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冲突

2024-09-11

女性冲突(共6篇)

女性冲突 篇1

0 引言

《婚姻保卫战》的播出,“女强人”、“家庭煮夫”这类词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在当下的社会中,两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是男强女弱,但现在男女势均力敌,甚至女强男弱,女性占有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她们承担的压力也就越来愈大,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已成为职业女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 概念解析

1.1 职业女性

职业女性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女性在社会上获得在时间、地点以及工作内容上有限制要求的工作,并根据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和一定社会地位。[1]

1.2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进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角色冲突分为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和多种角色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在内部形成冲突。

2 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表现

2.1 家庭

由于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男性往往习惯于扮演家里“顶梁柱”的角色,在外打拼,而在家务中甘当配角,所以“贤妻良母”的身份就成为女性所特有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甚至成为所谓的“女强人”,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促使男性不得不逐渐强化自己的家庭角色意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但他们往往是不情愿的,更不可能积极主动与女性配合共同分担家务,就像《婚姻保卫战》中的郭洋,失业后呆在家中,他就始终认为他不是吃软饭的,怎么能让一个女人在外赚钱养家,自己变成“家庭煮夫”,所以他在做家务时始终是被动的、不情愿的。在工作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相对的在家陪伴家人的时间就会减少。作为已经身为人母的职业女性,有可能每每回到家中时孩子早已入睡,早上在孩子还没有醒来时就已经外出,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母爱的缺失,也会造成与孩子的慢慢疏远。还有就是照顾老人,作为女儿、儿媳的角色,再加上传统思想观念,女性理所当然的要担当起照料老人的责任,但是由于受自己事业的影响,相对来说投入的时间、精力、感情等各方面就会减少,有时再加上父母、丈夫的不理解,可能多多少少的都会有一些埋怨,造成作为家庭里承担多种角色的职业女性心理紧张焦虑,做事顾虑重重,引起角色冲突。

2.2 事业

女性走出家庭在社会上谋求职业,大部分的人是为了生存,还有少部分的人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由于女性自身的一些生理特征的制约,有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不招女性,这也难免给女性在就业、晋升、自身发展中造成很多不便因素。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政协委员张晓梅曾经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提案:女性经期应有法定休假。这个提案对于女性来说绝对是一个莫大的照顾,但是在就业找工作时我觉得有可能又会成为一个阻碍。所以,女性为了达到目的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心血、精力和汗水。

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女性就业只占整个工业人口的39%。近年来下岗职工中,女性占了60%左右,女性失业率大大高于男性。[2]所以,她们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认识到不能停顿,不能松懈,必须努力学习,更新自己的技术和业务知识,以避免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被淘汰。这样使她们的身体和思想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产生巨大的生存焦虑和压力。

3 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对策分析

3.1 女性自身观念的改变

Gottfried和他的合作者对有关母亲工作与孩子发展的历史研究证明[2]:母亲工作与孩子的发展并无直接关系。单纯看母亲是够工作而研究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实在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孩子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对孩子照顾的质量、家境、婚姻状况、工作系统系和其他相关变量。相反,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却常常被忽视了。所以,从这点来说,女性应该自己去工作,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并让男性积极的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共同担负起家庭的职责。职业女性在观念改变的同时,也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在工作角色中需要的各种能力,从而缓解女性就业难的现状。

3.2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主要是夫妻双方的相互理解,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家庭中的事务,不能完全依赖于一人,丈夫可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替妻子做家务,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认为男人天生就是干大事的不应当操心这些琐碎的家务事。如果双方父母有能力照料孩子,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助照看一下小孩,反过来如果父母需要照顾,家人可以相互调节一下时间来进行照料,或者可以通过雇佣保姆的形式来减轻来自家庭事务的负担。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畅导夫妻双方共同分担家务,共同教育子女,共同照顾老人。

