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冲突

2024-07-25

政治冲突(精选11篇)

政治冲突 篇1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探讨和研究民族政治文化冲突对于化解矛盾、确保政治体系正常运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政治文化不仅是……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1]。

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内涵及特征

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其主体是民族政治行为主体, 包括民族成员、社团和民族公共权力机构:民族成员是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直接感受者和微观主体;社团是中观主体;民族公共权力机构由本族成员按一定程序、规则产生, 行使公共权力, 是宏观主体。其客体是民族政治文化间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竞争状态是各民族政治文化为确保本民族及其政治文化生存、发展和延续, 相互争夺更多资源, 力争取胜的状态;对抗状态是各民族政治文化在竞争中出现的抵抗、对立、抗拒和抗衡状态。因“在传统文化上……应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2], 故其表现为这四个方面的竞争与对抗。其内容包括各民族成员、社团及公共权力机构对本族、外族和国家政治体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方面的竞争与对抗。其实质是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竞争与对抗的主观反应, 是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既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社会政治动荡, 又导致民族政治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或替代对方, 产生新的政治文化模式或类型, 促进民族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其特征有:

政治性, 即阶级性和公共性。“在阶级社会里, 民族的精神文化常常具有深刻的阶级性”[3], 并且它总是代表并为一定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因此, 冲突的实质是以民族共同体名义出现的、族际间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之间在政治文化上的冲突。

民族性, 即“在民族政治学的视野中, 不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 而且每个民族的政治文化都是特殊的”[1]。

宗教性, 即它往往与宗教信仰、宗教思想、宗教文化冲突等融合在一起。一是民族政治行为主体几乎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二是民族政治文化融于宗教心理和宗教思想之中:在政教合一体制下, 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政治文化, 教规等就是政治行为规则等;在政教分立的国家, 统治阶级往往利用宗教巩固统治, 使宗教文化成为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宗教中的哲学、伦理思想, 如人的本性等, 本身就是政治思想, 即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性:一是主体的全面, 包括族际之间的民族成员、社团和民族公共权力机构等所有政治行为主体;二是表现的全面, 即在政治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表现出来;三是内容的全面, 包括族际之间在政治认知、情感和评价等各方面的竞争与对抗;四是层次的全面, 不仅包括表面的、浅层次的冲突, 还包括内在的、深层次的冲突[4]等。

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必然性及表现

(一) 民族政治文化冲突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 生产力发展导致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生产力发展导致分工越来越细, 部门越来越多, 部门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近而导致族际间联系紧密,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5], 而人们在族际交往中总是带着自己所处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感受、认识、习惯等互相交往, 从而产生冲突和磨擦。

其次,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族政治文化冲突。一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生产的商品增多, 市场扩大, 当本族不能满足需要时, 必然到其他民族寻找, 产生族际交往, 交往中人们又总是用自己的政治文化去交往, 从而产生冲突和磨擦。二是商品经济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竞争, 包括政治文化间的竞争、对抗与冲突, 加上各民族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往往不择手段, 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抗与冲突。

再次, 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导致民族政治文化冲突。一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态环境, 而“每一个民族都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自己的文化”[6], 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 当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相互碰撞时就会出现竞争与对抗。二是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不同地区的民族, 其经济文化类型、主客体关系不同, 因而其政治文化不同, 当不同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竞争与对抗, 因为“民族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是在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1]。

最后, 实现、维护本族根本利益导致民族政治文化冲突。一是相对强大的民族要开发、利用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等资源, 既会直接导致民族政治文化间的接触、碰撞、竞争与对抗, 又会导致利益冲突和民族政治文化冲突;二是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 “在族际关系上都主张民族的特殊性、独立性和民族利益的至上性”[1], 都“主张我族至上, 是一种‘大我主义’”[1], 因而, 在不同民族及其政治文化碰撞时, 会产生冲突;三是消极的民族主义———扩张性民族主义和分离性民族主义:前者宣扬民族优越论, 夸大本族利益, 煽动民族歧视, 无视其他民族利益, 鼓吹对外扩张;后者要求脱离现有的国家政治体系, 损害国家根本利益;导致民族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冲突;四是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 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并常常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 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因此, 当它们在传播、接触时, 便产生了竞争、对抗, 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 导致民族政治文化冲突。

(二) 民族政治文化冲突表现为政治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冲突

政治物质文化上的冲突。一是审美观念上:不同民族政治行为主体碰撞时往往会用本族的审美观念去评判他族成员、服饰等, 并认为本族是最美的, 导致冲突, 如“有的民族‘尚黑’, 有的民族‘尚白’……还有的民族认为像大雁一样的灰褐色最漂亮”[6]。二是民族公共权力机构的权威及合法性认同上:在族际交往中, “民族共同体首先认同的是自己建立的政治体系”[1]、本族公共权力机构的权威及其合法性, 排斥或贬低其他民族, 乃至国家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合法性, 导致民族认同高于外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近而导致族际间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等发生磨擦与冲突。三是民族图腾、民族政治符号及其内涵认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图腾、政治符号及其特定内涵, 在族际交往中, 往往会强调本族的图腾、图腾崇拜和政治符号的权威性、合理性、特定含义、政治价值等, 而对他族的图腾、图腾崇拜、政治符号及其特定内涵等难以理解, 导致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冲突, 如鄂温克族崇拜熊, 锡伯族崇拜关帝、虫神等。四是政治沟通和政治社会化手段认同上:一方面在族际交往中, 往往强调本族的政治沟通和政治社会化手段及其优越性, 贬低外族, 乃至国家强调的手段及其优越性, 导致不同民族政治文化、行为之间, 以及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行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 不同民族对政治社会化目标及价值等理解不同, 导致政治社会化的手段、方式、重点等不同, 产生冲突。这一切都是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6]决定的。

政治精神文化上的冲突。在价值体系上:从功能看, 由于“价值……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手段、目标的选择”[6], 不同民族不同的政治价值体系决定了其政治行为主体的社会生活意义、方向、目标、行为评价标准等各不相同, 因而, 在族际交往中, 往往用本族的政治价值体系去评价他族的社会生活、政治行为等, 导致冲突, 并对同一政治现象的认识各不相同, 导致对抗与冲突。从地位看, 不同民族对政治价值体系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等不同, 有的注重政治价值体系, 有的注重政治行为和结果等, 导致族际交往中对外族的政治价值观念、行为评价等政治现象, 以及对同一政治现象在认识和行为的侧重点上各不相同, 发生冲突, “社会习俗、道德观念、人生礼仪及各种文化制度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差异十分明显”[6]。在内容上:政治认知上,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认知, 一般来讲, 对本族的认知更多、更正确, 对邻近民族的认知次之,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容易误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变革与调整, 误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贯彻执行, 影响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 导致政治文化及其行为冲突。政治情感上, 在族际交往中, 一个民族往往对本民族喜爱、支持、忠诚、认同、亲密等, 对他族, 乃至国家政治体系则排斥、疏远等, 导致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冲突。政治评价上,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念、价值评判标准,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一是对本族政治体系往往是肯定、支持、忠厚等, 强调其价值,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对其他民族的政治体系往往具有排斥性, 中立或否定其价值;二是对同一政治体系的政治评价各不相同, 导致其政治行为不同, 从而产生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冲突;三是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评价往往功利性很强, 即根据国家政治体系能否给本民族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来评价, 从而导致矛盾和冲突。在结构上:政权取向上, 一是在族际交往中, 往往支持、忠诚本族政权, 排斥、疏远、冷漠外族政权, “只要是本民族建立的政治体系……民族成员对它都有普遍的认同感, 都认可和支持它”[1], 从而导致民族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冲突。政治过程取向上, 由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等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政治文化的类型不同, 有的是地域型政治文化, 有的是臣属型政治文化, 它们本身就有差异与对立, 加上族际交往中, 面对同一政治现象, 他们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不同, 导致冲突。政治认同上, 一是在族际交往中往往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至上等, 导致民族认同高于外族认同, 因而, 当面对同一政治现象时, 往往从本族利益来分析和处理, 导致冲突, “事实上, 民族往往……从自己的民族利益出发来形成自己是否承认和接受一种政权的心理倾向的”[1];二是当民族政治行为主体与国家政治体系碰撞时, 往往也强调民族认同, 导致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当民族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 往往为了民族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 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引发冲突。政治信任上, 不同民族, 其政治信任程度不同, 一般来讲, 对本族成员的信任程度高于对外族成员的信任程度。因此, 一是在族际交往中, 往往信任本族成员, 排斥、压制外族成员, 导致冲突;二是当民族政治行为主体与国家政治体系碰撞时, 由于不信任国家公职人员而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导致冲突, “民族关系中的许多磨擦、矛盾和冲突, 都可以从这里 (信任或不信任) 挖掘到根源或找到答案。除此之外, 民族的政治信任还影响到民族成员的政治参与以及对游戏规则的取向”[1]。从游戏规则、政治能力和政治效能感来看, “不同民族在族际关系中主张或认可、接受的游戏规则也有很大的区别”[1],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面对同一政治现象, 会用不同的制度去处理, 且其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各不相同, 导致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冲突。

