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通用8篇)
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篇1
第十三篇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管理
79.79.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 制定者:张金荣、居淑勤 制定日期:2010 年 12 月 18 日 审核者:黄胜春 审核日期:2010 年 12 月 24 日 文件编号:PL-SOP-79-2011 版次:2011 年 1 月第 2 版 执行日期:2011 年 1 月 1 日
一、培训范围 培训范围 全院工勤人员。
二、培训方式 讲座、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网上学习等、以现场讲课为主,宜图文并 茂、现场演示。
三、培训时间 每年不少于 2 次的培训,人员调动时,需重新进行培训,培训考核合格方 可上岗。
四、培训内容 1.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意义。2.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3.消毒隔离基本知识。4.清洁程序及清洁方法。5.相关消毒药械的正确使用。6.手卫生。7.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8.医院废物管理。
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篇2
1 标本运送工勤人员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1.1 人员岗位不稳定
标本运送工勤人员为医院临聘人员, 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新型病种的流行, 给社会人员造成恐慌的同时, 导致医院工作人员的压力增大;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认同感有分歧等原因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大, 每年有2人~5人离职, 增加了培训难度。
1.2 专业知识缺乏
我院护理辅助中心现有88名工勤人员, 文化层次相对较低, 高中学历仅占20%, 初中及小学学历72人, 占80%。上岗前不了解医院的特殊环境, 不懂得消毒的概念及自身防护等医院感染知识, 对消毒剂浓度的配制、监测意义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足。
1.3 手污染及环境污染
大多数标本运送人员对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知之甚少, 工作随意性大。运送标本工作量大, 要求统一工具运送, 各环节交接登记接收, 部分人员不及时洗手。部分运送标本人员接触完暴露标本戴手套触摸公共物品及设施, 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之一[2]。发生标本洒落时处理不及时或者应急处理不正确, 出现过锐器伤, 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2 预防感染的管理对策
2.1 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
针对工勤这一特殊群体, 医院感染管理科老师讲解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要求, 如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的分类、消毒液的配制、针刺伤的处理、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环境的清理消毒等。科室安排专门的感染管理员, 定期参加医院感染培训, 督促每一位员工认真执行感染规范。手卫生作为科室培训的固化内容, 每季度培训并考核、记录。为了进一步深入宣传、普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理念, 提升我院医务人员感控意识与感控技能, 营造“感染控制, 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 医务部感染管理科在全院范围内定期开展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宣传周”活动, 举办知识竞赛、操作技能演示等全员参与活动, 做到感染控制, 你我共同参与。
2.2 规范工作流程
统一用加盖的密封盒运送标本。与护士交接时将标本平稳放置标本盒内, 加盖, 快速手消毒, 脱下的手套放于指定的医用垃圾袋内;不允许戴手套的手直接触摸电梯按键或者其他设施。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较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3]。进入重症病区如重症监护室 (ICU) 、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CCU) 等收取标本, 必须按要求在门关换鞋套, 必要时戴口罩入内, 出重症病区需将鞋套脱下放入指定垃圾袋。运送标本要求乘坐物流电梯, 避免挤坐客梯, 以免拥挤造成标本破碎洒落。运送途中勿将标本盒来回晃动。与检验科人员交接后要洗手或者快速手消毒。
2.3做好消毒管理
①科室选出感染检测员。定期参加医院感染培训, 及时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趋势, 及时向科室人员传达信息及培训内容。②科室指定专人进行清洗, 消毒工作, 并每日登记。运送标本的容器安排专人每日清洗后用0.5%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待干, 放于指定区域。含氯消毒剂应避光、密闭保存, 应现配现用, 使用时限≤24h。此外, 配有消毒剂浓度检测试剂, 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纸 (卡) 进行监测, 及时检测消毒液浓度, 保障消毒质量。③如遇到实验室外容器破碎标本洒溢, 则执行应急预案处理流程每个标本盒都配有标本洒溢时应急处理的处置盒, 内备有手套、消毒剂、镊子、纸张等。先戴手套, 立即用纸巾覆盖溢洒标本及周围区域, 倾倒适量的1 000mg/L~2 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没覆盖于污染表面, 作用15 min以上, 试管的玻璃碎片用镊子处理至锐器盒中。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到中心进行消毒处理。所处理的物质, 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对溢出区域再次清洁并消毒, 预防医源性的感染。④严格执行手卫生, 做到收取完标本及时洗手, 人人间进行监督。⑤对于出现针刺伤、锐器伤的员工, 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先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消毒并包扎伤口。在其发生针刺伤后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以减少被针刺伤者的心理伤害[4]。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⑥针对高度怀疑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 单独容器承装送检。
2.4 做好个人防护
医院及科室对存在可能发生职业接触风险的人员提供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手套、工作服、口罩或者其他呼吸装置。如遇手部有伤口时, 应戴双层手套防护。
2.5 实现长效监控机制
医院感染工作涉及医院的各个部门。在消毒规范执行的过程中, 在院感科的领导下, 科室形成由护士长、组长、科室感染监测员的三级管理网, 随时督促及时洗手, 检查消毒流程执行情况, 达到有效的管理, 及时的汇报。
3 效果
通过上述管理措施, 标本运送工勤人员感染管理意识增强, 感染培训参与率由51%提高到89%, 手卫生的操作考核通过率均合格, 人人掌握标本洒溢应急预案的处理流程, 减少标本运送环节造成的医院感染隐患。
4 小结
标本的生物安全不仅体现在临床及检验科室, 运送环节不当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现运送标本工勤人员多为临聘工勤人员, 感染知识的缺乏, 不规范的操作, 使得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益突出。我院通过医院感染知识的全员培训, 护理管理者加强工作流程的督查、监管, 标本运送工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处理标本应急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正确执行标本的送检流程及消毒规范, 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加强标本运送工勤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及管理, 避免在运送环节发生医院感染。[方法]总结标本送检工作中存在医院感染的主要问题, 分析原因, 系统培训, 实施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培训, 标本运送的工勤人员手卫生的操作考核均合格, 消毒流程有效执行, 人人掌握标本洒溢应急预案的处理流程。[结论]在医院化验标本的运送管理中, 正确执行标本的送检流程及消毒规范, 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标本运送,工勤人员,管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袁友荣, 彭烈娅, 王植红.基层医院感染工作高效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2, 22 (7) :1416-1417
[2]戴杰, 罗旭明, 王文敏, 等.四手操作预防口腔诊疗中的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2, 22 (7) :1430-1431.
[3]蒋晓燕.加强ICU护工培训与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0, 20 (10) :1440.
