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2024-10-20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通用11篇)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篇1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一)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圃。他的父亲还会玩很多其他的乐器。对待儿女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和自己的儿子玩在一起。关心自己儿子的成绩,但是不强求。小时候作者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父亲没有怪他只是要他能考到及格就行了。作者和他父亲就像是两兄弟一样,这篇散文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十七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给那个人写了一份情信,结果父亲既然在傍边帮他出主意。

这篇文章学出了父亲和儿子也可以像兄弟一样一起玩耍,可以看出作者和父亲的感情很好。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和多人和父亲的感情不是很好。我看的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自己的父亲成为兄弟,和父亲相处的很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与父亲相处和父亲成为朋友。多和父亲沟通。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二)两个人勾肩搭背地走来,高一点的,是父亲;矮一点的,是儿子。

这也就是汪曾祺所说的“父子成兄弟”了,父子之间如兄弟般相处,没有一点儿隔阂,“没大没小”.而要想形成这样的父子关系,有一项前提,就是父子二人要喜欢做同一件事。一般来说,这件事,也就是玩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父亲首先就要会玩。不管是放风筝、打雪仗、捏泥巴、过家家,还是现代化的电脑、游戏机,都可以成为父亲与儿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尤其是现在实行独生子女之后,孩子没有了兄弟姐妹,父亲这个玩伴也变得愈发重要,对于儿子来说,拥有一个同样爱玩儿的父亲,也意味着当遇到大反派——母亲的阻挠时,也能有一个同伴抵挡一阵(虽然不太可靠),不至于孤军作战,腹背受敌。

在儿子的学习方面,父亲既然成为兄弟,就应该尽量放宽要求,给儿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但又不能完全不管。要关心,而不强求。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要充分尊重儿子,以理解为主。儿子有了错误,要给儿子好的建议,并帮助儿子改正,而不是上来第一反应就是打骂。

父子成了兄弟,最高兴的是儿子,因为他们不必受严父的管教,反而多了一个玩伴;而父亲也能在与儿子的玩耍中找到快乐,这样让人高兴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父子兼兄弟,令人向往。

多年父子成兄弟 篇2

父亲是个异常温厚的人。记忆中他对任何人都是恭敬有礼的。母亲急躁冲动,时常耍着她的刁蛮,而父亲却从来是一言不发地陪笑。那时我未满十岁,每天听班里的同学夸耀自己的父亲如何了得。小小的脑子里便固执地给父亲定下一个懦弱的形象。我的任性与母亲一脉相承,幼时变着法子向父亲要吃的,要求得不到允诺就高声大哭。父亲也不恼火,耐心地哄着我,每每想出一个新戏法,把我的注意力从吃上引开了去。有一年和父亲去逛街,他指着街上几家铺子说:“那是我学生开的。”父亲原做过几年教师,这时语气中俨然藏着自得,我故意打击他:“你的学生个个比你有钱。”他不愠不火,淡淡答回一句:“那自然。”

父亲对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抱有一种纯粹的信任和友爱。我四年级的寒假时随他去北方他工作的一个城市,当时南方已显出天寒地冻的晦涩景象,北方更是冰封雪压。到了晚上,即便盖上两大床棉被,脚上仍如千万根针扎似的冷痛。有一个晚上,寒气一丝一丝从窗缝挤进来 ,我全身哆嗦,忍不住就叫:“爸爸,我冷啊。”父亲在另一张床上说:“你穿上衣服,我们去外面兜一圈——差不多就要天亮了。”我开灯时,父亲已穿戴整齐,抱着保暖杯在捂手。我一眼瞥见他床上居然只垫了床毯子 。我很奇怪,就问他垫被哪里去了。父亲说:送人了,那小孩子才十八,刚从南方来,还没到过这么冷的地方。晚上一个人睡办公室,你也知道那里有多冷。我看天晚了,就先给他送过去了,自己熬一晚。吓,没想到竟然受不了,到底不像从前那么硬朗了。那夜,我和父亲在凄冷的空气里穿街过巷,直到黎明。几年前,父亲出差回家,给我带回一对银镯子,我惊讶于他的举动——他向来反对我戴什么叮叮当当的饰物。正因为突兀使我非弄明白不可。父亲被我缠烦了,就说是夜市上一个老头那儿买的。二十几块,他说那老头因为家里有急事才把传家宝卖那么便宜。没过一星期,那镯子便变了颜色,是黄铜镀了层银粉,我笑得要死,说他连基本常识也没有。父亲显得很怪讶,反复强调说:那个老头子真的不像是装的呀。