政治制度文化上的冲突:民族民间规章制度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宗教制度、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习惯法规范”[6],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面对同一政治现象, 他们的政治态度、行为、主张等各不相同, 从而导致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冲突, 如朝鲜族喜欢吃狗肉, 新疆的锡伯族忌食狗肉等。民族官方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由于社会结构条件不同, 每个民族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3],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面对同一政治现象, 往往会强调用本族的规章制度来分析和处理, 导致民族之间、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冲突。

政治行为文化上的冲突:从公共权力机构运作看:不同民族公共权力机构的产生、组织形式、职能、运作规则、程序等各不相同,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面对同一政治现象, 不同民族会采取不同的政治运作和政治行为, 导致政治行为冲突。从民族参与行为看:不同民族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方式、目的、意义、渠道等各不相同,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面对同一政治现象, 不同民族会采取不同的参与行为, 导致政治行为冲突。从民族宗教风俗习惯行为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宗教风俗习惯, 因此, 在族际交往中, 难免发生民族宗教风俗习惯上的冲突, 如“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的纳西族‘阿注婚’, 当地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而在其他民族的道德观中, 却是不能容许的”[6]。

三、化解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第一,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 缩小民族差距, 努力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这是根本途径。第二, 坚持、完善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尊重民族、宗教风俗习惯, 逐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这是大政方针。第三,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这是关键。为此, 一要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积极作用;二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第四, 采取有效措施, 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同事的关系, 这是切入点。为此:一是尊重少数民族同事;二是充分参与他们的活动, 和他们拉近距离, 从文化上融入他们, 如学学他们的语言等;三是多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特点、习惯、节日, 及时给予祝贺, 多交流、多沟通, 增进了解, 达到文化上的相互兼容。第五,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 推动、促进和正确引导族际交往, 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这是当务之急。第六, 积极开发、利用民族政治资源, 按照社会、政治发展规律优化配置政治资源, 促进民族政治发展, 缩小民族政治发展差距, 努力协调民族政治文化冲突, 这是重要途径。第七, 坚持对外开放, 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 促进民族政治文化交流, 在文化交流和冲突中求同存异, 这是重要策略。第八,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展并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 大力培养国家认同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 有效协调、化解民族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是长远之计。

摘要:运用文化冲突理论考察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内涵及特征, 分析其必然性和表现, 提出化解民族政治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治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02-234.

[2]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98.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287-433.

[4]yoyoppjj.“文化冲突论”评析”[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170440.html.

[5]王炳煜, 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115.

[6]宋蜀华, 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158-179.

政治冲突 篇2

http:// 2011年05月16日 05:20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张慧宇 /文

《马云(专栏)帝国内幕》系列报道,集中解析了阿里巴巴帝国的战略、战术及业务内幕,引起业内强烈反响。

本期,理财周报为你带来关于马云的,更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我们无意否定马云出类拔萃的一面,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真实的马云。

5月的马云,在舆论的大风潮中有些飘摇。

以国家的名义,马云总算把心头肉支付宝抢了回来,然而阿里巴巴集团的其他六大资产依旧悬在雅虎的虎口之下。

蹊跷的是,雅虎13日最新表态,雅虎在3月31日才知道马云去年就已将支付宝私有化了,而此举竟未通报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也未征得批准。

霸道的马云精于此道,没有安全感的马云依然没有安全感。

Ma and Mao

他首先把自己塑造成“出手无招”的风清扬;按照“电子商务生态圈”这个终极帝国的规划,将来阿里巴巴将会是一个“十万大军的大江湖”

工号:1**6。阿林做梦都梦见马云。

马云朝他挥舞着双手。他的袖口绣着两个花体英文字母“Jack Ma”,阿林和他的“战友们”常觉得那更像是“Jack Mao”。

自从离开阿里巴巴,他常常回忆自己在那里度过的5年。他的工号在现在集团2万员工中,已属元老级的。

“这几年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很感谢马云和那些高管,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家伟大的公司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断续的描述可以归结为:专制、洗脑、层级森严、虚伪和勾心斗角。他偏执地认为,孙正义可能是这一切的开端,“为资本还债。”

然而马云不会同意。孙正义是他一生中的贵人。

惺惺相惜的两个人,有“6分钟敲定投资”的传奇故事。孙正义带给他的不仅仅是2000万美金的雪中送炭,还有做媒“鲸吞”雅虎中国,助力淘宝大战Ebay易趣,缓冲雅虎铁娘子巴茨对马云的威胁、嫁接淘宝和雅虎日本„„以及马云的声望和一把漂亮的日本武士刀。

据说,马云把这把武士刀挂在自己的家中,并养了两条猛犬。

多位业内人士和阿里巴巴的内部员工说,马云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一位曾经在早期采访过马云的记者如此转述马云自己的表述:“经常坐立不安;如果有人突然推门进来,会吓一跳。”

一个是无安全感的马云,一个是作为神的“马云”。后者不是马云乐意的,但却是他自己一手塑造的。

他首先把自己塑造成“出手无招”的风清扬,并把两万多人的公司变成一个奇特的武侠江湖。他的阿里巴巴公司办公室,全是武侠小说里的武林圣地:“光明顶”、“达摩院”、“桃花岛”、“罗汉堂”、“聚贤庄”、“半山亭”、“侠客岛”等等,甚至洗手间叫“听雨轩”。他那叫做“光明顶”的会议室,挂着金庸书写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淘宝社区叫淘江湖,负责论坛的也用掌门和帮派来定义,每个新进员工都要取一个“花名”。

马云的一个员工想象着未来不禁倒吸一口气,按照“电子商务生态圈”这个终极帝国的规划,将来这里将是一个“十万大军的大江湖”。

然而,更多的人仍然觉得,这里更像是一个“帝国”,而马云更像是这个帝国的统治者。

马云在公司治理上不仅求诸于武侠梦,更求诸于宏大的口号、舆论控制、思想洗礼、人治导向、“政治挂帅”的业务体系、战争式的话语体系和充满斗争思想战略路径。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大淘宝战略”

阿里巴巴的成长,就一直是在长尾理论基础上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成长。在攻下中小企业之后,现在的马云正在剪下长尾,进城见贵客

虽然马云讲了很多次,很多人至今还是没搞清楚马云心中到底什么最重要。

2001年马云的经典语录是:“我认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网站。”而现在,马云说,“十年以来,我们活下来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打天下和治天下,自然不同。

