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2024-11-12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通用14篇)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1

家乡的秋天一

炎热的夏天终于熬过去了,凉爽的秋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如期而至。

秋天的天空就像小孩那张多变的脸。有时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天空是那么的高,云朵是那么的白,使人不禁想起“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优美诗句。有时天空阴云密布,像一潭浑浊的湖水,苦着脸,不一会儿,便滴滴答答地下起了雨,这连绵不断秋雨,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天的树木是多姿多彩的。大部分树木的叶子都开始凋零,每当一阵秋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就像一群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似的,盘旋着、盘旋着,最后落下;而像枫树一样的一些树木,天气越冷,树叶越变的鲜红。一簇簇,远远望去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还有松柏一类的树木,依然四季常青,在寒冷的天气中,它们愈发挺拔苍翠,给秋天的原野增添一片生机。

秋天的花园依然是五彩缤纷的。各种花草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一串红,格外的鲜艳耀眼。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红色的云朵;菊花则展示“满城尽带黄金甲”风范,在瑟瑟的秋风中,满地金黄的菊花,惹人喜爱,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走到田野里,山坡上,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大片,满是繁花似锦的野菊花。

秋天的果园,果实累累。你看树上的苹果红艳艳、香喷喷的。令人馋涎欲滴,上去摘一个个苹果,咬上一口,一直甜到人的心里,满嘴都是香气。黄澄澄的梨子也上市了,看着它好像在叫你似的,叫人无法抗拒。毛茸茸的猕猴桃更是引人注目,别看见它的长相非常难看,可是吃在嘴里,却非常可口。一阵甜,一阵酸,令人舒服到每个毛孔。咦?那是什么,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想快要掉下来似的。令你不由自主的想要把它接住。走近一看,噢!原来是柿子呀!这柿子看起来不怎样,可是吃起来却十分爽口。

秋天是丰收的田野。到处是丰收的果实,到处是忙碌的农民。春华秋实,一年的汗水,得到了回报。丰收的田野里,农民伯伯又撒下希望的种子,播下来年的希望。在农家的屋檐下,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家乡的秋天啊!你太迷人了!我要大声的为你歌唱,为你献上一首最美的歌!

家乡的秋天啊!我祝福你,我要为你描绘美好的未来,愿你的明天更加的美好!

家乡的秋天二

春的娇美、夏的热情与冬的静雅。它们摇曳着万种芳华,为这宽广无垠的世界中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但是,我最喜欢的,却是沉静又柔美的秋。

秋,让人浮想联翩,多愁善感。令多少抑于心底的情感喷薄而出,不禁泪潸潸落下,徒留下无数寞然与感慨。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中,为秋天写下不朽的 篇章,以表达内心深处深深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怀。

我喜欢秋的成熟。它虽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不羁,冬那么含蓄,可它却有自己独特的冷静与庄重,散发着令人迷醉的光晕,使人深深沉醉,无法自拔。每当秋风从脸颊拂过,从衣袂中滑落,在发丝间游离时,我的心弦也随之颤动。

我喜欢秋的无私。当金色的秋风吹过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一派赏心悦目的景像:一个个硕大的果实垂在枝头,一株株饱满的稻谷随风摇曳着丰收的气息,微风拂过,漫天的红叶在空中旋转,划出优美的弧线,在风中彼此交织成一首绝美又凄凉的歌谣,悠悠落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在每个角落穿梭,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满足的微笑,赞美着带来果实的秋。

啊!秋,你像一首诗,轻声诉说着感人肺腑的>故事;你像一个仙子,将丰收的喜悦洒满人间,你描绘着壮丽河山,描绘着姹紫嫣红,你编织着悲与欢,将它们融入你独有的歌谣。秋风萧瑟,道不尽人间沧桑,繁霜茫茫,道不尽正路艰辛。然而,那满地的落红又蕴育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的美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那豪迈阔气又略带哀愁的气质,美不胜收。

我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柔美风韵,爱它的硕果累累,爱它的魅力迷人。

家乡的秋天三

我对秋天的美景无以言表,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招人喜爱了,那醉人的挂着果实美景会让人留恋忘返!

每年的秋天,那些被染黄了树的叶子;那些被染黄了草的茎枝;好一个美妆点缀,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觉到秋天来了。

秋天,她迷人的身影和诱人的美景彰显得淋漓尽致;她的魅力让人陶醉着;她带来的丰盛果实让人欢舞着。

中秋的,那一轮圆月,她似乎要在中秋节那天显示她的能量,她使劲的照耀着广阔而幽深的天空。月亮是那么舒缓,流畅,在树影婆娑中,许多摇曳的树叶飘飞在柔和的夜色中,她像个害羞的姑娘,若隐若现的躲在湛蓝的天空之中,天空像蒙了一层蓝色透明的纱布,如青烟环绕,又似薄雾笼罩整个天空给人一种天高云淡的感觉。

秋风无情地吹落一片片树叶,落叶在秋风中飞舞,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便将大地染成金_,渲染出一派悲秋的气氛!独有那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指蓝天白云。

我在欣赏秋天的美景的同时,其实也在欣赏秋天带给我们的实惠、收获、喜悦、希望;秋天带给人们带来的是成熟、欢欣、鼓舞,这是秋天永恒的主旋律。

秋天的旋律千变万化,但给人们的记忆仍旧是美好的,让人们看着今秋的美景还想着明秋会更好。

你看,果农们的果园里,果实累累,你瞧,红艳艳的苹果在枝头上冲着我们微笑;石榴也在树梢悄悄地绽开了笑脸;甜蜜蜜的柿子随着树叶的渐渐飘落,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把树枝压得弯弯的,在果树上随风摇摆;葡萄一串串,紫里透红、晶莹剔透,仿佛是一串串紫色的珍珠;黄澄澄的橘子骄傲地站立在高高的枝头上,摇头晃脑;山楂树上结满了紫红色的果实,躲在茂密的树叶后面,时隐时现,好像羞涩的小姑娘。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五谷丰登。你看那田野里,一串串谷穗伴随着秋风翩翩起舞。远远望去,稻浪翻滚,好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秋天,迷人的秋景令人神往;秋天,蓝天、白云、红叶相互映衬;一处处秋景,一幅幅秋画,一堆堆果实,尽情渲染着秋意浓浓,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家乡的秋天四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秋色就这样从不明的地方忽然的冒出来,高飞的雁都赶向温暖搁下笔,打开窗户,秋寒像幽灵般窜了进来,我呼吸着秋天的气息,它既不如夏日的温和,也不像冬季的凛冽。只是有点清凉。那么,我的秋天,你就这样来了么?