父亲学过 两年木工,是个极其手巧的木匠,父母结婚时的家具都是由他打造。过了十七年款式还很新颖。尤其是那张大床,结实而又舒服,母亲喜欢雅致的暖色调,床便漆成了米黄,床头柜幽亮得可以照出人影。我从小喜欢看书,一有点钱就往家里搬书。父亲就给我做了个书橱,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半圆形,又分为六格,每格都雕着书的类别,童话,名著,游记什么的。他还特意做了暗格,只要把游记那格与名著那格往旁边推,就会露出一大块空地,父亲悄悄地对我说,如果买了你母亲不允许看的书,就藏在这儿。果然,我初中时迷上了武侠,把《金庸全集》都放在那儿,饶母亲精明万分,也找不出蛛丝马迹。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篇3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

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

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2、走近作者

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补充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分别是谁和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3)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

【明确】: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的主旨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第3个问题学生只要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文章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哪几节内容?在哪一节中,作者表明自己对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的看法?一起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题目的由来,引领全文。第二部分(2—4节):写“我的父亲与“我”。

第三部分(5—7节):写“我”与“我”的儿子。第四部分(第8节):“我”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总结全文。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各部分具体内容。

4、研读课文,把握父亲和“我”的特点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先看第一部分。

【提问】:第1节仅有一句话,“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年父子成兄弟

既然这句话是父亲的名言,也就意味着“我”的父亲提倡父子之间可以成为兄弟样的关系,句首第一句话可谓是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请学生浏览2—4节,勾画出每节的中心句,看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并板书】:

第2节——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第3节——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第4节——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请学生齐读第2节,概括父亲的绝顶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父亲心灵手巧,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会刻图章,会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

可见,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学生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提问】:父亲带着孩子玩,都有哪些玩乐项目?从这些项目可看出父亲的什么才能?孩子们对父亲是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领着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糊的蜈蚣风筝,线是用胡琴老弦做的。(2)做各种形状的工艺品,里面养金铃子。(3)做各种各样的灯,如重瓣荷花灯、西瓜灯。

父亲做风筝、工艺品、灯等充分表现出他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奇思妙想,有童心,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骄傲,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佩服和赞美之情。

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持什么态度? 很明显,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这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父子间的关系。父亲对孩子采取的是赏识教育,孩子写出了好文章,“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孩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父亲还非常重视发展孩子的兴趣,“我”喜爱书画,他就从旁加以指点,“我”喜欢戏剧,他就当配角,做伴奏,为孩子们助兴。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与“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成为兄弟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该段文字结尾处列举了抽烟、写情书、喝酒等几个生活情节,这些内容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明确】:常理来看,有些事是父子间不会分享的,比如恋爱,有些事是长辈不大容许或者鼓励孩子做的,比如抽烟喝酒,但这些事都在“我”和父亲之间发生了,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宽容,他的作风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的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第三部分:请学生朗读5—7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两代人间的一次“分歧”是缘于什么事吗? ③“使我非常为难”的原因是什么?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 ⑤两个“没大没小”含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师生一起【明确】: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和我的关系是不错的,也提示下文内容将着重说明“我”和儿子的良好关系。

②在敏感的政治时期,儿子春节带回了一位不能回北京的同学,而“我”怕担干系就责备了儿子,没能理解儿子和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使儿子既委屈又伤心。

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重点“革命”对象,自身难保,而儿子带回的“黑人”随时会被公安局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举报,究竟是顾全儿子的同学情谊,还是考虑家庭的安危,这让“我”非常为难。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即了解但不干涉。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⑤两个“没大没小”的含义不一样。前一个“没大没小”出自“我”的亲家母之口,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没有像样的规矩,是一种批评的口吻;后一个“没大没小”是“我”认为现代化、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应该是讲究平等关系的,不见得非得从称谓上将长辈和晚辈区分开来。

【提问】:从以上作者叙写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成功处是什么?

