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2024-10-19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精选14篇)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1

图形认知(中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通过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      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品,并能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及位置摆放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3.      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认识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每名幼儿各一张、图形衣、图画、小筐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你从哪看出这是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一样长。)你怎么知道它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幼儿自由发言)

二、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从而进一步认识长方形。

1.出示长方形。

——教师:这是什么形状你认识它吗?

2.引导幼儿用重叠的方法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不同,并能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教师:它和正方形一样?你是怎么发现他们不一样的?

——教师:那长方形和正方形有那些不同呢?

3.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教师再做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短。)

三、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品,并能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及位置摆放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1)游戏:图形外衣

——教师:请小朋友从老师身上把不是长方形的图形取下来。

幼儿归纳总结:有四条边、四个角、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一样短的就是长方形。

(2)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教师:请你在我们的活动室里、睡眠室里找一找有哪些物品是长方形。(幼儿与教师互动。)

四、结束部分:

在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寻找长方形,加深对长方形的认识。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数学区小组活动——火柴拼图游戏巩固认识长方形。

(1)思考并尝试能否用四根火柴拼出长方形,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认知。

(2)探究最少用几根火柴能拼出长方形。

★ 中班数学:认识数字6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 中班数学认识数字8教案

★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

★ 中班数学公开课认识一周日教案

★ 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

★ 如何认识数学教学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2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是在学习两者的特征后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图形认知基础,使这两点目标相互依托,让学生自然地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呢?我从以下三个环节来体现。

一、与美术学科开展协同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运用谈话法,通过介绍学生和教师的画像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去了解自己班上其他同学的外貌特征。和美术学科进行协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不同事物和人物都要抓住他们的特征。

二、实践探索主动获取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因此我让学生从搭一个长方形入手,通过选小棒使学生知道长方形边的特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从事数学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折一折、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受和发现是不断交替进行的。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去发现、探索,以学生的发现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当然教师适当的点拨也很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及时讲授。在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两者的优势互补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基础与发展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目睹了他人的思考方法,习得了观察、比较与分析的相关经验,更充分地理解了新知。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初步归纳的能力,我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独立思考归纳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异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特征的方法。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在总结协同实际应用中感悟

我们请学生观察不同建筑物的平面图形分别是什么,比如,故宫、水立方和四川龙居寺正方形大殿等。在这次的协同活动中既有对原知识内容的巩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也有对知识的拓展,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辩证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美。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3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4

目标:

1、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及它的特征;

2、诱发学习图形的兴趣,进入数学世界。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准备:

幼儿每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1张,各种长方形组成的物体。

流程:

感知长方形——比较正、长方形——寻找长方形。

过程:

感知长方形:说说它象什么?(冰箱、彩梯、桌椅、轮船、寄信)这些东西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用处很大。

比较正、长方形:让幼儿从我手中的两张纸中找出已认识的正方形的纸,用折线的方法对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短,四个角的大小进行比较。;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用折纸方法对这张纸的两边进行比较,使幼儿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是正方形,而这张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是长方形。(幼儿学会说)

寻找识别长方形:窗和门都是长方形的,还有什么是长方形的?(汽车、楼梯......)

效果记录:对学习长方形很感兴趣,教师一拿出范例,幼儿就能准确的说出这是什么物体,由什么图形组成?对教室里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能描绘出来,能明显的区分长方形和

正方形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8、59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完成“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四边形纸、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猜谜游戏: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认识长方形吗?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看来同学们认识了长方形,是不是很了解长方形了,敢不敢接受挑战? 2.猜猜它是长方形吗?

(1.锐角三角形,2.直角梯形)3.不是,说说理由。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你觉得关于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拿起桌面上的长方形大胆猜测一下。

2.同学们从边和角两方面猜测,那我们先看看角,是不是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板书:边、角)3.学生汇报。

找到角的特征了,我们猜猜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

出示直角梯形,学生猜测是长方形吗?

