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疗愈》读后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2024-09-25

《轻疗愈》读后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精选11篇)

《轻疗愈》读后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篇1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轻疗愈》读后感

一潭浑水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如果我告诉你,我通过看一本书且付诸实践,仅仅花了20分钟时间就彻底治好了自己的恐高症,你一定觉得难以置信吧?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还治愈或缓解了自身其它一些疾病。这本神奇的书叫作《轻疗愈》,名列亚马逊畅销榜第一,作者是尼克。奥特纳。

感恩尼克。奥特纳先生!感恩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先生!感恩教气功的李英伟老师!我是在李老师建的微信课堂里聆听了樊先生的读书分享,从而与该书结缘的。

我前阵子跟大家分享过《脑内革命》的读后感,此书告诉我们,负面情绪能产生剧毒的去甲肾上腺素,良好的心态乃大药,换言之,心的问题不解决,其它均白搭。但道理明白了,做起来难。假设我是个销售经理,临近年底,销售任务还差1个亿,压力山大,却告诉自己别焦虑,谈何容易?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切实的解决途径。

《轻疗愈》介绍的正是哈佛医学院、美国国家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所最推崇的身心疗愈法。它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经络学相结合,一边自我对话,一边对8个穴位拍拍打打,像剥洋葱一样,从身体症状入手,将关联情绪、事件和束缚性信念层层暴露出来并清除。它被用来疗愈“9.11”事件、卢旺达种族屠杀、印尼海啸等各种灾难导致的病痛、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身心痛苦,受益人数逾千万。轻疗愈的特点是易学习、易操作、见效快。

人们在内观过程中直面存在的问题、反复并大声地说出来为何有利于清除负面情绪呢?我认为书上的阐述有些令人费解;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可能更便于讲清楚,即随着人对获得某一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举两个例子:一位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得到了3碗残羹冷炙。他吃第1碗、第2碗、第3碗时的满足感是递减的。再举个例子:台湾作家李敖的前妻--名演员胡茵梦和李敖分手后说:“同一屋檐下无美女。”天天看,西施也显得稀松平常了。所以,不断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对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较为麻木,不会太多影响你了。

轻疗愈的奥妙在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接受不完美的我,卸下所有思想包袱,过一个没有“应该”的自在生活。还是拿我的恐高症为例。刚开始敲打时大声自言自语:“尽管我近些年恐高,站在高处往下望,腿软头晕,但我全然地接受我自己。”敲打过程中,我回忆生活中究竟发生过什么?搞得自己胆小如鼠?两件往事浮上心头:我听我的一位同事讲,她父亲文革期间锒铛入狱,吃尽了苦头。平反后,天天在自家楼顶倒走,锻炼身体,不久竟然从楼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还有一件事发生时我尚在杭州。我们这栋楼有一户人家,叔叔带着三、四岁的侄儿在楼顶平台放风筝,结果叔叔从楼顶平台跌下来,就此离开了人间。我听说后,心想:这孩子心里的阴影一辈子都难以抹掉了!我于是边敲打,边大声对自己说:“只要注意安全,根本没必要恐高。”敲完,我立马跑到10楼阳台上朝底下望了好久,身体未感到任何不舒服。我好开心!

尼克。奥特纳说,每个人通过内观,都能明心见性,找到根本问题,从而化解它。对此,我笃信不疑!

昨日立春。万物复苏!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篇2

你是不是同我一样忽然有很多话想说,却一样的不知从何说起。你的心底是否也同我一样有着满满的怀念,却又不知道要从哪一天开始。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在这一年的开头我信誓旦旦地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计划。有好多书是要读的,好多事是要完成的。可是,刚刚,就在刚刚,我发现,纸上落满了灰尘,而我的计划却仍只是安然地写在纸上。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是不能坚持的执行?而我们在制定计划以后,有没有一直在敦促着自己要按照计划进行?我们是不是总给自己没有完成开始的计划找借口,说时间还来得及,明天吧,或者从下一个周末开始吧……我们一直这样原谅和安慰着自己,而计划也在一次次的拖延和自我原谅中渐渐搁置。而那些被我们完成的计划,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因为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而不敢有一点懈怠,我们老老实实、完完全全地按照计划进行,而最终把计划变为现实。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还有多少事情,从一开始,我们就因为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而最终没有得到最初想要的结果。一份好的友谊的放弃?是否因为你少了一些小小的坚持,或者是信心?本来可以学得好的科目,你却总是和自己说,很难的,我恐怕是不行吧?

我在一本叫《秘密》(《The Secret》)的书里读到这样一些话:专注你想要的,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想要的上面。你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你的心正在塑造着你周遭的世界。不朽的信心,正是你强大的动力……

站在2009年的尾巴上,在把这一年的第24本杂志交到你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要送给所有亲爱的你们一句祝福:“心想事成”!是的,心想事成!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可以写在卡片上,或者短信里的词语,它是我们在通过这24本杂志传递到你们手里的信心和力量!