【明确】:作者把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运用到“我”和儿子的身上,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第四部分:【提问】:最后一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尾处的议论简单有力,掷地有声。

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

请学生尝试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确】:

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表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地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本文作者和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就是非常不错的父子关系。课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儿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兄妹一般的关系,或许是人伦关系中一种较高的境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3遍;

2、解释成语;

3、请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说明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板书: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一、开篇点题——引领全文

二、父亲与“我”——平等、友好、成兄弟

三、“我”与父亲——继承民主、平等关系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篇4

“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就以此为题。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延伸。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慢速),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儿子要像儿子,有为子之道。而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偏有一篇散文题目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重读),很有些离经叛道的意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种独特的父子关系,来品赏汪曾祺笔下的“奇人奇文”。(大屏幕:多年父子成兄弟)

二、默读课文(3分钟)

虽然同学们在课前对这篇文章做过“批注式阅读”,对内容并不陌生。但我希望在深入地鉴赏和交流之前,大家把这篇文章再默读一遍.看是否能产生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好,在同学们又一次走入文本的世界,感受其艺术魅力之后,我们从全篇着眼,探讨几个重要的问题。

三、题目阐释(5分钟)

文章的题目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我想请大家谈谈,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父子”(板书:父子)二字,换句话来说,这里的“父子”指的都是谁?(生答)

教师总结——可以说,这里的“父子”有多层内涵:首先,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父亲(汪菊生先生);其次,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儿子(汪朗);再者,它也包含了作为祖父的汪曾祺和他的孙女们之间的祖孙关系。所以,文章题目中的“父子”并不仅仅指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其实是——长辈和晚辈(或父辈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板书:长辈晚辈)

由此看来,“成兄弟”(板书:成兄弟)这三个字也不简单,它是不是单纯指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呢?我想,用汪曾祺自己的话来描述最合适,也就是他的亲家母指责小孙女的那句话,怎么说的?(生答)

教师总结——对,“没大没小”,确实是“没大没小”。我给大家介绍几件事。汪曾祺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常在他头上梳小辫儿扎头绳,乱揪一通.手上也没个准儿,疼得汪曾祺直咧嘴,但他还总夸奖她们“能干”,自己顶着一头的花花绿绿若无其事地做事。孩子们成年后,一看到汪曾祺为创作冥思苦想时,就问:“老头儿,又憋什么蛋了?”他就说:“我这次要下一个大蛋了!”还有一次汪曾祺画了一幅写意花卉(大屏幕呈现),自己很满意,对子女们说:“这张不赖,谁想看看?”两个小孙女最先跑去看,一个说:“老头儿,你真浪费,纸上留这么一大块空白干嘛?”转过头对另一个说:“给他画只小鸭子怎么样?”另一个就说:“别瞎画,等老头儿死了,没准这画就值钱了!”你看,这家庭可真是“没大没小”啊!

关键是,汪曾祺怎样看待他亲家母这句话啊?用原文来回答。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板书:没大没小)

那么汪曾祺想借他父亲的这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

教师总结——“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种境界.正像鲁迅所说的:它不是在宣扬“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他的亲娘”,而是提示我们——长辈和晚辈之间应该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亲情的感悟中共同成长。

四、结构分析(5分钟)

既然,“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父亲留给他的一句名言,我们就首先来看一看,在汪曾祺心目中,他父亲是怎样的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文章,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生答)教师总结——首先,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其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再次,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显然,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几句话也就是文章第2、3、4自然段每段的段首句。这里我有一个困惑,也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每一段都以段首句概括全段内容,3个段落一路写下来,是否在写法上有些单调和死板呢?你是怎样看的?(生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散文的写作技法和个人风格,说起来可能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一致。我是想到了汪曾祺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金岳霖先生》,大家都读过吧.那篇文章似乎也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在描述金岳霖教授的“有趣”时,他写下这样一番文字。

请大家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金先生教逻辑。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金先生朋友很多。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大屏幕呈现)

以上的句子是我从《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中很多段落里抽取的段首句。可见这种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式的写法很受汪曾祺青睐。而我们读来也有一种自然流畅之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也许,你觉得这么写未免有些“随便”,但这“随便”正是汪曾祺追求的境界,也未尝不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汪曾祺很推崇苏轼的一句话——“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大屏幕呈现)我想,这“行云流水”未尝不是汪曾祺的夫子自道。

