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真有感

2024-10-12

读童真有感(精选15篇)

读童真有感 篇1

读《童真》有感

今天,我读了《童真》这篇文章,使我感触颇深。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谁该离开热气球”的事。在几年前,英国一家电台曾经举办过一项有奖竞猜活动,奖项十分吸引人,优胜者可以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这次竞猜的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乘坐着三位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科学家。飞行过程中,热气球突遇风暴,在空中即将坠毁。这时,必须抛下一个人以减轻热气球的载重量,才能躲避坠毁的灾难。这三位科学家分别能为人类营造一个和平、安详的栖息地;使地球上的生物圈不被破坏;能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健康问题,延长人类的寿命。这三位科学家,到底哪一个该离开热气球呢?问题自打公布以后,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问题一直争论了很长时间,但始终没有出现让主办方满意的答案。而且,评委们的意见也不是很统一,所以大奖一直没有发出,就在这时,一个小朋友打来了电话,他说;“问题很简单,我们应该让最胖的一个人离开热气球!”评审团的人纷纷为这个孩子叫好。就这样,巨额奖金被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拿走了。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能看到问题的实质,这就是最宝贵的童真。

记得前几天在我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妈妈在帮我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觉得我做的一道题和她的思路不一致,就把我叫到跟前,按照她的思路讲了一遍,而且偏要我用她那种复杂的方法去做。我不愿意,她还教训了我一顿,使我心里很不痛快。本来就是吗,我为什么要用那种复杂的方法去做呢?小朋友们,请你帮我评评理,难道真是因为年龄大了,人就变的世故了吗?

读童真有感 篇2

思考一:基于课程的视野

“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是童真语文的基本宗旨, 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童真课程”的核心思想。站在儿童的立场, 开发“做最好的自己”的“童真课程”, 努力为儿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童真课程”包括“启航———奠基———借力———添翼———飞翔”等内容, 分别指向的就是五大序列———我想做最好的自己, 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在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都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其中“, 共读一本书, 同上一节课”便是童真课程的“添翼”环节, 指向的就是“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这一环节是在“启航、奠基、借力”的实施基础上深入展开的。“共读一本书”, 家校共读的首先就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同上一节课”, 就是我引领着自己班的孩子、家长和所有听课老师同上一课———“《窗边的小豆豆》家校共读交流会”。

思考二:体现统整的连动

以前, 我们的语文课程往往停留于读好一篇篇课文, 但如今只读好一篇篇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引领着孩子走进读整本书的课程, 为儿童的语文学习拓展空间,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插上翅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 让极其有限的课内生活与学生广阔的课外语文生活相结合, 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全生活的统整连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 家庭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 “童真课程”特别重视从教师到家长的统整连动, 从学校到家庭的统整连动。比如在教师、家长、学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校里和同伴一起读, 和教师一起读, 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读。重视课堂外的亲子交流, 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写阅读感受。同时加强课堂内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家长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教师的感受在交流中得到了连动, 得到了提升。这种师生、家长共读课堂是对传统阅读课堂的一种突破, 实现了从对语文本体的实践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统整连动, 学校教学因此有了更多的向家庭、向社会的辐射作用, 同时扩大了教学效果, 产生持续的教学影响。

思考三:彰显选择的意识

为什么选择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来开启家校共读之旅?《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故事, 淘气的小豆豆被退学后, 来到小林校长主持的“巴学园”。在那里, 小豆豆无拘无束地发展了阳光般灿烂的天性, 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窗边的小豆豆》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书。小学里, 孩子们看过的课外书有不少, 为什么这一本会给他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与孩子们聊书时, 他们的答案惊人的相似, 那就是喜欢巴学园, 喜欢小林校长。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上课?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家校共读交流会, 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堂里有孩子、有家长, 还有听课老师。课堂上, 大家一起聊巴学园、聊小豆豆、聊豆妈、聊小林校长……孩子或许更关注小豆豆在巴学园里那阳光灿烂的童年, 家长或许会更关注豆妈的那份耐心, 听课老师则更关注小林校长的学生观、教育观。在“聊书”的过程中, 大家一起回忆内容, 联系背景, 呼应前后, 链接内外, 发现自己……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赢得属于自己的获得感。这样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课内, 它在大家的心中播下的是一颗种子——— 一颗阅读的种子, 一颗“可以做最好的自己”的种子。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可以, 家长可以, 教师也可以。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 会抽枝长叶, 会产生持续的影响。让每一个人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 去历练, 去成长!相信时间, 相信岁月, 相信变化总是在悄悄地发生,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教学目标】

