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景物作文

2024-06-29

秋天的景物作文(共16篇)

秋天的景物作文 篇1

美丽的秋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她先去了果园。果树都在欢迎她呢!苹果笑红了脸,香蕉笑弯了腰,石榴裂开了嘴露出那红红的牙齿。

她又去了田野,玉米穿上她那金色的新衣,欢迎她的来到。秋姑娘又和花生玩起了捉迷藏。花生藏到了地下,秋姑娘还是没找到他。秋姑娘去找小朋友帮忙,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找到了。

秋姑娘最后到了树林,给树木带来了新衣。你看银杏迫不及待地穿上黄色的新衣,多漂亮啊!枫树穿上红色的衣服,像一棵邮票树。只有松树太胖了,就是穿不上,秋姑娘无奈只好再做一件。可是黄布料、红布料用完了,秋姑娘只好向春姑娘借来绿布料,给松树穿上了绿色的衣服。

秋姑娘就是这样美丽善良,我喜欢秋天。

 

秋天的景物作文 篇2

“写一写家乡的景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习作一。通过引导学习,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口语交流的基础上, 拓展交流, 赏析评议, 学会描写家乡的某一处景物。

2.通过范例引领, 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

3.通过观看图片, 写出家乡的某一处景物, 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4.通过赏析评价, 培养修改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 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把家乡的美景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格尔木市的美景照片。

五、指导习作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境渲染: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配合课件:祖国各地美丽风光图片。提出要求:班级准备举办一次“慧眼看家乡”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请大家积极参加, 一展才华。

(二) 活动回现, 拓展交流

激趣谈话:同学们, 格尔木市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市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呢?你们平时出去玩或上下学途中, 都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或某一处景物呢?

活动交流:请把你最喜欢的照片拿出来给同学们介绍介绍。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体验, 相互启发, 拓宽思路, 同时培养实践操作和自主活动能力。]

(三) 资源共享, 交流评议

播放我市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 要求学生边看, 边交流, 想想: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后交流小结, 重点指导抓住景物特点,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丰富学生见闻, 指导观察方法, 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四) 精心选材, 构思立意

1.按一定顺序说说自己家乡的一处美丽风景。只要是你认为美的地方都可以, 比如家乡的山, 水、桥、路、花草、树木、果园、田野、街道、广场、路灯、雕塑……

课堂活动: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要求: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别人讲, 可以补充, 可以提问题;说的同学声音要洪亮, 并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掘家乡美景, 选材构思, 先说后写, 降低习作难度。]

(五) 赏析例文, 指导写法

1.赏析例文《家乡的湖》 (见参考书) , 讨论交流, 感悟写法:文章生动具体, 抓住湖是静的、软的、活的三个特点写出湖的美丽与温柔, 层次清楚, 观察有序, 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回忆单元课文《荷花》《珍珠泉》等, 归纳总结, 学习写法, 从中借鉴写作方法, 使学生的读写结合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有:

(1)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学会从多个角度和用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描写景物, 即使是同一样景物, 早、中、晚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远、近、左、右, 所得到的印象也不尽相同。

(2) 观察要有序。要使习作写得层次清楚, 有理有序, 我们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按观察的顺序, 抓住特点写出来, 并且要把主要部分写具体些, 就会是一处谁看了都会喜欢的好风景。写家乡的景物, 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景物, 按一定的顺序写。

写景的顺序一般以观察顺序和游览顺序为序:

可以按季节顺序写家乡四季不同的美景;可以按空间顺序写出游览某处景地的景色等等。只要是按一定顺序把观察的景物合理写出来, 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要求:内容要具体, 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范例引路, 单元整合, 写法指导, 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习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 行笔成文, 相机辅导1.同学们, 我们家乡的景物是如此美丽,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去细细地描绘吧!可以写我们的第二故乡—青海, 题目自拟, 如《家乡的……》《我爱家乡的……》等。

2.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我手写我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尊重个性发展, 尤其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鼓励大胆习作。]

(七) 评议修改, 点评佳作

自我修改、同桌互评、小组赏评、全班点评、再次认真修改。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八) 习作小结, 期待提高

交流习作收获或好的建议, 以完善今后的习作活动。鼓励学生善于观察,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勇于思考,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和灵感。

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篇3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秋天的景物作文 篇4

瞧!那金黄的麦田,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味!在阳光下,金灿灿的,好似金色的海洋!

抬头一看,蔚蓝的天空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时不时飘来几朵白云衬托着蓝天。可真让人陶醉! 走进果园里,一阵阵果香轻轻地飘来。令人陶醉!瞧!那苹果又大又红,尝上一口,香香甜甜!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篇5

秋姑娘像一个魔术师,她的手轻轻一点,就把原是青涩的苹果,变得红通通的。涨着通红通红小脸的红苹果还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树梢上,你挤我碰,就等着你去摘呢!

