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2024-06-10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共12篇)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1

多元智能理论 (亦称MI理论) ,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 (Gardner.H) 博士于1983年首先提出, 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该理论挑战了当时盛行的人类思维能力的观念。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 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理论的内涵与我国正在倡导实施的高等职业重技能理念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 并且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 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好诠释”。多元智能理论在高等职业学校成功推广, 在国内外的教育改革中倍受瞩目, 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支持理论, 并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由传统教学向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理解: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它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表现在用词语思考、用语言和词语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复杂含义。

2、数理逻辑智能:指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突出表现为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对数字和抽象模式的理解力、认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推理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表现为对视觉传达世界有准确的感知后产生思维影像;具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4、音乐韵律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突出表现为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音——包括韵律和曲调、节奏、音高、音准、音质的敏感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表现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掌握物体操作技巧和具备良好动作技能的活动能力。

6、人际沟通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个人有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

7、自我内省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突出特征为能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能用自己的知识来引导决策、设定目标。

8、自然探索智能:指的是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智能与传统智能的区别。传统智能更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知识掌握以后的应用与迁移重视不够。传统智能的局限性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应是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热点。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概括的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

按照《教育大辞典》的分类,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例如文秘、图书管理员、实验员, 护师、统计员……。”通过这个界定可以看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技术型或技能型的人才, 偏重于动手实践能力。再者,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面向就业市场, 具备综合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指的综合型素质除了包括专业技能素质, 还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偏重培养能力本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根据其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可分为三部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未来几年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劳动者, 是要面向某一岗位群的要求来培养其能力结构, 是否适合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必须在培养方案中显现出其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围绕这一问题平衡好三类课程之间的比例。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 (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杜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 培养为中心的教育, 所以文化基础课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学科本位的文化基础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程, 它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同时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和发展多种相近职业的基础, 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直接决定学生的素质高低。专业技能课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问题, 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解决一个个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中显得尤其重要。

(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侧重于校企合作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通过模拟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所以在高等职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在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其实践课比例高达45%。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 可以突出其实践性, 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观, 它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了第一位置——即“能力本位”。具体的说, 树立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观, 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方法和社会沟通能力为教育导向, 准确定位课程教学能力水平, 以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线, 坚持工学结合, 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 还需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念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 以教师为主题, 它忽视了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智力的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强调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符合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念, 把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主体,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学生的职业需要出发, 并以人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发展。

(三) 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 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 所以, 很难找到一个统一评价标准, 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所以说, 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价, 以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 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中心角色, 只有适合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 才能使学生获利。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多元化的, 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这里所讲的多元化包括:

1、“智能多元”——即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

2、“发展多元”——即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在以后发展阶段的方法;

3、“综合多元”——即评价学生把掌握的技能融会贯通;

把这些评价方法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 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技能评价, 要注重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 且评价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情境, 以便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情境反思, , 并把自身发展以前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纵向评价。该种评价更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行为性, 与原来的评价方法不尽相同,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观应力求多元化。

(四) 树立“角色教师”的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需要依靠广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主动学习和消化理论内涵才能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虽然多元智能理论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要求和个人素养, 但是通过对多元理论的学习,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新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评价观、学习观, 它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师角色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他从原来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学生职业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样多重角色, 与此同时, 他们也担当着技术革新的重要使命。因此, 每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水平、教学水平,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 为重新审视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以中国全新的理论依据, 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把它更好的运用到方兴未艾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 (Gardner.H) 著, 沈德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2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相信,机器人教师可以汇聚好老师经验,在未来完全可以承担具体的教师工作。

但他也指出,现阶段机器人耗能大,且无法融入情感等,无法替代教师的很多工作。“人有精神来驱动,有哲学来指导他,所以能够做出很好的成绩。”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蒲戈光认为,当下人工智能革命的本质,是机器对知识的处理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人类的优势,就在于破坏知识和创造知识。”

沪江网创始人伏彩瑞也对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教师持有怀疑态度。“我还是琢磨着,一直到最后它也不如人聪明。”他说。

伏彩瑞提出,未来十年会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并举的时代,机器人能承担很多重复性的枯燥工作,而教师的工作重点,会是机器做不到的`事,包括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情商等。

不过,也有多名技术领域的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未来完全可能胜任创造性工作,甚至具备情感能力。

机器学习与量化金融专家邹昊表示,人工智能神经元的数量增长是指数式的,认知技术、情感技术都是发展重点。未来,机器人在和学生的沟通当中,完全有可能习得如何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他表示,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完全可能胜任创造性工作。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学前儿童 音乐教育 整合研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采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营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情景的创设,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互动和探讨,能够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满足未来开展教育工作的需求。

针对我国学前儿童开展的教学工作,笔者进行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希望能够提出科学的策略实现对学前儿童教学质量的提升。学前儿童开展的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针对学前儿童的成长特征进行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满足儿童未来的发展需求,为儿童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针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为未来学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述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很多教育学专家的认可。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从学前儿童的心理角度进行观察,多元智能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儿童能力和智力培养的需求。多元智能的理论包含语言、音乐、数理、视觉空间、人际关系、身体运动、自省能力以及自然观察的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智能理论的运用,能够满足对儿童整体思维和能动性的引导,实现对儿童智力的开发,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教学目标。不同的个体存在智能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因此智能也存在优势和劣势的情况。多元化的智能理论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据,能够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工作的素质提升目标[1]。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价值概述

学前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引导儿童成长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对儿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探索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能够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可以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关注当前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的目標,采取科学的素质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成长,满足儿童智力开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学前儿童开展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调整教学的结构[2]。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融合