4.会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了,真了不起,长方形除了角还有边,从边的角度来思考,长方形有什么样特征? 5.学生汇报,教学对边,邻边。

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教师板书方法:量)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果然,你量出来的数字可以说明对边相等的。我们再来量一量黑板上这个长方形的边看。(教师演示量)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板书方法:折。)问: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长方形的对边重合,所以相等。我们一起来折一折,我们先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我们摊开来,再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也重合,说明,这两条对边也相等。恩,小朋友真聪明,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很有趣哦!原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6.那长方形较长的边和较短的边叫什么,你们能分别为它们取一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长,宽,你能用手指指出你长方形的长和宽吗?把长方形纸拿出来,我们一起指一指(教师拿出长方形纸和学生一起指长宽,再幻灯演示长和宽)7.小结长方形的特征。

8.9.长和宽谁在变,谁不变。

10.这样的长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三)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运用验证长方形特征的方法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2.学生演示。数,量,折,比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巡视指导)3.谁来汇报你们一组的结果?(幻灯出示)提问:你是怎么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你会用折纸的方法来证明吗?怎么折?学生自己折着试试。请学生演示,说出这样折说明哪两条边相等。邻边相等,对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相等)

4.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边叫什么?(板书:边长)5.刚刚我们又研究了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大家一起说。(教师板书)学生再一起读一遍。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同学们真聪明,请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一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学的不错,我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能够运用知识,一起来解决问题,行吗?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找到了吗?你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呢? 2.喜洋洋是如何快速上玻璃的

3.画一画,画一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4.拼一拼。(1)用两幅三角板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16个一

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如果你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五、图片欣赏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6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生:(考虑后回答)有!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师:你的小手真灵巧。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三、巩固延伸,实践运用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总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7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电脑打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后用手去抚摸桌面和书面, 再次感觉到这些面是平的, 教师随即板书:“平面图形”。

1. 出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后问:这个物体叫什么?当学生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文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 随即发现这是一个多面体———长方体。教师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

2. 电脑打出课本20页的立体图形 (墨水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箱、台灯罩) , 让学生辩认哪些是长方体, 再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 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的物体。

(二) 通过操作, 获得新知

1. 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请拿出你们亲手做成的长方体, 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数长方体的6个面, 并跟据回答板书:面6个面 (长方体) 。

师:根据6个面的不同位置, 我们把上面的面称作上面, 那相对的就是? (生:下面) 前面相对于? (生:后面) , 左面相对于? (生:右面)

教师带领学生按相对的面再次一组一组地摸长方体的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每组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棱的特征

师: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教师边比划相邻的面边讲解, 板书:棱)

师:拿出长方体纸盒, 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师:看来数棱也要讲究方法。看左右方向, 有几条棱?

生:4条。

师:很好!这是一组相对的棱。那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棱?每组几条棱/相对棱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以下。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结果板书: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要分清这3组棱, 关键是分清它们的方向。

3. 探究顶点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比划的是相对棱, 下面来练习比划相交于某一点的棱, 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 老师比划出的这两条棱相交于一点, 这条是左右方向的, 另一条是前后方向的, 还少哪一的方向的棱?

生:上下方向的。

师:好, 就请你上台与老师合作, 将上下方向的这条棱比划出来。

师:你们也能这样与同桌合作比划出相交于一点的3条棱吗?

生:能。

学生合作比划, 教师巡视指导。

师:3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纸盒, 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 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学生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个顶点。

(三) 通过实验, 开拓思维

1. 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小棒和三角套架, 如课本一样套成长方体框架。

当有的学生套得快、有的学生套得慢、有的学生套不上时, 让快的学生帮助不会套的学生。套接好后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一) 。

实验报告 (一)

把12条棱分为 (三) 组, 每组 (4) 条, 分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每个三角套即是一个顶点, 套接时, 要注意到对边必须相等, 这样可以套接成一个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

(1) 认一认: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同桌同学指着长方体框架互相说一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做一做课本22页的第2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套接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并填写实验报告 (二) 。

实验报告 (二)

两人一组学生交换小棒, 用相同长度的 (8) 根小棒和相同长度的 (4) 根小棒可套接成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 试一试, 用12根同样长的小棒会套接出什么样的长方体?套好后填写出实验报告 (三) 。 (放音乐)