1.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运用“统整”的语文课改经验, 融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亲子阅读为一体。通过教师、家长、孩子共同交流读书感受, 分享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收获和快乐, 整体地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2. 通过巧妙结合故事情节、链接人物语言等方法了解人物形象, 真实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展开有效的阅读实践。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进一步激发共同阅读的兴趣。

3.在“做最好的自己”的童真课程视野下, 整合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和家庭教育为一体。通过共同交流, 不断深化“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的理解, 共同为儿童的成长添翼。

【教学准备】

教师 (包括听课的教师) 、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学生完成“读书单”作业1 和作业2。 (读书单里有三项任务:1.让我们摘录小林校长说过的、让大家深受启发的话语。2.让我们把自己最重要的读书感受抄写在下面, 可以是儿童诗, 也可以是一段话。3.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共读交流会”的实践作业。)

【流程设计】

课前预热, 活跃气氛

今天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里有我们, 有爸爸妈妈, 还有后面的老师。今天, 爸爸妈妈以及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样, 都是这个课堂里的学生。对我们来说, 对老师来说, 上课是很普通的事情, 但对爸爸妈妈来说, 或许他们会有点紧张, 让我们先鼓励鼓励他们。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的课堂对孩子、家长、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因此, 课前预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原来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的小空间, 那么今天我们要通过预热, 拆除这个小空间四周的“围墙”。用“鼓励爸爸妈妈”的形式, 让学生和家长都放下紧张, 融入这个大课堂。这样, 开放的课堂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激趣导入, 了解概要

1.谈话, 出示概要。

最近一个月, 我们“共读一本书”, 读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今天同上一节课, 上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共读交流会。 (出示)

这本书讲的是

一所小学

和在那里上学的

一个女孩子的

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

2.交流, 了解概要。

这所小学叫———

这个小女孩叫———

爸爸还叫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就是———

【设计意图:学生已习惯于读一篇课文, 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书, 这是一个跳跃, 因此在“共读交流会”开始之际, 了解整本书的概要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通过学生的交流, 让大家清楚地了解本书概要, 为深入展开“共读交流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亲近书本, 直击感受

话题1:说说巴学园的特别之处

1.围绕校门、教室、课程、活动等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2.分享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

学生围绕“巴学园”写的儿童诗有不少, 选择其中几首儿童诗 (李泽瑜的《巴学园》, 孔陈芳的《我向往的巴学园》, 徐尔彤、吴佳慧的《奇怪的巴学园》等) 展示, 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同桌互相分享读书的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真实的阅读感受。在长达一个多月的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兴冲冲地写下了有关“巴学园”的儿童诗, 这是学生真实的感受, 同时也是学生创造性的表达。在充分交流“巴学园特别之处”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来朗读自己创作的有关“巴学园”的儿童诗, 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也是意外的惊喜。同时这也是一次创新阅读成果的展示。同桌相互分享, 更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表达的机会。这样的个性化分享充分建立在阅读、表达的基础上, 显得尤为重要。】

话题2:聊聊小豆豆这个孩子

1.请学生聊聊自己眼中的小豆豆, 然后再请家长聊聊小豆豆这个孩子。

边交流边请学生板书关键词, 家长交流时, 请学生帮忙板书关键词。

2. 面对小豆豆这样真实的孩子, 想想小豆豆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学生先交流, 接着请家长说说自己的感受。

3.利用封底, 了解长大以后的小豆豆。

小豆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非常耐心的妈妈, 所以她才成为最好的自己。

大家一起浏览书的封底, 了解长大后的小豆豆。

【设计意图:孩子眼中的小豆豆与家长眼中的小豆豆是不一样的, 孩子眼中的豆妈与家长眼中的豆妈也是有差异的, 因为孩子的眼中带有更多的爱。通过共同交流, 让家长们了解真实的小豆豆, 同时让家长们知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富有爱心、富有耐心的豆妈, 小豆豆才得以健康成长, 成为最好的自己。此情此景, 希望能够有那么一点力量去触动、去温暖每一位家长的心。】