浅谈医院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的护理 篇3
【摘要】 工勤人员的工作内容是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自从有医院的建立,在医院感染方面,工勤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说是被忽视的。长期以来,他们对医院感染知识匮乏,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环境的污染,不注意皮肤的损伤,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应让工勤人员正确认识到医院感染防护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保障他们在工作中不受病原菌的侵害,从而减少他们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
【关键词】 工勤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知识
【中图分类号】R19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83-01
目前,医院感染的问题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重视。由于医院感染管理机制的逐步健全,市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更加细滑与完善。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在许多家医院都进行了广泛学习。那么,医院的工勤人员是否也应该对医院感染的防护有所了解呢?他们虽然在医院工作,但是对于医院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并不了解,另一方面有些科室对医院感染工作不够重视,对一些物品(负压吸引器 、手术床、医疗器械等)消毒不彻底,在医疗器械不容易观察的地方很容易产生许多病原菌,从而造成潜在的隐患。因此,提高医院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1 提高防护意识
相关科室应该了解医院感染知识和一些消毒药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根据其专业性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自我防护,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工勤人员在工作中不受感染的危害。
2 减少感染因素
由于人性服务和精密仪器的广泛使用,各科室在送修或要求上门维修醫疗仪器、器械、病床、电话、床头柜、门把、生化仪器、血液透析机、负压吸引器等,特别是高危区域,都应将所维修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因为它们在维修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仪器、物品进行拆卸,维修人员在工作时难免会被残留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这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预防措施
防护对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是极其重要的。工勤人员不仅要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还应该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他们在维修过程中往往是不重视医院感染的工作,而发生医院感染。因此,工勤人员在操作前应更换工作服、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在操作中对维修物品应轻拿轻放,避免与维修物品发生碰撞而损伤皮肤,无论是否有明显血迹、分泌物等污物、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在操作完成后,不应该脱去手套就直接接触水杯、食物或揉眼睛等,应先洗手。因为手套有可能破损而未被发现,手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篇4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于年初制定出该的培训计划,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会执行,年终就培训情况总结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查。
二、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签到,准时参加培训,不迟到、不早退。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有关科室请假。
三、全院每年组织1-2次院感知识学习并考试。
四、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五、科室每月组织学习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相关知识,每季度进行一次考试。
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与考核。
七、上课内容、签到及考卷归档保存。
八、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发现问题,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工勤人员培训总结 篇5
医院最简单、最直接有效地预防 医院感染的措施是清洁、消毒、医院感染的措施是清洁、消毒、灭菌和隔离技术。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做好双向性保护(既保护自已,好双向性保护(既保护自已,又保护病人),从而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2013.10.15下午,在医院感染科,分批组织了全院工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主要内容有:医院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转运、贮存及处置过程中的个人防护等事项;手卫生的概念,什么情况下洗手(或手消毒),如何正确洗手;口罩、手套的正确佩戴方法及注意事项;锐器伤的预防和正确处理;医院环境、物表、地面的常规清洁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总结 篇6
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与消毒供应室及医院感染等相关的六个规范,以及近期的《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及处置规范》等行业标准及法规,为了更好的做到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院感科于20XX年10月22日下午进行了以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及各科的院感监控医生及护士为主的院感知识的培训,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对各项新规范的了解和在临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培训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院感防控意识做出一些介绍及总结、评价。
1、从医院的建筑结构布局方面用图片的形式来让大家了解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的建筑要求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本院的建筑陈旧,结构单一,布局流程等均有大部分不符合规范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如消毒供应室的建筑结构对人流物流方面造成的不规范流程,使供应室的洁污区无法做到规范的区分及隔离。门诊注射室在空气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垃圾暂点除了能归类收集外,其余方面无论是建筑要求还是远离生活区、诊疗区等方面均不能达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各科室的业务用房紧张,导致一些医院感染措施不能有效的实施。
2.在清洗消毒的设施设备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如尚未配备高压水枪、高压枪等清洗消毒干燥设施,没有带光源的放大镜等,使清洗消毒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的隐患。
3.在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及防控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注重手卫生的实施、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及抗菌素的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4.将今年1~9月份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抗菌素使用情况统计、病原学监测,环境监测,以及正在实施中的手术部位感染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监测情况,个人防护及职业暴露等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学习了卫生部法规及行业标准 1、2008年颁布实施的,同时结合本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说明预防及控制方面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提请各科室今后在发现多重耐药菌的发现及报告、防控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及时报告和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等。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学习与本院常发院感病例的疾病的诊断标准,提请医务人员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以及一些本院有可能发生,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过的一些疾病的注意,如新生儿脐炎等。
3、《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及处置规范》,学习卫生部的规范,同时对本院感染暴发的相关制度及报告流程做出一些说明,提请各科人员注意在感染暴发时的报告时限,要及时报告,以便于医院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各方面的防控及在诊疗上做出处理。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再次强调手卫生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手卫生规范的详细内容,及本院手卫生设施及实施等不尽人意方面的一些情况的说明。
5、《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主要是强调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以及在诊疗过程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需要采取隔离保护措施的时机及防护用品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也对其他相关内容进行了要点式的学习。
6、《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因为多为院感科专职人员去实施,此部分只做了一个大致的实施要点上的讲解。
7、消毒供应中心相关的三个规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主要从医院管理,建筑,基本原则,设施等方面做一个讲解,并结合说明本院的实际情况及今年初以来在实施集中管理及清洗消毒方面存在的一些情况,让临床科室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认识到清洗消毒灭菌技术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培训结束前,医院感染管理科长就本院在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及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上再次做出强调,希望各科室在这项工作上能高度重视。并对20XX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对医院感染部分的检查要求做了一个大概的解说。
四、培训效果分析
通过这次培训使各科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在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建筑,设施等方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卫生部各项规范中与本院实际工作相关的一些方面有了重点的了解,并对本院存在的问题也有了相关的了解,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对院感防控的自觉性及重视程度。对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方面的报告及处理在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因此,本次培训的效果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此次培训存在的不足方面:内容较多,时间紧,则有些方面不能够展开来进行详细的说明及学习,不利于参加培训人员对一些规范的理解。今后可以通过增加培训次数,适当安排培训内容来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六、此次培训的基本情况:
1、此次培训持续时间2小时
2、主讲人: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彩色的风
3.参加培训科室: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监控医生及护士,以及各科的其他医生及护理人员等共83人。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
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医院的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很少过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一是,不重视医院感染硬件设备建设。基层医院基础条件差,资金不足,消毒灭菌设施简陋,消毒灭菌质量难以保证,医源性感染隐患较大。加上全院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的单薄,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等问题。二是,不重视专门的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建设。部分基层医院均未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有的设在医务部、护理部,有的甚至挂靠在医疗预防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隶属关系不明确。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置普遍较少,有的医院甚至无专职人员管理,是由一名兼职人员负责,而且学历低,对控制医院内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缺乏了解,医院未建立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人员配置及监管方面不力,没有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三是,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订,或者虽有制度却不执行。有的医院连续两年没有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感染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管理职能难以发挥。