2003年,在很多大城市的公交车身,能看到很多夺人眼球的美女广告。这实际上是马云在与eBay之战中,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结果。

当年,阿里巴巴1亿元打造淘宝,而eBay则宣布将投放1亿美元,仅仅用于eBay易趣的推广,eBay和不少门户网站签订了近一年的排他性合约。

2003年,马云在淘宝全体员工大会上发表讲话:“现在敌人已经采取行动,要将我们扼杀在摇篮里,我们一定要想出其他的办法。世界上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向罗马。毛主席能想出农村包围城市这样创造性的军事理论,我们也可以拿来用一用。eBay不是控制了大城市吗?我们就到农村去,到敌人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去壮大自己。”

于是,淘宝将广告投放到公交车、电梯、地铁和体育赛事中。

实际上,阿里巴巴的成长,就一直是在长尾理论基础上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成长。在攻下中小企业之后,现在的马云正在剪下长尾,进城见贵客。这即是目前大量品牌商入驻淘宝商城的景象。

事实上,阿里巴巴在正面战场的屡次对抗都是不成功的,包括以雅虎中国进军搜索、以阿里妈妈对抗百度联盟,以及阿里软件对抗用友金蝶等。

尽管每一场战役,马云都和淘宝战役一样,使用了“枪杆子”之外的另一重要武器“笔杆子”,即本报之前报道所述的世界级公关术,但从来没有一次能够复制淘宝那样“农村保卫城市”的成功。

人们难以知晓这些失败对马云谋略的影响。但当下的“大淘宝战略”无疑是“包围圈”思想的集大成者。在2008年以来京东、敦煌等新兴电子商务模式和企业的冲击中,马云没有选择正面火拼,而是迂回包抄,即开放平台,联合银行、物流、IT、媒体、网站、通关等等环节,打造“电子商务生态圈”,实际上是马云高举“新商业文明”旗帜,打造一条庞大的统一战线。

2009年,《马云管理日志》出版。该书中很多地方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毛泽东思想挂钩,如“延安整风”、“万里长征”、“打持久战”、“集中优势兵力”、“建立根据地”等等。

和战争谋略比,马云热衷搞“思想运动”在业内更为著名,并随着阿里巴巴的繁荣而愈演愈烈。这实际上是“员工第一”到“客户第一”两个概念偷换的真正底色。

“杀卫哲”,只是一场运动中迫降的风筝。

马氏“治国”:文化、运动

马云说,通过运动,把跟我们没有共同价值观,没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统统开除出我们公司

世界上鲜有一个公司有如此多的“文化”:阿里巴巴的“笑脸”文化,支付宝的“手印”文化,淘宝的“倒立”文化,雅虎中国的“光脚”文化。

2万人还拥有一整套显性价值规则,即被马云冠以“六脉神剑”的“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激情、诚信、敬业”。

凌驾于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之上的,是马云的“运动式”管理思想。

2001年到2003年,在阿里巴巴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三年内,马云就曾以“延安整风运动”来统一价值观、统一理想。

马云说:“通过运动,把跟我们没有共同价值观,没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统统开除出我们公司。”

同时,他还以“抗日军政大学”来培训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以“南泥湾开荒”培养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应有的观念、方法和技巧。

一位阿里巴巴华南区的客户至今对其销售人员的素质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有一套又一套训练有素的思想,我觉得完全不像是销售,倒像是公关。”这样的销售人员在阿里巴巴以万计数。

事实上,如同从“员工第一”到“客户第一”,马云一直在价值观上不断进行修订。

“以前是九大价值观,后来又精简为六大价值观,这对于我这样的员工来说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我有时候觉得阿里巴巴两三万人就马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因为卫哲都不符合要求啊。”阿里巴巴一位前员工K说:

“‘倒立’刚开始也就是大家娱乐娱乐,结果马云觉得那代表着一种思想的境界,于是当作‘政治任务’内部推行,还有倒立墙,每一个人都要学会。”

马云描述“倒立”文化,“每个人都要学会倒立,因为当你倒立起来,血液涌进大脑,看世界的角度和平时完全不一样,想问题,也就能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

“政治挂帅”不仅作用于高管,在基层也被异化”。

阿林说,他所在区域的销售部门“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人员清洗,都是以各种价值观问题为理由。我相信,卫哲其实也是价值观的牺牲品之一。”

春节期间,马云来到福建龙岩市上杭县,1929年12月召开“古田会议”的毛公山。那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克服红四军中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两天的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马云通过媒体解释:“军事是业绩导向,业绩和政治思想是对立的,但是毛泽东把它们合起来。这就是当年红军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原因,它不是纯粹打仗的组织,而是一个完成政治任务的组织。”

“业绩与价值观对立,这事儿不通。”马云说。

“但是,当年红军的价值观是革命事业的终极目标,马云的诚信难道就是阿里巴巴的终极目标吗?”前述离职员工K说。“如果是这样,为什么阿里需要上万的SALES,每个人每天都要发疯的打几十上百个电话?”

同样让人感到困惑的是,马云和卫哲相交多年,如果卫哲是个追求短期利润的人,以马云的聪明,他不可能在十年后才看清。

“马云也因为这些骂过卫哲,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一些股东要追求业绩,要上市,所以他在那个时候选卫哲是对的。但是我认为马云请卫哲来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因为当时在阿里巴巴内部,关明生的声望其实已经高过了马云,所以马云需要来平衡这种局面,掌握主动权。”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说。

“阿里宗教”隐秘种种

这是一场盛大的party,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公司,更是为了一个人。阿里巴巴完全成为一种宗教,而马云,则必须成为一个神

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马云45岁生日,阿里巴巴10岁生日。

业内人士洪波如此回忆当晚盛况:“那天晚上,坐在杭州黄龙体育场里,被high到极点的2万名阿里人所制造的巨大声浪冲击着,我的感受是,这是一场盛大的party,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公司,更是为了一个人。阿里巴巴完全成为一种宗教,而马云,则必须成为一个神。”

为纪念阿里10岁所举行的102棒跨江接力跑,所用的接力棒是用阿里全球53个办事处提供的泥土,在景德镇烧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阿里真棒”,强调其过去10年所传承的“真气”。

整个接力活动,要从马云起家的湖畔花园,途经华星科技大厦、西湖时代广场等办公场所,直到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园区。

为了避免大规模交通管制,阿里的接力跑需分段进行。马云认为分段破坏了风水,宁可在夜深人静的凌晨三点开始跑,也要保持其风水的连贯性。

“阿里级别森严,精神控制也超过了正常的范畴。”一位离职员工说,很多员工都被马云的传奇所感染,然后进入这个公司,被马云的价值观无孔不入地灌输。

在整个阿里巴巴集团里,员工被分类成M、P和S。理财周报掌握的信息是,M代表的管理层级别就有10层之多,马云是唯一的M10,M9空缺。P代表的个人职务级别分为14级之多。销售及客户服务人员则被称为C。

人力资源部门在绝大多数公司只是辅助和执行功能,然而,马云设置的行政HR类似GE公司,据有“战略性”地位,但实际上更像是“洋瓶装土酒”。在这个框架内,马云在集团设置了“组织部”与类似干部行政学院的“湖畔学院”,在各子公司把人力资源部门改造成地方级的“政委体系。”

所谓的“政委体系”是从组织结构上分三层,最基层的称为“小政委”,分布在具体的城市区域,与区域经理搭档;往上一层是与高级区域经理搭档;再往上就直接是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总监。政委主要起督查的作用,马云希望能从一线员工开始进行价值观的传输。

据说,“政委体系”便是马云从军事题材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和《亮剑》中获得灵感。而在业务体系,马云设置了“总参谋长”一角,由曾鸣担任。

