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高三作文

2024-08-01

秋天的高三作文(共13篇)

秋天的高三作文 篇1

百花争艳的春,太娇艳;炎日当头的夏,太烦燥;银装素裹的冬,太幽静;唯独这金秋十月,是多么地令人喜爱。

这是一个丹桂飘香的秋天,我心血来潮,打算去鹅鼻嘴公园,欣赏一下秋姑娘赠给大地的那一份礼物。想着想着,我便往小树林走去。

远远望去,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一丛丛开过花的结香树。走近瞧一瞧,结香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绿绿的。如果从叶柄到叶尖去摸,它会带给你一种和牛奶一样的丝滑感;如果从叶尖到叶柄摸,它会带给你一种隐隐地刺痛感。结香叶边光滑,柔软。叶柄很短,短得几乎没有。用鼻子轻轻地嗅一嗅叶片,一股浓浓的中药味扑鼻而来。结香叶子的正面,是一种低沉的深绿色,把叶子反过来,颜色截然不同,是明快的翠绿色。细细观察,叶脉上会有一层白色的小绒毛,是多么可爱,条条叶脉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多像一片生长在高原的梯田呀!

走在枯黄的落叶上,松松软软,踩在上面,“咔嚓咔嚓”有趣极了。

正当我陶醉其中时,“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入我的眼帘。走进瞧瞧,哦,原来是那常见的红叶石楠。

轻轻拿起一片红叶石楠,火红火红的叶子那么美艳,是秋天打翻了颜料盘?是仙女脸上落下的胭脂?还是杜鹃鸟流下的血泪?总之,那么地美丽。叶子边上有一个个锯齿,看上去是那么锐利,可摸一摸,又是多么“温柔”、“听话”,叶面冰凉凉的,还很光滑。凑近闻一闻,一股清凉凉的茶香味令人心旷神怡。叶子的经络凹凸有致,却又凌乱不堪,捧在手心,好似一团熊熊燃烧地火苗。

在红叶石楠的旁边,就是著名的金边黄杨了。远远望去,颜色深浅不一,是那么杂乱无章。可走进一瞧,又是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叶子呈水滴形,叶边上长着具有自卫功能的锯齿,从深绿到淡黄,层次分明,摸上去手感毛躁,使劲嗅一下,暗淡无味,看上去就像一副精美绝伦的`山水画,我想再有名望的画家也画不出来。

离开小树林,一阵风吹过,我回过头去,“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洒到大地上,夕阳,轻轻地为它们抹上一层金黄的色彩;细雨,缓缓地为它们做最后一次洗礼,于是,它们离开了相伴了一个春夏的树干。难道他们就不再依恋秋天的树枝?难道他们就喜欢孤独的飘零?不,不是的。它们落下来,化为灰土,埋进泥尘里,它们落下来,化为灰土,埋进泥尘里。其实,它们正是在自己的衰亡中,感觉到了来自大地的生命力,感觉到了来年春天的气息。它们之所以没有一点哀愁,是因为它们懂得感谢它们的大树,至少它为春天献去生机,给盛夏带来浓荫。

秋天的高三作文 篇2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1. 重视练习数量,忽视有效讲评。

有的老师坚信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练的数量,并不十分重视讲评工作。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不做深层的分析,只是打个分,然后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讲一下,最多再下发一些优秀习作。缺乏针对性,作文的效度和信度较低。

2. 强化文化积累,淡化有效输出。

学生写作往往感觉材料枯竭,难作无米之炊。因此,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有的学生积累了厚厚几本。但在考试时,不少同学仍然不知所措。其实,正是由于光有了大量输入,而缺乏质的输出的训练,积累的内容在学生的本子上仍然是静态的,没能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到了高三,光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积累,显然是不太现实而且缺乏实效的。

3. 强调文采铺陈,忽视思想意蕴。

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堆砌华丽词语,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手法,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正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硬伤,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超越的最大瓶颈。其实再美的语言也必须有其使用的环境,忽略语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时文中的优美片断,其实也只能有其形而难得其神韵。

4. 强调趋同构思,忽略个性发挥。

高三作文的复习训练更讲求其实效性,为了快速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成绩,有的老师便采用“入格”训练。比如议论文训练,教师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形成写作的固定模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大多数同学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样做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实效性的对策

高三作文的教学要定位于高考,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受益。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我认为,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回归感性,表达灵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作文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江苏高考曾有一篇作文,由开始的38分最终提到54分,何永康教授在解说其原因时说:“此文不搞满天星斗铺陈,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达的观点,有要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灵性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前不久,我让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懂你》,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当我将这篇习作读给大家听时,不少同学潸然泪下。什么是真情,这就是。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个片断: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我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沉默背后无奈的心境,读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读懂了你对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照我前行。

这样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读者的心里。

2. 呼唤思想,凸显个性。

由于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见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心灵的袒露。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写作文,就会引述古人事例,写司马迁就是遭受宫刑,甘受屈辱;写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那么,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都拿这些名人说事,怎见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事实上,“对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生活再怎么丰富,如果它没有转化为阅读文字的丰富,就不可能在写作中诞生出闪烁个性化色彩的文字”。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做积累的时候,并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词语,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仔细地品味,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了,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为自己所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都需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因此在高三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这些。

