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优秀记叙文(精选8篇)
老屋优秀记叙文 篇1
以前,我们学校的东南面,有一座矮小破旧的老屋。因为它让我们感到非常恐惧,所以学校用了一座墙把它封了。那时候,我大概只有二年级那么大。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它的传奇,直到有一次,做早操上场的时候,有个女同学跟我讲,那座老屋以前住着一个看门的老伯,然后有一天晚老伯不知怎么就死了。因为里面有女鬼所以后来就没人住。也没人敢拆老屋,老屋只能一直留到现在了。我没有相信。可我在晚上想起了这个故事,寒毛不禁立了起来。可是好奇心又叫我第二天在课间去看看。
第二天的课间,我和几个同学悄悄走到老屋前,那个老屋果然很老,门开着一点,风一吹来发出了兹啊,兹啊的声音,非常阴森。这时不知是谁,把我推了进去。门一下子关上了,我一看四周黑咕窿咚的,哇一声哭了出来。我哭了很久,除了我的哭声,老屋里都没其它动静。我只能躲在一个角落嘀咕着:我不怕,我不怕。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不怕了,想着该如何出去。这时,外面传来了敲门的声音,咣门开了,阳光射了进来。我急忙冲到了外面,那时候,我大概比刘翔跑得还快吧!
这个故事听着有点像小说吧。其实里面只是有一些破旧的东西,哪有女鬼啊!多谢这个老屋,让我的胆了大了许多呢!
老屋优秀记叙文 篇2
一、卷面书写要清爽
卷面书写是作文应试的急先锋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自实行网上阅卷以来, 对作文卷面书写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应该说, 在教师反复强调之后, 大部分学生还是注意保持书写工整和卷面整洁。但在评卷过程中, 除了一些考生胡写乱草外, 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重视。如:有些考生字迹过小, 笔画粘连在一起不易辨认;有些考生用尺子架着写字, 虽然整齐, 却容易出现笔画重叠的问题;有些考生选用的水性笔, 笔画较细, 经扫描到电脑之后, 显示不够清楚;个别考生甚至用铅笔写字。这些问题, 都不利于评卷教师阅卷评分, 特别是在教师视力疲劳的情况下, 出现错判误判在所难免。
还有一种现象, 就是一些考生没有注意合理分段, 整篇文章只分两段或三段, 卷面上写得满满的, 结构过于满胀, 评卷老师看起来较吃力。
如果让阅卷老师在巨大的疲惫压力下再看不够整洁清爽的卷面, 那么他有何感受? 这已不仅仅是病句错别字扣分的问题, 是印象分、印象差了, 甚至对文章反感, 进而怀疑写作水平和考试态度, 就可能把文章往下一档打分。在短短几分钟内, 想让阅卷老师深入了解, 又不给他好的第一印象, 可能吗? 不要怪阅卷老师, 先找找自己的问题, 其实, 只要你态度到位, 卷面就会相对清爽。
二、重视景色描写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就是这“一枝”探出墙头的“红杏”, 活灵活现地炫耀春天的美丽, 给我们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色。“一枝红杏”确实数量极少, 但是, 对于绚丽的“春色”来说, 仅以“一枝红杏”点睛就足够了。
一篇好的记叙文犹如满园的“春色”, “六要素”是构成“春色”的基本要件。然而, 要想给读者呈现真正动人心魄的“春色”胜景, 那么, 恰当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道理。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并非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但是, 适当的景物描写, 会起到举足轻重的点缀作用。有人把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比做画布, 可以包容众多线条与色彩, 为记叙文中的人物活动提供场所、营造环境氛围, 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也可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 甚至是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缓和叙述节奏、丰富文章内涵等作用。可见, 这“出墙来”的“一枝红杏”, 在为记叙文服务方面是不可小觑的。
三、细节描写要出彩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和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 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 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 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 有的同学要进教室, 敲门声不断, 导致教室里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 班上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 后来, 干脆不插门了, 风吹来, 满屋尘土飞扬。第二天, 门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 它增强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不用再插门, 门也不会轻易被风吹开。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 地巴在了 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真实, 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 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 切忌一般化。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 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 会时时浮现在眼前, 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 开裂的竹竿, 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的穷酸气;冯幺爸被曹支书逼得在一处房檐下蹲着, 眼睛直愣愣地, 抱着双手, 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 顺着又方又宽的脸淌下来的神情。真是历历在目, 甚至能回忆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设计? 当然方法很多, 我认为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 让枯燥走向生动。