3.3 单位支持

我国针对妇女的社保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有的单位对于职业女性的怀孕、产褥、哺乳、养育这一段时间的假期是很反感的,有些私企甚至一发现怀孕就采用各种方式让她们辞职。因为有些小的私企不像大公司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他一般都是一个人干几份工作,所以三个月的产假对单位来说就产生了职位空缺,不可能再临时招一个来暂时弥补空缺,这样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所以单位应该对职业女性的职位做一个规划,例如:几份工作由两个或者三个人干,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在其中一个人需要休假时,这一个人的缺失就不会造成企业运行的断层。另一方面,单位应该相对的减少女性的加班次数,让员工在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员工要去幼儿园接孩子,那么就可以提前下班。让他们能有多一些的时间来照顾家庭,这样也有利于刺激她们更好、更努力的工作,因为比起工作时间,我认为工作效率是最重要的,每天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来上班,工作起来才更有干劲。

总之,工作和家庭是所有人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对于许多“上有老,下有小”的职业女性来说,协调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有助于缓解由此给自身带来的压力,从而使自己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要:职业女性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她们的角色冲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事业,二者的难以调和就给她们造成了一些困惑和压力。如何做到家庭与事业兼顾,这就需要得到家人、单位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职业女性,角色冲突,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职业女性如何摆脱角色冲突的困惑.理论观察,2008,05.

[2]吴海艳,李耀锋.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对策分析.甘肃农业,2006,10.

[3]陆佳芳,石勘.工作家庭冲突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02.

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情况调查 篇2

关键词: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

一、前言

工作家庭冲突是来自于工作和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互不相容的现象,是一种角色间冲突的特殊形式[1]。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步入工作的行列,工作家庭冲突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仅干扰了职业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对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进行调查,在一方面可以了解其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另一方面为有效降低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为提高广大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铺垫。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抽取福建省三明市职业女性200名,最终获得的有效问卷为163份。其中已婚92人,未婚71人;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55人,大专56人,本科52人;年龄30岁以下的为96人,31到40岁的为35人,大于40岁的为32人;初级职称为11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为48人。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2]对其施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处理,具体运用描述统计法、独立样本t检验法、方差分析、事后检验法。

三、结果与讨论

(一)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描述性统计

对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进行描述性统计,其工作家庭压力冲突维度得分为(11.43±3.60),家庭工作压力冲突维度得分为(9.63±2.84);家庭工作时间冲突维度得分为(8.21±2.40);工作家庭时间冲突维度得分为(9.43±2.96)。从所得数据来看,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压力冲突”均分最高、其次为“家庭工作压力冲突”、“工作家庭时间冲突”、其中“家庭工作时间冲突”均分最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得分高于家庭工作冲突,表明职业女性在工作家庭冲突中较多体验到的是工作-家庭冲突,可见,对职业女性而言,工作家庭冲突问题上最困扰他们的还是工作对于家庭的干扰。该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相关研究相一致。职业女性在冲突的形式中,感知到的是压力冲突大于时间冲突。

该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家相对来说是一个温暖放松的地方,不像工作场所那般处处充满挑战,危机四伏,没有一定要完成的任务,家虽然有很多琐碎的事情,但是完成这些琐碎的事是不太费力的更是无压力的,故而即使在琐碎的家务中体验更多的也是一种快乐,而工作总是伴随着压力,并且有一定的难度,还要在规定的时限中要完成,如果在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更多的是带回家里来解决,占用了属于家庭的时间和精力,从未听闻有人家庭的琐事完成不了带到公司去完成,故而职业女性较多还是体验到工作对于家庭的冲突。职业女性感知到压力冲突大于时间冲突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劳动法的普及和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所有行业的工作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故而工作时间是一个比较好控制的因素,而压力是无形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控的,故而较多体验到冲突形式是压力。

(二)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在人口学变量“婚否”“孩子有否”上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学历”“工作时间”“年龄”上用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学历”对工作家庭冲突存在显著影响(F=3.42,p<0.05),针对“学历”在工作家庭冲突上做进一步的LSD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科学历的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显著低于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的职业女性。

“学历”对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有显著影响。随着学历的增高,感受到的工作家庭冲突越小。原因可能在于虽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但随着学历的增加,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点也说明高学历的职业女性相对低学历的职业女性来说,有比较好的冲突应对方式,不可否认该点还和一般高学历女性从事较多脑力工作,而低学历女性则较多从事体力工作有一定关系。因此鼓励职业女性继续学习深造有利于其降低工作家庭冲突。

四、结语

在本调查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整体的取样范围较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大范围的采集样本,对该问题的研究会更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注重如何减少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该取向对职业女性来说是更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Carlson开发,陆佳芳等修订的《工作家庭冲突量表》.