3. 分类讲评,注重实效。

由于高三时段的特殊性,在作文讲评时如果还是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经过高中几年的作文训练,作文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因此,不少同学都感慨,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那么,这样的大面积的训练和讲评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分类讲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习作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分为几组,最后以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对于习作《懂你》,我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9篇)记叙文。写读懂了父爱、母爱。有三篇情感真挚,但还有6篇属于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10篇)记叙文。写读懂了亲情、朋友的爱。但文章的表达重点不一样,有的写家人怎样关怀我,或写朋友怎样帮助我,“我”的情感表达仅在结尾时一笔交代,显得突兀,而有两篇则在构思上处理得较好。讲评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重点。

C组(13篇)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巧拟分论点。

D组(11篇)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怎样才能扣住“懂”,有的同学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没有能真正做到“懂”。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

E组(10篇)记叙或议论。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表达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体悟式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编辑改作文《秋天的早晨》 篇3

清晨,我和好友郑炜散步到河岸边。(建议:此段开头第一句,不妨交代得更详细一些。比如,河叫什么名字?如果是无名河,则可以在河岸处落笔。河流很长,河岸也很长,各处景致不同。可以散步的河岸当然有些特别的地方。意思是,得把到河边散步这件事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小编我也喜欢到河边散步,我会这样描述:我和谁到河边散步,这一段河岸很安静,沿岸有桂花树。清秋时节,恰好也是桂树花开时节,一边散步,一边轻闻桂花香。走一段路,心旷神怡……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这是我平时在河岸边散步的真实感受。)  河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大镜子平铺在大地上,顿时觉得有一股难以形容的凉意透过全身。河边,有许多鹅卵石,我拾了一块看了看后,往水里一扔。呀!“镜子”被我打破了。正当我感到惋惜时,一阵秋风把几片金黄的叶子吹到了河里,像几只小船要去远行了。树木的落叶景象让我很快想起一句名言:“一时的委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着。”我明白了,原来树木是在养精蓄锐,以使来年长得更旺盛。(点评:这段由河水的清澈平静,写到吹落到水面的树叶,然后再联想到秋天树木落叶是为了养精蓄锐……作文的步骤是符合逻辑的,可是读者看完这一段,总会觉得有种空泛之感,觉得太简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对河水的描写,对落叶的描写不够细致,不够具体。那种河水清澈,落叶飘飞的情景,原本是很有画面感的,一幅秋天意境的图画,清静,萧瑟。可是作者一笔带过,不能详细地把画面展开。所以,文段结尾的联想也同样显得苍白,不像是自然而然的感触。)

远处,火红的太阳慢慢地升起,一会儿就升到了半空中。好温暖的阳光啊!我和好友情不自禁地赞美熠熠照人的晨光。看看美丽的小花,看看翠绿的芦苇,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勇气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建议:“翠绿的芦苇”?南方的秋天虽然温暖,但一般来说,清秋时节,芦苇是由青绿转为浅黄了。作文源于生活,所观,所察,有所感触,发而为文。观察细致很重要。建议小作者平时多多留心平常生活。有心人,处处皆是神秘世界。)

啊!秋天的早晨,你催人奋进、向上,你鼓舞着我们这代人去迎接新的明天、更美好的未来!(建议:这是经典的结尾,首尾呼应,又升华了主题。形式虽然经典,但不是适用于每篇文章。此段删去,文章更显简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勇气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句结尾已经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作为结尾显得更加自然。)

写秋天的高三作文开头 篇4

2.秋风拂过面颊,但见柳枝也随着微风轻盈起舞,高高的`柳树对面有几株山楂树围成一圈,和柳树比起来越发显得低矮了,树上的山楂果实一个个一串串被秋风吹红了脸;还有园中的白果树青色的杏桃树葱绿的松柏都已结满了果实,在青涩与熟透中就有的被风吹落在地上,你只要弯下腰都可以在树下随手捡到它们的落果……

3.看那果园里啊,鲜红的西红柿一排一排站立。紫色的葡萄在阳光下歌唱。绿色的梨子挂满枝头。果子成熟了,果园丰收的繁忙。硕果累累的秋天透着丰收的喜悦,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瓜果飘香的秋天更加美丽。

我眼中的秋天高三800字作文 篇5

美丽的秋天二年级作文5篇

高中作文秋天的颜色800字5篇

我与秋天的故事作文600字5篇

我眼中的秋天高三800字作文1

秋,一个耐人寻味的季节。看起来是那么凄凉,因为放眼望去它只有一片枯黄,但又少不了喜悦和甜美。或许,凄凉,喜悦和甜美也只能够在这个季节里相依并存吧!不过,秋天,我已经把它读懂了。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瓜果的香味,稻草的幽香……都聚集在这个季节。农民伯伯的笑声,果园阿姨的拍手声也在这个季节并存。

初秋时节,夏姑娘已去换到了秋姑娘接班。秋姑娘一来就到了秋收时节。田地里的稻子金黄金黄的,那秋风吹动着稻地,阵阵夹杂着稻香的秋风迎面的吹来;玉米地里的玉米也向人挥着手,表示它也熟了。我似乎闻到了熟玉米的香味,好香,我的口水都要流下了。农民伯伯们在田地里挥动着镰刀,挥着汗水,收获着一年的成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读懂了秋天的喜悦。