秋姑娘真顽皮,她向稻子吹了一口气,稻子变成金黄色的了,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她像菊花吹了一口气,菊花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她像小动物吹了一口气,小动物们赶紧准备过冬了。

秋姑娘又向大树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大树上的树叶就变黄了。有的树叶宝宝像蝴蝶一样从树妈妈怀里翩翩起舞,有的树叶宝宝像小娃娃从树妈妈身上滑了下来,有的树叶宝宝像雪花一样从树妈妈身上飘了下来,有的树叶宝宝像松鼠一样从树妈妈身上跳了下来,还有的树叶宝宝像猴子一样从树妈妈身下溜了下来。树叶可真多呀,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大地毯。

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篇6

秋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一两朵白云蓝的纯净又令人心醉的天空游尤,淡淡的,悠悠的,飘逸温柔。天愈高远,云愈遥远,天愈辽阔。这是秋天的明澈与高爽。偶尔飘起的雨,和着纯净的风,淅淅沥沥,在半空中欢歌。似烟似雾,如梦如幻,清亮的雨丝缀满了摸不掉的友情。

在这美丽的日子中,我不辛感染上了病菌,得上了川崎病。那时,治疗这种病需要很多资金——2万多元,这毕竟是个大数目,我们家是无法支付的。然而时间的推移,原本粉嘟嘟的脸蛋儿上,现在丝毫没有一点血色,脸色十分苍白。这不得不让家人们着急,到处筹备资金为我治疗。然而我的体重几乎是处于2天减少1斤的状态,越来越虚弱了,尽管这样,我还是装出一副很健康的样子,不让家人们担心。

这天,太空有些黯淡,让人不禁感到凉飕飕的。不一会儿下起蒙蒙细雨。我不禁裹紧棉被,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床面前。一身湿透了的衣服,脸上布满着雨珠,鞋子上绽满了泥泞,一脸憔悴的老师走向前来,嘘寒问暖,不断地感叹着:“好可怜的孩子啊,都瘦成这样了!”说话间,老师从包里拿出了两个信封来,一包拿给了妈妈,说:“这是同学和老师的心意,请收下吧!”妈妈热泪盈眶地说不出话来,只是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慈祥、和蔼地对我说:“这是同学们给你的信,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不要因为这么一点挫折就被打倒,你身体要快快好起来,能早日看到你灿烂的.笑容。”说完,老师站起身来,转身离开了匆匆的进入了雨淋。老师还忙着去上课呢!老师冒着大的雨来看望我,我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感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温暖,让我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当我翻开那一封封信时,看着那些包含深情的话,使我更坚强,一定要打败病魔,重新回到老师和同学身边。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篇7

让我们先看塘边的树。“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 葱葱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后文回应:“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漏着的几段空隙很妙, 否则月光就照不到塘中的荷叶荷花上了。而这些树远近高低的“不均匀”, 正构成树的和谐美。树的繁多、茂密, 以及树的长势、排列和走向是树的总体特征———均衡、统一;而树的远近、高低、空隙则又恰好打破了这一均衡和统一的局面, 使之变得更加和谐, 更加完美。所有的树又分为两类:不知名的树和知名的杨柳。如果都是弯弯的杨柳, 便显得太单调太乏味了, 因而需要有高处丛生的灌木来陪衬, 使之形成“杂多”的统一。而且这些树恰又妙在杨柳最多, 这样月下塘边杨柳的婀娜柔美便与月色的淡雅朦胧协调一致了。

再看看塘中的荷。“田田的叶子”,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但毕竟只是平面的;再写“层层的叶子”, 便增强了荷叶的立体感、层次感。只有叶, 没有花, 即便满眼碧绿, 颜色也未免有些单调;因此, 又在一片碧绿中,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色彩便丰富些了。白花若一味盛开, 或一味含羞, 也不美;好在“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样就美态芬呈了。写到这里, 已写尽了荷的“静若处子”之美, 但作者仍显不足, 仍再写那叶与花像闪电般的“颤动”, 写叶子“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令人想到惊若翩鸿的洛神风韵, 充分表现出塘中的荷动静相衬的和谐旋律, 难怪乎作者要说“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如果说, 先生在为我们演奏一首名曲, 那么塘边的树, 塘中的荷, 只是伴奏, 只是烘托, 主旋律便是他用小提琴拉出的月光曲;而先生恰又是一位天才的画家, 他又把这首月光曲绘成了一副淡雅和谐的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是动感, 但作者却用“静静”一词来对衬;月光如流水, 照在荷叶上, 应当是很明亮的, 但它却偏偏又要穿过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往下“泻”, 塘上薄薄的青雾又往上“浮”, 这一“泻”一“浮”便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恬静和柔美, 如此多姿多彩的月色, 给人多么和谐的美感!既是满月就该朗照荷塘, 但“天上却有一丝淡淡的云”, 使得这“笼着轻纱”的月色又笼上一层轻纱, 朦胧复朦胧, 梦中又有梦!如果让这淡淡的月光均匀地撒在荷塘上也未尝不可, 但作者偏要让她“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她“隔了树照过来”, 让“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与“画在荷叶上”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相映, 竭力突出这不均匀的月色构成的和谐美。而这是怎样的“光与影”啊!蒙着青雾, 蒙着淡淡如流水一般的月色,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衬着的杨柳的倩影, 淡淡地画在这田田的荷叶上。先生正是以荷塘的碧绿荷叶作画布, 以淡雅的月光绘这婀娜的树影;在这幅不均匀而极和谐的月色图中, 贮满了怎样的诗情啊!