女性冲突 篇3

1.1 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概念

个体在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两个领域对个体有不同的角色期望,当个体面临有分歧的角色期望而又无法进行调和时,个体发现自己如果要服从哪个角色的要求时,必然很难顺从另一角色,即个体无法同时满足不同的角色要求时,就产生了工作家庭冲突。1985年,格林豪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工作家庭冲突划分为两种类型:(1)基于时间的工作家庭冲突,对一种角色的时间投入妨碍了个体满足其他角色的要求而产生的冲突。(2)基于压力的工作家庭冲突,承担一种角色而产生的压力会逐渐损害个体投入到其他角色的注意力和精力。实际上时间冲突和压力冲突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

1.2 工作与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因具有某种地位而被预期要表现的一组行为模式。角色与地位、身份互相关联。每个个体须充当多个角色,担任多重身份,因而每天都会转换多次角色。然而许多角色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空间时间上的冲突;二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三是情感精神上的冲突。

2 职业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的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对赣州市相关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工作的职业女性普遍认为其对工作的投入越来愈大,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也越来越大。这种主客观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工作与家庭冲突的隐患,同时也对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与事业都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与影响。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工作与家庭冲突进行分析。

2.1 工作对家庭的冲突

在市场竞争激烈、经济不景气、减薪裁员事件时常发生,然而总体物价不断上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工作量不断上升。而工作量沉重,收入减少,工作没有保障会对职业女性造成很大的压力。职业女性工作压力增大将直接影响其家庭生活。工作压力增加导致职业女性经常超时工作,或者把工作带回家中做,甚至在休息日也需要加班工作。如此,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减少,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变少,对家人的关爱减少,这样容易造成家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产生家庭矛盾。也有一部分职业女性因工作压力过大但却得不到缓解,转而向家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2.2 家庭对工作的冲突

当代女性虽然已经走入社会创造价值,但她们脑中仍有传统思想的烙印。受传统思想禁锢的职业女性仍把自己当“家庭主妇”,操持家中绝大部分的繁重家务,这样的苦力活消耗了她们大量的精力,使得她们投入工作的精力大大减少。其次,职业女性也经常因家务事情迟到、早退、请假,也会因此而遭受上司的责骂和惩罚,由此影响工作角色的扮演。许多职业女性在自己职业的关键时期,要承担起生儿育女的重任。此时,部分职业女性可能因自己的“使命”而选择离职,依旧在职的职业女性也会因自己的家庭“使命”而和工作抢夺时间和精力,产生冲突。

3 职业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归因分析

3.1 社会因素

3.1.1 传统定性化角色教育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期,女性将家庭生活作为生命的中心和重心。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进行生产,成为职业女性。由于受传统定性化角色教育的影响,女性依然把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务当做自己的使命。因此对她们来说,职业角色的扮演并不只是家庭妇女转变成职业女性的一种简单角色转换,她们仍然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这样她们已经负重的肩上又承载了新的角色。因而,无论女性在社会上取得多大成就,只要没有尽到贤妻良母的责任,她们就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感,但新时期的女性又渴望走出家门,从事职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而时间、精力的有限性,使职业女性要想顾全家庭和工作变得特别困难。可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导致了职业女性角色困扰。

3.1.2 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的限制,职位需求量远远小于劳动力供给量,存在众多失业人员。在竞争强烈的劳动力市场上,职业女性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这使其社会角色压力大大增强。同时,受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并没有把女性必须负担的生育活动和家务劳动当做社会生产的一部分,职业女性工作之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些事务上。这些都加剧了职业女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作家庭冲突。

3.1.3 双重社会评判标准的影响

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社会对不同性别在工作和家庭的角色评价存在着双重标准。对男性只要求事业上的成功,对其家庭角色的要求很低。而对职业女性则要求兼顾家庭与事业,用双重角色价值评价标准去要求、评价职业女性,加大了她们的压力,也很容易造成女性工作家庭冲突。