五、主题研讨(13分钟)

对于“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主题,尤其是对“没大没小”这一点的表现来说,文章中哪一处文字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觉得最不可思议?请同学来读一下。(生答)

我十七岁初恋„„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师总结——儿子写情书,父亲当参谋,这确实称得上“够哥儿们意思”啦!而且,汪曾祺对烟酒的嗜好也是终其一生,这其中父亲给他的影响不容忽视。我给大家讲两件事。

大家都知道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除了他的恩师沈从文外,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他。当年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开了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汪曾祺都选了。闻一多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他往往一进教室就点上烟斗,还问一问学生:“你们谁抽?”老师的烟,学生一般不好意思要。但等到老师点烟之后,下面会抽烟的学生也开始吞云吐雾了.这其中就一定有谁呀——汪曾祺。可见他的确是深受“熏陶”啊!从汪曾祺晚年的照片上,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他当年烟不离手的癖好。(大屏幕呈现)

汪曾祺的嗜酒如命就更显而易见了,请大家看一幅对联(大屏幕呈现)。这是汪曾祺晚年去四川作协参加笔会时为一家著名酒厂即兴题写的。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上联:任你读通四库书;下联:不如且饮五粮液。这读书的境界与饮酒一比,高下自见啊。

汪曾祺吸烟饮酒的习惯,最初来自于父亲的许可和鼓励。但是就在这段文字中,汪曾祺自己也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也就是对这种父子关系,是不是人人都欣赏呢?——恐怕未必。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漫画(大屏幕呈现)。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画面上呈现的恰巧就是一位父亲给儿子点烟的场景。我想请大家关注的是,这幅漫画的题目——《似爱之虐》,可见画家的观点就在题目之中,不言而喻。我还想请大家看一段文字(大屏幕呈现),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只要思想未遭铟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看来鲁迅认为.未必凡事都要子承父业.父辈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以健康、高尚、幸福为宗旨。

看过丰子恺的漫画和鲁迅的文字后,大家对于汪曾祺父子二人一起写情书、抽烟、喝酒这种特殊的父子关系是否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你是欣赏、向往还是反感、拒斥,为什么呢?如果大家能结合自己对亲情的体验来谈谈更好。我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前后桌的四位同学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谁先谈谈?(生答)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都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也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丰子恺和鲁迅两位先生的见解自然很有道理.那是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父爱的体现,也是我们应该认同和推崇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汪曾祺的这种父子关系即使不能说绝无仅有,恐怕也很少见。

这种“没大没小”.一方面可能取决于汪曾祺的父亲那种聪明、随和、散淡的个性:

另一方面,这可能和汪曾祺的母亲去世较早,父子之间的亲情更加醇厚、亲密有一定关系,所以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嘛(汪曾祺的老伴就经常指责他“从小没母亲,生活习惯特糟糕!”);

再者,在汪曾祺心目中,他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呢?聪明绝顶、多才多艺,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正是他喜欢的那种“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所以他对父亲始终怀有一种孺慕之思(板书:孺慕之思)。在这种心境下,无论吸烟还是饮酒,都不失为父子亲情的一种交流方式。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从这父子两代人共同追求的传统文化趣味和名士风度来看,此言不虚。

总之,我们可以赋予这种关系一种“同情的理解”。或者用金岳霖的话来说,毕竟这也是蛮“好玩”的。

六、语言探究(10分钟)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写入记事散文中的精品,也鲜明地体现了汪曾祺的文学语言风格。那么,汪曾祺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呢?