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可以实现对儿童教学工作的质量升级需求。通过西方研究学者的深入探讨发现,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对教育工作体系的结构能够实现优化和完善。从整体上观察和分析,革新的理论要求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并且能够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满足儿童能力和智力开发的需求。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工作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学实现对儿童素质的培养,激发儿童学习的潜能,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提升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3]。

五、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工作中充分应用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并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满足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升级及改革需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体系,能够保证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更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学内容,保证完整的教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落实。开发儿童的智力,挖掘儿童学习潜能是多元化智能理论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应用的价值,也是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4]。

(一)情境创设

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满足了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需求,在实践中也能够实现其具体的教学价值。具体的实践工作开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得以实现,具体的教学工作在良好的情境下展开具有比较形象的引导作用。音乐教学的情境创建主要是为了进行语言和实际情景的融合需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下培养对音乐内容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为陶冶儿童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情境中的事物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加上儿童肢体的律动,可以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引导儿童行动能力提升的需求[5]。

(二)合作教学体系

在实际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应用过程中进行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体系中进行儿童音乐教学的思维拓展训练,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教师能够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提升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并为儿童建立一个模拟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在小范围内为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实现实践交流的目的。另外,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工作不单需要进行演唱和律动的教学,还可以科学地搭配舞蹈和伴奏同步进行,满足儿童组建团队能力和智商的开发需求[6]。

(三)互动探索体系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互动探索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的情境满足对儿童自主能力的开发需求,通过设计问题达成儿童交流的目的,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专业音乐知识的教育,引导儿童具备相关的技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所具有的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较高的认知能力。

六、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笔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发现: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和精神的成长和发展,并且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能够对教育产生决定性因素的教学工作体系。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工作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学习智力的潜能,可以在儿童成长时期为其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动性,并且可以满足儿童未来长久的学习和成长需求。针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应用,是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工作长久发展的基础。采取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教师和儿童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体系,满足儿童互动学习和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心理需求,奠定优质的学前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肖鸾. 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大学教育,2014(10):66-68.

[2]韩恬恬. 还儿童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莫扎特效应”终结期对儿童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10(09):36-40.

[3]王丽新. 基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的探索[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86-288.

[4]黄沙玫. 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新兴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研究——以星海音乐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为例[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53-156.

[5]李宏.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刍议[J]. 戏剧之家,2014(15):73-74.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实践 篇4

一、多元智力理论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主要实现了以下两个突破:第一, 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语文和逻辑为核心的智力, 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 而是多种智力平行发展, 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彼此互补、统筹运行。这给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几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一, 把智力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解决问题中展现的创新能力, 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即如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再也不能光凭分数来衡量学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第二, 把智力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力观和智力培养观或课程观、教学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第三, 把智力结构看做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力设置课程, 把“副科”当做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 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学习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第四, 把每一个体的智力结构看做是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关注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或特长, 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才”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爱迪生、爱因斯坦的经历表明, 许多有天赋、有才能的学生被我们视作不合格的学习者。这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智力测验或任何形式的标准化测验是否公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必须改变对特殊群体孩子的偏见, 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最优秀的, 个体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测验方式, 树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估观,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在自然的情境下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警惕走入误区、实行拿来主义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针对美国教学现状提出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我国目前在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方面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开展和落实这样一种蕴涵重要价值的理论, 还没有深厚的底蕴, 略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盲目接受倡导多元情境化的教学, 在实践中最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一是华而不实。在近几年的观察中, 我发现大多数教师设计教案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情感目标”设计不恰当或偏离课堂教学目标, 单纯为满足所谓“情感目标”的情况。而且“误把动作当智能”, 教学活动只要是用了图画就是空间智能, 只要有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 为了“讨论”而要求学生展开“讨论”, 甚至“种了人家的田, 荒了自家的苗”。其实, 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多元智能理论首创的, 长期以来老师们多用来作为激发兴趣的手段。而多元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它新的功能:其一是为因材施教服务, 其二是为深刻理解而教。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 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恰恰是为深刻理解这些重要的复杂的概念服务的。对多元情境化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 有助于避免走入误区, 把乐玩误当乐学。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二是将会学与学会相对立。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流传一句话: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是, 这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需要完全改变教育程序, 由一端转向另一端。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 也就是会学。但是, 它所谓的“会学”的标准是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不就是“学会”了吗?这一理论将“会学”与“学会”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三是机械地理解、盲目地崇拜, 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绝对化。加德纳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之后, 却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世上并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 也没有通向知识高峰的平坦大道。有的知识需要背诵, 那就应该背诵;有的知识需要计算, 那就应该计算。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 而不能认为研究性学习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的所有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千百年来教师都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并以此为自豪。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输出源, 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是有差异的,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教师由完成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一般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属于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8种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 8种智能同等重要, 不能将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学校“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了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 学校的课程内容, 和课程实施范围必须广泛和多元。面对新的形势, 教师必须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逐步转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创造新的校本课程。

(3) 教师由教学效果的检查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现行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 通过作业、单元测验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映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是教学效果的检查者, 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判者。而这种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方面, 并不能反映学生所有智能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展示的智能优势和弱势, 采取措施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进而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 应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方法和研究角度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和引导性的评价, 即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估学生。

(4) 教师由教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无论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促进其发展。在我们的周围, 总有这样一些学生因自己的成绩差而不能完成作业或借口能力不足而不去完成要求较高的题目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有责任对需要学生克服困难并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加以格外关注, 并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5