话题3:谈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

1.跳读“后记”, 了解其他小豆豆长大后的情况, 口头填填表格。

2. 说说小林校长令人难忘的事情。

这些小豆豆们的成长, 与小林校长的教育密不可分。说一说, 小林校长的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先请学生说, 再请听课老师说。)

3. 回忆并品读小林校长的名言。

预设名言之一:“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或许正是这一句宝贵的话, 奠定了小豆豆一生的基础。所以, 请后面的老师们做好准备, 让我们也学着小林校长那样对孩子们经常能够说说这句话。

全体老师: (齐)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设计意图:小林校长是教师中的楷模, 他的很多语言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 甚至影响了孩子们一生的成长。“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句话小林校长曾经反复对小豆豆说, 让小豆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让课堂里听课的老师学着小林校长那样一齐说这句话, 让这句话深入老师的骨髓, 温暖学生的心田。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 悄悄地拨动老师的心弦。】

预设名言之二:“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 大家都是一样的。”

转化名言, 把“你们”改成“我们”。

全体孩子齐读:“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 大家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把小林校长的名言改成学生自己的话语, 让学生满怀情感地朗读这样的话语: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做什么事, 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触动是温暖的, 更是充满力量的。我试着在学生的心间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预设名言之三:“无论哪个孩子, 当他出世的时候, 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影响, 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 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 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 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 并让它们发扬光大, 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引读:无论哪个孩子, 当他出世的时候, 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影响, 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 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 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 首先是我们的家长朋友———

全体家长: (齐) 所以, 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 并让它们发扬光大, 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引读:当每一位家长带着殷切的期望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的时候,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这样———

全体老师: (齐) 所以, 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 并让它们发扬光大, 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设计意图: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小林校长的教育思想, 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品读, 能够让我们的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品读, 让我们在场的全体老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价值所在。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的事情, 只有当双方的教育形成合力, 教育效果才可能最大化、最优化。这是小林校长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品读小林校长的教育名言, 触动大家的心灵, 促进共同的成长。】

4.阅读扉页, 体会情感。

作者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小林校长对小豆豆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所以小豆豆把这本书献给了他。可以说每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实践深化, 拓展延伸

1. 学生当堂写“好书推荐语”。

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希望更多的人去读这本书, 让更多的人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请学生完成“读书单”上的第三项作业———为这本书写写“好书推荐语”。

2.家长当堂完成“心愿卡”。

请家长朋友们送给孩子一份鼓励, 可以借鉴小林校长的话, 也可以写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请把这份鼓励写在“心愿卡”上, 这份鼓励将一直陪伴孩子成长。

3.交流延伸, 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学生交流“好书推荐语”, 引导学生课后和家长一起制作“好书推荐卡”。家长交流“鼓励话语”, 引导家长将“心愿卡”贴到“做最好的自己”的展板上, 陪伴孩子成长。

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书的海洋, 为自己添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设计意图:这是阅读实践的环节, 家长和孩子同时展开, 但完成不一样的实践作业。孩子写“好书推荐语”, 展示的就是孩子对整本书的阅读深度;家长完成“心愿卡”, 体现的就是这本书带给家长的阅读影响。特别好的是, 课堂上不是为写而写, 写完后还要继续实践, 比如要求学生利用写好的“好书推荐语”, 课后再和家长一起制作“好书推荐卡”, 并且要求赠送出去, 让更多的人一起来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这样的阅读实践, 会带给孩子、家长更为深刻的记忆, 留下美好的回忆。】

附:学生创作的儿童诗四首

巴学园

作者:李泽瑜

我向往

我向往巴学园的吃饭

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

我向往

我向往巴学园的学习

可以随意挑选课程

我向往

我向往巴学园的游泳

光着身子也可以

我向往……

如果能成为那里的学生

该多好

我向往的巴学园

作者:孔陈芳

我向往———

巴学园的教室,

竟然是用电车做的,

多么独特!