我往外面走去,庭院里两颗橘子树早已硕果累累。大的小的果实,挤在一起。有的拥抱在一起,窃窃私语,说着人所困惑不解的语言。有的只是高高在上,孤单的如同落了单的孩子。叶片黄中带绿。如同树的挂饰。有的尚还完整,有的干脆如同被虫儿咬过一般。疏疏密密,错落有致。我细心一看,还落有少许的灰尘。我摘下一片,夹在我常常携带在身边的日记本中,作为我对秋天的留恋。

蚂蚁在地上川流不息,如同天赐的小礼物。他们走走停停,这里闻闻,那里嗅嗅,似乎在寻找很多年未曾找到的东西,似乎在寻找一种熟悉的气味,又似乎只是在寻找回家的路。秋天来了,他们也该找到食物,好度过呼啸的冬天了。也不知他们是否感受到秋寒,也不知是否想目睹一番秋天的风采。那小家伙,在狭小的空间中构筑自己的巢穴,大概是也想过一过舒适的生活,当然得祝福他们过一个极好的秋季了。当然,我看到许多蚂蚁似乎在散步,这里走走,那里停停。大概夏天热的久了,所以在天地云重,微风清凉的秋季,也出来赏赏秋景,只是不知它的如芝麻粒豆大的眼睛,看不看得到赶往南方的秋雁呢?

还有那秋天里的树,大概是想畅快的吹吹秋风,所以将自己身上的挂饰丢弃,叶子落的精光。可是柔弱的小树却被秋风吹的摇摇摆摆,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可是秋风却不理这一套,大概他也很急,想赶到南方去。枫叶掉了下来,淡红色的身躯在风中沉浮,看那热情似火的枫叶!他们似乎已经商量好了,露出调皮的笑脸。纵身一跃,一个一个的飘下来,似乎很想飘向够不着的大地。一个个就像投生在人间的精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真的化为秋叶的精魂,通晓它的心思了么?

家乡的秋天五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小诗,由此可见秋天的树叶能引得那么多文人所赞颂。秋天的树叶,真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有的像金黄的针,有的如火红的手掌,还有的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

最出众

在秋叶中最出众的是枫叶,它有着火一样的热情,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红红的火,染红了天边,形状像人的手掌,从树上飘落时,枫叶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巾”。它摸起来柔软光滑,在茎的上面还有一些如羽毛般的细毛,站在树下时,就像有许多红色的“大手”向你伸来。它们有的红的发紫,妖艳可爱;有的红中带黄,看上去很美丽;秋天越深,叶子也越红,这红色是久久不肯褪去的。难怪唐代大诗人杜牧会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美的诗句了。

大家可能会很疑惑谁是贵的叶子呢?不卖关子了,其实是梧桐树叶,由于梧桐树高大挺拔,为树木中的佼佼者,凤凰是鸟中,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上,可见梧桐是很高贵的。它的树叶是青绿色的,很光滑,茎上也有一些短茸毛。它的叶子为掌状,一般是6、7个开叉,边缘有不规则的波状齿。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里,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最古老

银杏树是中国古老的树种之一,它是神奇的医疗之树,2亿5千多年前恐龙掌控地球时,银杏就是最繁盛的植物之一了,怎么样够古老了吧。我家就有一棵银杏树,每逢秋天,银杏树就会落下它的叶子,每当我走进树叶堆中时,就会感觉那是一堆黄金,又天真地想象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富翁。银杏树叶像一把扇子,摸起来有些粗糙。在现代诗人骆崇泉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手中翠竹轻轻摇,银杏树下遍地金”。这就是古老的银杏树叶。

这些秋天的树叶,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为秋天又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真如大诗有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呀!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2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我说:“同学们, ‘一场秋雨一场凉’, 夏天还没走远, 顽皮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 秋雨来到了我们面前, 让我们好好感受她吧!”此时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形:淅淅沥沥的小雨, 哗哗啦啦的中雨, 倾盆而下的大雨, 夹杂着狂风与冰雹的骤雨。那么, 本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雨呢?这节课在学生们期待的心情中开始了。

我认为,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要注意抓住时机渗透段落和篇章等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所以, 我的第一步是初读课文, 先提出具体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划出生词并试着理解, 然后自读课文, 并把自己认为美的段落读给同桌听。第二步,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我利用识字课件进行引导和示范, 学生们很快就读准了8个生字和“钥匙、菠萝”等词语的读音, 记住了字形, 尤其重点指导了较难写的“爽”字的书写。第三步, 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秋天的雨”做题目。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感受课文与题目的关系, 以及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第四步,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以此引导学生明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学习总起句的写法。学生们一个个认真地读着, 仔细地找着, 完全融入到一种潜心阅读的境界之中。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适时地把课文中每段开头的句子组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 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课文大意等知识, 但又不落痕迹, 课堂学习氛围十分和谐。

在学习文本阶段时, 我采用了深入局部、灵活多样品读课文的方法。

首先学习“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段落, 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然后请其他学生评议, 运用配乐朗读予以引领。在有层次的指导下, 学生们走向了有感情朗读, 一个个比着读、赛着读, 读得很投入。

接下来引导: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我们都看到些什么呢?学生们争着发言……纷纷进入秋天的境界, 和文本情景融为一体了。于是, 我们走进了“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部分, 体会秋天的色彩之美。在学习这段时, 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 让他们说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心里的感觉, 目的是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时出示描写色彩的句子和相应的画面, 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都跃跃欲试地要来读句子。有的声情并茂, 有的甚至手舞足蹈。他们把看画面时的喜悦之情完全融于朗读的语句中了。当我再配上音乐, 让他们去想象和描述秋天还有哪些颜色时, 他们的小手一个个地都举了起来, 有的说:“秋天把紫色送给了葡萄, 紫紫的葡萄像一串串小风铃, 摇啊摇啊, 摇来了秋天的丰收。”有的说:“它把粉色送给了牵牛花, 粉色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吹呀吹呀, 吹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 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眼中、心中, 这一教学重难点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本段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意图是相符的。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文中的文字幻化成美丽的景色, 用图画诠释文字, 以情助读, 但是又不拘泥于简单的图画和有限的文字,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 在拓展性想象和表达中, 自然而然地迁移了语言知识, 感悟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 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秋色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体验到了欣赏美景和品味美文的愉悦。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了学生思维, 训练了学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可谓妙趣横生, 生机盎然, 时刻闪现着灵动的火花深深感染着教者本身。

