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观后心得

2024-10-03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心得(共12篇)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心得 篇1

两天时间,看完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郭连贵,一个农村来京打工的孩子,仅仅17岁。被快递公司招聘为快递员,并配发了一辆高级山地车。当然,车不属于他,只有当工资挣到一定程度,才归他所有。小贵画了很多“正”字,终于挣到了那辆车。可紧接着,车,被偷了。阵痛之后,他求经理不要炒了他,他一定要把单车找回来--他在车上做了记号。他真“轴”,真的,每个人都这样说他,他要跑遍全北京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辆车!

可是几经周折,车落到了同样是17岁的,高中生小坚的手里。他家也很穷,他和他爸、后妈、一个继妹生活在一起。他梦想有一辆车,最终偷了他爸的钱,从黑市上偷偷买了一辆,当然,也就是郭连贵丢的那辆。因为那辆车,他在一帮铁哥们当中有了面子,一放学就玩车技表演;因为那辆车,他引来了一个漂亮女生的主动追求。

一辆车,承载着两个17岁少年的希冀。

最终,车被郭连贵找到了,他不善解释,只是一再从小坚那里把车一遍又一遍的“拿”回来,也因此挨了一遍又一遍的打。在他眼里,只有拿回那辆车,才能回快递公司上班;回快递公司上班,才能挣到钱。面对这样的“轴”,小坚和他的哥们先是把他当贼一样打一顿,后来真的愤怒了,最后知道了实情,都没辙了。毕竟小坚也是花了钱,毕竟对于他来说,车也很重要。

17岁的少年,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最终商量出的解决办法是:小贵和小坚,一人骑一天。

可是,因为没了车,导致小坚的愤懑,导致二人关系的破裂,小坚的女友,那个漂亮的女孩子,最终和一个车技更高的小黄毛双宿双飞了。小坚气愤之余,一板砖拍倒了黄毛。可正当二人交车之时,黄毛的那帮哥们追了过来,二人均被打昏在地„„

小坚醒来时,发现黄毛的一哥们在砸他的车,都快砸废了。他终于爆发了,踉踉跄跄拿起砖,一砖将其拍倒,扛起已经变形的车,走上回家的路。

之前我曾以为小坚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市高中生,贪图享受,要面子,于是讨厌他而倾向于小贵,以为车是他偷的,可是不是,原来在他的光鲜底下,却有着那么些故事,承载着的,同样是贫穷,同样是无奈。

同样是17岁的孩子,虽然有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却同样随着生活的苦难。在“赃物归属”,这个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上,二人纠结,却难以寻出一个结果。没有对错,没有谁愿意主动放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车,对于小贵,意味着工作,意味着一口饭,甚至意味着„„未来;而对于小坚,与其说是一辆交通工具,倒不如说意味着梦想,意味着爱情,意味着独属于青春的,那份骄傲。一辆车,将两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解不开,拽不断。他们无法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智的解决,也无法用更好的方式去平息。他们的想像力仅限于“一人骑一天”。

一辆车,承载着两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当车的归属权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不惜用暴力去解决,用肉体去维护--他们的能力也仅限于此。

我同情他们两个,如同同情我自己。在我看来,他俩之间,是不应该起争执的。故事的发展给了我希望:终于,在某一次交接仪式过后,小坚主动向小贵伸出了手,说:我叫小坚,你呢?--他们相互理解,握手言和了。可是,这里是否意味着,内在的梦想最终会向现实的需要屈服呢?

可这不是结尾,真正的结尾是他们遭到了群殴,在北京的胡同里,在居民惊恐的目光里,被一群痞子殴打。我们看到了鲜血,看到了满身的灰尘;听到了男声的哭喊,听到了皮鞋踢到肉体上的声音。我们没有看到警察,没有看到小坚的铁哥们,没有看到旁观者的哪怕一点点劝阻。只有他们自己在地上翻滚着,哭喊着。这时,他们无法抗争。可他们抵抗过,他们的抵抗方式不约而同,却又那么独特:板砖。当女友跟了黄毛后,小坚从背后偷袭,用板砖拍倒了黄毛;当车被黄毛的哥们砸毁后,小贵也是从背后操起砖,一砖砸倒了他。是的,他们只能这样,无法正面与之抗衡,而只能用自认为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一个为了爱情,一个为了工作。