实验报告 (三)

三人一组, 交换小棒, 用 (12) 根长度相等的小棒可以套接成 (六) 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2. 概括长方体棱与面的关系

教师问:通过实验,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长方体的面与棱长有密切联系。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 必定有8条棱是相等的。当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时, 只有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反, 当12条棱中, 若有8条棱是相等, 必定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宽、高各不相等, 即只有4条相对的棱相等时, 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本教案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20—21页 (人教版) 。

二、教学反思

(一)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用眼观察, 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日常生活等方面观察长方体, 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

通过对长方体的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 学生对长方体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让学生把所获得的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会把“棱”说成“边”、“顶点”说成“角”, 等等, 尽管如此, 我仍然鼓励学生大胆说, 通过点拨, 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三)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事物的实质和事物的联系,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在教学中, 我着重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和“探索性学习”两方面特点。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8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③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列举已学的平面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出示粉笔盒、易拉罐、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除了这些立体图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用食指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摸一下;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也摸一摸。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教学例一: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这三个方面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内。(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找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样数的?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方法自主学习,在充分思考查找的基础上,同桌交流。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反馈知识点的同时反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长、宽、高

教学例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组?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全班反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2.揭示概念,说明相对性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对应的棱也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通过不同的摆放情况,说出相应的长、宽、高)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长方体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通过课件,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参照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板书。

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

图1

三、巩固新知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②完成29页“做一做”和30页的“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

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长度( )。

⑤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 篇9

一、片段实录: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长方体,并学习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2、在观察及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彩色正方体摋子一个,长方体魔盒一个,长方形卡片六张,课件。活动过程:(一)导入:七彩蛇的摋子(复习正方体)1、小朋友,这是七彩蛇送给我们的“摋子”,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呀?(正方体)2、说一说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呀?(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3、游戏:抛摋子(1)教师发出指令:“预备开始”幼儿边拍手边出声数数;(2)幼儿拍手时要求不出声,大家整齐拍出数字,增加难度。(二)认识长方体1、今天,七彩蛇又给你们带来了另外一个礼物,想不想看呀?我们一起说:“一、二、三”。2、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礼物是什么样子的呀?(复习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1)正方形: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一样长的;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一样大的。(2)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是一样长的;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一样大的。3、完成“颜色、形状标记图”(1)看一看,数字1住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家里呀?①在相应的颜色、形状格子中打上“√”;②出示数字1长方形图片。(2)依次观察数字2—6,出示长方形图片,完成“颜色、形状标记图”。(3)观察“长方体展开面”①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呀?(六个)②看一看:这六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呀?(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③比一比: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都一样大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一样大,四个长方形一样大,两个正方形一样大)4、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1)呀!四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加上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就变成了这个漂亮的礼物。猜一猜,它是正方体吗?为什么?(2)小结: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面有长方形、正方形,是大小不一样的。(教师边说边演示六个面)(3)幼儿讲述长方体以上特征。(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三)游戏:找找长方体1、你们看,(课件)现在七彩蛇要来考考你们,请你们找一找,这几张图片里面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2、过程中出示实物,认识“六个长方形面的长方体”。(四)制作“六个长方形面的长方体”1、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棒,七彩蛇要给你们颁奖啦!(课件)(1)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呀?(六个)(2)看一看:这六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呀?(长方形)(3)小结:这六个长方形也能变成另外一个长方体呢。2、现在请你们去动手做一做,看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人手一份制作)(播放音乐)(五)延伸活动1、七彩蛇送给你们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呀?2、小朋友,你们家里有哪些东西也是长方体的呢?今天回家后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10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如何关注课程目标与教材编排特点的关系,从而提炼优化教学目标? ⒉如何组织处理这部分内容?

⒊如何更好地实现“基础知识习得”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充分交融,把培养空间观念和发展数学思考由“附带产品”转变成“核心目标”呢?