“信息新蕾”因材施教计划(ITP)参观及宣讲通知

按照电信学院的统一安排及部署,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ITP计划正式启动。为了使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验室研究工作及方向,了解实验室ITP项目相关政策和研究环境。实验室特定于6月26日举办ITP计划参观及宣讲活动。活动信息如下:

时间:2010年6月26日(周六)晚19点整

地点:网络中心三楼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02会议室(从教一楼南面入口上三楼进入)

参加人员:欢迎所有符合ITP计划要求的优秀本科生同学参加

附: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6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习满意度;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开放教育

为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效果,体现开放大学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个性化的助学支持服务体系,笔者设置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对象为江苏武进开放大学成人教育在籍学生。

二、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于2013年9月初进行,由辅导员协助学员完成填写,并于一周内收回,本次问卷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学生300名,共收到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2%。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学习满意度”平均数及标准差统计表,从平均数来看,其中入学指南、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教学环境的学生满意度比较高。教学形式和学习成果,学生基本满意。从调查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评分比较高,学生对教师表示认可。课程内容、学习成果等选项的标准差大于1,可见,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满意程度存在不同的观点。

调查分析表明,在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满意度,必须从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服务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

三、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对策

1.开展实用性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的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他们担负着工作、家庭的责任和压力,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进修。从调查来看,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1)工作的需要。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当单位要提职或者评职称进升时,他们因学历不达标而不能进岗,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进修,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2)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开放教育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3)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再次充电,提高自身价值和个人综合素质,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4)兴趣爱好。参加开放大学进修,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更加充实自己。(5)其他需要。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加薪等。

2.菜单式学习,体现开放教育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风格。通过对在读学生的调查,发现开放教育的学生入学时的层次、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从事的职业也是各行各业,所以,学生在学习方面也呈现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因此采用菜单式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为了能够更加灵活,目前,开放教育考试考核形式多样,比如通过在线作业考核、论文考核、形成性考核、机考等形式,更加方便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开放教育模式,以面授为主,学生更多依赖教师的面授讲解。近年来,开放教育融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学生除了周末到校参加面授课之外,平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参加网上学习小组、网上互动答疑、学习经验交流论坛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4.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果选项得分不高。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教师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习评价集中在对知识是否掌握、技能是否熟练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探索能力的评价。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与学是否能够持续进行的关键,应采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方式,提炼出评价分析结果,能更好地指导开放教育的教学。

研究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并且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理念,他们对于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式要求不一,特别重视学习成效。给学员提供满意的教学环境、优质的导学服务,要求开放教育工作者从多维度出发进行综合研究与论证。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真正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反馈,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管理是否满意,对教学服务体系是否认可,都是管理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因此,对开放教育学生进行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是做好开放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刘凤菊,徐宁,李晓壮.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如何走出低谷[J].中国成人教育,2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开放大学成人教育服务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开大武进学院成人教育为例”(13SEW-C-086)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7

一、会议概况:面对教育转型的多元互动、理念分享、成果交流的盛会

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主题,会议安排了八大主题发言。分别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先生的题为“最美好的未来”的主题发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题为“多元智能新视野”以及“多元智能与优善工作”的主题发言,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题为“建立和领导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的主题发言,澳大利亚沃龙岗大学Wilma Vialle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学生观”的主题发言,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新进展”的主题发言,美国埃里克森研究所陈杰琦教授题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发言以及印度的“河畔学校”校长Kiran Sethi女士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全学校的应用:学校领导者的角色”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分组进入“多元智能与儿童早期教育”等八个分论坛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实验二小等5所学校,实地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在北京各层次学校的应用情况。同时,会议还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论文数百篇,并挑选精品形成了论文集。

二、会议主要观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

多元智能理论原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教育领域借鉴心理学理论改进教育实践的一个最佳范例。在本届研讨会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如下观点。

1. 继续从哲学视角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教育观念

(1)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如何思考人以及如何让更多人获得成功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三个对人的重要发现:“智能的生物性: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8到9种智能”;“智能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智能的发展性及其发展悖论: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结构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同时在某方面拥有很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他会在这个领域必然获得成功”。这三个发现促使教育工作者去重新思考学生,思考不同的学生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问题。这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中心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失败”的学生,以新的眼光去质疑多年来形成的、被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聪明的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观,教育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教学观,以及要给不同孩子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观。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单一的智能观,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在陶西平看来,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期待和灌溉每一个不同孩子的梦想,帮助其实现多彩光谱的人生。

(2)多元智能本身并不是教育方案或教育目标,学科理解和学科思维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但该理论本身并不是教育学,它并不能直接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更不能直接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去描画教育最美好的未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工具,实现宏大或具体的教育目标。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学生能够在几个关键学科上达到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其学科思维。这几个关键学科可以是历史、科学、数学以及至少一门艺术。对学科的深刻理解意味着不仅仅掌握学科中涉及的事实性信息,还要了解将这些事实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当然,期待一个18岁的孩子能够赶上一个历史学家或科学家的思维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让这些孩子明白,研究历史和研究科学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途径。

2. 从“多样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

加德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两点启示:即多样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1)多样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七个切入点(叙述式、数字式、逻辑式、存在式、美学式、动手式、社会式)这一教学策略,来帮助教师实施多样化教学。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多样化的方式教授这些内容,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如果课程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每项内容都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教,那教学又会成为另一种灾难。同时,多样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要将这七个切入点作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智能结构,选择适宜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在运用多样化教学这一实践策略时,还要注意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多样化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无序的热闹。在设计多样切入方式和活动的选择上,教师要始终考虑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多样形式,还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即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将在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只有给予学生机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技能迁移,才可能达到学科理解。

