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冲突话语(通用3篇)
父子冲突话语 篇1
研究背景
冲突及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现象相当关注, 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尤其是代际冲突话语鲜有人涉足。国外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始于对论辩 (argument) 的关注, 到上世纪90年代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成果体现在Grimshaw A.D. (1990) 的一篇综述中。直到21世纪, 国内学者才逐步进入这一领域, 研究方向主要是语用分析、会话分析等, 但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国内代表学者赵英玲 (2004) 采用话语结构分析法, 对汉语语境中冲突话语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 并阐释了冲突话语的模式特征及社会学基础。本文将采用结构分析法对热播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父子冲突会话片段进行分析, 同时揭示汉语代际冲突话语以及其中隐含的语境权势关系的构建过程。
父子话语冲突模式
根据以往的研究, 话语冲突作为一个争执双方互动的过程, 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话步、冲突话步和结束话步。从根源来看, 话语冲突人是际交往中各种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 同时具有一定的诱因, 也遵循某些固定的模式。
(一) 起始话步
父母与子女在年龄、阅历、观念、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之间的话语冲突开始方式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常见以下三种重要冲突起始模式。
1、指令←→拒绝.
指令就是驱使或阻止对方的言行, 包括命令, 要求等。类似于面子威胁行为, 指令也是一种权势威胁行为, 但对听话人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大。它明示了说话人所规定的听话人的言行方向, 同时也给听话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指令作为一种言语策略也可被用来控制对方的言语自由度。正是由于指令的这些特征, 极易导致对方直接或间接的拒绝。父子之间的言语对立常常由此引发。
谢广坤:走, 你快到小蒙家去, 正是你露脸的时候, 你要不去, 真是可惜了。
谢永强:我不能去, 王技术员是我专门请来给我设计水渠引水的, 我哪能走。
在家庭交际中, 具有明显权势的父亲 (或母亲) 常会对子女发出命令、要求等。在此例中, 父亲谢广坤要求儿子赶快到女朋友小蒙家去。虽然父亲对这一指令做出了解释, 想弱化指令的趋使性, 但依然威胁到了儿子的消极面子, 遭到了儿子的直接拒绝。也正是出于父亲权势的考虑, 在接下来的话轮中谢永强给出了不能接受要求的“客观”原因。由此, 父子会话的对立性由指令与拒绝这一冲突模式体现出来。
2、谴责←→打断
指责在话语冲突中常被争执者用来对抗另一方。它包含责备、埋怨、批评等言语行为。通过指责, 说话人可以向对方表达不满或批评。由于这类行为公开直接地威胁听话者的面子与权势, 自然会成为争吵的导火索。为挽回面子和维护权势, 听话者果断采取措施, 打断对方的指责, 尝试实现对当前会话的控制。通常被当作无礼行为的打断也会加剧冲突。这种模式常出现在双方关系紧张发生激烈争吵的情形中, 根据现有语料的统计并不多见。
谢广坤:那是你媳妇的钱, 你老婆的钱, 你为什么不用, 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你, 你傻啊?他们家钱还不由着你花, 你狠狠地花, 跟他们要……
谢永强:爹, 你疯了, 你都说些什么?我谢永强就是再失败, 也不能按你说的那么做, 那样, 我成什么人了!