3.2 家庭因素

3.2.1 繁重的家务劳动及其分配方式

夫妻双方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成员,家务劳动理应由双方共同承担。由于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女性基本包揽了家务劳动。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介入社会生产劳动,使男性开始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但大多数男性在承担家务劳动时,都是不情愿的。因此,家务劳动基本上依旧是女性承担。在外工作一天的女性,回到家里仍需不停地忙碌,容易造成女性身体、心理的疲劳,造成工作家庭冲突。

3.2.2 家人对女性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性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男性不但期望女性是他们的“贤内助”,也希望女性能够帮忙分担他们的生活压力,期望女性参与社会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孩子期望女性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完美地扮演师者、朋友、母亲的角色。

3.3 组织因素

3.3.1 性别歧视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创造价值。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性别歧视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女性在组织中只能从事受苦受累的低层次工作。更有甚者,女性与男性从事同样的工作却得不到同样的待遇。组织的不公平对待给职业女性心理造成重大撞击。

3.3.2 工作因素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代,女性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工作时间长且工作没有规律性,经常加班倒班。如今许多工作对女性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兼有家庭妇女角色的职业女性难以调整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时间碰撞,也经常因自身的技能不能胜任工作而充满忧虑。

3.4 个体因素

3.4.1 完美主义

职业女性希望她们能够同时扮演好工作和家庭角色,这反映了职业女性在角色理想上的更高层次的完美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单个地扮演好工作或家庭角色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是让有着特殊身份的职业女性同时扮演好工作和家庭角色。完美主义追求给许多职业女性在平衡双重角色时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3.4.2 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

我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就是女主内,男主外,操持家务是女人的天职。虽然现代职业女性在生活理想上渴望自立、自强、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尊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她们甘愿以牺牲自我价值的代价来换取为人妻、为人母的心理平衡。

4 职业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平衡策略

4.1 社会方面

4.1.1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倡导男女平等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一方面为更多的女性进入社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减少职业女性就业问题上的竞争压力,缓减她们的工作角色压力。同时,应该在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使女性在进入社会工作时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也能够让男女平等地承担家务劳动,减少女性在家务上耗费的精力和时间。

4.1.2 构建和谐家庭工作社会文化

应该以人为本,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出发,树立工作家庭并重价值观。重建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检讨我们的文化、检讨我们关于工作与家庭的价值观,应纠正“工作为上、家庭次之”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树立“关爱家庭”、“社会性别平等”、“家庭工作两者兼顾”的社会风尚。其次,还应在具体举措上为全面树立“关爱家庭”、“社会性别平等”、“家庭工作两者兼顾”的社会风尚提供保障。

4.1.3 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

要通过公司化的运作创立更多的家政劳务公司,为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家庭服务,从而让更多的职业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4.2 家庭方面

转变观念,调整角色期待。就男性而言,要克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意识,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实现现代男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双重义务。就女性而言,也应当适当地转换角色,并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一些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改变每个家庭的分工模式,让每个职业女性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平衡上有所突破。

4.3 组织方面

4.3.1 弹性工作制度

弹性工作制度是近几年来国外的新话题,随着技术的普及,工作的灵活性更大了。例如:有了电脑,职员就可以在家里把文件打好,再送到公司;电话和手机大量普及,使得公司可以随时随地地联系职员。弹性制度有很大的意义:在城市,它可以错开上下班的交通高峰,节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归自己支配,培养独立能力,发挥主动性并照顾家务事。增强上下级信任,减少同事矛盾。

4.3.2 员工支持计划

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4.4 个体方面

女性工作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职业地位与职业素质的不一致,因此职业女性也必须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以缓解工作压力。同时,在主持家政时,要改进家务劳动方式,简化家庭劳动的内容,从家庭的实际出发理顺家庭内的各种关系,激发家人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如此,能够缓减女性工作家庭冲突。

摘要:本文以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以角色冲突理论为指导,对职业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导致职业女性产生工作家庭冲突的成因,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冲突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职业女性,角色冲突,平衡策略

参考文献

[1]汤舒俊.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0,(06).

[2]王操红,江历明.处于工作、家庭边界的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01):40-44.

[3]刘永强,赵曙明,王永贵.工作—家庭平衡的企业制度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8,(02):85-94.

[4]吴海艳,李耀锋.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6,(11).

