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

2024-05-19

人学(通用14篇)

人学 篇1

第一, 全面、系统地清理与总结了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成果, 重点梳理了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把当代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划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从理念和价值观上强调必须要尊重人, 重新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第二个阶段, 是力求在学理上讲清人, 在实践中如何塑造人, 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人学研究的系统梳理阶段;第三个阶段, 是对马克思的人学的基本特征、人学研究自觉转换范式等, 力求作综合与整体把握, 并试图以此来导引当代国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全面清理与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作者又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前景, 对于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开创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境界, 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提炼了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人学研究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种, 从思维模式、理论视野和价值建构方面来说, 其直接得益于马克思哲学的奠基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学不同, 马克思的人学不是对传统人学在主题上的延伸, 而是对其在理论范式上的一种创新。就马克思所创造的新人学的使命来说, 它不仅在于要“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改造世界”, 就是要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 努力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基于此, 作者并没有在马克思所言的个别字句中做纠缠, 而是把马克思的文本视为是一个整体, 进而沿着马克思基于实践基础上所开辟的人学道路, 从总体上去建构和阐释马克思的人学观。在此基础上, 作者凝练出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 即注重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注重人的实践的创生性;注重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注重先进理念引领社会实践;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发挥。这些基本价值的揭示为研究当代生活世界中的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支撑。

第三,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梳理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学研究的逻辑与中国现实需要的契合, 是人学在中国兴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 从学会尊重人到进一步关注解放人和开发人的问题, 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所承载的时代课题和使命, 就是要努力超越传统社会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打破自闭、保守与落后的生存模式, 进而培育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重理性、重利益、重能力、重自立和重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作者沿着马克思开辟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道路, 梳理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线索, 并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化进程。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和人学道路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 探讨了创新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新道路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就文本维度而言, 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价值,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就历史维度而言, 就是在反思当前中国人学研究的困境基础上,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就现实维度而言, 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发展阶段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现状,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就价值观维度而言, 就是在协调好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辩证关系中,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在新世纪, 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这也向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即要求当代中国人学研究者自觉承担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马克思人学的制高点:实践人学 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践人学 当代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

青年马克思借助黑格尔“否定性的人学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引导自己批判性地扬弃了自我意识哲学,走向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学说强调了现实的、有形体的人的概念在理论体系中的主体意义,这就启发人们把对人的命运和前途问题的探讨紧紧围绕现实的人本身来进行,而既不能求助于神秘的思辨,也不能求助于抽象的逻辑,或者求助于绝对理性的形而上学。这样,人的命运和前途问题,就直接地成为以活生生的人本身为探讨对象的问题。这可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看出来。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确立了其以自然的人为出发点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揭露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本质,使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本质暴露出来。费尔巴哈以人来取代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地位,这就使人从哲学的隐蔽处走向了前台,使人的地位在哲学中凸显出来。马克思给予费尔巴哈哲学以很高的评价和热烈。

二、实践人学概述及其解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了哲学逻辑的格式塔转变,一个全新的哲学逻辑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中也出现了,在这个哲学革命中,青年马克思才最终确立了其人学思想的制高点:实践人学。

第一,实践人学是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批判。传统人学思想,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缺点是明显的:不能把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因而不理解实践对于哲学、对于人类的根本意义。传统人学把人的现实自然仅仅理解为现在自然,而不能把他们理解为“人化自然”,它們推崇作为自然的自然,而不懂得历史的自然,即处于一定得历史进程和文化圈内并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他们也不懂自然的历史、更不懂由于人的参与而发生的自然界的变化。它们把自然与人的活动分离开来,一边是人,一边是自然,采取的是人与自然二元机械对立的原则。而包括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内在唯心主义,痛以往的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把握自然不同,它们从主体角度把握自然,但它们以“自我意识”、“先验自我”、“绝对观念”名义确立的主体,是无人身主体。从这种主体把握客体,只能给自然和历史罩上抽象而空泛的主体性外衣。

