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精选8篇)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1
云计算+人工智能 重构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7年第十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于12月12日在京盛大召开,聚焦“十年?谋变?成长”这一主题,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杰出企业代表应邀相约北京,论道信息化这十年的发展与变革。除上午的高峰论坛之外,年会下午并行举办以“云计算驱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旨在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引领行业变革
新技术革命的驱动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强劲的内生动能,人工智能在这个环节当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我国经济注入新动能,为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找到新方向,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不论什么行业,云计算是必不可少的趋势。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正在有效结合,未来的趋势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农业部信息中心原主任郭作玉在分论坛上发表致辞,他指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风口已到来,后互联网时代逐渐拉开序幕,智能化成为未来趋势。当前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越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他认为,伴随着企业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引入自己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带来职业结构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降低及信息追踪的便捷性,带来有目共睹的机会和效益。在最近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热潮中,几乎没有哪个领域可以像云计算一样让企业如此受益。
时至今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向各个行业不断渗透、深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他指出,在本次分论坛上,行业翘楚分享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成果,共同探索和交流云计算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这对我国未来信息化发展和各自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个人数据中心是未来趋势
世纪互联集团副总裁王崇鲁带来了题目是《开启个人数据中心新时代》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个人数据中心是未来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新方向,这一轮的互联网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超互联未来要从讨论云计算的一元计算空间逐步拓展到人类社会到信息空间以及物理世界的三元计算,未来所有的物理世界,包括个人,都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映射到网络空间,形成数据。同时他介绍道,世纪互联一直是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老兵,专注于IDC运营,服务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世纪互联也是电信中立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商,并加入清华成为清华系企业,现正积极推动区块链的发展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
他讲到,个人数据中心虽然叫数据中心,但并不是一般理解的现阶段数据中心的缩小版,理解成新生事物,是去中心化和边缘化的解决方案。个人数据中心有六大要素:边缘化的私人存储,边缘计算能力,区块链认证,高速链接,集中数据库能力,人工智能。个人数据中心的愿景是要重塑个人数据产权,打造个人的数据资产,开启数据中心的卖房时代,建设个人数字人生的美好生活,最终实现个人数据的增值。通过个人数据产权的确立,通过高速网将数据连接,把所有的个人数据中心连接起来,在一个基础设施里,共同实现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智物移云”第二轮更高端的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正当时
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动全球GDP增长14%,这会加速提升生产效率,以及加快经济模式创新,还会带动新一轮技术产业投资。
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航天智芯创始人兼CEO蒋立乾认可可简单归纳为三个概念: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已经深入各个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物联、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教育和智慧制造等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已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而我国走在比较前面的位置。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上游基础能力提供商、中游服务以及技术提供商和下游应用提供商已经有很多的互动,一同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人工智能,光大银行首席数据科学家大数据实验室组织者田江博士提出了一个问题:“AI距离我们还有多远?”从银行行业角度来看,他认为,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比较前沿,从银行的角度去理解AI离现实社会有多远很有参考价值。银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目前正在向数字化阶段转型。
现阶段人工智能等价于数据驱动的机器智能,银行AI核心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数据、模型和算力三个层面,并且需要有效的IT场景构建以实现生产力转化。
在银行AI应用场景中应明确基础AI和行业AI的区别,并建立从大数据、智能模型到数据产品的良性循环,同时涵盖其他金融科技应用。银行AI应用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效率、防控风险和优化产品,可以在风控、反欺诈、营销、产品、运营等多个领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AI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最终支持银行的智能化转型。总之,传统银行的AI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差距巨大,每一位数据从业者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地平线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杨铭认为,未来将是万物互联、智能的时代。她表示:“设备要具备智能能力,需要云与端结合,在终端智能化方面,我们希望提供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方案,让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上实现,最终实现智能生活。”
语义人工智能处理环节是实现人机对话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三角兽创始人兼CEO王卓然一直研究的领域。他表示:“人机对话背后一个完整技术架构,包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从词法、句法到篇章,到知识库,再到推理、深度学习、浅层学习等,包罗万象。”
当然,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能力、互联能力和智能能力。“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人工智能包括云计算提供底层数据支撑平台。目前,我们提出基于全闪存的架构,能够提供块存储、文件存储等多协议的统一存储架??,是业第首个提出全供应闪存系统的企业。”紫光西部数据产品总监于清淼表示。
所问数据首席数据官郭路从预测性数据分析技术切入,介绍了所问数据在企业级AI应用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具体案例,致力于让AI为企业发展赋能。
在会上,聚焦“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数字化转型之路”这一主题,轻元科技创始人兼CEO邵长钰、中科云华创始人兼CEO杨钢、微电汇创始人王志国、灵犀科技技术合伙人熊亚军、码隆科技运营副总裁刘念、玉符科技CTO王伟等嘉宾展开了圆桌讨论。
此外,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平安科技与世纪互联,中央财经大学-世纪互联区块链联合实验室、平安科技与航天智芯,中国电信与航天智芯、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与航天智芯等单位在会上分别进行了战略签约。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2