1987年出访美国的汪曾祺曾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做演讲,对于“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他发表了一些真知灼见,我来读一下:(大屏幕呈现)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此前.我请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认真发掘几处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暗示性”.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句。相信大家都进行了探寻和批注,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地分析和交流一下细读文本后的感悟.你认为哪句话别有深意,或者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表达又有什么效果呢?(生答)

①“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

(其实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似轻松平易,实则苦心经营。有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细品才见功力。可谓单纯里孕育丰富,平实中自有性灵。)

②“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幕花。”(我看到这一句就不期然地想到一位古人和一篇名作,不晓得同学们是否也有会心之感。这位古人就是归有光,这篇作品就是《项脊轩志》。大家还记得那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事如盖矣。风格极为相似,这是一种巧合吗?当然不是,汪曾祺说过:“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

③“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

(情深意重,无一“爱”字而字字皆为“爱”,爱在“亲手”,爱在“几箱子”,唐人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句有此神韵。)

④“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绝顶聪明、心灵手巧,多情重义、情真意切。)

⑤“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钦佩仰慕之情,尽在这绝无仅有的感慨之中。)

⑥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以儿对母的反诘侧面烘托出妻子对丈夫无言的爱,这在那个灾难深重、人性扭曲的年代尤为可贵。)

我们常说,中国文学的语言讲究“含蓄”.作者不能把什么都写尽,要留给读者思考、品味的空间,让读者用想象和创造去补充、去完善。就像讲究“写意”的中国画注重“留白”一样。俗话说“话到嘴边留半句”,尤其是写情,要少作直接的议论、抒情,消解着意的渲染,淡化雕琢的痕迹。力争在轻描淡写中,以含蓄、节制的笔法点到为止。让那独特的忧伤、内在的欢乐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这就叫“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旨丰”(大屏幕呈现)。这种钟情于“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也就是汪曾祺从古人那里承继下来的“中国式抒情”(板书:中国式抒情)。

七、结束语(2分钟)

《包氏父子》读后感 篇5

《包氏父子》集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刘公馆三十多年的佣人老包和他的在中学读书的儿子包国维。父亲省吃俭用,辛苦积蓄,而且还用三分利的高息向人借贷全力供养儿子。儿子却无心读书,成绩极坏,追求物质享受,向“阔少爷”看齐。

老包梦寐以求的是儿子能够飞黄腾达,在他面前态度卑微,说尽好话,耐心劝慰。然而,作为对老包的回报,包国维却捧回了五个“丁”一个“乙”的成绩单。整个作品笼罩着一种温情脉脉却略显悲哀的气氛。尤其是当想象到老包在儿子面前低三下四的样子,而包国维对父亲却不体谅并有过分的要求,甚至是对他发脾气,我总是感到一种心酸,欲哭无泪。同时,对老包的隐忍退让,我总是在同情之中又有怒其不争的愤慨。有一个细节记得很清楚,那是老包的内心独白:“可是有时候觉得包国维可怜:要买这样没钱,要买那样没钱。这小伙子永远在这么一间霉味儿的屋子里用功,永远只有这么一张方桌给他看书写字。功课上用的东西那么多,可是永远,只有这么三个抽屉给他放——做老子的还要把眼镜占他一点地方。”这种甘为“奴才”的心态,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看他的儿子是怎样对他的吧:包国维的同学问那个老头是谁时,他回答说不相干。这种对比,实在更能凸显教育的失败。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现在看开,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几次与宿舍管理员的闲谈中,她每每抱怨说犯愁孩子不好好学习,饮食只吃零食,脾气大的管不了。这种现象绝对是普遍性的。而我只能以“树大自直”来安慰她,但是心里却总是隐藏着一种忧患意识。我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的成长是大人一点点教化的,何以到了不能管制的地步?包括网络上的新闻,很多90后为了出名采取了很让人费解的方式——上传自己的黄色图片或是视频,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毋庸置疑这些孩子的价值观是出了问题,但是是何种家庭教育造成了这种认识,是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我一向不认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这句话。因为,我所见到或是听到的孩子的形象,早已是现在的主人。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俨然成为主人,成为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最好的东西是要呈献给孩子的,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要起惶恐了,就像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样。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以前的所谓“孝子”,是指孝敬父母的子女,现在的所谓“孝子”,有向指代孝顺其孩子的父母的发展趋势。孩子成为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务使稍受挫折。虽然现代儿童教育学家提倡所谓“个性”,但是我想这种个性应该是适可而止的。就像是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一样的。那些将父母看做“奴隶”和“工具”的个性,不提倡也罢。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案例 篇6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中职生只要学得一门技术,有技傍身即可。语文课作为基础文化课程不受重视,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压缩语文课时,语文教师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开始淡化学生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的特点也基本被模糊。在这种境况下,中职语文课堂应还原语文课程最初面目,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个性,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渗透。

