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景物课堂作文

2024-08-04

大自然的景物课堂作文(通用13篇)

大自然的景物课堂作文 篇1

紫红的晚霞中,晃起一波涟漪,最后一道昏暗而柔和的光芒,随风逝去。

寂静、幽暗的森林中,高大的树木矗立着,褐纹上遍布岁月的痕迹,晶莹露珠点缀着嫩绿的小草,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祥和。一线曙光自天边升起,一丝温暖霎时笼罩着大地,一缕缕阳光穿透扶疏的枝叶,洒在小径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灿烂而耀眼,使人不自觉地沉浸于其中。

一股清新的花香,随暖暖春风四处游,悠闲地散布芬芳;一抹柔和的.微笑,自夏雨中绽放,和着崛龋懒懒扬起;红褐的落叶,飞旋落下,漾出一丝哀⒌纳袂椋洁白的霜雪轻轻飘落,带来漫长却又值得的等待。自然中的万

物,莫不是循着这规矩,才带给我们如此瑰丽的今天。

晨曦才乍现,暗夜却又迅速地四散在空气中,无声地再次降临。然而日升日落中,宽广无边的天空,仍旧容纳万物,包容所有;一望无际的海洋,以它的辽阔、深沉,涵盖每一条河川、每一道溪流;浩瀚无垠的大地,即使有贫有富,依旧包含每一寸土地。

屹立不摇的大树,纵然承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依然倔强地竖立着;娇小柔弱的一株小草,在随风摇曳中,饱含强硬、坚韧的个性;微笑绽开的小花,愿以短暂生命,替世间的繁华,增添自然、不造作的美,在季节交替中,大自然不停注入新的泉源。

大自然彷若一扁轻舟,恣意悠游于世界,面对困难,我们都要勇敢的去承受,流经小河、大海,流经艰辛、苦难,仍然格守本分,持续开创出世界!

大自然的景物课堂作文 篇2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他也是第一个享誉全球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多以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猎人笔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著作,该书由25篇随笔组成,以农奴制度日益瓦解为历史背景,主要描写猎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该作品在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以及农奴的悲惨生活的同时,把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农民的风俗习惯、农民的善良淳朴呈现了出来。《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该书采用见闻录的形式,语言优美,体裁多样,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典范。其中作者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自然的美丽景色,列夫•托尔斯泰则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认为这是他最擅长的写作风格。朱红琼在《大自然在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两副面孔》一文中指出,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运用其擅长的风景描写将俄罗斯中部纯朴自然,宏伟中兼有诗意的旖旎风光描绘地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拟人、比喻、通感这几种描写手法来分析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一书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奥秘,揭示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的秘密。

一、拟人

拟人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把物或某种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它们具有人的特点。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形象化、生动化。在《猎人笔记》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目的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文中提到,屠格涅夫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事物具有人的特征,将死板的自然景物人化,使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得到了提升。”例如,在随笔《幽会》中作者这样写道:“有时四周一切忽然又都微微发青:鲜艳的色彩刹那间消失了……于是树林里悄悄地、狡猾地撒下细雨来,发出潇潇的声响。白桦树上的叶子虽然已经显著地苍白了些,但几乎还是全部绿色的。”他把林中的细雨描绘成淘气的孩子,悄悄地、狡猾地发出潇潇的声响。这段话把细雨描写成孩子般静静地,却时不时的发出点声音,使其获得人的属性,使读者倍感亲切,容易受到感染。拟人的描写手法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如,在《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有这样一段对自然的描写:“一刻钟过去,太阳落山,但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明净而清彻,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树林里越来越暗。树木融合成黑压压的大团块;蓝色的天空中羞怯地出现了最初的星星。鸟儿全部睡着了。只有红尾鸟和小啄木鸟还懒洋洋地发出口哨似的叫声……”屠格涅夫把森林描写得如画卷般令人神往,画卷中的主人公叶尔莫莱更是如鸟儿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该句中分别用“羞怯地”、“懒洋洋地”等形容词形容日落前的小星星和小鸟们,描述出了天刚刚变黑,星星渐渐在天空中闪亮,傍晚鸟儿慵懒中带有活泼地在树上叫着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枯燥无味,形象地描写出鸟儿的特点。

在上述几篇随笔中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挥洒得淋漓尽致,以景入情。作者借此来烘托这些农奴的勇敢、善良、可爱的人物形象并与那些依赖农奴制贵族官僚的懦弱、丑恶、可憎形成鲜明的对比,贵族官僚与大自然是无缘的,其中虽夹杂着作者的一些主观看法,但他把底层的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