“景物”的鉴赏 篇8

一、景物“特征”型

此类题型实质是考查景物形象。需要储备的一些术语有: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萧瑟、寂静、凄清、辽阔和浩渺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段描写的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①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画面还原。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优美恬静……注意准确选用储备的术语来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③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概括出来的氛围特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008年宁夏卷第8题: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二、景物“技巧”型

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修辞类: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主要作用为生动形象;排比、反复、反问,主要作用为加强气势;对比,作用为突出强调;设问,作用为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对偶(叠词),作用为对仗工整,音节和谐等。②表现手法类:渲染、铺垫、烘托、衬托、反写、联想、想象和象征等。③多种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特别是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空间结合(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侧面结合。④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或运用何种修辞?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或技巧?从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赏析。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一个或几个),写具体景物一般先从修辞考虑,然后考虑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和白描;环境场面更要注意多种结合。②结合技巧具体说说诗文表现的内容。③分析选用这种或几种技巧的好处和作用。④这种技巧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008年福建卷第13题:文章表现了风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答: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写法上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三、景物“作用”型

自然环境的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

结构技巧:①首段(句),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话题、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营造气氛或奠定感情基调等。②首段(句)后,作用一般有为下文对象作渲染、与下文内容作呼应等。③中段(句)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的过渡。④中段(句)后,作用一般有与上文呼应、逐步深化中心、丰富文章意蕴等。⑤尾段作用一般有升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文题、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委婉含蓄等。

提问方式:文中景物或环境有什么作用?文中景物或环境对文章主旨或人物或故事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注意景物在文中的位置,点明结构技巧。②准确说出起到何种或几种作用。③联系文本具体景物或环境,具体阐释对应内容。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08年四川卷第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迭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四、景物“综合”题

景物特点、描写技巧、结构技巧和景物作用的综合考查。

提问方式:这段文字描写有何技巧或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它(或在这里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点明写景的技巧和结构技巧。②结合文本阐释内容。③点明写景作用。

2008年|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答: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五、景物“线索”题

此类比较简单,主要提问方式是:本诗文以某景物为线索,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如2005年江苏卷: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到文眼或线索,一定要注意文章题目,时间与地点转换,第一节或过渡节。第二具体作用一般是“组织什么什么材料,贯穿全文,表达具体中心主旨”。答案构成是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2008年湖北卷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200字 篇9

尖山的花亦不象平常那样的`灿烂。秋天来了,唯菊花开得那么美丽,可是菊花好象在说:“我多么希望能让多点花来陪伴我们过冬啊!”我家的桂花树开得多好看呀!它的花是小小的,又白又黄的花蕊。从我家的窗外往前看,可以看到丰收的麦子还有沉甸甸的稻谷。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这个季节的天空也很美,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好象用秋雨洗刷过一样。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的漂浮着,真是秋高气爽啊!

秋天描写景物作文450字 篇10

你们知到我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吗?让我告诉你吧,我喜欢的是秋天,秋天就像一把金贵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你看,满山遍野都是金色的,像是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田野里,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好像在说“农民伯伯,我们长大了!”农民伯伯笑哈哈,忙着去收割了。果园里,苹果红通通的像小朋友的脸蛋,惹人喜爱!

再看那农田里,一辆辆的车都开始干活了。

树的叶子慢慢地往下落,枯黄的叶子落下的时候,就像蝴蝶飞舞着,不久地上就像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金黄色的地毯非常美丽,好像我在一个金黄的`世界里,我的心里美滋滋的,这就是秋姑娘给我的礼物。小草们也开始脱掉嫩绿色的外衣,换上了暖和的黄毛衣,它们渐渐地躺下了。

还有那院子里,哪一家没有一座座金山,金灿灿的真让人喜爱,那也是农民伯伯辛苦挣来的啊!要不我们怎么能看到那么美丽的地毯,那么动人的世界啊!