果园的水果也成熟了,通红的苹果,让人想到了火;碧绿的猕猴桃,让人想到了草。果园里水果所散发出来的果香弥散在整个果园,让人直流口水,真想立刻就能品尝到水果的滋味。我读懂了秋天的甜美。

秋姑娘,带来了珍贵的礼物是五彩缤纷的落叶。

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来了,有的像鸟儿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地上满是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地毯。

银杏树叶像一把精致的小纸扇,倒过来又像少女的短裙美丽无比!它那放出的清香闻一闻就让人感到清爽无比。

梧桐树也是美丽的。秋姑娘来到梧桐树前,把梧桐树叶变成了半黄半绿的叶子,落在地上,像是黄绿相间的双色地毯。

秋天最好看的就属枫叶了。枫叶有五个角,秋风一吹,那火红的枫叶在树枝上摇摆着,它们手拉手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有些枫叶因跳舞不慎,从树枝上跌了下来,瞬间化作了一只只飞舞的红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从远处看,像一片片红云;到近处看,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枫叶又把秋天染红了。

秋天,气温下降的很快,人们都渐渐穿上了棉衣,戴上了手套,万物好像都已经逝去了。走在路上,还能感到丝丝的凉意。

万物都将逝去,但也不乏美丽。

我读懂了秋天,秋天是喜悦的,秋天是甜香的,秋天是凄凉的,秋天在各种落叶的渲染下又是五彩缤纷的。我爱秋天。

我眼中的秋天高三800字作文2

星期五回家的路上,无意间看到那宽大的柏油路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它稳稳地伫力在哪儿,十年,二十年,早已成为村庄中亮丽的风景。

火红的枫叶总是禁不住寒风的肆虐,早早地伴随着微风在空中展现自己轻盈的舞姿。

有人说,那一片片飘动的枫叶就好像流动的日历,一天,十天,二十天……它诉说着,秋天来了。

一缕缕淡淡的香味随风飘来,直钻我的鼻孔。我一阵欣喜,是桥头边的那三棵桂花树开了。秋风阵阵吹来夹着几片黄叶,让我感到阵阵的寒冷。可桥头旁的大石头上坐满了人;有戴着眼睛的学者;有满身呢个土气的农民;有全身珠宝光气的商人……地球仿佛缩小了,各种各样的人在此济济一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走上一条共同的道路聚到一起享受秋天。他们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论家庭,论职业,论未来……南腔北调,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谈话声,蜜蜂声,踏步声,笑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组成了最美妙的“桥头小曲”,驱走了那阵阵的寒意,同时,也为秋天添上了一笔色彩。

不知不觉,从陶醉声中清醒过来。明亮宽大的房子里充满令人排斥,窒息的气味:烟味,腐烂的面包味……

秋天,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带着饱满的空气,每个人都会贪婪地呼吸着。

秋天,如此美好,如此愉快,如此清爽,心旷神怡。

我眼中的秋天高三800字作文3

我爱秋,秋是美丽的,在我眼中,秋是缤纷的,也是忙碌的季节,秋当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玉米熟了,玉米秸上一个大大的玉米被一层层的玉米皮包在里面,扒开一层层的叶子,露出金黄色的,饱满的玉米粒,一粒粒的,贴在一起,很光

滑很大。秋天,那些玉米秸,像被秋天的少女抚摸过一样,全都不约而同的变成黄色了,忽的一声刮过一阵风,吹动了玉米秸,玉米杆儿随风飘动,并发出哗啦,

哗啦的响声。可有趣了,像是音乐家演奏的乐曲。

秋天,也有火红的高粱,但是高粱,有些不同,它的叶子,并没有全部变红,而是一片绿,一片黄从远处看,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构成了一幅色彩

艳丽的油画,还有火红的高粱穗,他们悬在空中,随风飘动,突然刮起一阵风,泛起一阵红色的海洋,溅起层层的波浪条,,向远处飘去。

当然了丰收的秋天,还有红红的,一个个圆圆的,大大的苹果。还有野生的“葡萄”,人们称之为“山葡萄”,也被称为“鸳鸯”,一颗颗圆圆“山葡萄”,是很美

味的。还有秋天的树,也很特别,四季常青的松树,和随着秋天一起来的黄色的叶子,就像杨树和榆树的叶子,它们在一起,黄黄绿绿,像是被水彩笔涂了似的。

非常的美丽,五彩斑斓。

我爱秋天,爱秋天的美丽,爱秋天的颜色,爱秋天的忙碌。

我眼中的秋天高三800字作文4

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骄阳似火的夏天悄悄地离开了。这时,秋姑娘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那凉丝丝的风,轻轻地吹到你的脸上,别提有多惬意了,真可谓是“秋高气爽”。

秋天的天空,湛蓝深远;秋天的空气,清新甜润;秋天的云彩,千姿百态,像牡丹花一样美丽,有的像小羊在“咩咩”,有的像小狗在“汪汪”,还有的像棉花糖在散发着清香……

秋天的树木,就像一场乔装打扮会,瞧,松树、柏树穿着绿油油的,像士兵一样威武的耸立在那,枫树则穿上了华丽的盛装,把全身打扮的火红火红的,好不漂亮,其它的树木则像一个个轻盈的少女,随着秋风抖落着树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秋天的花,也“不甘示弱”,有的会散发着让人陶醉的香味,小巧玲珑的桂花就是这样;还有些则长得犹如烟花般美丽,最“得心应手”的就要数婀娜多姿、色彩斑斓的菊花了。

秋天的水果太多了,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橙橙的鸭梨,晶莹可口的冬枣,灯笼般的柿子……真是数不胜数,这些诱人可口的水果,总会让你“垂涎三尺”。

秋天的动物也没闲着,仰望天空,燕子在匆匆忙忙向南飞去;俯瞰大地,蚂蚁在忙忙碌碌储存着粮食……

秋天的人们丰收了,在他们的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秋天的我们开始了新的学习,准备在来年取得好成绩。

这,就是我眼中迷人的秋天!

