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效果

2024-10-24

金融扶贫效果(精选8篇)

金融扶贫效果 篇1

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扶贫影响效果研究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将脱贫攻坚确定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提出要通过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随着前期“粗放式”、“漫灌式”扶贫模式的边际效用递减,金融扶贫必将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实践证明,信用体系作为金融扶贫的基础设施,通过全面的信息互通共享,在扩大贫困户信贷规模、改善贫困户经营能力、提高贫困地区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部分贫困户因信用记录被限制在信贷服务范围之外,而这部分群体是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梳理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扶贫工作的理论体系,实证分析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扶贫的影响效果,构建适合贫困户特点的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扶贫影响效果的实证研究——以陕西为例

为了实证分析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扶贫的双重影响,本文采取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117家涉农金融机构2011-2015年相关数据为样本。为保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信用体系建设采用征信系统来替代,而金融扶贫情况使用贫困户贷款。根据研究的目的,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按照担保方式、机构类别、地区三个维度设置存在征信系统和不存在征信系统两种情形,其中存在征信系统又分为信用记录良好和信用记录不良,将存在征信系统的两种情形与不存在征信系统情况的贷款发放情况进行对比,进而实证分析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良好贫困户贷款发放的促进作用和对信用记录不良贫困户贷款发放的抑制作用。

(一)征信系统在贫困户信贷管理中作用显著。2011至2015年,样本金融机构贫困户贷款从8.5亿元增加至14.51亿元,年均增长14.3%,增速比较平稳,但贫困户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例,却从2011年的18.24%下降到2015年的15.47%。同时,调查问卷显示,93.16%的样本金融机构在贫困户信贷管理过程中应用征信系统,72.65%的对贫困户贷款申请进行评分时设置征信信息权重,且信用社对征信信息设置的权重高于农行及邮储行,信用贷款中征信信息权重高于保证贷款及抵质押贷款。样本金融机构使用征信系统后,审批一笔贫困户贷款的平均时间由4.24天缩短为2.67天,审贷效率显著提升。

(二)良好信用记录能够显著促进贫困户贷款发放。实证结果显示,样本金融机构对信用记录良好的贫困户贷款批准率显著高于无信用记录和信用记录不良的贫困户,因此增加发放的贷款规模也是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1931.06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7961万元,年均增幅达74.63%,年均增加发放的贷款占贷款总量的8.58%。通过比较发现,良好信用记录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不良信用记录的抑制作用,整体净影响为正值。

(三)不良信用记录对于贫困户贷款发放存在抑制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不良信用记录对于贫困户贷款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且2012年样本金融机构因信用记录不良减少贫困户贷款发放11258.65万元,为5年最多,2015年虽然下降,但仍减少贷款发放3486.27万元,且五年间年均抑制发放的贷款规模占贫困户贷款总规模的3.74%。

(四)征信系统对贫困户贷款的影响因担保方式不同而不同。分析不同担保方式下批准率,发现保证及抵质押贷款的批准率高于信用贷款1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贫困户批准率差距更为明显,由此可见样本金融机构在贫困户贷款时存在重担保思维。

(五)征信系统对贫困户贷款的影响具有地域特征。综合批准率和情景分析结果,发现陕北地区对不良信用记录的包容度非常高,征信系统对贫困户贷款发放的影响从规模到占比关中和陕南地区都是最低;关中地区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非常高,因信用记录良好增加发放的贷款及因信用记录不良减少发放的贷款占总体贷款比重均高达16%以上。

构建适合贫困户特点的信用体系框架

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均表明,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有共性,但也有其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当前亟待立足实际构建适合贫困户特点的信用体系建设框架,从而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让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真正拥有享受各种金融服务的机会。

