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通用9篇)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1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取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后,他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开始了探险航行,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材料二
“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探险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他首次远航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说说你的理由。(4分)
(3)谈谈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4分)
答案:(1)哥伦布。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或追求黄金财富)。(2)对黄金贪婪的欲望。
(3)没有。哥伦布既没有找到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也没能圆自己的黄金梦。他所到达的只是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材料二
贝多芬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部“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材料三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四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没有人比我更能意识到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1)材料一中的“1789年瘟疫”与哪一事件有关?(2分)
(2)材料二中,贝多芬为什么涂掉拿破仑的名字?(2分)
(3)综合材料三、四,谈谈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对拿破仑进行全面评价。(6分)
(1)法国大革命。
(2)因为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人民的解放。
(4)拿破仑执掌国家大权后,对内采取的改革财政、制定法典等一系列措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拿破仑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国,解除了法国的外来威胁,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由于对被占领国进行掠夺和奴役,侵犯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主权,也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本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所示机器的发明者是谁?它的技术突破体现在哪里?说说它的出现对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2)图二所示机器的发明者是谁?说说它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4分)
(3)图二所示机器与图三所示机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4)根据这些机器发明者的国籍、身份及机器的应用等,分析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8)
【答案】(1)哈格里夫斯。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答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和其他生产部门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2)瓦特。人们利用蒸汽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图二所示机器(蒸汽机)给图三所示机器(火车或火车机车)提供动力。
(4)①工业革命开始主要在英国进行。(或答“机器的发明者大都是英国人”)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或机械师(技师)。③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机器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或答“技术与生产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年满2l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无记名秘密投票;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议员应领取薪金;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
材料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材料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一场运动中工人的要求。该文献体现了工人的哪些要求?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了,主要原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材料中的“统治阶级”指的是哪一阶级?(4分)
(3)材料三这首歌是为了纪念什么运动创作的?歌中体现了该运动的一种怎样的精神?(4分)
(4)说一说纲领和文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1)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主要原因: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2)《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
(3)巴黎公社;主要歌颂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创精神。
(4)为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5、(38分)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你在欢乐的人间所掌握的“神圣的钥匙”的敬畏在阻止着我,假若不是这样的话,我还要使 更严厉的言语呢: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但丁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 材料二: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但丁批判的是什么?另一则材料是谁的作品?他们共同体现了什么思想?(6分)
(2)以材料一中的精神为核心,欧洲掀起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3)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请举出三例受此观点影响的欧美革命。(6分)
(4)比较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人思想的异同。(12分)
(5)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8分)
答案(1)天主教会;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或以人为本的思想)
(2)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成果,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3)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拉美独立运动。
(4)相同点: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主张确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伏尔泰极力反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主张建 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针对专制王权的弊端,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思想核心,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卢梭坚决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5)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社会进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2
考生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容易犯以下的毛病:
1.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材料型的主观题其中一个答题特点,就是要求理论联系材料,切忌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泛泛而谈,造成材料和课本“两张皮”。
2.审题不明确,答题不到位。
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设问限定、层次含义把握不准,造成答非所问、原理、观点与题意不符等问题。
3.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把不该答的也答上,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试对材料型主观试题的解答方法作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思路和方法一般如下:
一、运用分层阅读法,审清材料内容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清材料是解答材料型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否读懂了材料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作答。所以,我们特别要走好这关键性的一步。题目所给的材料有长有短,如果是较长的材料,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阅读法审题。也就是把一段或几段材料分成若干层次,通过读懂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来把握材料主旨,以求做到化简为繁,化整为零。
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要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以以下一道简答题为例。
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并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式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
请结合材料说明,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材料主要强调了什么观点?