我眼中的秋天高三800字作文5

秋天,在诗人的笔下好像总是让人幽怨的。落叶归根让人思乡,中秋团圆让人想家,重阳节大家“遍插茱萸”,却独“少”他“一人”,就连一轮秋月,伴着缕缕钻心的微寒的风,也会让人“低头思故乡”。“残阳如血,断肠人在天涯”、“秋风萧瑟,总是玉关情”。但是,心境不一样,看到的景色自然不一样,大人眼中的秋一片肃杀,而我眼中的秋却正是生机勃勃,令人欢心激动哩!

秋天的果实总是吸引着孩童的,油光光的橘子、饱满淌汁的葡萄、香气诱人的大苹……满是我们喜欢的。那挂在树上、藤上的仿佛已经不是水果,而是香气四溢的紫水晶、红玛瑙——对于我们来说多珍贵啊。它们就静静地挂在那里,我们也静静地站在田野里,望着他们——“哪个最好吃呢?”大家心里都盘算着。一阵风袭过,枝丫上的果子动了动,也许正是这一动,引来了小鸟,三两下啄下了个最大的果子,叼走了。我们并不恼愠,因为我们知道,这么做是可以让鸟儿给树传播种子的,若成功了,明年将又多一棵果树,够我们摘的。

最妙的是那秋雨呀!果子摘够了,树叶也收集了不少,没意思了,便盼望着那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呢!十多场雨下来,冬天也就来了。那大雪一飘,呵!有玩的了。每次秋雨一下,我们心里就一喜,数着下了几场,这场雨力度大不大……那秋雨可比春雨猛多了,春雨柔和,像继承了雪的温柔,秋雨猛烈,延续了火的猛悍。一滴雨水砸一小土坑,几十滴雨水砸出一小泥洼。我们看着雨,闭上眼睛,仿佛屋外已经下起了雪,眼睛一闭一睁,秋天就过去了,大雪来到了我们面前。每次这么一想,心里就盼着下雪,下吧,下吧,越快越好哇!

秋天高三作文 篇6

从前倚在窗前,默默地将窗扉紧掩,惨淡的秋风,在窗外呼呼的吹着,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漂荡,像温情的凋零的花。“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雨滴淅淅沥沥地滑落,打在房檐下的青石板上,啪啪地叫。河水阅历了雨水的洗礼,似那孤僻的游子,寂寂的离去。

雨滴还未将人世的污秽洗刷,白雾却把整个秋天烘托的时隐时现。雾气氤氲的湖面,在月光下闪着涟漪,在雾中显得模糊,似一个解不开的梦,荷花轻轻抬起了脑门,在雾中贪婪的沐浴着模糊的月光。月光洒在湖面上,像是将那个模糊的梦镀上一层雪白的光芒,在黑夜中若有若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起浮月傍晚。”月光寂寥,树木在月光下像是一个已步入晚年的白叟,春天里的那股活力和活力早已成了曩昔,地上厚厚的落叶,似在诉说着,它也曾有过光辉的昨日。当叶子骨灰般地一片片脱离,树似在款留,却挡不住惨淡的秋风将一片片叶子带走,只能看着,那一缕缕从前,逐渐的消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日的风,没有夏天的清凉,春日的舒适,冬日的寒冷,却有一股温馨,夹杂着一缕沉郁,一丝荒芜。当秋日的温馨的风拂面而过,不知为何,总会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许,那丝丝秋日的风,也夹杂着少量空阔和寂寥吧!当秋风卷起阵阵尘土,夹杂着落叶,迷离着蓝天,离别曩昔的全部,我好像看到,落叶昏暗的眼中那不舍的目光,可是或许大地才是它终究的依托。

“觉人世,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当人们欢欣地将庄稼孕育了一季的果实取走,是否会想到那或许相当于夺走了它们的孩子,当秋日的榜首缕秋风吹过,榜首片落叶漂荡,或许也预示着庄稼的孩子行将离它们而去,那惨淡的秋风吹过枝叶间宣布的凄婉的腔调,或许便是那些庄稼惨白的哭声吧!