(一)基本思路。信用制度的演化与金融制度的发展变革应当是一致的,因此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助推金融支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贫困人口开展信用增值、信用救济、信用重组等手段,促进信用记录良好的贫困户获得更多信贷资源,帮助被信用制度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贫困人口获得适当的信贷支持,使贫困户贷款获得率及额度明显提升,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二)主要原则。一是整体规划、持续发展。贫困户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应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着眼于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健全助推产业发展的信用机制。将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扶贫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实现信用增值、信用救济的长期、可持续性。二是示范先行、稳步推进。开展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选择条件成熟的村镇先行开展。以现有政策为基础,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实施措施,开展包括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共享、信用重建、信用贷款发放等体系化信用体系建设。在示范建设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规划路径,最终覆盖全部贫困地区。三是改革创新、建防并举。实施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为被信用制度隔离在外的贫困人口开辟信用重建的通道,尚无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应转变观念,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坚持防范风险和加大创新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贫困户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具体内容。一是搭建贫困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扶贫部门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进行对接和共享,协同政府部门在有条件的县(区)、乡镇设立贫困户综合信用信息中心。通过采集相关部门掌握的贫困户信用信息,建立贫困户信用档案形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信用信息分析及应用工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等主体依法依规提供贫困户信息查询和分析服务。二是建立专门针对贫困户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贫困户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相较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类别和指标权重进行合理调整,尤其是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但因信用原因受到约束、被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贫困户,从源头适度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信用门槛。三是对信用记录不良的贫困户实施信用救济。救济手段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一是适当提高对贫困户贷款逾期的容忍度,如逾期金额较小、逾期次数较少等情况下,可进行贫困户专项标识、缩短不良记录保留年限等等,前提是贫困户一旦脱贫即可视同一般自然人处理和展示相应信息;二是协调政府部门通过贴息、补贴、奖励、减免税、设立信用风险担保及补偿机制等措施,分散信贷风险,加大对金融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四是引导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实施贷款流程再造。指导商业银行针对不同信用状况贫困户在制度和产品服务上进行创新,通过贷款流程再造,为贫困户重获信用和贷款扶持提供渠道。同时协调涉农金融机构针对贫困户打造“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信用贷款产品,为贫困户通过生产经营脱贫致富提供优惠与便利。五是探索实施区别化的贫困户征信政策。针对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贫困户,探索构建“优惠+谅解+救济”的信用重建机制。“优惠机制”旨在引导金融机构为贫困户开通便捷“绿色信贷”渠道;“谅解机制”旨在针对有征信不良记录但欠款已还清的贫困户,引导金融机构重塑信贷流程,开通“普惠信贷”渠道;“救济机制”旨在针对因非主观恶意致使贷款无法归还的贫困户,进行二次评级授信,引导金融机构开通“特惠信贷”渠道,帮助其发展生产早日归还欠款重获信用。

(四)保障措施。一是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征信主管部门与县(区)、乡镇政府、涉农金融机构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地方政府整合资源、全面统筹的优势,在政策上、措施上、业务上充分调动涉农金融机构整合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从而形成强大合力,践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助力金融扶贫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推进。二是建立明确的制度保障机制。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制定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贫困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办法、贫困户信用信息归集与使用办法、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督查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工作推进与督促机制,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建立差异化的尽职免责机制。对参与金融扶贫工作的金融机构,建议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行信贷尽职免责制度,根据实践风险、成本、社会影响等因素,提高对贫困户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甚至将该部分贷款的不良率不纳入考核范围。四是建立工作考核与奖励机制。将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对于积极参与的部门、金融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发挥人民银行再贷款、支付等政策引导作用,对于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对贫困户贷款覆盖面及额度的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奖励。

金融扶贫效果 篇2

一、河北省金融扶贫现状

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 河北省金融扶贫机构逐渐增多, 扶贫力度也逐渐加大, 尤其是面对农村的小额贷款机构迅速发展, 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 截止到2014年年末, 专门面向农村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 的营业网点达4848个, 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 62家, 营业网点达105个。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 例如, 涉县农商行采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 为涉县蜗皇宫景区提供贷款1.21亿元, 有效改善了旅游景区产业相关项目建设;与劳动局合作推出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发放相关贷款1565万元, 帮助了283名贫困户实现再就业。保定农信社以“一村一品”为发展思路,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逐步形成安国中药材、阜平蘑菇有机蔬菜种植、满城草莓、定州奶牛、望都辣椒、唐县食用菌、高阳毛纺、涿州绿色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扶贫开发专项贷款余额113.8亿元, 收益户数达3.2万户。通过各项金融扶贫举措,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都大幅减少, 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各种专业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

二、河北省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金融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目前来看, 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根据河北省扶贫办统计, 目前全省共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2个, 建档立卡贫困村7366个,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 共有贫困人口485.5万, 占乡村人口总数的8.5%, 可见全省的贫困数量之多。在62个贫困县当中, 国家级贫困县数量达到39个, 占比62.9%, 可见贫困程度之深。且这些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基础建设不健全的影响,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需要国家以及社会的帮助。

2.金融扶贫体系仍存缺陷。虽然近年来针对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扶贫方式也逐步多样化,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域商业银行机构导致了信贷服务的缺位, 导致有些金融服务网点出现了空白, 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农业发展银行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其服务范围窄, 一般不涉足农村一般资金的供应。针对农村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在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领域, 投资理财、涉农资产证券化以及农业保险方面的创新性有限, 无法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缺位、信用保证体系不全以及支付环境问题, 无法保障金融主体双方的利益。农村的信用意识不强, 贷款效益不高, 从而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借贷, 农民也很难获取资金。

