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共9篇)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1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任务
编者按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请输入标题
bcdef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五期“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下)请输入标题
abcdefg如果从普雷希(S.L.Pressey)1926年的那台教学机器算起,人类教育与机器之间结成关系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了。在这90余年里,关于机器与人类教育的话题时起时伏,一直没有离开过相关学者的视线。我们今天讨论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教育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雷希和斯金纳(B.F.Skinner)时代教学机器的意义。它不仅涉及教学环节中的某种工具或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包含了对人类教育任务的根本挑战,是对人类教育的一种更加直接而全面的影响。在近期兴起的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问题的讨论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都怀抱着积极的、正面的期望。然而,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绝不都是积极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新技术。首先让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凭据什么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的?这里所说的“主人”当然不是简单粗暴征服自然的master,而是能玩转这个世界的player。我们既没有尖牙利爪获取猎物、抵御天敌,也没有浓密皮毛对付严寒。我们凭什么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人类的生理构造未特化和反应机制未确定,赋予了人类以很强的可塑性,使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接受教育积累和形成日益强大的适应能力。人类正是因为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新环境,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从而超越了其他生命存在。远古智人能从非洲到欧洲去生活,并且击败当时已经在那里生活的尼安德特人,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正是依靠智能,才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当然,智能并不只是简单的脑量多少。如果凭脑量的话,非洲丛林象的大脑比我们要大得多。但是,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却是非洲丛林象的3倍多。如果你今天欺负了一头大象,几十年后这头大象还会认出你来,找你的麻烦。大象的这一能力至少比我强得多。今天我在这里和你相识,明天再见面就有可能记不清你是谁了。这个有趣的例子或许也能说明,给我们人类强大生存竞争力的不只是像记忆这样低级的智能,而是以创新为突出特点的高级智能。人类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最重要的是我们所具有的高级智能已使我们能够创造出工具来延伸我们的能力,我们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而且能够改造自然。我们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了,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一系列高级智能为基础的强大学习能力。正是高级智能,让我们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人类进步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认知革命。在我看来,我们今天可能正处在第四次认知革命的前夜。第一次认知革命大约发生在7万年前。由于智慧的产生,特别是语言的产生,人能够组织起来,能够比其他动物更好地协同,从而使智人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为王”的教育。第二次认知革命,发生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大概在距今1.2万年之前。在这个发展阶段,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过上好的生活。我去年第一次看见闪电和雷雨时开始泡稻种,获得了大丰收;今年偷了个懒,第五次看见闪电才开始泡稻种,结果水稻种下去后只会疯涨,不结稻穗,差点没把自己和家人饿死。记住这些自然规律,实在太重要了。于是,我们看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往往都特别强调“记忆”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在传统上就特别崇拜那些“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人。这种“记忆为王”的教育传统,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教育。第三次认知革命,大概是从150年前人类迈入工业时代开始的。在这个时代,人类跟以前时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东西,甚至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生命。所以,这个时代越往后发展,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就越突出。我们今天讨论的人工智能,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在这一时期,人跟自然界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人类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自然选择了。在农业时代,人工选择就开始干预自然选择的进程了,今天我们已经不只是干预,而是能够逆转甚至创造出自然进化过程。在理论上,我们不仅可以让尼安德特人和霸王龙一道复活,而且可以通过修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来创造出某一从未有过的新人种。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是一个“创新为王”的时代,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如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认知革命的门槛上。我们称这个时代为“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将不仅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不曾有过的实体事物,而且能够在人脑之外创造出类似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在智能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部分的智慧工作也交给机器。当初深蓝战胜国际象棋高手时,我们不十分吃惊,因为大家知道人背棋谱怎能是电脑的对手。前不久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为什么?因为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同,它的背后有所谓的“道”,也就是有哲学理念。它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十分复杂的判断和选择,而不只是一步步简单计算的累积,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别忘了,这个时候机器已经具备了人最重要的能力:它已能够学习。它具有了我们能够成为这个星球主人的重要特征:高级智能。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正在慢慢走向我们的思维核心。起初,人工智能在我们人类智能运作的过程中只是承担了部分记忆的任务,起到了相当于计算机硬盘的作用。刚才很多科学家预言,人工智能将来可以很容易将一个人变成红学专家。的确,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拿一块存储卡从太阳穴这儿塞进去就行了。1T容量能储存多少信息?岂止一部《红楼梦》!一部《大英百科全书》也不过4350万字。1T字节换算过来应该是549, 755, 813, 888个汉字,可以抵一个小型图书馆了!到第二阶段,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承担部分逻辑运算任务来参与我们的思维过程,发挥类似计算机CPU中集成的缓存的功能。