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的增加, 使传统的电网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 智能电网建设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由于智能电网需要由多种高精尖技术集于才能得以建设起来, 而且是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所以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继电保护作为智能电网网络和设备检修保护的重要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 确保其为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电网的智能化, 其集众多技术于一身, 有效的确保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其可以实现能源的替代, 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促进了电力系统开放性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创建, 而且有效的实现了数据的整合, 优化了电网的运行管理, 为当前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供应, 而且各种发电形式都可以接入, 确保了电网的高效运行。
2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
目前智能电网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 有效的实现了控制、测量、保护和数据通信的一体化, 促进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而且各种高科技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继电保护装置, 其不仅具有高速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而且有效的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而且在集成电路、采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数字滤波技术和抗干扰技术的基础上, 使继电保护装置无论是在响应速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提升。由于当前智能电网的建设, 其改变了传统的电力系统形态, 这必然会对继电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使其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保护。
2.1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构成
由于在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继电保护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所以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继电保护技术以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作为其应用的基础, 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而且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 继电保护技术不仅能够对系统内的所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而且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从而更好的掌控智能电网的运行状况,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数据则会通过网络系统直接向控制中心进行传送, 并得到及时的处理, 由于继电保护装置具有远程动态监控的作用, 有效的确保了智能电网的功能和保护定值。
目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不仅可以针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而且还可以跳出关联点或是在本保护对象之外发连跳命令, 其可以对智能电网故障进行诊断, 实现对故障的隔离和修复, 即使与电网关联的设备发生故障, 则继电保护装置也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隔离, 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核心技术
2.2.1 广域保护技术
广域保护技术即是针对电力网络系统的子集, 把子集认作是进行电网运行障碍分析和处理的最小单位,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继电保护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迅速找出故障原因, 及时进行处理, 广域继电保护包括安全自动控制和继电保护, 前者是为了给电网自我控制和修复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其中, 广域继电保护的最为关键的作用就是可以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继电保护整定配合复杂的难题, 从而促进了继电保护自适应能力的提高。
2.2.2 保护系统重构技术
基于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中, 现代智能电网要求继电保护自适应装置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 其中涉及保护系统的重构技术。其实, 继电保护系统本身就具有重构功能和自我诊断功能, 甚至还可以在继电保护元件无法正常工作时, 自动去寻找替代元件, 以恢复继电保护的功能。因此,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要求, 应该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重新构建。
2.2.3 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应用
在智能电网的完善当中, 智能一次设备的安装及二次设备的光线网络化, 为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实时高效采集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智能电网对自身状态进行分析, 尤其是进行评估工作, 提供更加准确的运行信息, 从而促进继电保护系统性能的提高。电子式互感器是用以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 供给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相比有较大优势:电子式互感器没有铁芯, 没有传统互感器的磁饱和和铁磁谐振问题, 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 一个电子式互感器可以同时满足计量和保护的需要;二次可直接输出数字信号与其他智能设备接口, 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
合并单元的作用是将互感器传递过来的电流电压值进行合并同步处理后, 按照一定的传输标准, 将采样值传送给保护测控及计量等装置。合并单元可以是互感器的一个组成件, 也可以是一个分立单元。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 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 实现对一次设备的测量、控制等功能。相当于集成了常规变电站操作箱和测控装置的部分功能。
2.2.4 网络交换机及光缆的大量应用
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只有站控层交换机, 所有保护测控装置均连接至站控层交换机。智能变电站除了站控层交换机还需要配置过程层GOOSE交换机和过程层SV交换机。智能变电站中合并单元将交流电流电压量实现了数字化输出, 并采用光纤传输;继电保护设备之间的跳合闸命令和联闭锁信息也通过光缆直接连接, 采用GOOSE机制传输;传统电缆已被大量的光缆取替。
3 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网络化
在智能电网中变电站已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继电保护信号可以直接与互联网进行连接, 有效的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简化。由于继电保护装置作为一种智能终端, 收集经过分析后可以自行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 这样通过网络即可获取故障的信息和数据, 而且用户也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共享, 使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出来。
3.2 自动整定
当前智能电网建设中, 根据电力运行方式和故障变化情况, 利用自适应继电保护来实现对系统进行保护, 这种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更好的与电力系统的变化进行适应, 实现对继电保护性能的改善, 而且对频率变化和过渡电阻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
3.3 数字化
当前智能电网中, 由于互感器传输性能得以有效的提升, 所以设备的故障率得以进一步降低,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传感器在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 势必能够更好的提升继电保护技术的水平, 使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 结束语
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这就有效的促进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水平。随着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不断改善, 这对我国智能电网健康、持续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 随着电网建设和改造速度的加快, 智能电网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继电保护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 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文章对智能电网进行了概述, 并对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员工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宇皓, 郝晓光, 高志强.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广域继电保护[J].河北电力技术, 2009 (S1) .