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 篇11

凡是景物描写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或时间或空间)。抓住重点景物突出景物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白描法

白描就是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不修饰烘托和雕琢,只将景物主体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给人以形象感的同时增强真实感,使人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湖心亭看雪》(张岱)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象,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

二、使用修辞法

在描写景物时为使景物真实生动,往往在描写中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写景时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比喻的修辞可以使景物具体形象。拟人可以使景物活灵活现,富有生命的灵性,景物更有感情。排比则使景物给人以更大程度上的感染力。

《济南的冬天》(老舍)中“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段描写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动人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感觉组合法

人类通过各种感官感受认识自然环境,耳闻目睹,皮肤接触,舌品鼻嗅,世界才在我們眼前变得多彩起来。景物描写前除了用眼睛观察之外,还要用其他感官去感受,之后将景物根据需要表述出来。在以视觉为主的描写中辅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样有些无形事物(比如空气、风、声音、味道)才能被描写得更具体。

《春》(朱自清)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段话中成功的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勾画出一幅美妙动人的春风图,使人如在田野里沐着阳光吹着微风一般轻松惬意。

四、色彩搭配法

为了将景物描写的更美丽,突出视觉的色彩搭配是很好的方法,使画面色彩鲜明更具视觉的冲击力。

《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段描写中“淡紫”“紫”“银”给读者很强的色彩感,使人觉得藤萝花开得无比的辉煌壮丽。句中同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五、动静结合法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画面真实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八下的《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多读多悟才能得法。写作中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要与感情结合起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才能使景物产生动人的效果,才能使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

秋天的景物作文 篇12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他也是第一个享誉全球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多以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猎人笔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著作,该书由25篇随笔组成,以农奴制度日益瓦解为历史背景,主要描写猎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该作品在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以及农奴的悲惨生活的同时,把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农民的风俗习惯、农民的善良淳朴呈现了出来。《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该书采用见闻录的形式,语言优美,体裁多样,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典范。其中作者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自然的美丽景色,列夫•托尔斯泰则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认为这是他最擅长的写作风格。朱红琼在《大自然在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两副面孔》一文中指出,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运用其擅长的风景描写将俄罗斯中部纯朴自然,宏伟中兼有诗意的旖旎风光描绘地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拟人、比喻、通感这几种描写手法来分析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一书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奥秘,揭示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的秘密。

一、拟人

拟人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把物或某种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它们具有人的特点。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形象化、生动化。在《猎人笔记》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目的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文中提到,屠格涅夫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事物具有人的特征,将死板的自然景物人化,使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得到了提升。”例如,在随笔《幽会》中作者这样写道:“有时四周一切忽然又都微微发青:鲜艳的色彩刹那间消失了……于是树林里悄悄地、狡猾地撒下细雨来,发出潇潇的声响。白桦树上的叶子虽然已经显著地苍白了些,但几乎还是全部绿色的。”他把林中的细雨描绘成淘气的孩子,悄悄地、狡猾地发出潇潇的声响。这段话把细雨描写成孩子般静静地,却时不时的发出点声音,使其获得人的属性,使读者倍感亲切,容易受到感染。拟人的描写手法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如,在《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有这样一段对自然的描写:“一刻钟过去,太阳落山,但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明净而清彻,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树林里越来越暗。树木融合成黑压压的大团块;蓝色的天空中羞怯地出现了最初的星星。鸟儿全部睡着了。只有红尾鸟和小啄木鸟还懒洋洋地发出口哨似的叫声……”屠格涅夫把森林描写得如画卷般令人神往,画卷中的主人公叶尔莫莱更是如鸟儿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该句中分别用“羞怯地”、“懒洋洋地”等形容词形容日落前的小星星和小鸟们,描述出了天刚刚变黑,星星渐渐在天空中闪亮,傍晚鸟儿慵懒中带有活泼地在树上叫着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枯燥无味,形象地描写出鸟儿的特点。

在上述几篇随笔中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挥洒得淋漓尽致,以景入情。作者借此来烘托这些农奴的勇敢、善良、可爱的人物形象并与那些依赖农奴制贵族官僚的懦弱、丑恶、可憎形成鲜明的对比,贵族官僚与大自然是无缘的,其中虽夹杂着作者的一些主观看法,但他把底层的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