在第三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思维的第二核心,可以直接参与我们的思维过程,甚至在某些单项智能上可以超越我们人类。最后,人工智能是否会对我们人类装在这个脑壳里的“CPU”取得控制权?我看我们真的不能太乐观。有人很乐观地相信,控制人工智能的一定是人。没错,可是你别忘了,这里说的“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每个个人;二是指整个人类。从整个人类的层次上,我们或许可以自信人是人工智能的控制者,我们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但是,在具体个人的层次上,我们还能有这样的信心吗?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驾驶汽车了,你往里面一坐,你真的以为你是在开这辆汽车吗?控制权在你的手里吗?或许体验一下就能够理解我的担忧了。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少数精英通过人工智能控制大众,甚至最终让人类全部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这样的结局并非不可能出现。进而言之,离开了现实的个人,人类就无从谈起,因而少数精英最终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权可能也只是迟早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在第四次认知革命中要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人能否很好地实现对自身的控制,进而正确地控制这个世界,特别是控制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回溯整个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我们正是运用我们的高级智能,创造出了一系列能够控制和保障我们的高级智能为人类谋福祉而非自相残害的社会伦理、社会法则。正是我们的人性,亦即康德所说的“趋善禀赋”,使我们得以抑恶扬善,从而实现了对高级智能本身的控制。因此,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我认为应当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德行和情感等人性特有的东西应当受到极大的重视。在未来,甚至从现在开始,记忆就不应当再是我们教育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那时,孩子们将不必再为背书而发愁,也不会为能够在某某TV上背诵很多古代诗文而骄傲不已,因为你拿起手机或未来某种更高级的智能终端,随时就可以查阅大量所需信息。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计算和逻辑推导交给机器,所以,简单的计算和逻辑推导能力也不再成为我们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孩子们不必为解不出某一道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碰到的荒谬习题而发愁,大学也不会专门招收那些能够解出无数前人其实早已经解决了无数次的习题的人。在“德”“智”“体”三大教育任务中,“德”和“体”在未来教育中的位置将日益突出,逐步真正取得和“智”同样的地位。在未来,“知识中心主义”会慢慢淡出教育的舞台,“全人教育”会真正占据核心。当然,今天的教育所重视的创新能力培养,仍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道德、情感等将成为我们未来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今天不看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还是天天只奔着竞争职业岗位去的话,那将来我们丢掉的将不止是职业岗位,同时也会丧失最为宝贵的自由。况且,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代替人的工作岗位是必然的。可怕的不是机器占据我们的职位,而是机器被人利用成为控制和奴役我们的工具,甚至机器最终取得对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星球的控制权。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大家别忘了,人工智能是脱离了个体人的智能,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有不少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相关规则的制定上,譬如规定必须在所有人工智能机器中植入对人绝对服从的程序之类。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确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但我们应当认识到,规则唯有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获得其意义和价值,否则它们就毫无意义。“杀人偿命”几千年来都是我们公认的规则,但今天不还是有杀人犯吗?真正有用的规则,必须是植根于人心之中的,所以,从现在起就建立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在未来于人类将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要更难控制的技术。人类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好好地组织起来,保障对人工智能的有效控制。在未来的教育中,培养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共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否则我们失算一步,很可能整个人类就要全盘皆输。设想在未来我们回眸今日之教育,我们将做何感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在教孩子们把大脑这个作为智能核心的CPU当成简单的硬盘来用了。如果说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机器越来越像人的话,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正在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今天的教育是在把我们的孩子们变得像一台录音机。你会发现,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年级越高,往往越像一台录音机。我们教育的最后结果,就是学生被迫记住一大堆对付考试要用到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丧失真正宝贵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多么可怕、可悲、可叹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最应该担心的事情。当我们把人都变成机器之后,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控制人工智能?你只是一架很低级的录音机,你连最简单的微电脑都不是,你还想控制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在未来,我们或许会感叹今天的教育,感叹今天我们没有尽快地从记忆的教育走向创新的教育,感叹我们没有及时认识到道德、情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是我们人类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面对今天这样的教育,我们还能不能拥有未来?我真的没有十足的信心。教育令人越来越像一架机器,我们将会面对人性的全面迷失。我们将来会不会面对人工智能失控的问题?这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别忘了,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恰恰是高级智能!我们也不能忘记,自由意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一个人一旦被剥夺了自由意志,那他实际上就已经从人沦落为一种工具了。所以,我一开始就说,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新技术。为了应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通过教育来保持和提升我们得以超越万物的人性,这既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天的教育应当予以重视的历史使命。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理解: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它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表现在用词语思考、用语言和词语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复杂含义。