四、饱含真情
文章能打动别人, 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 饱含真情的文章, 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领悟美、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 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 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 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 就长大了一岁, 父母就老了一岁, 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 他倍感凄凉, 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 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 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
写到这里, 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 不但不苦恼, 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 冰心在文章中写道, 这是母亲的遗传, 母亲生过肺病, 我也生肺病, 也算是一种母爱。母女总是紧紧相连的。冰心老人的这篇文章一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一位是中学生, 一位是文学大师, 但他们的文章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眼泪, 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案只有四个字:“感情真挚”。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 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选取, 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 (当然, 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 。其次, 表达要自然, 切忌矫揉造作。最后, 叙述中要融情于事, 融情于物, 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中, 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要将情感与记叙分开, 要使抒发情感成为一种装饰。
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 一次又一次都扎不进去, 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 相反不断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 更加细心, 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 情节很紧凑, 描写也很生动, 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插入了抒情、议论, 使主题不断深化。比如, 在第四次针扎进去, “一股鲜红的血涌了出来”的时候, 作者没有就此停笔, 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 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 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 ”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 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使读者读后懂得了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
五、富有文采
描写细节要逼真, 刻画人物形象要丰满。比如说, 描写一个人的动作, 要让读者读过之后就像亲眼见到了一样;叙述某一事物, 要让读者一看就立刻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等。但是, 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主观地认为读者一定会知道他写的事, 认识他写的人 , 因而细节 一带而过 , 读者不会 留下深刻 的印象。当 然 , 这些问题 不难解决 , 只要作者 增强描写 意识 , 写作时时刻想到要把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这样, 写起来就会生动形象。
文中要有“点睛之笔”。记叙文的主体是记叙, 但也需要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因为这种议论 (抒情) 如处理得好, 就成了文章中的“点睛之笔”, 使文章的内涵增加了韵味, 即增添了记叙文的“文采”。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叙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 这位学生就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 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并未就此停止, 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夜我没睡, 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 我们还不能原谅他, 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
这时, 我望着外公的遗像, 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升起变幻, 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充斥整个天地间, 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议论为一体, 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 特别是最后几句, 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 而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 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优秀记叙文的评价标准 篇3