第二,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将对人的理解诉诸一种实践的理解。这句概括对人的诉诸一种实践的理解,也对人的存在诉诸一种实践的理解。作为一种以实践方式存在的存在物,时间、劳动就是人存在的本质。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践着,劳动着,他们就是怎样的人。或者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生成转换中,充分贯彻着一种辩证思维,即将人的存在方式与人的本质视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反对脱离任何现实存在去先验地悬设一种人的普遍本质,另一方面也反对悬设一种没有任何本质性规定的抽象的人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里,人的本质不能存在于人的存在之外,而只能存在于人的现实存在之中。同样,人作为人存在不能没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前提与根据,没有任何本质规定性的存在是一种非存在。人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感性形式的现实表现。”

第三在马克思时间人学历史观的视野里,人性、人的本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资产阶级的人性理论,大部分从抽象的方面去理解人性与人的本质,片面强调人性与人的本质的不变性与永恒性,并将这种不变性和永恒性作为假设性逻辑前提,论证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合理性以永恒性。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强调人是一种以实践活动存在的存在物,人性与人的本质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受制于人的时间活动的人性与人的本质也必然具有变化发展的特征。

三、实践人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形成,从理论上讲,它实现了人学研究范式上的根本变革,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达到了利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与主观、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社会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考察现实的人,正确地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及其属性以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实现了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的有机统一,在理论上第一次建构出人的利学的完整图景,达到了对人的“司芬克斯之谜”的真正解答。因此,克思主义并不存在“人学空场”,相反马克思主义人学正是为了人并通过人及人的实践对人作了唯一利学的正确把握。

从实践上说,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新人的塑造提供了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通过研究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强调了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的统一,揭示了人的创造性本质及主体性特征,这就把马克思主义人学同社会的现实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不仅正确地解释了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而且要指导人们建设人的新世界,塑造顺应时代发展及人本身发展要求的新人。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从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助人学 篇3

突然,一阵阵湿润的风拂过我们的脸庞,跟随其后的,是那可爱调皮的雨娃娃。雨越下越大,地面上已经出现了好几个水坑,同学们纷纷从书包里拿出雨伞,不一会儿,这儿就变成了“伞的世界”。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都走光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我的同桌了。“啊,伞原来在这里。”我开心地笑了,“唉,我忘记带伞了,看来今天要被雨淋成落汤鸡了。”同桌一拍脑袋,摇了摇头。我看了看手中的伞,又看了看可怜兮兮的同桌,说道:“不嫌弃的话,我的伞借你用。”他把头转过来,两眼直冒金光,“真的?”“嗯。”我点了点头,把伞放到了他手中,“谢谢!”他望着手里的伞,笑着对我说。

我们俩肩并肩地走出了班,我背着书包,快速的奔进了我最爱的图书馆,在群书中选了一本好看的科幻书,就带着它去了收银台。“等等。”就在我要付钱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叫住了我,“有事吗?”我微笑着看着他,“姐姐,我……我想看你手中那本书,可是,我没有带钱。”那个小男孩说着说着就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呵呵,原来是这样。”我买下了那本书,还将那本书赠与那个小男孩,“嗯?”小男孩抬起头,“谢谢姐姐!”说着,他露出了一个迷人的微笑。

等我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咚咚咚……”一阵敲门声响起,“谁呀?”我放下手中的热可可,打开了门,站在我门前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妇人和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你好,我的孩子太渴了,请问您这里有什么喝的吗?”妇人用渴求的眼神望着我,我微笑着,说:“你等一下。”说着,我虚掩上门,拿了一个刻有爱心的杯子,里面装满了我刚刚煮好的热可可,我小心翼翼地端着它,打开门,将杯子递给了那个妇人,“快喝吧,冷了就不好喝了。”妇人看着手里的杯子,向我点点头:“谢谢你,孩子。”我笑了,“这杯子送给你们。”妇人感动得再次向我点头微笑,“谢谢!”

摆渡人学生读书心得 篇4

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最喜欢的是这个设定:死亡之后的灵魂穿越一片荒原,有机会再次回到躯壳实现复活。

我想这在医学上是可以验证的:一些重症病人陷入昏迷后,他们的思想也应该是游离状态。那些有着坚韧意志的的灵魂苏醒的概率远大于易于放弃意志软弱的的灵魂。

重温的感悟是:每个灵魂都是独特的,但最有趣的灵魂是哪种呢?我想是纯粹的、以及能够考虑他人的——哪怕知道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也不是一味的悲伤,而是去关心另外一个灵魂。