二、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即用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该修辞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的形象由抽象变具体,由死板变生动,甚至可能使听觉视觉相互转化。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可以发现,比喻手法随处可见。例如,《白净草原》中,蓝天上的白云“好象许多岛屿,散布在无边的泛滥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凹地底下矗立着的几块很大的白石头在夜里看起来“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的”。在这里作者把太白星比喻成擎着走的蜡烛,把石头看作人在秘密开会。屠格涅夫把原本是相对静止的枯燥的蓝天中的白云比喻成周围充满清澈河流的岛屿,将太百星比喻成在移动着的蜡烛,这使两者都增添了一层活泼的气息和诗意的美。又如,我们以《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以对云彩的描写为例:“……在明澄澄的天空中,微微地漂浮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像春天的最后的雪那么发乳白色,像卸下的风帆那么扁平而细长。它们像棉花一般蓬松而轻柔的花边,慢慢地、但又显著地在每一瞬间发生变化:这些云正在融化,它们没有落下阴影来。”这段话把云彩比喻成“雪”、“风帆”、“棉花”,屠格涅夫一般把本体比作现实存在的事物,十分准确地描写了云彩在瞬间发生的变化,在多个物体中衬托出云彩的纯洁、美好,而且喻体更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容易理解。在《里郭甫》中,把池塘在太阳底下泛出的光芒形容象钢铁一般。屠格涅夫细心观察自然,把乡间的美好细致地表达出来,读者们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来领略这自然风光的特殊情韵。在猎人眼里,美丽的大自然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感受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即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相互转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在《白净草原》中作者这样写道:“突然,远处传来一声冗长的、嘹亮的,象呻吟一般的声音。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夜声,声音往往发生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升起来,停留在空中,慢慢地散布开去,终于仿佛静息了。倾听起来,好象一点声音也没有,然而还是响着。似乎有人在天边延续不断地叫喊,而另一个仿佛在树林里用尖细利耳的笑声来回答他,接着,一阵微弱的吐丝声在河面上掠过。”这段文字从敏感的听觉过渡到视觉、知觉,随之三者融合在一起。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把草原之夜渲染得更加恐怖、神秘,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在深夜里农家孩子围坐在簧火旁一起听着各式各样的鬼怪故事。两只狗的狂吠声使得孩子们害怕不已、惶恐不安,只有面孔苍白的巴夫路霞,策马跟着狗奔去。在这样的白净草原的夜景下烘托出他的敏锐、从容镇定、勇敢和坚强的性格。再如,在《树林和草原》中有这样一段自然描写:“麦穗轻轻地打你的脸,矢车菊绊住你的脚,四周有鸽鹑叫着,马儿跑着懒洋洋的大步子。树林到了。阴暗而寂静。体态匀称的白杨树高高地在你上面簌袄作响;白桦树的下垂的长枝微微颤动,一裸强大的根树象战士一般站在一裸优稚的菩提树旁边。……知更鸟的金嗓子欢愉地发出天真烂漫的絮絮叨叨声,这声音同铃兰的香气很调和。”这段话的第一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整体的视觉景象,第二句则将关注点从整体景象上转移到具体的簌簌作响的声音上来,这是由视觉转向了听觉,而在最后一句中,将鸟叫声与铃兰香相融合,既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又调动了读者的嗅觉,使读者沉浸在整幅画面的灵动之中。这段文字把视觉、听觉、嗅觉紧紧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感官的结合,使这些景象描写地更立体、更生动。

著名法国作家都德说“我读《猎人笔记》感到深深地陶醉……一个庸才只凭着一双眼睛来描写,而且满足于画面。可屠格涅夫还有的是嗅觉和耳朵。他所有的感觉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与其它感觉相沟通,他能感受到树木芬芳,流水潺潺,天空晴朗;他不计得失地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他这音乐般和谐的感情。”由此可见,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灵活地将抽象事物具体地传递给读者,增强了文采,使得文字具有了画面感。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感官中体验景物的色、香、味、光、声,去描写大自然及具体的事物和细节。屠格涅夫借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景物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感觉如同身临其境般自在安逸,也侧面烘托出自然景物的和谐、静谧,感受到大自然所具有的无限生命力,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其实也融进了作者对农奴的赞美,对不人道的农奴制社会的批判。

结语

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对农奴的描写无外乎是不知反抗,逆来顺受,凄惨受辱,世世代代都无法摆脱农奴的命运。作家们对下层贫苦的人们虽满怀同情,但是却无法表现出农奴生活真实的画面。因为这些作家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之中,无法切身体会或是无法将自己的眼界放置于农奴身边。在《猎人笔记》中则不然,屠格涅夫以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不少令人喜爱的农奴形象。对一帧帧秀丽的风景画的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农民进行赞美。这些农民年复一年地处于大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能感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他们热爱大自然,久而久之,大自然也将他们塑造成了简单朴实,坚强有力,深沉宽厚的形象。作者借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把这些农民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屠格涅夫的创作没有充溢着激越的情绪,没有对腐朽的农奴制做当面抨击,但这些文字时刻地让读者感到农奴制的腐朽,对农民的伤害。这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猎人笔记》一书是以大自然的美景来衬托农民的的淳朴善良,以此手法来抨击批判农奴制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屠格涅夫笔下的自然是浑天而成的,是富有诗意的。本文通过运用拟人、比喻、通感这三种修辞手法来揭示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人们。

关键词:猎人笔记,自然景物,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蓝泰凯.略论《白净草原》的艺术风格[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第25页.