除此之外还有一整套的形式体系:员工的花名、帮派/家族积分榜、倒立墙、革命圣地般的湖畔花园、“遵义会议”、鸡毛信、飞鸽传书、作战室、廉政部、阿里学院、导师、卫哲的“三个凡是”„„

复杂的制度体系之上,马云始终保持着教父般的角色。他甚至每年为阿里巴巴集体婚礼证婚,今年已经是第六年。

5月11日,马云对325对新人说:“今天我作为证婚人,我的证婚期限是90年,90年之后,你们爱改嫁改嫁,爱娶谁娶谁,但是在这90年之内,你们的约定不能变,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

马云式政治:“手腕”和“敌人”

迄今,阿里巴巴很多人仍然不能理解这样一件事:

是关明生树立了阿里巴巴定的文化和管理体系,为何关最后却离开了阿里巴巴?这一次针对欺诈事件,马云再次启用了曾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老将关明生。继2001年的裁人**后,关明生又一次充当了“恶人”。

同样让人感到困惑的是,马云和卫哲相交多年,如果卫哲是个及其追求短期利润的人,以马云的聪明,他不可能在十年后才看清。2006年,当马云把卫哲请到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就应该很清楚地明白。

“马云也因为这些骂过卫哲,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马云为了回报一些股东要追求业绩,要上市,所以他在那个时候选卫哲是对的。但是我认为马云请卫哲来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因为当时在阿里巴巴内部,关明生的声望其实已经高过了马云,所以马云需要来平衡这种局面,掌握主动权。”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说。

马云的铁腕的人事轮换和撤换向来为业内所不能完全认同。

2001年,痛恨MBA的马云把四个同事送回了MBA;2007年年末2008年年初,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阿里巴巴集团CTO吴炯、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李旭晖相继辞职“轮休”或“学习”,被外界广泛解读为“杯酒释兵权”,其中尤以孙彤宇被突然解职而嚎啕大哭引起轩然大波。而“欺诈门”之后的阿里巴巴CEO卫哲和COO李旭晖的辞职亦震惊国内外企业界。

一位阿里巴巴离职员工说,马云看似两袖清风,但是在集团内部依旧是极其强势的“家长”,“他仿佛觉得身边的高管们都没有长大一样。”

雅虎13日表态,在3月31日才知道马云去年就已将支付宝私有化了,而此举竟未通报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也未征得批准。多位国内知名企业高管向理财周报表示“此举很奇怪。”马云的手腕可见一斑。

“马云当然是有很强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但是如此粗暴的对待他的高管、董事会和股东,我个人是感到震惊的,我们国有企业都不敢这么干。”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高管说。

同样,很多人不清楚马云是否预料或者需要这样的结局:内部人士透露阿里巴巴体系鼓励内部人“举贤不避亲”,并且施之以物质奖励,最后导致了内部复杂的派系矛盾,而矛盾激化的结果常常是以价值观为由较量出一种高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王帅领衔的市场部不仅是马云的嫡系部队,强势部队,而且以中央部门形式在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垂直管理。同样垂直的还有其“政委体系”,它们均属意识形态部门。而这些部门与子公司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制衡。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即称,王帅与淘宝主帅陆兆禧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

政治冲突 篇3

政治,不失为一道营销中的好菜

特约点评专家①:晏菊明 君石大麦( 中国) 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们渴望新奇、渴望有话题,所以本案中的餐厅提供了异域的味道,异域的文化。而更绝妙之处,这些东西只来自敌对国,更是满足了那些想去又不敢去的饕餮客的想象,也为那些对政治敏感的食客们提供了丰沛的话题。这样的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大名鼎鼎的贝纳通,同样是以政治为话题制造传播病毒,不同的是COCINA CUBANA 提供了更多的体验,让顾客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让美味更有回味,基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事件的敏感,再融合产品、营销、传播的创新,不失为一个上好的案例。

特约点评专家②:文军 华耐立家建材连锁整合传播部总监

把文化创意融入餐厅是一种常见的运作手法,而以敏感性的政治冲突来制造餐厅文化更是一种升级,但以国家冲突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则更是大创意,是制造营销差异的步步升级,且借助政治的敏感度无疑又节约了一大笔广告费。每半年更换一个主题,不但保证了餐厅的新鲜感,也使消费者可以体验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满足了人们对餐厅政治文化的天然好奇心,又恰恰符合了病毒营销的形式。猎奇和分享,这一系列的手法看似在做文化,但在本质上又紧紧抓住了产品营销的核心,那就是餐厅的环境和食品在不断接轨着潮流的变化,这才是营销的远见!

给保守主义者开一扇窗

特约点评专家③:王治国 迪思南区总经理

从营销角度讲,特别的差异化占位本身就是卖点,尝新鲜的心理谁都有。从政治角度讲,在这个保守主义盛行的国度,也确实应该提供一扇窗口,让人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许多事,而不仅仅留下传媒塑造的刻板印象。

以冲突差异吸引眼球

特约点评专家④:杨媛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系教师

本案的餐厅只卖与本国冲突的风味美食,体现了商业运营中的“不走寻常路”,通过改变创新赢来新生机,不断变换的合作对象,不变的盈利目的,恰恰体现了现代商业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营销对策,利用文化为背景,通过冲突、差异以及衍生出来的文化消费吸引消费者眼球,看似矛盾冲突,却也体现了美国的精神:“平等与自由”。国内的商业者可以以此例为借鉴。创意源于差异,合作更胜冲突。

特约点评专家⑤:曾治 广州宜特电子商务机构总经理

这个案例比较有意思,餐厅主既成功策划了一次次事件营销,又将一系列的事件营销组合起来, 塑造了一个个性化的主题文化餐厅品牌, 而后者立意更高。或许大堡礁策划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招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 但如何持续策划并转化为品牌资产是巨大的挑战。而这个餐厅的品牌精髓在于与美国冲突的文化与餐饮的结合, 既显示了美国文化

包容性, 又能不断地提供事件营销的话题空间, 但不同国度的风味需要比较高的供应链管理和餐厅运营水平才能支撑该品牌的价值。

稀缺成为焦点

特约点评专家⑥:陈国进 陈与陈设计顾问公司艺术总监

国家的意识形态不能代表国民的思想,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心智有关,而这些又受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但人们的好奇心是改变心智的一种捷径,种种的交叉混合成所谓的争议!而成为事件的本身是需要内容和复杂的情节来构成。这种情节在所在的国家又要显得稀缺,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焦点。

与此同时,从品牌的角度来看,至少他们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做到了有效的差异化,品牌是一种承诺,它承诺了这种不同的体验,以半年一换主题的方式承诺了对顾客的价值兑现,这也恰是品牌建设过程所需的。这种动态的过程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互动,病毒式传播不过如此。

浅谈政治教学与新课改的冲突 篇4

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生活经历、学习基础等实际, 只从教者本身的角度出发, 准备和组织教学, 搞“一刀切”, 因而造成课堂上“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显得很吃力, 学生却无动于衷, 失去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网络上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但由于一些教师盲目自大, 先进的经验不去学习, 固步自封, 墨守成规, 使一些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发挥最大效益。作为教师, 应根据教情和学情, 充分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又要跳出教材和教参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 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 适当拓展延伸;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有机地进行糅合, 发挥每个资源的长处和优势, 为课堂之用。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一些教师由于对这一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以为新课改追求的是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己去合作探究, 教师就解放了, 无需教师去准备和组织, 于是片面追求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了。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在课前精心组织、准备和安排, 并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安排活动。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巡视课堂, 发现问题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指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着手点,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弱化学生群体效益

就学生方面来说, 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 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当听众, 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就教师而言,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 选取合作学习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合作性和可评估性;其次, 对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要适当, 起点不宜太高,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侧重地实现一类或两类目标。

