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在2011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陈雷在2011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篇1
陈雷在2011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在这水木清华、英才辈出的百年名校,我们迎来了“2011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的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组织的代表,围绕“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这一主题,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深入进行交流与研讨。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代表和师生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灾害,夺取了汶川和玉树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及白龙江淤堵河道清淤疏通任务,如期完成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目标任务,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五年来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现,我国防洪抗旱薄弱环节更加显露,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不断积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更加强化,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阐述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全面部署了今后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特别强调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夯实水利基础,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传统水利发展模式。我国水情特殊,水利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实现水利现代化还需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解决水问题的关键。但要看到,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是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统一、人与自然和谐、东中西部协调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这是对我国治水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认识的总结和深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始终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防洪工作中,要加快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既要不断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适当控制洪水,也要注重给洪水出路和蓄滞的空间,对洪水进行科学调度和有效利用,与洪水和谐相处,做到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坚持节约保护优先,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生态治理工作中,要加快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强预防监督,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在水利建设工作中,要加快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在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加快突破水利重点薄弱环节。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十分突出,治水管水任务极其艰巨,水利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把水利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推进与重点难点突破有机统一起来,尽快在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要大兴农田水利,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结合新建水源工程配套发展一批灌区,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完善农田灌排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集中连片治理、整乡整村推进,全面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大力开展冬春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幅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要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要抓紧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初步形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坚持高效持续利用,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力争到201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要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督促各地及时修订区域行业用水定额,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力争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4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要严格实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力争到201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80%以上。要强化饮用水水源区和地下水保护,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要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第四,坚持预防保护优先,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按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坚持预防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结合,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等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全面启动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牧轮封等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要加强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继续推进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要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水电清洁能源,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着力解决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第五,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水利良性发展格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要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分类定性的基础上,落实管护主体、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管理模式。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抓紧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要本着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在促进节约用水中的杠杆作用。
第六,坚持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推进水利法治化进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依法治水管水摆上突出位置,作为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切实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要加快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强化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进一步增强水利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性。要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法规体系。要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和谐有序的良好水事秩序。要完善防洪抗旱、安全生产、水污染处置等各项应急预案,构建规范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危机管理水平。要加强对重大水利决策的有效监督,推行重大水利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完善重大水利事项专家咨询制度。
第七,坚持科技兴水战略,加快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重要推动力,把解决水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水利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把科技兴水战略落到实处。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要广泛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治水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注重集成创新,加快水利科技实用成果的推广转化,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要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第八,坚持开展水情教育,加快形成全民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基本水情普及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水利建设,形成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水利事业发展格局,切实加强水利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抓好水利改革发展任务的组织实施。要大力宣传新形势下的国情水情,广泛普及水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国民水素养,促进全社会了解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尽力争取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水利领域。要把水情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自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水问题,真正从国情水情出发谋划事业发展。要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各级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水惜水意识,积极倡导节水从娃娃抓起、从身边做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风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保障水安全,需要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和贡献智慧,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真诚希望与会代表能够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相互启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决策参谋和科技支撑作用,为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陈雷在2011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推荐阅读:
陈雷在201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08
张仲秋局长在首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10-21
刘延东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05-19
在对话罗杰斯·湘财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07-02
拉加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题发言09-2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6月25日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致辞08-11
王兆国同志在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11-02
的致辞在_多哈回合公共参与论坛_上的致辞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