(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班里的孩子们,然后去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让学生能够展现他学到什么,能做什么。这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当然学生数量越少越容易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的帮助下,将来我们可以依靠电脑实现个性化教学。电脑并不能取代人,但它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很多事情,如做一台手术,或处理一个交通问题。如果一种方式不合适,电脑会设计出其他的方式。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变革教育,这就是个性化教学,但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需要50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孩子们的智能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等,然后给孩子们提供能够包容其个体特征的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年级或高年级的学习伙伴。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小班教学当然比大班教学更有优势,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模拟将会使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容易。但这并不是说缺乏这两方面的条件,就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两种好方法:其一是找一个与自己智能结构相似或者互补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这是一种“大哥哥、大姐姐”形式的、利用榜样作用实现的方法;另一种是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贡献,在角色的对换过程中,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问题的反馈中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们只是在单一学科(如数学学习)中合作的话,也谈不上是个性化教学。如果能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优势和不足,家庭也因此能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他们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孩子的各方面信息。因此,这需要各方面的交流分享孩子的信息,而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去进行个性化教育。

3. 关于智能的测试

能否以一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结构,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加德纳教授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要迅速通过纸笔工具测量一个人的智能,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描述法。但他同时指出除非有非常好的内省智能,否则一个人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自己。假如想提高这种纸笔测量工具的时效性,应该给四个不同的人发调查问卷,被试者本人、家长、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同意测试,这种测试才可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迅速的智能测量方式。但加德纳教授同时明确提出,以某种快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的智能是一件肮脏的、不道德的事情。他更提倡去创设一种自然、丰富的环境,然后观察他的行为特点,即如何运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去做多项选择题。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波拉·尼克里尼教授在发言中运用实例解释了这一做法。在意大利的多元智能幼儿园中,鼓励教师持续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包括运用乐器与工具参与创造性活动或棋类游戏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知识,教师将儿童可观察的行为与其可能潜在的智能联系起来,为每个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进而实现对儿童的差异性发展指导。

4. 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

在主题发言中,加德纳教授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他近10年来从事的一项衍生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即“优善工作”的研究。加德纳教授提出,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优善工作是具备三个特点的工作:卓越(excellence)、投入(engagement)、道德(ethics)。卓越是指高技巧地完成工作。做这项工作的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是教师,那么这个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学科,并知道如何教好这门学科。投入是指做工作的人喜欢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而有些人即使是专家,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这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或被视为产生了职业倦怠。道德是优善工作的第三个特点,即优善工作要以一种道德的方式实施。也就是说,工作者要做正确的事、恰当的事和担当责任的事。优善工作者不会只为自己工作,并不想要变得更加富有或更有权势。不管是教学、法律还是医药,优善工作者关注的是他的工作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对于优善公民,加德纳教授认为具有亲邻品行(Neibouring Morality)和角色道德(Ethics of Roles)的人才可称之为优善公民。这意味着你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服务于自己和自己的亲邻,而是要作为一名工作者和公民去思考问题,思考自己作为社区、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公民所应该负起的责任。就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当前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应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狭隘、以金钱和权力为基础的“成功观”,树立可以因为多种角色获得成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可以用或大或小的方式来帮助这个世界的观念。

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也在发言中介绍了在她的学校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孩子们品德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指导孩子们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在过去的5年里,该校发起了“多元智能孩子能做到……”的活动。这项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到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使他们的能力倍增。大约700个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们能运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的智能来发挥自己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8

4G手机是把双刃剑,带给大学生方便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抓住机遇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和载体,提升大学生素质。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对策,是每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思的问题。

1 4G智能手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3G手机的主要用户群是学生,约占3G用户的23%,而4G手机在性能、外观、网速、资费等多方面都优于3G手机,它凭借自身优势必将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网络社交工具,且大学生4G手机持有率也会迅速上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抓住其兴趣爱好,利用4G手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播。

1.1 4G智能手机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他们存在着思想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教师课堂的单向灌输,将理想的和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生硬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自身需求,使学生位于被动地位。

4G手机打破了单向灌输的问题例如: 4G手机终端的QQ群、微信的好友圈和微博等功能,使学生可以和老师、同学、朋友等多人交流,不拘泥与教师的个人逻辑空间,学生基于网络平台对多人的看法同时发表观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发表评论和回复评论、浏览文章和转发文章的过程打破了单向灌输,学生在交互过程中是信息的受教育者,而评论中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等进行传播时又是教育者。因此,大学生通过4G网络平台扩展了传统“课堂”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 4G智能手机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4G手机已经由通讯工具转变为网络的新概念,通过网络新闻、QQ日志、微信好友圈和微博等了解社会动态,传递社会正能量,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输入新鲜血液,4G手机能吸引学生兴趣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大学生通过4G网络结交许多朋友, 长期的交流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自身素质。网络中的信息集中了文本、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 较传统的“课堂”更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积极向上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2 4G智能手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4G手机的快速下载使大学生对想得到的内容触手可及,但大学生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性,所以容易沉迷其中耽误学业。因此,4G手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攀比从众心理

大学生是时代的前卫者,他们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事物,电子产品不离左右。因家庭条件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实现,对于4G手机这种生活的必备品,大学生会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朋友环境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攀比心理 :例如他们会追求时尚、多功能、新款式和品牌。盲目从众的心理使他们认为别人都有自己没有时就没面子,产生攀比从众的心理。