【案例主题】

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尝试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语文教学,通过多样化的语文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感情的体悟,实现德育的渗透。

【案例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年父子成兄弟》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作者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都值得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文章通过叙述“我”的父亲及“我”做父亲,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主的父亲、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更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更能满足子女的成长需要和感情需求,这无疑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为此,本次课程以父爱为核心,细细品味作者质

且偷生,更何况人呢?但她不愿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持重、坚强地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最终选择了以死抗争。这一过程必然有强烈的思想斗争,学生要学会与自己交流,也要说服自己为追求爱情和自由献出自己的生命,表演的学生要把她临终前说的“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这句独白变为内心思考、思想斗争的结果,自己为自己鼓劲,让这一句独白充分展现刘兰芝对爱的忠贞不渝。

三、与想象的场景交流,提高表演感染力

与想象的对象交流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它是与不在场的、虚幻的、不存在的对象交流。这种交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充分展开想象力,通过表演者和想象中的对方交流来使观众感觉到对方的存在,或通过描绘想象中的场景使得故事更加完整、更为合理。演员把对方的行动想象得越是具体、想象的场景越逼真,自己的行动就会越生动、越真实可信。

在表现太守家准备婚礼的一场戏中,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作为课本剧,没办法表现,笔者就启发学生,让他们与想象中的场景进行交流,再通过媒人与刘母的对话进行表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表演的学生不能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想象的对象上,而应该注意明确自己的行动任务。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实的交流,当又回到与真实的对象交流时,应该一切根据对手此时此刻的态度和行动做出反应,而不能按个人的想象去适应对手,破坏了与对手间的真实交流。

总之,学生在排练课本剧的时候,要充分理解,深入感受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重视交流的作用,这样才能极大地保证表演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父子天堂读后感 篇7

让我最直接的感悟就是,父母就是孩子成长中的标杆。父母是标杆,她就是影子,这一点也许很多做父母的都明白。但是怎样去当或是怎样能当好这根标杆,恐怕每位父母也是摸不着头脑的。比如说,父母的要求,孩子在各个方面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而自己却在一而再,再而三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表现在孩子面前。这时对于孩子就不会起到根本上的说服力,从而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有,而今的生活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的一些家长互相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最终在孩子那里的讯息就是父母间轻蔑、不腐、冷漠、不互动、做不到一个共教养,共亲职的共识。这些将直接地影像了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判断力,给孩子的内心埋下了一块_影,孩子必将无法健康地成长,这一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应引起各位家长的注意。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篇8

在美国洛山矶发生了一个大地震。有许多人都受到了严重伤害。

有位儿子阿曼达的父亲在他儿子的学校前面大声痛哭,此时的学校只剩下了一堆废墟。当他大声哭时。突然,他想起以前他曾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回跟你在一起!”父亲朝着儿子所在的那间教室走去。

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去挖这个废墟,过路人想尽办法去阻止他,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的。他用劲全力去挖废墟。8小时、12小时……36小时过去了。父亲依然坚持着。他已经快不行了,他的双手都流下了鲜血。38小时过去后,父亲听到了儿子阿曼达的呼喊声。父亲连忙喊路旁的行人过来帮助他。他们齐心协力终于把剩下的学生全都救出来了。

我最喜欢本文中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要不是父亲想起这句话,父亲也不会想去救儿子的这个想法。要不是儿子也想起这句话,儿子也不会在38小时内不吃、不喝的等待父亲来救他。

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信任……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篇9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我那不曾谋过面的爸爸。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想象中感受爸爸的爱,我羡慕有爸爸的孩子,渴望爸爸的抚爱!可是,我的爸爸在天国,我想: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他一定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爱我,让我沐浴在无尽的父爱中……

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我,您在天国还好吗?我相信您一定在天国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读后感《《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作文350字》。不过,请您放心,虽然您不能在我身边照顾我,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爱我的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妈妈,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妈妈总在我身边。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我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篇10