我们可把例题中的材料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一句)是说,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第二层(第二、三句)讲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进,对它的认识也在前进。第三层(第四句)说明要坚持实践标准。第四层(第五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审清设问,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方向
设问一般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审清楚设问,我们可以在短短的话语中寻找到许多可以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信息。
审设问,一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即是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的具体知识来回答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即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的哪一面或是三者兼有。三是审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如是否要联系国家和个人的实际等。
上例中,设问所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是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答题的方向是“是什么”,即材料体现了何种观点。此外,它要求分析的是材料所折射出来主要观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三、设问与材料相结合,寻找题眼
把设问带到材料中,寻找题眼(即关键词),以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
如上述例题中,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关键词:“实践”、“源泉”、“不能停滞”、“标准”、“目的”。
四、回归课本,筛选出适当地原理与观点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胸有成竹,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把在审材料与审设问中获取的信息回归书本知识中去,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原理与观点。
通过分层阅读和抓关键词,我们可以知道,例题中所要运用的原理是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中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观点。
五、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
例题: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对应。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相对应。
坚持实践标准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原理相对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原理相对应。
六、组织、修改、完善答案
把打好腹稿的答案用文字表述出来,并加以修改,查漏补缺,力求完备。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教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如例题的答案如下: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3
一、说明、反映类。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等,多用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类试题的解答对策是: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
二、启示类。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人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等,重点是考查学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这类题的解答对策是:先找出材料所叙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先回出“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习好的,摒弃坏的。
三、理解、认识类。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对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认识)”或“谈谈你对某某的认识(理解)”等,重点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问题思考的深度。这类题目的解答对策是“如果所给出的材料较长,应对材料进行分层并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如果这个问题是概念性,还要回答出这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回答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等。但人们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时,思维要有发散性,角度应多一些。
四、评价类。这类 题目的设问一般是“对某某进行简要评析”或“你对某某是怎样的态度”等。这类题目的解答对策是:先进行正与误或好与坏的总体评价,然后,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依据。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觉悟目标。
要做好材料分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联系实际,理解基本理论。二要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四要逐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五要不断积累答题技巧,努力提高答题能力。
一、认真阅读,分析材料,明确材料的情境和材料的立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要分清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大意,从中概括出其中隐含的观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可以直接转化为答案;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般每个分号、句号就是一方面的问题。明确材料的情境,即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形、景象和社会生活情况。明确材料的立意,即材料所确定的主题、中心。如上材料突出反映出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认真审问题,理解题目的设问。这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对所提问题的分析,把握答题的范围及所运用的知识,最终达到和問题结合起来,弄清问题的中心要求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对理论依据及事物精髓的整体把握。要求通观全题,既要了解题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又要弄清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理解、弄清题意、范围、要求、角度、侧重字节眼等。如上题,要求学生从任一角度谈谈对材料的体会,考生就可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地回答。
三、回归教材。材料分析题的命题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在解题是必须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据。事实证明,那些脱离教材的盲目判断,以及东扯西扯、高谈阔论等均为应考之大忌。要在所建构的知识框架、网络中,寻找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材料与课本知识相切的交点。因为命题者有意将课本理论观点、原理寓于所创设的材料情境中。因此要透过的情境,找出藏于情境中的观点、原理、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
初三政治专题训练材料分析题 篇4
一、初二学生丁某趁王某不在时擅自拆阅了王某的私人信件,并将内容在同学中传播,引起王某的不满和怨恨。王某在上学路上“教训”了丁某,致使丁某重伤。王某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丁某和王某的行为分别侵犯了对方的什么权利?各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2、结合案例,谈谈青少年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二、以下是一些同学在学习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前存在的缺点:
同学甲:经常逃学、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想辍学。同学乙:偶尔偷同学的物品。
同学丙:欺负甚至殴打低年级或小个子同学。另外,常给生理有缺陷的同学其绰号,偷看同学的信件和日记。
同学丁:见到小偷小偷摸,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通过学习初三思想政治课,这些同学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正了各自的缺点,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有的还被评为“三好学生”。你认为初三政治课的哪些知识能帮助以上同学改正缺点呢?请分别指出。
三、初中生丁某,自小父母离异,上中学后与继父一块生活。继父是做买卖的,总认为读书无用,经常带他上酒店,下舞厅,还带他去赌博。在其继父影响下,丁某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惯,时常逃学在外,玩赌博机,成了网吧的常客。学校未对他进行认真教育就将其开除。分析这一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丁某的继父、网吧老板、学校的行为分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哪些规定?