面对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并用大量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展现在北京,展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展现在太平的社会中。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结,而是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幻化了的世界里,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呵呵。倒不如说是我们,曾经的自己。一个意喻着现实,对理想的把握,对生存权利的维护;一个意喻着内在,对爱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贵的物品面对抢夺时,曾经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面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将那份执著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比如自行车。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中的暴力画面过多恐怕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

一部电影,是应该给人以美好与希望的。《十七岁的单车》中,美好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希望呢?希望在哪里?影片最后,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行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终于知道,这里就是希望。我相信,凭他的“轴”,他会过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拆”字的砖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直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刚开始以为她是被人包养的,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间的小情妇,结果不是,她只是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极的女孩潇潇(我特喜欢,嘻嘻!),漂亮,性格也好,简直是完美。她主动追求小坚,甚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也曾努力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可最终还是跟了黄毛大欢。我一直认为小坚没有珍惜她,虽然,他爱她。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青春终会过去,影片也终会结束。剩下的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美好,如一个个梦幻般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无可挽回的炸开。以至于我们习惯了失去,忘掉了曾经的理想,甚至真正的幸福来临时,都不会把握不知珍惜。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像小坚那样,扛起变了形的自行车,扛起自己的梦想,穿过繁华而冷漠的街头,走向自己的,未来……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心得 篇2

其代表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就以刻画大社会中小人物的命运而荣获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除开影片中围绕城市少年表现出来的虚荣与希望被认同的心理, 里面所呈现的都市边缘人精神的无助和无所依附、自我身份的确定和焦灼, 以及镜头下展示出的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 体现出的身份区隔, 都让这部影片在当今时代仍具现实意义。

一、当青春的热血碰上城市的冷漠

新生代导演群体不仅大都从小生活在城市, 而且与第五代电影人迥然相异的时代经历和个人体验使得他们对城市关注有着浓厚的兴趣。被第五代电影人“遗忘”或“抹去”的城市重新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正如戴锦华所说, 都市——这个在当代文学甚至是影像文化中久久缺席并不断重构的空间无言地浮现。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90年代新生代电影人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与三四十年代电影对上海等都市的关注传统架起了互为参照的桥梁。但不同的是“90年代的重新出现的城市已从殖民地的能指转化为后现代的荒原”, 更为重要的是是, 这里的城市是没有外部的城市, 城市对于他们是世界的全部, 是无处可逃的封闭空间。

影片刚开始的镜头是一群农村青年们来城里找工作的情景, 热烈地介绍着自己在农村觉得不错的工作和工资, 但对快递公司的招聘者而言, 这些都微不足道, 甚至比不上他们分配到的一辆单车。从一进城, 青春的梦想便被都市贴上了价值的标签。工作意味着你能在这座城市有安身立命之本, 意气风发地骑车接收快递之后结算一天工资时, 遭遇的却是发工资人员随意的克扣, 这是满腔热血的理想正式遭遇城里人漫不经心对待的开始。而进澡堂一节中城里人的享受和小贵兢兢业业形成的反差, 以及在收发快递中遭遇到的奚落, 让他面对这个城市开始无措起来。自行车的丢失, 更是满怀期待的小贵与迷茫失落的小贵的分水岭。本该青春年少, 却因为社会的无情、现实的冷漠而变得残酷无奈。