3.农村扶贫资金短缺。根据对贫困县易县的实地调研, 农民对扶贫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 但现有的扶贫资金远远不够。尤其对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 其主要从事运输业、小商品服务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等, 缺乏启动资金是其脱贫致富的主要阻碍。除了少量农民能获得扶贫资金的支持外, 对于偿还能力较差、没有产业或者积蓄来还款的农民也很难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

4.精准金融扶贫机制不健全。精准金融扶贫重点在“精准”, 但是从目前的金融扶贫对象来看, 扶贫对象的针对性较弱、扶贫资金以及扶贫项目的指向性不明确, 对于贫困人口在识别上仍存在问题。同时, 精准扶贫实行干部驻村工作, 但是对于其后续管理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没有跟上, 很多干部都是长期脱离农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农村, 对于金融扶贫相关工作的认识没有跟上, 缺乏决策力和执行力, 导致在精准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上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5.缺乏对金融扶贫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河北省层面均发布了一系列文件, 河北银监局联合人民银行、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做好河北省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配合河北省扶贫办、河北省财政厅出台了《河北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 印发《关于加大县域经济信贷支持力度》等, 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农村, 为农村脱贫致富创新服务体系, 完善各种金融保证机制, 更好地为精准扶贫提供资金支持。从目前的成果来看, 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较快, 为支农支小贡献颇大, 但由于缺乏比较科学的精准扶贫评价体系, 导致扶贫的成效在地区、人口之间差异较大。

三、河北省金融扶贫对策及金融扶贫精准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加大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力度需要调动一切力量, 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量。在贫困地区除了政府增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量, 扩大金融资金的支持, 还需要将民营企业引导到金融精准扶贫中, 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贫困地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应适当放宽, 鼓励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从国家层面给予贫困地区商业性银行一定的优惠措施, 从而鼓励其向农村投资。

2.完善精准金融扶贫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精准金融扶贫机制, 通过整合扶贫以及相关涉农资金, 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效率性。一是通过推行“政、银、企、农”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有效解决扶贫资金融资困难的问题。二是通过建立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高效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增加贫困地区的营业网点, 改善贫困地区服务渠道和能力建设,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足不出户”的基础金融服务。三是利用“金融+”的模式, 将金融机构的优势与扶贫政策相结合, 创新扶贫贷款方式。同时, 要精准选定金融支持项目, 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建设, 尤其改善公共交通、水利以及能源建设, 支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培育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3.增强信用担保水平。通过积极开展金融惠民工程建设,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模式,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此同时, 作为主导方,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创新和完善风险担保机制和补偿机制, 完善金融扶贫风险保障机制。在风险担保方面, 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成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措施为金融扶贫对象提高信用度, 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分散风险。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要通过各项措施克服困难, 筹集资金增强担保基金的风险抵御力, 扩大惠农贷款的规模, 满足农民贷款需求。

4.建立精准金融扶贫的评价指标体系。精准金融扶贫的成效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要考虑金融扶贫产生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更需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扶贫工作。在产生的社会效益方面指标的选取方面主要考虑“农村效益”“农业 (包括与农业相关产业) 效益”两个指标, 而在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 主要考虑其盈利能力、财务构成比率、贷款质量以及经营效率, 具体设计的指标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田莹莹, 王宁.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4 (8) .

[2]吴本健.扶贫贴息制度改革与贫困瞄准:理论框架和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 2014 (8) .

[3]邢成举.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制度、权力与社会结构的视角[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4.

[4]汪三贵, 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 2015 (5) .

浅析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扶贫 篇3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扶贫

一、引言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普惠金融”是指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已在2013 年底纳入党的执政纲领。在我国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可以推动较为落后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减轻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就业机会。[1]

二、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扶贫

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根除极度贫困和饥饿”的目标,联合国指定2005年为“国际小额信贷年”,明确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有效的、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群体,尤其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强调其服务对象的全面性和普惠性,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不仅仅要面向富裕阶层和大型企业,更应面向那些广大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让金融服务惠及他们,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其中,“普”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权力,“惠”则体现金融服务能够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意义,但并非救济。也就是说普惠金融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造血”。

农村金融扶贫的宗旨与普惠金融不谋而和。金融扶贫和政策性扶贫相比,它是一种缓解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的问题,它主要是采用投放金融产品的形式进行的。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推进造血式的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意识,改变落后面貌。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三、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农村金融扶贫的现实情况来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扶贫精度较差。由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贫困程度也比较深,但在中西部地区内,也有发展水平不均一的情况。

2.一些贫困地区的县区金融体系不健全,涉农扶贫金融机构较少。再加上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农户贷款难,使得金融扶贫并没有发挥其促进扶贫应有的作用。

3.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一直不佳。农业保险(简称“农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目前扶贫的主要方式是使贫困农户通过种植和养殖等方式脱贫,但这种方式投资大、风险高,容易是贫困农户雪上加霜。因此,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规避风险。

