道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由观光旅游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的转型升级,公司已逐步发展为以旅游客运索道经营为主、景区及景观房地产开发经营为辅的跨区域、专业化旅游企业集团,并已形成了“经营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资源战略和经营模式,具备了较为突出的优质旅游资源控制能力,确立了一套成熟的跨地域发展的业务拓展模式,拥有一支对中国旅游市场有着深刻认识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团队。
崇阳三特隽水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元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集景区观光、湿地温泉、极限运动、度假休闲、企业会所、生态农庄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开发公司。
湖北省温泉资源丰富,拥有环武汉、环神农架两大温泉带,主要分布在应城、咸宁、英山、房县、保康等地。近几年来,湖北兴起了一片温泉开发热潮,温泉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态势较好,并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各具规模、各显特色、互促发展的崭新格局,部分温泉旅游产品还形成了较强的市场品牌效应。为湖北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力地促进了湖北产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崇阳县浪口地热具有典型的“源”、“储”、“导”、“盖”四大特征。浪口地热偏硅酸含量达到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的命名矿水浓度,氡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因此,其可作为硅水用于医疗用水。
旅游区内根据地质勘探不仅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而且兼具山泉、湿地、溪河、山峦等资源要素,山水田园风情浓郁,呈现原生态、多样性资源特征,具备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公司拟通过整合温泉、湿地、竹海、有机农业、户外极限运动、体育休闲等代表“健康、运动、生态”的特色元素,形成“春游(踏青)、夏凉(亲水)、秋风(采摘)、冬暖(温泉)”的季节连贯性旅游产品体
系。
证券代码:002159证券简称:三特索道 公告编号:2010-2 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投资湖北崇阳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一期项目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一、对外投资概述1.公司将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湖北崇阳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一期项目,计划投资规模13,500万元。2.2010年1月7日,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一致同意公司设立全 资子公司,投资13,500万元开发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一期项目。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该项投资规模在公司 董事会审批权限内。3.本次对外投资不涉及关联交易。
二、投资标的基本情况1.出资方式公司以自有资金或债权融资对全资子公司出资,项目子公司投资开发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一期项目。2.项目内容崇阳地处中国六大“温泉之乡”之一的湖北咸宁地区,地形为群山环绕的盆地。项目开发地隽水河——浪口区域据地质勘探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兼具山泉、湿地、溪河、山峦等资源要素,山水田园风情浓郁,呈现原生态、多样性资源特征,具备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旅游区总规划面积8,800余亩,其中建设用地1,100余亩,适宜于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区的田园风光有益于“乐活”理念的展现,通过整合温泉、湿地、竹海、有机农业、户外极限运动、体育休闲等代表“健康、运动、生态”的特色元素,形成“春游(踏青)、夏凉(亲水)、秋风(采摘)、冬暖(温泉)”的季节连贯性旅游产品体系。温泉资源的独家开发,并与景区和旅游地产结合,其产品的差异性明显,资源的综合价值较高。崇阳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一期项目主要开发:(1)燕子垭乐活公园:包括索道、滑道、山顶极限游乐公园、百泉馆亲水乐园等游乐产品。(2)浪口湿地温泉景观区:包括湿地温泉、湿地生态园、湿地漂流等休闲产品。(3)温泉小镇:包括乡村家庭旅馆、温泉庭院庄园、企业公馆、堤岸汤院及配套的休闲娱乐商铺和会议服务设施。(4)隽水河、洪下、冷家区域:建设隽水河漂流、有机农庄、鸟类繁殖基地等田园生态项目。3.项目投资预测根据公司企业发展部作出的《崇阳隽水河温泉旅游区一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期项目计划投资13,500万元,其中温泉、景观项目投资5,900万元; 温泉小镇旅游地产项目投资7,600万元,包括温泉小镇一期地产项目投资5,400万元,待摊土地征用费及公共配套费2,200万元。经测算,温
泉、景观项目建设期20个月;20年年均营业收入1,935万元、净利润675万元;内部收益率11.46%;投资回收期10年(含建设期)。温泉小镇一期地产项目建设期24个月;20年年均营业收入893万元、净利润328万元; 内部收益率15.29%;投资回收期6.4年(含建设期)。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影响。
淮安文化 (简介) 篇6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至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四城之称的淮安远近闻名,即 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
历史古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淮安就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这座享誉国内外的城市确实名副其。这里历史悠久、古色古香、名人辈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李更生故居、楚秀园、月季园、清晏园、动物园、樱花园、石塔湖公园、古黄河生态民俗园、慈云寺、钵池山、清江大闸、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韩侯祠、周恩来纪念馆、青莲岗文化遗址、新旅陈列馆、韩侯钓台、勺湖公园、灌溉总渠、淮安船闸、镇淮楼、胯下桥、古楚淮阴牌楼、龙亭、甘罗城、惠济祠、漂母墓、韩侯故里、郑文英墓、京杭大运河等等,都别具一格。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真可谓“此景只应淮安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哪!