父亲谢广坤是个爱占便宜的人, 听说儿子资金有困难却拒绝女朋友的帮助, 他惊诧不已, 便来大骂儿子。而儿子谢永强是个有事业心、自尊独立的创业青年。当听到父亲谴责自己不花女朋友的钱时, 谢永强立即气愤地打断了父亲的话, 同时将将冲突推向高潮。中国传统观念认为, 老子训斥儿子天经地义。但谢永强不畏父亲的强权, 敢于挑战, 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陈述←→否定
人与人之间少不了情感态度的交流。陈述是日常会话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 说话人可以借助它表达观点、请求等。而听话人可能赞同, 也可能反对。下例中, 谢永强表达了想和父亲借钱打井的想法, 父亲本来就不支持儿子, 自然予以否定。大学毕业谢永强, 找工作不顺心, 创业也屡遭挫折, 经济时常窘迫。尚未成家立业的儿子在家庭中, 在与父亲话语冲突过程中显然处于劣势。
谢永强:你把给我准备结婚的钱拿出来吧, 以后我结婚, 不向你要了。
谢广坤:打酱油的钱还能买醋?你想的不孬, 没门。
(二) 冲突话步
话语冲突一旦发生, 趋异性就决定了争执不会轻易终结, 往往会经历一个言语交锋和思想碰撞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冲突不断激化但也可能缓和的过程。
1、争论式
在日常家庭对话中, 长辈与晚辈之间对待事物或行为的观点分歧可能会导致争执的继续。在冲突开始后, 争执双方都通过反驳对方来尽力维护自己的主张、立场、面子、权势等。请看下例:
谢广坤:永强, 我看你和小蒙都不小了, 抓紧把婚结了吧。
谢永强:水渠的事还没动工那, 等水渠修好以后再说吧。
谢广坤:水渠, 水渠重要还是结婚重要?
谢永强:水渠!
谢广坤:你的意思是说水渠修不成就不结婚了, 是不是?
这段冲突对话集中反映了父子对待婚姻和事业关系的严重观点分歧。传统思想浓厚的父亲认为可以先成家, 后立业。而儿子谢永强则打算事业有成后再结婚, 把事业放在首位。由于谢永强坚持事业没有一定的成就不结婚而不听父亲的话, 最终闹到了谢广坤和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从中也可看出家庭成员虽然关系亲密但如何对待、处理冲突及话语冲突, 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2、反问式
反问或质问不同于疑问。疑问只为从听话人那里得到某些信息, 而反问则是无疑而问, 并不期望得到对方的回答。反问可以有效地增强句子的语气和语力, 而使对方难以反驳, 因此常出现于父子话语冲突之中。根据对该剧中多个话语冲突片段的观察, 可以看出父亲对反问句式的使用明显多于儿子。
谢永强:我不骗你, 你能回来吗?人家小蒙家办事, 你说你……你跑到台上咋呼个啥?
谢广坤:怎么?你的意思我不该去?
为了不让父亲在自己女朋友家的庆典仪式上过分“表现”, 谢永强把父亲“骗”回了家。谢广坤发觉上当, 气的要打儿子。之后便发生了以上一段父子争吵。在此话语冲突过程中, 话语“你能回来吗”相同的含意 (你不会回来, 你不该呆在那儿) 由反问句式来表达, 可以看出儿子出于对父亲的尊重而缓和对立的意图。反之, 谢广坤, 对儿子的质问更坚定表达了“我当然该去!”的意图, 同时也体现出对儿子欺骗行为的气愤, 由此加剧了父子冲突。
(三) 结束话步
当冲突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 他们之间的对立得以消除, 或者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 (如第三方的突然介入) , 争执也会暂时被搁置。需要指出的是, 冲突的结束不等于矛盾的解决。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语冲突往往无果而终。请看下面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父子话语冲突结束方式。
1、退出式
经过一番争执之后, 冲突某一方转换话题或离开现场时, 话语冲突会暂时结束。与下面让步式不同的是, 一方退出并未使问题得以解决, 而是搁置或不了了之。退出式在家庭话语冲突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结束模式。
广坤:你满山满地的照, 想干什么?
永强:想修一条水渠, 把水库里的水引到我果园里去。
广坤:想法是不错, 可那水库里的水有准儿头吗, 要是没了, 你那水渠不是白修。永强:我查过资料, 几十年了水库里的水都没干过。
广坤:没干过不等于它不干, 你可想好了。
永强娘:难道就不能说点好话, 永强一修水渠, 它就干了?