女性冲突 篇4

本调查以川南高校为调查范围,选取内江师范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医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宜宾学院五所高校的专职女性辅导员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为98.3%。调查问卷回收后,笔者利用EXCEL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是频数统计和描述性统计。

样本的基本情况表明:几所高校的女性辅导员队伍非常年轻,参加问卷调查的115人中,年龄在26~30岁的女性辅导员占49.6%,35岁以上的女性辅导员只有16.5%。工龄3年以上的占71.3%,说明被试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已婚者占73%,已生育的占47%,可以较好地反映女性辅导员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冲突。

调查结果及分析

女性辅导员的性别特质与理想的辅导员角色要求之间的冲突 调查表明,被试中,“当复杂的工作来临时,我容易顾此失彼,缺乏运筹帷幄的能力”的情形发生的程度平均值为1.92;(总是如此=4,经常如此=3,有时如此=2;很少如此=1,从未如此=0,下同)对此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1.90。(总是困扰=4,经常困扰=3,有时困扰=2,很少困扰=1,从未困扰=0,下同)因此,女性辅导员统筹协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矛盾还有待解决。

调查表明,被试“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我比较缺乏理性分析和冷静处事的态度,容易情绪化”的情形发生的程度平均值为1.81,对此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1.85。相对于男性辅导员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冷静独立,女性辅导员掌控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还有待增强,临危不乱的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在“与男性辅导员相比,您认为女性从事辅导员工作欠缺的是”的问题中,28.70%的被试选择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34.78%的被试选择了统筹、果断决策的能力。

女性辅导员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者之间的冲突 调查表明,有71%的被试有时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会感到焦虑,程度平均值为2.02;75%的被试为此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2.01。在面对“与男性辅导员相比,您认为女性从事辅导员工作欠缺的是什么”的问题中,有35.65%的被试选择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而且,女性辅导员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当学生将心理苦闷倾诉出来后,女性辅导员往往容易受其影响,深陷其中。调查中,被试“当学生向我倾诉心理苦闷时,我自身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的情形发生的程度平均值为1.91;对此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1.90。

女性辅导员的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与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之间的冲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女性毕业生选择去高校做辅导员,不排除是喜欢学生管理工作,但很多人确实是无奈之举。调查中,当问到“您当初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原因”,有51.30%的被试选择了“留恋高校校园”,27.83%的被试选择了“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对于以后自身的发展,76.7%的被试感到前途莫测,程度平均值为2.36,有76.5%的被试为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2.29。

另外,女性辅导员在职称、职位晋升方面遭遇的障碍,也挫伤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调查表明,被试认为“我感到在职位晋升方面,学校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教师” 的程度平均值为“2.38”;对此的困扰程度为“2.15”。

女性辅导员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间的冲突 调查表明,“结婚尤其生育小孩后,我感到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尤为突出”的程度平均值为2.04,对此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2.03。这说明女性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冲突比较突出。

面对辅导员工作与家庭角色间的冲突,如果家人不能很好理解的话,就更会增加女性辅导员的压力。被试“辅导员工作过多占用了我8小时以外的时间,家人有时候不能理解,让我感到很为难”,程度平均值为2.04,对此的困扰程度平均值为2.06。

在大量烦琐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女性辅导员往往容易身心疲惫,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调查中“你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态度”,有31.30%的被试选择了有适当机会就转行,而“如果您想离开辅导员岗位,主要考虑的因素”,有41.74%的女性选择了“辅导员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女性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对策

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不仅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引发职业倦怠,同时也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着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

高校层面 高校应针对女性辅导员的特点,完善培训机制,降低角色局限性。针对因女性辅导员自身角色局限性造成的角色冲突,高校可为女性辅导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如组织参加短期培训、轮训及专题学术讨论会等,使女性辅导员优化知识结构,让她们能够从理论的高度提升自身的素质,弥补自身性别弱点,降低角色局限性。

充分考虑女性性别特征,扬长避短,发挥其性别优势。男女辅导员因性别特征不同,其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各有所长。因此,高校应充分考虑到男性和女性辅导员的性别特点,合理分配任务,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把女性辅导员的性别优势和工作统一起来,使其处于适合她们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其工作的成就感。如果大家毫無分工,就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培植,也不能凸显男女辅导员在性别差异方面的优势互补。