怀着美好的信念持续的努力,在明年一起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读后感 篇3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要找出阻碍自己的限制性人生信念和模式。感觉好久好久没有心想事成的事儿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有时甚至觉得就是loser。

想想我的状态,剖析自己,这都是有根可寻的。内在的不自信,不能接纳自己,遇事不能定静,对有利于好的状态发生的事没有及时感恩,没有采取有利于梦想实现的行动,思考太少等。外在的表现就是经常一副没精打采或是没睡醒的的样子,说话小声没有重点等。用书中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外在的世界是内在的投射和反映,外面没有别人。

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我,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模式。今天,我试着运用心想事成的方法检视自己一个方面。

梦想句:我要一份有发展能拿高薪的工作,因为成家立业需要很多钱。

阻碍梦想实现的原因:没有找到存在的价值,打心里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与高薪无缘、没有销培养销售的能力,没有把精力专注在提高专业能力上面,觉得行业没有发展前景。

限制性信念可能是:不相信自己能锻炼出很强的专业能力,觉得独当一面对自己遥遥无期,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做销售的料。

要给自己灌输的正面信念是:

我相信自己

我可以锻炼出很强的专业能力

我也能做到独当一面

我可以培养自己销售的能力

我能用行动、结果证明行业是否有前景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读后感 篇4

我们都有自己的心愿与梦想,但却不知如何实现,总觉得你的人生在绕没有好处的远路,那么《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将会是一份属于你的地图。

本书讲述的是22岁的阿南巧逢美貌的公主招亲,谁能学会甚美国的镇国之密,并带回山城国,公主就嫁给谁。阿南因为懂得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来到甚美国。但是当局者迷,陌生的世界让阿南不知所措,但是也从中学会了心想事成的秘密,并收获了真爱。

看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你是否发现“心想事成”就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力呢?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心想事不成,甚至事与愿违呢?关键在于我们忽视了心灵的力量,也忽视了这个有形世界其实是受无形世界操控的。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读后感 篇5

看完张德芬老师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我发现是自己的发愿和方法不对,主要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计划梦想,或是鼓励我们去让梦想成真。中国现下的教育,都是注重于外在的一步一脚印的扎实功夫,不可以好高骛远,但却让我们忽视了心灵的力量,也忽视了这个有形世界其实是受无形世界操控的!

在读《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的时候有有惊喜,有领悟,也有不解。惊喜的是发现自己和作者一样都时常做白日梦,关键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小时候我总觉得将来长大一定能够让父母住大房子,出门就是大海,真所谓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现在还是坚持。领悟就是让我见识到信念对我们命运的影响有多大,它还让我懂得,做多少挑战自己的事情,不是真正的心灵强大,更重要的是和内心各种情绪和平相处。

全书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心想事成的秘密,讲述了心想事成的重要步骤及注意事项。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对于童话故事的构思,故事衔接性合理巧妙,对我们今后的行动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还增加了一些实际的生活案例,作者用生动的实例和精彩的语言做了解答,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受益匪浅。

我看完书感觉,人首先要有健康积极的信念,通过静默冥想用觉知赶走自身思想情绪里的黑暗劣性,感知他人的点滴帮助,再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争取心想的,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模式,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等待接受,学习放下,让宇宙的力量带领你。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读书笔记 篇6

曾经也上过心灵成长的课程,自己也体验它的力量。当我们学会向宇宙下订单的时候,之后慢慢的下过的那些愿望就已经在慢慢实现了。只是这是一个不断要去重复去提升的过程,要不断的在提醒自己,用正能量的方式去思考,去发愿,一旦发现自己有负面情绪,立马把自己拉回来,让自己保持在高频率的状态。

经过一些练习,发现自己内心比以前变得平静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得和睦,懂得去关心父母,感受到他们的爱而不再去和他们顶撞,也渐渐的发现身边各种美好,不在去一个受害者的姿态去曲解别人而造成自己内心的痛楚。学会接纳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允许一切的发生,也允许自己的情绪,宇宙对于我们的一切都是允许的,通过冥想慢慢去清理负面的能量,一切情绪的根源都是自己。

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很多关键点,暂且记下一些要点便于将来不断自我审视。

情绪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对应当时的情况。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能量就是一种震动频率,每样东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动频率,所以才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面貌的事物,无论是像桌子椅子形的物体还是思想情绪,等无形的东西都是由不同的振动频率的能量组合而成的,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它的能量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

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你的大脑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你的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引进来,好的思想和正面的情绪振动的频率很高,能吸引相同的正面的人事物来到你的身边,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探索自己有没有散发正面能量?