我向往———

巴学园的课程,

可以选自己喜欢的,

多么自由!

我向往———

巴学园的午餐,

既有山的味道, 又有海的味道,

多么奇特!

我向往———

巴学园的运动会,

每个同学都可以参加,

多么有趣!

奇怪的巴学园

作者:徐尔彤

你看, 你看,

巴学园的大门,

是两棵活生生的树,

它会越长越高, 越长越壮。

你看, 你看,

巴学园的教室,

是一辆辆电车,

除了课桌, 别的都原封不动。

你看, 你看,

巴学园的运动会,

是不一样的项目, 不一样的奖品,

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

奇怪的巴学园

作者:吴佳慧

巴学园的校门

竟然是两棵小树

奇怪的校门

巴学园的教室

竟然是电车改装的

奇怪的教室

巴学园的上课

竟然能让学生自己选位置

奇怪的上课

巴学园的校长

竟然能听学生讲四个小时的话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3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4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我很迷茫!”当我们大吼之后,抱怨之后,发泄之后,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吗?不,肯定不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迷茫,重拾方向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以前辈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通俗而又详实地介绍给了我们这些后辈,让我们少了些许迷茫,少走了些弯路,多了丝丝方向感,多了解决的招儿。

首先,我们到了大学会觉得很无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切实可用的知识,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型,更有人会觉得大学还没有技校学到的技能多,确实,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还比不过技校生,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否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再为这种问题迷茫,抓紧时间锻炼思维能力,多掌握点儿理论知识吧!

其次就是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学生更有这

个迷惑。课程比较少,几节课之后就觉得无聊了,但再无聊也不想看书,于是躺在床上睡觉,窝在寝室玩电脑的同学就大有人在了。不过想到家长花着大把大把的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却荒废了,这又让自己觉得惭愧。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有意义的度过闲暇时光呢?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同学,图书馆等。我们可以多听听一些大师的讲座,要尽量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这是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钻研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间接地获得了不同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图书馆,说得夸张点儿,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但大多数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是比较功利的,只借与考试相关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进图书馆当作享受,看书之后再写写读书笔记就更有用了,让我们多补充补充精神食粮吧!

然后就是考研,在校园内它也算个流行词了吧。有些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可能从刚进大学就开始考虑是否考研了,但我们是否应该也去凑凑热闹,这又令我们迷茫了。学历高固然是好事,但考研需要综合很多条件考虑,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也就等于服用安乐死了。让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考研吧!

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篇5

-----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

。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

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

下,成就人生。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

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

伤,而世代漂洗为生;

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

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

“逍遥游”

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

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 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 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

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

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

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

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

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

《知北游》篇中说:

“仲尼曰:古之人外

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

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

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

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

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

“不化”。

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

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

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

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

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

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

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

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

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

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

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

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

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

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

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 要不今天坐

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

"

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

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6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兰心的秘密有感》有感 篇7

这个故事讲得是兰心在仙女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把他的父母变成了小矮人,因为他们总是和她唱反调,而且他们的身体继续不断的按二分之一的比例继续不断的缩小——如过他们不对兰心的心意的话。可是他的父母实在是太小了,风雨交加的夜里,兰心去那里寻求庇护?她的手指弄破谁来给她包扎?而且她小小的父母差点被猫当做老鼠吃掉。兰心在这始终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和孤独。幸好在这时,仙女的纸条悠悠的飘到了脚边。兰心又跟着自己者的纸飞机有一次找到了仙女,仙女帮助了她,但有一个麻烦:兰心必须一直听妈妈和爸爸的话,否则就会遇到和爸爸妈妈相同的事情。这个兰心心底的秘密一直隐藏到第二个星期五。后来兰心发现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和极端的必要,她就不能不服从父母的指令,父母也才可以否决兰心的提议……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位隐士和一名强盗在一个夜圆之夜的一处幽谷的传奇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兰心的秘密)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有充足的理由。读另一个故事(月圆夜的传说)我明白了:人不可能永远是对的,哪怕是大智大贤的人也是!