在学习总结段时, 我将段首尾的句段连成一首小诗, 用以概括全文内容, 回归全文, 回顾感悟秋天丰收、欢乐的景象。我的意图在于以小诗作为全篇的统领, 力求给学生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强化对课文段落与篇章的整体感知。

我还进行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拓展训练。让学生说说对秋雨及秋天的印象, 并送礼物给秋雨这位朋友。他们有的用图画表现秋天的绚烂, 有的写小诗赞美秋天的成熟……这节课就在学生们不同形式的展示中结束了。

二、教研感受

(一) 创设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 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课堂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创设一个个精彩的情境, 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徜徉在秋的文字里, 仿佛在秋天的世界里赏玩, 让他们有了浓厚的朗读兴趣, 即“想读”。例如, 在课堂上有几次出现了不待老师请, 学生就看着画面情不自禁地读的场面。这也得益于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很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如赛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等等。

(二) 创设情境, 讲究朗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在实际操作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往往在欣赏了美丽的画面后, 感情也不能油然而生。如何让这类学生会读, 就成了我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课中, 利用资源中的精彩画面展现秋天的情景, 我引导学生学习边欣赏边想象感悟的方法, 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环节做铺垫, 这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就很容易表达出感情来了, 即“会读”。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时, 我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 说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出自己的感悟, 然后再指导朗读。这样, 当再读“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的语段时, 能力稍差的学生也能声情并茂甚至手舞足蹈了。

(三) 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层次, 让学生“爱读”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席勒曾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青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谈天说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又是一个完整的圆了。它开始飞快地滚动,在快速的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青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都欣赏不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丢失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那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材料源自德国诗人、作家、哲学家席勒写的一篇童话,里面包含丰厚的哲学意味,旨在启发同学们思考人生追求的目的和意义,考查的落脚点在“人文与精神”层面。

【写作立意】

审题时,要理清童话的象征意义:①一个完整的圆象征完美;②一部分被切去的圆象征残缺;③寻找遗失部分象征追求完美的过程;④寻找遗失部分过程中欣赏到风景,象征追求完美的过程是丰富的,过程已经产生意义;⑤找回遗失部分象征追求的结束;⑥完整的圆开始飞快地滚动,象征过程被忽略、省略;⑦圆丢掉找回的部分,慢慢滚动向前,象征开始享受过程……

童话的内涵如此丰富,如果仅从一个象征意义出发立意,比如“追求完美”“残缺是一种美”“享受慢节奏的生活”等,有点偏题。应该结合几个象征意义的内在联系来立意,比如“完美是理想目标,过程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残缺是另一种意义的完美”“完美存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享受过程之美”,等等。

【评分标准】

文章立意不片面,能从“完美”与“残缺”、“过程”与“目标”、过程的“快”与“慢”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立意,可得44分以上。如果材料运用有匠心,分析准确到位,构思巧妙,观点明确,表达生动,句式灵活,可得50分以上。

立意以“完美”与“残缺”或“过程”与“目标”中的一方面为主,另一方面也提及,算基本符合题意,语言表达无误,结构完整,可得40~43分。

立意片面,只谈“残缺”不谈“完美”,或只谈“过程”不谈“目标”等,只能得36~40分。至于二者均不涉及,与话题无关的,得分不超过36分。

义乌中学 傅婷婷、伏 锐

崎岖人生亦有味

● 金华考生

正如不曾存在扁平人物,我也未见过完美人生。毛姆名利双收,却是口吃的矮子;孔子志趣超凡,然一生不顺。但坑坑洼洼的崎岖人生,亦有它的美,有它独特之味。

人生总是有缺陷的,但人们总尝试着填补起伏人生的不平坦,尝试着让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只是要做一个保持完美的扁平人物,必然受到幸福被压缩的痛。如天王刘德华,永远展示给世人完美无缺、英姿飒爽的形象,于是他的家庭遭受隐忍之痛,他也鲜有享受亲情的时光。如此说来,他的人生也并没有因自己努力追求而趋于圆满。他追求完美的努力,只是一刀刀剜去了镜头背后的幸福,编织一张华丽却空虚的网。

完美是有缺陷的,如同选择做一个完整的圆就失去了信步看美景的悠闲。因此智者总会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转而向缺陷给人的震撼迈步。雕塑维纳斯完美的双手被砍去,却给人扑面的强烈震动;小说家总是给笔下的正面人物增添一点负面情感,却使之更生动,呼之欲出。

徐悲鸿说,荒山里才出劲松。温室里的湿度、气温都达到了完美境界,却只能培养出平庸而毫无看点的树木。人也一样。那平坦的人生大路走惯了,只会出现一个个四肢无力的软弱之人;而选择攀爬险峰峻岩的人,就像荒山野岭里长出的劲松,有奇诡灵动的飘逸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有味》一书中,记载了数个有味的人生。只是其中没有含金汤匙出生、靠家庭关系平步青云的人,只有那些咬紧牙关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人物。他们不曾完美,而是充满漏洞和缺口,但他们也因此尝遍世间百味,不枉来世间走一遭了。

生活对那些顺畅无阻的圆形人生来说,就像冰上滑过,倏忽万里,只是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足迹。而那些有缺憾的人生,就像是穿钉鞋行走在崎岖山路上,步履维艰,身后却有深深的痕迹。“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富贵自在的人生磨去人的棱角,像一个圆;而倜傥非常之人,选择丢掉圆的一部分,用更慢的行走、更真实的触觉,去体悟人生。

韩寒说,搞砸了是一种美。比起畅通完善的人生,我更热爱“搞砸了”的人生。在狭窄的生活中横冲直撞,在崎岖人生路上一往无前,亦有它的滋味。

得分: 54分

点评: 此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实、饱满。文章抓住“圆”与“缺”及其关系来立意,围绕“完美”和“不完美”展开,切合题意。开篇以毛姆和孔子的例子引出“崎岖人生亦有味”的题旨,然后通过对比论证阐述“完美”的不足和“不完美”的意义,文末再次点题,首尾呼应。全文亮点有三:一是处处点题,逐层对比;二是例子多多,内容丰富;三是文字顺畅,功底不错。标题中的“亦”甚为妥帖,若换作“更”,意思迥异。

不过,文章基本着眼于“为什么”,在“怎么办”层面有待补充;举例宜再精选并有详略;若能联系实际,增加个人感受,则更佳。

坐着“绿皮车”去“拉萨”