主人公迪伦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她会考虑摆渡人的感受,哪怕摆渡人可能只是一团光而非人类。她也是勇敢的,在历经艰险穿越“荒原”后,竟然有勇气原路返回再经历一次。

二读也发现这本书的不足:

1、迪伦与摆渡人之间的爱情,缺乏一些支撑。更多是危难之间的依靠。

2、摆渡人来到现实世界与迪伦相认,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与合法的身份。比如这样的设定就更合理:他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复活,改变了外貌,但不变的蓝眼睛让他们相认。

后现代人学观反思 篇5

后现代人学观反思

以福柯、德里达、里奥塔德、罗蒂及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家站在后现代视野中,高举反形而上学、反主客二元论、反人类中心主义旗帜对于后现代文明提出前所未有的反省、批判与控诉,其人学理论是后现代的重要部分,对后现代人学观的探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本文力图阐述的问题所在.

作 者: 马艳利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刊 名: 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007 “”(9) 分类号: B0 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 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探析 篇6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过重要的论述,马克思是以实践为基础去批判旧唯物主义,建立新唯物主义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头就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不把事实、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仅靠感性的直观不可能了解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达到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统一。真正实现这种统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便是表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了费尔巴哈。他不仅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且根据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了他的辩证法,从而积极地扬弃和克服黑格尔哲学。

实践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现存世界中的基本关系,实践是人在现存世界的生活过程中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在实践过程中的人。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视着现存世界,它蕴含着现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存世界,把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作为现存世界的基础。由此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定义,它所表明的不是一种要把理论付诸行动的哲学态度,而是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共同点是现实活动中的人

实践活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如前所述,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才能开始其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人面对世界首先展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实践绝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伸出来的人本主义的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概念。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实践活动首先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偏离了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要求。所以,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必须把人理解为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人的活动特别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出发,才能理解人的现实的存在和人的现实的特性和本质。由于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人在历史中的行动,它们是历史性的,又是历史地变化的发展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特性和本质,都不是固定不变、始终如一的,而是随着人的历史性的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学研究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有着共同点———现实的人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联结了人学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使得人学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人,研究人的现实生产生活活动,研究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关于人的学问。在二者的关系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要求更具基础性、优先性,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系的分析入手。

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在学术界也有分歧。黄楠森认为:“哲学可以包括人学,但绝不可等同于人学。”“人学研究人,而不是人的世界。”高清海持相反看法:人是宇宙精华的结晶,人创造了自己的第二生命,属于类的存在,运用种的认识方法难以把握人的本性,只有具备有关世界各种学科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彻底认识人。“这样理解的人学,从根本上说来必然同时也就是世界观理论,即哲学”。韩庆祥认为:“哲学既不是人学,人学也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的当代形态主要是人学。”这三种观点是争论中富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我们关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有着启示性的作用,完全绝对地说哲学是人学或把哲学与人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都是有失中肯的。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全部哲学发展史上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本身看,人学都属于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人学可以说是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问题,它是哲学的自我意识觉悟、对哲学进行自我反思的学问,它更能促进哲学对人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评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推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容着马克思主义人学。

向日本人学环保 篇7

在日本高校教书期间,我住在学校里,一位管理员阿姨负责我的日常生活起居。有一次,我将一个喝完的蜂蜜塑料瓶顺手扔到了垃圾桶里。第二天,我发现这个瓶子竟然又跑到我的桌子上了。我很疑惑,可是仔细一看才发现:瓶子里残留的蜂蜜很明显被洗刷干净了,瓶子盖也被拿下来,另外放在一边。瓶子里里外外都是干燥的,可见洗刷完后,被管理员阿姨晾干了。哦,我明白了,她是用这种方式告诉我,扔垃圾的时候不应该随随便便的。事后,她说,扔塑料瓶的时候,任何残留物都不应该留在瓶子里;瓶身和瓶盖是不同的材质,应该分开扔;把瓶子洗刷干净,就能给垃圾回收处的工作人员减少很多麻烦。

怪不得呢,在日本的肯德基、麦当劳和星巴克,用餐完毕,每个人都要自己把餐具扔进回收箱,纸杯扔进一个箱子,塑料吸管和小勺扔进另外的箱子,原来他们的回收是这么“专业”。