四、忽视批评指正的功效

政治冲突 篇5

关键词:安全;政治安全;网络政治安全

对于政治安全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有很多,可以说从不同的层面对政治安全进行广泛的探索,因此对于什么是政治安全,如何给政治安全进行定义,本文主要对政治安全进行这样的定义。国家安全是包括传统国家安全和非传统国家安全,而文中的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2014年4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而其中就明确指出政治安全处于国家安全体系之中。

一、何为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的定义目前的学术界对其定义主要是要素构成说,政治安全的定义可以这样认为:政治安全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政权和人口的安全,具体来讲就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结构的稳定,消除各种国内外的不安定因素,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不受外部势力的破坏和威胁,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可见政治安全对于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居于核心地位。

二、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

(一)网络的政治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网络媒体的更新,以及其在政治领域层面的普遍使用,对网络领域的政治安全治理提出了艰巨的任务。网络时代的国家政治安全相较于传统的国家安全具有一些不同的体现时代性的特点和影响。将网络与政治安全联结起来分析,网络存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是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地传递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政治主体中传递不同的政治信息,其次具有政治参与功能和政治监督功能,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在政治信息的传递中起到中枢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效应。

(二)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冲击

大众传媒可以发挥着自身的政治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具有复杂性,但这些因素总体可以归纳为国内和国际两个要素。在国际的政治活动中,网络可以削弱国家主权安全、危害国家政权安全、威胁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破坏国家信息安全等等,通过这些方式网络对国际政治安全的冲击不断加大;在国内政治活动中,网络同样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对民族的分裂以及一些突发性的网络事件,或网络推手对走过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因此网络从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在不同的范围交叉着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对国家政治安全形成巨大的冲击。

三、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网络的政治功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对我国的政治安全的冲击主要表现为: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使得信息文化传播呈现出周期短、速度快、数量大等特点,使得我们在接受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网络也为境外敌对势力的攻击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网络谣言引发的公民恐慌,对我国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程度的哄乱,进一步的威胁国家安全;网络化彰显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冲击了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提供并传播不同的多元性的价值观的威胁,弱化我们的集体意识,凸显个人主义,激发个人欲望的膨胀和主体意识的爆发,对当前我国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树立起到阻碍作用。

四、网络时代维护政治安全的思考与对策

维护网络时代国家的政治安全,应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新的国家安全观,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和政治安全,保卫国家安全。

(一)加强网络政治安全的国际合作,建立预警机制

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不只是我国单独存在的问题,政治安全是国际社会中广泛被注重的议题,同时在网络时代,政治安全也呈现出国际化、复杂化的趋势,因此面对共同的挑战,国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主体性作用,制定维护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的相关的制度和对策,积极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公约,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共同维护国际政治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加强网络政治安全的制度供给

网络作为一种新力量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威胁作用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制约,对其进行一定的规范并加以引导。

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制度建设。弥补网络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稳定性,网络应发的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利益诉求的扩大化,因此要想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合理运行,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给政治主体一定的保障,有利于清理网络空间的不和谐因素。

其次,要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完善基本的法律法规。网络政治安全同现实的政治安全是一样的,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一定的便利性,但同时也给了公众很大自由和空间,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与我国当前相关的网络立法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性,这就为一些敌对势力留有一定的空隙,因此,必须加强立法为网络政治安全保障创设环境。

最后,要加强网络人才的培养,提升网络技术,这是维护网络政治安全基础工程和重要举措。公民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具有密切的關系,对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进行培养提升公民意识,提升网络时代公民的网络政治意识,树立公民权力义务意识,培养政治责任,为国家政治安全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合法性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训练功能探析[J].学术论坛,2011,(8).

[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1.

政治冲突 篇6

关键词:矛盾,冲突,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不断提升, 现实矛盾和利益纠纷客观存在。作为企业基地管理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有时甚至还要面对一些激烈的冲突事件。如何平息冲突, 缓和氛围, 有效协调和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 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履职能力的重要考验。

一、在矛盾冲突事件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的特性

一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不同。冲突事件的当事方矛盾突出, 分歧较大, 情绪火爆, 通常不易调解。而且冲突事件发生后, 极易引发舆论关注, 成为社会焦点, 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企业基地管理工作是直接面向职工群体和辖区居民, 工作对象容易扩散, 冲突事件也容易被传播。

二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不同。冲突事件可能存在转化因素, 处置不当或者不及时, 随时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 容易导致矛盾演变升级, 冲突事件有发生质变的可能。尤其是涉及到房产、拆迁、医疗、水电、物业、环境、邻里关系、企业改制、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 事事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有些问题比较敏感, 容易引发冲突。

三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不同。冲突事件的化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沟通, 需要多部门协作, 解决起来需要运用一些综合手段, 甚至还可能涉及到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而不仅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

二、在解决冲突事件时要特别注意工作技巧

一是要准确把握时机, 选择适当时候有效介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大多数冲突事件爆发前都有先兆期, 如果能在矛盾初期及早介入, 并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协调解决问题, 矛盾因素自然被化解, 就不至于继续发酵引发冲突。但也有一些冲突事发突然,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来不及介入, 就已经形势突变, 矛盾各方情绪被激发, 处于亢奋且不理智的状态, 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而这种状态恰恰不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时机, 此时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尽快控制现场、平息冲突, 最大程度地避免矛盾升级愈演愈烈, 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制造出新的纠纷和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能陷入被动场面, 必须要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 敏感的言语感知能力, 以及情感疏导能力, 抓住每一个有利契机切入进去, 从而了解情况, 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赢得机会。

二是要站稳公正公平立场, 换位思考应对问题。选择怎样的立场,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否能被冲突各方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调解初期大多保持中立姿态, 这样做不至于让冲突各方认为有失偏彼, 才有可能争取基本信任。而随着调解工作的不断深入,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就要灵活应对, 以理服人, 有时候还要学会“话说两头”“理向两边”, 实实在在兼顾各方利益, 进行正确疏导和教育, 才能起到实际作用。以常见的邻里纠纷调解工作为例, 冲突双方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各执一词,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在这种情况下,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若是轻易发表言论, 肯定一方, 或否定一方, 都有可能碰一鼻子灰, 或者把自己置于“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而分头了解情况后再来展开调解工作, 效果就会好很多。当然,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万能的, 很多情况下, 单纯的说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在。所以, 对于冲突个体一定要了解其经历和诉求, 对于冲突群体一定要了解其关注和焦点, 这样才能够感同身受, 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问题, 正确研判形势变化的趋势, 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

三是要找准关键人和关键点, 不做盲目说教。无论是个体冲突, 还是群体冲突, 都与“人”的因素分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 所以, 必须抓住整个事件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或最具影响力、号召力的“关键人”或者“关键点”, 找准突破口, 重点做好做通“关键人”的思想工作, 充分解读政策法规, 认真分析利弊得失, 以案说法, 以情感人, 引导“关键人”成为“明白人”, 让“明白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代言人”, 并在冲突各方中去发挥作用,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群体性冲突事件中, 多数都有发动者、牵头者或组织者, 找准了这些“关键人”, 就是牵住了“牛鼻子”, 而不是遍地散网, 广泛说教, 盲目作为。

政治冲突 篇7

一、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人作为自然产物的生命, 逃离不了自然的阴晴圆缺。在长长的岁月中, 便产生了感情的上下起伏, 人们称之为情感规律。而每一次上下起伏, 带给我们的都是带着痛与伤的心理冲突。既然无法选择与逃离, 那又当如何去把握情感规律, 如何应对心理冲突, 如何走过生命中的弯弯绕绕呢?