[立意新颖] 优秀的记叙文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异、独特、深刻。这就要求我们能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不同的事理,生发别人说不出的感悟,达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如江苏卷材料关键词是“智慧”,许多同学都在讴歌智慧,而《逃离“智慧”的周庄》一文,作者却要否定“智慧”,原来此处的“智慧”充满商业气味,见不到那种“善”和“美”。作者欣赏的是与周庄相隔不远的千灯,千灯的智慧是“不争”,“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立意新颖,见解深刻。又如《瞳孔之内》一文,围绕“智慧”以意识流的手法展开,将参加高考时的紧张心情通过内心世界的活动精彩地演绎出来,并在心情转变的过程中阐释了生活中的智慧——即便永远活在别人的视线之中,永远无法摆脱别人的看法,但只要能够淡定自若、活出自我,你便窥见了智慧的一隅。(文本见下页)
[选材精致] 写记叙文要围绕中心选取典型的素材进行精心剪辑、组合。如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文,作者设想了与两弹元勋邓稼先生活一天的情形。选择了实验室、氢弹成功爆炸基地、实验室门前三个地点展开,分别展示了邓老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将国家的强盛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的幸福观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完美地塑造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源于作者的精心选材,邓老的这些精神不仅影响着将邓老视为自己心中英雄的“我”,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
[内容真实] 优秀的记叙文好似展现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福建卷《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一文,以“我”对老夫少妻婚姻之路的所见所想为线索安排情节,揭示出深刻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主旨,使文章大放异彩。又如《别样的路,同样的精彩》一文,以“走读中职校学护理这条路”为素材构思谋篇,语言平实,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有一种逼人的真实。
[细节传神]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江苏卷《智慧超人的烦恼》一文,文章采用漫画似的笔法,极度夸张地刻画了一个以逢迎拍马为能事的小官员形象:校长要黑板擦,他应“到”,不敢直起身子而让校长摸空;“上级”说要抬轿子,而他不打自招称为校长开车门——这些细节既滑稽可笑,又生动形象,十分传神地再现了人物的丑态。真可谓“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情感真挚] 文章所以打动人者,在其深情也。湖南卷《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辜负春光》一文,讲述了身处困境、身有缺陷的春树带着不能去大城市的遗憾,扎根农村,成长为一名優秀教师,终于“桃李满天下”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但情感真挚,春树家庭的困窘,春树的自卑,春树家乡村民的淳朴,春树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春树的敬,让读者眼眶湿润,感喟不已。
[情节曲折] 把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些,将增添记叙文的亮色。如重庆卷《急中生“误”》一文,借助倒叙、插叙的手法,构思了一个“三角链”的情节:自己的车胎已破,怀疑是素有交恶的贾A所为,于是急中生“愚”,错误地扎破了贾A的车胎当作报复。没想到,吴B突然出现,让情节陡然一折,原来是吴B不小心弄破了自己的车胎。至此,“我”悔恨交加,决定留下,向贾A道歉。情节一波三折,颇有小小说的况味。
[意境深远] 江苏卷《画禅》一文,写的“智慧”是爷爷笔下画、杯中酒、心中一“忘”字,智慧是凄清动人的秋郊途中旅人的不曾回望,智慧亦是爷爷在残破的岁月中的一份辽阔与悠然。将马致远之诗境与爷爷笔下的画境、爷爷生平心境相钩连,以诗画托寓,使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情,将爷爷的一生与西风中的“瘦马”融为一体,有意境,有象征,道尽了智慧的真谛。意境深远,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文采斐然] 全国课标卷Ⅱ满分作文《“摄影机”如是说》一文,表达多样,言辞隽永:文章以记叙为主,融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形式优美,中心突出。其句式以短句为主,长句与短句交相辉映,读起来舒缓有致。如“高山流水、深谷浅滩,野芳幽香、佳木繁阴”“跋山涉水,去寻找高峰入云的巍峨;风餐露宿,去探究蔚蓝深海的绮丽”等诗文名句点缀其间,雅俗兼备,令人读后不禁赞妙。
以上是笔者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随感,希望能改变同学们“记叙”平庸的局面,帮助大家在高考中独占记叙文的鳌头。
老屋优秀作文 篇4
我喜欢弥漫书香的老屋,而不是在喧闹的城市中繁华的屋子。
那间老屋是我生活的地方。我在这儿度过了不少春秋,老屋是我最爱的地方,也是最爱的词。每当看见,听到时仿佛空气中充满了老屋的气味,风中散发着老屋的古香。
小时候。
每当秋天我会与大人上山采桂花,那条通往桂花的小路上漫着花香,有时还会传来几声鹅那高傲的叫声,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发现一些真菌,与一些蛋,鹅蛋。
长大后
这间老屋常常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不仅因为它古色古香,更是因为我在这儿,有珍贵的回忆,可好景不长我的母亲很快买了新家并要求我回去,可我不想。最后我们决定每年我至少要到过年时回去一次,去那儿,过每一个新年。
为此,每当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不肯回去,我更是渴望我在这过新年,哪怕只是一分钟也好让我再看一遍这儿的“风景”可他们说难道这样做就可以改变一切吗?能在这过好一个新年吗?