2、数理逻辑智能:指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突出表现为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对数字和抽象模式的理解力、认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推理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表现为对视觉传达世界有准确的感知后产生思维影像;具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4、音乐韵律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突出表现为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音——包括韵律和曲调、节奏、音高、音准、音质的敏感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表现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掌握物体操作技巧和具备良好动作技能的活动能力。
6、人际沟通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个人有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
7、自我内省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突出特征为能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能用自己的知识来引导决策、设定目标。
8、自然探索智能:指的是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智能与传统智能的区别。传统智能更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知识掌握以后的应用与迁移重视不够。传统智能的局限性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应是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热点。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概括的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
按照《教育大辞典》的分类,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例如文秘、图书管理员、实验员, 护师、统计员……。”通过这个界定可以看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技术型或技能型的人才, 偏重于动手实践能力。再者,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面向就业市场, 具备综合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指的综合型素质除了包括专业技能素质, 还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偏重培养能力本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根据其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可分为三部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未来几年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劳动者, 是要面向某一岗位群的要求来培养其能力结构, 是否适合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必须在培养方案中显现出其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围绕这一问题平衡好三类课程之间的比例。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 (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杜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 培养为中心的教育, 所以文化基础课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学科本位的文化基础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程, 它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同时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和发展多种相近职业的基础, 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直接决定学生的素质高低。专业技能课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问题, 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解决一个个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中显得尤其重要。
(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侧重于校企合作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通过模拟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所以在高等职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在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其实践课比例高达45%。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 可以突出其实践性, 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观, 它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了第一位置——即“能力本位”。具体的说, 树立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观, 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方法和社会沟通能力为教育导向, 准确定位课程教学能力水平, 以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线, 坚持工学结合, 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 还需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念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 以教师为主题, 它忽视了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智力的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强调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符合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念, 把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主体,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学生的职业需要出发, 并以人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发展。
(三) 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 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 所以, 很难找到一个统一评价标准, 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所以说, 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价, 以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 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中心角色, 只有适合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 才能使学生获利。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多元化的, 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这里所讲的多元化包括:
1、“智能多元”——即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
2、“发展多元”——即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在以后发展阶段的方法;
3、“综合多元”——即评价学生把掌握的技能融会贯通;