● 金华考生

鸣笛声响起,“绿皮车”轰隆隆地向前行去。不时他会被“哐当、哐当”的声音惊醒,瞥一眼窗外,不再是绿色翻滚着的稻田,不再是左右繁密的绿色枝条,是荒漠,是草原,是高耸的山峦,就这样进了拉萨。远远地望见白宫红宫,每天都经历着别样的美好。

那样辛苦的日子不复了。从拉萨回到长三角,只需看一日白茫茫的云海。云海虽美,却不若我大好河山;飞行虽快,可我们怀念半个月中无聊的美好。

风景需一路慢行去体味,这种慢节奏却被当今社会遗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景,印刷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再也回不去“洛阳纸贵”的年代,三五十块钱数十万字的书便可拥有,而带来的是不知珍惜与浅尝辄止。这样的书虽然完美,却不若魏晋之人花上数日誉写一遍,虽会有所疏漏,以致不完整,但如此字字句句细细品上一番,倒是比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看上十本要意义重大些。誊写便是那一节节“绿皮车”,载着我们看尽去“拉萨”路上的繁花盛景。

“绿皮车”存在于城市、存在于乡村、存在于旷野,但究其本真,存在于我们一片真心之中。

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年代,“绿皮车”只是一种被遗忘了的选项,白领、金领选择了“飞机”,而绝大多数人也会看上“高铁”,“绿皮车”只是少数人的消遣。

但历史的真实不该如此,“绿皮车”终究是个“平易近人”的选项。日本以其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生产闻名,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是个“匠人之国”。任何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匠人精神便是用长久的时间、集中的精力给予一件事,为之毕生努力。尤以一家寿司店的匠人为最,奥巴马在品尝后对其寿司赞不绝口。他身为匠人,用七八年的时间钻研煮寿司中的饭,又用上两三年练习刀工。这数十年历史,不在于职业追求,而在于人生意义路途之美,其他行业的匠人大约也是如此。日本这样繁忙的国度都有如此多人乘坐着“绿皮车”,在去往“拉萨”的路上,找到了极致的风景,而“拉萨”也只成了一个不太重要的符号。

世界上难有臻于完美的事,“绿皮车”虽不完美,但美在其前往“拉萨”的旅途;“飞机”“高铁”看似完美,却全然失了人在旅途的真实意义。

让整个世界坐着“绿皮车”去“拉萨”,前往世界之巅。

得分: 52分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存在一定“风险”。细心的赏识者会认为此文富有创意,大为赞赏;而粗略的评阅者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难免打压。

细细品味,文章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是标题大胆,夺人眼球;二是构思新颖,想法独特。作者借“绿皮车”隐喻慢生活及实现方式,以“拉萨”暗喻目的地、心中向往的境界,并以此两个意象串联全文,印证“风景需我们一路慢行去体味” 之主旨。文中多处对比,举例有虚实详略,将“书”喻为“风景”,颇为别致。

描写美丽的秋天高三作文 篇4

一尘不染的天空一地枯黄的树叶,一阵呼啸的寒风。这一切的景物就构成了我眼中五彩斑斓的秋天。我向远处看去,秋天的到来给大地穿上了金黄的衣服,好像是为了预防寒冷的冬天,到处是金灿灿的,给人温暖的感觉。秋的到来把天空擦洗的干干净净,一片蓝色,好像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自然;秋的到来给河水带来了欢乐,每天都静静的趴在河岸聆听风爷爷带来的故事;秋的到来也给农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乐呵呵的收割庄稼。

我眼中的秋天不只在于表面,更多的是它传递给了我美好的祝愿和向往。如果我看到窗明几净的天空,就会想到它是为了给南飞的候鸟指路,才会把洁白的云彩收起来,留出一条清楚的通道;如果我看到了飘零的落叶,就会想到,它们是要回归大自然,落入泥土的怀抱,正如我们一样,终究会回到养育我们的家乡;如果我看到光秃的树干,就会想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他们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我们的身上,无论多苦多累,也会把我们抚养成人;如果我看到小草变得枯黄,就会想到那些具有顽强品质的人,百折不挠,永远向着光明和未来的路前进,这时,我眼中的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

我眼中的秋天呵!你是那么令人陶醉,虽然没有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生命的味道,还象征着万物的更替,但你高雅,清淡,你所到之处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你还是那么宽容,让飘零的落叶在天空盘旋,却静静的注视它们,一声不响的在远方微笑。

高三我眼中的秋天作文600字 篇5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从远处看,花园里草坪上一片枯黄,显得毫无生机。带走进一看在那黄黄的枯草中,还隐藏着一些五颜六色的存在——那是菊花。在这百花凋零的季节里,唯有菊花还傲然盛开着,给枯黄的世界增添了许多生机。菊花的颜色五彩斑斓,红的似火,粉的似霞,蓝的似海,黄的似金,白得似雪……它们的形状、姿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花含苞欲放,花瓣紧促在一起围成了一圈,就像一个人毛绒球;有的花开得盛,花瓣平铺着,就像一个手掌;还有的花花瓣很稀少,都向上卷,就像一个鸡爪……旁边的几棵枫树时不时会落下几片巴掌大的枫叶,枫叶的颜色火红火红的,这几颗枫树就像一团团炽热的火球一样。走过枫树林,就看见了数十棵的桂花树,那黄色的小黄在翠绿的树叶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可爱,走近一点一阵阵淡淡的清香飘来,香味沁人心脾,微风吹来小小的桂花落下,一场美丽的桂花雨下了起来。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走进果园,一阵果香扑鼻而来,树上的苹果像一个小女孩在向我微笑,笑红了脸颊;葡萄架上的葡萄也成熟了,紫中带红、红中带黑的,在绿叶的掩映下,像极了一串串紫色的宝石;橘子树上也挂起了橘红色的小灯笼;石榴地里石榴都开心地咧开了嘴;山楂树上缀满了玛瑙似的山楂……

来到田野,到处都是黄色的,在远处看就像一张金黄色的地毯。田野里稻子、麦子都成熟了,马上就要丰收了,麦子好像也知道要丰收了,都笑弯了腰。农民伯伯们都拿着镰刀来收割麦子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一群大雁落在麦地里,偷吃了几颗麦子,又飞上蓝天,成群结队地向南方飞去。

秋天高三作文 篇6

从前倚在窗前,默默地将窗扉紧掩,惨淡的秋风,在窗外呼呼的吹着,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漂荡,像温情的凋零的花。“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雨滴淅淅沥沥地滑落,打在房檐下的青石板上,啪啪地叫。河水阅历了雨水的洗礼,似那孤僻的游子,寂寂的离去。