在小贵的身上我们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外在环境对其青春热情的冷却, 而小坚则是导演借其来含蓄地表达都市对青春成长的异化, 都市不再提供梦想与创造的机会, 而是在积极改变时给予一拳认清现实。影片中小坚和一群游手好闲的学生一起, 这是青少年中常见的帮派现象, 帮派“是青少年社会行为充分展现的同辈团体, 能让参加者个人需求得到满足, 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地位以及归属, 提供打发时间与获取新经验的管道。朋党为青少年加上一种认同感, 得到更深入的自我认识。”他们长时间在一起谈心、闲聊、一起上学、看电影或参加活动, 有着共同的兴趣, 在行为举止甚至衣着装扮上, 也都力求相同。但青少年与同辈好友交往, 是建立在“互相”与“平等”的基础上, 换言之, 经济、阶层、文化等一系列的不平等, 不仅不能让小坚获得心理满足和安全, 反而在他进行自我辨识时意识到了阶层造成的身份区隔, 在别人玩车时并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高级单车, 这也成了他挫败感最大的来源, 意识到自己与这一群在物质上无所顾忌的城市少年们仍存在着差距。

小贵与小坚夺车的这一主线并没有削弱影片中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思考。王小帅曾经说过:“我不认为高楼大厦和霓虹灯就表示完成了城市电影的任务。”所以他将艺术场景的视域从以往的“宏大场景”、“广阔天地”转向城市的狭窄的里弄与胡同, 破败的街道和房屋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影片中高楼大厦、绚丽色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废弃的大楼、破败拥挤的住户区、沉默不语的旁观者, 用一片破败和沉默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个城市的冷漠。居住和游走在其中的是在主流叙事中被遮蔽的城市边缘人, 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的情感和命运。他们或从乡村中走来或原本就是城市中底层人, 带着对城市的美好和希冀, 努力奋斗着, 渴望融入城市, 拥有穿越城市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努力在这个都市中却显得无力。

二、身份表征的单车:认同与区隔

影片中将镜头对准了以小贵为代表的来自乡间的城市外来人员, 对初入城的那些小贵们来说, 他们的文化身份是明朗的, 即他们是带着抹不去的乡土印记的城市闯入者, 他们是从事低廉工作的打工者, 是生活困窘的小杂货店老板, 是城市帮工的小保姆。他们从没奢望过获得政治资本, 也不曾拥有经济资本, 因为知识的贫瘠更不可能占有文化资本, 他们的基本原则是温饱和生存。而虽然有着“都市人”身份却被抛离出城市的中心轨道的小坚们, 也不过是城市边缘人, 不仅是因为他们经济窘迫, 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有着天壤之别, 还在植根于潜在经济差异的阶级间及同一阶级内部趣味与生活方式的文化上展现出差异。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看, 文化的差异被用作阶级差异的标志, 阶级的差异表现为把个体与群体在社会荣誉的天平上进行排列、而不是仅依据经济利益进行划分的身份差异。

在企图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 小坚与小贵都将单车当做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在城里人眼中, 单车不过是交通工具罢了, 它的功用就是省时省力地完成运输的过程。然而在小贵眼中, 这辆单车是他生存的必需品, 是他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有了单车, 便有了工作, 有了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一线生机。虽然依然只是一个快递员, 但是, 当骑上这辆自行车的时候, 他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这时的单车, 便是他与城市的唯一联系。同样十七岁的年龄, 小坚的生活算是衣食无忧, 他所追求是随着自我意识增强而增强的自尊。父亲的再婚让他感到被忽视, 有了单车, 可以在哥们面前有面子, 可以在喜欢的女孩子面前装酷耍帅, 单车, 成了一个与同龄孩子平起平坐的资本, 成了身份的象征。

相同的能指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指和涵义。影片中的单车是一种欲望的能指, 它的所指已经不仅是单纯的物质, 而是象征着梦想、地位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在影片中, 单车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志, 所以两人对单车的寻找与争夺实际上是对上一阶层的努力融入, 他们想通过单车来获得城市中生活的权力。“资本是现代社会中进行权力斗争的基本手段。现代社会的所有不同类型的资本, 都是在特定正当化程序中被‘确认’为斗争力量单位。谁掌握资本的数量越多, 谁在斗争场域中就占据优势地位。”正如小坚想用单车来获得都市时尚的个人身份和爱情;小贵想用单车获得进入城市的资格 ;而小保姆想用都市中提供的漂亮衣服、口红、高跟鞋来成为获得城市人的身份象征, 他们身份危机, 在赖以装饰的物品 (单车、漂亮衣服、高跟鞋) 失去之后, 便暴露无遗。底层阶级地位的特征, 可能直接反应在由于极度有限的物质资源而导致的社会化上。小贵和小坚对单车越用力地追求越说明他们与快递公司老板、澡堂的老板, 以及能够轻易拥有山地车来炫耀自己车技的这一社会优越者的差距, 王小帅在影片中借着两位少年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层次的思考。