2. 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近七成大学生都拥有电脑,手机也是人手一个。4G手机的出现将使大学生更依赖网络,然而网络中的游戏人生、虚拟人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色情、暴力和恐怖等负面因素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他们沉迷网络寻求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缺乏正确的政治信仰内心空虚。

3 4G手机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4G智能手机的出现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其机遇和挑战,我们即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谈虎色变,我们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主动展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方法及新思路。

1. 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社会环境 :法律法规应为网络净化保驾护航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享受网络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受到网络带来的诸多烦恼与困扰。2001年的“混客帝国”攻击了全国十几万台电脑、2005年的“九九情色论坛”案、2006年张潇艺跳楼自杀至2013年云南玉溪市通海县17岁的少年连续玩了30小时的网络游戏后跳楼身亡等,让我们深感净化网络环境的迫切。

4G手机中垃圾邮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色情网站等层出不穷,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网络安全,需净化网络环境 ;为了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信仰,需要完善的网络法律保障制度为净化网络环境保驾护航。

校园环境 :师生齐动员共创思想教育工作

传统的僵硬说教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利用4G手机的“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拉近师生距离,老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解决其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入教育工作中,发挥其无代沟的优势,通过他们的模式带头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4G智能手机,要时常告诫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使用4G智能手机的时间,建议学生每天课余时间集中使用4G手机,将时间控制在1.5-2小时内,即不影响学习也能关注社会时事。

基于4G智能手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基于4G手机的“两课”MOOC学习模式

基于大学生对4G手机的炽热,可在4G手机终端开展“两课”MOOC学习形式, 这样即保证了教学质量,又结合学生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主要采用10分钟或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的方法深深吸引了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2)基于4G智能手机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式的推广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9

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 智能化、分布式教育资源库 (下称资源库) 逐渐兴起, 这种新兴手段的投资与回报问题也日渐突出。在我国资源库从量到质的提升过程中, 如何增大效益、使投资有较大回报, 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资源库的效益, 合理分配人力物力, 形成有效的投资机制, 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一、理解智能化、分布式技术

1. 智能技术简介

智能技术, 是指在一个资源库中, 管理系统能够对用户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 从而引导用户, 这种引导包括向用户提供相关资源、提供必要的方法, 同时还能够引导用户的学习过程。具体说来智能技术在资源库中的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资源引导。

其二, 根据用户特征制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引导。

其三, 自我学习引导规则。

自我学习是指资源库的内核通过对用户使用的偏好进行分析, 找出规律, 不断积累增加引导规则的方法和过程。

2. 分布式技术简介

分布式资源库的基本思想有两个:

其一, 目录集中检索。为用户提供一个包含所有教育资源的目录, 实现不同教育资源之间的互访和共享。通过资源中心维护一个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区域内不同资源站点目录信息的同步更新管理。

其二, 资源分布存储。分布式资源库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 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服务的站点都是一个节点, 存储物理资源, 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 资源元数据信息与目录中心进行目录信息同步, 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的分布式存储、管理。

目前, 虽然智能技术和分布式技术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看, 掌握并逐步完善这两种技术是大势所趋。

二、智能化、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库的现状

目前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仍然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 从国内外各种资源库的组织情况来看, 主要有两个层次:

其一, 国家级。各个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教育资源中心, 如美国的国家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

其二, 分类式。一般按各领域划分, 如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另外, 很多资源库也按学科进行分类的,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三、资源库投资与应用效益评价体系建设

资源库投资与效益评价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弄清制约发展的因素, 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其投资与效益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投资模式对应用效益的影响。

1. 资源库投资测算分析

资源库投资测算包括许多项目, 涉及多个部门, 种类繁多、数据冗杂, 有些投资甚至无法准确地计算。因此,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 应进行分类和筛选。根据对各类资源库的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各项投资的深入分析, 我们将测算指标作出了一个示意图 (如图1) 。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资源库投资测算指标包括三个大方面:基础设施成本、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

其一, 基础设施成本。包括服务器集群、网络、机房建设、网络运行和不可开发软件建设成本。

在基础设施成本中包括架设资源库所必须的硬软件设备 (服务器、路由、交换、防火墙、操作系统、光纤设备、无线设备、保护设备等) , 另外网络运行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比如IP地址的申请、域名的申请、互联网连接提供等) 。

其二, 技术成本。包括基础平台系统维护、资源开发、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平台建设和程序优化成本。

在技术成本层面我们不但要利用目前主流的新技术搭建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平台的可移植性、扩展性、实用性, 因为目前软件技术更新周期短, 我们必须保证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 管理成本。包括用户培训、资源更新、维护、后台管理成本。

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用户都适应新的操作方式, 因此, 对于新的产品我们需要增加必要的培训成本, 对于各个结点管理部分, 也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

2. 资源库效益测算分析

智能化、分布式资源库的建设对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变, 提高了教学质量, 改善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育效率, 虽然这需要一些资源损耗和劳动成本, 并且这些成本并不低廉, 但是从长远来看, 还是降低了整体的成本, 因为我们避免了由于资源交替或者技术革新带来的毫无意义的浪费。同时, 还为学生带来了学习环境、能力、效果的变化, 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资源库投资测算指标我们将效益测算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运行效益:硬软件故障率越低、负荷能力越强、运行速度越快、执行效率越高。

其二, 管理效益:后台更新频率越高、人员对环境熟悉程度越高, 这是应达到的要求。

其三, 科研效益:运用资源库产生的相关科研课题立项、高质量论文发表越多,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所期望的。

虽然智能化、分布式资源库的效益不可用经济效益来衡量,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粗略评价, 作为一种参考数据。