其次,普通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差,自我防护意识较差[2]。医院盛装无菌物品的容器无灭菌标识,未注明物品名称,无灭菌日期、有效期、无责任人签名。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未开展监测,盛装消毒剂容器未定期灭菌更换。有些器械物品虽然达到消毒灭菌要求,但由于容器未定期清洁消毒灭菌更换,导致再污染情况严重。部分口腔科和胃镜室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在诊疗前后洗手不规范或干脆不洗手。部分医院没有为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部分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按要求配戴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忽视自身的防护,注射、采血均不能做到一人一带一巾。
1.2医院感染监控不足
首先,缺乏通用的医院感染监控标准。现有的监控标准仅适用终末,不适用医院感染形成过程和环节。全院统一笼统的标准不能体现各部门、各专业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监控时标准不能对号人座,对科室工作无指导性、方向性、针对性差,每次检查雷同问题突出,医院感染问题无改进,效果不明显。
其次,缺乏对医院感染过程的监测。医院感染监测已不再只是追求监测科室资料的数量,而是重视监测资料的质量。常规监测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消毒后,操作前采样,虽然监测结果令人满意,但却不是日常医院消毒工作的真实反映。对此,应坚持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将重点放在医院感染形成的过程和环节上,根据临床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内容,注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落实。
最后,没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的反馈和统计。基层医疗机构大都没有很好地利用监测资料,仅将资料整理后归档保存,未对资料认真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馈、整改。
1.3医院感染管理人才缺乏
基层医疗机构的大部分感染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其中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需要,有许多医院的感染管理人员是由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转行而来,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专业队伍很不稳定。这必然导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低,应急能力差,既不能为医院提供医院感染防控的应急预案,也不能给全院医务人员提供相应培训,指导其进行正确防护。部分医院清洁人员水平低、人手少、秩序混乱、卫生习惯也较差,医院感染性疾病传播大部分由外源性感染所致,极易造成医院感染。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的整改措施
2.1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首先,医院领导应从根本上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3]。
其次,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4]。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门管理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科,明确其职责和任务,配备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5]。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如登记报告制度、反馈制度、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各种处置室的保洁监控制度,各种一次性用物的管理制度等,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人人自觉遵守的常规。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设备投入,医院必须大力宣传防范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和病员的防感染意识,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病人及陪护工明确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方法,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院必须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知识,强化他们对控制感染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投入,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6]。
第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有些人无菌观念淡薄,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现象发生的情况,首先从抓合格的仪表、衣帽整齐入手,跟班检查,并注重是否符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抢救情况下,医疗护理操作、处置是否均符合要求,从而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的管理,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7]。
2.2完善监控网络,提高控制力度,使医院感染控制得以加强和规范化
首先,建立监控网络。各科室除主任、护士长外设监控医生、护士各一名,明确职责,督促检查消毒灭菌等各项制度的执行及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制定了各级工作职责和相应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采用自我检测、逐级检测、反馈检测三级质量检测方法。
其次,加强微生物学监测,各科室每月对各科室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空气进行全面监测。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或随机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具进行抽样监测,认真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更换,保证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等达到有效的消毒灭菌效果。
最后,作好重点监测,避免医院感染暴发。先要监测好重点部门:如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新生儿病房、呼吸科、神经外科、消毒供应中心等。以上重点科室和部门,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容易引起流行和暴发。还应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标准,定期检查、督导和监测。
2.3培养或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感染管理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在职培训,要求全员参与,并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和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培训
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必须掌握或充分掌握以下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微生物学、感染病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抗感染药物学等。因此,要加强专职医院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接受继续教育。对现有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可按照统一的教材与计划,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或续岗。同时应合理解决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充实这支队伍。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疾病的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必要要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现制订出xxxx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控制的制度和措施,继续按照“二甲”医院评审的要求检查其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内镜、小儿科、口腔科、检验科、血透室等重点部门进行感染质量督查,并协助做好院感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并定期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全院的工作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和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医院感染的有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技术的概念和操作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等知识,并组织工作人员院感知识考试1-2次。
三、认真的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管理工作,包括环境、空气、、无菌物品等的卫生监测和效果评价,每月抽查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等的卫生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消毒灭菌隔离等工作,每半年对全院各科室的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价,对不合格、达不到消毒的灯管和消毒剂督促及时更换,对新购入的灯管进行强度监测,合格的产品才可以投入科室使用。
四、每月对全院各科的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汇总,督促临床科室对院内感染病例的报告和汇总,定期下科室了解情况,抽查病历进行漏报调查,对全院的院内感染情侣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向院长及主管院长汇报,每季度向全院各科通报反馈,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查看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计算出使用率。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 篇7
增强防控意识 杜绝院内感染
需要各位了解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消毒、灭菌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医院感染的定义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 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 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 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部分医院感染 爆发事件回放 医院感染爆发
是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991年11月,某医院发生新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暴发流行,55人发病,23名死亡;
——1992年9月,某医院发生志贺氏痢疾杆菌暴发,26人感染,10名死亡;
——1993年3月,某市医院14名新生儿柯萨奇B型病毒感染,10名死亡;
——1993年,某市妇儿医院44名新生儿柯萨奇B型病毒感染,15名死亡;
——1998年,某市妇儿医院发生166名产妇手术切口的结核分支杆菌感染。46人索赔两千多万 结论:戊二醛浓度错配导致手术器械分支杆菌污染,从而引起切口感染
感染后千疮百孔的手术切口 2001上海手术室医院感染 暴发流行事例
某医院儿科心脏术后18例肺炎克雷白杆菌血液感染
某医院心脏手术后鲍曼不动杆菌血液感染暴发
检测结果: 15个无菌手术包有10个包检出致病菌大肠埃希菌 2003年引起恐慌的SARS
SARS问题的本质是感染控制问题 SARS的起因是社区感染
但其疫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而SARS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2005年,宿州某医院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病人发生绿脓杆菌感染,其中9名患者的单眼眼球被摘除。
¡ª¡ª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手术床下的地漏 手术器械锈迹斑斑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从2008年8月28日到9月16日期间共收治新生儿患者94名,其中有9名新生儿从9月3日开始发病,到9月15日先后死亡8例。经卫生部和陕西省联合专家组调查一致认为,8名早产新生儿死亡系院内感染所致。这是一起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
给予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马爱群、副院长吕毅撤职处分。免去医务部、护理部、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的职务。
事件直接经济损失估算——3000万!
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5名新生儿死亡事件
2009年3月18日、19日,北京市儿童医院陆续接收了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转来的6名重症患儿,3月22日5名患儿死亡。据专家组调查,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暖箱污染严重,清洁消毒不彻底。该院新生儿吸氧所用的湿化瓶没有更换,消毒液浓度也不合格。该院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该院新生儿病区布局及工作流程完全不符合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要求,不能保证病人安全。
院长、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护士长被撤销职务。死者家属分别获赔18万
2009-4又一件让人震惊的感染事件
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的违法违规造成采血行为的重大医疗事故确认64人7年前输血感染丙肝。被感染的64人中,43人需要抗病毒治疗,21人需定期随访
目前,平塘县已落实162.6万元前期处置经费。平塘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已被刑事拘留!
2010年院感暴发事件频频曝光
贵州14名孕妇剖腹产感染,伤口久治不愈!