社会群体的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着, 在某种维度上, 普遍存在的群体区隔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 如潘泽泉、魏万青等在农民工的等外来人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由于社会排斥与对外来人员的歧视普遍, 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合依然存在着较大问题, 这是经济资本对社会阶层进行的区隔;王建平针对中产阶层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消费品位文化差异群体, 以消费品位进行社会区隔, 现如今正日益壮大的“苹果迷”群, 利用手上的苹果产品, 创造与其他迷群不同的群体特征;甚至在当今文化研究中也存在汉语文化研究与少数民族研究的文化区隔性。

在《十七岁的单车》中, 我们看到了导演对青春和都市的另一种解读, 影片是“现实的渐近线”, 呈现的是青春存在的一种真实状态, 这和历史的纵深、身外的世界无关, 只是都市的状态, 更是一种都市的体验。镜头聚焦在小保姆、小卖部老板、对城市充满向往的外来打工者和物质贫乏的城市底层人民身上, 通过电影语言对都市人的情感体验、生活困境进行表述, 从而赋予影片以一种“文本的厚度和视觉的密度”。在其中, 被压抑和反抗无助的青春与消磨其热情并给其隐痛的都市构成二重唱, 以冷峻、沉稳、审视的风格把物质上的贫乏与精神上的渴求建构起强烈冲突, 以此将社会层层分离开来。丰富了都市美学,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珊珊.绚丽光影下的暗淡忧伤——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新城市”美学[J].美与时代 (上半月) , 2008年, 第01期.

[2]孙绍谊.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苏州河》《月蚀》和中国第六代导演[J].陈犀禾, 石川主编.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p.294.

[3]刘安彦、陈英豪.青年心理学[M].台北.三民书局, 2004:p.76

[4]高宜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12:p.76

[5]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6][法]纳塔莉·沙鸥;郑天喆等译.欲望理论:拉康思想引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3.2

[7][美]戴维·斯沃茨 (David Swartz) 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5月

[8]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 Pierre Bourdieu,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十七岁的单车 篇3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拥有属于自己的单车;城里的孩子希望拥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

十七岁的矛盾,彷徨,爱情,生活,理想。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模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为了得到一辆单车,两个十七岁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简单的理想。

谁都记得自己十七岁的时候那些暗自澎湃的激情,在冲动与理智之间彷徨的脚步,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妥协的态度。十七岁的时候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错对,来衡量成熟和幼稚。

我始终难以忘记那些平淡的画面,城市学生建和他爸的争吵,农村孩子贵默默地推走单车:建和贵不断地骑着单车或者用脚奔跑……

这些画面,是影片关于青春的有力见证。而它们无序地出现,则表现着烦闷青春同样的无序和混乱。还有对女同学的爱慕。犹豫而胆小的追求方式。努力压制的内心冲动。琐碎的理想在心中牢牢占据,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光。我们在这段时光里只是不断地奔跑,拉开衣服,肆无忌惮的,微笑或者仓皇地奔跑。

十七岁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利益的冲突,一人拥有单车一天。他们每天准时交换。而最后城市孩子伸出手去的那个动作,是孤独的青春寻求援助的声音。

终于,青春在打斗中渐渐远走。伤痛不可避免地发生。醒来后,我们开始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规律。我们开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开始站起来,同时继续生活。只是青春。青春的激情和冲动,青春的彷徨和困惑,青春的引诱和挑逗都在渐渐远去,离开我们的身体,离开我们正改变着的思维。一切重新开始,青春戛然而止。

有没有看到最后,农村孩子缓慢地走在大街上的身影?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那年的我们,明白了汗水中也会有一点微尘,笑容中也会带两行泪水。在这样的年纪。人们是如此容易相信,又是如此容易受伤。生活只打开了扉页。青春也仅仅用两只轮子上路。一只。是初味的复杂的快乐:另一只,是陌生的简单的忧伤。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单车,充足气,激昂地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单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

十七岁的单车之观后感 篇4

————— “执着”地追梦

《十七岁的单车》叙述的是两个青年对自己的梦的追求。

小贵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单车是他辛苦工作的动力,是他一直以来的梦。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他伤心的表情,让我想对那名小偷说,何必为难同时辛苦讨生活的人呢?