2、从丁某的行为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四、2002年8月5日,某公司职工黄某和刘某到某商场购物离开时,商场保安人员因怀疑黄某和刘某偷了商场的商品而他们进行了搜身。搜身的结果表明黄、刘二人是清白的。黄某和刘某觉得受到了极大侮辱,在保安人员对他们搜身之后,对保安人员大打出手,将一名保安人员的左臂打断。
请运用所学过的有关法律知识,对商场的做法和黄某、刘某的行为予以评析。
五、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国家税收损失高达250亿元左右。某些被假冒
严重的企业,假冒商品占其市场份额甚至超过100%。如今,造假不仅从普通日用品发展到有毒大米,注水猪牛肉、假冒药品等,而且在某些地方从“地下”开始走到“地上”,出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请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回答:
1、制假售假的泛滥会造成那些危害?
2、请从国家、社会、消费者等方面,说明如何才能有效的直至造假、售假现象的蔓延?
六、初三、一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对某校初中学生的流失情况进行调查。
根据所学知识请完成下列内容:
1、为保证调查顺利进行,出发前他们要准备的法律有: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调查的目的是:
3、调查的方法有:
4、经过一天的忙碌,他们得到部分调查结果如下,请你完成调查报告中“建议”部分。流失人数 10人
流失原因 迷恋网络游戏 家庭生活困难 父母离异
具体人数 7人 1人 2人
各学校领导
和政府部门的建议(提
示:所提建
议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学校领导:
政府部门:
5、调查报告完成后,他们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向有关问题反映?
七、2002年7月24日,影视明星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一影迷却认为:刘晓庆是大明星,在影视艺术上成就突出,贡献大,不应逮捕她。
请运用学过的法律知识对这位影迷的观点进行评析。
八、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新的形势下,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严厉打击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犯罪活动。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1、你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2、公民应怎样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九、【关注修宪】2003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时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修改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修改宪法的工作即将进入人大的法定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进一步了解宪法和宪法修改的有关问题,更好地做好宪法部分内容的修改工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讨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八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将有利于宪法更好的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并依照法定的程序,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形成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1)有人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就不应该修改,这样才能保持其稳定性和权威性。你是怎样认为的?
(2)你认为这次修改宪法将增添哪些主要的内容?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本身并没有错,经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突出“物”、强调“物”,在很多干部的思维中成了惯性,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一些干部在施政过程当中,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而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改善、是不是更幸福则不予过多考虑,成了“拜物教唯物主义”。在这样的状况下,民生让位于GDP,环境也让位于GDP,最后经济总量上去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却下来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还因此更加激化。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对“物”的彻底摈弃,而是要把“物”用到“人”上,发展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一切工作都应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执政的根基才稳固。要让百姓的利益得到尊重,就必须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创造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的机制,才可以尊重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建议权、发展权,才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彻底超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请回答:
(1)“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依据何在?
(2)结合材料简要评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两种发展观?
(3)“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而“以物为本”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它以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目的,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因此,其本质区别是是否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出发点,并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6
1、某村胡亮大学毕业后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对此,村民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连份工作也没找到,看来,读书无用;也有的说,与其花那么多钱,还不如早点退学打工呢。
读书真的无用吗?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读书有用。读书学习是成才的阶梯。教育能为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享受现代文明。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2.小强今年12岁,是某中学初一学生,已有两天不到校了。为此,李老师上门了解情况,知道小强之所以不上学,主要是因为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感到读不下去。在动员小强继续上学的谈话中,李老师表示要尽力帮助小强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并向小强个人及其父母调以下几点:第一,到学校接受教育对小强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第二,小强到不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这在当前尤其如此;第三,小强不到学校接受教育是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
(1)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李老师强调的三点分别作些具体说明。(6分)
①教育能为人的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公民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2分)②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深厚而坚实的基础。(2分)③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当按时入学,并完成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违反法律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2分)
(2)针对小强不上学的原因,请你从学校和同学的角度,谈谈解决的办法。(2分)建议老师加强对小强个别辅导,同学们帮助小强补习功课等。(2分)
3.进入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了,难度加大了,老师讲课的方法也变了,学校、家长对同学的要求也高了,有的同学不适应这种变化,于是逐渐变得厌学,甚至旷课、逃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为了引导同学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班主任决定召开一次以“学先贤事迹,做学习主人”的主题班会。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同学:
(1)请你对那些厌学,甚至旷课、逃学的同学的行为作出评析。(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作为青少年学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将来能更好的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厌学,甚至旷课、逃学的行为是没有很好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表现,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3分)
(2)古人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感人事例,这对我们有什么有益的启示?(2分)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把握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刻苦学习,提升自我。(2分)
(3)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缩小差距,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3分)
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使自己有前进的不竭动力;要向学习好的同学看齐,并能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要加强自我管理,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切实执行,专心致志地学习。(3分)
4.马燕生活在宁夏同心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学习非常刻苦,看着身边伙伴因贫困而辍学,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终于,1
日益窘迫的家境还是使马燕不得不退学了。马燕不服气,开始和妈妈进行艰苦的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遍讲道理给妈妈听,可妈妈就是不答应。谈判不成,马燕并没有气馁。她把厚厚的4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了封信,希望能打动母亲的心。她在信中说:“妈妈,如果我不上学,我一辈子眼泪都流不干。”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我的心里苦死了,我就是借钱,也要让马燕上学。”
后来,一位法国的记者偶然看到了马燕写的日记,被她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他急切地想把这些事告诉读者。不久,《马燕日记》在法国出版。这本记录着一位失学少年对上学的渴望,对命运不屈的抗争的书,感动了法兰西,更在十几个国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马燕终于重返校园,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当记者问她有什么打算时,马燕只说了一句话:“我要学好。”
(1)马燕是怎样珍惜和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4分)当马燕的受教育权利难以实现时,她积极争取,决不放弃;当马燕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时,她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马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了受教育的权利,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她用艰苦的努力实现了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的权利,履行了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4分)
(2)与马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许多同学不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厌学、逃学甚至辍学,你怎样劝劝说他们?(4分)
用“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 内容组织答案即可。(4分)(3)假如你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侵犯,你会怎么办?(2分)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2分)
5、期中考试结束后,初三某班召开家长会。刘婷未到校,班主任问其家长。家长说:孩子学习太差,让她回家帮忙,不上学了。班主任说:这是违法行为。
家长说:上不上学是我们的权利,是我们自己的事。更何况女孩儿读那么多书有啥用?
1、班主任说得是否太严重?说明理由 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③《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2、分析家长的话是否合理(简要回答)
是。因为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优质的生活。要实现这种高于生存的目标,更是离不开教育。可见,教育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从这个角度上讲,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3、刘婷应该怎么做? 不是。因为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是否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事,也是整个国家利益所在。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从国家发展对公民要求的角度讲,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6.观察漫画,评价行为:
(1)两位家长的教子行为有什么不同?(4分)
图1中的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即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在教子方面,比较重视读书,关心女儿的受教育权的实现。图2中的家长,只认识到钱财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子方面,比较重视赚钱,不关心儿子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2)按照这种教育方式,你能想象两个孩子长大以后的情况吗?(6分)
按照这种教育方式发展下去,图1中的女儿,在妈妈的关心、支持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会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图2中的儿子,可能较早地离开学校去经商赚钱,由于所接受的教育较少,不重视知识,可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很难有一番大的作为。
(3)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学习,请你给图1中的学生提一些关于怎样学会学习的合理化建议。(6分)
①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②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7、.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某校六年级(2)班以“享有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小虹上完半学期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做生意。小虹认为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上不上学是自己的事。小虹的父母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上学花钱,不如趁早打工挣钱。(1)该班学生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调查?(列举两种)(2分)问卷调查、采访等
(2)小虹及其父母的言行对吗?请你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别加以说明。(8分)
小虹的言行是错误的。因为:①她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从公民的自身发展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②小虹中途辍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关于“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
其父母的言行也是错误的。因为:①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就读,剥夺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②其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尽到家庭保护的责任,侵犯了小虹的受教育权。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应怎样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4分)自身实际略。要坚持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8、李明今年13 岁, 是某中学初一学生, 最近已有两天不到校了。为此 , 王老师带领两位同学上门了解情况, 知道李明不上学的原因, 一是家庭经济有困难, 没有钱交学杂费;二是学习基础差, 感到读不下去。在动员李明继续上学的谈话中, 王老师表示要尽力帮助李明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并向李明及其父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 到学校接受教育对李明个人 的成长很重要; 第二, 李明到不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 这在当前尤其如此;第三, 李明不到学校接受教育是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