老屋优秀作文650字 篇5
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却没有了最熟悉的建筑。望着眼前的崭新小楼,我不禁想起了老屋,承载我童年记忆的老屋。
我想念老屋的秋千,两棵茂盛垂柳间的小小秋千。它荡得很高,高到能越过院墙,看到邻家缀满枣子的果树。炎热的夏,那里是最凉快的地方,垂柳投下了大片的阴影,一到放学时分,别家的孩子就跑到老屋,争着坐秋千,你荡十下,我荡十下,笑声充斥在不大的院落里,许久才散去。
我想念老屋的橘猫。它的年岁很高,从我出生时就已经在这定居。它有些肥胖,像一个毛球,尽管如此,它却没有偷吃过家里挂出来的`鱼和腊肉,倒是那几年,家里没见过一只耗子。橘猫喜欢卧在我怀里晒太阳,寒冬时,它就像是一个小火炉,暖烘烘的,令我十分惬意。它与邻居家的大黄狗似乎有什么过节,冤家碰头,总免不了大干一场,最后,却是谁也没讨到好果子。
我想念老屋的菜地,虽然不大,却能长出最新鲜的蔬菜。早春时节,一颗颗的菜籽被埋进土壤里,经历水的灌溉,不久便会长出嫩绿的菜芽。随着时间的推移,菜芽慢慢舒展开来,于是,整块菜地成了绿色的池塘,每每看到,心里便没来由的满足与畅快。
我想念老屋的万年青。水缸底那样大的花盆,种植着一株十七岁高龄的万年青。从土里长出来的主茎,直径约莫有四十厘米,叶片圆润,叶尖泛着晶莹的光泽,十分饱满。万年青就放在客厅门前,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以至于来家里串门的人都夸赞不已。也有人出高价想买走这株万年青,一家人婉言拒绝,只是折下一枝新枝,给那人拿走了。
老屋,将种种聚在了一起,只是,随着我们的离开,这里的种种也变成了回忆。老屋只剩下一具空壳,结局,是悲惨的。
我眼角不由地湿了,一道空灵的声音响起:“你所怀念的老屋在哪?”
以老屋和老人为题的优秀作文 篇6
园子刚离开我们时,我去看了,一片狼籍,被他们弄得不成样了。回想你以前,多好呀!
园子里有春天,春天里有欢笑,香味与美丽。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到园子里去,坐在那石凳上,顿时人一下子沁凉了很多,看看花花草草,与虫子打打闹闹,欢声笑语萦绕上空。香味也不错,有茶花香,月季香,青草香,还有泥土香,吸上一口,精神好多了。美是很不一般,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呢!红色的月季花,好似一团火,在燃烧,在沸腾。还有那橙,黄相间的月季花,温馨而恬静,让人赏心悦目。最好看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草,绿得可爱,绿得发亮,似蓝却非蓝,好像在向人们炫耀它的美丽。绿色边缘上还挂着一串风铃,那是什么?原来是一丛茂盛的蔷薇花,我凑进闻了闻,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让我为只一震。它们鼓动着,欢笑着,紫色的花瓣在空中飞舞。是仙子?我已被迷惑了。
夏日里,园子里弥漫着炎热的味道,知了不耐烦地声声鸣叫。绿叶舞动在枝头,鸟儿也躲进了树丛避阴。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石桌前,扇着蒲叶做的扇子,一阵凉风袭来,惬意极了。
当风送走了夏日的炎热,秋也乘着风赶来了。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花园好似披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黄金甲,让人陶醉在一片金色之中。那一树的金橘更是给花园镀上了一层金边,在太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秋天是金色的,金色的天使。