把这些评价方法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 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技能评价, 要注重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 且评价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情境, 以便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情境反思, , 并把自身发展以前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纵向评价。该种评价更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行为性, 与原来的评价方法不尽相同,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观应力求多元化。
(四) 树立“角色教师”的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需要依靠广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主动学习和消化理论内涵才能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虽然多元智能理论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要求和个人素养, 但是通过对多元理论的学习,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新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评价观、学习观, 它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师角色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他从原来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学生职业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样多重角色, 与此同时, 他们也担当着技术革新的重要使命。因此, 每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水平、教学水平,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 为重新审视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以中国全新的理论依据, 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把它更好的运用到方兴未艾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 (Gardner.H) 著, 沈德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 篇3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网络 专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 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换代,以最早期的机械运行方式为基础,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直到集成电路,时至今日已涉及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并逐步普及应用,人们又开始力图根据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试图用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以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
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探讨如何运用计算机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设计、学习、思考、规划以及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并以此解决如咨询、诊断、预测、规划等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通俗的说,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即“人工”和“智能”,顾名思义就是人造的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2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
(1)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科学从1956年诞生起,其研究和应用领域就与教育紧密相关。人工智能就是研究让计算机接受教育、提高智能的科学技术。AI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可以改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应用到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的工作效率(减少教师的数量和工作时间、甚至直接提高受教育者的智能)。还可以产生新的教学模式,如网上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等。(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和技术从诞生起就应用于教育,其产品通常称作智能指导系统ITS或者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
ICAI系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从根本上讲,它是在保证学生和程序灵活性的方式下,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和技术,组织安排教学系统的各种成分。它并不是根据预先输入的问题、预先想到的解答、预先指定的分支等进行工作,而是根据学生学习时积累的知识而工作。它的一般工作准则和标准,是依赖本身的知识结构和近期活动事件,如学生回答的历史记录。许多ICAI系统都具有这样的重要特点,即能够实现与学生的自然语言对话。
3人工智能与网络教育的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日渐扩大,例如Internet上的web站点,其网页的组织形式,就包含智能的原理。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I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由程序教学发展而来。但是以程序教学为理论基础开发的CAI课件,在推理机制和学生模型方面存在不足,因而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
借鉴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知识,由于专家系统中包含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基本模块,在一般专家系统中再加入一个“学生模型”模块,就构成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系统的基本结构。其中推理机的作用相当于现实教学中的教师,它可以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容和学生模型推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智能代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它是一种单向沟通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流行。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一种“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并重的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良好情操的培养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在网络远程教学中,为实现上述教学模式,把人工智能中的智能体(Agent)技术应用到网络远程教学中,并逐渐成為在教学领域实现智能化的一种主流技术。