其实,这样的细节随处可见。假如你在大学食堂吃饭就会发现,吃多少就打多少,严厉杜绝浪费。如果你托盘里剩下了很多饭菜,会被很多人耻笑。大学里很多食堂收餐具的地方有一种设备,前面是一排喷水管,吃完饭后,自己把餐具用喷水管刷洗干净再交给清洗餐具的工作人员。这样,再清理的话,就会很方便也很快速。

在日本,大城市小村落,每个厕所都那么干净、整洁,让人心里很舒服,并且所有的厕所都有卫生纸。很多厕所马桶的抽水箱按照大小便有两种排水量,这样就减少了无谓的水资源浪费。

如果你上过日本高校的选修课,就不会对日本环保的苛刻感到奇怪了。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开设环境科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涉及海洋环境、酸雨污染、白色污染等不同方面,上这些课你会感觉,环境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事情,它就是你的生活,它需要你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你自己做起。

据介绍,日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66%以上。由于绿色拥抱着日本,即使刮大风,也无尘土飞扬,全然一个洁静的世界,人们是在一个无灰尘污染的环境内生活的。

在公共场合,日本人大多养成了彬彬有礼的良好习惯,一般都不高声说话,自觉保持环境安静。日本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8.9%,然而,日本人抽烟有个好习惯,他们各自自掏腰包,不请人抽烟,认为请人抽烟是不卫生、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外出抽烟,为处理烟灰,他们的口袋里随身带着塑料或金属做的烟灰盒、烟灰瓶,绝对不会随处丢弃烟灰。

为减少汽车尾气,日本街头鼓励市民骑自行车,日本政府规定,自行车可走人行道上街沿。日本还使用燃烧天然气的电车和汽车,减少环境污染。

来到日本旅游的人常常可以看到青山绿草的景区里树立着“请游客把垃圾随身带走”的标牌。在北海道的国立湿地保护区,人们发现湿地里铺设了几公里长的木板小道,游客们都自觉步行在这些小道上,没有一个人践踏到湿地上。

在日本居住,一定要学会一件事:倒垃圾。在很多生活社区,周一和周四是倒“可燃垃圾”的日子,周二倒“不可燃垃圾”,周五倒旧报纸、瓶瓶罐罐等“可回收垃圾”。在楼下信箱处,贴着一张垃圾分类说明。附近的小超市都设有回收专桶,除了饮料瓶之外,喝完的牛奶纸盒包装也在专门的回收之列。

日本在进入最发达国家行列的同时,拥有了工业大国中最高的人均寿命和森林覆盖率,以及最发达的环保产业。而循环经济的理念不仅被写进日本的法律条文里,也深深地扎根在普通人的心中。

做一名人学生幸福的教师 篇8

来到这个美丽的小镇已经快一个月了,这里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了解小学寄宿制学校,第一次当班主任„„

短短的二十天,我被孩子们的勤劳和质朴一次次的感动着。大清早,他们站在操场,大声的朗读课文、中午,自己拎着水壶打水,面对老师时羞涩的眼神,运动会上的一张张笑脸„„这一幕幕让我心头久久回味。面对孩子们期许和渴望的眼神,我不能懈怠,我时刻在想,我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呢?

假如生活中的十人,有九个人悲伤苦恼,一人幸福美满,我想那嫉妒不满的九人会更加痛苦,那孤单幸福的一人也不会真正的幸福。反之,十人中若有九人幸福快乐,那么悲伤苦恼的一人也许会更加努力让自己也幸福,快乐幸福的众人也会乐于帮助孤单的人享受到幸福„„我想我们的班级教育也是如此,我带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幸福的氛围。

下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些我的想法,有些已经实施,有些只是一个想法,但是我相信我们所摸索的必然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一、设立班级自主管理岗,将个人和集体捆绑。

在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们说了我的计划,我们班级是一个集体,必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9个人自主承包班级里的各项任务,黑板管理员、讲桌管理员、卫生柜管理员、作业本管理员„„等等,每个孩子都成了班级里的“芝麻官”,负责班级里的一项事物,再成立一个系统的奖惩制度,训练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小小的一个自主管理岗位,能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参与了班级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一个有归属感的集体,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才能紧紧的把每一个学生都捆绑在集体的这艘航船上,才能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快乐,集体的幸福。