4.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覆盖面窄。贴息贷款是指农户通过政府指定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其利息由财政补贴和农户各承担一部分,财政承担比例由各地具体情况而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需要抵押、证明等的限制,使得财政贴息贷款覆盖面变窄。

5.农村地区金融法制体系不健全。正是由于法律的空白使得银行不敢放心大胆的去发放贷款,银行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减少扶贫贷款的发放。

四、政策性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仔细梳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完善。

1.要具体甄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统计各地区的贫困程度,根据各地不同的状况进行精准金融扶贫。要让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借到贷款,使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率最大化。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设立于农村地区。例如有不少县区在农村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户和种植专业户提供一些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会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重要金融力量。

3.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充盈扶贫资金。降低财政扶贫贴息贷款门槛,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4.大力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从国外看,农业保险都是由政府支持,正是由于其风险较大。所以,政府要成为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者,尤其要对重点扶贫的农户提供农业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制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使银行敢于把钱借给农户,使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五、结语

普惠金融以扶贫为目的,致力于为整个社会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一种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扶贫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剂良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要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日后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7.

[2]朱玲.乡村金融机构运作和农业中长期信贷问题[J].财经研究,2009.(10):03一 07.

[3]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 中国金融家. 2013(10).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思考 篇4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坐落于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西峰成立县级市,2002年撤市设区。全区现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856个自然村、15个社区;总人口3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1万人);总面积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24万亩,山、川地14.8万亩),境内沟塬交错,植被稀少,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雨养旱作农业区。

一、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及现状

西峰区自1986年开始扶贫攻坚,1996年整体解决温饱;2002年国、省扶贫政策和资金中断后,全区上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老区精神,坚持不懈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我区被列为六盘山“天窗”县(区)之一,2013年被列为省级“插花型”贫困片带扶持范围。目前仍有贫困户4585户,贫困人口1.83万人,贫困面7.12%。今年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关怀支持及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区委、区政府动员全区上下全力开展扶贫攻坚,走精准扶贫之路,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初显成效。

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现状

由于我区不是国扶省扶重点贫困县区,贫困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资金短缺。去年以来,为了破解这一制约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时积极学习兄弟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决定在10个行政村开展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政策护航。区上成立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扶贫办设立互助资金监管办公室,乡镇设立了扶贫工作站,各试点村均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协会,配备了大学生干部。讨论出台了《西峰区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扶贫贷款资金管理细则》、《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规划》、《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7)》。区政府向国开行兜底承诺,区财政列支100万元作为担保金注入担保公司,由市经投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以下简称国开行)为我区贷款1000万元。

二是严格选村,精准定户。按照“1+9”试点模式和5个选择试点村的标准,选定新庄村为区抓试点村,罗杭、湫沟、左咀、铁楼、沟畎、东坪、老山、芦子渠、田畔等9个村为乡抓试点村,实现了乡(镇)试点工作全覆盖。贷款资金拨付我区专户后,我们在1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拨付到试点村扶贫互助协会专账,由乡村负责投放到467名农户手中,主要用于扶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其中贫困户占60%以上。单笔贷款2万元及2万元以下433户,单笔贷款2-5万元34户(大户带小户)。

三是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紧密跟进贷款资金后续管理工作,安排专职人员进乡驻村严格抓好扶贫互助协会财务管理及跟踪问效。聘请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了田间、地头、圈舍现场指导为主,集中授课、座谈交流同步开展的方式,结合试点村产业特点,持续开展“143”技术到户培训,共培训养殖户300余人,种植户450余人,技术员、防疫员30余人,使受训农户掌握了致富产业技术技能,确保贷款户在春耕生产中利用培训过的技术技能科学经营,取得经营实效。

一年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体系四保障”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机制,采取五户信誉联保、“双联”干部担保,“143”技术到户实保,风险防控措施强;贷款条件优惠,按年结息,贷款审查效率高,农户使用便捷,放款速度快;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优势,实行全程公开透明公示制度,可复制性强,易于推广。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不是简单地发放贷款和扶持产业,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变政府过去包办代替为指导服务,实现“过去给钱给物要我干”为“今天主动参与我要干”的思想观念大转变,从而彻底根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引导群众树立“借鸡下蛋、下蛋还鸡”的创业意识,推动群众依靠贷款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今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扶贫攻坚暨“双联”行动推进大会上对我区的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计划4年争取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4.9亿元,把这项工作作为我区今年减贫摘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即知即改的重要任务。继续按照“先抓试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示范带动、全区推广”的工作思路,争取落实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2000万元,新增24个试点村,共在34个行政村开展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占全区行政村总数34%,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三、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资金来源仍显单一。一方面,我区2014年计划争取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2000万元,按照单户贷款额度在2万元及2万元以下计算,仅能覆盖1000余户贫困户,而我区现有贫困户4585户,覆盖率约为22%。另一方面,全区直接面对贫困农户的准金融组织仅有村级扶贫互助协会,扶贫贷款资金来源局限于国开行,没有其他银行的资金投放。二是金融支持深化程度不够,到户贷款贴息覆盖率不足。一方面,我区金融扶贫产品缺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近年来金融扶贫的主要抓手仅有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同时由于我区属于“插花型”贫困县区,也没有双联惠农贷款的投入,多年来处于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资金“双缺”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较为缺乏,今年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仅为我区整村推进项目村配套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贴息期限只有1年,而国开行扶贫贷款最长期限为2年,且仅涉及8个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覆盖率24%。

