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华父亲形象的认识

2024-07-02

对余华父亲形象的认识(精选2篇)

对余华父亲形象的认识 篇1

对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的认识-----人类精神的重铸

读余华的作品,在感受其情节的跌宕起伏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每次读完余华的作品后,总是一次次的问自己人性是什么样的一个范畴,具有什么样的力量。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端还存在着这么一个人——余华。他用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类自我角度的反思,大尺度的诠释了人性的意义,用拿笔的力量召出思想的洪流,在思考的夹缝中让我看到余华对人类精神的重铸。

父亲形象的建立,从无到有的是喜剧。但《活着》一书中富贵这一从有到无形象的建立,看到的不只是悲剧,更多的是透过悲剧的面纱,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大门,裸露出的是人类骨感而又愚昧的世界观。展现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彰显的是断代已久的对人性意义的思考。书写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从《活着》看“活着”

一,从《活着》一书中富贵这一父亲形象的变化看如今。

《活着》主人公富贵的人生可谓命途多舛。他经历了少年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青壮年的家境破败父死妻离、中年的穷困潦倒、以及老年的孤苦零丁。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尤其是身边亲人一个个离去之后。富贵并没有绝望,而是激励自己。这下可要好好干活 如果说富贵前半生所遭受的苦难还有他自身的因素,而后半生“平民富贵”的不幸却让人更多感受到人对命运的抗争及其无奈。尽管富贵此时已经从一个“二流子”变为爱家、爱老婆、爱孩子的好男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平静的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但是富贵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晚年只得与一头同样衰老的老牛相依为命 正是在目睹亲人一个个死亡的过程中。富贵深刻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从而对生命中的苦难有了全新的认识,余华想让读者看到的不是富贵这一父亲形象变化的结果,而是想让世人知道,富贵的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和处理的方式。引用鲁迅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富贵这一形象的建立,基础是建立了一个让任何人都不能不动容的悲剧,但从悲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对悲剧却从另一方面见证生命的故事。

富贵从少年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到变为爱家、爱老婆、爱孩子的好男人这一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富贵对人生的正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不胆怯,依旧以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态度。不管从富贵失去亲人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种方式,都足已让他生活失去信心。都足以顺理成章的去做很多极端的选择。但富贵都没有。在相对其他小说。当对主人公的悲剧描写到极致后,多少的为了富有“励志”方面的能量,多少的都会加入主人公走出困境的元素。而余华没有。他反而是将富贵的悲惨人生推到极致,直至达到人类对悲惨这一名词的认识的边界。当读者都因为富贵的悲惨遭遇而泣不成声时,将富贵继续推入人生的低谷,低到没有任何可能能“重获新生”。

但余华的“狠下毒手”却从另一面让富贵一步一步的走进真理的殿堂。以至于打开了另一扇与愚昧世界观相抗衡的人性之门。以至于让读者真正看到人性的本质属性,人生的真正意义。余华为了让人们看清物欲横流的世界对人性的污染,把富贵推到世界最冷最暗的一角。让读者在富贵的惋惜的过程中看到那轻轻掩上的真理之门。颠覆了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看法。让我们知道原来真理之门真的只是轻轻掩上。我们本可以轻易打开,走到人生的另一境界。但是人们口头上挂着对人性的追求,但却走在真理的另一端。原来我们越走竟离真理越远。

富贵这一父亲形象的变化,更多的是让我们沿着富贵的脚印去思考人性的本源。看到的是对过去的肯定和对如今变相价值观的嘲讽。二,余华眼中的“活着”,对生命意识的大尺度诠释

在他人的作品中,对“活着”一词的诠释大多是以生活状况的对比进行前后生活的差距设计,更或者说是设计出一个逆境中“成功”的典型列子来加以诠释。这样的成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以物质或感情为标准,在达到这样的标准后即为成功。那也就代表着主人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某些物质或者精神物质上的东西。这样的对“活着”概念的理解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这样的想法都从两个角度在吞噬着人的本性。有的人因为缺乏物质上的财富或感情上的归属,便自爆自弃或者是更多因为报复而所做的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这难道不是如今社会存在些许不平稳因素的原因吗?我把所有的问题藏于脑中,一次一次的在梦境中追求着答案的存在。直至从余华的笔下我才得以看到光明。才得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活着”的意义。