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凡是你关注的东西,一定会聚集能量,而扩大增强。

发愿-感恩-接受

愿望越清晰,这个宇宙就知道如何帮助你,含糊其辞是得不到宇宙的全力协助的,发愿成为你的思想背景音乐一样,每天自动发送给你听,同时保持警觉,宇宙会为你带来的各种机会,凭自己的直觉抓住每一个时机采取有效的行动。

学会为别人的成就而开心,自己也会同样的遭到正能量来到自己的身上。

学会接受,采取相应行动之后就应该放下,让事情自然发生,让宇宙来接管,才能轻松的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

活好每一个当下,保持时时刻刻喜悦的心。

当你对事情的结果有某种期待时,你就会痛苦,对于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有一个清楚的画面,对于可能发生的结果,要学会放下恐惧全然接受,这才是自由自在。

寂寞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他能够平静你的内心,关照你的思想进而培养你自我觉察的能力。

积压的情绪就是堵塞的,能量它会阻碍宇宙能量流向你的通道。

情绪是身体的反应,生气的时候你把注意力放在外面引起你情绪的人事物身上,还不如把它拉回来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把关注力拿到拿回来,回到自我的核心。

写出人生的模式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看到妨碍你人生的模式是什么。

如果过去的信念不适合现在的我们,我们就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去调整,同时要知道未来我们想要什么,而重新设定我们的信念,不要因为旧的信念而禁锢了我们的人生。

不要与之抗拒,你越抗拒它就会越增强,学会去接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发现自己有不好的念头和生气时,就要用皮筋打一下自己,然后赶紧用一个好的念头来修正。

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它释放出来,不要在心里面继续积累,允许它的存在的时候就等于消除了冰山的那一角。

用正确的观念对待金钱,让金钱成为我们正面的能量。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和平庸也是一种习惯,时常在检视自己是否具有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要下定决心去改变他们。

有什么该做的,但是做不到的就会说没办法,我就是这样受害者,不停的抱怨,会充满了无力感。停止抱怨,只要你在抱怨,不论是口头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多少都是受害者心理,抱怨是我们成长中最无效的行为。走出受害者的模式,不要去埋怨别人,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旧有的习惯和模式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消除,所以我们必须努力用静静的冥想来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用各种方式来重新设定你的信念。这一路上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和幸福负责,时常与内在的自我连接,用淡定的心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不知啄的心态,让宇宙的能量在自己身上自由的进出,时刻想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我值得拥有世界上美好的一切。

在过程中都会感到喜悦,这样才会得到一个喜悦的结果。

《轻疗愈》读后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篇7

一直不太有兴趣去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养书。跟周边很多升级的朋友们也聊过,大多都有同感。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伙自信满满,自居“高竿”不想提升,其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动不动就来句“你这当老爸(老妈)的也太不合格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话,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不喜欢此类书的“格调”,不喜欢它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类书中,父母大都是高高在上教育者、管理者、财产所有人,孩子们自然成了学生、员工甚至是私有财产。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莫不如此,虽然不至于走极端自封“小白菜”,对这种方式有点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有情可愿的。

我们心中的爱与怕很多年前读过纪伯伦的一首诗,至今仍念念不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其实,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

近日,一位朋友送了一本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我,书中的观点甚合我心。序言中有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心中暗笑,是你们这些作者们经历了一些变化吧。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真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我去!我们心中对孩子满满的`爱,怎么就变成怕了啊!?先忍忍,别着急反对,接着看他所谓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点倾向,谁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多多呢。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最近闺女刚上一年级,我俩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幼儿园那样撒欢放羊了。下班回家就盯着写作业,背课文,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不好意思,因为正式上学了,上传时间提前至九点)。闺女一脸的不高兴,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8

这段时间在读张德芬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断断续续地读,终于读完了,但书中有些内容也许是自己愚钝还不能领会,有些内容还需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感悟,一时半会还咀嚼不透,从书中我隐隐约约体会到: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我在想:我对自己满意吗?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足吗?我究竟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9

书中讲解咱们人类生命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咱们这么发奋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愉悦?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咱们会远离真我呢?咱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咱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咱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咱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好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正因咱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咱们的东西!”愉悦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愉悦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愉悦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因此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0

惊喜,竟会碰见这样一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以白领的角度,以老人的口吻,将生活如此地透明。

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人生,却不知觉地做了生活的傀儡,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重复着的,单调着的生活,早已将我们的寻找淡化,早已将我们格式化,早已将我们迷离了方向。

无意中探知到了这种本质,不知所措,抱怨?抱怨?还是抱怨。我们似乎早已不能用一种平静的态度去对待,早已失去了这种淡定。

老人说:“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老人仿佛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所有人这种心态的不合适。我们总是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衡量、批判他人,探讨着别人的不当,生活的不公,却忽略了自己。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我们早已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要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在琐碎的细节中,天性的纯真被蒙尘,踏入社会,我们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外在,物质,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于是我们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于是我们便就只会去追求那些并不代表我们本身的东西了。

放下吧,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次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一次就足矣。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篇11

本书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会B。”这两种观点都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错误导向。生活中,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怎么教育他(她),他(她)就会什么样,也就是书中说的“A-B陷阱”。

为此,我们就怕做得少而耽误孩子,更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为孩子多学点,免得将来后悔,实则这些辅导班让孩子筋疲力尽。而书中告诉我们:其实这是一个陷阱,我们应该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接纳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比如说遇到事情不要急于发脾气,不要轻易妄下结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给孩子留点余地,专心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想法与能力,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做事、出门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钟,给孩子留着足够的时间。

上一篇:作文好奇心下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