广坤:好, 不说了, 说件让永强高兴的事。
这个父子冲突片段的焦点是该不该修水渠。父亲谢广坤考虑周全, 做事谨慎, 想的是修水渠这事就怕“万一” (没水) 。而儿子事业心强, 觉得自己做事科学 (查了资料) , 所以坚持自己的主张。二人相持不下。谢广坤看到暂时不可能说服儿子, 而且永强娘也站在儿子一边, 所以放弃了有争议的话题。实际上, 以这种方式结束争执是没有胜负的。
2、让步式
Samuel Vuchinich曾指出, 当冲突一方做出让步, 接受对方的观点、立场时, 冲突就会得到解决。冲突某一方之所以做出让步, 是出于多方面的权衡, 而权势关系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当然父子冲突也不例外。
结语
家庭话语冲突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能使家庭矛盾更加激化, 父子反目成仇。若恰当对待, 冲突也会消除两代人的隔阂, 使家庭更加和睦团结。本文深入分析了热播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父子冲突话语的不同模式和其中隐含的权势关系, 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父亲会利用自身的优势社会地位影响儿子的言语行为以及话语冲突过程。
2、父子冲突话语呈现不同的特征:父亲话语所体现的是“主导性”, 而儿子话语则体现的是“抵制性”。
3、父子之间话语冲突的过程也是父子权势关系的动态制衡过程, 即话语控制与反抗之间的公开碰撞。
摘要: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父子冲突话语为研究对象, 结合言语行为和话语分析理论, 探讨代际冲突话语的模式构建及其中隐含的权势关系, 旨在拓展现有的冲突话语研究领域, 改善家庭关系, 弥合代沟。
关键词:父子冲突话语,权势关系,冲突模式
参考文献
[1]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 《外语学刊》, 2004年。
[2]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 《外语教学》, 2010年。
[3]李祥云、张德禄:《争吵话语结构特点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年。
父子冲突话语 篇2
影片以父亲爱德华和儿子威尔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矛盾,引出父亲年轻时一连串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冒险经历,不仅为观众营造出了梦幻的视觉效果,电影文本本身的魔幻色彩,亦表现出如梦般的精神内涵。影片中一个个真实又虚幻的童话梦境,在父亲爱德华的精神世界中如同一场“白日梦”。
一、梦的制造者,父亲爱德华的角色分析
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梦的解析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无一不对梦与现实深层的关系进行着探究。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以弗洛伊德释梦理论和拉康的“镜像阶段”为基础创立的第二符号学中提出电影如梦,银幕如镜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电影之于观众如同梦境一般,然而麦茨也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不同,提出电影更类似“醒着的白日梦”,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有意识的幻想”,这与《大鱼》中父亲爱德华的故事非常相似,爱德华的故事与梦的区别在于也许他并未真正做过梦,却始终在清醒和沉睡的状态之间并符合梦的特征。
1.1 梦的显意 :传奇人生与英雄模式
影片几乎可以算是父亲爱德华的一场美丽回忆 :怪诞的出生,夜访女巫,伟大的橄榄球手,篮球的关键先生,智退巨人,拯救神秘镇等等,在这些离奇得如同魔幻小说一样的故事里,他几乎以英雄般的形象出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富有浪漫传奇色彩。
弗洛伊德曾指出,梦有“显意”与“隐意”之分,“显意”即“梦境”,它是梦者能够意识到并报告出来的内容,是梦的表象。“隐意”则是梦者借助于梦境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叫“梦思”,是梦的真实意图和所指。
爱德华梦的显意正如影片用魔幻的风格呈现的,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传奇人生与英雄式行为。一方面,它具有部分的真实,如故事中出现的巨人、连体中国女歌手、马戏团老板等在影片结尾父亲的葬礼上都得到了印证 ;另一方面,它又是虚幻的,经过了爱德华本人有意识的加工润色。夸大了历险的成分,有些甚至来自虚假的编造,但与爱德华的生活、记忆与情感紧密相连,而这种“白日梦”也渐渐成为父亲感情和生活的寄托。
1.2梦的隐意 :理想自我代表与浪漫人生态度