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活着本身:这是一滴颠覆当今价值观的清露。看到这句话我沉思了许久。是啊,人生本生就充满价值。人生的意义也只能用“活着为基础”来承载。人活着不是为了外界的物质而活,而是超脱了外界的所有规整到人本身的问题上。人如果为了外界的因素而活着的意义还算是人本身的意义吗?不算。在某种情况下那只能算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别驱使去成就他人的意义。这么简单的答案竟藏得如此之深。人因为物质而蒙蔽了双眼,但有信誓旦旦的追求着存在的意义。没想到人因为无知而绕了一个偌大的弯,到头来还是在真理的门外失去了寻找真理的机会。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本身而活着,这是多么简单的话语啊。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意味着作为万物尺度的人必须是活着的人,尺度本身只能体现在具体而非抽象的生命形态中。因此对于个体生命而言生命的价值离不开活着的生命形态。如果生命本身不存在了那附着其上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人因为活着才体现出他所附带的所有价值。这样,当个体生命遭遇到超越自身能力之外的灾难性的打击而个体的抗争无济于事时,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活着。这时有人会问,世界上活着的人无数,沿街乞讨的人活着,生活因为窘困而偷盗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剥夺了他人生存权利的人也活着。这样的人也是在诠释自己的意义吗?

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余华用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来给出了答案。《活着》一书中富贵在经历了父亲被气死,母亲无钱医治病死、儿子有庆抽血而死、女儿风霞产后出血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累死、女婿二喜意外事故猝死、外孙苦根吃豌豆撑死等一系列常人难于承受的苦难之后却生活得更加坚强。

富贵是缺乏物质的最终,最高的代表,是现实社会中对“悲惨”一词的形象诠释。是现实生活中理所应当放弃生命或者影响他人生活的社会形象。看到这里,愚昧无知的我总以为下文会是富贵颓废不堪以此来展现旧社会中劳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故事、或者是富贵因此来报复人类的悲惨结局、再或者是富贵因此而发奋挣钱,最终取得富翁之类头衔的完美结局。以此来激励青少年以物质为目的而拼搏的励志故事等等。但看到最后我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富贵在面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时候,表现得并不“悲惨”,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接受眼前的一切,为了自己本身的价值而顽强生活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踏踏实实地做人。满足于老人老牛相依为命的简单生活。这是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肯定。“皇帝选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是对以物质拥有程度来为生活打分的现状的讽刺,是对人生真正意义的形象表达。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富贵终于认识到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最终只会赔了自己的性命。他最终领悟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对富贵而言虽然活着的生命过程始终伴随着灾难和死亡。但富贵在一次次目睹亲人死去之后并没有选择死亡而是选择活着。因为在富贵看来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余华借用富贵这样角色,表面上是富贵的思考,但实际却是余华本人对人生的思考。而这一思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对活着一词下一个冰冷的概念,而是希望借用富贵这一角色让更多的人从黑暗中走出来,拨云见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富贵”这一名字既是对人们愚昧无知的世界观的嘲讽。也是对这一角色所注入了无限感情和赞美的表现。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让读者的认识有另一个高度。他让主人公与传统中的幸福背道而驰,让读者更加深刻的去认识到物质这一方面毫无所有的典型形象。再用这一形象去诠释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概念,以此来解放人类的灵魂,唤醒人类心灵深处对人生的真正理解。做为受益者之一,我真正看到了人类活着的最高概念。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对“活着”这一词汇的诠释。当个体生命遭遇到超越自身能力之外的灾难性的打击,而个体的抗争无济于事时。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活着,但这种活着并不是苟活,而是直面人生的种种苦难,以活着的生命对死亡的威胁予以无言的反抗。

三,怎样去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富贵这一父亲形象的变化,也是为了诠释“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一内容。在当今社会,生活在悲惨中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放弃自己的生命或是干扰他人的生活。悲惨的人总是会觉得上天对自己的不公。总会觉得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因为他认为自己背负了天底下最沉重的担子。

余华要想让世人信服,要想让世人抛弃自己是“最悲惨”的这一想法,他的第一步是建立人类认识中的真正的悲惨。天生的家庭没落只会让读者认为那是主人公命不好的缘由。从盛到衰的惨变,才会引起人的思考。于是富贵这一形象由此产生。如若顺境中按着自己的节拍生活那不足以征服人们的内心。困境中依旧执着向前那才已是一个大写的人。

所以余华的第一个节拍便是告诉读者:要想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首先就应该直面人生。在余华眼中,人生面对的环境不过是上帝给的一张考卷。你无权选择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但为了本身而活着,就该直视考卷的内容。不管考卷的内容如何曲折。把他答好才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不能直视生活中的种种风浪。那何谈得上你是在为了自己而生活。个体的生命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不敢迎着风浪逆流而上,而是随着风浪的拍打而颓废人生。那本属于你自己的精彩人生就变得如沙滩上的一粒黄沙一般毫无价值。对生命过程中苦难的正视与承受本就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人生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那就告诉我们判断生命的苦难与精彩不是以外界物质或非物质的感情因素为标准。而是以对自我生命的直视与承担为准线。