磨课心得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能借助刻度尺度量长度;认识了“直角”,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度量直角。

已有生活认识: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们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对长方形,正方形的感性认识,对它们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感觉”。

思维特点:以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认水平,逐步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随着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⒉终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⒊过程与方法:学生第一次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图形特征。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积累数学实践经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⒈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⒉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

⒊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教学难点: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卡片、课件等。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卡片、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她是谁?”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⒈复习,唤醒旧知。

⒉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旧知”,既复习了长方形与四边形的特征,又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验证特征 ⒈唤起经验,猜测特征。

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⑵看一看,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正方形又有什么特征? ⑶小结:同学们善于观察,能从边和角两方面来猜测图形的特征。【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中的“猜测”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而是基于思考的有根据的推理与判断。本环节通过“看一看,猜一猜”,从而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定好起点。】

⒉动手操作,验证特征。

⑴材料:三角板、直尺、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同桌2人大小不一的各一个)。

⑵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些特征?(板书: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⑶验证。A.长方形的特征。⑴温馨提示:

①先自己独立操作,用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②再和同桌说说你验证的是哪一条特征?是怎样验证的?结果怎样? ⑵学生活动。⑶汇报交流。

⑷小结: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不同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这样的操作验证,多角度、多方位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既让学生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又为后续正方形特征的研究打好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构。】

B.正方形的特征。

启思:能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吗?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结合课件)

⑸小结:大家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都具有“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迁移,引导学生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感受迁移类比思想,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⒊梳理归纳,掌握特征。

⑴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整合板书)⑵自学课本,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长

边)⑶变式、闭眼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加深理解。适时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能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更完整的认识。通过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活动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变式和闭眼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应用特征,深化认知 ⒈想一想,填一填。(P81、4)

⒉画一画、说一说。(P80、1与P82、6有机结合起来)

⒊猜一猜、折一折。(P81、3与P80、2有机结合起来)(直角梯形-折出长方形-再折出最大的正方形)

⒋辨一辨、比一比。

【设计意图:由“直角梯形——折出最大的长方形——再折出最大的正方形”的猜一猜、折一折,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本质特征掌握得更牢固,沟

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使得空间观念的建立由静态走向动态。】

四、回顾梳理,拓展延伸

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呢? ⒉延伸:怎样求长方形、正方形框架的总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打好基础。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执教者简介

吴丽琴,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莆田市学科带头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和乐”的教学风格。曾获得“莆田市教坛之星”“城厢区优秀教师”“国培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曾主持了一个市级课题、参与多个省级课题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11

一、教学回放

1. 认识正方体。

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模型, 摸正方体的一个面, 顺势介绍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体观察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怎样证明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相等呢?教师先肯定学生测量的方法, 接着引导推理的方法。

2. 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课件出示 (延长正方体的棱, 变成相对的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 教师提问:这样的长方体, 它的面、棱、顶点又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同桌合作仿照刚才研究正方体特征的方法来研究。同桌合作, 找寻特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怎样证明4个面完全相同, 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联系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予以解释。

3. 认识一般长方体。

课件出示 (继续改变这个长方体的棱, 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 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实物, 4人小组合作, 找寻特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4. 沟通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形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交流得出:这三种物体相同之处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的是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所有的棱都相等。

5. 变式呈现, 认识长、宽、高。

教师提问:如果画一个长方体, 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电脑出示直观图) 从这幅图上我们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只画了三个面呢?

教师继续提问:补上了三条看不见的棱, 现在一共画出了长方体的几个面?学生答6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 然后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睁开眼睛, 再和屏幕上的比较一下。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 。如果擦去一条棱, 你们也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 还能想出来吗?

思考最少保留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学生指出保留的三条棱, 电脑随机出示)

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 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用的名称。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宽, 竖直方向的叫做高。

6. 巩固运用。

教师出示课件——操作题:有三种长分别为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和小圆球 (橡皮泥捏的) , 用这些小棒可以搭出几种正方体?可以搭出几种长、宽、高不全相等的长方体?