[2]杨增力, 周虎兵, 王友怀.面向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在线应用系统[J].湖北电力, 2011 (4) .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3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系统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2-01
【作者简介】万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1921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根据儿童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在全美筛选出1400位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通过多年的持续追踪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推孟虽然去世了,他的同事学生延续了这项研究并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这篇报告使很多人感到惊讶:这些曾经被认为最聪明的儿童,长大后并没有生活得比别人幸福,也没有比别人更有成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开始做有关智力的新研究。1983年,加德纳发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在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旨在说明,影响人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不仅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也全面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一是乐观的、更全面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其相对优势的智能;二是个性化、多元化的课程观;三是尊重个体经验和不同起点,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四是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依托课程基地的建设,通过教育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多元评价的全方位变革,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发展风格。学校的阳光小屋、九连环社团、航模社团、光影社团、毛笔书法装饰画社团、素描社团等课程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各个智能领域,给予了学生充分选择、个性发展、不断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智能和自信,并得到充分发展。如,《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展示了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动手实践和实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探究中学习数学,提升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近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在实践中,敏锐地将学校的改革实践自觉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那么核心素养和多元智能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加德纳认为:“人们将多元智能理论当成了最终目的。……但我又总是说,你们必须确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首先请你们表述自己的教育目标,然后我们才能讨论多元智能理论怎样才能帮助你们实现这个目标。”可见,核心素养的公布明确了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多元智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我们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找到更加多元的切入点,从学生的强项切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4
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核心概念是“保留真实的记录”, 即保留布线系统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内的全部记录, 包括瞬间发生的事件。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层次多、范围广、可预知的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产品。
1 常规记录手段的不足
在当今中国, 无论是一栋建筑、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数据中心, 都会安装有综合布线系统, 而这些综合布线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可达到10年乃至30年。在此期间, 为了进行系统的管理, 有大量的资料需要记录在案, 其中包含着产品的资料、规划的方案、设计的图纸、施工的档案、测试的数据、运维的记录等。当人们想要从历史档案中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时, 都希望所有的档案完好无缺。这就需要在各个时间段中将档案中的记录全部收集齐全并存入档案之中。可是, 在现实的社会中, 想要收集齐全十分不易, 因为参与的人们往往因为现场中的各种原因, 不会立即在纸张上、在电脑中留下记录, 而是将记录保留在记忆中, 日后再写入档案中。由于部分的记忆会走样、会消失, 所以凭借记忆而形成的记录往往不完整, 甚至出现错误。
当记录出现部分缺失时, 其直接影响是信息不再完整, 从而导致保留记录的档案会被认为是不足以采信的, 而恢复出一个值得信任的档案至少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甚至有许多真实的记录在事后几乎无法重新复原, 这意味着这些记录将会永远失去。
在综合布线系统中, 由于信息繁多, 纸质文档和常规的电脑记录早已无法满足记录的需求, 所以在20世纪末期, 出现了布线管理软件, 使用专门设计的软件系统来辅助人们收集和完善记录。布线管理软件可以将所项目中所有的文本、图纸、照片、视频等通过人工录入的方法记录在案, 也能够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与项目中的其他管理系统 (例如:物联网、网络管理系统、建筑物管理系统、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等) 交换信息。
由于布线管理软件采用的是人工录入方式, 所以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记忆、笔误、想当然和随意性等不利因素同样存在。其中最容易发生失误的是跳线插拔的时间 (时间信息) 和端口编号 (空间信息) , 由于跳线的插拔在系统运行和维护期间经常出现, 所以当跳线记录不完整时, 将会导致运维人员无法根据记录确定当前跳线的连接关系, 严重时会使运维人员不敢接触正在使用的跳线。
为了解决人工记录的不足, 在计算机、控制和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 各种自动侦测系统不断涌现, 借助于科技手段保存了大量的信息。其中, 智能布线管理系统 (AIM) 是其中专门面向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动态检测系统。