2010年9月以来德江县人民医院陆续出现孕妇剖腹产后伤口久治不愈现象。一个共同症状折磨这些产妇——看上去快要愈合的伤口,皮肤下面其实已经感染化脓,不断渗出浅黄色的液体。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诱因已确定为手术切口感染非结核分支杆菌。汕头产妇切口感染事件
2009年10月9日至12月27日,汕头潮阳区华侨医院38名剖宫产中,18名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调查,该事件是由于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导致,病原菌为快速生长型分支杆菌。调查发现,该院手术器械清洗不彻底,存有血迹;手术用刀片、剪刀、缝合针和换药用剪刀等均用戊二醛浸泡,不能达到灭菌效果,对部分手术器械及物品的灭菌效果未实施有效监测,手术用的外科手消毒剂不达标-------深圳妇儿医院产妇切口感染!
1998年4月3日~5月27日共手术292例,发生切口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为56.85%.术后出现伤口红肿、化脓、溃烂且长时间不能治愈。患者感染的主要是“龟型分枝杆菌”。由于这一类感染极为罕见,国内外都缺乏成功医案,原因:浸泡手术器械进行灭菌的戊二醛浓度配制错误。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以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近年来,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发生因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医疗用水等灭菌不合格、使用不规范造成患者手术切口、注射部位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暴发事件,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三、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四、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2010-05-22 血透丙肝暴发事件屡见报道
卫生部通报20名山西太原血透染丙肝事件 安徽霍山血透病人复检28人确认感染丙肝病毒 安徽安庆30余名血透病人感染丙肝病毒 安徽再现“丙肝事件” 寿县16人感染
透析期间14名病人患上丙肝,白银市医院成被告 无锡滨湖医院血透病人惊爆丙肝交叉感染
尿毒症病人血透治疗后染丙肝告医院索赔140万 大理州人民医院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57例 我们身边也有血透丙肝事件……
国内外研究显示,医院感染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
美国每年发生200万起医院感染事件,其中有8万人死亡,每年造成超过45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损失。诸多的事件告诉我们
医院感染与医院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关的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等基础工作不容忽视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看似不挣钱,但可以省大钱!医院的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 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 远红外线
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 喷洒、喷雾
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 高效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 我院常用灭菌方法 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2%戊二醛浸泡10小时
我院常用消毒方法
高水平消毒法中水平消毒法低水平消毒法
我院常用消毒方法空气消毒方法:紫外线灯照射含氯消毒剂通风换气物品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剂碘伏酒精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等 手卫生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全球洗手日_每年10月15日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倡导号召全世界各国从2008年起,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活动,呼吁全世界通过“洗手”这个简单但重要的动作,加强卫生意识,以防止感染到传染病。第三届“全球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干手措施
医务人员擦手方式调查
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是:认真、规范的洗手
但要能够经常和适时的洗手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规范合理的洗手设备
从事医疗活动要符合
手卫生相关要求 手卫生的重要性
接 触
病菌
洗手
沾满各种病原菌的双手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
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指 甲
指甲是手“工作平台”的一部分
人造指甲被证明容易造成细菌定植并引发感染
长指甲和人造指甲容易造成手套的破损___指甲油 ?? 戒
指
戒指下的皮肤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细菌定植一项研究发现戒指是携带GNB的危险因素 最后不要忘记洗手腕及手臂
保护你的双手冲净皂液正确干手
不长时间戴手套使用护肤品 接触污染物和腐蚀性物品戴手套特别提醒
所有的化学消毒剂都有毒性!
不能过度使用!如果保护不得当-你的双 使用符合自己的护肤品---有效保护您的双手 san预防永远是
保护病人保护我们自己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 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切实落实和完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防止医疗废物流向社会造成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我院医疗废物具体处理办法。
一、按照医疗废物收集要求我院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红色垃圾袋;运送医疗废物工具应封闭符合防渗漏、防遗撒的要求。
二、医用未经污染垃圾(统一用黑色垃圾袋盛放)
如使用后的医用包装袋、纸盒、无污染的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每日由病区护工送到生活垃圾储存处,由环卫部门指定专人,运出集中处理,日产日清。
三、医用污染垃圾(统一用黄色垃圾袋盛放)
1、用过的棉签、棉球、手套、敷料等放入黄色垃圾袋,达3/4时封袋,由保卫科每天上门收集,同时双方进行交接并签名,最后送至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室,48小时内由专人送至宣城中心医院焚烧炉焚烧。
2、使用后一次性输液器、配药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时毁形放入黄色垃圾袋,达3/4时封袋,由保卫科每天上门收集,放至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室,处理方式同上1。
3、废弃的标本、手术切除组织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达3/4封袋,处理方式同上1。
4、使用后的一次性输血器(袋)、注射后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导管、引流袋等放入黄色垃圾袋,达3/4集中封袋,处理方式同上1。
5、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锐器(针头、缝合针、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放入黄色利器盒,达3/4封盖,处理方式同上1。
6、放射科、化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品如: 废弃的过氧乙酸、废弃的汞血压计等放入红色塑料袋,达3/4封袋,处理方式同上1。四、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医疗废物要求不得露天存放,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五、负责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人员应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具体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双方签名、并保存3年。附:医疗废物处置监管的专(兼)职人员名单:
医疗废物处置:科室护士或工作人员(化验室、口腔科等)
责 任 人: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化验室、口腔科等)
总责任人:郑树清、姚月红
容量达3/4时必须及时扎紧或密封,暂存于专用周转箱内; 包装袋污染或破损时,必须再加一层清洁的包装袋; 容器(不包括利器盒)必须及时清洗消毒; 利器盒
方便医护人员随时丢弃损伤性医疗废物。
禁止回套、禁止手取、禁止损毁、禁止插入输液瓶橡皮塞等。回收、暂存、登记
专人回收,双方(科室和回收人员)登记签字
暂存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科室和回收人员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登记本至少保存五年 集中处置
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卫 生 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 卫 生 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 生 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
护理职业危害
与防护
什么是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
经血液传播疾病和化疗药物伤害是护士工作中主要面对的职业危害。
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同时大量研究证实,化疗药物对操作人负可能产生潜在的职业危害。目前,医护工作者防护意识极度缺乏,职业暴露危险普遍存在。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已经近在眉睫!
2、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毒性潜在的职业危害。
3、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可能导致护士腰背损伤。
4、身体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可能导致配合手术护士患颈椎病。职业性接触病人的血液
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可通过针刺、锐器割伤或者是病人的血液溅到眼睛、口腔或者皮肤。急、重症救护常在突发事件及紧急抢救,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更易发生针刺、锐器割伤事件,职业总暴露的危险性更大。
接触到血液后被感染的危险有哪些?