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一方面,尽管我区村级扶贫互助协会严格按照金融行业财务管理标准运行,使用互助资金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但未与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担保手段较为单一,“5户联户信誉担保+双联干部担保+财政工资担保”的“三选一”担保模式,虽然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也降低了贷款资金风险,但是双联干部的数量毕竟有限,财政工资担保更是“一人难求”,大多数贷款户只能依靠本村亲朋好友联户担保。按照每村有50名贷款户计算,需要担保户250户,而我区部分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全村户数不足300户,面临担保力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143”技术到户培训、公办担保公司担保、农业保险推行等风险防控机制虽然已经健全,但进展程度不平衡,如农业保险介入深度不够,覆盖产业种类较少。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总量,拓宽贷款资金来源。通过突出抓好34个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的产业增收、能力建设、技术到户、民主管理、参与式扶贫等体制机制创新,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进一步增强国开行加大贷款资金投入的信心,坚定其他银行向我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投放贷款资金的的决心。

金融扶贫效果 篇5

精准统计助力金融扶贫

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精神,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加强精准统计,全面、准确反映湖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一、调研先行。为精准统计金融扶贫工作,全面反映金融扶贫状况,2016年初,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早部署、早行动,分别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贫困县域开展金融扶贫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金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的信贷支持及金融服务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调查报告》,以专报形式呈送省政府,为省政府推动金融扶贫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调研为搭建金融精准扶贫统计框架、出台相关统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机制保障。建立三项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落到实处,统计成果充分运用。一是跨部门信息对接机制。牵头与省政府扶贫办、省银监局、省证监局、省保监局建立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工作机制,实现贷款等金融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等基础信息精准对接、自动匹配和动态共享。二是监测分析机制。通过季度、年度分析,全面掌握金融扶贫工作进展,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加强工作推动。三是检查评估机制。将金融精准扶贫纳入2016年度对金融机构统计执法检查内容,同时,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金融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通过检查评估,确保金融扶贫统计全面准确。

三、精准统计。一是统计对象精准。精准统计湖南省5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5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信贷支持及金融服务情况。二是统计内容精准。统计内容上既包括个人金融精准扶贫情况,又包括单位金融精准扶贫情况;既统计贷款情况,又统计支付、信用等金融服务情况;既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贷款,又统计产业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情况;既统计对贫困人口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情况,又统计带动非贫困农户发展情况。统计要素上包括贷款主体、金额、用途、期限、担保方式、财政贴息等。三是统计方式精准。对贫困户及脱贫户贷款、扶贫企业及非企业组织贷款、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贷款采取逐笔报送方式,确保扶贫贷款数据统计无缝对接。

优化金融供给精准扶贫攻坚 篇6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支持精准扶贫是金融体系落实党中央决策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践行好支持精准扶贫的责任要求,金融体系全面改进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全面增强金融扶贫的针对性和精确性――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落实,让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贫困人口都能便捷地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

贫困问题及金融取向

致贫的因素。贫困群体致贫原因非常复杂,通过对多个地区19个重点贫困村10061户贫困户的调查发现,在兼顾重复因素的情况下,因病致贫、因缺乏资金致贫、因缺乏土地致贫和因缺乏技术致贫的贫困人口占比较大,分别达到49.52%、40.32%、34.29%和25.87%。其他的致贫因素还包括因缺乏劳动力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和因婚致贫,分别达到14.13%、8.57%、2.54%、2.01%和0.48%。(见图1)脱贫的途径。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既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也需要因人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对上述10061户贫困户的调查发现,需要发展产业扶持的贫困人口14313人,占比为57.19%;需要政策保障兜底的贫困人口10715人,占比为42.81%;需要教育培训脱贫的贫困人口8620人,占比为34.44%。

贫困的特征。贫困问题呈现鲜明的特点,既是扶贫攻坚面临的客观环境,也对扶贫攻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上述样本的梳理发现:一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户占贫困村总户数的比例接近一半,贫困人口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多数贫困户的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收入的40%。二是脱贫难度大,贫困地区严重缺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贫困户生产方式落后。三是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很多贫困人口缺少劳动能力,转移就业难度大。四是脱贫内生动力不强,部分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五是返贫概率高,贫困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发生过返贫现象,由于脱贫基础不稳容易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