当使用智能布线管理系统时, 除了能够像布线管理软件一样, 将文件、图纸、数据、测试报告、图片和视频等人工录入系统, 能够与相关的管理系统交换数据外, 还能够自动地采集每根跳线的插拔记录, 运维人员仅需对采集的记录进行事后确认, 彻底解决了跳线插拔记录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2智能布线管理系统 (AIM) 的现有概念
智能布线管理系统 (AIM) 能够对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线架跳线进行动态监测和记录, 同时它能够记录各种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静态信息、与其他监测系统交换信息的综合布线管理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AIM系统中包含有硬件监测设备和软件管理系统。
目前, 专门针对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标准尚未正式颁布, 仅仅在几个相关标准中有所涉及, 例如:国际标准中的ISO 14763-2-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of customer premises cablingPart 2:Planning and installation, 2014年讨论稿) 的第9章和附录H (2014年讨论稿) 和美国标准《Administration Standard for Telecom 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SI/TIA-606-B-2012) 的第13章, 都提出了AIM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随着对AIM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为有必要形成专门的AIM标准, 故此在ISO 14763-2-2012第9章和相关附录的基础上, 开始形成新的标准《INFORMATION TECHNOLOGY-Automated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IM) -requirements, data exchange and applications》 (ISO/IEC 18598) , 到2015年年底, 已经形成了ISO/IEC18598-2015 (草案) 。
ISO/IEC 18598-2015 (草案) 是目前最完整的AIM管理标准, 它基于现在已有的产品, 提出了以下需求、数据交换和应用的任务:
(1) 采用专门设计配线架和控制器, 自动检测跳线的插拔, 记录跳线的连接信息, 并通过AIM软件与其他系统交换连接信息 (第3.1.2款) ;
(2) 采用硬件和软件的集成, 自动检测跳线插拔, 形成面向布线基础设施及连接设备的文件资料, 并通过数据交换与其他系统连接 (第3.1.3款) ;
(3) AIM系统的基本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 (第5章) ;
(4) AIM系统的应用价值, 如准确地文件记录、资产管理、设备利用率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 并应用于与IT相关的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筑物设备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照明控制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配置管理数据库等 (第6章) ;
(5) 数据交换框架, 涵盖协议、数学模型、电子工单、资产管理、警报和事件等诸多领域 (第7章) ;
(6) 层次与包容规则 (附录A) ;
(7) 字段描述 (附录B) ;
(8) 实施要求和建议 (附录C) ;
(9) 可选的低层数据交换框架 (附录D) 。
由此可见, 现有的AIM标准是基于已有的产品技术而形成的, 它的作用是在现阶段对AIM系统的常规开发和应用进行规范化, 而其中的软件和数据交换功能也已传输。
对于AIM系统研发而言, 仅达到现有标准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这份标准代表着现在, 而不代表未来。产品研发面向的目标是未来而不是现在, 否则新产品还没等上市就已经落后。
3真实记录的价值
在产品研发构思时, 必须参考现行标准, 并根据自己的理论分析从标准中找到能够突破的方向。
在对现有的AIM标准进行分析后, 可以看出, 现有标准确定了基于配线架跳线的自动检测、动态/静态信息管理和数据交换。由于信息管理和数据交换技术已经成熟, 故此可以判定, 未来的AIM系统将会突破“配线架跳线监测”, 对更多的传输部分进行在线监测。
根据AIM标准中的数据框架, 配线架的跳线监测包含有跳线两端位置、插入时间、拔出时间等信息, 所以在硬件设备输出的信息实际上转化成为包含着时间、空间的完整记录。在没有监测硬件设备的年代, 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录入的方式在软件系统中添加这些记录, 但由于人工录入不易坚持, 所以这些记录往往会缺失, 导致记录的信息不再真实有效。故此, 综合布线系统的“自动化基础架构管理”的现在和未来的任务实际上是收集“真实的记录”, 并进行管理和数据交换。
对于综合布线系统而言, 除了永远不变的静态记录可以通过人工录入方式收集外, 还有大量的记录需要动态收集, 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决定了AIM系统是否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在图1中, 信道中的缆线、连接节点、设备都需要留有记录, 但其中只有FD-设备、TO-TE之间的跳线/设备缆线是可能随时被插拔的, 也就是说这些插拔记录是动态可变的, 而其他所有的记录因其不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改变, 可以通过人工一次性录入, 即属于静态记录。而流经信道的信息中可能会包含应用系统的监控记录 (如:SNMP、BMS、DCIM等等) , 一旦能够将综合布线系统的物理记录与应用系统的监控记录相互印证, 就能够获得更为全面、更为真实的记录。
根据这样的理解, 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动态记录中将会包含以下信息:
a.配线架端口是否插入跳线;
b.水平缆线/主干缆线两端的端口
c.网络设备端口是否插入设备缆线 (综合布线名词, 其材质也是跳线) ;
d.电脑等终端设备的网卡端口是否插入设备缆线 (综合布线名词, 其材质也是跳线) 。
同样其中的静态记录、数据交换记录等与动态记录交汇在一起, 就能够形成综合布线系统中的最全面、最真实的记录。
(1) 动态记录
动态记录是指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包含有时间、空间、人员等变化信息的记录, 如跳线插拔的记录等。但这些跳线可能会出现在整个综合布线信道 (信息传输的通道, 即从网络设备到网络设备/电脑等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线路) 。所以, 从AIM系统的监测目标 (包括已有的和有待研发的) 可以推理出以下几种。
a.端口监测 (也称“端点监测”或“点监测”) :对配线架中的端口进行监视, 判断“连接器内是否有跳线的插头”这一个物理元素。当然, 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推理出其他相关因素。
b.跳线链路监测 (也称“跳线监测”) :对两个配线架之间的跳线进行全程监视, 包括“跳线两端的插头是否插在连接器内”、“跳线的连接关系是否正确”这两个物理元素。
c.永久链路监测:将配线架跳线检测延伸到水平缆线/主干缆线对端的面板/配线架端口。亦即包含有水平/主干缆线、缆线两端的连接器、上联端的跳线和上联跳线两端的配线架。
d.信道监测:在线监测整个信道, 即从网络设备的端口检测到与之对接的网络设备/电脑等终端设备端口, 其中包含该信道上所有的水平/主干缆线、连接器件和跳线。
根据ISO/IEC 18598-2015 (草案) 中的定义, 目前的标准仅涉及a和b两类, 而c和d将会是产品研发人员将要攻克的目标。
(2) 静态记录