对于运行效益, 我们可以将前期投资除以维护投资费用的总和, 结果越高, 证明我们在后期的投资越少, 这也说明我们前期的投资能够满足现有的需要。

对于科研效益, 我们可以通过将教育资源的制作投资费用与教育资源维护投资费用之和除以科研立项经费与论文收益之和, 得到的结果越小, 证明我们的科学研究效益越高。

实际上, 在效益研究中很多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数学方法来充实我们的评价方式,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 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研究过程。

四、提高资源库应用效益的几点建议

1. 加大前期软、硬件资源的投资力度

软、硬件资源的投资力度十分重要。好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方便我们今后的升级和维护, 不会使我们由于设备、软件上的瓶颈而导致速度、效率变低。

2. 加强管理、丰富教育资源库、科学评价

目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有用和有效的资源库严重匮乏。另外资源内容冗繁、分类不规范、结构不合理、设计缺乏人性化、价格偏高等种种问题制约了资源库的推广。因此,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应该加强管理, 丰富并完善资源, 同时要科学的评价, 这样能使我们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 而且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并改进, 因此, 我们也应多借鉴一些先进的评价手段。

五、总结

智能化、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库投资与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虽然本文通过简单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思路, 但是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 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解决。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等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祝智庭.网络技术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8) .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10

一智能手机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调查

2016年6月课题组在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的某些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本科学生300人, 专科学生1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沧州师范学院200份, 其余每所学校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6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大学生来讲智能手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习的作用、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主要使用的媒体类型和上网服务类型等问题, 目的在于了解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发生影响的主要方式, 以此来透视其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被问及手机的主要作用时, 有70.1%的学生选择了“消遣娱乐”, 只有29.9%的学生选择“学习认识”。当被问及“智能手机对你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时, 只有14.9%的学生选择“作用很大”, 67.7%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作用”, 17.4%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两道题目说明, 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手机被有意识地用于学习的程度是有限的, 主要是有意识地被用于了消遣娱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只能顺应, 不能强迫。

当被问及“是否在课堂使用过手机”时, 有42.4%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 有47.5%的学生选择“偶尔使用”, 只有10.1%的学生“从未使用”。关于“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 32.6%的学生选择“查找老师问题的答案”, 20.1%的学生选择了“突发紧急情况”, 有多达54.9%的学生是由于“课堂枯燥, 打发时间”, 而选择此项的在文科的学生当中竟然高达70.1%。这两道题目表明,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而使用手机的原因却主要来自学习以外的原因或由于课堂学习的无趣。显性的课堂教育很难解决某些特定的困难, 如学生的逆反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反应。

当被问到“主要使用智能手机的哪几种媒体类型”时, 有多达77.5%的学生选择“手机QQ”, 近72.5%的学生选择“手机视频”, 选择“手机微博”和“手机微信”的都占到约40%。当问到“主要使用的手机上网服务类型”时, 有约67.5%的学生选择“在线聊天”, 约62.5%的学生选择“在线影视”, 有近42.5%的学生选择“搜索引擎”, 约35%的学生选择“在线阅读”。这两道题目说明教育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的手机媒体首先是手机QQ, 其次是微博和微信;可以利用的教育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在线聊天, 其次是在线影视, 再次是在线阅读。

在被问及“自认为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鉴别能力如何”时, 32.6%的学生选择“较好”, 62.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5.2%的学生认为“较差”。在被问及“对待不知真伪的网络信息如何处理”时, 57.3%的学生选择“保持怀疑, 果断删除”, 42.7%的学生会“当作消遣, 不予理会”。这两道题目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的评价相对乐观;对那些不知真伪的网络信息他们虽然没有有意识地选择“不管真伪, 积极转发”, 但也表明这些信息会对他们产生相当的影响。他们当中可能有人“保持怀疑”, 有的“不予理会”, 但对于大量网络信息的轮番轰炸, 大多数学生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积极至少是容忍、接受的姿态。说明无论是否有意识, 他们还是认定这是借以了解世界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

二智能手机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基本普及和在他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地位, 说明了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成为很多学生用来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 给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 智能手机可以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上述调查显示, 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堂灌输、思政课老师的教导等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和逆反。有些话如果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 他们会觉得无趣也无用, 但同样的话如果是无意间听到、看到的, 或者从影片、书籍中获得的, 或者从好友的空间那里“捡”来的, 他们可能觉得很有道理。而智能手机在学生的手中, 主要是有意识地用来消遣娱乐和情感的交流, 而不是有意识地去学习, 更不会主动用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非强制性等优点, 因此, 智能手机这块阵地, 首先应当由高校的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占领。让他们在使用智能手机来打发的时间的时候, 无意间接受了以另外一种方式提供的教育。也就是说, 教育者有意识地参加了学生无意识的“自我教育”, 喜闻乐见, 避免逆反, 耳濡目染, 润物无声。