民间流传一句俚语 :谎话说了一千遍自己也会信,相近的意思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说,“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很多次,他自己也成了故事”。梦是情感和欲望释放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慰藉、满足了我们的心灵。父亲爱德华对梦就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坚持,梦贯穿着他生命的结束,在梦中他寻找到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所谓虚幻与表象其实只是一面哈哈镜或万花筒,透过光怪陆离梦的背后,可以还原为父亲真实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条。
弗洛伊德认为“醒着的白日梦”是“有意识的幻想”,幻想是接近本能的观念代表物,是接近于本能的情感代表物1。爱德华的梦是早期给儿子睡前讲故事的材料,经过不断地重复和润饰,成为了后来日趋成熟的探险系列。梦中传奇的魔力不经意间被放大,造梦者首先成为相信梦的人。父亲认同梦中理想化、浪漫化了的自己,并且相信人生更美好的版本。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大鱼”,代表了爱德华梦的灵魂和核心,它神秘美好,同时也是浪漫自由的化身,是父亲一生理想追求的最高点。用父亲的话说,他跟大鱼有相同的命运,拥有相同的人生,“大鱼”具有多种隐喻。其一,“big fish story”为美国俗语,意为有趣的或夸张的童话,弥天大谎 ;其二,是爱德华叙述中“婚戒钓鱼”里举世无双的鲶鱼 ;其三,“小池塘里的大鱼”,要出门闯荡,鱼儿们都滑不留手,很难捕捉,就像爱德华一样,他拥有某些特质,你永远都抓不住他。
二、梦的探究者,儿子威尔的角色分析
虚构的梦对应着真实的现实,与父亲绚丽多彩梦幻故事相对的另一面是儿子威尔的质疑与否定,威尔代表了银幕背后观众的思维,观众借助他的眼睛看到了父亲的精彩故事,在两者的冲突中又加深了对梦的理解。
概括来说,电影里威尔的形象经历了如下转变 :
从父亲梦的摧毁者,到探究者但即探寻传奇故事的真假,梦的真义,再到梦的继承者,延续父亲梦的精神,这一变化过程。
2.1 梦的摧毁者,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和父子关系的解构
儿子威尔的角色起到了动摇父亲梦真实性的作用。影片开头,儿子就对父亲的夸夸其谈表现出了不满,在父子进一步的交谈中,压抑已久儿子情绪激动地冲父亲嚷道 :“你全在讲你的冒险,但大多都是杜撰的,我能倒背如流,说的跟你一样好”,这是父子间第一次爆发的正面冲突,儿子的质疑,让父子之间产生了裂痕和隔阂,在发生激烈冲突的一晚后,父子间的互相不说话的冷战持续了三年,可见内在的矛盾之深。
梦对父亲来说,是美好而宝贵的人生幻象,而对儿子来说,则是令人厌倦、尴尬、恼怒的大话谎言。这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父子之间对梦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从儿子威尔的角度来看,他从小浸染在父亲编造的梦幻中,故事情节已经烂熟于胸,老调重弹显然对他来说缺乏新意。随着年岁的增长,当儿子可以独立地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释世界时,他越来越发现,真实中父亲的经历并不如他所讲述的那样,父亲的英雄形象渐渐在他心里坍塌,父亲建构的世界就开始瓦解,真相和理性不断冲刷着父亲梦幻美好的故事,两种声音在威尔心中争斗交缠,最终理性思维和对现实秩序的认同获胜,他从小建立起来的与父亲间的亲密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对父亲的怀疑,失望。
从梦植根的土壤来看,父亲与儿子成长的时代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彼此价值观的不同。美国70年代,正处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急剧上升的阶段,这是一个宣扬追求梦想的辉煌时期,父亲的梦中彰显了美国文化价值,除了个人主义、家庭观念、冒险精神之外,还加上了爱吹牛、爱面子等负面文化。到了儿子生活的年代,最美丽最辉煌的岁月已经过去,理性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固和常态。影片中的儿子在法国联合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具备理性思维,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和儿子身上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父亲的浪漫主义和儿子的理性主义,当这两种价值观和文化观相互交织在一起,并试图劝服另外一方时,矛盾就此出现并被激化。
威尔作为摧梦者形象出现,他不仅代表着成年的儿子对父亲角色的重新认知,对原有父子关系的解构、挑战,还体现着社会中现实秩序对幻想的约束,其背后是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2.2探究者,对父亲认知的变化及父子关系的重建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里传达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 :现实是为那些不能忍受梦的人准备的。如上所说,两人的关系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僵局,但父亲病重的噩耗给了两人开启交流的新转机。