风,惨淡地吹着;雨,淅沥地下着,心里油然升起的是一股暗淡的气味。在心中泛动,哀怨着流动,似在诉说着:秋天是一个离别的时节。迎着秋风、秋雨和那漂荡的落叶,站台上那一双双挥动的手,诉说着离别;向远望去的那一双含泪的眼睛,向人们展现着,这便是怀念。人字形的雁阵向南坚定地飞,它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正是那个梦,让他们离别冷寂,飞向活力。

高三作文教学的追求、困惑与反思 篇7

一、理想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高三作文教学也要参照这一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高一至高三的作文教学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但我觉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表达与交流”中提出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南。例如, 其中第五条指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我认为, 高三语文教师要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高三作文教学的实际,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三作文教学之路。

程翔老师认为, 当前制约写作教学的有五大因素:“第一, 写作教学见效周期长, 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第二, 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 而要改变传统观念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 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 没有单独设课, 无法取得独立地位, 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 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处于混沌状态。第五, 写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具备写作教学的能力。”高三作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三作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应该是:第一, 努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第二, 写作单独设课。第三,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第四, 要有专任的写作教师。若能做到这四点, 不仅高三作文教学会有很大的起色, 而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的困惑

困惑之一:高三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

一方面, 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 高三学生更懂得作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三学生“一怕周树人, 二怕写作文”。高三学生宿舍 (有的在家庭) 、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狭小生活影响着他们作文的选材, 现实的高考又逼着他们拿下较好的高考作文分数。于是乎, 学生就绞尽脑汁, 例如专门背诵古人事迹, 高考时写古人, 以不变应万变。历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写古人的都特别多。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写作的兴趣。如果说阅读是吸收, 那么写作就是倾吐。没有吸收, 哪来倾吐?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高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月刊》《演讲与口才》等杂志, 让学生进行摘抄和讨论;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可以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写作素养, 也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困惑之二:高三教师是否要创新批改作文的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需要继承, 例如给每篇作文写眉批、总评;给学生的作文判分。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学生不理解老师根据什么打分。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而且高三教学任务重, 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作文评讲效率?

作文评改要抓住人、关注思维这一核心要素。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从文章出发, 例如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写法等。而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写作教学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认为作文批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要作文, 先做人, 人是根本。例如,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是和学生心灵的交流, 而不是什么“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等套话。创新作文的批改方式, 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从学生本身着手, 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思维。“近年来,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 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 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 令人耳目一新, 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困惑之三:高三作文教学怎样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吴非老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因为在目前高考体制下, 学生不得不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 只有高考作文得高分, 才有条件帮助他们拿到进大学这张门票。王老师认为:“只要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 他们就知道要审题, 知道要看清要求, 就知道要估计字数, 知道字要写端正, 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 知道不要写犯忌的话, 知道段落不能碎杂……”高三作文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无可厚非, 但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 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思考。

三、必要的反思

反思之一:高三作文教学还是要和育人联系起来。

文如其人, 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反映该人思想的文章。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 高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这是首要任务。现实情况是, 高三学生的写作严重违背自己的思想实际, 他们的作文里充满很多“假、大、空”的话, 真实地表现高三学生生命活力的习作很少。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责任吗?苏州一中杨斌老师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还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实现“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有效链接。

反思之二:高三教师要反思作文训练的方式。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 时间紧, 因此高三教师要找到一条适合高三学生训练的道路。例如鼓励高三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鼓励高三学生写作文提纲, 鼓励高三学生写片段作文。例如就写议论文而言, 可以训练两种结构模式, 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每种结构都要求学生写好分论点。“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 200~3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实效。显而易见, 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 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方能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 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它可以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总而言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作文教学改革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 我愿意不断追求着教育梦想, 带着困惑和反思, 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抓住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中国教育报》, 2008.3。

[2].马恩来《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中国教育报》, 2008.3。

[3].吴非《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高三作文的强化训练 篇8

我总是先从中外名家因兴趣成名讲起,再用往届考入高校的学生的实例激发反复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尤其对上年因作文得分或失分造成的反差现象现身说法,使学生有很大的震动。学生从实例中反思,思想认识提高了,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我基本上年年让学生写“回头作文”,将上年高考作文题写出来,让学生写,我对这些“回头作文”精批细改,按照高考评作文的标准一一评分,然后逐项讲评,选读其中的优秀作文,学生听得口服心服。我告诉大家这些好文章就在我们中间,只要大家有兴趣,有信心,坚持练习,作文取得好成绩并非难事。同类水平的文章对学生启发最大,同学们劲头来了,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写出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

(1)练习开头和结尾

因为开头和结尾是特别受人注意的部分,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就能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从积累的材料中向大家介绍了几十个好的开头和结尾,为大家开阔视野,开阔思路,介绍方法。同学们认真构思,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开头和结尾。

大家通过练习,在开头和结尾上,十分注意构思精巧,语言精彩,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凤头”“豹尾”。

(2)练习镶嵌“宝石”

学生的作文大多平淡无奇,如果高三再从基本抓起不太现实。对这些文章,我采取让学生镶嵌“宝石”的办法,使文章增辉添采,也就是将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等恰当地用到文章中去,以弥补语言上的弱势。我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格言警句的习惯,每天拿出3—5分钟的时间,开设“文化快餐”栏目,由一名学生提供一条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成语典故,或一首诗词、一则名人轶事、社会新闻等。其他学生予以专门记录,这样一个学期每生有100多条名言警句知识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提高写作是极为有力的。

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同学们诵读诗词,摘抄警句,吟记名言,文章语言大为改观。

(3)练习各类体裁,各种形式的作文

作文考查是广泛的、全面的,平时训练就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练习。练习的前提是多读书。欧阳修说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我鼓励大家多读多积累,每天必抽出至少半个小时时间读书,做好笔记。然后去写各种形式的文章。

