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文化

2024-06-24

父子文化(精选9篇)

父子文化 篇1

冲突广泛地存在于人际交往之中, 它指的是在人与人互相依存的关系之中, 人们既想满足他人需求, 又想完成自己特定目标之间的分歧。 (1) 影响冲突的因素不一而足, 包括文化、面子、关系、兴趣、地位、权利、可信度、性别等等。在日常交往中, 冲突往往是由于误解别人观念、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导致的矛盾与隔阂。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和转变, 代际间的冲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代际冲突, 指不同时代的人之间因对社会或对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认识不同, 以及在对待和处理事务上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而产生矛盾甚至于产生激烈的争斗的现象。由于经济增长、社会转型、文化更替、心理变化的节律正不断加快, 形成一代人的时间跨度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短。代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取向上的差异性, 二是所获得的信息数量与种类上的不对称性。 (2) 城市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冲突属于代沟中的单重代沟, 其表现为前后直接相继的上一辈与下一辈之间的代沟, 包括心理代沟和行为代沟。 (3)

本文基于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五对父子之间在相处时发生的冲突进行分类, 归纳总结出管理冲突的办法。从中体会到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父子双方在面对代际冲突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1 冲突管理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冲突常常发生在群体对于规范性行为的期待违反的时候。Ting-Toomey指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人们十分关注群体内部的和谐统一, 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注重建立长期的联系, 因而在面对冲突人们往往采取非冲突性的、间接地方式解决问题。 (4) 并且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第三方介入的形式, 避免双方的正面冲突, 实现内部和谐。

在众多冲突处理模型中, Rahim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影响最为广泛。Rahim在满足自身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两个维度上, 提出解决冲突的五种策略分别是:1) 合作方式, 即满足双方利益, 寻求双赢局面;2) 折中方式, 即双方都有所让步;3) 强迫方式, 即只考虑自身利益, 为达到目标无视他人利益;4) 迁就方式, 即只考虑对方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 或屈从于对方的意愿;5) 回避方式, 即既不满足自身利益也不满足对方利益, 试图不作处理, 置身事外。

代际冲突一直是社会冲突的焦点所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 讲究长幼尊卑有序, 孩子需要遵循家长的意愿, 不得有任何的忤逆行为。 (5)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想的开放, 家长与孩子们的沟通逐渐增加, 代际冲突管理的方法也趋于多样化。这种变化对于增进代际间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2 分析

在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 五对父子不仅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且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让父子关系更加融洽。但在这过程中, 孩子与家长的误解、争吵等矛盾和冲突也不断涌现。该文归纳总结四种主要的冲突类型:忍让方式、支配方式、回避方式及妥协方式。

2.1 忍让方式

冲突任何一方不愿继续争执而退出谈话或离开现场, 被称为忍让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孩子对于规则和任务的反抗方面。比如活动之前上交玩具零食;不想学唱歌和做游戏;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不愿意交换爸爸等。忍让可以避免问题扩大, 保全面子, 但冲突并未解决, 而是被暂时搁浅, 在某些情况下, 分歧会被重新提起。

例1换爸爸的环节

Cindy:我要爸爸

林志颖:等一下爸爸就来了

Cindy:我不想跟你睡

林志颖:等一下就看到爸爸了好不好

Cindy:我要爸爸, 我要和天天哥哥一起玩 (痛哭)

林志颖停止谈话并离开屋子

上述对话发生在换爸爸环节Cindy不适应新爸爸闹情绪。可以看出林志颖理解孩子离开爸爸的心情, 用一种体贴和缓和的语气开导。但是孩子情绪很激动, 听不进去劝导。林志颖选择了忍让的方式离开冲突发生的场所。虽然暂时避开了冲突, 没有加剧二人的矛盾, 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治, Cindy最终还是闹着要爸爸。由此可见忍让的方式并不是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

2.2 支配方式

支配方式指的是在数论争论之后, 冲突一方接受或服从另一方的命令, 从而平息冲突。通常情况下, 屈服的一方往往比较被动, 且有不服、委屈等情绪。每个家长心中有一个做事的标准底线, 但凡孩子触犯了底线或表现不得体, 家长就会采取严厉果断的行动制止该行为。如:石头拿铁勺破坏墙体;王诗龄一赌气就把衣服扔地上;Kimi一心求胜轻言放弃比赛等等。

例2晚饭前的吵嘴

石头:好热 (想脱外套)

郭涛:No no no no no

石头:哎呀, 热

郭涛:不可以

石头:热

郭涛:解开扣子可以

石头:热热热

郭涛:干嘛 (眼神杀死, 瞬间安静)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子不教, 父之过”“严父出孝子”等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代人。父亲往往是严厉、不苟言笑的形象, 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时常会不留情面的指出问题, 并要求立马改正, 永不再犯, 尤其是父亲的权威不能受到挑战。所以当石头没有听爸爸的话时, 父亲采取的是强硬的方式使孩子听话。这种方式的确能平息冲突, 但是从长远看来, 有可能造成父子之前的隔阂, 引发更大的冲突矛盾。

2.3 回避方式

当冲突双方争执不下、僵持不决时, 最终以转换话题或转移注意力而暂时搁置冲突, 称为回避方式。从面子威胁论的角度看来, 这种方式能使双方都不失面子。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应对孩子不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起床气;对于恶劣环境的恐惧, 如:对蜘蛛房、没有卫生间的茅屋、有恶狗的房间的排斥;对于母亲和家的依恋以及对于周围陌生人的增加的不安。这些环境的变化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产生情绪强烈波动, 如:痛哭、拒绝吃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抵触情绪。

例3参观新房子

天天:你自己进去看房子

张亮:那你在这等我好不好

天天:我不等你

张亮:你不等我你去哪里

天天:我真的不想进去!我闻着就晕

张亮:我看一下你等我。天天你快来看有鸟会讲话, 你快来看看看啊

冲突发生时人们往往关注在冲突事件本身上, 如果双方都争执不下,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时就需要一方转移注意力, 待双方都缓和再重新处理问题。当天天不愿意看房子, 嫌弃环境差的时候, 父亲并没有就房子问题纠缠下去, 而是将孩子注意力转移到房子里的小动物身上, 先引起孩子的兴趣, 然后慢慢疏导, 孩子就自然而然接受了房子。这种方式使得冲突双方矛盾缓和, 得到有效的沟通, 实现双赢。