实现智能化信息服务。Agent技术应用于信息服务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智能性和协作性,为用户提供方便简单的信息搜索、处理手段,提高学习者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将Agent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搜索,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学习功能,能够在信息交互中获得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在此前提下,系统可以主动、定期地为用户查找信息,并根据用户搜索信息的变化调整“知识库”中的通用字和关键字,使之能够有效地适应专门领域的信息搜索。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的整合研究,编号:JJ1212062研究成果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和通过大量科学数据和实际案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的。运用多元智能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音乐的教育。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和通过大量科学数据和实际案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的。他认为人类与生俱来都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八种智能都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且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挖掘学生的智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全球教育界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评价观念、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内,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理论之一,对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学前儿童教育阶段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素质教育的摇篮,同时也是幼儿智能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形式,对人们重新审视音乐在人的整体智慧建构、发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理论参照,即儿童音乐学习是大众化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音乐家,而是作为人的智力和基本素质来培养。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在多数领域中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的。但在一些艺术领域幼童的能力可以达到惊人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早期之后艺术发展呈反U曲线,神经系统中认知表象能力的可塑性降低,由此可见,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促进儿童大脑发展;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促进儿童感知力、记忆力、联想力的发展;促进情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等,但如何才能把这些作用发挥出来,这不仅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还需要有一个理论作为参照。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存在形式,且认为音乐智能是多元智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前儿童的音乐智能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则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和当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整合起来,其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如何确立,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本论文运用多元智能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研究。
教学实践模式是指经过在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种经验经过加工整理概括简化,并将其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实践模式,它使其教学方式结构化、合理化并形成可推广使用的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只能组合方式不同,在课上每个孩子所表现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基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教授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既要设计丰富多彩内容又要适应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能理论整合教学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境创设模式。情境教学是教师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其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心理结构的整体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创设模式在开发幼儿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靠声音塑造形象,所以音乐教学中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的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感染、陶醉启迪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在幼儿的音乐情境教学中儿歌中歌词的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可以使幼儿领悟的情境。这些情境也可以让幼儿用肢体、感官、情感来表述体验感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歌词意境。当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时幼儿才能真正进入音乐的殿堂,理解和感悟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
(2)合作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合作是音乐表现和表演的重要特征。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通过音乐为幼儿提供一种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幼儿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合唱声部的协调配合,舞蹈时对动作与队形的协调配合,打击乐器演奏时各个声部的协调配合等,还有在音乐活动中集体、个人合作所进行的讨论交流或相互配合等学习方式。
(3)互动探索模式。互动探究教学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幼儿通过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音乐教学过程并非是单纯地将现成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而是要引导幼儿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想象和表现去体验感悟音乐的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以上教学模式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并不是将幼儿音乐教学模式标准化,它们是一个动态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发现、探究和总结,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音乐的教育。
参考文献:
加油站职业经理人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我叫马大辉,1979年10月16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曾就读于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2010年加入中共党。现任中国石油辽宁辽阳销售分公司公路加油站站经理。2006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职于中油辽阳销售分公司井泉加油站计量员、柳河加油站经理。在工作的7年里,本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国石油奉献自己的的力量。
2006年7月,我的第一个岗位是辽阳公司井泉加油站计量员。井泉加油站是辽阳公司销量最大,要求最严的基层单位。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我向公司领导请示,自愿到井泉加油站工作,担任加油站计量员。在担任计量员的三年时间里,累计接卸六万余吨油品,平均每天六车油。没有出现一起跑、冒、漏油事故。认真填写帐表账册,做到准确无误。在2009年,被辽宁省公司授予“优秀计量员”称号。在井泉加油站的3年中,还担任辽阳公司团委井泉团支部书记一职。由于井泉加油站大部分员工都是青年,思想工作必不可少。在公司团委和加油站领导的支持下,我积极开展团支部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井泉团支部被辽阳市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2009年,在省公司团委“五四”颁奖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的荣誉。