二、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即用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该修辞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的形象由抽象变具体,由死板变生动,甚至可能使听觉视觉相互转化。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可以发现,比喻手法随处可见。例如,《白净草原》中,蓝天上的白云“好象许多岛屿,散布在无边的泛滥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凹地底下矗立着的几块很大的白石头在夜里看起来“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的”。在这里作者把太白星比喻成擎着走的蜡烛,把石头看作人在秘密开会。屠格涅夫把原本是相对静止的枯燥的蓝天中的白云比喻成周围充满清澈河流的岛屿,将太百星比喻成在移动着的蜡烛,这使两者都增添了一层活泼的气息和诗意的美。又如,我们以《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以对云彩的描写为例:“……在明澄澄的天空中,微微地漂浮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像春天的最后的雪那么发乳白色,像卸下的风帆那么扁平而细长。它们像棉花一般蓬松而轻柔的花边,慢慢地、但又显著地在每一瞬间发生变化:这些云正在融化,它们没有落下阴影来。”这段话把云彩比喻成“雪”、“风帆”、“棉花”,屠格涅夫一般把本体比作现实存在的事物,十分准确地描写了云彩在瞬间发生的变化,在多个物体中衬托出云彩的纯洁、美好,而且喻体更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容易理解。在《里郭甫》中,把池塘在太阳底下泛出的光芒形容象钢铁一般。屠格涅夫细心观察自然,把乡间的美好细致地表达出来,读者们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来领略这自然风光的特殊情韵。在猎人眼里,美丽的大自然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感受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即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相互转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在《白净草原》中作者这样写道:“突然,远处传来一声冗长的、嘹亮的,象呻吟一般的声音。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夜声,声音往往发生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升起来,停留在空中,慢慢地散布开去,终于仿佛静息了。倾听起来,好象一点声音也没有,然而还是响着。似乎有人在天边延续不断地叫喊,而另一个仿佛在树林里用尖细利耳的笑声来回答他,接着,一阵微弱的吐丝声在河面上掠过。”这段文字从敏感的听觉过渡到视觉、知觉,随之三者融合在一起。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把草原之夜渲染得更加恐怖、神秘,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在深夜里农家孩子围坐在簧火旁一起听着各式各样的鬼怪故事。两只狗的狂吠声使得孩子们害怕不已、惶恐不安,只有面孔苍白的巴夫路霞,策马跟着狗奔去。在这样的白净草原的夜景下烘托出他的敏锐、从容镇定、勇敢和坚强的性格。再如,在《树林和草原》中有这样一段自然描写:“麦穗轻轻地打你的脸,矢车菊绊住你的脚,四周有鸽鹑叫着,马儿跑着懒洋洋的大步子。树林到了。阴暗而寂静。体态匀称的白杨树高高地在你上面簌袄作响;白桦树的下垂的长枝微微颤动,一裸强大的根树象战士一般站在一裸优稚的菩提树旁边。……知更鸟的金嗓子欢愉地发出天真烂漫的絮絮叨叨声,这声音同铃兰的香气很调和。”这段话的第一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整体的视觉景象,第二句则将关注点从整体景象上转移到具体的簌簌作响的声音上来,这是由视觉转向了听觉,而在最后一句中,将鸟叫声与铃兰香相融合,既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又调动了读者的嗅觉,使读者沉浸在整幅画面的灵动之中。这段文字把视觉、听觉、嗅觉紧紧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感官的结合,使这些景象描写地更立体、更生动。

著名法国作家都德说“我读《猎人笔记》感到深深地陶醉……一个庸才只凭着一双眼睛来描写,而且满足于画面。可屠格涅夫还有的是嗅觉和耳朵。他所有的感觉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与其它感觉相沟通,他能感受到树木芬芳,流水潺潺,天空晴朗;他不计得失地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他这音乐般和谐的感情。”由此可见,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灵活地将抽象事物具体地传递给读者,增强了文采,使得文字具有了画面感。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感官中体验景物的色、香、味、光、声,去描写大自然及具体的事物和细节。屠格涅夫借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景物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感觉如同身临其境般自在安逸,也侧面烘托出自然景物的和谐、静谧,感受到大自然所具有的无限生命力,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其实也融进了作者对农奴的赞美,对不人道的农奴制社会的批判。

结语

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对农奴的描写无外乎是不知反抗,逆来顺受,凄惨受辱,世世代代都无法摆脱农奴的命运。作家们对下层贫苦的人们虽满怀同情,但是却无法表现出农奴生活真实的画面。因为这些作家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之中,无法切身体会或是无法将自己的眼界放置于农奴身边。在《猎人笔记》中则不然,屠格涅夫以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不少令人喜爱的农奴形象。对一帧帧秀丽的风景画的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农民进行赞美。这些农民年复一年地处于大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能感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他们热爱大自然,久而久之,大自然也将他们塑造成了简单朴实,坚强有力,深沉宽厚的形象。作者借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把这些农民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屠格涅夫的创作没有充溢着激越的情绪,没有对腐朽的农奴制做当面抨击,但这些文字时刻地让读者感到农奴制的腐朽,对农民的伤害。这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猎人笔记》一书是以大自然的美景来衬托农民的的淳朴善良,以此手法来抨击批判农奴制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屠格涅夫笔下的自然是浑天而成的,是富有诗意的。本文通过运用拟人、比喻、通感这三种修辞手法来揭示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人们。

关键词:猎人笔记,自然景物,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蓝泰凯.略论《白净草原》的艺术风格[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第25页.

[2]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1.第119-121页.

[3]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屠格涅夫,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94-104页.

[5]屠格涅夫.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6页.

[6]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416页.

[7]屠格涅夫.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16页.

[8]屠格涅夫.幽会.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281页.