所有的儿子,当他们离开家庭,为工作生活奔波很多年后,面对生命渐渐消亡,垂垂老矣的父亲,他们都会想问同一个问题 :这个垂死的男人是谁?他做过什么?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因为儿子是父亲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困扰威尔心中多年的疑惑使得他不得不放下曾经的姿态,像一个探究者一样,为父亲口中的故事需找线索,透过父亲顽劣和嘻哈的外表,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一种本能的探知需求,对父亲的重新认知也是对自我的认知。
梦曾经是父子间的芥蒂,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如今变成了开启父子间心灵沟通的钥匙。威尔寻着父亲梦的足迹,渐渐走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找到了传说中的幽灵小镇,除了美人鱼外,其他情节基本属实,因此也了解到了关于父亲更多的信息。
影片后段,老医生解开了威尔一直认为父亲隐藏的真相,即两个关于他出生的版本。
第一种 :因为父亲不能来产房看着孩子出生,因为他身处外地,即便来了,也因为当时规定不能进来,这给父亲留下了非常大的遗憾。
第二种 :父亲为了给出生的孩子一件礼物,在大河里用结婚戒指钓鱼,结果戒指被大鱼吃了,他从大鱼嘴里夺回婚戒,于是就把这个戒指送给儿子当礼物。
老医生说,“这是你出生的两个版本,你会选择哪个?是我,就选择后者”。
病床的老人即将离世,这一刻父子间的误解开始消融,当儿子走进了父亲梦的内核,就会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如此诗意,如此迷人。他把现实的经历用纯真的梦幻语言来演绎,蕴含了父亲所有的人生智慧,积极乐观的精神。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里在集中营中为儿子编制故事的父亲一样,为儿子打造传说的父亲,即使故事中掺杂了谎言和不合理性,但是却包含了对儿子的爱。之前年轻骄傲的儿子并没能读懂,不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智慧,而是那时的他没有一颗足够细腻、柔和的心,儿子的脚步未近,因而父亲的大门未启。
2.3继承者,梦的精神的传递与父子角色的转变
医院临别是父子关系温度上升的最高点。父亲一生都在给爱他以及他爱的人编织美丽的梦,最后由儿子帮助父亲圆满他的梦体现了电影的匠心独运 :“我们一起逃出了医院,我一路飙车带你来到河边,那时,你故事中所有人都在那里出现了。你就像一个英雄,对所有人挥手致意。人们带着笑容而不是悲伤目送你,然后我把你抱进河里,妈妈正等在水中央。你从嘴里掏出从大鱼嘴里夺回的戒指交给她,然后你就安心的沉入河中,变成了你一直想成为的大鱼……”。这是影片最动人之处,父亲一生的梦都在此发源,威尔按照父亲所描绘的一切,按照父亲的方式续写了梦的传说,父亲最终变成了一尾大池子里自由自在的大鱼,父子间终于达成了相互的体谅和和解。
人们对父母的认识,将会随着其所处人生高度的不同而不一样。小孙子诞生,威尔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父亲,经历了角色的转换,此刻他更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威尔在青春式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了一条通道,不再执着于姿态和表象。他对自己的儿子延续了父亲曾说过的童话,成为父亲造梦的继承者,梦在父亲之后将会继续流传,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三、梦幻般人生的意义:真相本质与梦的价值
生活的琐碎磋磨想象的棱角,时光的刀剑斩断梦的丝网。孩子从小听着童话故事,然而长大后把童话称为谎言,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人思索,梦究竟与现实相距多远?影片似乎告诉我们,它只是一些记忆的变形,一个真实的特殊版本而已。
父子冲突话语 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和转变, 代际间的冲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代际冲突, 指不同时代的人之间因对社会或对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认识不同, 以及在对待和处理事务上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而产生矛盾甚至于产生激烈的争斗的现象。由于经济增长、社会转型、文化更替、心理变化的节律正不断加快, 形成一代人的时间跨度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短。代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取向上的差异性, 二是所获得的信息数量与种类上的不对称性。 (2) 城市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冲突属于代沟中的单重代沟, 其表现为前后直接相继的上一辈与下一辈之间的代沟, 包括心理代沟和行为代沟。 (3)