二、丰富班级活动,乐于参加精彩的班级活动。

学校生活已经成了这里孩子学习的一切,保守的家庭教育已经封闭了他们的部分心灵,学校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户,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局限在教科书上,作为班主任,我们有义务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我记得当我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放给二年级学生看时,他们聚精会神,还会发出啧啧称赞。学校布置了爱心作业,我就利用三上时间一一安排,制作“感谢师恩”卡片,教唱感恩歌曲,开展班级同学互助一帮一活动等,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我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收获,让他们热爱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幸福。

三、绑定小组,获得集体成功的喜悦

人学 篇9

《机器人学走路》评课稿

评课人:陈国胜

教材需要创设一个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机器人完成某项任务,进而找出可以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本课中机器人转方向等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和速度存在着估算的情况,具体是多少,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这是这次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下面是听了万里国际小学许老师执教的《机器人学走路》后的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机器人学走路》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十二课的内容,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转向。整节课教师都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贯穿教学。

一、情境导入要富有教育意义和符合常理

新课程要求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倡导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本课中许老师以机器人走“N”形状图形为引入,然后让学生在已掌握画直线的基础上,尝试机器人转弯。这种方式引入课程,任务明确,承上启下,从教学方法上很合理。但如果从学生的情感目标出法,就显得有点单调。会产生几个疑问:

1、为什么要走“N”形,而不是“L”形或者“Z”形,是不是这种形状是随意的

2、这个形状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3、完成走“N”图形后,学生的情感方面有什么收获 以上几个问题,我觉得许老师应该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故事,比如走“迷宫”或“大探险”这样的内容,从故事中引出“N”形状的图形,然后提出任务,只有通过这个图形的路线,才能到达终点完成任务。每个学生听完故事之后,都会有一种心里暗示,激发学习的冲动。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

二、重视作品评价

许老师在课堂中十分重视作品的评价,在评价中教师主要采用优秀作品展示,并以教师口头评价为主。

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我感觉评价应该关注两个方面和两个层次:

两个方面:

1、学生自评,通过自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能力

2、生生互评,通过互评,客观,公平的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助于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

两个层次:

1、优秀作品的,通过展示,让学生说出优秀的什么地方

外国人学汉语有多难 篇10

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这个笑话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在世界杯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队和美国队又碰到了一起,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位名叫考斯特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以为美国队赢了,并在中国同学面前显摆了一番,结果弄出了笑话。据说,直到毕业离开中国,考斯特见谁都愤愤不平——中国人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那还比赛什么呢?

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位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记了“娘”怎么写,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于是便成了:“亲爱的姑妈……”

一起上床吧

“上”与“起”有时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别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与“起床”便是两回事情。一美国女孩与临时教她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参加朋友的Party,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来。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邻居递了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却害得中国男邻居胡思乱想了半宿。

你我都不是东西

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方便时候不能来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就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说:“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常有外国朋友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因为对“便”字一知半解,还弄出过另一则笑话——中国人请客普遍客气,明明很丰盛的酒席,对客人也称是“便饭”。有一次,一位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了如此便饭,竖起了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国人顿时没了胃口。

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此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含笑九泉

上汉语课时,老师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便问,“你们能说出一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吗?”台下很快出现了“开怀大笑”、“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师接着又说,“这个成语里最好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学生反应很快——“含笑九泉”。

浅谈对教学就是人学的理解 篇11

一、教学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本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 但由于其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性, 人们往往未必意识到, 因此课程就有必要对学习者加以引导, 帮助学习者培养自我意识, 认识自身的独特性, 进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并使其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课程的价值在于不仅要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 更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课程设计得在好, 如果实施效果不好, 也体现不出其价值。因此,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二、对教学就是人学的理解

教学过程不但是智力智能的发展过程, 更是情感、意志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毋庸置疑, 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的内在需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 注重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 人格个性的养成, 能力素质的提高, 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并最终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其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统一的。因此, 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情绪、感受等心理特点有序开展。

人本主义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聆听学生的合理意见、建议,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并确立评价标准。只有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认识到学生是会思考、有感情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地发挥, 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 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格个性。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 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去积极发现和创造, 鼓励学生在发现自我的情境中获得个人的自由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重视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选择适应学生的内在需求,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缩短学习时间, 达到高效饱满的学习状态, 并把学习当作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发挥出学习者的潜能, 而不是迫使学生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模式发展。