自然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 篇3

【关键词】自然景物描写  艺术手法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5-01

自然景物描写即描写自然环境的风景,包括四季风景、山水花木风景,乡村城市风光等。作品中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就是艺术手法。恰当的艺术手法是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可以使景色描写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然景物描写所能够使用的艺术手法种类丰富,异彩纷呈。下面介绍几种初中语文课文中常见到的:

一、简笔勾勒。景色描写中的简笔勾勒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景色的基本特征或全貌,不着华丽修饰,不加过多渲染。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上景色的描绘仅仅十二个字,便展示出了小石潭周围幽静精致的全貌:青翠的藤蔓和树木,均匀地围绕小石潭,柳条随风飘动,缠绕覆盖。此文中使用此手法的还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寥寥几字写出了通向小石潭水流的形状、远近、地理状况。

“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这便是简笔勾勒的效果,正如鲁迅所说: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赏析这样的景色描写时可以抓住此特点来分析鉴赏。

二、工笔细描。景色描写中的工笔细描,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致入微的笔法描摹景物,使所写景物纤毫毕现,如在眼前。例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选自《满井游记》)这是初春水光的特写镜头,作者袁宏道观察入微,不仅细腻地描绘出春波一层一层的如同鱼鳞的样子,还抓住了波光闪动的那一瞬间,勾魂摄魄地凸显出水色的“冷”、“亮”、“快”的特点。赏析工笔细描时,抓住一个“细”字,体会出其“浓墨重彩,着意刻画, 入微地再现景物特征,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的效果。

三、修辞。修辞可以增强语句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形象、生动、鲜明、有气势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顶真、夸张、对偶等都属于修辞。例如: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是对偶的修辞,生动地描写出了琅琊山春夏景色的不同。赏析景色描写的修辞,要辨析出是何种修辞,抓住使用这种修辞的效果,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谈自己的感受。

四、动静结合。景色描写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是动,“静影沉璧”是静,静谧的月光随着水波动荡闪耀,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动静结合把月色的美写到了极致。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是把静止的连山比喻成了奔跑的铁兽,化静为动,暗示了船行速度之快。杜甫《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动态写静态,泰山的高大巍峨跃然纸上。

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景色描写中的“实”一般指作者描绘出的客观存在的实景、实境,“虚”则是作者借助想象联想所描写出的景物。赏析这样的景物描写时,可以注意抓住“虚”与“实”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来分析体会。例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水汽从湖中升起形成雨,是实写,以太的翅膀是想象的,属于虚写,虚实相生,写出了雨滋润万物的特点,并给雨浸染上浪漫的气息。

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例如《芦花荡》中,大菱受伤后,作者写道:“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衬托出了老英雄自责、沮丧、自尊受伤的情感;老英雄智惩鬼子时,作者描写了老英雄眼中的苇塘:“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表现出了老英雄为大菱报了仇、智惩鬼子后的轻松心情。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清·王夫之),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清·黄图泌),景物描写更有感染力了。

七、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选自《醉翁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选自《小石潭记》)作者移步换景,几个动词使我们在移动变换中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赏析移步换景的时候,要注意作者观察点的变换,体会作者围绕不同立足点所精心展示出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八、渲染,烘托。语文课文中许多描写对景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创造气氛和加强感染力,把人带入到某种意境、心情、氛围当中。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写山路漫歌的时候,不惜笔墨细细描绘山野风光,“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作者先为“赶马女孩的歌唱”渲染出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歌声情韵自然也是动人的。赏析渲染和烘托的手法时,要注意体会其极力渲染的氛围。

九、意象。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比如月亮,它已经不仅仅代表着月亮本身,而是“思念”、“凄美”、“静谧”、“清幽”等的化身;竹,也不仅指一种植物,而是“文雅”、“气节”的代表;影,不仅是指阳光照射人或者物体的暗像,还有了“寂寞”“追随"“浪漫”的象征。丰子恺在《竹影》里写道:“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孩子们用木炭描竹影这种随意涂鸦出的效果,在月、影、竹的意象中营造出一种清雅的氛围,童趣中生出了文雅。春、花、秋、叶、月、夜、竹、菊……许多事物几千年来经过创造主体的情感加工,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了一些主观情思的化身,作者选用它们的时候,也就把这些主观情思加入到了描写中。赏析这些带有意象的景物描写时,要注意赏析出意象赋予此描写的特殊氛围与主观情感。

自然景色描写在语文课文中常常见到,把握这些教学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解析、欣赏其特色,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表达、理解、鉴赏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袁宏道《满井游记》

[2]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欧阳修《醉翁亭记》

[3]胡运生《古代诗歌表现技巧的综合运用》(《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4]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鲁迅《社戏》

[5]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纪伯伦《组歌》

大自然景物作文 篇4

漂亮的春姑娘姗姗而来,她轻轻描绘了几笔,就给灵湖披上了一件七彩衣,桃花绽开她那粉红的笑脸,向春姑娘问好。柳树摇动着绿色的长辫子。

夏天像个彪形大汉跑来了,还不停地叫着:“我来迟了,我来迟!”但这改变不了灵湖的美丽,柳树显得更绿了,草地上的野花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大自然景物作文 篇5

乘着轮船,我们来到了期盼已久的百鸟园。刚跨入了百鸟园的大门,就听到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你听,他们一定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跟随着人群,我们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有楚楚动人的孔雀,有红绿相间的鹦鹉,有又高又大的驼鸟,有可爱的黑天鹅……百鸟园真不愧是百鸟园啊!

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听到有人喊“时间到了,快去看鸟的表演啦!”我们兴奋地来到鸟技表演区,迫不及待地找个座位坐下来。不一会儿,鸟技表演区内已是人山人海。表演马上就开始了,只见训鸟员开始播放动感十足的音乐,小鸟一听到音乐,迅速地舞动起来,真像一个快乐的舞蹈演员。观众席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鸟技表演区顿时沸腾了。接着,训鸟员又让小鸟扮演环保小卫士,你看,小鸟用它那尖尖的小嘴叼起易拉罐往垃圾桶里放呢?