1.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 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 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 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 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 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 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 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在当代, 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 确立人的主体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2. 重视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 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 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因此, 多年来, 宝光集团党委根据职工的实际需要,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采用“职工思想动态反映”的方式, 让职工把堵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并给予最合理的解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就如同医学角度的心理疏导一样, 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个体, 同样可以视为病人, 只不过这种病人不是生理上的病, 而是思想上的病。当然, 思想上的病与心理上的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 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也要从心理和精神角度来分析, 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让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当然, 心理和思想是有机统一的, 也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可以想象, 一个思想觉悟很高的人, 在出现了心理问题以后, 也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与其觉悟不相称的行为举动来。同样, 如果一个人只是心理健康, 而思想觉悟很低, 那他的行为举动, 也难免会产生负面效应。

3. 把握情感规律。

情感规律, 简单的讲就是人的情感波动的周期性。人是高级动物, 所以必然也受到生物钟的支配和影响。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 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 故认为其周期振荡节奏是内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内独立进行。生物钟的存在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它能使生物与周期性的环境变化相适应, 特别是一些对生存和繁殖关系重大的, 如迁徙、觅食、交配、生育等, 以至作出提前安排。然而生物的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限度的, 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随外界的周期性, 当偏差太大, 外环境变化造成刺激过强过弱, 以致使生理振荡变为越轨的自由运转, 从而干扰了时钟的正常运转时, 就会造成个体不同器官内部节奏位置的紊乱, 破坏有序的合作, 会引起某些疾病。所以, 思想政治工作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宜, 把握好情感规律, 切不可急躁冒进、强行灌输。

4. 化解心理冲突。

按趋避行动可分成三类:一是双趋冲突, 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 都想趋之, 但二者不可兼得, 难以抉择;二是双避冲突, 即左右两难。两件事都有排斥力, 都力求避免, 但必须择取其一, 难以决定;三是趋避冲突, 即进退两难。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 容易抉择;目标冲突, 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 难以抉择;行动冲突, 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 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 要达到最后需求, 有不同目标, 但又顾此失彼, 不能抉择。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 有家庭的层面, 有事业

的层面, 也有社会的层面。在不同层面中遇到的问题, 都需要个人选择判断。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情感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企图用意志支配情感, 但事实并非如此。情感不仅是自然发生的, 而且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它是与你的生活欲望结合一体的。当我们试图将它成为可能时, 就会产生心理冲突, 由此产生痛苦、烦恼、焦虑、紧张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5. 加强自身修养。

俗话说“说破嘴皮子, 不如做出好样子”。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去感化人、引导人。那么如何做到率先垂范, 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形象呢? (1) 要在加强党性修养中提高精神境界; (2) 在工作中要恪尽职守; (3) 在工作中发扬民主作风; (4) 在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 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尊重情感规律, 突出人文关怀, 化解心理冲突, 做好心理疏导。

1. 因人而异, 细分定位。

思想文化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非正确的思想必然去占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中, 而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去开展。因为党员干部也是来自各个群体,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恐怕也不可能有纯而又纯的党员干部队伍。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群体的复杂化, 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而应该针对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办法, 像营销学上对市场与客户的细分与定位一样,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可以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办法, 高效而简捷的开展。如将广泛宣传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等, 使大家普遍受到教育, 思想得到提高。比如把谈理论与做实事相结合。讲原则、讲政策,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总之, 要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继承传统精华, 创建新方法, 提高说服力,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 以人为本, 辩证施治。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坚持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 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 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 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采取妥善方法解决人们出现的思想情感问题, 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想,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把道理、知识等说明讲透, 也要在行动上做出表率, 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动人;既要严格管理, 严格教育, 严格要求, 也要讲“人情味”, 关心谅解, 入情入理。僻如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就需要针对战胜经济困难信心不强、精神不振、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 引导人们看到主流、看到机遇、看到希望。做好增强信心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需要开展经济形势教育活动, 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 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3. 创新机制, 完善制度。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灵魂。时代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丰富性是内容创新性和工作机制创造性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唯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 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落实中创新, 在创新中落实, 把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得扎扎实实, 也做得生气勃勃。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一是内容的创新, 大胆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向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活动, 争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方法的创新, 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介, 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多用群众语言, 多用生活语言, 把问题讲清讲透, 讲到点子上, 打动人, 说服人。三是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自上而下贯彻, 还要有自下而上的建设,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独立性和存在价值的基本要求。要形成双向互动的模式, 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4. 以情感人, 以制服人。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制度, 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应用和完善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好的效果。要建立完善的政治工作综合管理体系, 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建立综合管理体系, 就是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 党政同心协力的, 专兼职相结合的, 党政工团等组织齐抓共管的, 全体党员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在完成经济任务、政治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发展。

总之, 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开展, 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信”,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要强化时代意识, 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强化创新意识, 要研究和把握好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 要强化科技意识, 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 帮助人们清除头脑中不科学的思想观念。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 努力解决人们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这些深层次思想问题。只有这样, 当我们遇到各种严峻困难的时候, 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去解决困难, 渡过难关, 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效的作用。

政治冲突 篇8

关键词:思维冲突,学习动机,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智育和德育双重注重的学科, 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如何实现教学合一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呢? 我认为起始点是冲突—————制造认知、思维的冲突。 好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激情的课堂, 是思维碰撞的课堂, 是思维冲突的主阵地。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 当学生出现思维混乱时, 引导他们冲出重围, 获得真知, 实现一堂政治课教的目标和学的动机的有机结合。 教师应该如何制造这个冲突呢?

1.制造与学生生活境遇不同的情境冲突, 激起思维的千层浪。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就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最真实的, 而当教材相关内容的情境与自己生活境遇相矛盾时, 这种思维冲突是最深刻、最震撼的, 迫切使学生产生想解决的冲动, 这种碰撞最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讲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内容时, 我创设了两个生活情境, 一个是人们生活中遇到大米、肉类价格变动、新款苹果手机高价上市老款收机降价、汽油降价的出现各种不同反应;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境遇没有多大认知冲突, 大家很快就引申出教材中需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的相关知识, 反应也不激烈。 但是当我讲到第二个情境时, 整个班级气氛就带动起来, 争论就开始了。 我创设的情境是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买涨不买跌的现象存在? 教材中需求定理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成熟? 需要完善? 这个情境既与日常生活常识相矛盾, 又与书上理论知识不统一,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触动原有的认知结构, 产生心理上的不满足感, 一种想学的动机和行为随之表现出来。 在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后, 我趁学生在矛盾重围无法突围时予以引导解释, 抛出“预期价格”概念, 趁机帮助牵引出来, 学生豁然开朗,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对政治课的兴趣。 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教师教学中对知识目标要求的多方面性和学生对知识理解多层次性的统一。

2.把握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冲突, 创造思维的和谐美。

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课堂, 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课堂, 应该是使预设和生成美妙邂逅、携手共进的课堂。 这要求教师要一方面进行有艺术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这个预设能使教材知识不断地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冲突, 使学生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 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 焕发出政治课堂的生命活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捕捉潜在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一点质疑、一些想法的瞬间亮点、一个错误、一丝丝创新, 甚至是瞬间消释的一个节外生枝都可以见机而作、充分利用。 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 心情是愉悦的, 思维是开放的, 能即时性的、不断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有新的感悟和获得, 使课堂教学更延伸, 更灵动, 有更多的超越。

如在讲《政治生活》关于党的相关内容时, 我的预设是通过列举几个典型的党员先锋模范的事迹这个小切口, 正面引导学生, 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后, 并趁机得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为民等一大块理论知识和道理。 在实际探究中, 很多学生很认同, 但是也有学生提问:“老师, 你列举的是少数的优秀党员, 我们所遇到的听到的似乎党员的腐败、滥用权力更多, 你怎么看? ”有的学生一下子说出很多典型人物并带有事迹, 课堂瞬间热闹起来, 我也兴奋了, 一方面我看到了“生成性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我想着怎样把它转化为新的预设, 并激发学生更多的生成。 我第一步结合习近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和取得的成绩确认学生所讲问题确实存在, 第二步提了几个问题:“大家对这些党员如何评价? 预测他们结果会怎样? 带着大家的期望, 你心目中的党员模范应该是怎么样的? 作为一个青年学生, 你能做些什么? ”让学生讨论。 学生思维很活跃, 也很开放, 一节课下来不仅实现了预设目标, 而且在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执政党的信心, 让他们明白作为学生肩负的责任, 公民意识和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期待深入心中。 通过这个节课证明, 预设和生成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尊重和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的统一, 能体现课堂的和谐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起始点就是要有思维冲突, 制造思维的冲突契机其实很多, 如把握教材知识的共性和学生认知的个性冲突、 教师设计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冲突, 等等, 这需要教师具有制造思维冲突的想象力、发现冲突的敏感度和利用冲突契机的魄力。

可见, 上好一堂的思想政治课, 就要处理好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让教师教得有效率和学生学得有兴趣, 让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实现和谐统一。 我认为探索课堂“思维冲突”是起始点, 十分有必要, 会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4月第4次印刷.