静态记录包含有编号、名称、描述、隶属关系、时间、空间、颜色、连接图、测试记录、供应商、容量、产品信息、尺寸、人员、家具、设备、电话号码、网络地址、行政体系等信息。这些记录在AIM标准的第7章中都已进行了分类。
(3) 交换记录
当AIM系统系统与网络管理系统、BMS系统等管理系统交换信息时, 有大量的记录进行交换, 各个系统之间将会通过协议转换方式将各自的记录变换成对方能够识别的记录。
应该说, 真实的记录中包含有相当多的内容:全面、全过程、瞬态都不流失等都是真实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 所以, “保留真实的记录”是AIM系统的核心思维。
4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研发的核心思维是“保留真实的记录”
对于产品研发而言, 最为理想的方式是先确定设计的核心思维, 再根据这一思维寻找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和材料, 这一思维就是该产品研发的核心思维。一旦核心思维是正确的, 那产品研发将会十分顺畅, 并能看到这一产品未来的方向, 仅需寻找到合适的技术和材料即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产品研发的思维都是根据应用需求而形成的。对于综合布线系统而言, 早年“可用就行”的粗放型随着系统越来越大、寿命越来越长、覆盖面越来越广, 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需求。发展至今, 人们对综合布线系统管理的需求已经演变成希望能够与其他系统一样, 随时随地能够查到从规划建设开始到运维为止的全部信息, 要求保留全方位、全时段的所有信息, 要求信息真实、有效, 要求收集到的信息中既要有静态的资料也要有动态的变化, 最好是能够记录到任何一个瞬态中发生的变化。
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 基于现有的各种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学、管理理论、决策方法、电子地图等工具, 就可以构建出多级的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软件, 将所有的原始信息和演变出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辅助着人们了解系统的过去、观察系统的现在, 预测系统的未来。
在软件管理系统发展到了非常完善的今天, 信息收集已经成为系统可用性的关键, 哪一个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产品能收集到更为全面、更为真实的信息, 那它就将会更有生命力。
对于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而言, 信息包含着人工录入的静态信息、外部系统引入的动态信息和系统运行过程中自动记录的瞬态信息, 其中系统自动记录的瞬态信息是最难获取、直接反映系统在过去和现在的运行状态的第一手信息。所以, “保留真实的记录”是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产品研发的核心思维。
一旦采用了“保留真实的记录”这一思维进行产品研发, 产品中将会重点考虑和实现以下问题:
1.保留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 其中包含有静态的资料和动态/瞬态的记录;
2.追求真实性,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确保系统中的信息都是完整的, 所有的记录都是准确有效的。
当系统所需的信息 (资料和记录) 都能做到完整、准确齐全时, 借助于数据库软件、软件工程学、管理理论、决策分析、电子地图等技术方法, 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综合布线系统的全部信息, 以及基于这些信息的统计数据、处理意见和预测分析, 使管理者真正能够凭借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作出正确的决策。
5“保留真实的记录”对于产品研发的指导意义
“保留真实的记录”可以在政策、态度、管理、手段 (获取、保存、调用) 、实施和追溯等各方面展开, 其中只有手段中涉及的产品。其中有些是方法, 有些是措施, 有些是应用。
回顾电子配线架的发展史, 可以看出它是传统的布线管理软件与动态记录检测相结合的产物, 也就是说它是在布线管理软件的基础上, 添加了动态记录, 希望通过自动检测技术使记录更为完整和真实, 弥补人工录入的不足。
对于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而言, 可以根据“保留真实的记录”这一思维推理出产品研发的方向。
1.在综合布线系统管理的进程中, 对工程及运维全过程的记录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系统化。早年的记录 (包括布线管理软件) 仅仅针对着静态的信息, 如施工图纸、配置清单、会议纪要、变更记录、测试记录、检测报告等。尽管在许多使用单位的管理规定中也明确要对各种跳线的两端端口信息进行记录, 但由于人固有的惰性, 跳线记录难以全面展开和真正实现。由此可以判断, 记录的真实性已经成为综合布线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维护管理的关键。
2.当智能布线管理系统推出后, 自动检测技术引入了自动化的记录, 许多瞬时发生的、容易遗忘的跳线插拔记录能够借助于自动检测的手段得以记录。这就使保留记录的方式从过去的人工录入、从其他系统自动导入两种方式, 增强到有人工录入、自动导入和自动检测三种方式。其中第三种方式是目前还有可进一步完善的可能。
随着自动检测手段的加入, 配线架之间的跳线记录已经可以采用传感器予以自动完成。这时, 智能布线管理系统 (原名“电子配线架”) 就应运而生, 进而形成了现在的ISO 18598等标准。
在现有的标准中, 明确提及AIM管理的范围是配线架上跳线的插拔信息、人工输入的静态信息和来自相关系统的信息。这对于现有技术而言, 已经到达了能够实现的最高水平。
根据前述ISO 18598标准中仅仅定义了对跳线的自动检测可知, 目前的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产品仅仅解决了配线架之间的跳线自动检测, 但并没有达到永久链路监测 (c级) 和信道监测 (d级) 。所以, 对于研发人员而言, 当能够研发出跳线监测时, 其产品的技术水平满足了标准, 当产品达到永久链路监测或信道监测时, 就意味着标准将随着产品而提升。
从终极目标而言, 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应能对信道 (信息传输的通道) 中所有的信息进行记录, 其中包含静态记录、动态记录和交换记录, 而在动态记录中又将包含着两端跳线 (配线架端、面板端) 的动态记录。亦即, 保留信道中的全部记录, 而且包含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关键性的参数。
这意味着, 根据“保留真实的记录”所推理出的产品研发方向, 将会对产品的研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旦当永久链路和信道级的智能布线管理系统问世, 它将覆盖现有的各种智能布线系统功能。
标准是底线, 低于标准的将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对于产品研发而言, 仅仅满足标准中的要求, 就意味着停留在现有水平, 意味着一旦标准改变, 现有的研发将跟着改变。而标准的形成依据是产品, 所以在标准形成前, 必然会有能够指导标准修改的产品问世。所以, 研发工作的核心是从实践中、从标准中找到影响产品研发的思维, 即该产品的核心思维, 并依据着这一思维, 采用成熟的技术实现一代又一代、具有继承性的新产品。
当然, 标准所依据的产品必然是成熟的产品, 现在还没有的产品意味着当前的技术手段、商业价值无法实现。但既然从思维上判断确实需要这样的产品, 则未来产品的研发方向就已经明朗, 剩下的工作就是找到适合的技术和相应的元器件了。
6“保留真实的记录”所提出的问题
“保留真实的记录”对于产品研发而言, 在肯定现有产品的同时提出了新的产品研发方向, 当然也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a.“真实”意味着所有活动接触的插拔都应该被完整地记录。那插拔的最小时间间隔频度该怎样确定?