雨滴还未将人世的污秽洗刷,白雾却把整个秋天烘托的时隐时现。雾气氤氲的湖面,在月光下闪着涟漪,在雾中显得模糊,似一个解不开的梦,荷花轻轻抬起了脑门,在雾中贪婪的沐浴着模糊的月光。月光洒在湖面上,像是将那个模糊的梦镀上一层雪白的光芒,在黑夜中若有若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起浮月傍晚。”月光寂寥,树木在月光下像是一个已步入晚年的白叟,春天里的那股活力和活力早已成了曩昔,地上厚厚的落叶,似在诉说着,它也曾有过光辉的昨日。当叶子骨灰般地一片片脱离,树似在款留,却挡不住惨淡的秋风将一片片叶子带走,只能看着,那一缕缕从前,逐渐的消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日的风,没有夏天的清凉,春日的舒适,冬日的寒冷,却有一股温馨,夹杂着一缕沉郁,一丝荒芜。当秋日的温馨的风拂面而过,不知为何,总会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许,那丝丝秋日的风,也夹杂着少量空阔和寂寥吧!当秋风卷起阵阵尘土,夹杂着落叶,迷离着蓝天,离别曩昔的全部,我好像看到,落叶昏暗的眼中那不舍的目光,可是或许大地才是它终究的依托。

“觉人世,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当人们欢欣地将庄稼孕育了一季的果实取走,是否会想到那或许相当于夺走了它们的孩子,当秋日的榜首缕秋风吹过,榜首片落叶漂荡,或许也预示着庄稼的孩子行将离它们而去,那惨淡的秋风吹过枝叶间宣布的凄婉的腔调,或许便是那些庄稼惨白的哭声吧!

风,惨淡地吹着;雨,淅沥地下着,心里油然升起的是一股暗淡的气味。在心中泛动,哀怨着流动,似在诉说着:秋天是一个离别的时节。迎着秋风、秋雨和那漂荡的落叶,站台上那一双双挥动的手,诉说着离别;向远望去的那一双含泪的眼睛,向人们展现着,这便是怀念。人字形的雁阵向南坚定地飞,它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正是那个梦,让他们离别冷寂,飞向活力。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7

多年来, 小学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 我感到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常常无法下笔, 不知道该写什么。虽然他们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习作作业, 但内容不是从《作文选》上照搬照抄的, 就是编故事, 其内容也都与作文选上大同小异。因此出现了许多公共汽车上让座位、扶盲人过马路、捡钱包等内容的习作。学生习作中多是套话、空话、假话, 毫无真情实感可言, 习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上要求的习作内容许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对这些内容缺乏情感体验。二是教材对学生习作要求过多强调思想性, 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选材上给学生造成困难。三是小学生不善于观察, 不会观察, 头脑中的积累又过于贫乏, 教师又缺少指导和训练。如今, 教学设备的更新, 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我们的校园, 进入我们的课堂, 它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适合习作教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学生刚刚从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过渡到片段描写, 由写句子变成连句成段, 而且又脱离了图画的辅助, 使学生无从下笔, 不知道写什么, 怎样写, 这是学生习作的难点, 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才能提高习作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1.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

这一环节是习作的前奏, 是学生习作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三年级习作的要求, 找准习作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点, 设计导语, 创设情境, 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例如, 听话、说话训练“磕鸡蛋”,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学校组织夏令营, 疼爱李强的奶奶给他带了好几颗煮熟了的鸡蛋, 可李强看着鸡蛋, 干着急, 就是吃不上, 谁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对他们熟悉的, 有趣的小故事立刻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教师把话题转到怎么把生鸡蛋打开, 取出蛋液时, 学生更是兴趣盎然, 在整节课的观察与表达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思维活跃。

再如, 习作课《小狗虎子》, 上课时, 教师用录音机播放小狗叫声, 说:“大家一听就知道小狗在叫, 让我们把它请来吧。”接着, 播放小狗的录像。

一上课就为学生创投了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演示内容, 观察表达

其操作程序是:

媒体演示, 初步观察—媒体再现, 口头叙述—对照媒体, 补充评议。

即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习作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观察的是什么或是干什么;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再一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它”是什么样的或是怎么做的, 并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说出来, 分小组交流;最后对照媒体的演示, 全班进行补充评议。

3. 拓宽思路, 联系生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是目的, 只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一种手段。许多学生在观察叙述的过程中, 联想到与之内容相近的生活经历, 教师便引导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结果如何?”等, 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唤起表象然后叙述自己经历。

如:班里有一名学生提供了自己三岁时的一段录象, 学生以“他三岁”为题练习说话, 许多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同时, 受到启发, 唤起了对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回忆。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 有的讲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有的叙述自己小时候的录像内容, 内容丰富, 情感真挚,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则利用这一环节, 反复观察, 练习表达, 强化训练。

4. 书写成文, 投影评改

学生的观察与叙述, 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迈过由说到写这一台阶时, 鼓励学生大胆写, 怎么说就怎么写, 消除学生对写的畏惧感。

大部分学生写完后, 教师可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全班的评议, 以鼓励为主, 多找习作中的闪光点, 每篇习作一般只提出一条修改意见;要求学生“读一读他写的文章, 哪些词句写得好, 为什么?你给他提出一条什么修改建议?”学生可借鉴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使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5. 课外的习作拓展训练

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仅依靠课本上要求的几篇习作是不够的。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 去观察生活, 并通过思考分析去认识生活, 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在学生了解了怎样写日记之后, 我们就将习作练习延伸到课外, 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 不规定字数, 不固定写和交日记的日期, 一周当中, 哪天有想写的内容就哪天写, 哪天写就可以哪天交, 内容由学生自己定。比如:

(1) 可以写国内国际重要新闻及感想。

(2) 可以写大型的活动, 庆典片断。

(3) 可以写电视专题节目的片断, 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收看的节目片断。

(4) 可以写家中学校的趣事, 或自己心理活动等。

他们在日记中, 畅所欲言, 情感真挚, 不仅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分析与思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针对三年级刚由低年级看图习作过度而来, 无从下笔, 无话可说的弱点, 为学生提供直观, 形象的写作素材, 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由怕写到想写,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以提高。

(一) 建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依据,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出发点, 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传统媒体相结合为手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最大限度参与观察与表达的实践, 以学生的观察讨论, 评议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媒体的优势, 形成了教师, 学生, 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优化教学过程, 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习作训练“看一说一写”的过程, 符合小学生认知的规律。