小贵在找单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年青人是如何不放弃的寻找自己的梦。

芸芸众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小贵为了自己的梦想,日以继夜的工作。然而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小坚,一心想要买辆单车,练习自己的车技。但由于家庭的贫穷,父亲接二连三的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以致没能买到单车,这打击了小坚对父亲的信任感。后来偷父亲的钱,到二手市场买了小贵的单车。小贵变成这样双方都存在着责任。但小贵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影片中提到他的成绩在班上,学校有着一定的名次)却不能懂得家庭的艰辛,父亲的为难。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个学生,成绩真的比人格重要吗?为什么这么好成绩的人做出的事情令人如此的瞠目结舌!到后来小坚用砖头拍那个“金毛“的时候,冲动真是魔鬼!

还记得美国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说过:人可以卑微,但不可以没有梦想。

还记得那几个画面,当小贵找到单车在店面门口等开门的那个姿势,把单车抱在怀里。和金毛带人来报仇,那些人把小坚和阿贵毒打一顿,小贵也拼命的保护单车,那时候单车比他自己的性命都来得重要。这个对梦想如此执着的人,却在最后,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无论是环境的只言片语,还是人性的沸沸腾腾,无论是岁月的辗转轮回,还是命运的几多挫伤,小贵抓住那辆单车,紧紧抓住,不放手。

《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 篇5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十七岁的哥哥 篇6

十七岁的哥哥

马路镇苍场完小五年级 吴河润

辅导教师邓迪华

哥哥十七岁了,面容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坚毅,于是我知道了,哥哥真的要开始那一份精彩的人生了。

哥哥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听那首《海阔天空》,有时甚至还附和几句,然后坚定的对我说:“妹妹,我要活出个样给你看!”

哥哥会在最热的天气里穿牛仔裤和白衬衣,因为这是最帅的打扮,至于闷气或不舒服,那有什么关系呢?

哥哥会在三门柜前拿着小梳子在头上飞几下,然后转过身对我说:“怎么样!是不是很帅。”我对他做了个鬼脸,哥哥见我不做声,又转过身去瞄瞄镜子,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哥哥会抱着本不知名的书拼命的读,哥哥会泼墨挥毫,在纸上留下几个潇洒的大字。

哥哥会偷偷闷一口爸爸的酒,掩不住一肚子的厌恶,故意很雄壮的吞下去。

哥哥坚强如刚,遇到倒霉的事也不会把苦水倒出来,只会昂头高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哥哥懂得很多,我经常会拉着他要他讲关于他的事,哥哥会在我的苦苦哀求下说他和他朋友的故事。在没电的夜晚,我俩秉烛夜谈,有时两人回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然后

就是妈妈的声音:“两个疯子,还不睡。”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到自己的被窝。

哥哥爱甩头发,消潇洒地甩去所有的忧郁和烦恼,哥哥会在我感冒时对我说:“要是我知道我快要感冒时,我就去淋一个冷水澡,然后就没事。”

也许受哥哥的影响,我在家里最崇拜他,有时,我会让哥哥去给我买新衣服,因为哥哥买的又漂亮又新潮,而妈妈买的又丑又难看。因为我和哥哥毕竟是新时代的人。

十七岁的雨季作文 篇7

曾经爱过一个人,他的面容是如雪山般清俊,笑时,嘴角的笑容总是扯得很淡很淡。

他说这个世界必有一个你爱或者爱你的人,用心去找,就能找到,当时,他的笑容突然张扬起来,眼里却是默默的柔情,那天,梧桐树叶落满整个雨季。

是什么时候开始远离了呢,不记得了。只知道那天是下着雪的,茫茫大雪,迷茫的情绪覆盖了整个世界。我看到雪花在触地时瞬间支离破碎。

当时,他轻轻一笑,眼里的坚决令我崩溃。

他找到了,于是,他和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那个她,不是我。

下雪了吧,雪花轻盈地落下,一时间,整个天地间,只剩迷茫的白色,只剩他坚定的眼神,只剩一个多雨的季节,还有他那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恨吗?

