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

2025-03-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共5篇)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 篇1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初一历史教案

一、明确目标:

1、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的重农措施及新开运河、中外交往,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2、通过文天 祥的抗元事迹,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民族融合发展的表现

二、前置自学

1、12世纪时,蒙古族受到 的奴役控制。蒙古族杰出的首领 ,经过多年征战 统一了蒙古。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 ,标志着蒙古国的建立。

2、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 和 ,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3、继承汗位后,于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 。[来

4、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 ,皇帝投降,南宋灭亡;元军进攻南宋时,大臣 积极抵抗,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其名言:

5、元世祖时,意大利旅行家 来到中国,他写的. , 描绘了元大都的繁华。

6、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时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 ,简称 “行省”。 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还加强了对 (今台湾)的管辖。

7、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三、交流展示

四、合作探究:

元朝时民族融合有哪些发展?有何影响?

五、达标拓展

1.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的是: A.阿骨打 B.阿保机 C.铁木真 D. 忽必烈

2.下列政权中,被蒙古和元朝灭亡的有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南宋

A.①② ③ B.②③④ C. ② ③ D.③④

3.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诗:A. 岳飞 B.韩世忠C.文天祥D.寇准

5 . 元朝建立的者是: A.阿骨打 B.阿保机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6.元朝时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 B.回纥 C.女真D.回族

7. 元朝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中国 B.疏通运河 C.民族融合D.行省制度

8.下列不是元世祖重视农业的表现是:

A.户数增加和田地开垦最多B.兴修水利C.推广植棉 D.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

9. 是谁结束了12世纪时蒙古高原各部“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的局面: A.成吉思 汗 B.忽必烈 C.文天祥 D.阿保机

☆:智力大比拼:

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最后 两段内容说出来?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 篇2

1.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战争方式的改变。频繁的战争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突出表现, 其中以诸侯兼并争霸战争最多。齐、楚、秦、燕、赵、魏、韩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经过近二百年的战乱局面, 形成了统一的秦王朝。战争的需要直接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各国统治者大力提倡军事训练, 制定各种奖励勇士的政策, 选拔武艺超群的人加以重用。齐相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1]58把全国分成“轨、里、连、乡”等组织形式, 寓兵于农, 军政结合。齐桓公亲自责令各地荐举武艺超群的人才。“子子之乡, 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 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 谓之蔽贤, 其罪五。”[2]47赵武灵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采取移风易俗、尚武强兵的国策, 大力推行胡服骑射, 使国力强盛, 最终击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魏国政治家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 而欲人之善射也, 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 令之射的, 中之者胜, 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 大败亡, 以人之善射也”[3]95。以上事例都表明, 战争的需要是体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 战争的形式和作战规模的变化直接推动了军事体育项目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步骑为主的步兵战取代了以战车为主的车战。春秋时期战车在战场上还有一些作用, 至战国时代车战正式退居次要地位, 步兵骑兵成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战争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军事训练内容的改变。步卒成为战争的主力, 对战士的体质与跑、跳、负重、投掷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步卒的训练甚为重视。因此, 也推动了一些军事体育项目的发展。

2.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战国时期生产力取得巨大的进步, 各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巨大发展。铁制工具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是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之一。经济的繁荣与交流导致商业的发达, 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废者鬻财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 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 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4]67。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出现了一批商业都市, 它们既是贵族统治的政治中心, 也是各地经济中心。各国都城中, 除了有规模宏大的宫廷外, 还有专门为统治者游乐的宫殿庭院。“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其富而实。其人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 车毂击, 人肩摩, 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 挥汗如雨;家敦而富, 志高而扬。”[5]74繁荣的大都市里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要, 有力地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3.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学术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荀子的“人定胜天”及“动以养生”的观念是对体育运动作用认识的重要思想渊源。各种军事理论及军事著作的出现对体育的训练、竞赛、组织等方面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先秦神仙家以导引行气、服食追求长生不老, 创造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术, 对后世的养生有深远影响。战国时代的医学的发展对体育的发展也有巨大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的繁荣中包含着体育的繁荣, 作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的体育, 反映出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精神成就与特色。体育与其他文化形态呈现出互为因果、互相渗透的状态。

二、战国时期田径运动兴起的表现

1. 射术的兴起。

作为“六艺”之一的射术, 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军事技艺。在尚武风气的影响下, 善射者受到社会的重视。墨子曾说:“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必将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 将可得而众也。”[6]52战国末期的荀子也曾指出:“人主欲得善射, 射远中微者, 县贵爵重赏, 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 外不可以隐远人。”[7]64极大地促进了习射活动的发展。从春秋至战国, 兵役制发生了变化。由贵族武士之间的战争, 变为庶民之间的战争。各国为使庶民乐于习武, 制定了很多政策以鼓励练武习射。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之下, 出现了许多善射的武士。楚大夫养由基善射:“楚有养由基, 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百发百中。”[8]48战国时代的重射, 促使人们对射箭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列子·黄帝》皇帝中有对射箭技术的总结:“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 引之盈贯, 措杯水其肘上, 发之, 镝矢复奋, 方矢复寓。当是时也, 犹象人也。”[9]39表明战国时期的射术也相当发达。