(二)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的观察内容,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表象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 无意注意仍占优势, 而具体的图像正符合他们的认识特点。因此, 在实验中, 录音, 录像, CAI课件, 投影等现代教育媒体提供的观察内容, 再现了学生的生活情景, 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拓宽了视野, 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写作素材, 引起了观察生活的兴趣, 使他们头脑中的表象逐步丰富起来。如:有的学生注意到, 有的饭馆泼出的污水浸坏了马路, 有的学生注意到妈妈用旧了的手提包等等, 逐步养成了勤于观察, 善于思考的习惯。另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 表达服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强化了对学生的训练, 它还可以由画面暗示或渗透观察的方法, 如:把镜头由远拉近, 由一点向四周扩展等,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三) 研究措施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实验中, 我们坚持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的原则, 在教学中, 多给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一些时间, 先让大家说, 再让他们说;多给他们观察的机会, 每节课都专门为理解较慢的学生多放几遍录音或录像, 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 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表扬。书写成文时, 教师总是在习作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多停留几次, 及时帮助, 订正错误。在投影评改习作时, 大家都使用“我给你提个小建议”, “你这里写得好, 值得我学习”等语言,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投影评改使学生都喜欢上习作课, 连平时习作水平最低的学生, 也能写出较为流畅的一段话。

(四) 问题与思考

1.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工程, 仅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还不够, 需要与传统的训练方法及先进的教育理论, 特别是心理学知识相融合,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 提高自生的理论水平。

2.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不足, 实验虽然有成效, 但总结, 提炼, 升华的不够, 特别是评估检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两个人谈理想。

甲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乙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快递直达,全年Wi?Fi。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 (1)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3) 不得少于800字。

(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这个作文题源于海子的诗句。海子想象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幸福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寄托着一种旷古未有的孤独感和乌托邦式的理想。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机、4G网络、Wi?Fi、网购、物流……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面对静观潮起的恬淡和指尖滑动的迅捷,你的心会如何选择?

作文题从过去与当下、返璞与潮流、自然与社会、孤独与喧哗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方式,从而辩证地看待不同的生活状态。

【写作立意】

甲的理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象征现代人渴望远离城市喧嚣,享受清静自然。乙的理想则体现了现代人在眼观自然景物的同时,有着与时代潮流紧密衔接的生活方式。

写作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展开论述。比如,赞同甲的说法,认为乙无法摆脱现代社会的物流、通信等的羁绊,无法真正地亲近自然;或者赞同乙的说法,认为甲在当下显得有些停滞和固守。还可以把两种不同观点理解为补充关系,认为两者兼而有之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选择这种角度,由于篇幅限制很难将两方面都阐述清楚,在论述时应有所侧重。

【评分标准】

选择一种观点,或综合两种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指代,将诗句对应到现实生活的具体范畴的,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述中理据得当,语言流畅,内容表述有特色,可得50—60分。

选择一种观点,或综合两种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指代,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较流畅,内容与表达无明显不足,得42—49分。

能针对材料所给诗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对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结构基本完整,得36—41分。

秋天的落叶优秀作文高三600字 篇9

早晨空气潮湿,它们扁扁的,熨帖地、平展地躺在地上,有时候还会翘起一部分,真像刚刚起床呼吸新鲜空气呢。我沿着甬路一直往上走,到了教学楼门口,发现旁边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有的都落下来了。刚刚落下来的叶子随风飘扬,真像是小邮票,不知道要邮到哪里去呢?可能会邮给小蚂蚁,小老鼠,小甲虫。信里面可能写着冬天快要来了,赶紧准备准备吧!哈哈哈,早晨的落叶真好玩儿!上午很快就结束了。

到了中午太阳晒干了落叶,落叶脆脆的,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很悦耳,像是它们在演奏大合唱,也像是对树妈妈的告别。这声音也让天上飞的小鸟,地下爬的小昆虫知道秋天来了,冬天也快到了。要赶紧准备过冬的东西了。

到了晚上空气更干燥,落叶甚至比中午的还要脆,卷卷的,像蛋卷。我们喜欢把连串的叶子捡起来当糖葫芦,有的.同学说:“一元一串。”有的同学反驳:“一元太贵了,应该要五角。”就这样并不引人注目的落叶,竟成了我们玩耍的乐趣。而且晚上有轻轻的风,一吹就把落叶吹成了一堆,脚踩下去,咔嚓咔嚓比中午的更清脆了。我们怎么也踩不够,总觉得落叶太少了,总想着再来点再来点,微风伯伯和树阿姨都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微风轻轻吹,树阿姨摇摇手臂,树叶在空中轻轻地飞舞互相碰撞着,发出沙啦啦的响声落了下来。

秋天高三话题作文700字 篇10

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秋姑娘,也是个神奇的淑女。她有一支奇幻的魔杖,轻轻一点,大好河山速换新颜。春天是五彩缤纷的,那秋天呢?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秋天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枫树林中,秋风一吹,枫叶哗啦啦地作响。那一片片,一簇簇,一团团的枫叶看上去是多么的可爱,火红火红的,如晚霞,如红云,红的热烈,红的潇洒。不禁让人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秋风吹,落叶飞。这时,松柏便显得更加苍翠,更加挺拔,如翡翠般碧绿,点缀在茫茫秋光中,令人充满神往。哦!秋天,原来是绿色的!

绵绵秋雨后,天空碧空如洗,风中没一丝灰尘,空气也格外清新,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是一块蓝宝石,晶莹透亮,璀璨,哦!秋天原来是蓝色的!

在这湿漉漉的小路上,开放着许多形态各异的野花。瞧那雪白的一簇,悠闲地开放在天地间,混着泥土气息,散发着清新的幽香。哦!秋天原来是白色的!丰收时节,麦天里的小麦已经成熟,沉甸甸地压弯了腰,好象是害羞了,抬不起头来。一阵风拂过,麦浪滚滚,金灿灿的,成了金色的海洋!哦!秋天是金色的!

秋天,你有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湖水般的蓝,金子般的黄。哦!你是五彩的!