金融的取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离不开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金融体系应从优化供给着手积极对接扶贫金融需求。从致贫因素、脱贫途径和贫困特点等几个维度看,贫困的根源不在金融,金融也不是对症良药,而作为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离不开金融支持,同时支持精准扶贫也是金融体系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应该看到,金融运行有其自身特点。对于金融自身而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既要讲资金投入又要讲风险防控,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对于贫困问题而言,致贫因素、脱贫途径及贫困特点都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既无法对贫困户的需求大包大揽,也无法做到需求供给面面俱到。可行的是,针对存在资金短缺和需要产业扶持的贫困群体,从金融的供给侧切入,着力改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能带动贫困户的产业、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贫困户手中,解决存在有效需求的融资主体资金短缺问题。优化金融供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供给对扶贫领域的有效需求及风险特征做出充分反映;二是以合适的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有效控制风险;三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对金融供给提供有效支撑。

优化金融供给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局限性

从需求侧看,贫困影响供给的积极性。贫困的特征伴生的金融需求特征显著提高了供需对接的难度。一是贫困户金融需求的一些特征致使金融供给风险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贫困程度深,贫困户缺乏有价值资产,存在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脱贫难度大,贫困户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返贫概率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授信行为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二是贫困户金融需求的一些特征致使金融供给成本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贫困户资金需求额度普遍较小,单位交易成本高;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确认和处置抵押品物权成本较高;贫困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风险高、成本高致使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较高、盈利很低,造成金融机构有风险没收益,有能力没动力。

从供给侧看,供给优化存在较大空间。一是很多金融机构缺少切实可行的金融精准扶贫的信贷投向、投量、利率优惠等实施细则。二是金融供给存在盲点。例如,贫困户资产质量低、信用等级低,亟待市场提供分散风险、增级信用的金融服务,但目前市场上这样的服务比较少,在很多贫困地区还是空白。三是在期限、额度、价格、担保方式等环节亟待改善。例如,信贷产品形式单一,以抵押担保贷款、联保贷款为主,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覆盖面小。四是金融体系的协同性不足,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相互割裂,银行、保险、担保等不同机构各自为政,迫切需要不同类型的机构形成支持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从政策面看,对供给的支撑存在不足。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能力动力不统一、风险收益不对称,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金融的支撑尤为关键。但目前财政性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作为风险补偿金占比较小。有的地区财力紧张,信贷风险补偿方案难落实。尤其是专门的税收优惠、财政奖励等政策缺失,难以吸引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加大投入。现有政策的效果也亟待提升,特别是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重点环节。以扶贫贷款贴息政策为例,贷款贴息政策虽然提供了优惠的资金来源,但没有消除金融机构的风险顾虑,针对性不足,而且缺乏其他政策的有效配合,造成的结果是贫困户不是银行优质客户,在银行风控制约下无法获得贷款,而信誉良好的农户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但不符合贴息政策条件,政策效果打了折扣。

精确优化金融供给,精准助力扶贫攻坚

精准施策,强化金融扶贫政策保障。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全方位、可持续的扶贫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一是财政政策要在增进信用等级、分散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综合利用财政奖励、风险补偿、费息补贴和税费减免等形式为金融机构支持精准扶贫提供正向激励。二是发挥金融政策的杠杆效应,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率以及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工具,引导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合理确定信贷使用期限,适当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容忍度。三是建立健全金融系统与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优化扶贫政策效果,推动配套政策落实。建立脱贫攻坚金融服务专项评估制度,强化政策导向,促进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

精准着力,健全金融扶贫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分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扶贫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市场产权结构,拓宽扶贫金融服务渠道。在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促进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有效覆盖贫困地区,推动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进入贫困地区,增加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在贫困地区的投资,引入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等新兴金融业态,鼓励民间资本在贫困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二是建立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扶贫金融组织形式,优化利益联结方式,提高扶贫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加强银行、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组织的相互协同,形成“银行+保险+担保”的组织形式。加强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相互协作,形成“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的组织形式。加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相互支撑,形成“批发性金融+零售性金融”的组织形式。加强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居民的相互配合,形成“银行+政府+贫困户”“银行+保险+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产业+贫困户”等组织形式。三是加强对贫困地区企业的培育和孵化力度,努力推动贫困地区企业多元化融资,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精准落实,提高金融扶贫供给质量。一是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扶贫金融服务供给效率。借鉴扶贫金融事业部的模式,探索建立专门的部门、投入专门的人力满足扶贫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使用,改进和完善信贷审批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获取信贷资源的便利性。二是加强金融机构贫困地区服务渠道和能力建设,扩展和延伸支付网络的辐射范围,优化基础金融服务供给,切实满足贫困地区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三是不断优化信贷产品,信贷资源向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延伸,灵活确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和抵押担保形式,提高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四是从简化抵押担保方式、合理确定授信额度、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等角度出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信贷产品的包容性,将有资金需求的贫困户纳入信贷支持。