观众席上又响起了持续不断的掌声,看了环保小卫士的表演之后,心想:连鸟都懂得要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比鸟做得更好才对呀。最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那就是小鸟在一根钢丝上骑单车,你瞧,训鸟员小心翼翼地在钢丝上放了一辆小自行车,刚放好,小鸟便飞了上去,开始自如地踩起来,小鸟就这样慢慢地往前移动。我看得目瞪口呆,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小鸟真是太厉害了!观众席上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大自然景物作文200字 篇6

威海的山真高啊,高的似乎到了天边,人要是爬山去,爬到半山腰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了;威海的山真秀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它不像泰山那样壮观,不像香山那样美丽,它有它独特的美;威海的山真峭啊,一座座危峰兀立,往上爬的时候,就好像觉得自己快要是掉下来了。

威海的海真猛啊,它不像西湖那样平静,它波涛汹涌,很壮观;威海的海真美啊,它不像大海那样壮观,它很柔弱,就好像在翻滚一样。

大自然的景物课堂作文 篇7

对于可爱的自然, 我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 憨态可掬、习性各异的飞禽走兽, 风光秀丽、四季各异的山川河流都可以在我们笔下流淌成感人的文字。一次户外的旅行或野营, 一次对植物的仔细观察, 一次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 都能凝聚成我们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要想写好描摹自然景物类文章, 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目的明确, 有的放矢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 皆是情语。”自然景物一经摄入笔端, 加以形象逼真地描绘, 就必然传递出某种趣味与精神, 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写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再者, 我们写作此类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描写自然景物或叙写自己的游玩经历, 更多的落脚点是抒情, 是“以我眼看世界”的情感体验;是从一次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的某种心理美感、人生的哲理;或者引发对人生的某种思考, 并把这种感受或思考的“妙处”形之于笔端“与君说”。因此所有的这类描写和叙述都一定要为抒情服务, 为抒情提供最好的空间和条件。在具体写作中, 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用心灵去感受自然景物, 用适合的内容安排结构、组织语言, 或融情于景, 或借景抒情, 或寓情于景, 最终使自然景物和我们的主观情感达到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最高艺术境界。比如同样是要描写秋天的落叶, 如果要表现韶华已逝的感伤, 则可以写枝叶从枝头凋落, 在秋风中起舞, 感叹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如果要表现奉献, 则可以写树叶从嫩叶、绿叶最终变成飘落枝头的黄叶, 为大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最终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回报大地的养育之恩。如朱自清的《春》中对花的描写, 既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 又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咋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 倾注在字里行间, 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情感的倾注, 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了, 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画面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抓住特征, 言之有物

在描写景物时, 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多角度观察, 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 把它逼真地写出来。写时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注意自然景物的地理特点。同样是山, 桂林的神奇, 江南的清秀。同样是雪, 北方的晶莹如霜, 南方的柔和滋润。二是要抓住季节的特点和变化。有些景物在特定的季节里才显示出它的特点。如, 济南冬景秀, 香山秋色美, 海滨夏夜好。甚至一个季节也有区别, 早春寒意料峭, 仲春万紫千红, 暮春花谢叶密, 要在景物描写中, 让人们体味出季节的特征来。三是要注意写出时间变化的特点。晨昏, 夕照, 午日, 夜色, 光影的变幻, 会给景色涂抹上不同的色彩, 天未必都是蓝的, 山未必都是青的, 水未必都是绿的。四是要注意写出气候变化的特点, 风霜雨雪都会让景物显现出不同的形态、色状。

三、手法多样, 形式不拘

一篇好的写景文章追求的是舒卷自如、具有“自然之节奏”的行文结构, 并在多种手法的运用中充满灵动的色彩。具体的写作方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结构精妙, 井然有序。

文章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的条理性, 一个是篇章组织的技巧。前者指把应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和顺序划出层次, 并且有秩序地加以排列和组合;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各层次段落间的衔接、过渡与照应等技巧上。在具体写作中应根据表达需要既把握整体, 又兼顾局部, 精心布局, 合理安排结构。这样才会把景色描绘得有条不紊, 层次分明, 脉络清晰, 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如朱自清的《春》, 先总写春天, 继而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 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联结自然、紧凑, 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 从而开拓意境, 揭示主旨。最后又总写, 以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文章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

2.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从我们走进一个景观开始, 眼前的所见一定庞杂繁多, 但没有必要把眼前的一切全记下来。这就要求我们会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 就是对能体现特征 (独特性) 的或对表现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详写, 其他的则一笔带过, 或者干脆省略不写。如写华山要突出其险峻, 写黄山要突出其奇秀, 写张家界天子山风光则要突出其神奇与变化多姿, 写人民大会堂要突出其宏伟等。怎样详写重点景物呢?我们应该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 把景物描摹得美不胜收。这样, 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疏密有致。