2.4 妥协方式

冲突一方通过解释、说明或提出折衷办法来做出和解表示, 另一方也做出让步, 通过协商双方都有所让步, 从而最终解决冲突的方式, 被称为妥协让步式。

例4完成任务前的动员

Kimi:我不要去找菜

林志颖:那你在这边等好了, 大家都出发

Kimi:不要。呜呜呜呜我不要去

林志颖:你上次说要自己完成任务的啊, 你是不是有答应爸爸, 有没有

Kimi:我不要, 你陪我一起去

林志颖:我送你到门口

Kimi:我要爸爸和我一起去

林志颖:这是小朋友的任务, 马上就回来了好不好

Kimi:我不要去!!!我不要!!我要爸爸呜呜呜呜

林志颖:那跟爸爸一起去好不好

Kimi:好

在冲突中, 双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 大家以解决问题为前提, 因此大多能够通过各退一步, 妥协的方式结局。爸爸能体会孩子的害怕情绪, 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鼓励和期待。冲突双方各退一步, 既显示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和考虑, 也使得自己的想法更易于接受, 是解决冲突的有效办法。

3 结束语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 人们总是以团体的利益为先, 重视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出于保护面子和维持关系等原因, 中国人普遍在处理冲突时避免使用激烈的方式。同时, 由于长期受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影响, 人们在交往中讲究的以和为贵, 和谐为美。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冲突。

在处理代际冲突时, 人们更应该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观念上要客观全面地对待代际冲突, 要看到代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要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 倾听并尽最大努力接受别人的想法。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反映了冲突处理的方法, 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当下中国一代人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通过不断的冲突, 不断的沟通, 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代际间和谐。

参考文献

[1]Chen Guoming.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141.

[2]Chen G M, Starosta W J.Chinese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reso-lution:Overview and implications[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1997 (7) :1-16.

[3]Gudykunst Kim.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4th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298.

[4]周怡.代沟理论:跨越代际对立的尝试[J].南京大学学报, 1995 (2) .

[5]张静敏.论家庭中的代际冲突与沟通[J].考试周刊, 2008 (16) .

父子文化 篇2

而今天正好是父亲节,小孩想请父亲吃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于是,他就扶着父亲来到了这家牛肉面馆,他先把盲人父亲扶到椅子上坐,再跑去对牛肉面馆的男老板说:“叔叔,给我两份牛肉面好吗?一碗放两份牛肉的量,一碗不要牛肉,谢谢您!”老板点了点头说:“好的!”

不一会儿面就来了,小孩的父亲边把面里的牛肉夹到小孩的面里边说道:“孩子,多吃点,要好好学习啊!”孩子又把面里的牛肉夹回父亲的面里说:“爸爸,我会好好学习的!”父亲又说:“这家面馆可真慷慨啊!给了我们这么多牛肉!”小孩又说了:“爸爸,不用再给我了,我的碗里的牛肉都满出来了!”其实,小孩的碗里一片牛肉都没有!女老板娘看到了十分感动,眼泪直流,于是,她就拿来一个碗,夹了半碗牛肉,走到他们的身旁对小孩说:“小朋友,今天我们这做活动,所以,这是给你们的牛肉!”小孩说:“阿姨,可是我没钱买这个牛肉了!”阿姨说:“没事,这是阿姨送你们的!”小孩说:“阿姨,谢谢您!”小孩终于笑了,笑的很开心,和花儿一样灿烂!他拿出一个小袋子,里面有一个馒头,他用手轻轻抓起牛肉,放进袋子里,打一个结,放进口袋里,扶着父亲离开了,落日余晖下,他们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了太阳中。

而,装牛肉面的碗底,却压着牛肉和牛肉面的钱。

作者|昆山市永平小学五(7)班 周雅婷

父子文化 篇3

父子关系是人类血缘关系中的重要链条,也是世界各国电影都乐于观照的主题。“父与子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与子,它包含了太多的社会文化意义”。[2]父亲不但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角色,还是子女成长的守护者和步入社会的引领者;“父亲是子女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子女通往世界之路”。[3]

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华莱坞影片《海洋天堂》, 都是以父爱为主线的电影,展现了浓厚的父子深情。《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典型的追寻美国梦的励志电影,根据美国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的同名自传改编,讲述一名黑人从推销员成长为知名经纪人的艰辛历程。虽然经受各种苦难,但主人公克里斯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儿子相依为命, 最终找到了幸福,同时履行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责任。《海洋天堂》的故事脉络则更为悲情。父亲王心诚独自抚养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王大福,在得知自己身患肝癌晚期之后,艰辛地为儿子安置归宿,设法教会他基本的生活技能,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大福学会了独立的生活。

本文即试图通过分析《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以电影中的“父子文化”为视角,探讨其在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中得以展现时的共性和差异。

一、文化共性

作为同样反映父爱的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都是从一个家庭———确切地说,是一对父子———的经历中折射出亲情、人性和文化。其中,中西方的父子文化的一些共性得以展现。

(一)“母亲”角色缺失时的“父亲”意象

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从《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中,都可以看到“母亲”这一重要角色在家庭中的“退场”———在《当幸福来敲门》中,母亲琳达无法忍受潦倒的生活而选择离开,并拿走了克里斯的所有积蓄;在《海洋天堂》中,母亲因为无法承受儿子患病的事实,在 “游泳的时候出了意外”。对此,两部影片中的父亲都没有过多苛责;只是不可避免地,“母亲”角色的缺失给困窘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尚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未成年 / 自闭症), 父亲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这样相近的情节设定之下,影片中克里斯和王心诚的“父亲”意象更为饱满。

前人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多数人认为,父亲的意象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一家之主’变成了‘共同父母’”。[4]在中国也存在类似趋势。这一变化被展现在大荧幕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上。《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不仅要为了自己与儿子的生计四处奔走,还要时时与儿子沟通,解开儿子的心结, 鼓励儿子的梦想;《海洋天堂》中的父亲,慈祥而坚毅,在照顾自闭症儿子时具备了女人般的细腻与温柔。通过两部影片种种细节的刻画,两位父亲在“母亲”缺失时承担了“共同父母” 的意象,对父爱的诠释更加深厚。