不会的呵。

没有承诺的暧昧本就破碎地不堪一击,我与他,终究是错过,错过。

我想笑,于是我真的笑了,笑出了眼泪。

他的眼神闪烁的是莫名的光。

我伸开手,抱住他,很紧很紧的,鼻间嗅到的是他独有的柠檬草香,第一次拥抱,也是最后一次。

轻轻地笑了,我说,谢谢。

谢谢,真的谢谢,谢谢你让我懂得了爱情的滋味,谢谢你让我经历了初恋的苦痛与甜蜜。

然后,灿然一笑,转身,大步跑开,黑色发丝在雪花飘舞间不经意地划出清冷的弧度。

这一次,我放手了,所以,请幸福。

之后的生活一成不变,他的笑容依旧淡然,我的双手依旧苍白,只是,回望时,是默默的点头,然后各自走开。

再然后,他转学了。

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的脸色有一瞬间的苍白,这次,竟是你逃离了么?

呵,我真是太自作多情了,恨恨地鄙视了一下自己,搞什么呢,又不是为了我转学的!

只是,学校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与他,竟早在10前就认识了吧。那时侯的我们,不过7岁,青梅竹马的暧昧一直是萦绕在身旁的,但曾几何时,一切都变了呢。

罢了,一切的一切,始终是我们无缘。

喜欢一个人,可以是转弯间不经意的回头;再次爱上一个人,也可以是仅仅几个月的相处;而忘记习惯,则是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习惯,是种很可怕的东西,不经意间,总是会想到男孩清俊的脸庞,嘴角清淡的笑容眼里却是满不在乎的随意,矛盾的感觉。

那个男孩是天平座,遥远高贵而疏离。

十七岁的天空作文 篇8

渺小自卑的我无法选择喧闹。我怕丢失了自己。沉默的我专属于寂静的角落,沉寂的大地任我去遐想。洁白的雪花穿过亘古不变的山脉飘进寂寞的角落。寂静认真的雕塑着沉默的我与沉寂的它,洁白的雪地倒影着整个角落,清晰如一盏灯。沉默独立的我像一座完美的雕像。雕像的眼神里又是另一个世界:碧蓝的天空,遍地花草,矗立的山峰,静如屏清如镜的河流;木屋炊烟,石桥蓬船,酒家染坊,一个人一扇窗一盏灯一支笔一本书一行行文字,一杯菊茶品味人生的闲逸。有人说:“沉默即力量,它使人充实,而充实的生命才会永远年轻。”是的,沉默是一种力量,遐想的世界总要幻灭。

面对混乱与喧闹,沉默让我镇静地选择寂寞。我选择在寂静的黑夜里面对真实的我,十七岁忽然感到自己有点沧桑的状态。一间空荡的房间里一个寂寞的我与一本书,一盏昏黄的灯,一首慢歌低沉的曲风,真实的情感,沙哑的声音唱着悲伤的心情。寂寞在唱歌,轻轻地狠狠的温柔的疯狂着。为了保存这份温润的寂寞,我在心中找到了一个地方来保管它,那就是大海,文笔下的大海。用细小的笔尖虔诚的写下这保管寂寞的海。用有灵性的文学与触动心弦的音乐诠释我的温润的寂寞。面对束缚的生活总是有一些向往。