2009年10月,由于公司领导的信任以及自身工作的努力,我被委任为辽阳公司公路加油站经理。在公路加油站任职期间,不论是加油站的管理,以及员工培训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公路加油站是辽阳公司新近收购的加油站。由于收购前,为民营加油站。加油站的油品质量、数量和服务都不理想。造成我刚刚接手时销量不尽如意。在分析了销量低的原因后,采取了几种增加销量的解决办法。一是加强数质量的管理。利用我们中国石油的品牌效应,大力宣传我们的油品质量和数量的保证。同时严把数质量,做到保证油品质量的同时,确保油品足金足两。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员工服务的素质建设。贯彻公司关于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服务取信顾客。三是积极开辟市场。主动联系客户,加强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加油站所在区域的用油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销售措施。在全站员工的努力下,公路加油站单日销量从开始的3吨,增加到现在的12吨。
从2009年至今,公司将每年的入职大学生培训点放到了公路加油站。这是公司领导对我工作的信任和肯定。从大学生刚刚进入加油站开始工作,我就为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培训计划。本着对公司及大学生的负责,我对大学生严格要求,努力要他们尽快具备上岗条件。尽快熟悉加油站各岗位的业务及要求。三年来,为公司各条战线培养了五十余人的年轻员的同时,自己也在培巡大学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为自己在培训的工作中积攒了宝贵的财富。
2011年开始,帮助公司人事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加油站操作员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技能鉴定通过率明显提高。在为员工培训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的高级工技能鉴定中,我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辽阳公司唯一一名高级工加油站经理。在2012年,又非常荣幸的成为辽宁省公司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2011年11月16日,我亲手接过省公司总经理王学泠亲自颁发的《加油站经理培训师》聘书。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以《如何进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为主题,分别到抚顺公司、阜新公司及营口公司巡回授课,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这次巡回授课不但让我增强了自信,还收获和其他公司的宝贵意见和先进的工作经验。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成长为能够为公司独当一面的加油站经理。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得到了不断的成长和自我提升。使我在中国石油有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锻炼意志品质。为努成长成一名优秀的中国石油职业经理人而努力,为中国石油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马大辉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6
4G手机是把双刃剑,带给大学生方便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抓住机遇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和载体,提升大学生素质。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对策,是每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思的问题。
1 4G智能手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3G手机的主要用户群是学生,约占3G用户的23%,而4G手机在性能、外观、网速、资费等多方面都优于3G手机,它凭借自身优势必将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网络社交工具,且大学生4G手机持有率也会迅速上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抓住其兴趣爱好,利用4G手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播。
1.1 4G智能手机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他们存在着思想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教师课堂的单向灌输,将理想的和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生硬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自身需求,使学生位于被动地位。
4G手机打破了单向灌输的问题例如: 4G手机终端的QQ群、微信的好友圈和微博等功能,使学生可以和老师、同学、朋友等多人交流,不拘泥与教师的个人逻辑空间,学生基于网络平台对多人的看法同时发表观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发表评论和回复评论、浏览文章和转发文章的过程打破了单向灌输,学生在交互过程中是信息的受教育者,而评论中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等进行传播时又是教育者。因此,大学生通过4G网络平台扩展了传统“课堂”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 4G智能手机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4G手机已经由通讯工具转变为网络的新概念,通过网络新闻、QQ日志、微信好友圈和微博等了解社会动态,传递社会正能量,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输入新鲜血液,4G手机能吸引学生兴趣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大学生通过4G网络结交许多朋友, 长期的交流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自身素质。网络中的信息集中了文本、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 较传统的“课堂”更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积极向上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2 4G智能手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4G手机的快速下载使大学生对想得到的内容触手可及,但大学生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性,所以容易沉迷其中耽误学业。因此,4G手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攀比从众心理
大学生是时代的前卫者,他们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事物,电子产品不离左右。因家庭条件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实现,对于4G手机这种生活的必备品,大学生会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朋友环境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攀比心理 :例如他们会追求时尚、多功能、新款式和品牌。盲目从众的心理使他们认为别人都有自己没有时就没面子,产生攀比从众的心理。
2. 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近七成大学生都拥有电脑,手机也是人手一个。4G手机的出现将使大学生更依赖网络,然而网络中的游戏人生、虚拟人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色情、暴力和恐怖等负面因素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他们沉迷网络寻求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缺乏正确的政治信仰内心空虚。