3. 开放五官, “多觉”描写。

烹调讲究“色、香、味”, 让人看到色彩的美丽, 闻到气味的芳香, 品尝到味道的鲜美, 给人“多觉”的享受。作文如果能恰到好处的采用“多觉”描写, 让人读你的文章能从中目睹其情景, 耳闻其声音, 鼻嗅其气味, 口尝其滋味, 身触其物, 这无疑能为文增添魅力。“‘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的《春》) 我们仿佛触到了春风的“抚摸”, 嗅到了“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听到了鸟声的“清脆”与“宛转”, 笛声的“嘹亮”。……仿佛自己已置身于清丽明朗的春天之中了, 这就是“多觉”描写的魅力。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描写是基于作者对生活的全方位的投入与感知的产物;在具体写作中应以文章内容的需要为前提, 千万不可为“多觉”而“多觉”,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写“四觉”或“三觉”, 甚至“两觉”。

4. 动静相映, 相得益彰。

写景时, 除了描绘出景物的形、色、声、光、味等特征外, 还要把景物的动态、静态方面的特色刻画出来。只有动静结合才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的景物中, 例如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禽兽鱼虫等等, 必须有静有动, 即使是同一事物, 但由于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是变化无穷的。因此, 只有按照一定顺序, 将静观和动观结合起来写, 笔下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 读者才能收到如临其境之感。

5. 虚实结合, 亦真亦幻。

“虚写”指在写作中把所要展示的旨意、境遇等蕴含在间接的描绘或叙说之中, 它的最大特点是想象性, 要展示的内容是间接的。“实写”, 又叫做明写, 指在写作中创造具有可观可感的直觉形象、场景, 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所谓虚实相生, 即指写作者在积极的感觉与联想的基础上, 既写实景, 又写虚景, 借虚衬实, 以实托虚, 虚实相映成趣, 亦真亦幻, 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 从而“造福”全篇。

例一: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老舍《济南的春天》)

例二: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

上面两段中作者或由白色草色相间的美景, 联想到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或由春花的色之艳、味之甜, 联想到秋实的量之丰。眼内是实, 心中是虚, 实虚结合 (由冬到春或由花而实的由此及彼的延伸) , 开拓出了诱人的雪后胜景或丰收宏图, 从而反衬了冬的魅力或春的生机。

6. 词藻鲜活, 语句生动。

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 最深厚的感情, 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 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其语言必须具有隽永的意境美, 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那么, 作文语言如何有超凡脱俗的美呢?我认为以下四点很关键: (1) 用雅词, 鲜活传神。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 尽量选用新鲜活泼、准确洗炼的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其中, “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 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2) 要造佳句, 灵活多变。现代汉语句式丰富多彩;短句明快有力, 长句缜密细致;整句对称和谐, 散句灵活自然。活用句式能使文章语言丰富多样, 增强感染力。 (3) 巧用修辞, 激活思维。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景物描写, 往往离不开修辞。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将景物的形状描写得美不胜收、熠熠生辉;也可以用气势宏伟的排比句, 将景物的美丽状写得栩栩如生、具体可感;还可以用拟人句, 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 (4) 巧引名句, 增色添香。名句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写作中如果能善引妙摘名言名句, 抢占语言艺术的制高点, 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 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 可使文章增色, 语言添彩。一篇题为《漓江游》的文章便用这种方法让文字变得美不胜收:“人说漓江之奇, 奇在山光水色相映生辉。那两岸美丽的山峰倒影于恬静的江面, 远远地望着荡过的游船渔舟, 柔澜微起, 倒影依依, 不仅使人想起清人袁枚的诗句:‘江到兴安水最清, 簇簇青山水中生。分明看到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船只过处, 搅动水中黄布飘飘柔柔, 令人心醉神怡。”

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00字 篇8

秋,悄悄的来了;风,轻轻地走过;叶,徐徐地落下;秋姑娘提着她那装着五彩颜色的篮子,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你瞧,苹果树上的苹果娃娃“笑”红了脸,稻田里的稻穗哥哥“披”上了金灿灿的外套;石榴树上的石榴弟弟“咧”开了嘴,“笑得是那么甜……秋天,是多么的可爱!

秋天的树叶颜色更是五彩缤纷,形态万千。你看,路边的枫叶火红火红的,有着五六片美丽的叶瓣,好像一只可爱的小手,又好像是一个精致的皇冠一样。再仔细看那红枫,红的好像火,显示出火红的、充满朝气的生命力。我低头轻轻地一闻,红枫似乎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泥土清香,那是家的味道。秋天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凄凉的,可红枫却热情似火,如同精灵般使人欢快起来。我轻轻地捡起几片红枫落叶,映入眼帘却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淡淡地向我一笑,我骤然被他的“笑容”吸引住了。我忍不住将枫叶小心地夹进书里,作为秋天的纪念。

我喜欢这美丽的秋天,更喜爱红似火的枫叶!

自然景物作文 篇9

雨丝如梦如幻,飘飘洒洒,稀稀疏疏地时有时无,仿佛清晨薄衫的秋气。雨落无声,渐渐将苍白的大地染上浅浅的眉黛。长街静默,延续着秋忧郁的性情;风情脉脉,不无企盼地向怀人敞开凄清的愁思。不论悲喜,不带炎寒,只那一股凉意吹去,淡淡地摩挲着肌肤,仿佛微微的雨丝落在心间,为激烈的热血降温。碧水扬波,层林微低。风未止,雨未尽,衣未温,思绪的温度与云的暗色相随。于是惆怅,叹流年如梦,去日苦多。而今朝之思混混沌沌,无头无绪,无有尽期,飘然如潇潇秋雨,轻盈灵动,辗转缠绵,似有还无,落在幽空,和清风共醉。