本文基于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五对父子之间在相处时发生的冲突进行分类, 归纳总结出管理冲突的办法。从中体会到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父子双方在面对代际冲突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1 冲突管理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冲突常常发生在群体对于规范性行为的期待违反的时候。Ting-Toomey指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人们十分关注群体内部的和谐统一, 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注重建立长期的联系, 因而在面对冲突人们往往采取非冲突性的、间接地方式解决问题。 (4) 并且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第三方介入的形式, 避免双方的正面冲突, 实现内部和谐。
在众多冲突处理模型中, Rahim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影响最为广泛。Rahim在满足自身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两个维度上, 提出解决冲突的五种策略分别是:1) 合作方式, 即满足双方利益, 寻求双赢局面;2) 折中方式, 即双方都有所让步;3) 强迫方式, 即只考虑自身利益, 为达到目标无视他人利益;4) 迁就方式, 即只考虑对方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 或屈从于对方的意愿;5) 回避方式, 即既不满足自身利益也不满足对方利益, 试图不作处理, 置身事外。
代际冲突一直是社会冲突的焦点所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 讲究长幼尊卑有序, 孩子需要遵循家长的意愿, 不得有任何的忤逆行为。 (5)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想的开放, 家长与孩子们的沟通逐渐增加, 代际冲突管理的方法也趋于多样化。这种变化对于增进代际间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2 分析
在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 五对父子不仅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且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让父子关系更加融洽。但在这过程中, 孩子与家长的误解、争吵等矛盾和冲突也不断涌现。该文归纳总结四种主要的冲突类型:忍让方式、支配方式、回避方式及妥协方式。
2.1 忍让方式
冲突任何一方不愿继续争执而退出谈话或离开现场, 被称为忍让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孩子对于规则和任务的反抗方面。比如活动之前上交玩具零食;不想学唱歌和做游戏;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不愿意交换爸爸等。忍让可以避免问题扩大, 保全面子, 但冲突并未解决, 而是被暂时搁浅, 在某些情况下, 分歧会被重新提起。
例1换爸爸的环节
Cindy:我要爸爸
林志颖:等一下爸爸就来了
Cindy:我不想跟你睡
林志颖:等一下就看到爸爸了好不好
Cindy:我要爸爸, 我要和天天哥哥一起玩 (痛哭)
林志颖停止谈话并离开屋子
上述对话发生在换爸爸环节Cindy不适应新爸爸闹情绪。可以看出林志颖理解孩子离开爸爸的心情, 用一种体贴和缓和的语气开导。但是孩子情绪很激动, 听不进去劝导。林志颖选择了忍让的方式离开冲突发生的场所。虽然暂时避开了冲突, 没有加剧二人的矛盾, 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治, Cindy最终还是闹着要爸爸。由此可见忍让的方式并不是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
2.2 支配方式
支配方式指的是在数论争论之后, 冲突一方接受或服从另一方的命令, 从而平息冲突。通常情况下, 屈服的一方往往比较被动, 且有不服、委屈等情绪。每个家长心中有一个做事的标准底线, 但凡孩子触犯了底线或表现不得体, 家长就会采取严厉果断的行动制止该行为。如:石头拿铁勺破坏墙体;王诗龄一赌气就把衣服扔地上;Kimi一心求胜轻言放弃比赛等等。
例2晚饭前的吵嘴
石头:好热 (想脱外套)
郭涛:No no no no no
石头:哎呀, 热
郭涛:不可以
石头:热
郭涛:解开扣子可以
石头:热热热
郭涛:干嘛 (眼神杀死, 瞬间安静)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子不教, 父之过”“严父出孝子”等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代人。父亲往往是严厉、不苟言笑的形象, 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时常会不留情面的指出问题, 并要求立马改正, 永不再犯, 尤其是父亲的权威不能受到挑战。所以当石头没有听爸爸的话时, 父亲采取的是强硬的方式使孩子听话。这种方式的确能平息冲突, 但是从长远看来, 有可能造成父子之前的隔阂, 引发更大的冲突矛盾。
2.3 回避方式