你就是跟随王老师去李明家的同学,请你对王老师强调的话作具体说明。
(1)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2)孩子上不上学并不只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3)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行为是违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9、晋朝时,有一位强壮的青年叫周处,在乡里横行霸道。一天,他见一位老人在粮仓边哮喘,便问何故,老人说:“乡里三害,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再加上你,祸害乡里,搅扰民生。”周处决心除掉三害,他杀猛虎,屠蛟龙,自己则外出求学,注意品德修养,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
(1)周处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的途径还有哪些?(4分)周处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自我评价的途径还有自我观察、反省自己;在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周处最终成为国家栋梁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①对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我们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做到尊重事实,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②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明己之长,知己之短,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③有利于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崭新的自我。
10、某农村初中学校14岁的小英,初中尚未毕业,看到别人在某城市打工挣钱就心动起来,在某个体老板花言巧语的劝说下就放弃了学业,来到某城市的一家酒店当了服务员。请你以小英同学兼朋友的身份去劝说她回校学习,你打算用哪些知识来做小英的工作(8分)。(1)告诉小英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通过受教育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丰富和完善自己,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享受现代文明(3分)。(2)告诉小英初中未毕业而辍学打工,是违反《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的,应坚持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通过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2分)。(3)告诉小英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侵犯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应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2分)。
11、七年级(3)班的孔亮贪玩,学习很不认真,成绩较差,并且三天两头旷课。老师找他谈话,要求他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孔亮却说:“受不受教育是我的权利,纯属个人私事,我可以放弃”。
谈谈帮你对这则材料的认识。
受教育不仅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又是我国公民一项基本义务。
(2)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受教育应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更应看到,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3)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孔亮只想行使受教育的权利,不想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12、中学生马某已经上八年级了,但他一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甚至逃学,并且多次说要辍学外出打工。老师找他谈话,他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只要一谈学习就头疼,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反正没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再说,我认为读书也没有什么用处,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早回家打工挣钱实惠。”(1).结合材料,说一说中学生马某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懒惰、自由散漫,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兴趣和信心,认为读书无用等等。(2).你觉得应怎样说服他放弃辍学的念头? ① 告诉他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可以增长才干,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习是成才的阶梯。
② 告诉他受教育是他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他的一项基本义务,应该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7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乐于学习。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从而树立自信心,扫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当然,在教学和考试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教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处理材料、阐述历史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所以,在材料训练中,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二、牢牢掌握书本知识,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说到提高材料分析题的能力,学生往往会急功近利地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做好材料分析题,熟悉掌握课本内容是关键,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熟悉课文目录,形成基本的历史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有深度的了解。
2、理解章节导语,把握历史梗概
高中章节导语主要是介绍专题主要线索。导语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语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对导语的深入理解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熟读正文,了解来龙去脉,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正文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4、阅读正文旁的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拓展历史思维
这些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5、研究历史地图,形成纵横立体的时空观
“史地不分家”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书本的知识是基础,学好了书本的知识才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材料分析的解题能力,还要具备其他综合知识和能力,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锦上添花”。
1、认真审题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审题是历史材料题获得高分的关键。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意思。不少学生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总有抵触心理。于是,匆忙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结果可想而知。读懂、读透、理解材料,是解答的第一步。因此,认真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2、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性思路,节省时间
学生一看到材料题,往往会马上阅读,其实这样做事倍功半,正确的做法应是先读问题,再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清思路,进行正确判断。阅读材料时,除了阅读正文、材料的出处、时间以外,还要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破折号、省略号。阅读完后根据意思把材料分好层次,对材料有基本的把握。考场如战场,要分秒必争才能有胜算。
3、对材料进行归类和分解