自然景物作文 篇10

凌晨四时,辽阔的草原上一片漆黑,黎明前的黑暗还在继续。这时的辽阔的草原非常安静,到处都是静悄悄的。黑色的夜空上挂着几颗小星星,四周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

我们焦急而又安静地站在小山坡上等待日出。东方的天边渐渐地露出了鱼肚白,星星渐渐变淡了。过了一会儿,夜幕彻底被拉开了。温柔的红光从草天相接处透了出来,周边的云朵姐姐们都换上了件件桔红色的衣服。时间渐渐溜走了,霞光在渐渐扩大了。但是太阳迟迟没有出现,我想也许是云层太厚、也许是太阳害羞了不敢出来。

正在我失望地打算离开之时,忽然听到了一阵欢呼声。我赶紧回头一看,哇,火红火红的太阳正在慢慢地露出它的小脸。它的小脸红得像个大柿子,又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一下子伸出头来,只敢一点点往外露。终于,整个太阳都升起来了,阳光从柔和变得越来越刺眼。

描写自然景物作文 篇11

再往上走一会儿就到半山腰了,半山腰设有一个可共游人休息的小亭子,小亭子的柱子是朱砂色的,亭亭顶整体为灰色的,亭角飞罗横列,棱角分明,亭子的周围云雾环绕,朦朦胧胧,就像仙宫一样。画面静止,美轮美奂,琼楼玉宇。

山路一转,就可以看见一座著名的寺庙“巴岳寺”。气势磅礴的寺门显出它的宏伟瑰丽,寺墙呈赤黄色,包裹着整个寺庙。寺内有九大宫殿,宫殿内金碧辉煌,寂静无声。寺庙里各种佛家名人的雕像惟妙惟肖,令人赞叹。更为惊人的当属“九龙戏珠”了。九只沉香木雕刻的龙以假乱真,给人一种随时要冲出来,飞升天际的感觉。寺庙背靠着山峰森林,就像世外桃源般。

大自然的景物课堂作文 篇12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黄山一定很壮观、美丽吧!

我在黄山的半山腰上看见了松树,那松树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它在严酷的环境中向阳生长,树叶一面茂盛,一面稀少。我凝视着他,觉得他犹如屹立在山间的一位巨人。

我还在黄山顶上看见了云海,白茫茫的一片,不停地变着: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白马,它在山顶飞奔着;一会儿又出现了一只小白兔,在半山腰津津有味地吃着胡萝卜。

黄山不仅奇松、云海美,那些巨石也很美。有的像一只小狗,有的像一朵云,有的像一只鸡,还有的像一只小猴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颗“大桃子”。我第一眼看见还以为是一颗真正的桃子呢!她上面尖尖的,越往下越宽,形成一个圆弧形。如果在上涂上粉红色的颜色就更像一个美味可口的水蜜桃了。还有许多奇石也非常有趣:“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狗子观海”、“狮子抢球”……犹如神来之笔。

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散文 篇13

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散文怎么写?景物描写可是反映自己心情的重要写作方法哦!

冬日的雨

冬日的雨,下得清亮,下得缠绵,像一张蚕丝网罩住了雾霭沉沉的天空,飞鸟留下悲伤的乐符。

站在屋檐下看雨淅沥沥地下,雨水打湿了双脚,脚趾头冰凉,不停地哈气跺脚,等待雨停。

电线杆上的麻雀不停地抖动湿透的羽毛,灰色的瞳孔倒映灰蒙蒙的天空。形状不一的屋顶上有鸽群飞过,不停地转圈,像某种古老的图腾。

地面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洼,汽车飞驰而过,溅起漫天的水花。放学的孩童,穿着雨鞋,撑着小花伞,欢快地踩着水回家。

冬日的雨,下得安静,像桥下的流水,潺湲至远方。

雨在田野里欢悦,潺潺的溪水漫过枯黄的草叶,牧童牵着牛在小屋棚里躲雨,荒芜的田野只剩一行行干枯的稻茬。

雨在群山里挥洒,谷底的小河漫过砂砾岩,青山飘起白雾,树木清新苍翠,裸露的黄土被雨水冲成稀泥,山鸟依旧在枝头跳跃。

雨在村庄里撒欢,笔直的柿子树梢依旧挂着红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树下的小池塘漾起了一圈圈微波,篱笆里的青菜舒展身姿。

夜雨像飘忽不定的风,洒满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通常是半夜醒来,雨打窗台,飘飘洒洒地落在原野里,像午夜的收音机“沙沙”作响。

天一亮,雨便停了,檐角的滴水声清澈透明,像更漏,一滴滴滴在心上,时光瞬间老去。雨又开始下,像走走停停的徒步钟表,又像一个又哭又闹的孩童,疲惫后沉沉睡去。

冬日的雨,像一首绵长的老歌,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清香。等你老去,坐在屋檐下,朦朦胧胧地看着倾泻而下的雨,回忆起儿时在雨中垂钓的时光,温暖,美好,回忆带着清新的雨水的味道。

冬日的雨,像一本写满悲伤结局的书,在漫长的午后被一页页地翻阅。等你经历书中的悲欢离合,你才会明白,雨的冰凉刺骨,生活的艰辛困苦。

冬日的雨,像一汪倒映明月的清泉,在漫长的夜里被微风吹起波澜,又像一颗熟透的梨,在寒风中掉落枝头。

冬日的雨,只是一个人疯跑的大街,被浇透的衣衫贴在身上,头发能挤出水来,站在屋檐下,邂逅同样狼狈的他。也许,一把伞能拯救苍凉的心,可我只希望用一颗苍凉的心去试图温暖这场冰冷的世界。