政治冲突 篇9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 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群众史观”时, 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 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 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所以, 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 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 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 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 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 “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 显得矮小, 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 则根深叶茂, 生机盎然,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 到了独立考试时, 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 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 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 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 根据教材内容, 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 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 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 要让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联手”, 就要让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展开讨论。这样才可能出现智慧火花的碰撞, 才可能出现观点的正面交锋。在网络上我们也会经常看到, 许多专家建议教师应事先确定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 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都能激发自己的潜力, 同时体会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

政治冲突 篇10

一、提前诊断认知冲突,思考可预设的认知冲突的最佳呈现方式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为确保不上“糊涂课”,教师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前诊断并挖掘学生潜在的认知冲突,从“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和学生需要掌握些什么”开始思考可预设的认知冲突的最佳呈现方式,为创设一个化解认知冲突的有效机制做足基本功。

二、设置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化解认知冲突的内驱力

1. 制造知识陷阱,暗设认知冲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而原有认知结构不一定都是清晰的,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引诱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这种制造知识陷阱,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对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防止学生错后再错,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时,笔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箴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防盗和防伪水平日益提高的根源要“归功”于小偷和造假者了,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用这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生动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接着,笔者假装一本正经地发出感叹:既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那么矛盾越多越好啊!但有少数学生听出“名堂”,产生认知冲突并提出质疑,新知识点从中得到渗透。

2. 创设矛盾情景,诱导认知冲突。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动。基于此,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矛盾情景,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可以使其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力量,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诱导认知冲突,并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例如,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笔者播放小品《信佛的母亲和读高一的女儿》,对话如下:

母亲:好孩子,明天是法门寺重新开放的好日子,你跟我一块去进香吧。(呵护状)女儿:妈,我不相信佛教。(口气斩钉截铁)母亲:傻孩子,信了教,菩萨就会保佑你的,你必须要信教,这件事由不得你了,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明天必须跟我去。(强硬口气)女儿:我不想去,政治书上说世界上没有神仙,我劝你也不要信教,我不许你出门。母亲:法门寺的烧香活动又不是“法轮功”,怎么不能去?政府为了保证进香活动的安全进行,派出大量警察维持秩序,这说明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口气非常肯定)女儿:我是共青团员,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法门寺向广大信徒宣传无神论。母亲:那不行,法门寺是烧香拜佛的地方,怎么能在那儿胡说八道呢。如果有机会,我去你们学校里宣传佛教教义,让菩萨保佑你们。(生气震怒既而示意关怀)。

看完小品,学生开始纳闷了,究竟该赞同母亲的做法还是该赞同女儿的做法?究竟我国的宗教政策是怎样的?该矛盾情景的创设,诱导了学生认知冲突的产生。这种认知冲突,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必然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 争辩时政热点,激发认知冲突。政治课教学不能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学生在热点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常常带有社会性,任何忽视学生社会性的抽象空洞的说教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厌倦和心理上的拒绝;二是因为许多热点问题都和教材内容有关,而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产生的某些差异,正是学生想透彻理解的东西。如果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敢涉及或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不透,不能自圆其说,学生自然就不会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样不仅政治课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还有损政治课教师的形象和威信。这就启示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努力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营造有利的教学时机。例如,在学习“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近年来高官下马情况一览表》《药厂一职工高纯:我与郑筱萸较量了12年》等基本素材显示出来,借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的辩题抛砖引玉:在司法机关强调慎用死刑的今天,究竟巨贪该不该杀?在学生唇枪舌战的过程中,笔者运用巧妙的疑问,富有心机的点拨,最终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贪官敢贪能贪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的外因就是我们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高官下马的数据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但是它还不尽完善,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至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像“众星捧月”般地凸显出来并得以解决。

4. 巧引其他学科,隐布认知冲突。为了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灵魂”“筋骨”而缺乏“血肉”的状况,凡有利于讲透基本原理、隐布认知冲突,并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理解观点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都可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的“灵魂”作用真正落实到教学中。例如,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笔者基于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经验,向学生略为介绍了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及其作用。当笔者谈及道尔顿的物质观的时候,立马遭到学生的反驳。在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喜悦之际,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要懂得辩证地分析问题,并认识到用哲学的智慧来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大有裨益。

5. 借助实践探究,引发认知冲突。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因此,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消化、巩固,同时把在社会实践中所看到的问题、引发的认知冲突带回课堂进一步探讨大有裨益。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要求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见解。因此,借助实践探究,自己发现认知冲突,自己化解认识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例如,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育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生活,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暑期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印发给每个学生。从学生上交的调查表中,笔者选取了三份,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所阐述的观点举出同学中及其家庭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它们有什么消极作用,怎么加以克服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在学到基本观点的同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个人消费更科学、更合理,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三、构建弹性冲突命题,鼓励学生临时性认知冲突的生成和探究

提前诊断认知冲突,思考可预设的认知冲突的最佳呈现方式,这种设置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但教与学是互动的、发展的,学生的认知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课程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临时性认知冲突,如果教师能够善待“意外情况”“节外生枝”,及时对学生临时性认知冲突的生成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构建弹性冲突命题,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例如,笔者在讲“商品”时提问学生:“准备出卖的房屋是不是商品?”学生回答“是”,而且原因阐述有理,但学生马上又提出一个问题:“出租的房屋是不是商品呢?”在讲“企业”时,笔者曾举过一个例子:“学校是不是企业?”学生很快回答“不是”,但马上有人提出:“那么私立学校是不是企业呢?”如果教师以“以教材为准”等理由挡回来,那么学生也不便于继续争论,这就会回避和掩盖许多有价值的联想、疑问及思索,从而弱化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冲突与冲突管理策略 篇11

关键词:冲突,管理,策略

一、正确认识冲突

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生活方式、利益、性格、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导致的彼此抵触、争执、甚至于相互攻击等行为。

组织冲突的动因与危害, 不同的管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是传统的冲突危害论。这种观点认为组织出现冲突, 本身就意味着组织内部的机能失调。由于组织机能失调、非理性、暴力、进而产生更多的破坏性的冲突, 同时冲突又给组织带来消极因素与影响, 从而影响组织的健康发展, 因此组织要尽可能避免冲突。另一种是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管理学家认为, 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产物, 冲突不可能消除, 有时冲突甚至还会给组织带来好处, 因此应该坦然接纳冲突。这一观点承认冲突在组织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三种观点, 就是我们所说的冲突矛盾论观点, 即相互作用观点。与人际关系观点相比不是被动接纳冲突, 而是强调管理者要鼓励有益的冲突。