(二)父亲精神的书写:坚强与责任

父亲精神意味着一种责任感: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绝不抛弃自己的孩子;无论身处困境还是逆境,都能顽强面对,做家庭的精神支柱。概言之,父亲精神以坚强和责任为核心,不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皆同此理;这种伟大的父爱在两部影片中都得以深刻书写。

《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面对困境却从未放弃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是他奋斗的动力。影片主人公克里斯幼年缺少父爱,所以他儿时就决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孩子缺少父爱。种种细节深化了这种责任感的书写:有时,这种责任感体现为一种愧疚———当看到孩子睡在厕所的地板上时,克里斯流泪了,他挫败于无法给孩子安稳的生活;有时,这种责任感体现为一种保护———当他与儿子躲在卫生间过夜时,他捂住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听到外面的拍门声,这是他惟一有能力保护儿子的表现。

《海洋天堂》里,具象化的父爱既表现为王心诚对自闭症儿子的耐心照料,更表现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为儿子今后的生活所安排的一切。王心诚和儿子王大福一个身患绝症, 一个天生自闭,可是影片呈现的是一个乐观坚强的父亲,没有丝毫的自怨自艾,没有对不公平的抱怨,只有面对困境时的努力。王心诚说:大福落在了谁的头上都将成为一种负担, 既然老天让他落在我这儿,那我就尽力去承担。这是一个坦然的、坚强的、富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

(三)编织美丽谎言:维护童心、希望与尊严

父爱的表现不仅是对孩子的抚育和照料。在影片中,父亲在各种困境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孩子童心的维护,通过编织善意的谎言,给孩子以希望,使之不至于面对苦难而丧失了自尊。父亲的这般用心良苦,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都能引起共鸣。

《当幸福来敲门》中,当克里斯和孩子无家可归时,他并没有带给孩子沮丧,而是以游戏的方式保护了童心。他将卖不掉的骨质检测仪当成时光机,跟孩子一起想像着回到恐龙时代,假想出周围凶险的环境以及可怕的猛兽,最后找到厕所这个“山洞”来栖身以躲避恐龙。《海洋天堂》中,为避免儿子失去精神依托,王心诚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并告诉儿子“爸爸过两天就变成这个海龟了,…… 爸爸整天都陪着你”用这样一个谎言,慰藉已然失恃又即将失怙的自闭症儿子。

以谎言和游戏来维护孩子的童心,在二战影片《美丽人生》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犹太人奎多和儿子被带进集中营。 被粗暴地推上火车之后,父亲告诉儿子这是一次惊喜,是给儿子的生日旅行;初到集中营,对德语一窍不通的父亲冒充翻译将纳粹的意思翻成游戏规则,让儿子以为这是一个能挣分的游戏,等挣够了一千分,他就可以获得一辆坦克车的奖赏;在最后即将被纳粹处决时,在儿子的视线范围内,他依旧作出游戏的夸张动作。在毫无人性的集中营里,他给了儿子 “美丽人生”———残酷的生活没有抹去厚重的父爱。

保护童心,这是父亲对孩子最本能的保护,不管是在中国、美国,还是在犹太人的文化中。《海洋天堂》中的儿子王大福虽然已经成年,但自闭症使得他同样有一颗需要细心呵护的心灵。从几部影片中,可见父亲共同的伟大之处———用生命为孩子的快乐铸造了一个坚固的城墙。

二、文化比较

电影以记录生活的方式成为文化的表征,同时又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好莱坞电影与华莱坞电影由于分别处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必然带有不同文化印记———美国的主导文化是欧洲文化与移民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体现在《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两部同样涉足父子文化的电影上,也表现出差异巨大的旨趣和倾向。

(一)相处模式:朋友与家长

“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5]因此,在美国文化中,强调独立的人格、权利和自由。即使是孩子,也有独立的思想,与父亲地位平等;《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父亲与年幼的儿子始终是以朋友的模式相处,两人并肩作战,互相信任,一起面对困境。父子之间可以谈梦想, 甚至可以讨论“fuck”的含义。在影片结尾父亲成为了正式的经济师,他飞快地跑到儿子面前和他相拥———儿子是他能够分享喜悦的朋友。

在《海洋天堂》中父亲是一个传统的家长身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王心诚一直习惯于为儿子打理好所有的事情,让儿子生活在自己的庇护之下。影片选取的若干重要情节都展现了即将离世的父亲对儿子未来生活的安排,让儿子按照设想的轨迹继续生活下去。训练儿子换衣服、乘公交车、煮鸡蛋;为儿子寻找可以安身之所,辗转康复医院、孤儿院、福利院;说服领导为儿子在自己工作的海洋馆给儿子安排工作;最后还为儿子找到精神的依托。凡此种种,都可见父亲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悉心照料和人生规划。

(二)教育方式:鼓励与保护

在《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对儿子的教育以鼓励的方式进行———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父亲说:“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去捍卫。如果你有理想,你就要去实现”;“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可见,父亲对引导儿子树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格外注重,也体现了美国文化对个性自由和追求幸福权利的尊重。

与此相比,在《海洋天堂》中,王心诚对待儿子更多的是付出和保护———这其中固然有儿子身患自闭症的原因,但也必然与现代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中国式的教育传统是尽可能地保证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因此,王心诚的父爱,琐碎而平凡,他独自照料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含辛茹苦。在得知时日不多后,其父爱又细致缜密、无所不在。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他克服病痛的折磨,努力地去教孩子穿衣服、开房门、认纸币、打扫卫生、学做简单的工作。这种不求回报的父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保护,构成了现代中国式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

(三)情感表达:外放与内敛

西方人感情外放,善于沟通交流;东方人感情含蓄、内敛深沉。在好莱坞和华莱坞影片的父子文化的表现上,即存在这种或外放或内敛的情感表达的差异———不管是父亲对孩子还是孩子对父亲。

《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子之间有很多对话,两人一同面对生活的困苦,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影片中常常出现父子牵手走在路上的场景,两人平等交流,如同朋友。父亲说:“相信我,好吗?”儿子回答:“我相信你。”这种互相信任的感情陪伴着父子俩度过困境。儿子习惯对父爱表示认同和感激,他会说“我不介意去住山洞”,“你是个好爸爸”等等。他们将爱和信任表达出来,让彼此的心更贴近。