理解材料大意后,对材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概括归纳。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可以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以便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要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挖掘有效信息,有时材料会给一些迷惑项,要把这些无效信息挑出来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4、关注关键词和关键句
在所给材料的首尾句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内容的简单介绍和高度概括,学生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时间、地点、作者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带有一些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
5、答题要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点,寻找其联系之处并归纳整理,切记语言要精准、规范、表述准确
所给材料不管难度有多大,往往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材料所设的问题,往往要求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结合,所以答题一定要材料与知识点相结合。切记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通顺,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历史术语,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不要带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要做到客观、平实的描述。
四、总结
培养学生解决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该立足于教材,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绝不能一蹴而就。高中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对学生有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而要达到这种能力要求不能临时抱佛脚,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积累。
摘要:高中历史的材料分析题一向是高中历史题型的“重头戏”,如何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这是学生及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答题能力都有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 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 应用 局限性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与高中政治材料题解析的耦合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描绘,主张作图时用线条、颜色、符号、图像等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主题关键词与图文色建立记忆链接,并呈现出各级主题的层级关系和知识脉络,使人的思维具有放射性的立体结构,激发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对特定主题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属于一种促进认知和语义建构的脑力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记忆学习、解决问题,乃至进行知识的创新。” 高中政治材料题对知识的考察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多维性。在实际学习中,很多人受困于政治材料题。所以,材料题的答题思路与方法技巧便成为关注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有效方法与工具,材料题以材料为依托考察知识应用与理解,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向性、知识放射性、应用性、工具性特点与高中政治材料题的解题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探索材料题答题方法时,可用思维导图的导向性、逻辑性来进行材料题思维拓展与解题思路演示。
二、思维导图在材料题中的典型应用
高中政治材料题是知识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形式,可依托的材料丰富多样,知识范围涵盖各不相同,问题的设置与角度也多种多样。目前为止,以问题设置角度和特点来看大概有十一种类型。如果按照十一种类型的材料题来逐一呈现思维导图的应用,未免过于条例化,有知识堆砌和罗列的嫌疑,不利于正确理解其在材料题解析中的意义。所以,本文用比较典型的例题来阐释思维导图的应用,以期提升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力图使思维导图成为解析材料题的便捷工具。
例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市场旺盛的需求使得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光明”的理由。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解题思路,很容易就能挖掘出材料或现象背后的知识原理。如图示:
本题以“需求使汽车产业充满前景的理由”为主题和思维焦点,努力拓展知识脉络,用下一级的关键词做引导,向下延伸、发散,形成知识思路和思维主干。通过直观化的思维演示,这道题目的范围、问题方向、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不会苦于无话可说、无处下笔,最后再组织好文字分层作答即可。
三、思维导图在材料题应用中的局限性
思维导图对知识结构的直观呈现,为学生对知识梳理和理解提供了很大便捷,从而受到散布的热捧和大力推广,但它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万能的,有着自身的局限性。
(一)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依赖。“思维导图工具是一种基于图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可视化认知工具”[2],在材料题解析中,思维导图使思路直观化和逻辑化,便于理清思路、梳理知识,但其只是一种解析工具,工具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答题目才是目的。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对工具的过度依赖往往使人更重视工具本身,忽视了我们使用工具的目的,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意义,从而本末倒置,陷入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淖。
(二)对形式主义的盲目追求。主题、颜色、图像、关键词、线条这些是组成思维导图的基本因素,它们使思维导图有色化、形象化、趣味化,形式多样化。在高中政治材料题解析中,需要花费心思在这些方面,往往形成一种对形式的盲目追求,这可能使我们对材料知识内容的关注下降。思维导图的训练要注重过程、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能急功近利。对思维导图构成要素全面性、多样性的重视,是对对形式主义的过份追求,往往会使图示本身与知识内容相剥离。
(三)对机会成本的忽视。成本与收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高中政治材料题的解答不仅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应关注解题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而依据材料设问来制作思维导图,不仅要准确找出核心关键词和不同层级的关键词,还要考虑图形、线条等元素,即使做最简单的思维导图。这一过程所耗费的体力、脑力和时间成本往往超过了对题目本身的解答。对于高中生的紧张学习生活而言这种成本是昂贵的,对思维导图的过度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其应用成本。
在高中政治材料题的解析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积极探索解题方式方法,对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作用,但其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应被忽视。所以理性看待思维导图,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才能更好地为知识的应用服务。
【参考文献】
政治 必修四 材料类型题 篇9
1.2010年7月12日,如火如荼的南非世界杯落下了帷幕,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话题……
话题一:西班牙夺冠
西班牙创造了历史,他们第一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就捧起了大力神杯。西班牙的华丽足球让人印象深刻,有媒体报道了西班牙夺冠的主要秘诀: 秘诀一:“三线均衡,阵容整齐。”西班牙队的阵容平衡,后防、中场、前锋、人才济济、搭配合理,在比赛中能够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秘诀二:“智慧和激情”。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人运用了自身的智慧和激情,不仅使他们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比赛。秘诀三:“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西班牙队每天安排合理的训练,让队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问题: 1)你从西班牙队的获胜秘诀中得到了哪些哲学感悟?