[2]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1.第119-121页.

[3]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屠格涅夫,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94-104页.

[5]屠格涅夫.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6页.

[6]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416页.

[7]屠格涅夫.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16页.

[8]屠格涅夫.幽会.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281页.

描写秋天景物的诗 篇13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描写秋天景物的精彩片段 篇14

1、村庄的旁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清澈见底,河面上有几只可爱的鸭子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开心极了。再看河边的杨树,叶子都黄了,挂在树上,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在微微点头;飘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落在河里,像一艘艘金色的小船在漂漂荡荡。

2、我们来到了果园,果园的水果数不胜数,有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红灯笼,黄澄澄的鸭梨,像一个个小葫芦,紫莹莹的葡萄,像玛瑙似的挂在藤上,惹人喜爱;黄黄的香蕉,像弯弯的月亮……

3、枫叶的叶子红得像映山红,那么美,好像要给人们最美的印象。来到花园里,看见菊花竞相开放,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许多菊花聚集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露出了粉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五颜六色的菊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菊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4、秋天的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已经被秋姑娘用手抚摸得非常漂亮而洁净。朵朵白云像一团团软软的棉花糖一样飘呀飘呀真可爱;又像一只只青青草原上的小肥羊跑啊跑啊真淘气。天大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形,一会又排成个“八”字形,可真整齐呀!

5、正是丰收季节,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它们结出了沉甸甸的麦穗,高兴地直不起腰来,一阵风拂过,掀起此起彼伏的稻浪……我也沉浸在这喜悦之中,啊,秋天是金色的!

6、走进百果飘香的果园,看见被果实压弯枝条的果树。果实成熟了,这中间那些辛勤的园丁付出多少汗水呀。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果实,今天它们才能长的那么丰满。

7、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的苹果红红的、大大的,挂在枝头,真让人爱不释手。山楂红红的,让我看了直流口水。梨黄黄的,好象一个个金黄色的葫芦吊在树上。还有那黄澄澄的柿子,都挨挨挤挤的挂在枝头,向人们微笑,好象要等人去摘似的。还有那黄灿灿的玉米,圆圆的大豆,雪白的棉花……也都到了收获的季节。

8、我的近处有一大片田地,那里五谷飘香,只见高梁醉得涨红了脸,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穿着小黄袍的玉米宝宝露出灿烂的笑脸。农民伯伯们在田前忙着收割,他们看到这丰收的美景,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9、秋天的田野一片金色,阳光一照,刺眼极了,像洒了满地的金子,秋风一吹,像海上的波浪。细细看来,谷穗密而饱满,像串串铃铛,它们低着头,好象犯了什么错误似的。走进果园里,顿时感到果香扑鼻,令你陶醉。茂盛的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果。有些水果似乎喜欢炫耀自己,长在最显眼的地方,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风采;有些水果似乎十分害羞,用枝叶遮住自己,生怕被别人看见。

10、秋姑姑走进了田野,把一望无垠的田野边的金黄金黄。稻子长高了,禾苗成熟了,麦子露出笑脸,玉米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农民伯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啊!

11、秋妹妹在空中载歌载舞,她萧萧唱歌,婆娑起舞,调皮地把树叶吹了个净光,还不时发出轻轻的窃笑声。俗话说,秋风扫落叶,她就是一个清洁员,自觉地把自己闯的祸给扫干净,她真是又顽皮又可爱。

1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炎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了大地。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舟。瞧那一簇簇,一片片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13、花园里,菊花仙子绽开了笑脸,有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风中频频点头,吸引了许多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给花园增添了不少生气。

14、我爱秋天,爱她香飘四野。桂花树开花了,一朵朵芳香扑鼻的桂花开满了枝头,每朵都是小巧玲珑的;菊花也不甘示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花上有多少花瓣呢?谁也不知道,秋天也没数清楚。

15、果园里,果实累累。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仿佛微笑着叫人们快来摘呢!柿子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好像一个个橘红色的小灯笼在发亮。梨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鸭梨,又香又甜,就像是可爱的小葫芦。

16、来到田野里,看见稻谷换上了金色的衣裳,那田间小路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有运玉米的,有拉高粱的;还有装豆子的。一辆辆运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菜园里,要数大白菜最引人注目了,棵棵大白菜都长得那么地丰满。

17、秋天的天空真美啊!白云的姿态变化万千。瞧,那天边的那片云似乎是一群在草原上放牧的羊。羊动了,它们被牧羊人赶着。它们越走越远。云变成了一簇簇的“棉絮”了。看这边的云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突然,云又变了,这回不是“羊群”,也不是“大海”。原来是急速奔跑的马群,它们为什么跑得那么急?明白了,它们是大自然的骄子,追求着自由和奔放。

18、秋姑姑走进了花园,看到只有黄色的菊花,就用了一下魔法把菊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有粉色的、紫红色的、淡桃红色的,和橙色的菊花。顺便,还把玫瑰花变了几朵,看起来美极了!