读《万卡有感》有感作文300字 篇8

你的童年时这样的?相信一定是快乐,美满的吧。不过你知道吗?在俄国的一段时期里,却有无数的儿童被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有一位作家,就用了一篇散文来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作者契诃夫用第三人称的扣吻,准确、生动第描述了万卡的悲惨生活,让我们唤起了同情心。万卡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鞋铺店里当学徒,在哪里挨打、挨饿、受困、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哪里挨饿受冻,吃不饱,睡不好,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老板每天都会打他,每次都会被打的皮开肉绽。书中告诉了我们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的残害,揭露了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

那么,看看我们现在,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啊!没有挨饿,受冻,被欺压,而我们是座在明亮的教室里面读书学习,还有爸爸妈妈的百般疼爱,我们和万卡相比,是多么的幸福啊!

读《改革政府》有感 篇9

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受委托主持美国的政府改革,大部分思路来自此书。其实,政府官僚主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书中这些改革途径都是很值得其他国家和地方参考借鉴的。

书中阐述了政府在以人民为重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自身的运转效率。其中收入获取方式多样化、支出合理化及支出效果化等问题,是保证政府有效运转的基础。其中提出这样的主张,“不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

书中也谈到了美国当年所遇到的“突击花钱”的问题,如果到了财政年度结束时,主管们还没有把钱用光,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即他们会失去结余下来的钱,还有,第二年他们得到的钱会减少,于是就产生了财政年度结束前,政府突击花钱的老习惯。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维塞利亚市就进行了改革,允许各部门保留各自的结余,这样不仅消灭了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也鼓励了各主官节约开支,也是让各主官像所有者那样来考虑问题,“如果这是我自己的钱,我会这样花销吗?”

这本90年代的著作,来自于对美国政府改革的探索,也指导了美国政府的继续改革。如今10几年过去了,中国政府也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对中国而言,哪种形式的政府将更高效呢?也许恰如戴维所说的,他们的结论具有全球意义:企业家精神。

从戴维的这本书里,我们多少会借鉴了一些改革思想。虽然本期讨论“突击花钱”,但各方也都在打圆场,认为“年底突击花钱不违规”。可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只是拿“不违规”进行辩解而已,既是不违规,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年底突击花钱虽不违规,但与均衡预算执行进度相比较,违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给产生违规提供了土壤。如果财政预算支出执行都集中到了年底,在年底很短时期内要花掉较大财政资金,就可能存在一些机构花掉不必要的资金,购买不必要的项目,甚至弄虚作假虚列支出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也可能想法设法套取财政资金用于职工年底福利支出等。最起码,年底突击花钱给违规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读《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10

鸭园中心校刘丽艳

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 只有貌似的快乐。

读童真有感 篇11

四月天小学 四六班 宁奥然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唐僧师徒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历难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名叫《三打白骨精》,白骨精狡猾又卑鄙,一直想吃唐僧肉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第一次唐僧饿了,并让孙悟空去化斋,孙悟空说:“除了我们见不到半个人影,到哪儿去化斋?”说着纵身一越,跳到了天空,看到南边山上有桃子,对唐僧说:“师傅,我们有的吃了。南边山上有桃子,我去摘几个”。孙悟空摘桃子时,白骨精变成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提着一个篮子,一个罐子,向唐僧走来说要供奉斋饭。猪八戒说:“师傅,猴哥说附近没有人家,那不是有人来送饭了,不如我们就先吃吧。” 唐僧眼看就要吃了,孙悟空却回来了,一眼就认出他是白骨精,举棒就打。白骨精一看不妙,弄了个分身给孙悟空打死了,真身却溜走了。唐僧很是害怕,责怪孙悟空,说要惩罚他。

第二次白骨精变成老婆婆,假装要找刚才路过的女儿。孙悟空火眼金晴,马上认出她是白骨精,毫不犹豫,举棍就打,但是那白骨精又跑了,弄了个分身来替死。唐僧见孙悟空又打死了“老婆婆”,连伤两人,二话不说就把紧箍咒念了20遍,疼得孙悟空就地打滚。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了一个老头说要找他的女儿和媳妇,孙悟空抢先一步,当头就打,把白骨精真的打死了,唐僧非常生气以为他打死了一家三口,就撵他,和他断绝师徒关系,也不听孙悟空的解释。