试论自然观的人学基础 篇12

试论自然观的人学基础

人是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自然之人为基础的古代自然观,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本质,形成了与人无涉的整体自然观.中世纪把自然和人看成是神的产物,形成了与人相分离的.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从抽象的理性之人出发,是一种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抽象自然观.以实践人学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作 者:刘建立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B0关键词:自然 自然观 人 人化自然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学霸作文 篇13

英语牛人――杨晨。英语老师让我们用英语表达口语交际,我们抬头看看其他同学,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在一声长叹。我也在苦思冥想这个句子用什么句型?这个单词是这样读得吗?然后小声地问同桌,同桌也摇摇头,我又转身问后面同学,她也一头雾水,当我六神无主时。只见杨晨一个健步跨上讲台,和老师进行全英对话。“Good、Good、Very good”老师连连称赞。我们傻傻地聆听者他们的对话,羡慕不已。

数学牛人――周梦圆。她,数学课代表。一碰到数学题就精神抖擞,神采飞扬。数学课上,老师出了几道非常让人伤脑筋的题,所有人都冥思苦想,可刚过没几分钟,老师便说:“已经有一位同学做出来了。”我不禁抬头望去,只见老师正在检查周梦圆的题,她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一脸平静。我默默佩服,佩服她的聪明,佩服她的沉着冷静。

多才多艺的牛人――陈冠宇,他是学习委员,虽然个子不高,有些胖,戴着眼镜,可是一看就给人学识渊博的感觉。他每门功课都很好,数学可以和周梦圆相媲美,文科呢,也遥遥领先,作文也写得特别好,也爱乐于助人。还是个体育健将,他可是出了名的“飞毛腿”,每次运动会上,短跑项目总是少不了他,看!他正在跑道上做准备呢,只见他双手撑地,右脚放在下面,左脚顶住起跑线,起跑开始。他们就像火箭一样,冲向终点,陈冠宇加快了速度,和另一名学生拉开了距离,陈冠宇第一个到达终点,我们欢呼雀跃,纷纷向他祝贺,他也都谦虚一一回应,陈冠宇又为我们班夺得了胜利。他不仅是个体育健将,钢琴也弹得非常好,元旦节,陈冠宇出场为我们表演了一首钢琴曲,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婉蜒而来,缓缓流淌……

勤奋牛人――赵冰玉。勤奋刻苦当属我班第一。总是手不释书,就连吃饭、走路都在看书,老师只要布置作业,赵冰玉总能积极完成,在课堂上她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她还会死缠着老师,直到懂为止。

人学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1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未完成性,主体性,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学底蕴, 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人的未完成性蕴涵着可塑性和创造性, 因而现实的个人总是处在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1]137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建立在人的未完成性基础之上的, 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作为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探究的存在物, 人的存在本质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一种特殊存在物, 人具有自然属性, 因为人或者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就注定了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69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谈论人应当依赖自然, 而是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 即把自然看作人的无机的身体, 他说:“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都靠无机界生活, 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 人赖于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2]95“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事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2]95

在马克思的观念里,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 具有自然属性, 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存在物, 具有社会属性, 或者说, 人只有作为社会的存在, 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是现实的人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67同时, 他们在谈到对历史的符合实际生活的考察方法时又强调指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 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而是处在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73这也就是现实的人, 这种现实的人, 只能是社会地存在着的人。