b.“真实”同样意味着记录要可靠, 怎样在最小时间内确定所形成的硬件记录的真实性, 把那些虚假的信息排除在外?
c.“保留”意味着除了现有的端口监测和跳线链路监测外, 还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难度颇高的链路监测和信道监测上。而且, 这样的监测还不能降低信息传输中的客户信息安全性, 也不能以提高缆线造价为代价, 因为缆线造价是综合布线系统中造价最大的一部分。
尽管现在的软件产品 (包括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OS等) 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但软件的数据可靠性还是能够得以保障的, 所以当硬件系统提供了足够“真实的记录”时, 软件系统就能够形成备份、历史数据、参考数据和背景资料, 并在必要时通过声光提请管理人员关注。
7 结论
综上所述, 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核心思维是“保留真实的记录”。基于这一思维, 可以形成智能布线系统的系列化产品, 其中有些是现在已经实现的, 有的是目前尚未实现但是易于实现的, 有的则是至今还没有能力实现的。本文阐述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现状和未来, 便于开发人员、安装人员和维护人员有的放矢地展开自己的工作, 将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 使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INFORMATION TECHNOLOGY-Automated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IM) -requirements, data exchange and applications》 (ISO/IEC 18598-2015, 讨论稿)
[2]《Information 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of customer premises cabling-Part 2:Planning and installation》 (ISO 14763-2-2014, 讨论稿)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5
1 “油改电”轮胎吊传统能量回馈技术缺陷
为提高电能利用率,“油改电”轮胎吊采用带IGBT装置的能量回馈技术,将轮胎吊负载下降时产生的势能转化为电能。不过,这种电能回馈方式存在回馈率低、谐波污染严重等问题,会导致电力品质下降,使供用电设备过热或产生振动和噪声,并导致绝缘体使用寿命缩短,严重时造成电网瘫痪,甚至引发严重火灾事故,影响码头生产作业。
目前,最常用的谐波解决方案是在整流装置前加装无源并联滤波器,提高设备母线电压的稳定性。该技术的缺点是:(1)为降低整流单元产生的谐波电流对电网的影响,必须在电气房加装电抗柜,不仅占用电气房部分空间,而且增加维修难度;(2)使用多组滤波器以滤除不同频率的谐波,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3)由于系统中通常含有无限种频率的谐波,难以将谐波全部滤除。相比之下,有源滤波装置能做到适时补偿,而且不增加电网的容性元件,滤波效果较好。
2 主动型电源模块整流回馈装置简介
主动型电源模块(Active Line Module,ALM)整流回馈装置是SINAMIC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SINAMICS 是西门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驱动产品,其将逐步取代现有的MasterDrives及SIMODRIVE 系列的驱动系统。SINAMICS 系列中的SINAMICS S120 是集电压频率控制、矢量控制、伺服控制为一体的多轴驱动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包括控制单元模块、整流回馈模块、电机模块、传感器模块和电机编码器等)间通过高速驱动通信接口DRIVE-CLiQ相互连接。电子协调式伺服驱动有利于减少使用整流装置和开关柜,从而降低码头生产成本,缩短设备调试和维护时间。
ALM整流回馈装置主要由有源整流模块和有源滤波模块构成(见图1),采用有源整流智能控制及优化补偿核心技术,能够在整流供电的同时消除谐波对电网的影响。
(1)有源整流模块 SINAMICS S120的有源整流模块是用于集中整流并为中间回路提供直流电源的装置,其由IGBT组成,在整流供电的同时将能量反馈给电网。通过智能化控制,有源整流模块产生可控制的直流电压,其在电源电压允许的波动范围内保持稳定,从而使供电系统更加稳定。有源整流模块在电源侧产生的实际电流效果接近正弦波;同时,轮胎吊起升机构下降或小车、大车机构制动产生的势能可通过该模块转化成电能回馈给电网,供轮胎吊其他用电设备或同一电网内其他轮胎吊使用。
(2)有源滤波模块 SINAMICS S120的有源滤波模块是用于动态抑制谐波和无功补偿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该模块实时监控谐波,根据谐波大小和频率的变化情况不断进行优化补偿,产生与系统谐波同频率、同幅度但相位相反的谐波电流,与系统中的谐波电流相抵消,从而达到消除谐波的目的。
总之,ALM整流回馈装置不但能够将多余的能量反馈给电网,还能起到有效的滤波作用,无须为系统另配滤波装置。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积小巧,整流运行所需组件都集成在有源整流单元中,易于操作,维修方便。
3 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核心技术在“油改电”轮胎吊上的应用
港口大型起重设备大多采用多电机传动系统,目前公共直流母线系统是解决多电机传动技术的最优方案,能很好地解决多电机间电动状态和发电状态之间的矛盾,其原理为:在同一系统中,不同装置同一时刻可处于不同工作状态。ALM整流回馈装置的智能优化补偿技术不仅能保证公共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供给,又能将多余的能量回馈给电网,同时消除谐波对电网的影响。
结合ALM整流回馈装置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技术的优点,本着创新的理念,梅山岛码头相关项目评估小组将该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油改电”轮胎吊等大型港口设备。通过计算、分析轮胎吊参数,项目组选择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SL3330-7TE35-0AA0和6SL3300-7TE35-0AA0装置,其额定功率,额定电流,符合轮胎吊的工况要求。
ALM整流回馈装置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技术为西门子公司最新的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尚无该项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先例。从梅山岛码头的应用情况来看,采用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技术的ALM整流回馈装置运行可靠,电能回馈率较高(见表1),滤波效果明显,使谐波电压、电流及功率因数都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采用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技术后,以“油改电”轮胎吊起升重载为例:谐波电压最大值约,最小值约;电流最大值约,最小值约;有功功率在整个测试期内的波动范围为 150~ ;无功功率(感性)的波动范围为19~;功率因数的波动范围为0.60~0.95。从测试波形可见,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以3次、5次、7次、11次、13次为主,电压总畸变率为1%,电流总畸变率为2%。专业检测机构对梅山岛码头“油改电”轮胎吊不同工况下各机构的测试数据见表2。