《包氏父子》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包国维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由爸爸将他抚养长大,可他却处处给爸爸添麻烦,欺负爸爸不认识字,天天在家看不健康小说,还骗爸爸说自己正在用功学习,吩咐爸爸给自己端茶,递香烟。在学校里也不正经,不学好的,和别人攀比,最后,因为听别人的教唆而跟同学打架,不仅要赔医药费,还被学校开除了。老包(包国维的爸爸)流下了百感交加的泪水…… 这都是包国维自作自受,只是可怜了老包的良苦用心,可怜老包辛苦了一辈子,就是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这样,自己再苦也值了。可包国维偏偏不如老包的愿,还使得老包万念俱灰。相信老包最后的心情一定又伤心,又难过,又无奈,又恨铁不成钢。 这部电影同时也是非常具有教育价值的,它能给生活中想包国维这样的人当头一棒,也能让许多同龄人知道做家长的有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不能当“包国维”,也不能让家长当“老包”,那样就太大逆不道了。

《兄弟》读后感 篇11

上部主要描写了兄弟两个悲惨的童年,他们所经历的苦楚,真是一部辛酸血泪史~~~最欣赏宋凡平,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名中学教师,尤其爱好体育,曾经的一记扣篮被那时的人们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世一击。其实这些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永远是一个乐观的人,无论生活给予他多少的苦难,他始终昂着他骄傲的自信的头颅,即便受到非人的殴打,非人的孽带,他也一样傲视一切,他永远是儿子们心中的英雄,永远的父亲~~~~~~还有他的妻子,一个充满韧性的女人,以前的丈夫给他带来的是屈辱,是愤恨,而宋凡平给他带来的却是一生的爱,尽管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一年零两个月,而且他连丈夫的最后一面也没有看到,在他住院的时间里,丈夫一直用幻想的幸福来安慰他,让他放心,安心,而此时的丈夫却受着摧残,丈夫用超乎常人的意志支撑着他的心,为了接她出院,丈夫逃跑了,结果被惨无人道的红卫兵活活打死,从此离开了他所真心爱恋的妻子,儿子~~~当李兰回到刘镇,迎接他 的是丈夫的尸骨,在丈夫惨死的地方,她一点点的将染有丈夫鲜血的泥土捧回家,在路上她一声也不哭,回到家里看见丈夫的尸首,沾满血迹,甚至爬满苍蝇,这个坚强的女人心疼的昏死过去,她为他洗涮,为他换衣,要知道宋凡平一米八多的大个,体重将近200斤,天知道这个瘦弱的女人是怎么为他擦洗,换衣,为他梳洗?这就是爱的力量吧,收拾停当,她靠着丈夫的胸前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走时热情洋溢,回来时却已阴阳相隔,人鬼殊途,这种生死离别是何等的残忍?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却催不跨坚强的女人,他给丈夫送终,遇见了那些造反派,他还依然坦然的承认她就是那个地主婆,尽管那些人教训他,侮辱他,他却不改初衷,依然昂然的面对那些残忍的人,甚至带着鄙视的微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呀,送行的路上他没掉一滴眼泪,他不想被别人笑话,及至墓地,他才痛哭起来,把这许多日子以来的悲痛统统哭了出来,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哭泣~~~~~~七年之后他也离开了人世,在这七年里,他没有洗过一次头,刘镇有这样的风俗:亲人走后几个月不洗头,感情越深坚持的时间越长,而我们 的李兰,从丈夫走后他一直没有洗过头,不知道他对丈夫的爱究竟有多深?她不但不洗头,还每次把头发弄的又黑又亮,因为他忘不了宋凡平为他洗 头,为他梳头,那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如今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爱,也是永远的痛~~~生命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好了,因为孩子们太小了,他就这样带着对丈夫的爱,对儿子的不舍,离开了这个带给他欢乐,带给他痛苦的人世,永远的和丈夫依偎在一起了~~~~~~

而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在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悲惨后依然坚强的生活着,宋刚在农村和爷爷相依为命,安葬好爷爷后,他自然的想到了他的兄弟,李光头,这也是他在这个世界唯一的亲人,他们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尽管他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那感情却割舍不下,而且越来越重~~~~~宋刚是一个斯文而重情义的男孩,李光头是一个虽有点流气,但是却也很讲义气的男孩,宋刚永远不会忘记妈妈临终时对他的嘱托,还有自己的誓言,正是这些誓言,使他永远保持着哥哥的本色,永远爱护着自己的弟弟~~~~~~

上一篇:高一政治4月份月考下一篇: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