当冲突双方争执不下、僵持不决时, 最终以转换话题或转移注意力而暂时搁置冲突, 称为回避方式。从面子威胁论的角度看来, 这种方式能使双方都不失面子。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应对孩子不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起床气;对于恶劣环境的恐惧, 如:对蜘蛛房、没有卫生间的茅屋、有恶狗的房间的排斥;对于母亲和家的依恋以及对于周围陌生人的增加的不安。这些环境的变化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产生情绪强烈波动, 如:痛哭、拒绝吃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抵触情绪。
例3参观新房子
天天:你自己进去看房子
张亮:那你在这等我好不好
天天:我不等你
张亮:你不等我你去哪里
天天:我真的不想进去!我闻着就晕
张亮:我看一下你等我。天天你快来看有鸟会讲话, 你快来看看看啊
冲突发生时人们往往关注在冲突事件本身上, 如果双方都争执不下,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时就需要一方转移注意力, 待双方都缓和再重新处理问题。当天天不愿意看房子, 嫌弃环境差的时候, 父亲并没有就房子问题纠缠下去, 而是将孩子注意力转移到房子里的小动物身上, 先引起孩子的兴趣, 然后慢慢疏导, 孩子就自然而然接受了房子。这种方式使得冲突双方矛盾缓和, 得到有效的沟通, 实现双赢。
2.4 妥协方式
冲突一方通过解释、说明或提出折衷办法来做出和解表示, 另一方也做出让步, 通过协商双方都有所让步, 从而最终解决冲突的方式, 被称为妥协让步式。
例4完成任务前的动员
Kimi:我不要去找菜
林志颖:那你在这边等好了, 大家都出发
Kimi:不要。呜呜呜呜我不要去
林志颖:你上次说要自己完成任务的啊, 你是不是有答应爸爸, 有没有
Kimi:我不要, 你陪我一起去
林志颖:我送你到门口
Kimi:我要爸爸和我一起去
林志颖:这是小朋友的任务, 马上就回来了好不好
Kimi:我不要去!!!我不要!!我要爸爸呜呜呜呜
林志颖:那跟爸爸一起去好不好
Kimi:好
在冲突中, 双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 大家以解决问题为前提, 因此大多能够通过各退一步, 妥协的方式结局。爸爸能体会孩子的害怕情绪, 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鼓励和期待。冲突双方各退一步, 既显示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和考虑, 也使得自己的想法更易于接受, 是解决冲突的有效办法。
3 结束语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 人们总是以团体的利益为先, 重视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出于保护面子和维持关系等原因, 中国人普遍在处理冲突时避免使用激烈的方式。同时, 由于长期受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影响, 人们在交往中讲究的以和为贵, 和谐为美。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冲突。
在处理代际冲突时, 人们更应该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观念上要客观全面地对待代际冲突, 要看到代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要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 倾听并尽最大努力接受别人的想法。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反映了冲突处理的方法, 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当下中国一代人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通过不断的冲突, 不断的沟通, 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代际间和谐。
参考文献
[1]Chen Guoming.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141.
[2]Chen G M, Starosta W J.Chinese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reso-lution:Overview and implications[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1997 (7) :1-16.
[3]Gudykunst Kim.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4th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298.
[4]周怡.代沟理论:跨越代际对立的尝试[J].南京大学学报, 1995 (2) .
【父子冲突话语】推荐阅读:
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10-25
包氏父子05-09
父子文化06-24
作文父子协议09-21
父子协议作文09-29
父子关系证明格式07-04
父子协议材料作文09-09
孙睿《路上父子》读后感05-15
父子的母校的阅读答案06-12
豪杰父子的经典励志故事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