19、秋天的果园更是硕果累累,一派好景象。红艳艳的苹果像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枝头。那黄澄澄的桔子,像一个个金色的皮球。果园里的小枣像一颗颗红玛瑙镶嵌在树枝上。还有那一串串晶莹圆润的葡萄、个个果肉饱满的山楂和荔枝,像弯月一样的香蕉、还有那长得像葫芦的梨……

秋天的景物作文 篇15

1 自然景物与象征含义

自然景物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也是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古典文学中惯用自然景物来暗示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如“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中的“秋风”渭水“落叶”野草“花”夕阳“江雨”“江草”等自然景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含义。在《红楼梦》中也不例外, 作者也是通过自然景物的象征含义暗示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仅从“石头”“草木”“大观园中的植物”, “四时景物”四方面以点带面来阐述。

2 石头的象征含义

“石头”作为《红楼梦》的一个中心意象和独特的叙事视角, 对于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中, “石头”又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 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红楼梦》想落天外的开篇即是如此: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 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 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 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 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在这里, 作者郑重地介绍了贾宝玉所衔之石的背景和来历, 指出补天的弃石, 入世间即成为贾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只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 (情根) 峰下的这位石兄, 在仙界为弃石, 下凡以来所伴随的贾宝玉依然是“无事忙”的“富贵闲人”, 虽然“一落胎胞, 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上面还有许多字迹”, 却仍是无用之才。在这里, 弃石成为贾宝玉性格的象征, 他鄙视世俗经济的贪婪狡诈, 嘲笑八股文的迂腐虚伪, 厌弃男子们用八股文混饭吃, 称他们为须眉浊物, 欣赏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女孩们, 他曾说:“天地的钟灵毓秀只钟于女子,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坚持本原的性格, 反对家庭和社会将他雕琢成奋发有为的宝玉, 最后, 贾宝玉遁入空无, 这块所衔之玉也还原为弃石, 回到茫茫大荒山。“我所居兮, 青埂之峰。我所游兮, 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 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 归彼大荒。”

3 草木的象征含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源于三生石畔的灌溉之恩:“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有绛珠草一株, 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这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曹雪芹用不攀金玉的草木作为林黛玉的灵魂, 草木遂成为黛玉的个性象征。在神界, “石”与“木”相对, 成为“木石前盟”, 它象征着不为物欲所蔽的纯洁苦难的爱情。林黛玉坚持草木之质, 坚持纯真灵秀的自然人格, 她任情任性, 用尖刻的话语揭露丑恶的现实, 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 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悲剧感受:“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满纸自怜题素愿, 片言谁解诉秋心?”,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她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 也没有适应封建家长的需要去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个孤傲的女子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她的《葬花词》、《菊花诗》、《秋窗风雨夕》、《柳絮词》无不是她以羸弱之躯与命运抗争的写照, 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下, 她终日流泪;但她从秋流到冬, 从春流到夏的泪水不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感, 而是为知己而落。这正向脂砚斋所批:“补不完的是离恨天, 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 为惜其石而落, 其人不自惜, 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而细思‘绛珠’二字, 岂非血泪乎?”

在第三十四回的《帕题三绝》中, 曹雪芹用“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却为谁?”“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的伤感诗句暗示了黛玉的孤苦命运和还泪宿命, 蕴涵着绛珠仙子黛玉对神瑛侍者宝玉的纯洁爱情和无尽牵挂。

4 大观园中植物的象征含义

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因人设置、因景设置植物, 以不同植物象征人物的性格, 塑造环境, 烘托气氛。例如以大观园中主要的三个著名的院落为例来分析:怡红院是大观园内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院内外的植物配置从书上可知, 院外有碧桃花、蔷薇花等, 院内有海棠树, 有芭蕉、松树。因此怡红院总的色调是以红色为主的暖调子, 衬以绿色, 色彩鲜艳明快, 富丽清新, 很好地体现出怡红公子贾宝玉“富贵闲人”的性格特征。潇湘馆是《红楼梦》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院中最著名的就是竹子了, 潇湘馆以翠竹为主, 后院还有梨树和芭蕉, 色调是绿白的冷调子。这样的植物配置体现出林黛玉孤标傲世性格。竹如秀玉成实, 竿竿青欲滴, 个个绿生凉, 成为潇湘馆的标志, 也成为黛玉品格的象征。在这里, 馆的形象、人的形象、竹的形象融为一体。蘅芜苑是贾宝玉的表姐薛宝钗的住所。院中一株花木全无, 只有各色香草。香草虽不艳丽, 但有沁人心脾的芳香, 这种表面无华而暗香浮动的植物配置, 恰当地体现出封建淑女薛宝钗质朴无华而馨香远播的人格特点。秋爽斋以芭蕉、梧桐为主, 二者均宽枝大叶, 象征着探春豪爽、大气, 巾帼不让须眉的性格。栊翠庵中红梅冒雪而开, 傲霜斗雪, 是孤傲性格的象征, 也是妙玉性格的物化。