二、教后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 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在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到长方体的变化过程中似乎更能关注到物体面、棱的变化, 便于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设计的三个形体的对比沟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 又培养了能力。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用课件设计中的动画来演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完全相等。但是这些演示虽然看似直观形象, 但从课堂实际看, 学生停留在只做一个“观众”而不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和“主人”方面。这样, 反而束缚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 削弱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认为, 直观几何是数学活动的最低层次, 在这一层次水平上, 学生只能认识眼前有形的、实在的事物, 处在此水平的学生应该是低年级学生, 在本节课上虽然仍需要结合实物进行教学, 但要求应该提高到实验几何阶段, 即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把学生引导到主体地位上, 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因而,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层面上的活动, 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在此层次的水平之上, 适时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即上升至论证几何的高度。如: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做进一步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到此结论。当然这只是初步的, 因为学生毕竟还不能给出严格的证明。

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时, 也不是简单地直接介绍, 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 由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到逐步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此时的“长、宽、高”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概念, 还隐含其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由此, 在学生心中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 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空间观念等都得以有效发展。

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 不仅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充分地发挥了数学练习的功能。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上的配套练习很简单, 于是, 巩固练习题既起到了巩固新知的效果, 还增强了它的“数学味”和“思考性”,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师在提问学生“怎样搭, 为什么这样搭”时, 对全课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点拨, 可谓“一举两得”。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12

一、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的知识,并引出要学习的平面几何图形——正方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但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所以我通过“三角形宝宝请小朋友去它家做客”引起幼儿的兴趣,学习新知识,并通过游戏巩固对于正方形的认识。

二、活动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三点尝试:

1.以“找好朋友”的方式认识正方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用小彩棍拼一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目标分别是以下几点:

1.复习学过的圆形、三角形的知识。

2.让幼儿初步认识正方形,知道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和四个一样大的角。3.让幼儿学会找到与正方形相似的物体。

根据目标,活动的重难点是:知道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和四个一样大的角。我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掌握认识正方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物品准备:1.在黑板上布置一个三角形宝宝的家

2.彩色小棒若干、正方形纸片若干、圆形纸片若干、三角形纸片若

知识经验准备:已学习过的圆形、三角形的知识;歌谣《图形变变变》。

四、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除了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教学法:老师在活动开始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小朋友们,三角形宝宝请大家去他家做客啦!你们看一看,他都邀请了谁呀?”并通过请每个小朋友都找一个正方形宝宝做朋友,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讲解法:引导幼儿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最后师幼共同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这是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数数正方形的边、角,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让他们进行讲述的方法。

五、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实验操作法:启发幼儿用小棍拼一拼,比比四条边是否一样长?用折叠方法看看正方形的四个角是否一样大。

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正方形这种几何图形的方法。它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的热情。

2.讨论交流法:引导幼儿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边讲述边进行演示。

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

六、活动过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三角形宝宝请小朋友去它家做客”引起幼儿的兴趣。

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三角形宝宝请小朋友去它家做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圆形和三角形的知识,并引出了“认识正方形”的教学内容。2.认识几何图形

以“找好朋友”的方式认识正方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找好朋友”的方式认识正方形。引导幼儿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启发幼儿用小棍拼一拼,比比四条边是否一样长?用折叠方法看看正方形的四个角是否一样大。3.游戏活动:图形娃娃找家。

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4.唱一唱:让幼儿跟同伴们讨论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复习在学习圆形、三角形时唱过的歌谣《图形变变变》,并加入正方形这一部分。说说除了歌曲里的正方形像“枕头”,像“盒子”,还可以像什么呢?(可以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改编歌词)5.活动延伸:

(1)提供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引导幼儿用小棒拼图形。(2)用蜡笔在纸上画一画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七、活动特色

通过有趣的教具和导入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并通过游戏巩固孩子对图形的认识。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13

一、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基本功扎实,教师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问题具有启发性,层层递进,感觉很舒服。

二、课始,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不但让学生把两种图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揭示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前让学生独立归纳总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展示汇报,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一环节教师思路清晰,引导有法。

建议:

1、学生对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缺乏知识。可以做实验,土豆通过一刀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面,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一刀,让学生有了对顶点的认识,实验加深了学生形象直观认识。

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 篇14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民法典》法治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读书本钱”阅读练习图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