向往自由,向往一个人去流浪,去海边。岩石和海被阴雾笼罩得白蒙蒙的,海浪依旧缓进缓退,洗着岩石。一个渔夫,老的很,左手提着筐子,右手拄着秆子,一步步走过去。小男孩小女孩,带着阳光般的笑容对坐在沙滩上,金色的`沙子从指间漏成一座座小小的城堡……去江南。一个水乡小镇,古旧、清净、安详而且幽静。那里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悠悠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那里便是乌镇——可以释放自己享受自由还可以收存流浪的我。——如果这是一场梦,我宁原长眠也不原让朝旭升起,但是天总会亮。在束缚的世界,在绝境前我寻找真实的自己。一个很好的想法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逃避。逃避一切事情俩证明“傻子永远快乐”这句话。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保持笑容。我也疯狂。年少的我常常与轻狂的朋友骑着单车狂飙,风在耳畔吟唱,鸟在枝头莺歌。眼睛、心情和蓝色的脑海勾勒出一幅绿色的美画。我们远眺着小河那边灰茫茫的与天际一线的荒野。荒野的那端是什么?令我们心痛与温暖的、尖叫与寂寞的,还是震惊与冷静的……静静的伫立着,远眺着。好久,好久。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我们涉过河流向荒野那边奔腾。多久?眼角旁和脸颊上的是汗水,是泪,还是雨水??放纵不羁的我们被黑夜抛弃在黑暗的荒野上。我们看不见上方的月光,看不到前方都市的霓虹与小村的灯火。眼角旁不是汗水而是泪和雨水,没有树林,没有火花,没有食物。凄清的的我们在雨中仰头唏嘘,那悲伤震惊苍茫天地。一个拥抱容让彼此感到温暖,在对方的眼眸里看到前方的光亮,一种不能言说的力量在彼此的手中传来……朝阳升起的大地上,一个个灿烂的微笑温暖着我们,路途上桀骜不驯的我们,放纵不羁的野性,张扬着坚强的生命。

《致十七岁的我》励志日志 篇9

人们总是认为不害怕就是勇气。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而是某种脑损伤。真正的勇气是,即使感到害怕仍会迎难而上,即使感到疼痛仍能直接面对。

年少的我没懂得把握认真的度过青春,所以,如今的我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

我害怕些许年后的的我会突然审视自己,然后质疑,这是否是我当初想要的模样。

几个成熟的标志:你不理我,我不会多说;你讽刺我,我一笑而过;你若爱我,我会更加去爱你。

几年后我才懂得:你我之间如同七律古诗,你挥笔定下的首联,我便必须削平我的意志以求对上你的平仄、意境,末了还要为你押韵。

青春是兵荒马乱的战场,曾经的轻狂张扬,一半葬在尘土中苍凉,一半洒在阳光下飞扬。

我们可以羡慕别人,但请别迷失了自己。

十七岁的希望抒情随笔 篇10

梦,以微微的曙光掺合着青草淡淡的绿意,带着我走向成熟,走向希望,编织着十七岁迷离的梦幻,编织着心灵的纱帘,编织着十七岁天空的几朵彩云。十七岁,有梦幻,我希望也有故事 。

曾几何时,鼻子底下冒出几缕淡淡的胡须,使得那颗童心——仍荡漾着童趣的心,轻轻的颤抖盼它长大,却又怕它长大;曾几何时,性格变得孤僻好静,少了儿时的追逐打闹;把安徒生以及他的丑小鸭抛于脑后;又只顾对莎士比亚,普希金感了兴趣有时又鼓足了勇气,用真态得心揭开男女之间虚伪的面纱。

十七岁,充满了欢声笑语,四岁的小不点叫我叔叔,四十岁的的`叔叔叫我小不点。

我带着十七岁的梦幻,带着深深的希望,要去干一番事情,哪怕再次失败,我都不后悔,因为我拥有十七岁的力量。即使是流星也有报答天空瞬间的闪烁;即使不能留下传奇,也要走下浅浅的足迹;即使不能光照大地,也要化作小星星。

十七岁,十八岁的高中作文 篇11

十七岁,我高一了,是啊,高一了.每当我想到这里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过去就像流水般流去,像做梦一败美丽而虚幻.上车时妈妈对我说,你十七岁了,高一了,长大了,要自己照顾自己.是啊,十七岁了,高一了,长大了.