中式父爱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无言的行为,即“大爱无声”。在《海洋天堂》中,父子间常是静默的情感交流,比如满含深情的眼神。大福也从未跟父亲说过感激,或者是在父亲走后表达想念,但种种细节刻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依恋。

三、文化延伸

“电影作为影响社会公众日常生活模式媒介的同时,也体现了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6]一部影片所能涉及的社会文化视阈十分宽广,无法局限在单一主题之下。 《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虽然都是以“父子文化”为主线展开,但二者所容纳的内涵是厚重的。对其进行适当的文化延伸,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有必要的。

(一)面临苦难:个人奋斗与集体互助

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他们面临不同的苦难:或经济困窘、或身体缺陷。当遭遇困境时, 两部电影所要诉诸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讲求通过个人奋斗来追求自我目标的实现;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的互帮互助,以儒家“仁义”精神来达成社会的和谐和个体的幸福感。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政治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是决定行为的原则。”[7]《当幸福来敲门》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个体自由,崇尚通过个人奋斗来获得成功,个人主义思想无处不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在物质窘迫的时候曾经不断催朋友来还钱,但他没想到朋友认为帮他搬家的劳动已经抵消了他的欠款。可见朋友之间也不存在过多的责任,亲友互助并非美国主流文化所宣扬的价值理念。

但是,《海洋天堂》塑造了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心人:体贴热情的柴嫂、仗义而宽容的海洋馆经理、惦念大福的校长。这些美好的群像,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肯定,他们支撑起了孤独症孩子的天堂,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的教义。这与墨子所提倡的“兼爱”———“认为我们对任何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的爱是相同的”[8]———有共通之处。友爱互助是值得赞颂的美德;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是个体面对苦难时所可以求助的对象。

(二)作为弱势者:追寻梦想与社会扶持

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弱势者:《当幸福来敲门》 从“美国梦”这一文化视角来体现“黑人”的弱势群体的奋斗; 《海洋天堂》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关涉残障群体的人生际遇与困境。

在美国,“美国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成为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宣扬只要肯努力奋斗,每个人就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成功。这一乐观精神一直激励着美国人不懈努力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纵观美国电影,绝大多数都有着‘美国梦’的文化烙印”。[9]如同《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始终怀揣梦想,这种信念已经成为美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谈到弱势群体,常常会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讨论范畴。《海洋天堂》正是在社会救助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审视社会,关注自闭症等弱势群体的尴尬处境。电影塑造了一群善良的人,却更显公共慈善体制的缺失。

四、结语

“电影既是商业行为,也是文化行为,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10]好莱坞电影和华莱坞电影作为中西方文化的直观象征符号,蕴含了丰厚的底蕴,是了解社会的艺术窗口。

父子文化表层看来是父子之间亲近或疏远、顺从或冲突的关系模式,“深层恰恰折射的是人类文化模式迁移、对话、 求变、创新的过程……体现的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的普世价值如尊严、自由、个性得以发现、认同和确立的过程”。[11]从父子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中西方亲子电影的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对于文化认知和多元价值语境的讨论,都大有裨益。

摘要:电影承载着文化;好莱坞电影和华莱坞电影作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直观象征符号,即使表现相近的主题,也会存在较大的社会文化差异。本文以父子关系为视角,通过对《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两部影片的比较研究,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影片都热衷于塑造“母亲”退场语境下的“父亲”形象,重点刻画坚强和富有责任感的父亲精神,并常常以“父亲用美丽谎言保护孩子”的情节深化主题;然而,两类影片分别以欧洲文化和儒家文化为主导,在父子相处模式、教育方式和情感表达方面都体现出较大的旨趣差异;此外,跨出“父子”的主线,进行文化延伸,依旧可以看到“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和“强调集体互助”的“社会扶持”之间的文化差别。

关键词:电影,父子文化,亲子关系,好莱坞,华莱坞

注释

1[1]邵培仁.华莱坞的想象与期待[J].中国传媒报告,2013(4):1.

2[2][9]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上海:复旦大学,2007:94,22.

3[3]E·弗罗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59.

4[4]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5-186.

5[5]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15.

6[6][10]曹文露,李红艳.<当幸福来敲门>所传播的价值观[J].电影评介,2009(12):32-33,41.

7[7]关继东,杨凤麟.文化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13(2):22-23.

8[8]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216.

《父子》阅读答案 篇4

忽然,儿子停住了,转过身来,“爸爸,削苹果。”双手举起苹果,伸向父亲,父亲的嘴角微微向上翘着,右手摸向腰间——没带水果刀。“我真粗心。”父亲心里在自责。他弯下腰,双手捧住儿子的小手,“来,爸爸给你啃掉苹果皮,好吗?”儿子点点头,忽闪了一下眼睛。于是父亲蹲下身来,开始了那个漫长而感人的动作。他的头微向左倾,左脚着地,右脚跟踮起,显出用力的样子。我注视着眼前这对父子,两行感动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进我嘴里,“很甜。”我自言自语。但见父亲只啃了一半,让儿子拿住留有苹果皮的另一半,然后缓缓地站起来,掏出手帕,擦擦嘴和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那笑意在他脸上荡漾开去,……融融父爱注入了啃苹果皮的这一动作。啊,父母之爱,无时不在!