1、乙肝(HBV):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注射者,若被告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一次,根据其乙肝病人e抗原(HbeAg)的情况,其感染率是6~30%。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阳性的病人表示血液中含乙肝病毒量多,因此传染的机会大。
2、丙肝(HCV):基于有限研究:被含有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说器割伤的感染率是1.8%、通过血溅而引起感染的感染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3、艾滋病毒(HIV):被含有 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 0.3%;被含有HIV的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平均感染率0.1%,含有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机率估计小于 0.1%,少量的血液接触到皮肤可能不会引起感染。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
1、最严重的毒性反应――骨髓抑制
2、主要表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远期毒性――生殖系统毒性
4、表现: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以及对胎儿致畸作用。
5、高敏体质者:接触后出现过敏反应
护士吸收抗肿瘤药物途径
主要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打开粉剂安培及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时眼看不见的药物逸出,通过裸露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护士职业防护现状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发生比率较高,一项调查表明过去的一年80%以上的护士有过1次以上锐器刺伤。减少职业感染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医护人员利器刺伤的发生。易被刺伤的情况:
1、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刺伤
2、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
3、抢救、配合手术时传送器械,治疗
抢救、手术后器械清洗 如何预防针刺伤和割伤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
小心弃置:用过的针头、不应用手套回针帽、不应有意用手将针折弯和毁形、不应摆弄针头、就近将用过的针头、刀片及其他锐器要丢弃在黄色利器盒里。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 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应急事故紧急处理程序
伤口的处理(3)再用碘酒或酒精冲洗消毒伤口(可在所处科室接受处理);
(4)报告感染管理科备案;进行预防接种,跟踪随访,以便进一步给予干预治疗!皮肤污染:
污染部位用肥皂水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
针刺伤(加药时):
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口,然后用水冲洗。眼睛溅入液体:
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且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衣物污染
1)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
2)将已污染的隔离衣及手套放入专用容器;
针头刺伤后危险性有多大?
研究资料显示: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机率为0.33%。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因素包括:
1、刺伤的深度;
2、针头的性质
3、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
4、针头刺伤了静脉和动脉;
5、污染源来自感染早期和晚期艾滋病 感染者(病毒载量高);
6、引起感染的因素:
7、病菌种类;
8、什么样的接触(接触方式);
9、接触的血量;
10、接触时病人血中的病毒量; 怎样预防职业性血液接触?
很多的针刺和割伤可用安全的操作来避免,如前用过的注射器丢弃在专用容器中。
估计操作有血溅可能时采用适当的保护工具:手套、护目镜、面罩、防渗漏防护服等。(抢救受伤者、气管插管、接产)手套的使用
手套的使用:是屏障作用,防止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病人、其他人进行如下操作时应戴手套:接触病人体液、污物、处理污物。
接触到任何血液后,你应该:
向有关部门(科室、感染控制科)报告
被刺、被割或接触到血液的事件。
乙肝疫苗注射是最安全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方法。(你应该早就打过乙肝疫苗针)
丙肝--没有疫苗。也没有补救措施来预防;不主张用免疫球蛋白。严格进行感染控制的原则和操作是必要的。
艾滋病毒--没有疫苗。可用免疫球蛋白!什么时候开始补救治疗?
1、乙肝:越早越好,24h内最佳,最迟不超过7天。
2、艾滋病:越早越好,最好在几小时内。普遍性防护原则的操作内客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以下内客: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2、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3、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4、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5、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统一处理。
6、如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7、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接触体液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决定采用适当防护设施。常用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1、护士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戴好口罩,须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和保存口罩。
2、护士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的防护:了解洗手指征,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
3、护士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切记,只需 0.004毫升带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
因此在操作中应牢固树主自我保护意识。
4、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篇8
(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
2012年11月01日
主要存在问题
• • • • • 建筑布局流程:分区、流程 手卫生:设施、依从性、正确性
医疗废物 :胎盘处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现象
清洗、消毒灭菌:紫外线灯、高压蒸汽灭菌器、化学浸泡消毒管理等 监测 :灭菌效果的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监测等
建筑布局流程
• 医院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功能分区应当包括:无菌物品储存区域;医护人员刷手、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个区域应有明显的标志,区域间避免交叉污染。
•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 产房内设更衣室、换鞋处、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洗手消毒间、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污物浸泡清洗间、打包间、卫生间等。设外科手卫生设施。
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设施
5.1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5.1.1 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5.1.2 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诊疗区域均宜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5.1.3 应配备清洁剂。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
5.1.4 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二次污染。5.1.5 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5.1.6 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5.1.7 卫生手消毒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b)宜使用一次性包装。c)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应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等。
手卫生规范
5.2 外科手消毒设施
5.2.1 应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5.2.2 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5.2.3 应配备清洁剂,并符合5.1.3的要求。5.2.4 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如配备手刷,刷毛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
5.2.5 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5.2.6 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5.2.7 应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5.2.8 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暂行规定
手卫生规范
《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5〕123号)
山东省卫生厅:
青岛市卫生局《关于产妇分娩后医疗机构如何处理胎盘问题的请示》(青卫发【2005】22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产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此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00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胎儿、婴儿遗体的处理
• 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置。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置。
建立登记制度
• 胎盘处置:日期、床位、姓名、分娩方式、接产者、胎盘去向(带回、焚烧-产生病理性废物)、家属签字、乙肝等阳性标识。另外胎盘处理在病历中有专页填写
• 胎儿、婴儿遗体处理:日期、床号、姓名、住院号、诊断、胎儿婴儿遗体处理意见-留医院处理、家属签字、处理遗体金额、产房交接者签字、太平间接收者签字。
医疗用品清洗问题
医疗用品灭菌包装、标识问题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 • • • • • • • • • • •
范围
术语
定义 4 管理要求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6 清洗与清洁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8 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 9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0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消毒 12 皮肤与粘膜消毒 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4 清洁用品的消毒 15 消毒效果监测
物品分类定义
• 斯伯尔丁分类法 : •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 高度危险性物品 • 中度危险性物品 • 低度危险性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中度危险性物品