第二, 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开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根据上述调查结果, 既然大多数的学生自认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是一般或较好, 说明他们大部分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积极的姿态来接受信息的轰炸。那么, 教育者可以设计、开发大量的产品在网络上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进行轮番推送, 花样翻新, 使大学生在看似被动但也容忍地接受了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接受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诞辰纪念日, 推送有关的小故事、名言等, 在倍感亲切的只言片语之间, 了解了伟人, 教育了自己;例如, 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可以推送给大学生红色影片, 在他们百无聊赖之际可能顺手点开就观看了, 了解了历史, 教育了自己;再例如, 在国家重大节日、地区或学校有重大活动的时候, 学生由于对此节日或活动很关心, 也可能有兴趣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 此时, 可以向大学生的手机推送相关的系列知识讲座, 如此等等。教育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来的这些系列产品, 貌似篇幅短小但内容精湛, 貌似杂乱无章其实花样翻新, 系统的知识、正统的价值观念以碎片化的、看似随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较适合智能手机的特点, 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 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来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为“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可以方便、快捷、全面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手机, 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校园内的突发事件, 也可以通过手机互相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 从容地辨别事情的真伪。根据调查的结果, 手机QQ、微博和微信都可以成为有用的教育平台, 教育者可以利用在线聊天、在线影视、在线阅读等形式来有目的地施教。正确、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通过手机快速、准确地在大学生中传播, 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智能手机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但信息技术和交流方式的发展,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使舆论和思想传播的环境更加复杂,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 “去中心化”加大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通过智能手机的使用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 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加自由, 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增加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就是说, 教育者费尽心机、用心良苦提供的任何信息, 随时都有可能性被淹没在多元、多样、随时更新、难辨真伪的信息海洋之中。如何使得这些信息在不引起学生逆反的前提下得到学生的特别关注并为他们所接受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这也是教育者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注意教育目标的隐蔽性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教育过程的非强制性就必然要伴随教育过程的长期性, 还要不断提高信息本身的质量, 包括真实性和趣味性, 还要把握好发布信息的时机, 正好是他们需要的, 最起码是可以有兴趣随手打开看一看的, 合时宜的。

第二, 手机、网络所创造的世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拟性”, 这使得大学生参加现实世界的活动减少,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接近学生的现实, 就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贴近他们“虚拟的现实”, 但还必须拉着学生回到真正的现实当中, 这也增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手机网络毕竟只是了解现实世界的“窗口”, 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它虽然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经重要到了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实世界毕竟要大得多。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要培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通过智能手机了解世界之余,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通过现实的社会实践改造社会的能力。所以, 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使智能手机具有这样的指向功能, 指向社会实践, 让学生从喜欢关注“虚拟世界”, 到关注并参与到改造世界的现实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技能培训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nificai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与扩展某些人类特定智能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便利沟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文字,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实用化的功能。数据挖掘则是如何从大量不完备的数据中自动生成可应用的知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里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主体系统则是指的让计算机具备愿望,能力,选择等心智状态的实体,实现计算机的自主性。从当前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应用在教育,医疗,管理,生产等绝大多数的社会领域中,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本文中,作者将以高职技能教育为切面,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前景,并提出建立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思路,方便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人士研究与借鉴。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及其不足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是很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热点,从最近几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应用的层面:一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它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至CAI系统中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智能代理,即让某些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来取代教师进行授课,即时答疑,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智能数据库,对于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与交互功能,便于快速搜索与整理数据。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技能教学来说,上述的三大应用领域还有些不够契合,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对于学习者的活动流程的监控与记录能力不够。传统的CAI系统,侧重于对理论思维知识的辅助教学,而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的记录能力不佳,这样无法即时准确地保存技能学习过程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众所周知,技能的教学是与学习者身体的活动相关联的,行动数据的获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无法对学习者的技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与纠偏。

(2)与使用者的交互功能不佳。传统的人工智能交互是文本与图像,虽然简单直观但形式单一,还无法通过生动的语音和动作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这样在教学辅助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智能水平有待于提升。现代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虽然已经能够实现教学数据的排序、统计、汇总等简单的操作,但是离真正智能化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无法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在即时交互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技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

(1)使用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实现行动数据的采集。

智能接口是为建立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和方便。学习者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无法像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一样将数据录入至计算机中,而是需要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等等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来感知学习者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转化为大数据存放至海量数据库中。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智能接口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2)应用专家系统对于学习者在技能操作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效的一个领域,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特定领域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利用它来对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发现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发觉到的某些特殊的学习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3)使用智能检索与生成技术对于分析结果进行输出与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利用网络的环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结果展现在学习者或教师面前,方便掌握学习的过程。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产生非常强大与积极的影响。首先,该系统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机械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传统的测验,考试,交流等方式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由系统监控学习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自动进行学习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积极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其次,该系统也会增加技能教学的趣味性,将培训的活动转化为类似于电子竞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更能够培养自学的能力。第三,该系统可以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网实现无缝的对接,将全院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加工与挖掘,可以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方便地扩展成为完备的高校智能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邱月,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8).

[2]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4-125.

吴晓如: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 篇12

无论是在传媒界还是整个互联网行业,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最火热的话题。国内正在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中,科大讯飞鼎鼎大名,而其也正在教育行业中有所布局。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与科大讯飞一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

教育是最需要用人工智能改变的行业

在不久前极客公园和百度新闻联合举办的“奇点·创新者峰会”上,科大讯飞CEO吴晓如说道,“在中国,教育是最需要用信息化、用新技术去改变的行业。学习时如果能够碰上好老师是最幸运的事情,《虎妈狼爸》为了小孩的教育,搬到很小的学区房里,所以北京五道口的房价成为了天价,这都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稀缺。中国有上千万老师,他们短时间提升是不可能的,唯一普适性地提高教师水平的方法就是信息化。”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非常大,高等学府自不必说,即便是乡镇级的中小学基本上也都已经有机房、通网络,教室里投影仪等设备也非常完善,完全具备信息化的条件。

但是光有电脑、有网络还不行,必须还要有好的应用,这背后还需要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此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一个老师只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而人工智能可以变成老师的50双眼睛、50双耳朵,去关注班上的50个学生。”