由以上测试波形和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轮胎吊正常运行过程中,系统平均功率因数较高(0.95以上),低功率因数运行时间较短;(2)侧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以3次、5次、7次、11次、13次为主,折算到侧,谐波电压、谐波电流处于正常范围。
4 结束语
随着将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核心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油改电”轮胎吊,梅山岛码头成为我国首家使用该项高端节能技术的码头公司。有源整流智能控制核心技术在码头大型设备上的应用是码头在节能减排、谐波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梅山岛码头的经验可为其他码头在这方面的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4-08-28)
人才:教育事业的核心 篇6
“决定”勾画出了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即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决定”简要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二)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三)在教育思想和内容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决定”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决定”还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各级都有一些领导干部,宁肯把钱花在并非必要的方面,对于各种严重浪费也不感到痛心,唯独不肯为发展教育而花一点钱,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毕竟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办学经费困难和教师待遇较低的状况只能逐步改善。“决定”号召通过改革来更好地调动各级政府、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多想办法,发挥各方面的潜力,使教育事业一年比一年更好地向前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7
智能机床是对制造过程能够做出判断和决定的机床。智能机床了解到制造的整个过程后, 能够监控, 诊断和修正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并且能为生产的最优化提供方案。此外, 还能计算出所使用的切削刀具, 主轴, 轴承和导轨的剩余寿命, 让使用者清楚其剩余使用时间和替换时间。
智能机床的出现, 为未来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盘生产自动化创造了条件。智能机床通过自动抑制振动、减少热变形、 防止干涉、自动调节润滑油量、减少噪音等, 可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对于进一步发展集成制造系统来说, 单个机床自动化水平提高后, 可以大大减少人在管理机床方面的工作量。
智能机床使人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解决机床以外的复杂问题, 更能进一步发展智能机床和智能系统。数控系统的开发创新, 对于机床智能化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它能够收容大量信息, 对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处理、判断、调节、优化、控制。智能机床还具有重要功能, 如: 工夹具数据库、对话型编程、刀具路径检验、工序加工时间分析、开工时间状况解析、实际加工负荷监视、加工导航、调节、优化, 以及适应控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传统机床的相融合, 使机床朝着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工厂的应用空间将越来越大; 而采用智能技术来实现多信息融合下的重构优化的智能决策、过程适应控制、误差补偿智能控制、复杂曲面加工运动轨迹优化控制、故障自诊断和智能维护以及信息集成等功能, 将大大提升成形和加工精度、提高制造效率。数控机床需要加强信息方面的智能判断。
智能化发展是对于约束控制较有利的发展, 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来实时监测加工的状态和反应, 德国以前成为约束控制, 后来到了日本, 便成为智能控制了, 这其实是一个概念。
机床的智能控制对数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数控系统不仅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一定的二次开发特性, 还要根据用户对其功能个性化的需求, 对数控系统接口的普适性和前瞻性也提出了较高的期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 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 此外还有国家大力的支持, 国家对安全方面的逐渐重视,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逐渐替代人进行了很多工业领域的工作。工业机器人时代正在迎来自己的春天。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调研显示, 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以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 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 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 国内机器人普及也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今天的机器人还未发展到非常智能的程度, 但简单的机器工人、机器助理已经渐渐深入工业领域, 人们也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技去进行生产和生活。据消息称, 美国国会规定, 到2015年前, 三分之一的地面战斗将使用机器人士兵。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 篇8
1 智能化技术特点和智能化技术意义分析