秋天,你悄悄地给世界穿上五彩的装束,也把五彩的梦装进了人们的心中。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孔子也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提醒人们在说话之前,先得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

《宋史·司马光传》中却说:“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鲁迅也曾大声疾呼:“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题目具有思辨性、时代感。遇到问题说还是不说、如何说,这个话题贯穿于生活中。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更有担当、有责任感,这个问题是青少年应该思考的。自然,在说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技巧,把话说好。此外,材料引用《增广贤文》《宋史·司马光传》中的语句以及孔子和鲁迅的话,充满人文性,也希望对同学们有促进作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写作立意】

抓住第一段材料中的关键句“提醒人们在说话之前,先得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第二段材料中的关键句“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和“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可以有以下几种立意。

(1) 要善言,分清“可与言”与“不可与言”,什么时候说,说什么,要看时机和对象。

(2) 要敢言,在正义、真理与民族大义面前,应该学会大声呐喊、大胆说话、勇敢前行。

(3) 从辩证的角度来写,要敢言且善言,这样才能达到“言”的真正效果。

【评分标准】

观点非常明确,能够辩证看待善言与敢言,运用典型事例、精到语言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可得50分以上。

观点明确,立意切题,并能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得45—50分。

观点比较明确,不偏题,但文章以举例为主,论证一般,语言表达一般的,得41—44分。

秋天优秀作文高三700字 篇12

当天空洒下金黄色的染剂,我知道,秋姐姐已经莅临人间了。

可那浓郁的桂花香比金黄色染剂来的还早。秋风是深情的,是静谧的,更是悠远的。秋风徐徐,卷来那令人动情的桂花香,夹杂着秋天的味道。

当你顺着花香寻找花姐姐,想要赴那人间惊鸿,一睹姑娘那盛世芳容。你会发现,那位姑娘已换上一身淡黄的长裙,展示自己的曼妙身姿,她的长裙带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每一个舞步,都将她全身上下所以香气都散发出来,让人痴迷、沉醉。

此时,落叶林金黄满地,叶落时舞动天地,我不愿伫立原地,踏遍金色秋地。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不错的,那穿着一身红裙的枫叶少女总会吸引旁人驻足,停下来欣赏她们迷人的风采。

当众多红衣少女舞动起来之时,你会知道,一场盛大的秋色舞会开始了:清风边跳着舞边来了,菊花也舞动着手臂,摇摆着脑袋风的降临,让一切都舞起来了。

舞会结束后,树下枫叶满地,这块艳丽的地毯在这使人动情的秋色里显得格外融合。踏上去,“沙沙”的美妙音乐奏起,在这静谧的秋色里形成了一到靓丽的风景。

这时,雨下起来了,淅淅沥沥,那是使人静谧,使人幻想,使人动情的秋雨。我继续走在那块红色地毯里,雨落在红色地毯里,“沙沙”声和“哗啦”声交织,这交响乐犹如天籁之音般让人飘飘欲仙、浮想联翩。

我已停下脚步,但雨依然在倾诉着,那雨更深情了,似乎在告白着这迷人的秋色。

田野已染上一层金黄,一股硕果累累的气息扑面,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风一吹,这田野成了一片金黄的海洋,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高粱笑弯了腰,告诉农民伯伯它们已经成熟了。

黄昏时分,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与田野融成一片,形成一幅“秋色渐变图”。

大雁南飞,雁去秋来,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赞美秋天的三年级作文:秋天 篇13

我们走在公园蜿蜒曲折的小道上,秋风习习,丝丝凉意拂面而来。啊,美丽的秋姑娘降临人间了!

在我们面前是一大片的草坪,草坪边上有秋千、跷跷板,有几个小朋友在那玩耍,草坪的中间还有大哥哥们在打球,还有勤劳的环卫工人在不停地扫着地上的落叶。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公园中心的小圆湖边,湖的两岸已由嫩绿色变为褐绿色的杨柳,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褐绿色。杨柳半身淹在水中,仿佛是一群撩起裙裾,站在湖边梳洗长发的女孩;湖边还有三两个老人在悠闲地钓着鱼,仿佛听见他们在说,钓鱼不是目的,修身养性才是关键。我和爸爸、妈妈在湖边找了块空地席地而坐,听爸爸讲他自己小时候有趣的故事,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太阳快落山了,凉意也随之而来。我们起身沿着小道,往家的方向走去。

秋天原来也是这么美丽啊!

高三年级秋天的作文 篇1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作“有用”或“无用”的价值判断。比如,一张演唱会门票,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是大大的“有用”,从不听歌的人却丝毫不感兴趣;教辅书在同学们备考时十分“有用”,毕业后可能就“无用”了;“无用”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可以变成“有用”的肥料、沼气……“有用”和“无用”,到底该如何界定呢?

对“有用”和“无用”的讨论,可以引申至对“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学、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考查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写作立意】

材料中莫言的话强调了文学的“无用之用”;庄子的话表明人们往往只看到“有用”的事物的用处,却忽视了貌似“无用”的事物的用处;乔布斯的话表明他认为哲人思想的价值远超过科学,强调了哲学的“有用”。

综合材料,可以写“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两者如何转化”“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有用与无用”等。

也可以从“对某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出发,写“价值观不同导致对‘有用与‘无用认知的区别”。

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可以倡导“无用之用”,但写作时要把握好度。

单纯地肯定或否定“有用”或“无用”,写“带来快乐的是‘无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就偏离了题意。如果通篇论述文学或精神的重要性,未涉及“有用与无用”,更是离题万里。

【评分标准】

写“无用是有用的基石”“无用之用,实为大用”等,辩证看待“有用”与“无用”,观点明确,认识深刻,可得50分以上。

能围绕“无用与有用”“文学、科学的有用与无用”行文,文从字顺,可得 42~49分。

文章只写到了“有用”“无用”两者之一,只能得36~41分。

未涉及“有用”或“无用”,套作痕迹明显的,得分不超过36分。

衢州第二中学 彭 建

人生不是拿来用的

● 衢州考生

天下了一场大雪,小男孩冲出家门,在街道上欢快地堆起了雪人。他完成后还未顾及擦去脸上的汗水就兴奋地请他妈妈出来欣赏他的成果。他妈妈看了一眼,说“你这样做有什么用”便转身回家,只留下小男孩怔怔地看着那一个雪人。

我想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拿来用的,小男孩从堆雪人中获得了快乐,那便是最大的价值。《死亡诗社》里说:“法律、医学、科学,这些都很重要、很崇高,但是只有诗歌、艺术、爱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人一生所做的许多事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阅读是无用的。许多人寄希望于看一本书来生财,希望通过看一本书变得能言善辩。在我看来,这样的阅读是无用的,甚至说算不上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的激荡。阅读就好像推开一扇窗去看这个世界,它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