天使飞过,最后一季的冬天来了。清晨,万物都罩上了一层白白的霜。慢慢的,冬阳出来了,霜化了,渐变成了一滴滴露珠,垂挂在草间,吻着,似落非落。冬天的花园比以前三季要萧条的多。可是,那一簇簇淡黄的是什么呢?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树娇艳的.腊梅在傲雪开放!她在向冬天挑战,“我不怕你,我能战胜你!”她说道。她那不屈的身躯,因和冬风搏斗而更坚强;她那玉一般的花瓣,晶莹剔透,包含了多少的血泪。她的美丽让冬天惊叹,她的精神使冬天更美。
老屋短记 篇7
坦白讲, 从心里和心理上,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学闯荡的孩子, 在汲取了故园给予的精神营养之后, 可以勇往直前地奔跑;在累了的瞬间, 回望故土的老屋、山水田园, 会莫名的精神抖擞、活力四射, 这是那片乡土的恩赐。
老屋已有三十几载的历史, 期间几次翻修, 令其重新焕发青春。在四季分明的东北农村, 冬暖夏凉的老屋如慈母的臂弯, 呵护了我并不平淡的童年以及大学以前的那些青葱岁月;冬春时节, 老家的习惯是用劈柴绊子或者荆条根作柴火, 火红的炭火会从灶堂被掏出来放入火盆, 作为室内保暖的“土暖气”, 特别是在白雪皑皑的日子里, 围绕火盆烧烤各种吃食, 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直到现在, 每次我回老家, 还是更喜欢这种烤火盆的取暖方式。可惜的是, 现在大多数人家都采用了热效率更高的暖气, 而逐渐淘汰了这种原始质朴的取暖方法。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 不用再漫山遍野地用大镐刨荆条疙瘩或劈柴了, 买煤烧暖气, 节约的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当然更划算, 但无形中与自然的距离似乎又远了点儿。
夏秋时节, 老屋的院子里最是热闹, 满院子的瓜果飘香, 让馋嘴的娃娃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填嘴”——西红柿、懒黄瓜 (土黄瓜, 比绿黄瓜有味道) 、杏、樱桃、李子、梨子、苹果等等, 次第登场, 数不胜数。我最喜欢吃的则是母亲用灶堂里的灰火烤的嫩玉米, 焦黄鲜嫩的味道, 只有用老屋的灶堂才烤得出来。上大学迄今, 再未吃到过那种地道的烤玉米了。从夏吃到秋, 一院子的吃食, 最重要的是, 农村故老相传的令人颇感温馨的习惯, 这些零嘴不一定都是自己家的, 约定俗成, 谁家的成熟了吃谁的。
8月后的秋收, 老屋的院子最繁忙, 也是父母一年中最疲累的时间。一年的收成都会堆积到院子里, 除了粮食就是粮食, 父母的身上, 此时除了汗水还是汗水——诚可谓之“粒粒皆辛苦”。这份辛苦, 是养家的根本, 更是我上学读书的经济来源。
一年中最红火的老屋, 当然出现在春节, 也只有这时候, 才是一年中家人最放松的时间。求学的孩子、外出打工的亲人都会按时归巢。整个村子中, 我们家族的“团年”是最为特别的。一大家子几十口人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 会轮番按照顺序挨户做东吃饭, 诺大的村子也就我们这一大家子“特立独行”, 并且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着这么“折腾”, 当然我们也比别人享受到了更多的亲情和爱意。
老屋的记忆, 还有很多, 再长的篇幅也难以尽述。只是, 屋子已老, 恰如父母和家里的伯父伯母, 人已寿, 但亲情却与日俱增、毫无退减;对老屋的思念也一样, 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老屋不仅温暖了我的过往, 也在思念中日夜滋养我绵绵的乡情, 让我知悉根的方向。
柴门吱吱是老屋 篇8
听到老屋倒塌的消息,我良久无语。我知道老屋终究有一天会坍塌,就像父亲终究会离我们而去一样,只是这一天突然到来时,我还是黯然神伤。
在我的潜意识中,老屋是和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老屋是父亲年轻时的倾力之作。据说父母结婚时和爷爷及几个叔叔家合住一起,我家分得两间偏房南屋:低低的房檐,矮矮的土炕,里面黑咕隆咚的,后来好像借给邻家一位老太太住了——这些,我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