富贵告诉我们,直视自我的生命环境,积极的去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四,从《活着》对如今社会的审视

当在报纸上看到一家五姐妹因家里贫穷无钱购买嫁妆而纷纷跳河自尽的新闻时心理一阵酸楚。不是因为对他们可怜生世的怜悯。而是对践踏自我价值的失望。他们这就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生活与幸福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不只是人类的悲哀。更是人类对人性的践踏。她们这样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自己践踏自己的存在,自己诋毁自己的人生。当在报纸上看到男友因为纠纷纵火烧伤女友的报道时。我的内心一阵激灵。在面对人生的问题上,他显得如此无能懦弱,但却因此去影响他人的生活时显得分外的疯狂恐怖。不知这是让人们看到“他”强悍不可一世的一面还是在人生面前微不足道的一面。

如果人生的价值要用金钱这一被人类所制造出的东西来打分;如果人生的意义要由别人的感情来左右。我都会认为这是对人性的践踏。因为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感情而生长。对于这样的行为我只能用生长一词来形容。因为时间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多增加一分色彩。不过是在自己毫无表情的面容上多增加了几道时间的沟壑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人类高举着追求人性光辉的广告。却踏上了另一条与追求人生背道而驰的跑道。时间飞逝,渐行渐远。总将在无数的忏悔中看到原来真理之门只是轻轻掩上。

有时我总在想,人类自诩是万物之灵,是世间最聪明的个体。但却做着极度愚蠢的事情。人类高举追求人性的广告牌,但却与真理背道而驰。人类真的是在进步吗?在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忘记了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忘了生活本身的真正含义。在这个时候,余华给了我们一剂镇静剂。希望我们从审视富贵的人生中审视自己的人生。有人说,“当你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没有鞋穿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也许没有脚”不要让我是这个社会上最悲惨的人这一想法主导思想。直面自己的人生,用忍耐和执着去书写你不一样的人生。为了活着而活着。就算风雨兼程,身后总会有彩虹的脚印。原来幸福一直陪伴着你。

五,精神的重铸

《活着》的整个故事通过“以死写生” 的艺术方法来表达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一次次的死亡事件扑面而来。而主人公富贵则以一颗明净的心态去对待生存。生无所求,死亦无所需。对于死去的亲人他不再悲伤沉沦,代之以开心的对着老黄牛叫家珍、凤霞、有庆、苦根。在富贵的心里,亲人们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外一种永生。家珍她们不止活在他的世界里,更活在老黄牛的世界里。她们是真真切切的活着。这一次次的沉痛死亡,反衬出活着的不易和艰辛以及活着的弥足珍贵。这可以说是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审视与超越。

品味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在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审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于活着的人,手持不同的价值观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辛苦着。但和谐的社会往往有些许的不和谐因素存在,而这部分不和谐的力量却作为吞噬人类灵魂的主力军在一步一步的将人类赶向思想的尽头,赶向人性的另一端。当看到些许不和谐因素用极端或者消极的因素报复自己活他人时。我的心难以入止水一般平静,而是如狂狼一般激荡起伏。在大家都在金钱所制造的幻境中感到迷茫与时。突然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背影。“他”虽步履蹒跚,但在人生之路上却毫不犹豫。他一无所有但在物质面前却毫不贪婪。“富贵”告诉我们人应该因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外界的任何元素。人应该直视并承受生命所给的一切。并执着的沿着生命最初的方向毫无犹豫的走下去。外界的风景不过是代表着你我的心情,但绝不能左右你我的人生。惨淡的遭遇并不可怕,顺境中的人生也不值得羡慕。在悲惨的命运中不被金钱所捉弄,不被感情所牵制。为了自我本身的价值去活着。同样能书写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面对那些因为对生活不满意而报复自我或他人的行为。世界对他的评判不是他有如何强大。而是他竟如此弱小。裸露出的是对生命的恐惧,对自我价值的践踏,被金钱或感情奴役的毫无价值的存在。展现出他人性的弱点。这样只能为无知和愚昧造势。只能让世界的更多角落充满堕落的气泡。到最后窒息的只有人类。如果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那飘渺的追逐人生的高度不是一纸空谈吗?不管你是家财万贯还是一平如洗。不管你是儿女满堂还是孤独一人。都不能单方面的决定你人生的高度和存在的价值。因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实践上而不是形式上的玄思上。面对生命中的苦与乐 不能做冷眼旁观的沉思。只能去挣扎、去实践。而这种实践是在竞争中进取,还是在落魄中沉沦 都基于生命主体的自我选择。正确的生命观,导向完美的生命进程。就像富贵一样以其积极的生命观去坚强的面对生活所赋予他的悲惨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苦难中挣扎而出,在煎熬中自主寻求到“希望之光”。

