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26

锦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锦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授课教师:张庆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3、品味诗歌艺术特点,欣赏其中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和意境。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李商隐诗词名句,导入新课。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本课选读的《锦瑟》,就是其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潦倒终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后教师作诵读指导,请学生朗读全诗。(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2、请学生简要串讲诗歌意思,教师稍作点拨。

四、合作探究 诗歌解析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而“晓、春”又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善良(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相信大家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善良,是不是换来得就是恶性报复呢,那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最本性的一面“善良”还要不要回归,请看短剧<善良回归>

有人说: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二、文本研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提出问题: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2、分析问题: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3、表明观点: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过渡语: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同组间讨论)

四、合作探讨:在文章中将你不懂的句子划下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讨论!

不明白的句子: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

(3)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是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已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

(4)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是紧扣“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既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最不能容忍,也最容易滥用权力,因此作者认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过渡语:下面我来研读第一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层层设问的?)

五、研读的一部分:

层层设问: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思考

(过渡语:提出了“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这个问题后,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

六、研读的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对比论证观点有什么好处?

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5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8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11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拓展(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同一样东西,中外用法大不相同”:外国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富强,中国却用于迷信和堕落。由此使人觉悟到,中国近代的落后,与其说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不如说是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看第六自然段,这段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齐读第六段

2、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对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拓展(排比):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知识运用: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

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

(过渡语:作者在结尾说“我喜欢善良而我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对善良的态度如何?思考与感悟)

七、思考与感悟

你对善良的态度是什么?当你的善良换回的是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的时侯,你怎么想?又怎么做?(讨论交流)

当善良被恶报时,明确:真正的恶狼是有限的,我们不应放弃善良,应加强思想品格的完善。

(我们来浏览一组图片,然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八、感悟:看以下一个flash作品,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教师说感受:结束语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完美人格。

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我们不要变的冷漠,让善良永驻心中。

德兰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老子曰:“善,人之宝也。”

《雨霖铃》(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参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词人简介

问:关于柳永,大家了解的有多少,谁来给我们说说看?

明确: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为特色,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

三、 诵读指导

1、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词。

(朗诵指导:要带着感情朗读

a、寒蝉凄切--要拖音 “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b、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d、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e、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f、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

2、教师自己示范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赏析全词

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参考注释。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词作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追问:我的一个朋友说这三个句子就和平时写日记一样只是在开头注明“时间、地点、天气”,没有别的作用,果真如此吗?

明确: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补充资料: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词人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总结: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提问: 现在大家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时的情景。

明确:在那样一种令人黯然销魂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的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也就流于词中。而当船夫催促起程之时情深意浓的恋人将会有何表现呢?他们没有柔情蜜意,也没有叮咛嘱托,唯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明确: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这种白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2)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2)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明确: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而在这首    《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为一体,这自然是特别悲苦凄凉,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再看此时的柳永,他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一切也只能是尽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初一看,似乎“杨柳”、“晓风”、“残月”构成了一幅非常好的图景,而其实这都是些最容易触动离愁的东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因此“杨柳”、“晓风”、“残月”的组合恰好构成一种令人痛不欲生的风凄凄和月凄凄的悲凉景象,一下子使画面扩展开来,生动真切地表达出词人离别京都、离别佳人之后的那种无边的孤寂、冷清和忧伤,使读者不得不为词人的不幸身世而忧断衷肠。在艺术上,这两句虚拟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高度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语不涉难,苦不堪忧”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这使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班齐读)

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

六、布置作业

背诵《雨霖铃》并预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锦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上一篇:吴涛《绝句》原文及译文下一篇:学生社团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