1.对“开始了那漫长而感人的动作”中的“漫长”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父亲啃苹果皮的时间长。

B.说明父亲啃苹果皮的艰难。

C.说明这个动作表达出爱的长久。

D.说明今后类似动作还很多。

2.“很甜。”我自言自语。“很甜”是指( )

A.苹果本身很甜。

B.我感到了父母之爱的“甜”。

C.对父爱是甜的感叹。

D.意识到儿子吃苹果之甜。

3.点明这个动作含义的一句话是:

4.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 、和 ,记叙的顺序是 。

5.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1.C

2.C

3.父母之爱,无时不在。

4.记叙; 描写; 抒情; 顺叙。

父子文化 篇5

影片以父亲爱德华和儿子威尔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矛盾,引出父亲年轻时一连串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冒险经历,不仅为观众营造出了梦幻的视觉效果,电影文本本身的魔幻色彩,亦表现出如梦般的精神内涵。影片中一个个真实又虚幻的童话梦境,在父亲爱德华的精神世界中如同一场“白日梦”。

一、梦的制造者,父亲爱德华的角色分析

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梦的解析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无一不对梦与现实深层的关系进行着探究。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以弗洛伊德释梦理论和拉康的“镜像阶段”为基础创立的第二符号学中提出电影如梦,银幕如镜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电影之于观众如同梦境一般,然而麦茨也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不同,提出电影更类似“醒着的白日梦”,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有意识的幻想”,这与《大鱼》中父亲爱德华的故事非常相似,爱德华的故事与梦的区别在于也许他并未真正做过梦,却始终在清醒和沉睡的状态之间并符合梦的特征。

1.1 梦的显意 :传奇人生与英雄模式

影片几乎可以算是父亲爱德华的一场美丽回忆 :怪诞的出生,夜访女巫,伟大的橄榄球手,篮球的关键先生,智退巨人,拯救神秘镇等等,在这些离奇得如同魔幻小说一样的故事里,他几乎以英雄般的形象出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富有浪漫传奇色彩。

弗洛伊德曾指出,梦有“显意”与“隐意”之分,“显意”即“梦境”,它是梦者能够意识到并报告出来的内容,是梦的表象。“隐意”则是梦者借助于梦境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叫“梦思”,是梦的真实意图和所指。

爱德华梦的显意正如影片用魔幻的风格呈现的,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传奇人生与英雄式行为。一方面,它具有部分的真实,如故事中出现的巨人、连体中国女歌手、马戏团老板等在影片结尾父亲的葬礼上都得到了印证 ;另一方面,它又是虚幻的,经过了爱德华本人有意识的加工润色。夸大了历险的成分,有些甚至来自虚假的编造,但与爱德华的生活、记忆与情感紧密相连,而这种“白日梦”也渐渐成为父亲感情和生活的寄托。

1.2梦的隐意 :理想自我代表与浪漫人生态度

民间流传一句俚语 :谎话说了一千遍自己也会信,相近的意思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说,“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很多次,他自己也成了故事”。梦是情感和欲望释放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慰藉、满足了我们的心灵。父亲爱德华对梦就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坚持,梦贯穿着他生命的结束,在梦中他寻找到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所谓虚幻与表象其实只是一面哈哈镜或万花筒,透过光怪陆离梦的背后,可以还原为父亲真实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条。

弗洛伊德认为“醒着的白日梦”是“有意识的幻想”,幻想是接近本能的观念代表物,是接近于本能的情感代表物1。爱德华的梦是早期给儿子睡前讲故事的材料,经过不断地重复和润饰,成为了后来日趋成熟的探险系列。梦中传奇的魔力不经意间被放大,造梦者首先成为相信梦的人。父亲认同梦中理想化、浪漫化了的自己,并且相信人生更美好的版本。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大鱼”,代表了爱德华梦的灵魂和核心,它神秘美好,同时也是浪漫自由的化身,是父亲一生理想追求的最高点。用父亲的话说,他跟大鱼有相同的命运,拥有相同的人生,“大鱼”具有多种隐喻。其一,“big fish story”为美国俗语,意为有趣的或夸张的童话,弥天大谎 ;其二,是爱德华叙述中“婚戒钓鱼”里举世无双的鲶鱼 ;其三,“小池塘里的大鱼”,要出门闯荡,鱼儿们都滑不留手,很难捕捉,就像爱德华一样,他拥有某些特质,你永远都抓不住他。

二、梦的探究者,儿子威尔的角色分析

虚构的梦对应着真实的现实,与父亲绚丽多彩梦幻故事相对的另一面是儿子威尔的质疑与否定,威尔代表了银幕背后观众的思维,观众借助他的眼睛看到了父亲的精彩故事,在两者的冲突中又加深了对梦的理解。

概括来说,电影里威尔的形象经历了如下转变 :

从父亲梦的摧毁者,到探究者但即探寻传奇故事的真假,梦的真义,再到梦的继承者,延续父亲梦的精神,这一变化过程。

2.1 梦的摧毁者,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和父子关系的解构

儿子威尔的角色起到了动摇父亲梦真实性的作用。影片开头,儿子就对父亲的夸夸其谈表现出了不满,在父子进一步的交谈中,压抑已久儿子情绪激动地冲父亲嚷道 :“你全在讲你的冒险,但大多都是杜撰的,我能倒背如流,说的跟你一样好”,这是父子间第一次爆发的正面冲突,儿子的质疑,让父子之间产生了裂痕和隔阂,在发生激烈冲突的一晚后,父子间的互相不说话的冷战持续了三年,可见内在的矛盾之深。

梦对父亲来说,是美好而宝贵的人生幻象,而对儿子来说,则是令人厌倦、尴尬、恼怒的大话谎言。这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父子之间对梦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从儿子威尔的角度来看,他从小浸染在父亲编造的梦幻中,故事情节已经烂熟于胸,老调重弹显然对他来说缺乏新意。随着年岁的增长,当儿子可以独立地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释世界时,他越来越发现,真实中父亲的经历并不如他所讲述的那样,父亲的英雄形象渐渐在他心里坍塌,父亲建构的世界就开始瓦解,真相和理性不断冲刷着父亲梦幻美好的故事,两种声音在威尔心中争斗交缠,最终理性思维和对现实秩序的认同获胜,他从小建立起来的与父亲间的亲密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对父亲的怀疑,失望。

从梦植根的土壤来看,父亲与儿子成长的时代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彼此价值观的不同。美国70年代,正处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急剧上升的阶段,这是一个宣扬追求梦想的辉煌时期,父亲的梦中彰显了美国文化价值,除了个人主义、家庭观念、冒险精神之外,还加上了爱吹牛、爱面子等负面文化。到了儿子生活的年代,最美丽最辉煌的岁月已经过去,理性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固和常态。影片中的儿子在法国联合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具备理性思维,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和儿子身上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父亲的浪漫主义和儿子的理性主义,当这两种价值观和文化观相互交织在一起,并试图劝服另外一方时,矛盾就此出现并被激化。