拓展职业规划与发展机制,为女性辅导员的出路和发展问题提供良好的条件。针对女性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与辅导员职责之间的冲突,高校应更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为女性辅导员创设公平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男女平等”,包括为其提供同等的职称、职务晋升和参与学校事务的机会等,为女性辅导员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她们看到职业前景,减少职业迷茫。

女性辅导员自身层面 树立终生学习观念,提高角色技能,增强自身素质及角色控制力。针对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局限性与理想辅导员之间的冲突,女性辅导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各方面素质,逐渐克服自身弱点,提高角色控制力。

提高角色认知水平及角色认同度,自觉进行心理调节。女性辅导员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正确认识和肯定自己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充分理解辅导员角色,理性思考各种问题,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的变化,逐渐缩小理想角色和现实角色之间的差距。此外,要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

主动沟通,缓解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冲突。针对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冲突,女性辅导员要学会沟通。主动与人沟通是缓解角色冲突的一剂良方。这里的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家人的沟通。作为辅导员,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除白天正常的工作外,周末、晚上的时间也经常被占用。这就需要善于与家人沟通。只有赢得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才能身心愉快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与同事、领导的沟通。女性有其特殊的生理特征,承担着更多的婚姻家庭责任。当因家庭和自身原因影响正常工作时,一定要善于与领导和同事沟通。

女性冲突 篇5

一、冲突

《喜福会》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文化身份的不同理解等原因由频繁冲突到彼此和解再到相互认可的故事。

以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为原型的父子冲突、厄勒克特拉为原型的母女冲突在世界各国文学史都有典型的表现, 父、母亲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所构筑起来在家庭中的威信时常受到逐渐成长的子女的挑战, 而谭恩美在叙述由代沟而导致的两代人之间冲突的基础上, 又增加文化冲突的催化剂, 就使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尤为激烈。

1、中西方文化冲突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是第一代移民, 在她们身上中西方文化冲突体现的最为激烈。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的移民母亲, 即使在美国生活多年, 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依赖。她们“穿着有趣的硬邦邦的立领中国式衣衫;前胸绣着花卉”, “煮赤豆汤”、“黑芝麻羹”、“包馄饨”、做春卷、室内装饰挂广东银行赠送的挂历、消遣时打麻将、用“五行”理论解释生活中的诸多现象等等,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她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但是他们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西方人眼中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景:立领绣花衣衫“显得太古怪”、美味的中国菜被说成“猪内脏、鸭脚掌”、五行是“中国人的迷信”、中药则被理解为“把那种稀奇古怪的蛇虫百脚的干壳, 和着什么东西枯叶和干花, 包成一小包一小包地卖给病家”、家庭聚会的喜福会被当作“有着特殊仪式的社团, 好比3K党的集会及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 反正有着一套神秘古怪的仪式”。可见第一代移民在美国社会完全处于他者的地位, 切身经历着两种文化的强烈对撞、冲击, 无比痛苦, 甚至失语。