2. 士卒的奔跑训练。

战国时期诸侯的近卫部队以长袍为必习项目。“天下有虎贲, 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 御灾害也。大夫有贰车, 备成事也。士有陪乘, 告奔走也。”[2]57虎贲即为近卫部队。军队对士兵的长跑训练要求很高。“古者吴阖闾教七年, 奉甲执兵, 奔三百里而舍焉。”[6]62即说明士卒的奔跑训练负荷极大。各国也制定了许多激励政策来鼓励奔跑训练。“魏之武卒, 以度取之, 衣三属甲, 操士二石之弩, 负服矢五十个, 置戈其上, 冠轴带剑, 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 中试, 则复其户, 利其田宅。”[7]52由于各国的重视和一系列的激励政策, 出现了很多擅长奔跑的人。战国时期对士兵的奔跑训练成为田径运动的主要项目长跑的源头。士兵的奔跑训练成为战国时期田径运动兴起的一个标志。

3. 曲踊和距跃的兴起。

战国时期军中最为流行的跳跃形式就是“曲踊”和“距跃”。晋国大将魏肇违反军令, 晋公欲杀但又爱其才, 让其在家养伤。晋公派使者探视, 如伤重则杀之以正军法。他“束胸见使者, 曰:以君之灵, 不有宁也, 距跃三百, 曲踊三百”[8]。晋公见其强健能战, 免其死罪。曲踊和距跃是当时军中将士的必备技能。跳跃也是挑选将士的测试项目, 《左传》记载:吴攻鲁, 鲁国大夫微虎准备对吴军进行夜袭, 故挑选精兵, “私属徒七百人, 三踊于幕庭, 卒三百人, 有若语焉”。在帐前设跳高架, 每个士兵跳三百次, 从七百人中精选三百名壮士。这也说明了当时对曲踊和距跃这两项跳跃技能的重视, 直接促进了跳高这一运动形式的兴起。

三、田径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意义

1. 战国时期的田径运动对加快兼并战争的步伐起了推动作用。田径运动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远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类为了生存, 必须同大自然与野兽作斗争, 每天不得不走或跑很长的距离来获得生存资料。在每天的生活和劳动中不断重复这些动作, 便逐渐形成了走、跑、跳跃和投掷各种技能。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 随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不断升级, 对人的体能和体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走、跑、跳跃、投掷等各种技能也必然逐步由简单变复杂。在战国时期, 齐国的军队“疾如锥矢”[2]90。楚国的军队“轻利镖邀, 卒如飘风”[2]279。经过严格的速度训练, 对实现战略进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军队素质的提高和军事理论的成熟加快了兼并战争的步伐为统一的秦帝国的最终建立,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对文武分途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商周时期, 是“武士”的时代, 武士属于贵族下层, 占有土地和农奴, 接受“六艺”教育。这种文武结合而以武为主的武士教育, 使武士平时统御平民, 战时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 射御之学成为务实的基本功之一。到了战国时代, 士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贵族阶层的士开始走向衰落, 兴起了大量的平民的士, 平民出身的士, 主要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以求功名富贵。在社会急剧变革、战争频繁的形势下, 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 网罗人才, 既需要勇敢善战的武士, 也需要政治经济的计谋之士。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 理想的人才应该是文武双全, 孔子提出了德、才、文各方面兼备的“成人”理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人类知识技能日益广博、社会分工日细的情况下, 士人就根据自己的特长, 或偏于文, 或专于武, 以求功名利禄。文武分途之初, 很多士人是文武兼备的。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冉求以及稍后的墨子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只有文武分途的发生, 尚无重文轻武的思想, 这是由于当时斗争尖锐、战争频繁对军事的迫切需要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战国时代, 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侠客武士。侠客之士, 讲求击刺之术, 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并产生了一批以击剑为业的职业武术家。文武分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体育对文武分途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专门从事武事的人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运动的发展,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思想取得显著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宗教性的天的动摇和否定, 由重神轻民变为重人贵生。老子和孔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哲学的思想体系作了表述。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 将其作为超越时间的本体, 打破了对“天”、“上帝”等神秘的宗教传统的信仰。《道德经》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体育思想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就是以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另外, 体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也写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作品。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体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繁荣。《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在战国时代已经初步形成。《灵枢》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些初步的人体生理知识为古代养生方法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体育在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子·小匡[M].中华书局.诸子集成.第五册.1986.

[2]刘向.国语·齐语[M].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980册.

[3]韩非.韩非子[M].中华书局.诸子集成.第五册.1986.

[4]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中华书局, 1996.

[5]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6]墨翟.墨子·尚贤上[M]诸子集成第四册.1986.