威尔作为摧梦者形象出现,他不仅代表着成年的儿子对父亲角色的重新认知,对原有父子关系的解构、挑战,还体现着社会中现实秩序对幻想的约束,其背后是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2.2探究者,对父亲认知的变化及父子关系的重建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里传达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 :现实是为那些不能忍受梦的人准备的。如上所说,两人的关系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僵局,但父亲病重的噩耗给了两人开启交流的新转机。

所有的儿子,当他们离开家庭,为工作生活奔波很多年后,面对生命渐渐消亡,垂垂老矣的父亲,他们都会想问同一个问题 :这个垂死的男人是谁?他做过什么?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因为儿子是父亲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困扰威尔心中多年的疑惑使得他不得不放下曾经的姿态,像一个探究者一样,为父亲口中的故事需找线索,透过父亲顽劣和嘻哈的外表,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一种本能的探知需求,对父亲的重新认知也是对自我的认知。

梦曾经是父子间的芥蒂,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如今变成了开启父子间心灵沟通的钥匙。威尔寻着父亲梦的足迹,渐渐走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找到了传说中的幽灵小镇,除了美人鱼外,其他情节基本属实,因此也了解到了关于父亲更多的信息。

影片后段,老医生解开了威尔一直认为父亲隐藏的真相,即两个关于他出生的版本。

第一种 :因为父亲不能来产房看着孩子出生,因为他身处外地,即便来了,也因为当时规定不能进来,这给父亲留下了非常大的遗憾。

第二种 :父亲为了给出生的孩子一件礼物,在大河里用结婚戒指钓鱼,结果戒指被大鱼吃了,他从大鱼嘴里夺回婚戒,于是就把这个戒指送给儿子当礼物。

老医生说,“这是你出生的两个版本,你会选择哪个?是我,就选择后者”。

病床的老人即将离世,这一刻父子间的误解开始消融,当儿子走进了父亲梦的内核,就会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如此诗意,如此迷人。他把现实的经历用纯真的梦幻语言来演绎,蕴含了父亲所有的人生智慧,积极乐观的精神。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里在集中营中为儿子编制故事的父亲一样,为儿子打造传说的父亲,即使故事中掺杂了谎言和不合理性,但是却包含了对儿子的爱。之前年轻骄傲的儿子并没能读懂,不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智慧,而是那时的他没有一颗足够细腻、柔和的心,儿子的脚步未近,因而父亲的大门未启。

2.3继承者,梦的精神的传递与父子角色的转变

医院临别是父子关系温度上升的最高点。父亲一生都在给爱他以及他爱的人编织美丽的梦,最后由儿子帮助父亲圆满他的梦体现了电影的匠心独运 :“我们一起逃出了医院,我一路飙车带你来到河边,那时,你故事中所有人都在那里出现了。你就像一个英雄,对所有人挥手致意。人们带着笑容而不是悲伤目送你,然后我把你抱进河里,妈妈正等在水中央。你从嘴里掏出从大鱼嘴里夺回的戒指交给她,然后你就安心的沉入河中,变成了你一直想成为的大鱼……”。这是影片最动人之处,父亲一生的梦都在此发源,威尔按照父亲所描绘的一切,按照父亲的方式续写了梦的传说,父亲最终变成了一尾大池子里自由自在的大鱼,父子间终于达成了相互的体谅和和解。

人们对父母的认识,将会随着其所处人生高度的不同而不一样。小孙子诞生,威尔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父亲,经历了角色的转换,此刻他更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威尔在青春式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了一条通道,不再执着于姿态和表象。他对自己的儿子延续了父亲曾说过的童话,成为父亲造梦的继承者,梦在父亲之后将会继续流传,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三、梦幻般人生的意义:真相本质与梦的价值

生活的琐碎磋磨想象的棱角,时光的刀剑斩断梦的丝网。孩子从小听着童话故事,然而长大后把童话称为谎言,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人思索,梦究竟与现实相距多远?影片似乎告诉我们,它只是一些记忆的变形,一个真实的特殊版本而已。

父子开店 篇6

在儿子的药店门前, 父亲望着“药到病除”的广告, 笑道:“卖的莫非是灵丹妙药?”“妙药不妙药, 反正能来钱就行。”儿子得意地说。

一位老人痛苦地走进药店, 父亲问他哪儿不舒服, 老人说胃胀。“以前我也有这毛病。”父亲像遇到知己, 关切地说, “每天慢跑30分钟, 说不定胃胀就会消失。”老人谢过父亲, 慢跑着出了店门。儿子气鼓鼓地问:“您是帮我卖药呢, 还是在断我的财路?”父亲说:“运动就能治好的小毛病, 何必吃药。”儿子哭笑不得。不料, 父亲屡教不改, 短短几天, 他就劝走了好几位顾客。儿子一气之下, “辞退”了父亲。

有一天, 儿子在店里听到马路对面响起爆竹声, 赶紧跑过去看热闹。原来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开张了, 门口赫然写着“生命在于运动”。走进去一看, 店老板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他惊讶万分。

一问才知, 父亲在报纸上看到, 记者问当年的“体操王子”李宁:“如今进药店的人比进体育用品店的人多, 你有什么感受?”李宁说, 国人更应该积极健康地去面对生活, 而体育运动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不论是对青少年, 还是对老年人, 都是最有效的。父亲从中受到启发, 就毅然开了这家体育用品店。

父亲说:“运动可以代替许多药物, 但一切药物都不可能代替运动。”儿子十分不悦地说:“您这是存心和我对着干。”说罢, 拂袖而去。

一天, 父亲领着一位顾客来到儿子的药店, 说这个顾客患有肾结石, 到他的体育用品店来买跳绳, 要把结石跳出来。父亲告诉顾客, 您最好先服排石药, 然后再做适当运动。于是就把顾客带到了这里, 儿子受到了触动。

没过几天, 儿子陪一位轻微偏瘫的患者走进父亲的商店, 说患者服药后病情好转, 但手指依旧不太灵活, 就建议他来选一款能帮助手指恢复功能的体育器材。

特殊的父子书 篇7

那是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中途接手一个班级,原班主任事先就隆重向我介绍了他———一个浑身毛病, 因舞弊、违规上网等被处罚留校查看的学生:单亲、叛逆、懒惰 、暴躁。