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视野里,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 或者说是社会关系使人成为人, 社会关系使人结成社会, 社会关系使人们为了生存而发展;在他们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生产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人与人的关系, 正是社会关系的个体性和超个体性的丰富内涵, 使个人与社会整体成为一种内在的互含关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首先, 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 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同样地他也是总体, 观念的总体, 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 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 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2]他还指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 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 我也是社会的, 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 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 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 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 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 因此, 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 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 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2]124在《经济学手稿 (1857-1858) 》中, 马克思进而又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 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270社会关系表征着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的人的存在, 是人和社会的本体论存在方式, 因而, 在这种人和社会的社会关系的理解中, 根本就不存在有什么脱离社会而“独立”的孤立的个人, 也不存在有什么脱离个人及其活动和关系的抽象的社会整体, 个人与社会整体是相互包含、相互规定的, 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用他的辩证思维方式, 既明确强调了个人的特殊的个性, 又明确指出了个体即是社会、个体即是整体的辩证思想。这种通过社会关系来说明人与社会的内在连接和相互规定, 就使个体与整体在本体论上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明个体和整体, 为消解个体与整体在方法论上的对立提供了可能性基础。正如夏甄陶教授所指出的:“人和社会并不是可以互相分离, 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抽象的东西, 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构成的关系系统, 没有人, 没有人的活动和人际间的关系, 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 而人无疑地总是表现为单个地存在的个人, 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肉体组织的感性存在物, 是从事活动的个体主体。”[1]137人们在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所发生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 诚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5]社会不是由许多人无序地、并存地简单总和构成的个人集合, “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关系和联系的总和”[4]220。如果没有个人通过他们的交互活动发生一定的关系和联系, 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空洞的主观的抽象, 同样, 如果脱离了社会, 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 个人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抽象, 他的活动也不可能是现实的真正人的活动, 因为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的活动总是发生着并表现出活动的个人之间的社会的关系和联系, 因而, 人本身在活动中发生和表现的社会关系即社会, 而“社会本身,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6]。

人不仅是社会存在物, 而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 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96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动物也生产……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 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 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同它的肉体相联系, 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

二、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 都是现实中有着主体性的个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主体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和关系中确证和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教育目标的确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时曾深刻地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 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 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 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方法的选择、创新上。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必将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 面对新的背景,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而,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 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 但是, 时间不同了, 条件不同了, 对象不同了,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8]这就告诉我们, 要吸取、借鉴现实有效的方法并加以创新, 主要表现在:第一, 要把灌输法与双向交流法相结合, 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 是一个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的活动系统, 它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先进思想理论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引导人们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利益观念和自主意识的增强, 人们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呈现出弱化的倾向, 要有效地实施灌输, 就必须把灌输法与双向交流法结合起来, 双向交流法又称主客体互动法, 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地位平等, 工作过程中信息是双向流动的, 工作主体十分重视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因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的新方法, 从而达到相互激励和教育的目的。第二, 要重视心灵沟通、思想交流的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就教育过程而言,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客体, 就接受教育过程而言, 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 而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习过程的客体, 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心灵沟通、思想互感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必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现代社会, 环境在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思想, 也不是被动、消极地依赖环境生存、发展, 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自主地选择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 这就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性。其次, 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也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一个表现。创造性是人作为主体独立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特性。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即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影响着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转变, 也影响着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变化。最后,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与教育者的平等互动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性,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张扬, 受教育者不会迷信教育者的权威, 而是根据自己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信息来判断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并会设法用自己带有个性的看法和思想去影响教育者。

三、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就没有一切,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要有理想,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9]110同时, 他还指出:“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 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 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 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 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9]112江泽民同志也认为:“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不仅是推进事业发展、增强人民团结的要求, 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1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 通过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1]可以看出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同时,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现实的需要。

苏联、东欧的剧变, 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动摇了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苏东剧变正是因为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定和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苏联、东欧各国在思想上搞多元化, 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否定列宁主义、否定十月革命的著作和论文公开出版, 其结果造成思想文化领域的严重混乱;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造成理论上的改向, 结果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三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大大削弱。”[12]这样一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在表面上成为空洞的口号,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信息网络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信息网络化以其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 给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带来革命性变革,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 总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 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13]同时, 信息网络化以其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的特点, 使网民的主体性部分丧失,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行为举止要受到法律条文、社会舆论等的约束, 但在网络世界中, 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被隐匿, 网上的各种角色虚拟到只能被视为能动的智能符号, 网民完全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 以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 几乎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网民不再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还有的人非法窃取机密、制造、传播病毒等, 成为电脑“黑客”。如何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变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手段,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三观”, 成为我们的艰巨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深化, 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深刻变化, 在社会层面体现在社会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样态, 在个体层面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体性不断增强, “四个多样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 的出现, 给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 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感到困惑迷茫, 其实质是缺乏明确而坚定的价值标准和理想信念。同时, 当前有些党组织忽视了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些领导干部自己在理想信念上也发生了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危机, 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有的人私欲膨胀, 违背党的纪律, 腐化坠落, 贪污受贿, 等等, 发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远大理想信念缺失或改变,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 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使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学底蕴,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底蕴,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上一篇:冰心优美语段摘抄_冰心优秀散文集下一篇:生活委员发言稿5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