关于恋爱

四分之一的高一已经过去了,我还是孤单的吃饭,孤单的学习,孤单的看小说,孤单的走在校道上.小毕失恋了,我看着他长长的头发和孤寂的背影,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悲.我们在学校的篮球场上疯狂的发疯,我看见了他擦破的皮肤和滩着的鲜血.昏黄的灯光下他疯狂的吓人.他终于累了,坐在场边说,这就是恋爱吗?我看着他的眸子,那是什么感觉,迷茫或悲伤.昏黄的路灯下一对对的男女,像夜风里摇曳的影子,是啊,这就是恋爱.

我还是孤单的吃饭,孤单的学习,孤单的看小说,孤单的走在校道上.旁边偶尔会有一对对的男女牵手走过,我知道,那叫恋爱.

关于实验班

高兴又悲哀的进入了实验班,书桌上堆起的高高的"堡垒",吐着书气的学子,还有可以压死人的沉闷的空气,已经是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了,我十八岁,十八岁了.时间就这样一不留意的从指间滑过,青春就这样平淡又寂寞的埋葬了,像是枯黄的`落叶一样不知不觉的凋亡.我走过那些高二的师兄师姐们的成年宣言的画廊时,仿佛看见他们无奈的笑脸.

这天班主任大发雷霆,听说中段考相当的差,比另一个实验班茶,于是班主任有用了一节课来上教育课.那凶得像爆发的火山.于是再也看不见那些总是拿着手电想着怎样躲着管理员看小说的人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拿着书本想着怎么样躲着管理员学习的学子了,也不再上课想着怎样躲着老师看小说,而是看着黑板想着怎能不被落下.

这个夏天,班里安装上了监控器,据说是班主任要求的,俩个实验班都有.

关于六月

六月的高考,六月的中考,六月的中段考.六月,一个兵慌马乱的季节.怱忙而稳健的步伐,呆板得像僵尸一样的面孔,深邃而迷茫的眼神,厚厚的镜片后深深的黑眼圈,我看见高三的学兄学姐们的样子时总有莫名其妙的害怕,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走进那兵慌马乱的高三,一不小心从"独木桥"上堕落,然后血肉模糊的走进高四那栋死气沉沉的补习班.还有几天就高考了,我看见他们高兴有担忧的眼神.还有几天了,谁会在那个满残跂腥血的战场上走出,谁会在这场战争中血肉模糊得重复高四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心得 篇12

十七岁,本该是缤纷绚丽的年纪,电影却把它描绘的苍白沉重——极简的台词、场景和服装,吸烟、暴力等情节,让小贵和小坚的青春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同时也揭开了它的真实面目——单薄而迷惘。

十七岁的青年是单薄的。小贵和小坚都很瘦削,所以敌不过动辄使用暴力的社会青年。他们都没有钱,所以抵挡不了物质的巨大诱惑。他们又都血气方刚,所以克制不住意气用事,却无力承担冲动鲁莽的后果。

十七岁的人生是迷惘的。当初到北京的小贵骑着单车在人流中穿行时,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挣够了钱得到那辆单车。而社会却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付出了诸多努力之后,梦想仍遥遥无期。此时,前路茫茫。当家境不好的小坚得到单车的愿望频频落空后,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每天浑浑噩噩,不务正业。此时,他的人生已失去了目标。

十七岁,即便羽翼未丰,仍坚定地渴望独立、渴望成长。为了挣钱,小贵独自从外地到北京打拼;为了找回丢失的单车,他不怕被人误解甚至打骂;为了占有向往已久的单车,小坚不惜与父亲和哥们发生争执……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不让它们在现实中熄灭,他们是在为自己的青春护航。

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恰当,独自挣扎的青春很容易偏离方向——因为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影片的大多斗殴情节都发生在人来人往的胡同里,很多人都看到了他们的暴力行为,但冷漠的旁观者们只是以看热闹的心态看待他们的不良行径。外来北漂的小贵没见过多少世面,但在他需要帮助时,无论是公司的领导还是他面对的客户都冷眼相待,他们吝惜着对别人的关怀。

上一篇:旅馆业工作须知下一篇:浅谈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