文化名城
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培养着一代又一代淮安人的文化人格,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家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北宋诗人张耒、巾帼英雄梁红玉、布衣皇帝朱元璋、《西游记》的作家吴承恩、温病学家吴鞠通、民族英雄关天培、京剧界“通天教主”王瑶卿、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雕塑大师滑田友……他们才华横溢、思想丰富,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伟大的人格魅力更是汇聚成淮安独特的精神文化,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并给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地带来无限青春活力。
另外,淮安的美食文化也不得不提。被称为“淮扬菜之乡”的淮安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历史上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比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今日淮扬菜是盛名远播。上至官宴、下至街头饭馆,远至西洋诸国,凡有华人之地,皆有淮扬菜。
生态水城
作为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淮安,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就是在这里交汇的,据《尚书〃禹贡》记述,此处是我国最古老的天然贡道(运河)。她古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并且她的文明和兴盛,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不仅人杰地灵,而且风景优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
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沿大运河,环洪泽湖,既可领略自然风光,又可观赏名胜古迹。境内的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环境怡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线,为淮安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工业新城
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这里有蔬菜、家禽、生猪、水产、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此处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探明的岩盐储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另外,淮安市有各类工业企业近3万家,其中包括淮阴卷烟厂等重点骨干企业80家,形成了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烟草为主体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体系。全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升级,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
回顾古昔,它厚重温敦,展望今日,它炫彩魅力。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淮安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美丽的。这里有古韵飘扬的文化气息,有崭新的时代新衣。
这座古城承载着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而今淮安承办省运会是对她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极大肯定。同时,承办省运会是淮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是对淮安政府官员工作能力和作风的重要考验。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初探 篇7
蒙元时期是维吾尔族逐渐发展成为西域主体民族的, 在西域历史上创造自己的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归属中央政权、支持和拥护元朝政府的统治和他们作出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一、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基本情况
蒙元时代称回鹘为畏兀儿, 与现代的民族名称维吾尔为同名异译。当时高昌畏兀儿君主的称号为“亦都护”, 或译“亦都兀惕”, 意思是神圣的陛下 (圣上) , 或云为幸福之主, 也有学者认为此名称借自汉语“都护”一词。1211年 (元太祖六年)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至怯绿连河 (今蒙古国克鲁伦河) 朝觐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认他为自己的第五个儿子, 并将女儿阿勒屯许配给他。从此高昌回鹘王国便成为蒙古的属国。当时喀什噶尔、和阗、叶尔羌等地维吾尔族人们也帮助成吉思汗的西征并表示接受成吉思汗的统治。成吉思汗晚年将领土分给宗室诸王, 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的辖地, “从畏兀儿起, 至撒马尔罕和不花剌止”, 即包括阿姆河流域和天山南北之大部, 首府设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1]。元朝成立后, 元朝政府在西域通过先后设置阿里麻里元帅府和別失八里元帅府管理天山南北。
二、蒙元朝时期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主要表现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表现在归属中央政权、拥护元朝政府和他们作出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1. 归属中央政权、支持和拥护元朝政府。
13世纪初, 高昌回鹘王国是西辽的重要属国之一。西辽末期, 西辽统治者对高昌回鹘和天山南部包括畏兀儿的各民族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加剧。所以高昌回鹘王国和天山南部的各族人民希望摆脱西辽的奴役, 便倒向蒙古。1209年高昌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派代表去见成吉思汗表示归附。从此高昌回鹘王国便成为蒙古的属国。在高昌王的影响下, 海押立 (指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 与阿力麻里 (中国新疆古地名, 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伊犁州霍城县西北的克干平原) 的葛逻禄部首领也在1211年投附了成吉思汗。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将哲别、速不台率兵2万征讨西辽最后国王屈出律。在征讨屈出律的军事行动中, 高昌亦都护奉命率300士兵往见成吉思汗, 参加了对屈出律的作战。1218年蒙古军在中亚攻克巴拉沙衮 (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以西) , 哲别还有横扫了塔里木盆地, 在今帕米尔东南部境内活捉屈出律, 以其首往巡各地。于是, 喀什噶尔、和阗、叶尔羌等城不战而下, 西辽在天山以南的政权彻底崩溃。蒙古军占领这些地方后宣布宗教自由, 这一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的畏兀儿人迅速归附了蒙古[2]。元朝成立后, 中央政权在西域先后设置阿里麻里元帅府和別失八里元帅府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可见, 无论是成吉思汗时期还是元朝时期, 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人民都接受中央政权的管理。爆发战争, 维吾尔族男人积极应征入伍, 在蒙古的统一事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是成吉思汗的一支重要力量。忽必烈时期, 他在畏兀儿人的帮助下平定叛乱并取得几次战争的胜利。如1264年八剌背叛忽必烈, 与海都结成同盟。在这种形势下, 元朝中央再次西向发展, 依靠维吾尔人的帮助, 稳定西城的局势。此外, 维吾尔族首领和平民忠诚元朝皇帝。无论是成吉思汗时期还是元朝忽必烈统治时期, 西域维吾尔人们一直忠诚蒙古统治者。1270年海都突袭畏兀儿地方, 忽必烈的元军与海都在别失八里激战, 忽必烈取得胜利。在这次战争中, 吐鲁番一地的畏兀儿人协力共拿出一万石大米卖给元朝中央, 以为军粮之用。由此可见, 高昌亦都护和高昌畏兀儿人一直忠于元朝。