•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 •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灭菌水平定义 灭菌水平
•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
消毒水平定义 高水平消毒
•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中水平消毒
•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低水平消毒
•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
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注: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索证及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消毒产品索证
采购消毒产品时,应当索取下列有效证件: • 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 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 • 经营企业的营业执照。• 产品合格检验证明;
• 产品说明书上内容与卫生许可批件批准内容及抽检结果一致。
2008年常州市一级医院管理评价细则
消毒供应室管理
1.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明确,标志醒目,配置必备设备,工作流程符合标准要求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操作规范 3.供应的无菌物品符合质量标准
4.全院所有诊疗器械均由消毒供应室统一回收、消毒处理,科室不得有自备包 5.做好各项质量检测,记录齐全
6.人员固定或每日相对固定时段在岗,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消毒供应中心
CSSD 目的:
重复使用医疗器械通过清洗消毒及灭菌,确保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环境条件要求
• 建筑布局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 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
– 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 三个独立的作业区域:
– 去污区
– 检查包装、灭菌区 – 无菌物品储存区
内部应严格划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区和无菌存放区。
环境条件要求
通道规划
– 污物通道 – 清洁通道 – 无菌通道
工作区域要求
• 物流
– 强制性的单向流动
– 洁污分流: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 人流
– 缓冲室
– 专用出入口
• 气流
– 建立空气的压差
– 由洁到污递减: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标准的操作程序是感染控制的关键
基本要求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再进行消毒灭菌。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被朊毒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作用60分钟再按处理流程进行处理;被气性坏疽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先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2000mg/L浸泡消毒30-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10000mg/L,浸泡消毒≥60min,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清洗
• 清洗范围
– 重复使用诊疗器械 – 外来医疗器械 – 首次使用的器械
– 存放后再使用的器械
清洗
• 清洗方法
– 机械清洗 – 手工清洗
– 手工初洗后,再机械清洗
• 清洗操作程序
– 冲洗:将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出不去除污染物; – 洗涤:冲洗后将酶剂或其它清洗剂进行清洗; – 漂洗:洗涤后,用流动水洗去污染物和清洗剂;
– 最终漂洗:使用软水、纯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消毒
消毒
首选机械热力消毒(自动清洗消毒器) 采用75%乙醇 酸性氧化电位水 消毒剂
湿热消毒
•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5min,或A0值≥3000 • 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其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1 min,或A0值≥600
湿热消毒方法的温度与时间
• 宜首选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
• 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胶类干燥温度65℃~75℃。
• 无干燥设备的及不耐热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 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管腔类器械,应使用压力气枪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器械检查与保养
• • • • 应在清洁区进行器械的检查,保养和组装。应确认器材清洗消毒方法和程序的有效性
进行洁净度检查、功能检查及保养、器械组装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执行操作规程,遵循厂商提供的指导手册和建议 器械保养禁止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的规定 应使用医用的器械润滑剂
• •
清洗质量标准和操作要求 清洗质量标准和操作要求
包装
• • • • • • • • • •
包装操作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器械包装与手术衣、手术单敷料类包装应分室操作,避免棉絮微粒污染器械 应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进行器械的组装和配置。
各类器械的配套组装应制定实物图谱和文字说明包括器械包的名称、规格、数量和器械组装步骤、化学测试卡摆放位置等,确保包装、配套和组装操作符合使用要求。手术室器械的组装配套应依据使用部门建议,每套器械的应建立配置清单
手术器械通常为多件组合,应摆放在有网格的器械篮框或底部有孔的器械盘等硬质容器中 器械应摆放有序、平整 不应将多件器械捆卷包装 盘、盆、碗等器皿单独包装 贵重精密器械,宜单独包装
包装
• • • • 建议金属的盘、盆、碗不应放在手术织物包内
盘、盆、碗等器皿不能做到单独包装时,应在两个容器之间加垫布巾等吸湿的材料 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 有盖的器皿应开盖 • • • • • 应先在底层铺垫吸水布巾等吸湿材料
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管腔的阀门应打开保持管腔通畅
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护的部位应能够充分接触灭菌介质 通常情况灭菌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 器械和敷料包装过重和较密集需要较长的灭菌周期和干燥时间,当超过灭菌参数标准时将影响灭菌质量。
• 延长灭菌时间会加快器材氧化、耗损,减短器械使用寿命。
• 骨科移植手术器械或手术器械使用硬质容器时,应遵循厂商提供的灭菌时间、干燥时间
包装
• 医疗机构对超重量的灭菌包还应进行灭菌质量测试,确认灭菌时间、干燥时间等参数,确保灭菌质量的安全和有效
• 灭菌包体积过大会影响蒸汽的穿透和包内冷空气的排除
•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是利用冷空气的重力作用进行排除,冷空气排除时间较长。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机械方法,抽真空排除冷空气,冷空气排除的时间短
•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和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包体积标准有所不同,•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25㎝
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50㎝
包装方法及材料
• 选用灭菌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具有无菌屏障功能
• 开放式的储槽不具备无菌屏障性,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
• 重复使用的纺织包装材料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
• 使用前应在带灯的桌上检查,有破损的包装材料不应使用
• 应粘除棉絮及外来污染物,有血渍、污渍的不应使用。
• 手术器械等关键器材的包装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时,应使用2层包装材料。宜采用连续包装方法
• 如使用两层纺织棉布缝制二合一的包布,应视为是一层材料
• 一次性使用的无纺布、纸等有工厂制成的二合一材料,可视为两层材料
• 病区至少2层1次包装(2层纺织棉布缝制在一起)
• 通常情况纸袋、纸塑袋使用一层包装材料
• 手术器械根据无菌操作的需要可使用两层包装
• 使用两个纸塑袋包装时,袋子应纸面对纸面,塑料面对塑料面,里面袋子不应折叠,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 如果器械物品较小,可先使用闭合包装方法装后,再用放入袋中密闭封装
• 包装袋适用于单件物品的包装,不应用于组合的重型手术器械包,可能造成封口处裂开,影响包装的密封完好性
• 如果使用双重包裹,内层材料的透气性不应低于外层的包装材料
封包要求
(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2)闭合式包装应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
(3)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4)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闭合完好性。硬质容器应设置安全闭锁装置,无菌屏障完整性破坏时应可识别。
(5)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灭菌
• 正确的、有效的灭菌方法是保证无菌物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消毒供应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 常用灭菌方法
– 压力蒸汽灭菌 – 快速压力灭菌 – 干热灭菌
– 环氧乙烷灭菌
–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 – 低温甲醛灭菌
灭菌方法选择
• 根据物品的性质和类别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 耐高温、耐湿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 应遵循以下原则:
– 保护被消毒灭菌物品不受损坏 – 确保消毒灭菌的可靠性
压力蒸汽灭菌
– 分类: 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
• 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 脉动真空压力灭菌
– 适用范围:适用于耐高温、不怕湿的医疗器械的灭菌 – 灭菌操作方法:
• 灭菌器操作方法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参数
注意事项
•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操作人员应经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灭菌设备应每日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
– 门框与橡胶垫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 门的锁扣是否灵活、有效
– 压力表在蒸汽排尽时是否到达零位 – 蒸汽调节阀是否灵活、准确
• 正确装载灭菌物品
• 运行中注意观察蒸汽是否存在泄漏,压力和温度情况
• 具体操作步骤、常规检查保养,应按照厂方说明书的要求执行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 分类:
– 下排气 – 预真空
– 正压排气法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对裸露物品的灭菌、应急物品的灭菌处理 – 不适宜选用此类设备进行常规灭菌
• 灭菌操作方法:
﹣灭菌参数如时间和温度由灭菌器性质、灭菌物品材料性质、是否裸露而定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 注意事项
– 使用卡式盒或专用灭菌容器盛放裸露物品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可不包括干燥程序 – 运输时避免污染