2、母女冲突

中西文化冲突在小说中具体化为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图式, 即母女之间的关系是以矛盾与冲突为主线的”。小说中的母亲一代生长在中国大陆, 她们自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在“子不教, 父之过”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因为移民父母不希望自己受过的苦再让子女承受;而且“人之发肤, 受之父母”, 就理应接受父母的管教。根据中国传统思想, 这种管教, 既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也是一种义务。而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 则受到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影响, 认为每一个人即使是幼儿也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是不可侵犯的。正是由于各种伦理道德观念迥异, 母女关系之弦从最初就绷得很紧张, 而伴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个性的增强, 这根弦越绷越紧, 最后竟无法演奏出和谐之声。如吴素云为了让女儿出人头地, 有所成就, 自己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地支持女儿练习钢琴, 在女儿遭受挫折试图放弃时, 以中国传统母亲的威仪强迫女儿练琴, 并威胁道“在我的家里, 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 言外之意, 住在这家里就必须听“我”的话, 没有其他选择;而女儿精美则用一连串的虚拟语气反击“我希望不做你的女儿, 你也不是我的母亲”, “我希望我没有出世, 希望我已经死了, 就跟桂林的那对双胞胎一样”。 (吴素云在中国大陆时因逃避战乱而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遗失, 生死不明。)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 顶撞父母是大不敬, 而揭父母伤疤, 则属大逆不道。母女冲突之激烈由此可窥一斑。而此类冲突在小说中另外一对母女身上也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薇弗利.龚天资聪慧, 尤其擅长国际象棋, 并且在社区内、市内多次获奖, 不仅能够战胜杰出的白人男孩棋手, 甚至成人棋手也成为她的手下败将, 被誉为“小棋圣”、“棋坛新星”、“神童”, 成为国家级象棋冠军, 离国际大师仅咫尺之遥, 但仅仅因为忍受不了母亲的爱拿女儿取得的成绩向人炫耀的做法, 在与母亲吵翻之后, 竟愤而不再下棋、悟棋, 以此作为对母亲的反抗, 最终天赋遁迹, 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 女儿们认为弹不弹琴、下不下棋是自己的自由, 成功与否亦与他人无关。而母亲们则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设计好出人头地, 走向成功, 实现“美国梦”的道路, 女儿只需且只能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努力, 就会成功, 藉此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而女儿们认为这纯粹是母亲们中国式的爱虚荣喜攀比的心理在作祟。就这样, 由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而导致母女间的鸿沟势必使得矛盾日益尖锐, 最终演变为激烈的冲突、长期的冷战、忧郁的内心独白。

二、和解

虽然以母女冲突为象征的文化冲突是小说的核心情节, 但四对母女在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困难与曲折后, 最终和解, 表现了作者作为华裔作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的伦理取向和审美理想。

小说中许安梅和许露丝之间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并且母女心中都有很深的芥蒂和隔阂, 但当母亲得知懦弱的女儿即将面临被丈夫遗弃的处境, 内心痛苦不堪甚至求助心理医生时, 非常非常地支持她, 要她坚强起来, 勇敢地同丈夫做斗争, 最终露丝从美国丈夫那里赢得了尊严。自强自立后的许露丝梦到母亲在照看婴儿般侍弄花草, 那是母亲为女儿也为自己种下的希望种子。在母女的精心呵护下, 凝聚着浓浓母女情的爱之幼苗必将“挺起身子”茁壮成长。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吴精美与母亲之间也在很多方面有着不理解和不认同。但就是母亲去世后, 她发现对于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一丁点也不了解”, 从而引发了深刻的思考。父亲向她讲述了母亲在移民美国前在中国大陆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并且被一个强烈的欲望折磨, 抱憾而死, 即寻找战乱中遗失在中国大陆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吴精美终于了解了那个“很爱你, 更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母亲宽广的胸怀, 对女儿的深厚的爱和殷切的希望, 决定完成母亲未竟之愿。当她在上海机场见到自己的两个姐姐时, 深情地拥抱在一起, 并且看到了“妈妈的脸庞”, “似妈妈就在我们之间”, 无法描绘的亲切和姐妹骨肉之情使得吴精美多年间对母亲的积怨瞬间冰释。此刻精美内心涌动的是澎湃的爱, 儿时母亲所描述的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在此刻因为与母亲的和解变得亲切了, “这就是我的家, 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 中国的基因, 经过这么多年, 终于开始沸腾。”因此, 母女之间的和解一方面被赋予了海外华裔在文化母国寻根进而建构文化身份的深层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美好期冀。

三、回归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者的移民母亲在给女儿讲故事、教女儿做人的道理时, “她的一部分思想已经钻入你的脑子里”, 薇弗莱曾回忆到“早在我六岁时, 母亲就教我万事不要露声色, 才会成功, 这是一种战略。”在母亲们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熏陶下, 对女儿们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其影响深远而坚定, 薇弗莱不仅悟到了“得学会忍耐, 不露声色, 要先发制人”等成为好棋手的奥妙, 同时明白了“下棋的诀窍也是处世行事的准则”, 女儿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母亲的中国是谦虚中也学会了以退为进等策略, 并将其内化为为人之道处世之学。小说在开篇提到, 吴精美在母亲去世后接替母亲在喜福会中的角色, 恰恰就说明了, 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她必将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绽放奇葩。