二、冲突与管理绩效的关系

冲突与组织管理绩效之间存在十分重要的关系。管理者掌握和尽可能地控制组织中的冲突水平, 对于组织管理绩效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下图中冲突程度处于A点时。如果一个组织中冲突的水平从少有上升到相当的合适程度时, 则说明管理者可能比较开放, 在想方设法努力改进组织的管理功能与效果, 鼓励争论和争议得以获得有效决策, 证明组织的管理绩效在通过对冲突的处理中不断地得以提升;如冲突程度处于B点时。但当组织中的冲突多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则组织内部肯定是乌烟瘴气、勾心斗角, 组织的管理绩效也就无法考量了, 这种过度的冲突导致组织管理功能失效和组织管理混乱。如冲突程度处于C地啊时。绩效与冲突频率程度如下图所示:

对于组织和组织的管理者来说, 冲突需要适当的控制与利用。管理者不可能避免所有的冲突, 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冲突, 但应当努力将冲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可控制的水平, 以促进组织的变革并且使得组织受益, 通过冲突的处理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认识冲突的性质。对于建设性的冲突而言, 它可以使组织中存在的不良功能和问题充分显露出来, 通过处理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和演化;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和对组织自身弱点的检讨, 使组织的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更有利于促进和鼓励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但对于因认识等方面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而引发的员工、管理者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冲突, 则会对组织造成组织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破坏性冲突是组织内部极其严重的内耗, 这种内耗对组织的管理绩效带来的伤害也是严重的。所以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冲突, 一方面还要防止和控制出现后果严重的冲突。

三、冲突的类型

(一) 角色冲突

由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成员是交叉混合的, 就必然出现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的角色冲突。出现角色冲突的正面影响可以满足员工在友谊、兴趣、归属、自我表现等方面心理上的需要, 使得组织内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与融洽, 从而增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自觉维护组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但一旦出现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冲突, 则会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强调竞争的情况下, 非正式组织可能会认为这种竞争会导致成员间的不合, 从而抵制竞争。正式组织往往会要求成员行动保持一致, 这很有可能压抑个人才智, 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最终影响组织的工作绩效。

(二) 权力冲突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一般以直线主管或者智囊参谋两种不同身份出现。管理实践中这两类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重要原因。直线关系是简单的指挥与命令关系, 具有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智囊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 具有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在管理活动中保证命令的统一往往会忽视智囊参谋作用的发挥, 这种智囊参谋作用的失当, 又会破坏统一指挥原则。权利冲突容易导致出现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互相指责, 相互推诿责任。

(三) 目标冲突

组织活动和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团队, 因此团队起汇聚各种信息、加强人员交流、协调部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 而这些成员既有个人的行为目标, 也会代表不同集团或者部门的利益。在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组织中, 利益目标又很难取得一致的情况下, 团队成员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会直接导致和影响团队的统一行动, 致使组织的管理效率严重下降。

四、冲突的原因分析

分析组织冲突出现和发生的原因, 就是分析和认识组织中冲突产生要素之间的差异。只有明白了冲突发生的原因, 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冲突。管理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冲突是目标差异、权力争夺、相互牵制和资源稀缺。

(一) 目标差异

在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由于利益基准取向方面的差异、相同部门的人员由于价值标准的差异, 都可能对组织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形成不同的观念并且由此产生冲突。产生部门会因为关注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市场部门则可能关注的是销售与对客户的响应。这些目标差异是导致市场部门和生产部门经常性产生冲突的根源。

(二) 权力冲突

权力冲突一般容易在组织中的多个部门与个人之间形成。在管理实践中, 组织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管理者和部门为了强调对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影响力而发生冲突。在组织中很多情况下权利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资源以及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获得更多的权力就同时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为利益为目的最终获得更大权力而产生的冲突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三) 相互制约与牵制

在一个组织中任何个人与部门都不是独立的, 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个人、群体、团队、部门之间相互关联, 潜在的冲突就必然存在。在一个团队, 只有所以成员的任务完成才表明团队的项目完成, 如果个别成员出现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的情况, 那么其他成员的工作任务就会受制于最慢的个别成员, 就会在团队内产生冲突。

(四) 资源短缺

管理活动是一个充分利用资源 (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 使得组织活动有序运行的过程。当组织内、外部资源越来越少的时候, 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复杂、矛盾也会越来越集中, 管理难度相对增大, 冲突必然越来越多。

五、冲突的管理策略

充分认识冲突类型和分析冲突产生原因的目的, 是做好冲突的管理和控制。从冲突发生的原因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来看, 冲突控制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个人冲突的控制策略与组织冲突的控制策略。

(一) 个人冲突控制策略,

1. 分析冲突原因

在管理实践中大部分的冲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或者相互误解而引起。如一个班级中农村同学与城市同学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同学之间多少都存在差异, 交流不当就会发生冲突。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加人们对冲突原因的认识而有效化解冲突。一旦冲突双方认识到他们冲突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同的表达习惯, 他们可以想办法使交流更加有效。组织中也会存在个性差异的冲突。如风险厌恶型的员工可能会对那些风险偏好型者的行为不可理喻, 而喜欢冒险的员工则抱怨对方古板不思进取。

2. 充分了解冲突当事人

管理者处理冲突问题时认真调查冲突当事人非常重要。卷入冲突的都是什么人?冲突的兴趣和利益是什么?双方价值取向、人格特点怎么样?资源因素如何?管理者如果能够花费一定的功夫看清楚这类问题, 并且站在双方的立场上秉公处理, 则成功化解冲突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3. 选择自己的立场

根据冲突的不同情况管理者要妥当选择自己处理冲突的立场, 同时还要正确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冲突。当冲突不可避免时, 管理者可以采取回避的方式, 以漠视或者无视冲突的态度, 暂时从冲突中抽身、或者置身事外, 等冲突双方冷静下来后或者当时机成熟时再处理。当冲突双方情绪激动需要时间恢复平静或者处理冲突带来的潜在危害超过冲突解决后获得的利益时, 采用这一策略非常有效。

当冲突的核心问题不是太重要, 或者需要为以后的工作树立信誉时, 可以采取迁就的策略来处理冲突。即放弃冲突一方利益满足另一方的需要来维持双方的关系, 使冲突得以化解。有的冲突发生时在处理和化解时, 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行政、权力等强制手段, 迫使一方或者双方让步, 以满足组织需要。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职权, 当需要对重大事件迅速做出决策、决断, 或者处理冲突的方法别人赞同与否并不重要时, 这种强制的方式往往会取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个人之间的冲突一般都是在双方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得以解决。所以处理冲突问题时要目的性明确, 通过处理冲突最后达成一致, 妥协和合作的方式也是在处理冲突时常用的策略。妥协是要双方都做出让步的一种权宜之计;合作则是通过双方认真分析, 深入沟通, 最后重新选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双方都满意的方案, 这是一种最好的冲突处理方法, 即双赢。这种策略就要冲突双方理智的对待冲突。

(二) 组织冲突的管理策略

冲突能反映组织的结构或者组织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可以通过变革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冲突。

1. 改变组织结构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变革来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体系, 重新组合工作团队, 以提高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程度, 保证组织内部顺畅的沟通, 增强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如当原来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时, 也可以采用项目小组等形式来进一步缩小组织规模, 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以减少组织的内部冲突。

2. 重塑组织 (企业) 文化

组织文化很多情况下是导致严重冲突的根源, 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改变组织文化来解决冲突。如要创建一个自我管理的团队, 就需要相对的淡化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和权力意识, 如果还要继续强调下级服从上级的规范, 则必然引起冲突。在解决冲突过程中, 需要个人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时逐步改进组织规范和价值观是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

我们认识与处理冲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因此对于冲突的解决、处理, 一定要从组织的全局共同利益出发, 从有利于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出发, 从公正、公平的心态出发, 理性地去解决冲突。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对冲突的处理, 全面提升组织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对冲突的解决真正达到管理绩效上水平、上台阶的目的, 使组织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雌激素临床应用的体会下一篇:中国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