– 4h内使用,不能储存
灭菌过程的质量控制
• 良好的蒸汽
– 蒸汽的质量
• 定期对用于灭菌的蒸汽进行检查 • 确保蒸汽的含水量低于3% • 应符合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用水标准
• 有效的消毒灭菌过程
– 设备运行前准备 – 运行操作 – 灭菌后卸载
• 完善灭菌过程的监测
设备运行前准备
• • • • •
• 灭菌器压力表应处在“零”的位置 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
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 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 检查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
预真空灭菌器预热后应进行BD试验。监测合格后使用灭菌器
灭菌装载
• 下排气灭菌器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80%
• 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90%
• 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又分别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
• 灭菌器械装载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
• 装载时器械不要堆放,灭菌包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2.5cm • 使用下排气灭菌器时,较大的不易灭菌的包放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下层 • 物品不能接触灭菌器的内壁及门,以防止吸入冷凝水
灭菌装载
• 尽量将同类器械一起灭菌
• 如果不同类器械必须同时灭菌,织物类器材应放置在上层 • 金属器械类器械放置在下层,以防止冷凝水流到下层物品上 • • • • • • 手术器械包应平放
盆盘碗类器械应当斜放或倒立 织物类器材应竖放
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将筛孔打开 自动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平放
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器材应倒立或侧放;灭菌包内容器开口应一致,以利于蒸汽进入和空气排出
灭菌卸载
• • • • • • • • 灭菌物品取出后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待冷却30分钟后再从搁架上取下 物品在完全冷却前,不要放到金属或冷的表面上,防止产生冷凝水 冷却过程中的物品不要用手触碰
检查灭菌包干燥情况,如果包装外表或胶带的表面上有明显的水滴或湿迹,应该被视为湿包即灭菌失败
检查化学指示胶带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未达要求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检查包装的完整性 检查包装的记录标记
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均视为污染
储存
1.无菌物品的储存条件:
(1)清洁、干燥、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60%。
(2)物品必须存放在洁净的柜内或架上,离地面20~25cm、离墙面5~10cm、距天花板50cm 2.无菌物品的有效期:
– 纺织布:有效期7天
– 医用一次性纸袋:有效期1个月 – 医用皱纹纸:有效期6个月 – 医用无纺布:有效期6个月 – 硬质容器:有效期6个月 – 纸塑袋:有效期6个月
3.已灭菌与未灭菌物品要严格分开放置。
发放
1、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发出的、过期的无菌物品必须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
3、发送至临床时,必须使用专用的车或容器,采取密闭运送。运送工具保持清洁,洁污分开。
灭菌质量的监测
• 物理监测
–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 化学监测
–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 – 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 灭菌管腔类器械进行管腔PCD监测
质量控制过程记录的可溯要求
• 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进行记录与追踪。记录应易于识别和可追溯,• 清洗、消毒监测资料的保存期限应≥6个月 • 灭菌质量的监测资料保留的期限应≥3年。
灭菌效果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物理监测法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
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1)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2)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 应每周监测一次。
• 标准指示菌株: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或SSIK31株)
• 标准测试包的制作:由16条41cm×66cm的全棉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
• 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方法:将两个标准指示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即完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
• 监测方法:将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 ±1℃恒温箱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若采用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则无需做阴性对照。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 可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注意事项:
(1)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
(2)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4.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B-D测试方法:
(1)B-D测试包的制作方法:B-D测试包由100%脱脂纯棉布或100%全棉手术巾折叠成长30±2cm、宽25±2cm、高25cm~28cm大小的布包;将专用B-D测试纸,放入上述布包的中间;制成的B-D测试包的重量要求为4kg±5%。或采用一次性使用的B-D测试包。
(2)B-D测试方法测试前先预热灭菌器,将B-D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134℃,3.5~4min后,取出测试包,观察B-D测试纸颜色变化。
(3)结果判定B-D测试纸均匀一致变色,说明B-D试验通过,灭菌器可以使用;变色不均,说明B-D试验失败,可再重复一次B-D测试,如果合格,灭菌器可以使用;不合格,需检查B-D测试失败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灭菌器方能使用。
注意事项: •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第5类化学指示物。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18278的有关要求。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消毒液的监测
消毒液的监测: 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库存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应依照产品企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测定可用以下方法,也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试纸(卡)进行监测。2.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1)采样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ml,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采样后4h内检测。(2)结果判断
• 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cfu/ml • 皮肤粘膜消毒液的菌落总数≤10cfu/ml • 消毒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100cfu/ml(3)注意事项
• 使用中消毒剂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剂应每月进行监测。
• 对未使用的低效消毒剂和皮肤黏膜用消毒剂,使用前应按照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的方法进行细菌检测,未检出细菌为合格。
消毒液的监测 消毒液的监测: 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库存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应依照产品企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测定可用以下方法,也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试纸(卡)进行监测。2.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采样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ml,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采样后4h内检测。结果判断
•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
• 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注:江苏省监测规范要求: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剂应每月进行监测。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江苏省医院消毒灭菌相效果监测规范
采样时间
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采样部位
为内镜的内腔面。
采样方法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孔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结果判断
• 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镜,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无菌生长。
注:消毒后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监测
• 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监测频度
• 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
•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结果判定
• 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 •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4cfu/(15 min·直径9cm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 min·直径9cm平皿)。
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消毒效果监测
物体表面监测方法
•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连续采样4个,• 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物体表面监测结果判定
• A.5.5.1 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 A.5.5.2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 cm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紫外线消毒
C.6.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C.6.2
紫外线消毒灯要求
C.6.2.1
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μW/ cm2。
C.6.2.2