余华的作品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重铸了人类的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云飞雾散。是啊。生命本身就具有价值。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才是人性光辉的真正高度。

善待生命忍受苦难。学会正确面对死亡。这是我们品味生命时所得出的感悟。细细品读余华作品中那些苦苦挣扎的生命背后都有着反抗命运的源自生命个体自身的强大力量。他们积极的人生姿态,给读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 人生之所以美 在于作为主体的人懂得追求生命、创造生命、实践生命———懂得去自主寻求苦难中的希望之光。

浅议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篇2

关键词:余华;长篇小说;父亲形象

作者简介:黄舒婷(1993-),女,江西抚州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稍微读过余华长篇小说的读者会发现,其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频繁担当文本角色之一。相比于其他如“母亲”,“兄弟”等的亲属称谓,“父亲”这个词在其笔下更像是一个感情代码和象征符号,有着无尽的意蕴。

余华笔下的父亲形象可以粗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对家人喜怒无常,暴力相向的无赖父亲孙广才,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推诿责任,不认亲生儿子的窝囊父亲何小勇,在《兄弟》中李光头的生父,因偷窥女厕被溺死的刘山峰。在这些父亲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优点,或者非常有限;第二类父亲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养父王立强,《活着》中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这几个人物的共性在于他们多少都带有为人父的情感,道德缺陷,如王立强的出轨,福贵在家珍怀孕时对其拳脚相加以及玩命赌博最后倾家荡产,许三观在探望林芬芳时的龌龊举动……他们并非是对家庭投入了全部责任(破产之后的福贵除外),承担起角色分配的父亲,但是我们又很难将其归为第一类父亲形象。总的来说,这是一类因为具有了人格缺陷让人觉得真实,并且在关键时刻值得依靠的父亲形象。第三类父亲,即《兄弟》中宋凡平的形象。在刻画宋凡平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赋予了他在那一时代背景下一般人难以达到的美好性格:积极,乐观;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对家庭无微不至,对恶势力能屈能伸等等——他可是说是作者心中父亲的完美化身。

余华钟情于“父亲”的描写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原因。首先是余华的童年生活状态。之前提到过,余华的父母是医生,工作的忙碌使其无暇顾及他和他的哥哥。余华也没有祖父母,因此在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余华都感受不到家里长辈的温暖和陪伴。这难免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尤其是对家庭的顶梁柱——父亲存在一种缺憾,即在童年阶段没有享受到完整的父爱关怀;另一方面,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父亲也没有在行为,思想上给自己做出表率和榜样。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兄弟》中的宋凡平看成是余华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童年时代,父亲形象的期许。在作品中,这个人外形高大,威武,能打一手漂亮的篮球。在对家人的态度上,他对妻子关怀备至,对儿子温柔体贴,并且能够巧妙地教育他们。同时对不是亲生的儿子李光头也不存在偏见。当危险来临到这个家中时,他则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英雄气概,同恶势力作斗争,守护着家人。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缺点的父亲形象,在作品上部的最后,作者依然运用惯用的苦难笔法将其“处死”——上半部中宋凡平在火车站被人活活打死的场景,令人不忍卒读。这种结局或许可以解释成余华心中对童年父爱缺席的遗憾,并且对父亲潜意识里有着难以谅解的心结。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余华受到的来自中国传统父系社会中父权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父权文化中,一个家族的年长男性占据着整个家族的统治地位,拥有对家族大事的绝对控制权。在这种威权统治之下,家族年长的男性,包括父辈,有着对后辈无限制的绝对权力,甚至可以剥夺子女正当的权力,逼迫其做不愿做的事情。余华深谙这种父权文化的偏激和不合理,因此在小说中,他极尽所能地塑造出一个个不受子女欢迎,霸道蛮横的父亲形象。这可以看成是他对父权文化的反驳与蔑视。同时读者也需要明白,余华不是史学家,他不需要解释和改善这种不合理,只要在写作中做到客观,不动声色地将这种怪现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引导读者自己反思,思考,就已经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

上一篇:专业护士工作职责下一篇:写给领导的英文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