三、作文批改三评价应采用多种形式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这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重新认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如此,学生下次作文时就会注意这些方面。再如抽组批改,将更快更有效地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因为一个小组基本可以反映全班的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普遍问题。当然,作文批改方式有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让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让他们自发的产生写作的欲望。我对作文还采取多次评价。

四、让学生写好作文总结

秋天的落叶优秀作文高三600字 篇9

早晨空气潮湿,它们扁扁的,熨帖地、平展地躺在地上,有时候还会翘起一部分,真像刚刚起床呼吸新鲜空气呢。我沿着甬路一直往上走,到了教学楼门口,发现旁边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有的都落下来了。刚刚落下来的叶子随风飘扬,真像是小邮票,不知道要邮到哪里去呢?可能会邮给小蚂蚁,小老鼠,小甲虫。信里面可能写着冬天快要来了,赶紧准备准备吧!哈哈哈,早晨的落叶真好玩儿!上午很快就结束了。

到了中午太阳晒干了落叶,落叶脆脆的,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很悦耳,像是它们在演奏大合唱,也像是对树妈妈的告别。这声音也让天上飞的小鸟,地下爬的小昆虫知道秋天来了,冬天也快到了。要赶紧准备过冬的东西了。

到了晚上空气更干燥,落叶甚至比中午的还要脆,卷卷的,像蛋卷。我们喜欢把连串的叶子捡起来当糖葫芦,有的.同学说:“一元一串。”有的同学反驳:“一元太贵了,应该要五角。”就这样并不引人注目的落叶,竟成了我们玩耍的乐趣。而且晚上有轻轻的风,一吹就把落叶吹成了一堆,脚踩下去,咔嚓咔嚓比中午的更清脆了。我们怎么也踩不够,总觉得落叶太少了,总想着再来点再来点,微风伯伯和树阿姨都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微风轻轻吹,树阿姨摇摇手臂,树叶在空中轻轻地飞舞互相碰撞着,发出沙啦啦的响声落了下来。

秋天高三话题作文700字 篇10

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秋姑娘,也是个神奇的淑女。她有一支奇幻的魔杖,轻轻一点,大好河山速换新颜。春天是五彩缤纷的,那秋天呢?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秋天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枫树林中,秋风一吹,枫叶哗啦啦地作响。那一片片,一簇簇,一团团的枫叶看上去是多么的可爱,火红火红的,如晚霞,如红云,红的热烈,红的潇洒。不禁让人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秋风吹,落叶飞。这时,松柏便显得更加苍翠,更加挺拔,如翡翠般碧绿,点缀在茫茫秋光中,令人充满神往。哦!秋天,原来是绿色的!

绵绵秋雨后,天空碧空如洗,风中没一丝灰尘,空气也格外清新,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是一块蓝宝石,晶莹透亮,璀璨,哦!秋天原来是蓝色的!

在这湿漉漉的小路上,开放着许多形态各异的野花。瞧那雪白的一簇,悠闲地开放在天地间,混着泥土气息,散发着清新的幽香。哦!秋天原来是白色的!丰收时节,麦天里的小麦已经成熟,沉甸甸地压弯了腰,好象是害羞了,抬不起头来。一阵风拂过,麦浪滚滚,金灿灿的,成了金色的海洋!哦!秋天是金色的!

秋天,你有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湖水般的蓝,金子般的黄。哦!你是五彩的!

秋天,你悄悄地给世界穿上五彩的装束,也把五彩的梦装进了人们的心中。

高三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11

盲目的写作习惯,体现在许多高三的学生仍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平,不知道一篇文章该如何写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文体特征不明显,段落层次不清晰,语言表达很随意,再加上字迹潦草,胡编乱造。思维僵化以及固定的思维模式,认识事物“一根筋”,缺乏一种辩证的思维习惯,不会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看不到表象背后的实质,认识的深刻性不够。原因还是学生见识短浅,缺乏必要的大量的阅读,“源头活水”不足。投机心理严重,表现为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得分靠运气,不想通过实实在在的训练来提高作文水平,畏难情绪在作怪。

针对以上这些原因,结合高三教学经历,笔者特作出这样一个假设:没有阅读,就没有作文;没有比较,就没有提高。

没有阅读,就没有作文,这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见识,学生很难写出有视野的作文来,闭门造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这里所说的阅读,再不仅仅是平时教学时我们所强调的经典阅读,或者是兴趣阅读,还应包括对一些优秀习作的阅读,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更要重视对优秀习作的阅读。高三只有一年时间,再去过多的强调经典阅读已显得不切实际。这时,对那些优秀习作的阅读,甚至是对某些所谓高考满分作文的阅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那些优秀习作或者满分作文,都是学生的同龄人所作,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要求。同时,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处处把关而精心挑选出来的,是得到多个语文教师认可的文章,其过人之处自不必言,所以笔者认为,高三学生多看这样的文章,即使最后达不到这类文章的水平,也终究能“见贤”而“思齐”,不断改变自己的写作思路,深化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没有比较,就没有提高。如果说前一句话还只是停留在认识论的基础上,那这后面一句话则应该归入方法论的层面了。如何通过对优秀习作的阅读切实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应该可以成为我们高三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不揣冒昧,借此想抛出砖去,引回玉来。笔者的方法是:比较。没有比较,就难以有鉴别;没有比较,就分不出优劣。没有比较,就找不出差距。在比较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学会比较。平时的作文训练,学生很难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而我们语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同班同学的优秀习作比较,与作文书中的优秀习作比较,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进而总结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再将此不足记录下来,在今后的阅读写作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的改变一下陈旧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学会用深刻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借此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落实比较教学这一理念呢?在目的一致的情况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也是在探索之中,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着小心的求证工作。