小说《喜福会》美国女儿与她们的移民母亲经历了由冲突走向和解的情感之路, 最终又选择了继承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 从而完成了自身文化身份的构建。这也印证了“只有是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之路。

摘要:美国当代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探索了以母女冲突为表现形式的移民自身的传统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 解构出母女之间由冲突走向和解、最终回归母文化的心路历程, 以全新的视角观照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冲突,和解,回归,《喜福会》,文化身份构建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 严映薇, 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2]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女性冲突 篇6

关键词:剩女,高等教育女性化,传统观念

2009年, 据相关数据显示, 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 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海峡时报》一篇文章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 创世界之最。

一、“剩女”的定义

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 把“剩女”的定义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 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居住在城市, 年龄适婚或偏大, 受教育程度较高, 收入稳定甚至丰厚, 社会地位较高, 具有婚嫁意愿。

二、“剩女”现象的主要原因

1、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三十年来, 中国对女子的高等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女子的受教育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子受到了大学高等教育, 有的攻读了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由于受教育的时间过长, 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 最后被剩下。

2、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随着女子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多, 在良好教育的熏陶下, 这些中国女性也在社会中谋求到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女企业家、女经理等在社会中越来越多。

3、人际关系资源的分散

这些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各地求学、工作这使他们分散于各个地方, 父母和亲人对其婚姻上的关照鞭长莫及。虽然现代社会人的交往频繁, 朋友圈越来越大, 但是其安全性、可靠性都不高。人际关系资源的分散性和不可靠性都大大降低了这些女性的择偶机率。

4、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因素

在中国,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普遍存在。女性倾向于选择社会、经济地位高于自己的男性, 以获得安全感。但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自身条件好, 比自己条件好的男性又非常有限, 又不愿降低择偶标准, 最后只好剩下。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 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 使其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而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婚姻模式仍然根深蒂固, 两者难以调和结果是“剩女”现象关键原因。

三、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人数不断增加, 并且有高于男性的趋势。

2005年1—3月, 全国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对大连、天津、长沙、柳州四个城市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青年女性平均受教育的程度略高于青年男性。

全国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大连等四城市7000名青年抽样调查结果

以复旦大学为例, 在2000年人学的新生中, 女生所占的比例己经超过了50%, 在复旦每年奖学金获得者中女生也是占到了60%上, 且高等级的奖学金几乎被女生占了多半个天下。在1999年和2000年, 30名复旦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 就有22名是女生。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 就越能更好地追求政治、经济、和家庭中的地位, 更期望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 男性则可能慢慢被高知女性所取代。因此, 我们必须辨证的看待高等教育趋向于女性化这一社会现象,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与中国传统择偶观念的冲突

1、在传统婚配模式上

在中国传统社会实行男尊女卑、男下女上的婚配模式。男性倾向于往“下”找, 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 以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则倾向于往“上”找, 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 以便寻找依靠, 排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传统婚配模式至今仍主导着中国青年的择偶观。而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其在社会中谋求到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们往“上”找的空间比较少, 这大大降低了她们择偶的几率。

2、在传统婚姻交换上

在传统择偶中, 人们带着一定的资源 (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容貌、个性等) 进入择偶过程, 从而得到他们追求的 (婚姻) 回报。人们根据拥有资源的多少来评估自己, 同样也评估潜在的配偶。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 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都有较好的优势, 但是比自己强的男性往往十分有限。这样, 高知女性就在这个市场上处于劣势。面对“剩女时代”的到来,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

五、方法和建议

1、转变对“剩女”的认识观念“剩女”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它是中国女性独立解放、男女平等在实现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应该给她们创造良好的进入婚姻的机会, 给予她们足够的空间理性选择。男性观念也应过渡到共同主内主外的合理模式, 实现两性共同发展。

2、“剩女”自身观念的转变“剩女”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 也要从观念放宽择偶要求, 忠实于自己内心感受。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已对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如美、英、法国赞成“结婚是个人自由, 所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的近九成。中国的高知女性在择偶观念上仍然需要不断解放。

参考文献

[1]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 《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75-77。

[2]韩娟:《“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法制与社会》, 2009, 04:225。

[3]李敏智:《寻求平等: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探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9, 09:48-50。

上一篇:追究制度下一篇:高校工会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