[7]荀况.荀子·君道[M]诸子集成第二册.1986

[8]刘向.战国策·两周[M].中华书局, 1989.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 篇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鉴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四个自学提示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通过试卷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旋律中本课的1271次历史列车启程,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美丽的蒙古草原,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愿望。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如提问王汉青同学回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以及父母为什么取名叫汉青?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我让班级里的回斌同学(回族)来回答,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 篇4

1、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在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还是在归纳描述元朝统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整合资料表述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

2、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及提高

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文天祥不识时务还是民族英雄”的辩论,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及表达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当我们想想他们只是刚走进初中校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时,当我们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评论时,不能不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感到欣慰。又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写作业:假如你是马可。波罗,请你给远方的威尼斯亲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见所闻。学生通过不单要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设计,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在讲到行省制度时,充分结合今天的广州属于当时的哪个行省来讲,并且从分析史实中教育学生: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在设置辩论题目时,评价人物的语气要比较符合学生要求。比如辩题可改为:“文天祥抗元保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在总结时,引申的高度还不够。比如在讨论:“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保宋的关系”这个问题时,我用“合二为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在这里,我用了爱迪生的事例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例子的论证力不够说服力。并且对于“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是文天祥仍然是民族英雄”,对于这一点也表述不够充分。

3、在讲“元朝统一后实行的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得不够严谨、生动。过程简单、程序化了些。在学生展示作业方面,可以用更口语化的语言来描述,并且之后实行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份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最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4、课外知识补充得不够充分。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历史教案 篇5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3知道从清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7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的历史。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三课第四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蒙古帝国的兴起,重点探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影响,最后分析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知道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更高,更广的程度,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们文明进程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统一的过程以及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分析元朝中外交流繁盛的表现,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思维能力、并能进行开放性的综合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思考、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元朝的建立、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通过历史地图的阅读,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对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草原,蒙古)这里生活着哪个民族?(蒙古族)

师: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骁勇善战------

幻灯片:蒙古族的简介:蒙古族成分复杂,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大漠南北的不少古代民族如匈奴、突厥、东胡等各族后裔。蒙古族的直系祖先,应是东胡系的室韦各部落。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

师:正是这样的民族特征,蒙古人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了解这个民族是如何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板书课题)

第一版块:粗识蒙古帝国

幻灯片:提供蒙古帝国的疆域。

师:请仔细观察图片得出蒙古帝国的疆域四至?

幻灯片:东起太平洋,西至东欧平原,北达西伯利亚,南抵中国南海

师:蒙古帝国疆域空前辽阔,横跨亚欧两大洲。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认为这样的大帝国是由哪些人开创出来的?

生: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师:让学生介绍成吉思汗的个人事迹。

幻灯片:成吉思汗结束蒙古族的混战,统一蒙古的功绩

师(过渡)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不断开疆拓土,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建立了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但是蒙古帝国在1259年分裂了。

幻灯片:蒙古帝国在1259年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区别蒙古帝国与元朝)

师(过渡)元朝消灭周边的国家,逐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幻灯片:1218年蒙古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1234年灭金国, 1246年招降吐蕃,

1253年灭大理,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统一中国。

第二版块:细探元朝改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元朝改制的主要内容。忽必烈在政治、经济、交通、对外政策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政治方面:建立行省制度。元中央政府对台湾、西藏的管辖,与现实相联系,说明台湾、西藏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媒体展示)

元朝的行省制度的意义: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地方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初步基础

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让学生读忽必烈诏书的内容,得出忽必烈重视农业生产。

交通方面: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教师幻灯片展示京杭大运河和两段新运河的比较。展示元朝的驿站系统图和结合学生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得出元朝时交通空前发展,交通发达的结论。

对外政策方面: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空前繁盛。让学生阅读书本P107-108,找出元代时候对外交流繁盛的表现。

⑴、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⑵、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华;

⑶、许多通过海路来华的外国客人留居中国

⑷、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方的海上通道)

教师注重介绍马可·波罗的事迹和海上丝绸之路。

师(过渡):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由于忽必烈采取汉族制度统治国家,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第三版块:大话民族融合

师: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不同民族相互接触,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请同学们回顾我国历史出现的几次民族融合?

幻灯片: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次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南北朝时期。

第三次高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该时期战争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元朝。

师:为什么元朝时民族融合程度更高,范围更广?

⑴元朝的统一和辽阔的疆域 ⑵元朝实行统一的行政建制 ⑶元朝交通空前发展

教师总结这些原因都极大的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师:你能用实例来说明元朝时融合的表现吗?

生:其一,汉人来到边疆,进行开发。其二,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其三,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四,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汉、蒙、畏兀儿等族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师:元朝的民族融合当前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生:要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好了国家就稳定----------

教师利用幻灯片总结:民族关系的好与坏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非常重视改善与民族的关系,制定了正确的名族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提倡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与发展。

启示:⑴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⑶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教师总结:

元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结束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继秦、西晋、隋以后我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元朝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看贡献。

板书设计:

一、粗识蒙古帝国

二、细探元朝改制:

⑴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

⑵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⑶交通上:空前发展

⑷对外政策上:开放的政策

三、大话民族融合

⑴表现、⑵原因、⑶启示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

★ 初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教案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

★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人教版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优秀

★ 政治教案范文

★ 教案:秦始皇统一中国

★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练习卷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员工加薪申请书范文下一篇:试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