果然,开学没有多久,他就因为上课睡觉被科任教师送到了我这里。我要求他说明情况。他翻了几眼,说:“班主任都很讨嫌,我不想和你说。”面对这样的“老油条”,我平静地说:“你不讨嫌谁? 父母,还是同学? 我可以帮你找来陪你说说。”他沉默了一会,说:“同学们都在忙作业,没谁理我。我爸在外省打工,联系不上! ”我看到了他的 一丝落寞 ,接着说:“那你给你父亲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情况吧! ”

两天后, 他将写好的信交到了我的手里。征得他的同意,我看了信的内容。在信中,他写出了对常年在外的父亲的牵挂 ,写出了自 己面对学 习的焦躁 ,还写出了 和同学相处的一些困惑,表达了想要退 学打工的 想法。他 离开办公室 后 ,我想了很 久 ,教育是心 灵的艺术 ,我不能想 象 ,离开了心灵的关照,还能谈得上什么真正的教育。于是,我拿起笔,以亲爱的儿子为称呼,给他回了一封长 信。在信 中 ,我以父亲的口吻给他讲了社会竞 争的激烈 ,强调了学 习的重要性 ; 给他讲述 了一些与 人交往的 方法和应 该注意的 问题,并鼓励他继续学习。

我慎重地把信交到他的手里,没想到再次面对我时,他的脸上竟出现了温和的笑容。几个星期后,当从他身边走过的时候,我摸摸他的头说:“儿子,有段时间没有你的信 了 ,我很牵挂你呢! ”他挠挠头说:“就写,就写。”就这样,我和他之间建立了一条专属的交流通道, 我鼓励他不定时地给我写信,并及时回复他。他告诉我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没有好好学过英语,现在完全听不懂英语课,我就要求他英语课不准调皮,但可以练习钢笔字,可以看我推荐的课外书。他在信中说,他收到了女生的示爱信,我回信为他受到别人的青睐感到高兴,并提醒他注意男人的担当,要有责任感。他说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我就任命他当体育委员,让他在参与班级管理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有了进步,我写信祝贺。他出了问题,我写信严厉批评他。渐渐地,他成了集体中充满阳光、有责任心的一员。

高三了,他找到我,表达了欲参军的想法。我知道,凭他的成绩, 不太可能考取好的大学, 就帮助他办理了参军手续。离开学校前,他到我办公室辞行,我握了握他的手,他一把抱住我,在我耳边轻轻地说:“爸,你多保重。”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现在, 他已成为一名三级士官, 我和他一直保持着联系。虽然好久不见,但过年过节发个短信,时不时在QQ上留个笑脸,总能让我觉得暖暖的。前不久,他从昆明给我空运来一束鲜花, 说是他的婚礼上朋友送的, 附着的卡片上写着:老爸,因为有你,我不至于在黑暗中走得太远,谢谢。我用同样的格式给他回了一个短信:儿子 ,因为有你 ,我更加敬畏我的职业,更加享受工作的乐趣,谢谢。

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 篇8

父子间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封建进程中非常稳定,松动与改变是在20世纪初,但以“孝”为核心的父子关系仍然根深蒂固。真正进入平等关系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这个变化反映的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使“父子哥们儿”的现象开始彰显。

首先,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

同时,独生子女的状况使得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一种不完整的家庭关系,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只能向父母求助,父母的角色也必然会发生改变,他们要承担一部分原来属于兄弟姐妹的责任。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态,一定程度上与子女保持“平辈”的感觉。

而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父子间的平等交往。在每天都会有新现象、新事物产生的时代里,父母和子女都开始产生不安全感。他们在过往生活和历史中无例可援,应对变化时没有参照,有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只能以“哥们儿”般的互相支持来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发展。

解读金庸笔下的杨康父子 篇9

一.饱受争议的反面人物———杨康

在《射雕英雄传》中, 杨康永远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角色, 或不客气地说, 是一个反面角色。大多数人都只是把他当成郭靖的反面陪衬, 通过他来表现出郭靖的“侠之大者”, 甚至反衬郭靖与黄蓉的爱情。但我不禁想, 这对杨康来说, 真的公平吗?

首先, 得对比一下郭杨二人的成长轨迹。两人都是忠良之后, 都在尚未出世时经历了一场飞来横祸, 在成长过程中从未见过亲生父亲。这一点几乎完全相同。但最终造成两人以后的人生如此大的差别的根本原因, 不能不说和两人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郭靖在蒙古草原上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 与蓝天白云和牛羊为伴, 周围所接触到的, 都是心地质朴、敦厚善良之人。尔后被江南七怪寻得, 收为弟子。师父和母亲对他的要求, 特别是在为人方面, 极为严格。从小, 他就知道自己的杀父仇人叫“段天德”, 将来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父报仇”。虽远在大漠, 但他的思想还是由出身侠客阵营的师父们所灌输的极为正统的“侠义之道”。他每天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仅有的可以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练武, 练武的目的除了是“师父让练的”就是“报仇”。由此不难推断, 他的思想非常单纯, 是非观非常明确, 心地非常热忱, 性格极为坚韧, 人生的目的一清二楚。他在一条别人为他预设好的道路上行进, 没有走半步的弯路。