关于人工智能,吴晓如将其分为三部分来讲。第一是计算智能,计算机能够算得非常快、存储更多的内容,其实严格来讲不能算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现在没有必要和计算机较劲。第二是感知智能,即让机器拥有和人五官一样的技能。第三是认知智能,不仅仅让机器听得见,还要让机器能够听得懂, 这就是机器大脑的认知技能。

据了解,最近几年,科大讯飞在感知智能方面的进步非常快,比如,机器的眼睛,图像识别、手写识别等在很多场景里已经得到应用,而且已经能达到接近人的视觉水平,识别错误率还在保持快速的下降(如图1)。再比如,机器的耳朵,现在语音识别不仅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很好地做识别,在嘈杂的环境下机器也有非常强的识别能力。

除了语音识别技术、图像手写识别技术让机器看得见、听得清之外,最后还要让机器知道看到、听到的是什么,这就是认知智能。认知智能成为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非常重要的热点,中国、欧美国家和日本都在研究此项技术,其中有些标志性的项目,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图灵中心研究认知技术,目标是未来让计算机能够通过美国的生物考试。日本的国内情报研究所有类似的技术,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让机器考上东京大学。而在中国,吴晓如介绍说,“到2020年,科大讯飞和几所985大学一起开发的‘超脑’将参加北京高考,它的目标是考取一本同等水平的大学。这需要机器具有极强的知识重构和推理能力,这项技术若实现突破将对很多领域有重大的影响。”相信无论是教育界还是传媒界都会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人工智能已在教育行业实现应用

从全球来看,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尚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现在已经有阶段性的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

讯飞的语音技术正在帮助解决广东70万高考考生答卷的批阅难题。广东高考英语的口语环节目前由计算机语音技术完成考核,不需要再投入任何师资力量。一个老师评阅10天高考答卷,辛苦程度其实不亚于一个学生参加3天考试。更关键的是,人工阅卷结果存在相对较高被主观因素影响的可能。如今,讯飞的机器和广东省的考生经过几年磨合后,2015年即实现以机器评阅为主、人工审核为辅的全新评阅方式。另外, 讯飞还为广东省推出了一款叫“e天说”的英语学习应用,用于学生口语训练。

如果将该语音技术引入到传媒教育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训练不也是类似的应用场景。实际上,科大讯飞是全国唯一通过国家语委评测的达到实用水平的口语评测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用于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处于垄断地位。

针对教学市场,科大讯飞还推出了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课堂教学内容的标准带读、口语评测、互动教学、同步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应用统计与监管、交互式课件快速制作等功能。

吴晓如认为,教育产品一定要融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学生上了一天课后, 回去还有一堆作业要做。一个非常好的在线教育产品如果和课堂教学没有关系,想让学生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讯飞的思路,则是渗透到已有的教学过程之中去,帮助老师和学生用好已有的教学时间。他们有一个小产品,能够在英语老师做课件时,用语音合成配上一段标准的发音。这样就省去了老师自己发音带来的麻烦和困扰,学生也可以直接接受标准的口语发音指导(图2)。

教学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但却一直没有很好的方案。若是给老师徒增工作量的评价工具,一定是体验不佳的。同样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会轻易改变,在原有的作业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 他们一定是抗拒的。据吴晓如介绍,讯飞首先联合学校将学生的答题卡和作业本做了“可机读”优化,然后用图像及手写识别技术自动对考卷和作业进行机器评阅。这样就可以产生一个学习成果评价,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点还在于,机器帮助老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学习的具体情况,抓住每一个学生知识水平里面的缺陷,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学习。

科大讯飞布局在线教育市场

光有技术还不行,技术必须要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应用。早在2013年,讯飞即瞄准了中国教育界最火热的在线教育市场。

今年上半年,安徽和广东两个省的老师一共上传了50万份教学资源到讯飞的云平台。讯飞正在把北京、上海最好的教育专家将每个知识点像素化以后的成果分门别类,将他们讲解使用以后结合反馈完善补充过的课件扩展到全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更好的量化掌握,学生讲的每一个口语、做的每一次作业都可以被自动评价,形成记录,数据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对于讯飞来说,光有技术平台是不够的,教育行业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需要聚集更多资源,和行业内伙伴一起加快这个行业的变化。”科大讯飞目前已经将这套集合教学、评价、学习的人工智能平台开放出来,一些教辅、出版社等机构已经在该平台上开发智能化的教学课件。

比如,一些出版社正在把传统纸质教材变成互动式教材,一册考题书,学生做完以后就把它扔了,现在作业作完以后可以变成学生的学习记录。

对于中国传媒在线教育来说,这些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为基础的创新性教育技术同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前面提到, 吴晓如认为,唯一普适性地提高教师水平的方法就是信息化。近日,由国内60余家传媒院校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传媒在线开放教育联盟”走了另外一条“捷径”。据了解,除了学界教师资源,该联盟还将广纳传媒业界优质资源,搭建传媒教育在线开放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共享平台,由此推动传媒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转型中、待转型的传媒人可将自己多年积淀的心得梳理,经过联盟平台的系统化包装和服务,形成一门或多门课程。传媒教育作为一个非常注重图像和声音的学科门类,在互动式教材、交互式课件制作上,在MOOC类网络课程进行中,是否能借助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平台创作出更多优化传媒教育的新应用、新模式,非常值得期待。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音频技术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传媒教育实践中,学生们是否可以通过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开放平台,开发创造出一些有趣的音频节目、音频产品,甚至就此展开智能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传媒应用探索呢?就此话题,本期“橙媒体实验室”栏目抛砖引玉,期待引发更多声音。

上一篇:教育科研方法下一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