不知当时是怎样的家庭境况,亦不知父亲是如何艰辛地垒起了几间土屋,但我可以想象父亲曾经何等的得意和自豪。土屋的地基是用乱石砌的,墙体用土坯垒成,屋顶覆以麦秸,檩条曲曲弯弯、粗细不一,现在想来有些丑陋不堪,甚至远比不上现在建筑工地的工棚。但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对父亲而言,这应该是他一生之中最得意的作品。
对老屋的感情,是搬出老屋后与日俱增的。幼时,天天生活在那个院子里,感觉不出什么亲切和温暖,相反,对自家的宅院似乎还有一种自卑和羞惭。因为同龄小伙伴们住的院子,大都盖有高高的门楼,上学或放学时吱呀呀的开门闭门声,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我家一直是一扇木柴门,每隔一两年,父亲就会用带刺的槐条重新编织一次,显得非常寒酸。尤其是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白面熬制的浆糊很难沾上去,有时风稍微大些,好不容易贴上去的对联不是被撕裂了,就是被刮跑了,而邻居家的会一直像花红柳绿的旗帜一样,甚至一整年都完好如初。
老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吧,反正比我要年长若干,它伴了我近30年,直到2000年那次搬迁。其实,父亲一直不想搬走,应该是对老屋有割舍不下的情感吧。家人轮番动员和游说,父亲才最终应允,现在想来,父亲对老屋的那份痴爱,虽没诉诸言语,但久久的沉默和重重的叹息,每想起来都让人心酸。
搬迁后,我一次也没回过老屋,对我而言似乎是一种解脱。父亲就不同了,他三天两头跑回去,修修这里,整整那里,仿佛是侍弄一个自己遗弃的孩子。2002年,父亲不幸辞世,父爱戛然而止,全家陷入一种混沌和空无状态,好几年走不出失去慈父的悲怆。如今,七八年过去了,每每看到与父亲相关的人和物,泪水还是不由自主地涌出。
父亲去世后那段时间,我经常回去探望拄着双拐勉强照顾自己的老母,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沙发上,我和大哥闲聊几句,便双双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都在睹物思人,却从不提及父亲,所以刻意回避这个话题,是怕惹得全家人伤心。大哥多次约我去老屋看看,我一次次推辞了,其实,我一合上眼,老屋的一草一木便会浮现在眼前:低矮的草房,屋脊上几株狗尾巴草在风中无助地摇曳,几只麻雀站在屋顶上打量着那个残破的家园,身上的羽翎被风吹得乱蓬蓬的。曾经熟悉的屋门紧锁,满院杂草丛生,间或有一两只家鼠从院子中间一窜而过……
一年后,大哥告诉我,老屋漏雨了,屋脊霉烂得厉害,再不整修怕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我的心骤然一紧,沉默许久后,我对大哥说,老屋终究是要塌的,修理了也没人住,不如随它去吧。大哥自责说,如果父亲在的话,房子就不会坍塌。我说,其实是早晚的事,金字塔迟早也会倒的。
我劝说大哥,其实也是在安抚自己的良心。
前几天回家,大哥告诉我,老屋倒了,很是悲痛。我听了,默默地长叹一口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口隐隐作疼。
父亲走了,老屋倒了。那曾经熟悉的一椽一檩,只残留在我越来越憔悴的记忆中………
【老屋优秀记叙文】推荐阅读:
站在老屋的门口 高中优秀作文06-02
老屋诗歌08-11
郑家老屋散文05-20
那老屋诗歌07-22
《老屋》阅读答案11-06
老屋散文随笔06-09
漫步我的老屋05-15
远去的老屋的散文09-02
老屋小记阅读和答案10-26
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老屋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