3 4G手机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4G智能手机的出现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其机遇和挑战,我们即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谈虎色变,我们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主动展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方法及新思路。
1. 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社会环境 :法律法规应为网络净化保驾护航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享受网络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受到网络带来的诸多烦恼与困扰。2001年的“混客帝国”攻击了全国十几万台电脑、2005年的“九九情色论坛”案、2006年张潇艺跳楼自杀至2013年云南玉溪市通海县17岁的少年连续玩了30小时的网络游戏后跳楼身亡等,让我们深感净化网络环境的迫切。
4G手机中垃圾邮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色情网站等层出不穷,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网络安全,需净化网络环境 ;为了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信仰,需要完善的网络法律保障制度为净化网络环境保驾护航。
校园环境 :师生齐动员共创思想教育工作
传统的僵硬说教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利用4G手机的“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拉近师生距离,老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解决其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入教育工作中,发挥其无代沟的优势,通过他们的模式带头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4G智能手机,要时常告诫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使用4G智能手机的时间,建议学生每天课余时间集中使用4G手机,将时间控制在1.5-2小时内,即不影响学习也能关注社会时事。
基于4G智能手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基于4G手机的“两课”MOOC学习模式
基于大学生对4G手机的炽热,可在4G手机终端开展“两课”MOOC学习形式, 这样即保证了教学质量,又结合学生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主要采用10分钟或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的方法深深吸引了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2)基于4G智能手机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式的推广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7
[关键词] 智能手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76-02
由于数字蜂窝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不仅具有尺寸小巧、携带方便、通话清晰、可以发送短信、拍照等传统功能,而且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自由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软件,还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或WIFI来接入无线互联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的传播盛宴。智能手机给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生存环境带来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已经基本普及,既丰富和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 智能手机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调查
2016年6月课题组在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的某些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本科学生300人,专科学生1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沧州师范学院200份,其余每所学校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大学生来讲智能手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习的作用、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主要使用的媒体类型和上网服务类型等问题,目的在于了解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发生影响的主要方式,以此来透视其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被问及手机的主要作用时,有70.1%的学生选择了“消遣娱乐”,只有29.9%的学生选择“学习认识”。当被问及“智能手机对你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时,只有14.9%的学生选择“作用很大”,67.7%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作用”,17.4%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两道题目说明,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手机被有意识地用于学习的程度是有限的,主要是有意识地被用于了消遣娱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能顺应,不能强迫。
当被问及“是否在课堂使用过手机”时,有42.4%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有47.5%的学生选择“偶尔使用”,只有10.1%的学生“从未使用”。关于“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32.6%的学生选择“查找老师问题的答案”,20.1%的学生选择了“突发紧急情况”,有多达54.9%的学生是由于“课堂枯燥,打发时间”,而选择此项的在文科的学生当中竟然高达70.1%。这两道题目表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而使用手机的原因却主要来自学习以外的原因或由于课堂学习的无趣。显性的课堂教育很难解决某些特定的困难,如学生的逆反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反应。
当被问到“主要使用智能手机的哪几种媒体类型”时,有多达77.5%的学生选择“手机QQ”,近72.5%的学生选择“手机视频”,选择“手机微博”和“手机微信”的都占到约40%。当问到“主要使用的手机上网服务类型”时,有约67.5%的学生选择“在线聊天”,约62.5%的学生选择“在线影视”,有近42.5%的学生选择“搜索引擎”,约35%的学生选择“在线阅读”。这两道题目说明教育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的手机媒体首先是手机QQ,其次是微博和微信;可以利用的教育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在线聊天,其次是在线影视,再次是在线阅读。
在被问及“自认为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鉴别能力如何”时,32.6%的学生选择“较好”,62.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5.2%的学生认为“较差”。在被问及“对待不知真伪的网络信息如何处理”时,57.3%的学生选择“保持怀疑,果断删除”,42.7%的学生会“当作消遣,不予理会”。这两道题目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的评价相对乐观;对那些不知真伪的网络信息他们虽然没有有意识地选择“不管真伪,积极转发”,但也表明这些信息会对他们产生相当的影响。他们当中可能有人“保持怀疑”,有的“不予理会”,但对于大量网络信息的轮番轰炸,大多数学生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积极至少是容忍、接受的姿态。说明无论是否有意识,他们还是认定这是借以了解世界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