精准发力,优化金融扶贫资源配置。从贫困地区金融需求入手,顺应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推动金融资金流向当地产业、农户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一是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森林食品、制药、生态旅游等贫困地区脱贫主导产业发展。二是支持带动贫困人口致富成效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特色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园区、龙头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三是有效对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重点扶贫项目的资金需求,合理设计信贷介入的形式,扩大重点扶贫项目的信贷投放规模。

精准扶持,拓宽金融扶贫内涵外延。一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搭建“融资+融智”的创富平台,帮助贫困地区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金融素养,强化扶贫对象诚实守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贫困人口了解金融、善用金融。三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B。推进精准建档和信用建设有效融合,完善贫困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提高扶贫对象及其他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金融扶贫效果 篇7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庆阳辖内7县1区, 是六盘山连片特贫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截至2015年8月末, 全市贫困人口共计54.86万, 贫困面达20.94%, 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集中金融资源实施精准扶贫, 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 组织领导得力

全市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所在地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并对辖内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查, 开展了金融扶贫示范县、金融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示范县的创建工作专题调研和专项推动。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信贷工作座谈会, 制定下发了《2015年庆阳市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庆阳加快扶贫开发的意见》等文件, 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精准扶贫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二) 积极推动落实

庆阳市辖内华池、合水两县积极创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 率先在全市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 涉农金融机构与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了主办行合作协议, 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并累计发放贷款6 240万元。

(三) 加大信贷支持

一是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大量再贷款资金。截至2015年8月末, 人民银行占用支农再贷款限额9.9亿元, 累放支农再贷款9.4亿元。二是积极引导全市金融机构扶贫, 重点加大信贷投入。截至2015年8月末, 全市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0.9亿元、双联惠农贷款8.93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2.39亿元、农耕文明贷款1.12亿元, 助学贷款9万元, 为贫困群体提供了信贷支持。

(四) 缓解贷款难题

在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的推动下, 人民银行、财政部门、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落实“降、贴、让”措施, 即“及时落实人总行关于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降低一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门给予支农贷款适当贴息, 法人金融机构适当降低支农贷款利率”, 通过三方努力, 切实降低了支农贷款利率, 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贵问题。

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一) 部分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不足, 积极性不高

目前, 庆阳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以强大的实力和悠久的历史, 在金融业以几乎垄断的市场份额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相对集中, 市县分支机构授信额度普遍较低, 因此, 部分国有商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表现出不主动、不积极、不配合, 存在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的现象, 导致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缓慢, 工作任务难以完成。

(二) 个别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个别县政府扶贫部门与辖内金融机构之间沟通协调较少, 信息共享不全面, 双方存在“雾里看花”现象。即地方政府的一些扶贫措施未及时告知金融机构, 同时, 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工作措施未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 导致个别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时滞, 工作开展情况不甚理想。

(三) 部分金融机构扶贫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的方式多为信贷支持, 主要表现为向贫困群体发放贷款, 利率水平普遍上浮偏高, 并未降至合理区间, 加之担保基金不足, 个别地方政府贴息不到位, 形成银行欠息挂账, 金融机构发放扶贫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导致贫困群体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较少, 未达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要求。

(四) 金融服务有待创新

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垂直管理体系限制, 市、县分支机构缺少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 全市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合水县金城村镇银行推出信贷产品“金灿灿”, 惠及果农722户, 发放贷款5 821万元;合水县农村信用联社推出信贷产品“金果宝”, 惠及果农2 406户, 发放贷款11 090万元。尽管地方法人机构大力开发产品、不断创新服务, 但对贫困群体而言, 这些金融服务仍然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需求。

三、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一) 建议金融机构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 在深刻领会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讲政治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度, 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精准发力, 把金融精准扶贫放在心上, 落在实处。同时, 对辖内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抽查,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推进措施和意见, 全力促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

(二) 建议地方政府建立银政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 如通过召开银政座谈会等形式, 将政府扶贫部门项目告知金融机构, 为扶贫项目争取信贷支持。同时, 使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信息交流, 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此外, 地方政府应对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通过银政之间的有效互动, 推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化。

(三) 建议人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方式的多样化

人民银行应结合双联行动, 将扶贫村创建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同时, 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建立以人、财、物投入为辅, 以信贷支持和提供金融便捷服务为主的“一对三” (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 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 严格落实金融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同时, 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产品或开发新的信贷产品, 加大对示范村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并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 贷款利率予以优惠, 使贷款期限与农业、企业生产周期和农户需求匹配。