2.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蒙元时期畏兀儿人和当时的蒙古统治者相处得很融洽。那是因为蒙古统治者信任和重用畏兀儿人。所以蒙元时期的畏兀儿人进入元朝庭或其他地方, 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其中最有名者有:高昌亦都护、孟速思、小个云石脱忽怜、哈剌亦哈赤北鲁、偰氏、廉氏、贯氏、昔班、阿里海牙、塔塔统阿等凡29族。他们的子弟中有军事家、政治家、理财家、儒家、诗人、音乐家、书法家、画家、出使外国的、同各国语言的、史学家等等[2]。他们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祖国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蒙元时期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如何, 这是最后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所以, 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加强国家认同研究, 进一步提高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本文通过研究分析, 把蒙元时期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特征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1.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人们国家认同具有政治性的特征。
13世纪维吾尔族生活环境的变化决定他们的政治归属。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汗国时期维吾尔族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这些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当时的喀什噶尔、于阗、阿克苏、叶尔羌和吐鲁番等地区是文化、农业、经济、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的绿洲。西辽建立之后, 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王国成为西辽的属国。西辽统治时期, 西域的社会经济有显著的发展, 其中重要的特点是原先的游牧地区大量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还有西辽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伊斯兰教采取了宽容政策并得到了当地伊斯兰教上层的支持。由于得到西辽统治阶层的支持和庇护, 这一时期, 伊斯兰教在天山南部有了迅猛的发展[3]。但是西辽统治后期西辽统治上层进一步腐败。在西辽的压迫下, 西域各族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而西辽派的太师僧少监, 专门监视高昌回鹘首领, 他在高昌征收苛税, 抢掠财物, 引起高昌臣民的极大愤怒。在天山南部西辽加重了各种赋税, 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对抗。这样的情况下西辽统治者和包括维吾尔族的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所以,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 高昌亦都护主动派使者向成吉思汗表示归附。成吉思汗统一西域之后, 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別失八里、阿里麻里等地设置达鲁花赤 (蒙元时期的官职) 管理各地。高昌亦都护因最先降服蒙古, 又是义子, 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别优待, 保留原地区的世袭统治权, 并相互通婚。元朝建立之后, 中央政府平定了海都、都哇等蒙古贵族的叛乱, 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在西域先后设置了阿里麻里元帅府、別失八里元帅府等一系列军政机构。元朝政府对西域进行这些制度显然具有政治性, 目的就是加强对维吾尔族等西域各民族的管理, 实现国家的统一。
2.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人们的国家认同具有自愿性的特征。
每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认可的形成和发展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完成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采取强迫的手段来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和认可都依赖于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服从和认同。前文也提到过, 成吉思汗西征时侯, 为了摆脱西辽的残酷压迫, 高昌亦都护领导高昌臣民主动派遣使者向成吉思汗表示归附, 而且西征过程中, 高昌亦都护出兵援助成吉思汗。由于成吉思汗的统一西域得到了高昌畏兀儿人民和天山南部畏兀儿人的支持和援助, 所以他们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1270年海都突袭畏兀儿地方, 忽必烈的元军与海都在别失八里激战, 忽必烈取得胜利。在这次战争中, 吐鲁番一地的畏兀儿人一方面主动地出兵援助忽必烈的元军, 另一方面, 他们还有自愿协力共拿出一万石大米卖给元朝中央, 以为军粮之用。
3.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国家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
元朝政府通过设置军政机构和驻防军队加强了对西域地方的管理。1274—1285年期间, 元朝政府在于阗、鸦儿看 (今莎车) 等畏兀儿地设置50多所驿站, 加强了军事情报的传递及与内地的联系。为了恢复和发展西域经济, 元朝政府还有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军屯和民屯、设冶场织造局、拨粮款赈济、减轻赋税等等。当时元朝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的的联系, 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 元朝政府的统治得到了当时维吾尔族全民的认同。
总而言之,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 但它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促进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中国各民族共同奋斗。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和作用, 要不断加强和推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和建设。
参考文献
[1][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M].何高济, 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45.
[2]《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