读《柳林风声》有感 篇12

当好奇的鼹鼠闯入那片可怕的黑森林,河鼠二话不说,将所有危险抛之脑后,冲进森林救出了鼹鼠;当贪玩的蟾蜍疯狂地迷恋上汽车时,鼹鼠、河鼠和獾想尽了一切办法,带着它们的朋友走回正道;当蟾宫落入森林中的强盗手里时,伙伴们齐心协力,与敌人斗智斗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夺回了蟾宫,好好教训了森林里的那群恶霸……这一幕又一幕,让我深有感触。是啊!或许,友情就是黑暗中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或许,友情就是当你误入迷途时的百般劝导;或许,友情就是你落寞时为你拼搏的身影……②

合上手里的书,一阵和风拂过我的心田。哦,这四个好伙伴,能为朋友牺牲一切,对待他人又是如此真诚、和善!是友情那强大的力量改变了蟾蜍,改变了森林,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变得一片祥和!可是有时我们却不如它们,为了一点利益,而失去了那最美好的友情。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他们拥有许多朋友,可是当他落寞时,当他失势时,平日里的朋友在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有谁会愿意站出来帮他一把呢?和这四个朋友的情谊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③

我忽然想起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突然遇到一只大熊,一个人看见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躺倒在地上装死,熊从来不吃死人。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另一个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不能患难与共的人,不算真朋友。”面对这种生死考验的时候,你最为信任的朋友却背叛了你,你心中又会作何感想?④和《柳林风声》中这群好伙伴比起来,我们真惭愧,这四个朋友的性格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友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平日里,它们享受着各自那惬意的生活,但是只要朋友需要,它们就会出现,这份友情真让我神往!⑤

我爱《柳林风声》,它用那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告诉我,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不能白白放弃,因为友谊是万分珍贵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柳林风声》,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哦,这本书真好!⑥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读后感一类作文,很多同学最难把握的是读和感的关系和结构布局,处理不好容易畸轻畸重。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在结构比例上,读占小部分,感占大部分,重点在于感。但是很多小学生写读还行,写感较难。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同学们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大多数缺乏条理,或者无话可说。

仲小舟同学这篇读后感处理得不错,感的部分也有血有肉,不无病呻吟。把感的部分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把联想和对比结合起来运用,用活了。

指导老师:田莉莉

读童真有感 篇13

篇一:读《凡卡》有感

学校:皋兰县山字墩小学姓名:王银雪 年级:六年级一班

年龄:14 指导教师:焦炜玲联系电话:3463980

读《凡卡》有感

学习了《凡卡》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当我们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当我们理所当然拿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的时候,当我们畅游在各个游乐场的时候,当我们抱怨作业太多的时候,当我挑剔桌上的饭菜不合口的时候,我不知道,还有孩子吃不饱,还有孩子备受欺凌,还有孩子无家可归?? 可凡卡的童年呢?他父母双亡,衣服破烂不堪,连想都不敢想什么高级食品,他只希望能够和世上唯一的亲人——爷爷在一起。

我仿佛看见了他那悲惨的生活,“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起皮带揍了我一顿。”“她就捞起那鱼直戳我的脸”,“有一天,老板那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过去了。好容易才醒过来”凡卡的生活多么悲惨!

我们9岁时,已经坐在教室里读书,可是,凡卡呢?我们睡觉时他还在不分昼夜的工作,更糟糕的是,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就得挨打,晚上还不能睡觉。

凡卡失去的太多了,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人们的关心??凶狠的老板,毒辣的老板娘,哎!对凡卡来说,命运是悲惨的,在为凡卡 的不幸悲伤地同时,我也懂得了万恶的旧沙俄时代夺走了凡卡幸福的生活,让凡卡生活在悲惨的世界里。