为方便起见,笔者想仅以议论文为重点进行讨论;而在议论文中,命题形式也仅以材料作文为例。笔者在进行材料作文训练的时候,会刻意寻找那些附有优秀习作的材料作文题目。因为我们所说的比较,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与优秀作文的差距,找差距补不足,就如同要知道绳子的长短,我们必须要先有尺子一样。

首先是语文教师精心挑选材料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不经过相互讨论环节,然后学生上交作文,语文教师要认真阅读每一篇学生习作,但不一定要篇篇细改,只需要了解学生整体的作文水平和作文层次即可。这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完成之后,重要的是下一步的工作——评讲。评讲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过程,是教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关键。评讲处理好了,今后学生写作便有了正确的方向;评讲处理不好,学生则还是在写作的黑屋子里瞎摸乱撞。那么评讲也正是比较教学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需要“比什么”:第一,比立意;第二,比题目;第三,比段落层次;第四,比语言风格。通过这“四比”,我们基本就能找出文章的优劣所在。先说立意,对于材料作文。立意是评判优劣的核心,立意偏差,前功尽弃。而材料作文必有一个最佳立意,我们要寻找的便是这最佳立意。教师可以在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者材料作文后面附着的满分作文中挑出该文的最佳立意,念给学生听,让学生与自己的立意进行比较,看谁的立意更为准确。然后让学生再反过头来阅读材料,再一次去思考所给材料的深层含义,反复对比最佳立意和材料的关系,从而慢慢理解体会文字表象背后的内涵本质,由此教会学生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必要的话还可以给学生讲讲辩证法,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看问题。次比题目,题目是作文的眼睛,好的题目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满分作文的题目不一定很出彩,但一定很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搜集一些好的作文题目,同样也是念给学生听,然后再给学生总结如何拟作文标题,比如观点型题目,引用型题目,符号型题目等等,要让学生明确,题目不是胡乱拟的,必须要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琢磨。再一点,要比较文章的段落层次。这一点是学生普遍反映的一个难点,也是作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好的学生习作,段落层次是非常清楚的,每一段写什么,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怎样,优秀习作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一般化的作文则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差距,整篇文章既看不出文章的起承转合,也读不出段落间意思的分界,胡子眉毛一把抓,反反复复就那几句话,了无新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则更应该把满分作文一段一段的念给学生听,然后给学生概括这每一段都写的是什么,每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自己文章每一段的文字,自己总结一下每段分别要表达怎样的含义,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下次写作文时就要提醒自己:段落层次一定要清楚,每段要表达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写作绝不能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最后一点就是要比较语言风格。前三者都思考好了,没有好的语言表达也是不行的。相对前三者而言,语言风格的比较要显得相对抽象一些。我们无法界定怎样的语言风格是好或是不好,风格各式各样,流畅自然应该是各种语言风格共有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强调的是,尽量用规范的语言来写作,尽量用文学的语言来写作,一气呵成很重要,不要一句一句的写,而要一段一段的写,整体写作,以段为单位来构思语句,围绕段落中心写作。同样,教师在给学生念完整篇文章后,可以请学生回答自己对这篇文章语言的印象和评价,让学生切实感知满分作文的语言特点,提醒自己在语言方面该用点心思了。而语言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阅读,在阅读中去领悟语言的魅力,在阅读中去学习语言的表达。

高三作文教学的一点尝试与思考 篇12

作文教学看似不切实际, 投入巨大, 有时候不清楚它究竟能给学生带来多大收益。虽然有时我们觉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甚至对它视而不见, 但却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有人说,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以自身的素养、资质, 自己悟出来、写出来的。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但这绝不能抹杀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正是基于这一点, 我们不能忽视高三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抓住了高三作文教学, 就好比“抓住上帝的一只手”。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1.作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巨大, 其他题目无法与之相比。2.特别重视作文教学, 可以变盲点为总分增长点。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 有两种极端做法存在。一种是漠视。高三语文复习, 知识点多, 时间紧, 任务重。因此, 作文教学往往穿插在各知识点的复习中, 结合模拟考试、用各种试卷中出现的文题进行训练。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淡化作文教学, 认为教与不教效果差不多, 只是零碎地粗线条地讲析, 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系列化。一种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教师往往出力不讨好, 心思没少花, 力气没少使, 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 教师还停留在想当然的阶段, 对学生的作文现状不了解, 不清楚学生需要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样的教学, 然后就是一番“好意”地指导讲评, 带有主观盲目性, 没有个体针对性, 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将这块高考创收责任田, 打造成一个高效高产的增长点呢?我们如何才能“抓住上帝的这只手”?古语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作为教师, 要对高三学生的作文整体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准确的判断。对所任教班级进行摸底调研, 通过问卷、个别交流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写作素养和真实的写作水平, 全面了解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点, 给每个学生建立小档案, 从而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作文状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系统、富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解决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疑难, 引导学生在“特定时期”从容应对考场作文。所以, 作文教学观念一定要变——变被动为主动;制定的计划一定要有序——呈系列化;教学实践一定要有效——富有实效性;训练形式一定要新——多管齐下;指导评讲一定要活——讲求科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 谈谈对上述五个“一”的思考和做法。