(四) 建议金融机构创新服务, 扩大带动效应

建议金融机构做好涉农项目, 提高贴息贷款占比, 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严格落实利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县域不得高于5.85%、非县域不得高于6.85%的要求。辖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切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 发挥辐射带动脱贫致富的作用。同时, 紧密围绕庆阳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等重点项目, 加大信贷投入。

摘要:2015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调研时强调,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5月, 甘肃省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在庆阳市召开。处于发展期的庆阳市, 如何借助金融资源实现脱贫致富, 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庆阳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的基础上, 对存在问题深入分析, 部分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工作认识不足、扶贫方式单一等是影响金融扶贫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人民银行3方面着手, 建立协调机制、创意服务手段。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许锡龙.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 2013 (09) :9-12.

金融精准扶贫的“湖南答卷” 篇8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给出了答案。

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公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共八项33条,其中第19条指出:“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激活贫困地区内在发展动能的重要引擎。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立足湖南省区域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为精准扶贫插上了金融的翅膀,推动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的起点,重大挑战,需要超常规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做好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扶贫开发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做出了整体部署。

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既体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又兼顾基础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便利性和优惠性,是深入推进金融扶贫面临的崭新课题。

湖南是传统的中部农业大省,目前全省共有51个贫困县(含武陵山片区31个县、罗霄山片区6个县、非片区3个国贫县以及11个省级重点贫困县)、8000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9.2%)、5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总人口数的10.5%),贫困人口数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在第五位,贫困发生率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全省596万贫困人口要整体脱贫,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要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未来五年,每年要减贫100万以上,任务非常艰巨。而且根据扶贫工作的客观规律,最早一批人脱贫相对容易,越往后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毫无疑问,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金融扶贫不能仅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见实效,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探索可复制经验

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金融部门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找到切入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金融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在“五个一批”、596万户贫困人口中,金融可以介入的是哪一批、哪一部分;然后针对“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体,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改革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对接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需求,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激活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对症下药才能拔除“贫根”。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从六个方面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其一,政策引领,明确金融精准扶贫总体要求。一是以湘西州为主战场,着力推进精准扶贫。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制定了《关于金融助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3条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这是湖南省首次从省级层面针对特定区域出台的金融扶贫文件。二是以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推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做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1+4”工作。三是以普惠金融为关键点,大力推广基础金融服务。2015年8月,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印发了《关于促进湖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六大方面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促使现代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社会主体尤其是薄弱环节、弱势群体、贫困地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资源公平、高效、均衡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二,机制创新,转变金融精准扶贫推进方式。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积极创新“1+N”工作机制,大力推动金融“两支一扶”(即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相关工作,2015年4月印发了《湖南省金融“两支一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以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金融市场等政策工具不同组合形式的“1”,汇聚外部产业扶持、扶贫政策、财政激励等政府配套政策的“N”,建立健全“两支一扶”金融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形成“央行引导、政府支持、银行聚力、产业带动、精准投入、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与湖南省扶贫办签订了金融扶贫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建立工作联席会议、联络员、信息共享三项机制,开展编制工作规划、制定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等十项具体工作;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省扶贫办协调、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贴息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两部门合力,深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nlc202309011748

其三,工具支持,健全金融精准扶贫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低成本的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优惠利率的“两民”贷款政策支持、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支持。

其四,环境优化,拓展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深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延伸基础金融服务触角;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扶贫与扶信相结合。

其五,教育同步,提高贫困县域各类主体金融知识素养。扶贫先扶智,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坚持促进融资和融智相结合,积极部署“金惠工程”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实施工作,印发了《关于扎实做好武陵山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金惠工程”农村教育项目实施指引》。

其六,评估督导,增强金融扶贫政策效应。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连续五年开展了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建立健全了贫困县域经济金融情况监测分析制度,创新开展了首次金融扶贫政策效应评估。

成效显现,目标明确,全面推进“十个一”

创新体制机制,多种措施并举,湖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

首先,无论是从总量、区域还是占全省新增贷款比重情况来看,贫困县域信贷投入有较大增长;扶贫开发信贷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其次,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有创新。银行机构是金融扶贫的主体,也是打通金融扶贫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省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扶贫金融服务创新亮点纷呈,形成了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共同支持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

第三,贫困县域经济社会有发展。金融资源的精准投入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减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湖南贫困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108万人,贫困人口总数由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降至第五位,创造了扶贫开发的“湖南速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了坚实基础。

在湖南,金融精准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正在不断凸显。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下一步,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将以精准为总揽,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十个一”工作,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力争开创湖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新局面。

咬定青山不放松,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上一篇:学生自评大全下一篇:邮政贺卡中奖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