5 四时景物的象征含义

在《红楼梦》中, 作者运用了四时景物来暗示人物命运, 春天是启, 夏天是承, 秋天是转, 冬天是合。这一变化最明显体现在整个大观园景色的变化上:当贾府兴盛, 宝黛爱情萌芽时, 大观园里是“花光柳影, 鸟语溪声”, 一切沐浴在春光里。当贾府盛极将衰, 宝黛爱情成熟时, 正是闷热而令人烦躁的夏天;到贾府日渐衰败, 内囊空虚, 家族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宝黛爱情因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陷入困境时, 萧瑟的秋天已经来临, 大观园中的景象是“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其中的鹤影象征史湘云幼时父母双亡, 无依无靠, 新婚不久即与丈夫离散, 一生漂泊的坎坷经历;花魂象征林黛玉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为追求自由爱情泪尽而死,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悲剧命运。到了最后元妃夭亡, 贾府被抄, 贾宝玉悬崖撒手, 出家为僧时, 大观园中的景象是“落叶萧萧, 寒烟漠漠”, 暗示整个故事的全部悲剧行将结束。

《红楼梦》建构在一个象征的世界里:石头象征着神瑛侍者宝玉反对世俗雕琢, 坚持本原石性的性格;草木和修竹象征着绛珠仙草黛玉的不为世俗所蔽的纯洁品格;欺霜傲雪的梅花象征着妙玉孤标傲世的性格……大观园是众女儿们生活的乐园, 但最后封建势力扫荡了这片唯一的净土, “花光柳影, 鸟语溪声”变成了“落叶萧萧, 寒烟漠漠”,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个性与社会矛盾的悲剧, 更是人生有限, 天地无情的悲剧, 而作者运用象征的笔法使这一悲剧具有了亘古绵延的深刻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浅谈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16

一、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多为用景物衬托歌咏对象特征,为下文做铺垫。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样写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绿的呢,是麦田,和风吹起一轮轮绿波……黄绿主宰,无边无际坦荡如砥。”作者开篇成功勾勒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高原壮美景象,交代了白杨的生长环境。生长环境越辽阔、平坦,越能衬托白杨傲然挺立的形象,同时为写白杨的不平凡及白杨的象征意义做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作用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烘托人物心情。如《我的叔叔于勒》,当菲利浦全家认为于勒是个福星、富翁,满怀希望、充满愉悦地开始哲尔赛岛旅行时,这样描写大海:“海水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喜悦。而当希望破灭——船长发现于勒是个贫穷的老水手时则是:“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绿色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表现了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文章借助两次景物描写,形象深刻地反映人物因美好愿望破灭而产生的微妙心理变化。

2.渲染气氛。景物描写还可以渲染气氛,提供人物活动场所。节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作者运用景物描写为人物设置活动环境,极力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思想感情。课文开始这样写:“保尔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松林跟前,他在岔路口站了一会儿。在他的右面是阴森森的老监狱,它用高高的尖头木栅栏和松林隔开,而它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房子。”“从前的监狱”给人一种十分沉重的感觉,而“阴森森”给人一种冷寂压抑之感,这样的景物描写充分渲染了一种冷寂、萧条、沉重的气氛。但在这阴森冷清的气氛中又有虽处于萌芽状态却富有勃勃生机的景象,课文描写烈士公墓地“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坟墓,小小墓地周围种植了一圈苍翠的青松”及小镇尽头“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气息”,渲染了一种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氛围,这样两种氛围就表现了保尔对牺牲同志的沉痛悼念之情,又表现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情怀,同时也为下文抒情打下了基础。

3.衬托人物性格。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为例,靠窗病人为病友生动描述的景象:“一座公园,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著一群群野鸽,公园里孩子有的扔面包喂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情侣携手树下,公园里鲜花盛开……”而这一令人向往的景色却是靠窗病人靠想象编织的。这样就巧妙地衬托了靠窗病人善良无私、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4.深化主题,前后呼应。运用景物描写可以达到深化主题、使结构严谨的效果。如彭荆风的《络绎梨花》,开头写淡淡的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洁白的梨花花瓣,把作者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之中,结尾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想起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应,使主题得到升华,结构上收尾呼应。

上一篇:泛湖归出楼中?D月五言,泛湖归出楼中?D月五言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D月五言的下一篇:爱与责任师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