二 智能手机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基本普及和在他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地位,说明了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很多学生用来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给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智能手机可以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上述调查显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堂灌输、思政课老师的教导等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和逆反。有些话如果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他们会觉得无趣也无用,但同样的话如果是无意间听到、看到的,或者从影片、书籍中获得的,或者从好友的空间那里“捡”来的,他们可能觉得很有道理。而智能手机在学生的手中,主要是有意识地用来消遣娱乐和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有意识地去学习,更不会主动用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非强制性等优点,因此,智能手机这块阵地,首先应当由高校的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占领。让他们在使用智能手机来打发的时间的时候,无意间接受了以另外一种方式提供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者有意识地参加了学生无意识的“自我教育”,喜闻乐见,避免逆反,耳濡目染,润物无声。
第二,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开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既然大多数的学生自认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是一般或较好,说明他们大部分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积极的姿态来接受信息的轰炸。那么,教育者可以设计、开发大量的产品在网络上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进行轮番推送,花样翻新,使大学生在看似被动但也容忍地接受了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接受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诞辰纪念日,推送有关的小故事、名言等,在倍感亲切的只言片语之间,了解了伟人,教育了自己;例如,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可以推送给大学生红色影片,在他们百无聊赖之际可能顺手点开就观看了,了解了历史,教育了自己;再例如,在国家重大节日、地区或学校有重大活动的时候,学生由于对此节日或活动很关心,也可能有兴趣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此时,可以向大学生的手机推送相关的系列知识讲座,如此等等。教育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来的这些系列产品,貌似篇幅短小但内容精湛,貌似杂乱无章其实花样翻新,系统的知识、正统的价值观念以碎片化的、看似随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比较适合智能手机的特点,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来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为“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全面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手机,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校园内的突发事件,也可以通过手机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从容地辨别事情的真伪。根据调查的结果,手机QQ、微博和微信都可以成为有用的教育平台,教育者可以利用在线聊天、在线影视、在线阅读等形式来有目的地施教。正确、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手机快速、准确地在大学生中传播,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 智能手机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但信息技术和交流方式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舆论和思想传播的环境更加复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去中心化”加大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通过智能手机的使用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加自由,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增加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就是说,教育者费尽心机、用心良苦提供的任何信息,随时都有可能性被淹没在多元、多样、随时更新、难辨真伪的信息海洋之中。如何使得这些信息在不引起学生逆反的前提下得到学生的特别关注并为他们所接受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教育者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注意教育目标的隐蔽性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过程的非强制性就必然要伴随教育过程的长期性,还要不断提高信息本身的质量,包括真实性和趣味性,还要把握好发布信息的时机,正好是他们需要的,最起码是可以有兴趣随手打开看一看的,合时宜的。
第二,手机、网络所创造的世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拟性”,这使得大学生参加现实世界的活动减少,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接近学生的现实,就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贴近他们“虚拟的现实”,但还必须拉着学生回到真正的现实当中,这也增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手机网络毕竟只是了解现实世界的“窗口”,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它虽然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经重要到了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世界毕竟要大得多。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要培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通过智能手机了解世界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现实的社会实践改造社会的能力。所以,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使智能手机具有这样的指向功能,指向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喜欢关注“虚拟世界”,到关注并参与到改造世界的现实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有创意的儿童智能教育广告词 篇8
2. 这里没有口号,只有家长的口碑。
3. 儿童培养新理念, 成功精彩方方面。
4. 智慧无处不在,孩在时刻体验。
5. 我不敢保证过去 ,只敢保证幸福未来。
6. 因为我们渴望花朵的美丽 ,所以不会让暴风吹倒它。
7. 这里只是起跑线,我们伴他一起飞。
8. 为每一个孩子插上自己的梦想之翼。
9. 孩子的希望超乎我们的想象。
10. 我们藏着对孩子满满的爱!
11. 张开兴趣的翅膀,飞翔于浩瀚的星空。
12. 个孩子,种成功。
13. 专业孩子王,诚就好儿郎。
14. 愿做一对隐形的翅膀,告诉你天空很高,但要自己飞。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9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06-10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10-23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06-19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06-18
人工智能继续教育11-08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11-11
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07-17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课程11-10
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