应定期监测消毒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当辐照强度低到要求值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C.6.2.3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 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 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紫外线灯生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用寿命。C.6.3
使用方法
C.6.3.1
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 m3,照射时间≥30min。
C.6.3.2
采用紫外线消毒器对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其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C.6.3.3
消毒时对环境的要求
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温度低于80%。
C.6.4
注意事项
C.6.4.1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C.6.4.2
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温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C.6.4.3
采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C.6.4.4
采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C.6.4.5采用紫外线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及空气中悬浮粒子多时,应加大照射剂量。
C.6.4.6
不应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C.6.4.7
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C.6.4.8
紫外线强度计每年至少标定一次。
A.3 紫外线消毒的效果监测 A.3.1 紫外线灯辐照度值的测定 A.3.1.1监测方法
A.3.1.1.1 紫外线灯辐照计测定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特殊紫外线灯在推荐使用的距离下测定,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值即为该紫外线灯的幅照度值。A.3.1.1.2 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蒋指示卡置于置于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A.3.1.2 结果判定
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符合GB19258要求(新灯辐照强度≥ 107*93%≈10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μ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180μW/cm2为合格。A.3.1.3 注意事项
测定时电压220V±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应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指示卡应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A.3.2生物监测法
空气消毒的有效监测
按A.6的要求执行。A.3.3 注意事项
A.3.3.1 紫外线灯在投放市场之前应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产品卫生安全评价。• A.3.3.2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时,采样液(平板中)不加中和剂。
C.8.1.戊二醛 C.8.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浸泡消毒与灭菌。C.8.1.2
使用方法
C.8.1.2.1
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将洗净、干燥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放入2%的碱性戊二醛中完全浸没,并应去除器械表面的气泡,容器加盖,温度20℃~25℃,消毒作用到产品使用说明的规定时间,灭菌作用10h。无菌方式取出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等 擦干后使用。其他戊二醛制剂的用法遵循卫生行政部门或国家相关规定进行。C.8.1.2.2
用于内镜的消毒或灭菌应遵循国家有关要求。C.8.1.3
注意事项
C.8.1.3.1
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在消毒前应彻底清洗、干燥。新启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先除去油污及保护膜,再用清洁剂清洗去除油脂,干燥后及时消毒或灭菌。
C.8.1.3.2
戊二醛对人有毒性,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使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不慎接触,应立即用清水连续冲洗,必要时就医。
C.8.1.3.3
戊二醛不应用于物体表面的擦拭或喷雾消毒、室内空气消毒、手和皮肤黏膜的消毒。
C.8.1.3.4
强化酸性戊二醛使用前应先加入pH调节剂(碳酸氢钠),再加防锈剂(亚硝酸盐)充分混匀。
C.8.1.3.5
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洁净、密闭,使用前应先经灭菌处理。C.8.1.3.6
在20℃~25℃温度条件下,加入pH调节剂和亚硝酸钠后的戊二醛溶液连续使用时间应≤14d。
C.8.1.3.7
应确保使用中戊二醛浓度符合产品使用说明的要求。
C.8.1.3.8
戊二醛应密封,避光,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江苏省医院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试行)
手术缝线、锐利器械(含刀片、剪刀、穿刺针等),严禁戊二醛浸泡灭菌;缝线不应重复灭菌。
使用2%戊二醛应注意的问题
1.主张只作为消毒用,不要作为灭菌用。
2.浸泡之前器械必须得到充分清洗和干燥,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3.如果作为灭菌使用,必须确保持续浸泡达10小时;一个容器浸泡一批器械,标识开始浸泡时间,灭菌过程中不可随意开启添加器械。
4.浸泡灭菌过程注意密闭,防止消毒剂挥发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5.浸泡消毒完成后、使用前必须用大量无菌水对物品进行彻底冲洗。清除消毒剂残留,防止残留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对蛋白有凝固作用)
6.不可用于刀片、缝线、皮片、缝针等浸泡消毒或保存。7.浸泡消毒用容器应定期清洁和灭菌。
8.每天进行消毒剂浓度监测并记录;每月进行消毒剂生物监测;每月进行灭菌物品的生物监测。
9.未加入碳酸氢纳,有效期参考厂家说明,有1年的,也有2年的;加入碳酸氢纳和防锈剂以后,有效期不超过14 天。
9.关于标识:应对消毒剂配置时间、失效时间、浸泡起始时间、浸泡完成时间、器械清洗人员姓名、器械灭菌人员姓名等进行标识,有可能将浸泡消毒或灭菌的器械名称标识清楚,该标识随诊疗过程最终粘贴到病人的医疗文件或医院诊疗记录中,以于质量追溯和责任到人。
C.8.2
邻苯二甲醛 C.8.2.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浸泡消毒。C.8.2.2
使用方法
C.8.2.2.1
将待消毒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完全淹没于含量为5.5g/L、pH为7.0~8.0、温度20℃~25℃的邻苯二甲醛溶液中浸泡,消毒容器加盖,作用5min~12min。C.8.2.2.2
用于内镜的消毒应遵循国家有关要求。C.8.2.3
注意事项 C.8.2.3.1
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消毒前应彻底清洗、干燥。新启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先除去油污及保护膜,再用清洁剂清洗去除油脂,干燥后及时消毒。C.8.2.3.2
使用时应注意通风。直接接触本品会引起眼睛、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损伤。接触皮肤、黏膜会导致着色,处理时应谨慎、戴手套;当溅入眼内时应及时用水冲洗,心要时就诊。
C.8.2.3.3
配制作用应采用专用塑料容器。C.8.2.3.4
消毒液连续使用应≤14d。
C.8.2.3.5
应确保使用中的浓度符合产品使用说明的要求。
C.8.2.3.6
邻苯二甲醛应密封,避光,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
C.5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 C.5.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湿、热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管腔器械、金属器械、玻璃器皿、合成材料物品等。C.5.2 灭菌方法
C.5.2.1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程序应包括:预热、预真空、排气、蒸汽注入、、湿化、升温,反复甲醛蒸发、注入,甲醛穿透,灭菌(在预设的压力、温度下持续一定时间)反复蒸汽冲洗灭菌腔内甲醛,反复空气冲洗、干燥、冷却,恢复灭菌仓内正常压力。
C.5.2.2 根据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的要求,采用2%复方甲醛溶液或福尔马林溶液(35%~40%甲醛)进行灭菌,每个循环的2%复方甲醛溶液或福尔马林溶液(35%~40%甲醛)用量根据装载量不同而异。灭菌参数为:温度55℃~80℃,灭菌维持时间为30min~60min。C.5.3
注意事项
C.5.3.1
应采用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并使用专用灭菌溶液进行灭菌,不应采用自然挥发或熏蒸的灭菌方法。C.5.3.2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操作者应培训上岗,并具有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
C.5.3.3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的安装及使用应遵循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或指导手册,必要时应设置专用的排气系统。
C.5.3.4
运行时的周围环境甲醛浓度应<0.5mg/m3,排水内的甲醛浓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灭菌物品上的甲醛浓度均值≤4.5μg/cm2。在灭菌器内经过甲醛残留处理的灭菌物品,取出后可直接使用。
C.5.3.5
灭菌包装材料应使用与压力蒸汽灭菌法相同或专用的纸塑包装、无纺布、硬质容器,不应会用可吸附甲醛或甲醛不易穿透的材料如布类、普通纸类、聚乙烯膜、玻璃纸等。
C.5.3.6
装载时,灭菌物品应摊开放置,中间留有一定的缝隙,物品表面应尽量暴露。使用纸塑包装材料时,包装应竖立,纸面对塑面依序排放。
C.5.3.7
消毒后,应去除残留甲醛气体,采用抽气通风或用氨水中和法。
C.10 含氯消毒剂 C.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C.10.2 使用方法 C.10.2.1 消毒液配制
根据新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具体计算方法及配制步骤按C.9.1.2.1进行。C.10.2.2 消毒方法
C.10.2.2.1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氮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C.10.2.2.2
擦拭法 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C10.2.2.3 喷洒法 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 mg/L~700 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C10.2.2.4干粉消毒法 对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分泌物、排泄物中,使有效氯含量达到10000mg/L,搅拌后作用>2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h后排放。C10.3 注意事项
C10.3.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液应现配现用,使用时限≤24h。
C10.3.2 配置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
C10.3.3 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绣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使用。
C10.3.4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1、含氯消毒剂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 ★建议使用片剂,计量准确,能精确计算浓度。
• ★使用中应加盖,防止挥发,降低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