①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西班牙队正是靠三线均衡、阵容整齐,讲究配合,增强了整体实力,最终获胜。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西班牙人运用智慧和激情帮助自己赢得了观众和比赛。
③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西班牙队重视训练的科学性,遵循运动规律,这为他们夺冠创造了条件。
2)有人认为,误判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英格兰和墨西哥两支球队都因为遭到误判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比赛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误判同时也促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多的运用到足球场上,如国际足联正考虑引进电子裁判等方式,从而促进比赛公平,推动足球运动发展。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谈谈误判对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误判破坏了足球比赛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误判也促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多运用到足球场上,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
2.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情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这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视重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该地区的风景秀丽,四季入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的状况 决定了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
3.1978年11月,被饥饿所迫的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来“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热潮迅速蔓延中国,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岗村和我国中西部的多数农村一样,面临温饱过后的发展瓶颈。敢为人先的小刚人再次摸索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把昔日分到各户的田地部分的进行“土地流转”。掀起了第二次改革的热潮。
1)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
答: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0年前小岗村被饥饿逼出来的“大包干”成功实践,使农村改革找到正确方向。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大包干”到“土地流转”的新改革出路,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正确,土地流转有待检验.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大包干”到“土地流转”都为了农民富裕,解决农民问题。
2)你如何评价中国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首创精神?
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30年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决定。3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适时作出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定,促使“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中央要求各地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各地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材料,分析党在稳定和完善农村政策时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
要求我们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30年前,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体现了对农业生产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
3)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是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
5.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6.一位马拉松冠军在谈夺取冠军的经验时说:自己事先考察了马拉松的全部路程,并用沿途有特征的建筑作标志把全程分为几段,一个建筑就是自己的一个目标,一段路途的完成,就是一个希望的实现。这样,漫长的马拉松全程就变成了实现他的一个个希望的愉快之旅。这位冠军的话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这个冠军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取得了胜利。
7.材料一:目前,几乎在所有的中国大中城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它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财富、地位的象征,而是成为相当一批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但随着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也逐步呈现并加速恶化的趋势。
材料二:国外城市交通“缓堵”招数种种:——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华盛顿:公交车送官员上下班;——东京:地铁至上;——巴黎:“公交优先”,轿车分单双号入城; ——伦敦:停车费抑制轿车
材料三:广州市政府称“交通两难”为特大城市的“癌症”,目前任何一个城市几乎都找不出一招制胜的灵丹
妙药,从去年开始推行的“停车新政”也是广州在目前环境下所能采取的迫不得已的举措。“但是两者的缺口越来越大,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占道停车也总有尽头,问题总爆发可能就在明年。”“要把面临的问题原原本本地告诉老百姓,通过民主促民生的方法来应对这场危机。” 这些难题包括:要不要进行总量控制;要不要在特殊时段特殊地段收取拥堵费;要不要完善停车收费体系;要不要实施错时上下班……每一个问题都相当“重量级”,涉及到几乎每个新老广州人甚至外来游客的出行。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角度提出解决广州停车难的措施
① 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且妥善解决矛盾.城市私家车的日益增多,必然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的体现,我们要正视矛盾,积极提出解决办法,不可因噎废食。②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八下政治材料分析题】推荐阅读:
八下政治复习要点10-05
八下期末政治复习提纲07-29
八下政治复习资料12-07
初中八下政治知识点12-19
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题论文05-27
八下历史动脑筋题答案09-02
2015考研政治复习材料性分析题解答步骤 中公考研06-03
八下科学试卷分析12-02
材料题 政治07-13
春八下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