我期待着雨,又害怕下雨。下雨天让人变得安静,让人变得忧伤,让人变得绝望,也许一场寒冷的雨能够浇灭你心中所有的希望与幻想。

冬雨里有很多回忆,也有很多遗憾,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会爱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永远不会选择你。

无论生命如何残酷,我依旧在雨中走过一座座桥,就算走过一座桥我就会忘记一个人。

静默的天空

离雁过尽,苍穹静默。

黄叶飘落,寒蝉低鸣。

静默的天空,用辽阔书写幽怀若谷的胸襟;用雨雪纷飞冷暖的四季交替;用风霜翻开温情而凉薄的一生。

阴,厚厚的雾霾笼罩天空,像化不开的的浓愁,前路茫茫。来不及兑现的承诺,在云层里堆积,沉甸甸的心事在空中漂浮,愁云惨淡,树木静立,风也忘记了前进的脚步。

晴,春日明媚,白花争妍;夏日猛烈,花木茂盛;秋阳高远,暮色苍穹;冬阳温暖,淡若薄纱。阳光透过白云洒下温暖,花儿开放,鸟儿吟唱,无垠的天空依旧辽阔。

雨,春雨菲菲,滋润万物;夏雨磅礴,树木葱郁;秋水澹澹,焜黄华叶;冬雨寒凉,原野荒芜。乌云给天空染上忧郁的色彩,风为之驻足,云泪如雨下。

雪,在消失之前,送你一段凄美的舞蹈,跳着,旋转,飞舞,落地后化为泪水,诉说着这契阔又蜉蝣般的生离死别。

阴晴雨雪的气候,在天空中演绎着人世的悲欢离合,而天空,只是静静地看着,微笑着,无论风起云涌,无论乌云散尽。

静默的天空,用宽阔的肩膀,托起希望,冉冉升起的旭日光辉熠熠;用无言的爱,书写幸福,雨后的彩虹色彩斑斓;用宽阔的胸膛,拥抱在电闪雷鸣中迷失的归雁。

落光树叶的枝丫在天空中划满伤痕,一如既往的蓝,蓝得忧伤,蓝得透明,像寂静的湖面,倒影四季的交替与草木的盛衰。

安静的电线杆在路边站立,小鸟在电线上谱写挽歌,用以纪念蓝天白云亘古不变的守候。

风筝借着清风自由飞翔,在蓝天里徜徉,像一颗渴慕自由的灵魂在天空宽阔的怀抱里获得自由。

台风席卷大地,暴风雨肆虐,静默的天空在云层后默默地等候,像慈爱的母亲在村口等待浪子的回头,直到风停雨歇,晴空万里。

苍茫的天空,一望无际,一颗迷失的心在沉沦。静默的天空在日落月升星闪烁的光亮中,点燃你内心的迷茫。无论夜有多么黑,曙光会出现在黎明破晓时。

夜色迷人的星空,像一个沉默的老者,岁月弹指而过,留下沉甸甸的阅历与智慧,无论是梨涡浅笑的年少,亦或是潸然泪下老年,一切都心如止水。静,需要修行。默,需要智慧。

阳光倾泻的午后,风熟睡,树直立。站在窗帘后面仰望那有棱有角的四角天空,囚禁的灵魂在不安地游荡。

清澈的池塘,泛起波纹,白云在水底飞速地移动,天空是不变的,无论你陪伴还是离开,无论你欢喜还是悲伤,它都在原地,一回头,你就看得见。

静默的天空像一株开在深谷里的兰草,花开花谢,草荣草枯,时光悠悠而过,没有言语,没有蜂蝶。

我希望拥有天空博大的胸怀,不言不语的宽容与忍耐,即便你不回头,我依然在你的身后,默默地陪你哭,陪你笑,一直到永远。

那一山烟草

每次回家照例会腾出点时间走一趟山。

沿着足能容纳两辆汽车擦身而过的水泥马路蜿蜒而行,我是不会骑着车子去的,那样会错失许多风景,也不能使身心融化其中。

因为是清早的时光,山道上有了散步的人影,了了几人,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想来似我这般年纪的年轻人可能还抱着昨晚的睡梦不肯醒来呢。

走在他们身边,我仿佛感染了一些怀旧的因子,好像看见落日的余晖在斑驳的土墙上缓缓爬移。

我想是时候离开这条平整干硬的公路了,它虽好走,却偏离心的方向。

我的双脚渴望踩出落叶沙沙的声音,我的鼻翼希望闻出草木清灵的气息;我的眼睛期盼一袭花影扑面而来,我的耳朵期待一群林鸟奏响歌谣;我的唇齿渴求邂逅一滴叶尖的晨露…

空山寂寂何处有鸟鸣?连浅尝入口的露汁也带着苦涩的味道。

谁在伤心的饮泣?是这一座山,这一块岩石?还是那一棵树,那一株花萼?让心再安静一点,我已听出是一沟流泉的哽咽,它带着颤抖的哭腔向我娓娓地诉说着一段伤心的往事。

十几年前,这方天地是如此的热闹美丽。

春天一来漫山遍野的鲜花,只要一阵风吹过远在山脚下的人们都能闻到沁人心田的芳香;夏天一到蓊蓊郁郁的林木,只要风吹得猛一点,就能看见林海如潮的浪波;秋天刚来,落叶就迫不及待的纷纷地坠落,留下诱人的果实迎接松鼠,飞鸟们大快朵颐;冬天是喜欢迟到的,也是最赖着不走的,空荡荡的山林,也只有那一深一浅的樵声在回响,好像在呼唤春梦的归来。