1.观念一定要变。

基于一直以来存在的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的现状, 我们有必要强化作文教学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 不仅要有所作为, 更应该大有作为。实践证明, 很多优秀的老师如徐桦君等, 都在这一领域有了自己的独特作为,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 切不可无所作为。

2.计划一定要有序。

虽然是高三作文教学, 但它还是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避免无序。就像高中作文教学, 高一注重叙事, 侧重记叙文的写作;高二注重思辨, 侧重议论文的写作;高三注重规范意识, 侧重审题、立意、开篇、结尾、拟标题等。与规范专题训练一样, 高三作文教学也呈现出有序性、系统性的特点。对于整个高三作文教学而言, 教师要有全面的考虑, 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作文现状, 制定一个较为周密的教学授课计划。

首先,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观的指导和培养, 让学生领悟到作文应是自己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甚至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写作文是很自然的事情, 以我手写我心, 我心源自生活。让学生从心里树立起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的思想, 作一株“会思考的苇草”, 善于发现、捕捉灵感。学生之所以厌烦写作文,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入体悟, 没有表达的冲动, 因而很难写好作文。此外, 还要让学生树立对话意识, 尝试与心灵对话、与读者对话等。

其次, 教师应当结合历年高考作文题的讲析, 让学生明白高考考场作文与一般随笔作文的不同, 进而明确高考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一展自己的才情。再次, 高三上半学年学生写作实践以精选当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训练为主, 大约两周一整篇作文, 小作文根据实际穿插进行。结合具体文题进行文体训练指导, 突出议论文文体和记叙类文体训练指导, 强化文体意识。训练重点为两大文体的序列指导。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 主要是角度切口、写作提纲等, 把其间的考试作文纳入写作计划中。高三下半学期布置整篇作文的次数应适当减少, 侧重片断式作文训练 (字数在150~350) , 包括主题片断式训练, 如以“幸福的瞬间”为主题,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断等。进行结构章法的训练, 如开篇、结尾、拟题, 比如以“担当”为题写一开头等。在整个高三作文训练中, 要重视学生的修改。让学生意识到修改是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多进行一些作文升级指导。针对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

3.教学实践一定要有效。

我们的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有时我们的教学设想或者说预期只是部分实现, 甚至没有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 有时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4.训练形式一定要新。

作文训练不仅体现在有效上, 还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立求形式新颖多样。比如可以在早读课让学生多读些感悟性的文字和一些时文美文;多进行一些片断式的写作训练;多做一些作文升级指导;多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开展多文题选择训练, 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和学生一起下水作文, 和学生并肩作战、共同提高;多创设一些作文交流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如多媒体呈现、佳作赏析朗读、个人习作结集成册等, 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深度, 多管齐下, 为作文水平的提高服务。

5.指导评讲一定要活。

秋天优秀作文高三700字 篇13

当天空洒下金黄色的染剂,我知道,秋姐姐已经莅临人间了。

可那浓郁的桂花香比金黄色染剂来的还早。秋风是深情的,是静谧的,更是悠远的。秋风徐徐,卷来那令人动情的桂花香,夹杂着秋天的味道。

当你顺着花香寻找花姐姐,想要赴那人间惊鸿,一睹姑娘那盛世芳容。你会发现,那位姑娘已换上一身淡黄的长裙,展示自己的曼妙身姿,她的长裙带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每一个舞步,都将她全身上下所以香气都散发出来,让人痴迷、沉醉。

此时,落叶林金黄满地,叶落时舞动天地,我不愿伫立原地,踏遍金色秋地。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不错的,那穿着一身红裙的枫叶少女总会吸引旁人驻足,停下来欣赏她们迷人的风采。

当众多红衣少女舞动起来之时,你会知道,一场盛大的秋色舞会开始了:清风边跳着舞边来了,菊花也舞动着手臂,摇摆着脑袋风的降临,让一切都舞起来了。

舞会结束后,树下枫叶满地,这块艳丽的地毯在这使人动情的秋色里显得格外融合。踏上去,“沙沙”的美妙音乐奏起,在这静谧的秋色里形成了一到靓丽的风景。

这时,雨下起来了,淅淅沥沥,那是使人静谧,使人幻想,使人动情的秋雨。我继续走在那块红色地毯里,雨落在红色地毯里,“沙沙”声和“哗啦”声交织,这交响乐犹如天籁之音般让人飘飘欲仙、浮想联翩。

我已停下脚步,但雨依然在倾诉着,那雨更深情了,似乎在告白着这迷人的秋色。

田野已染上一层金黄,一股硕果累累的气息扑面,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风一吹,这田野成了一片金黄的海洋,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高粱笑弯了腰,告诉农民伯伯它们已经成熟了。

黄昏时分,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与田野融成一片,形成一幅“秋色渐变图”。

大雁南飞,雁去秋来,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上一篇:小小班主班工作总结下一篇:诚信与尊严的开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