而杨康呢?因为母亲改嫁给金国的赵王完颜洪烈而成了王府的“小王爷”, 因为王爷极其爱慕王妃和“小王爷”杨康, 周围即使有人知道他的出身、他母亲的出身, 可谁又敢说呢?包惜弱既已是赵王妃, 那麽为了完颜洪烈和杨康本人的名誉, 也是不会说的。当然, 那个当年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得到包惜弱并对她用情至深的赵王爷就更不会说了。就连丘处机, 全真教的大弟子, 满口仁义道德, 一身正气的侠士, 也认为对杨康而言, 比武是最重要的事, 其他都不重要。故而他的身世, 始终瞒著他。这一切造成了什麽结果呢?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大金国”的人, 懵懵懂懂做了十八年的“完颜康”。他的生活, 是“命中注定”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奴仆成群。身居膏梁丛中, 周围的人全是有目的地对他唯唯喏喏, 阿谀奉承。毫无疑问, 这培养了他机敏、浮夸、傲慢、轻率的性格。尤其, 他的母亲心地极为仁慈, 连半句重话都不忍心对他说;至於他的父亲 (指完颜洪烈) , 尽管得到了包惜弱, 但她却不忘故夫, 宁可住在陋室中, 布裙荆钗也不愿享受他给的锦衣玉食。个人认为, 他是通过对杨康的溺爱来体现或者说让包惜弱感受到他对她的爱的。所以,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前, 杨康不折不扣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因此, 他的性格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叛逆的成份, 这就为后来的“比武招亲”埋下了种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他的身世被骤然揭穿, 好像还是在半睡半醒中, 他的父亲从赵王完颜洪烈变成了江湖中人杨铁心, 他的身份由大金国的小王爷变成了大宋的平民百姓, 紧接着, 他被告知十八年来对自己关爱有加, 自己称为“父王”的那个人竟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就在这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一个人对他好好解释的时候, 却父死、母亡, 没人告诉他为什么。摆在他面前的一切:大宋、大金, 仇人、恩人, 接受、抗拒, 都是矛盾。自此, 他被推上风口浪尖。他与亲生父亲杨铁心只有几面之缘, 连话都没说上几句就人鬼殊途, 心中能对他有多少印象呢?而养父完颜洪烈却视如己出地抚养了他十八年, 不可否认, 这份亲情在他的心中所占的份量相当的重, 甚至可以说已经生了根了, 忽然被告知要连根拔去, 个中滋味除了他自己又有谁能够体会呢?但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 却似乎都没有考虑到人性因素的存在。而且, 打小最疼爱他的母亲在这原本他最需要人关心, 最需要人安慰和帮助的时候毅然决然地以死殉夫, 离开人世。不但没能帮助他度过这一心理上的难关, 反而又增加了他的痛苦, 这让他如何承受?再说荣华富贵, 很多人都对他无法舍弃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 可首先必须承认, 让一个已习惯拥有这一切的人放弃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除非这个人是非观极为分明, 有极大的决心和信念。其次, 杨康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接受过多少这样的教育呢?在这场突如其来对他来说不亚于惊天动地的风暴中, 每个人都说他应当快刀斩乱麻, 但他的性格和思想注定他只能在是非之间摇摆不定, 只能逃避。他的世界突然变得如此的矛盾, 是非恩怨是如此的模糊, 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他是自己在和自己作斗争, 因为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或者说不愿承认自己是谁。和郭靖如泥土一样朴实的性格不同, 杨康的思想是像风一样飘忽不定的, 可悲可叹的是, 最后还是飘向了使他走向毁灭的方向。

再来说说他和穆念慈之间的感情。很多人认为他根本不爱穆念慈, 只是把她当成了始乱终弃的江湖女子。可我始终相信, 他对穆念慈是真心的。开始固然是如绝大多数人认为的, 他在比武招亲时的行为只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是他轻薄叛逆的性格使然。可到后来, 当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欺骗了他的时候, 穆念慈成了他唯一的精神伴侣, 她对他的一片痴情感动了他。原著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一点。他的无奈, 他的悲伤只告诉穆念慈, 因为她是除了他母亲之外唯一一个真心待他的女子。令人扼腕的是, 如他母亲一般心地太过善良的穆念慈最终没能把他从富贵和道义之间的拉锯战中解救出来, 最后一个惨死铁枪庙中, 不得善终;另一个含辛茹苦地抚养遗腹子杨过, 英年早逝。一切在杨康最终选择了权力和富贵时就已经注定。

杨康的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以悲剧开头, 以悲剧结尾。究其原因, 是他天生的游离气质使然?是他后天的思想不正使然?还是他命中注定的一系列变故使然?无论如何, 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奈。他自己固然是自作孽不可活, 可又有谁能说命运没有给他开一个大大的玩笑呢?和半神化的“侠”不同, 他是一个有优点, 有缺点, 活生生的, 血肉丰满的“人”。我们对他的感情到底是怜?是恨?是叹?他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但他绝不是一个生来的坏人。剥开一切主观偏见的外衣, 他的灵魂是什麽呢?可能每个人能看到不同的方面, 或者在其中发现自己拒绝承认的那个自我, 我想, 这大概就是这个人物存在的价值吧。

二.无拘无束的神雕侠———杨过

如果评选女性读者最喜爱的金庸人物的话, 杨过一定会以其“情痴”的形象排名第一。《神雕侠侣》的故事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书中大多数人物都是为情所困, 而情花之毒则是一个绝妙的象征, 杨过与世人的矛盾更是因情而起。但我以为情不过是一个表相, 《神雕》更大的意义是对《射雕》中对人性压抑的一种反拨。

这里斗胆说一句,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不具备现实基础, 不具有典型意义, 不符合现代审美情趣。杨过身世凄凉, 唯一爱他的母亲又早亡, 忽然间遇到一个极为关心他的女人, 我们很难看出究竟这种感情是出于感动 (杨过是很容易动情的人) , 抑或是恋母情结, 还是真实的爱意。这倒也没什么, 如果在一个极其自然的环境中, 时间完全可以检验一段感情的真实性。可偏偏郭靖等人无理阻拦, 一下激起了杨过的反叛心理———不让我娶?我偏要娶!这一来, 问题的焦点已不是杨过爱不爱小龙女, 而是该不该爱。这时的爱情已失去本来面目, 而成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武器。

杨过最本质的形象是一个叛逆者, 情感问题是为了这一基本特点设计的。他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全部追求只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一点和令狐冲很相似, 但他没有令狐冲的那种随和的个性, 也没有令狐冲的协调能力, 所以仅仅一个感情问题就让他四处碰撞, 也激发了他所有叛逆的能量。反叛成为他生活的主题, 以至于不被人理解, 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个形象的价值就成于让我们看到郭靖之类正统思想的维护者, 不管他的本意如何, 一旦占据统治地位, 就会走向人性的对立面。

《神雕》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反抗的结果, 也是反抗的终结, 新五大高手皆大欢喜, 黯然销魂掌自然也无疾而终。杨过终为正统势力所接受, 纵有西狂的称号, 小龙女已失而复得, 杨过又能为何而狂呢?

既然命运生来就给了我们一个无法改变的环境, 是像杨康那样为自己命运无力挣脱, 还是像杨过一样蔑视世俗的舒服和规则?每一个读者, 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每一份选择都将预示着绝然不同的命运归宿。

参考文献

[1].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广州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2].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 广州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上一篇:逻辑功能设计下一篇:复合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