半山腰上喜欢生长着针叶松与杉。

松树是顽强不屈的,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它把根深扎在坚硬的黄土层下,也不惧怕岩石的压迫,见缝便钻,有些一人才能合抱的松树竟能把岩石撑开两半,裸露出手臂般粗壮苍劲的根须。

松树的躯干被一层疙瘩似的表皮包裹着,摸上去硬梆梆的,有点硌手。

它破损的皮肤会流出一种黏稠汁液,拿鼻子一嗅有淡淡的.清香,风干后名叫松香,味道更加浓厚。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还用松明制作天灯(孔明灯),它们剧烈燃烧发出的滚滚浓烟拖着箩筐般大小的白纸躯体冉冉升空,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怀。

松树果真是位热情如火的汉子啊!松树的叶子象针一样,一簇簇向外伸长着,每一根都剑拔弩张好象随时都准备冲锋陷阵一般,每一条都锐利有力好像抱着的坚定信念。

杉树是安静漠然的,是冷若冰霜的佳人。

它的根须扎得不深刚刚好能支撑起娉婷的身姿。

它喜欢长在湿润的地方,也许那里能凌波照影,或许也是顾影自怜。

笔直的身躯没有盘根错节的枝干,只有那委婉的想要抓取一片月色的纤细枝条。

如小剑一般的叶片试图在告诫路人“此花虽好可有刺哦”。

远远望去杉树笼罩在雾色婀娜中,一片惹人遐思的姿态,恍若梦中的伊人:若有所喜、忽有所失。

或耳边的一声叹息,一段私语,别有一种冷寂的妩媚。

看,伟岸的松树正努力着把强壮的枝叶伸展过去,多么像强而有力的臂膀啊!那么试问娇羞的杉树该会采取哪种态度呢?这是一个秘密哟。

此刻再也难见冷杉热松的身影了,偌大的山只有一颗颗笔直,脆弱的人工桉树在无力的迎风招展。

桉树真是一种悲剧的存在啊,为了人们的愿望,竭力使自己长得飞快,何曾咀嚼体会过细水长流的真与美。

如果连为鸟儿筑巢的枝干也没有,真是枉为树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该恨谁呢?也许逃离这片无爱的森林才是出路,可这里是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啊!曾经的曾经,我也是这么对自己说的,我的家乡再也不是我记忆里的家乡了。

脚下已经无路可走但我还是继续往上爬,我希望找到那处记忆深处的地方:那一山烟草。

湿滑的苔路不知让我摔了几跤,密集的荆刺划破了我的手臂,泚出红色的血迹。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群少年的幻影,幻影真是神奇的东西,它摸不着,触不到,是无形的东西,它存在于脑海或是心里我也弄不清楚。

那些幻影少年中有我也有她。

逢着山上野果成熟的时候,小小少年一大早就成群结队的上山了。

有一种野果,我们土话叫“柠哩”。

一首俚语这样说道:七月七,柠哩红一滴;八月半,柠哩乌一半。

九月九,柠哩甜过酒。

我记得她就像一只白色的蝴蝶穿梭在灌木青青中,一会出一会进,有时半天看不见人突然又在绿树旁边露出一袭衣角。

我看见她因为吃了许多柠哩被染成紫红色的唇齿在阳光下闪出甜美的光彩,柠哩的味道就像蜂蜜流进清泉中一样。

依稀还能听到与她一起攀摘一株硕果累累的柠哩树时候的笑语连珠,大伙比赛谁摘得快,一会功夫篮子就变得沉甸甸了,停下手来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声。

那时的我与她都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直到懂事以后才明白…

过了那块思念疯长的地方,有一处果园,现在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了。

现在我站着的地方先前是一座茅草屋,不过十多年过去了,此时连一点存在的痕迹都找不出来了,完全遗忘在一片碧绿的野山蕉下。

山蕉真是忘情的东西,曾经小心翼翼侍候在屋子后面,说不出的乖巧,这会就霸占了所有没有一点的迁就。

曾经山屋的主人是一位老翁,面貌我已经很模糊了,唯一能记住,就是他跟我们叫的故事。

我第一次跑进茅草屋是因为上山砍柴遭遇雷阵雨,我们就急匆匆跑到山上唯一的庇护所里。

他在照料果园之余还养了几箱蜜蜂,我们帮他把蜂箱搬进茅草房,有些人就挤坐在樟木打造的简易床沿上,还有人坐在枫树锯成的圆木凳上。

我听见雨点打在屋顶茅草上闷闷的响音,像极了那时的心跳声。

在这小小的茅草屋里,我当着面前飞舞的蜜蜂吃过老人刚从蜂巢上取下的蜜汁,也听过老人讲的山精鬼怪的故事。

我问他一个人住在深山密林里怕不怕?他说不怕,就怕人来呢!我那时候不明白他为什么怕人来。

现在我是彻底的知道了,人一来什么都没了…

再往上一点就是山顶了,太阳还没出来这里的雾气显得很大。

上一篇:食堂调查下一篇:小学英语月考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