凡卡的故事让我们心酸,让我们流泪,可那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那个社会中,千千万万个小凡卡在受苦受难,对比他们,我们的生活好比天堂,有老师的教诲,有父母长辈的疼爱,有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我们是否应该珍惜?让自己的每一天不仅快乐,而且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希望凡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不再受老板的欺凌??我要把凡卡接到我们家,给他一个美满的家庭、给他好看的衣服、好吃的食物,让他和我一起快乐的成长?? 篇二:小学六年级作文500字:读《凡卡》有感

读《凡卡》有感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师院附小六(4)班李洋

每个人都会有童年,但每个人的童年却不一样。有的人的童年是金色的童年,充满着欢乐和

美好,像美梦一样甜蜜;有的人的童年却是苦难的童年只有饥饿和痛苦,好像是掉进了深深

的黑洞。凡卡的童年就是苦难的童年。《凡卡》,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被老板打,被伙计

们捉弄,旁人欺侮他的事。凡卡早上吃一点干面包,中午只吃一碗稀粥,晚上又吃一点干面

包。凡卡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只穿一件小衬衫和一条裤子。凡卡从小就给资本家干活,早

晨吃一点干面包,中午只吃一碗稀粥,晚上又吃一点干面包,这么点东西就是给成天睡觉的

和7、8岁的小孩吃也吃不饱,何况是一个成天在做工的小孩呢?凡卡每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 天都只是穿一小件衬衫和一条裤子。我夏天穿上小衬衫,但冬天我却不穿,我穿上棉袄、棉

鞋、棉裤,如果再冷就穿上几件衣服,回到家,我觉得手冷的话就把电暖炉打开,来暖一下

我的手。凡卡就没有。凡卡老是被老板打,被伙计们捉弄,被旁人欺侮,他没有人给他温暖,而只有冷漠和无情。我却不同,我是家中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给了我很多温暖,要什么有

什么。我们的生活好了,每天吃得饱,穿得好,不应该浪费钱,同时我也痛恨旧社会的黑暗。

指导教师:尹老师 篇三:读《凡卡》有感

读《凡卡》有感

我读了《凡卡》这篇文章后,十分感动,他是多么的悲惨,他不但没有童年生活的幸福,而且失去了做人的权利。

《凡卡》讲的是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的悲惨遭遇。在一个圣诞节夜里,凡卡趁老板他们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作台前边写信。凡卡在信中写自己如何挨打受折磨,请求爷爷接他回去。凡卡写完信把信投进邮筒里并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揭露了沙皇制度与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同情凡卡,我可怜凡卡,我想马上把凡卡从魔鬼似的夫妻手里救出来。我听见了,听见凡卡那凄惨的声音,他呻吟着,他呼唤着:“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这一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心。在此,我也体会到了凡卡是多么的想要回家,是多么的想要离开那个地方。他现在是多么的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回到村子里。他需要温暖,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

读《繁星春水》有感 篇14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位文学大师对话”。阅读中外名著就是在和一位位文学对话,他们的作品弘扬中外,获赞无数,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本宝贵的“财富”。

相信大家对冰心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冰心,原名谢婉莹,被后人称为“世纪老人”。作为“世纪老人”,她也为我们留下了经典名著,例如:《小桔灯》、《寄小读者》、《城南旧事》、《繁星春水》等等家喻户晓的名著。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繁星”,一部分是“春水”。冰心一向以“爱的哲学”著称,《繁星春水》中自然也少不了爱。

“童年的梦啊!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个是冰心在“春水”当中所写的,冰心信奉爱,童年时代,她缺少母爱,和弟弟冰仲相依为命。冰心的学历并不高,只因为看了高尔基的散文才写下许多弘扬中外的经典作品。

刚看这本书时,我有些懵懂,可能是因为看惯了白话文,一下子看散文还是有些不习惯吧!但是,当我读了几篇文章之后,就深有感触。《繁星春水》整体思路清晰,内容简洁明了,是一本即让中华人民骄傲的书籍,同时也是我们这些学生应该看得书籍。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进步,熏陶着人们的灵魂。《繁星春水》就是能够从灵魂深处激发人的好书。

书籍是马车,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是翅膀,带你领略万千的世界;书籍是指南针,它带着我们前行。

读《繁星春水》有感

大王庙九年一贯制学校张雨萌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15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上一篇:信访局“五五”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自查报告下一篇:2024国庆节假期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