智能化技术具备高效率特点和高精度特点。应该了解到,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控制阶段核心指标内容即为效率要素和精度要素, 智能技术运用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到CPU芯片和不同类型控制中心以及对应RISC芯片, 随之进行设备运行工作效率提升和设备运行工作精度提升。需知, 智能化技术还能够进行较为正规的科学计算, 电气工程自动控制阶段, 其可进行有效数据信息收集和高效数据信息梳理, 无需语言文字内容介入便可达成预期信息正常交流, 新型图像模式和新型动画模式成为主要依托。最后一点则为, 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可综合提升整体电气结构系统控制效率与水平, 电气自动化控制智能技术合理应用会进行控制水平的稳步提升, 程序控制能力与对应数据信息控制能力得到双向提升, 电气结构系统现存问题与危险要素均能被及时发觉, 之后在此基础上有效规避更高潜在风险, 针对特殊无法估计情况要素以及无法预测情况要素, 智能化技术存在会对上述要素加以严格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多发状况遏制, 以至稳步提升电气结构系统的基础性运行水平。
2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核心应用
(1) 故障诊断应用要点分析。原有实际设备运行阶段, 大都情况下均会出现一定故障与运行问题, 使得设备故障原因中出现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而在自动化控制环节, 智能化技术科学合理使用便可进行设备现存故障有力排查。旨在保证设备故障诊断及时性与设备故障诊断有效性, 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可进行故障及时排除与及时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将具体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 可对变压器渗油问题予以处理, 气体分解故障大体范围便会得到初步了解, 可能存在故障部位重点排查步骤也会及时跟进, 维修操作效率得到提升。借助智能化技术进行故障诊断, 最终诊断速度和维修速度均得以迅速攀升, 企业经济效益也会逐渐升高。
(2) 电气工程设计要点分析。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环节, 电子设备设计必不可少, 通常情况下的基本设计过程较为复杂与繁琐, 此时要求工作人员群体掌握基本操作知识与理论, 主要分为电路知识内容和电磁力知识内容以及电气理论知识内容等, 之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工作人员群体具备较高工作经验, 老旧式电子设备设计方案难以满足当前操作标准需求, 以手工结合经验设计模式为主, 最终设计方案效率相对较低且调整难度极高。经济化时代到来使得智能化技术得到全面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智能化技术二者有机相融便可使得方案得到科学整改与优化, 此时电子设备使用性能和电子设备使用质量得到根本提升, 设备设计时间也得到了合理缩减, 运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方案设计时, 遗传算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遗传算法实用性特点和遗传算法先进性特点的存在, 方案优化设计效率与质量便会不断升高, 其作用尤为明显。
(3) 电气工程智能控制要点分析。电气工程控制过程中合理使用智能化技术可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也可有效提高电气工程远程化自动控制效率与质量, 之后在此基础上达成电气工程自主化目标实现和电气工程自动化操作目标实现以及电气工程高效化目标实现, 与此同时, 也可深度推动智能化控制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反复应用为后续智能技术完善、优化奠定了有力基础, 换个角度而言, 其也是对智能技术的一种积极肯定。
3 提高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情况
模糊操作阶段内, 应借助神经网络要素和模糊控制要素进行对象合理控制, 推理机重要性十分明显, 其是模糊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运行环节, 可进行人类决策思维模仿和人类本体模糊控制行为模仿,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反模糊化主要量则源自量化, 量化操作较为繁琐, 过程复杂多变, 反模糊化与模糊化集合效果最佳, 电气工程工艺流程中融入智能化技术可以保证不同类型工艺时间控制日渐合理化, 在此前提下也可进行设备先后运行顺序稳定, 对电气工程生产作出规范化调整与制约。
智能化技术遗传算法出现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优化特点尤为明显, 遗传算法可进行计算精度稳步提升, 随之便可筛选优良效果的优化模式, 电气工程遗传算法操作较为常用, 智能化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模式优化也会运用到遗传算法, 假设此时遗传算法出现故障, 那么电气工程结构系统便会出现严重问题, 因为其具备应不确定性特点和对应非线性特点等, 判断错误时难度便会有所加大。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前社会逐渐对电气工程发展重视起来, 整体电力结构系统中,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电气工程与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智能化技术以新型科学技术形式产生, 因为其具备诸多优点, 所以被广泛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环节和数据信息内容处理环节和数据监测环节中皆会应用到智能化技术, 此时电气自动控制质量与控制效率得到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豪.探析城市配网线路建设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24) .
[2]李宁.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化建设, 2015 (11)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06-19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06-18
人工智能继续教育11-08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06-10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08-31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10-23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课程11-10
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08-27
可调戏的人工智能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