阅读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支柱,为我们提供力量。杨绛在经历文革的时候,在牛棚、在昏暗的烛光下,她都坚持阅读。边上的人说她这样有什么用,根本不会改变现状。可是我想,杨绛先生在那个黑暗时期,正是通过阅读来寻找一种解脱,给自己以活下去的勇气,让自己的精神不萎靡,热爱生活。看似无用,实则帮助了她渡过难关。我读史铁生,可以感受到他残缺的身躯上有着健全的人格,他对生与死的思考穿越时空,给许多人启迪。

阅读的价值在于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某个时期的心境被他人表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内心的历程中原来有人陪伴,自己不再是在黑暗中的踽踽独行者。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疯狂的屠杀,他们除了黑面包,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食粮,在黑暗的地下室通过阅读来获得绿色的希望。还有安妮通过日记来记录自己的遭遇,使后人更加深刻体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阅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并不会在今天阅读一本书,明天就成为一位大文豪。它是抽丝剥茧的,使每个人悄悄成为他自己。

阅读或许并不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财富、权力、名誉,但我们做事情不能总是带着功利化的思想,人生不是拿来用的。正如高考、高三,它只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所学的知识或许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但老师常说高三培养的是我们的习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这就是无用中的大用,这些品质会帮助我们在以后走向更好的人生。

所以在无用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读一些无用的书,在已知之外给自己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得分: 53分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的命意来立意行文,从现象切入所要议论的话题,用递进式的结构推进议论的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材料的运用,作者把材料作为自己评论的一部分来印证观点,使之与自己的思考合二为一,避免了为用材料而用材料的弊端。全文始终围绕着“阅读无用中的大用”这一话题展开,议论焦点集中,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个性化思考。不足之处在于文章语言表述比较一般,标题的表意和艺术性还可进一步斟酌。

无用处便有花开

● 衢州考生

当亚历山大大帝挟着征服的余威走向第欧根尼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气势会被哲人一句“我在思考,请别挡我的阳光”瞬间消解。或许哲人的思考远比不上王者的利剑有用处,可历史却无数次证明,前者才能永恒。

而生于现代的我们,生命裹挟在实用科技的洪流中,更像是一途灰色的逆旅。追求“有用”之余,我们又是否看到,“无用”处更有花开?

很多人都曾领略过“无用”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的美妙,至今犹记灯下捧书畅读,仿佛整个世界就捧在手中。这一定是“有用”的科技带不来的,因为那些“无用”的存在,直接触及人的心性。在“无用”中徜徉,本身就是修明心智、获得智慧启迪的过程。就如孔子,生逢春秋混战、礼崩乐坏,而他却从“无用”的文学典籍中修炼出宽厚、雅致而坚韧的品格。历史尘氛散去,我们也就看到了“仁”的闪光。

当少年时的戴高乐将军捧起名人传记与思想著作时,他不会想到从中学到的品质能引领他改变法兰西的命运。“无用”之花潜移默化地开放在心的深处,它并不实用却随着读懂它的那颗心一道出征,最终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决定着一切。唯有领略过“无用”之美的个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吧。

其实不仅是个人,整个时代也缺不了“无用”的玫瑰。一个孕育着转机与进步的时代,一定是文艺思想繁荣的时代。看见19世纪欧洲君主制的腐化堕落,可也听见了莫扎特的弦音,听见肖邦琴键的怒吼。“无用”的音乐,无声昭示着新的时代。也许人们还沉浸在科技革命的喜悦中浑然不觉,可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却在“无用”中觉醒,随即,1848年的大革命将历史带往新的航程。

科技等“有用”的存在,可以如同“无用”那样美,那样有力量,有用的核武器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但能为时代做证的,只有那些文学艺术与思想著作。我们或许忘记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可是梭罗的《神的一滴》却仍在心中流淌;我们或许数不出乔布斯的创意,可却能记住那位带着我们的童年去追梦的老人,记住宫崎骏用画笔留下的美丽世界的证明。那直达内心深处的震撼,那“无用”处的鲜花,必将在绽放之日,让个人乃至时代为之倾倒。

岁月的磨洗,会留下时间的玫瑰永远绽放。你是否看见,“无用”处更有花开?

得分: 52分

点评: 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大气的思考、结构、论据选用表明了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全文围绕“无用处便有花开”这一观点,从历史人物与事件入笔,在比较中通过问句入题,然后用文学艺术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作用来谈“无用”的“有用”,其间又通过多种不同层面的比照来强化议论、深化观点。结尾处用了比喻和问句收束全文,升华文章主旨,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整篇文章话题集中,观点明确,层层深入,思路清晰。不足之处在于文中有些概念不一致,如标题为“无用处便有花开”,而文中多处表述是“无用处更有花开”,“便有”“更有”意思不同。此外,对论据的分析还可再强化一些。

岂能无用

● 衢州考生

留下有用的,抛弃无用的。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有用和无用,我们是如何区分的?

我们可以说音乐没有产生实质的收益,是无用的;而药品能助人痊愈,是有用的。但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吃了药病情不见好,听了音乐心情舒缓症状减轻,此时我们又可以说音乐是有用的,而药品却是无用的了。那么,“有用”和“无用”到底该如何划分呢?

其实,存在即合理,世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些东西被人认为无用,或许是因为其价值内敛,未被人发掘。卞和献宝于楚王,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足,只因楚王认为此玉低劣、无用。后来这块美玉的价值被人所知,制成的和氏璧一度成为镇国之宝。无独有偶,陆子刚的雕玉之法空前绝后,但在其成名之前被同乡人嘲笑,说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很多时候,有用之物只是披上了一层无用的外纱。许多人识不清本质,弃之一旁,但总有人慧眼见天下,发掘了有用的价值。“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发现价值也是如此。

有用与无用只是相对而言,或许那些你眼中的无用之物换个地方就是无价之宝。达尔文青年时曾被迫就读医学院,但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达尔文对医学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当时人们都不看好他,认为他颓废无用。但如你我所知,重新研究生物的达尔文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一点我坚信不疑。厨余垃圾加些糖发酵几天就成为清洁剂;家畜粪便倒进沼气池就能生产沼气用于燃烧。所以有些东西被你认为无用,或许只是没有给它找一个对的位置。

有人认为产生物质效应的是为有用,其余则为无用。这种说法如何能站得住脚?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幸福能产生物质效应么?我们又怎能说幸福是无用的呢?文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美术、音乐,让我们醉心于自然、醉心于艺术、醉心于内心。这些,都是有用的,无价的。更确切地说,这些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人当知有用之用,而只要去发现、去理解,就能知无用之用矣。

得分: 49分

上一篇:成教工作计划201下一篇:收录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