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教学设计

2024-07-15

李清照教学设计(精选8篇)

李清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情感。

3、鉴赏词的关键词语,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知人论世和意象、意境的鉴赏方法。

2、抓关键词语,体会词作情感。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醉花阴》

一、导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板书)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1、4,教师补充2、3。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2、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3、《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4、字词释义

永昼:漫长的白天。

玉枕:枕的美称。

东篱:种植菊花的园圃。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文中指菊花的香气。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黄花:菊花。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1)、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答:愁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集体朗读。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上阕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阕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词人的情感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营造的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2、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3、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明确: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七、课后练习:完成本课《三维设计》的4、5、6题。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导语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

字词释义:

乍暖还寒: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寒冷起来。

降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

有谁堪摘: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得黑:如何能熬到天黑。

次第:光景,情形。

了得:包含得尽。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齐读。

1、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愁。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清冷孤寂之景,表达了作者孤独的情感;

下阕主要描写了白昼盼天黑时的残花梧桐细雨的深秋景致,表达了作者无穷无尽的悲愁。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呢?

明确:

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思有关

(二)知人论世,品读情感:

2、《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教师补充: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三)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表现词人内心的愁苦,但各有侧重,您认为三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句从神态入笔,写内心之空虚;第二句从环境上着笔,写环境之冷清;第三句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教师补充分析: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们为她赋得一首诗或词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

独领风骚万古流。

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七、课后练习:

完成本课《三维设计》和《学案》全部习题。

李清照教学设计 篇2

1.借助搜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的整个人生经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 感受意象, 领悟意境, 体悟情感。

3.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李清照词两首的写作处境, 进而获得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李清照个人的相关资料, 包括她的作品, 不仅仅局限在词上, 还有她的诗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由远及近, 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八百多年前, 她发出了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壮志豪情;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里, 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在世人的眼里, 她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1987年, 她的光芒再次穿越时空, 成为太阳系中一颗最亮丽的行星。这一年, 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 而他们都是由15个世界名人名字来命名的。她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这道独特的风景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她就是婉约词派的一位词宗———李清照。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她的词两首走进这位传奇女词人, 了解她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二.忆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回忆这首词, 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忆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在这之前, 分别在人教版初中七、九年级 (上) 的课外古诗词中收录了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 在九年级 (上) 词五首中选了《武陵春》。然后让学生重点回忆如梦令 (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 展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生机灵动的少女。

三.问

设计意图:比较这三首词的不同, 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这两首词, 让我们看到这位曾经的天真少女, 随着时间的变化, 她的人生历程、她的情感又将经历怎么样的变化?

四.引

设计意图:回忆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 学习古诗词有一种重要的解读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现在就让我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了解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处境。

五.知人论世

设计意图:理清李清照的早期人生。

一首《如梦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值豆蔻年华、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一句“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让我们知道了李清照早已心有所属。

18岁那年, 她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他们不仅有爱情, 而且志趣相投, 他们喜欢收藏、鉴赏、把玩金石文物。

23岁那年, 由于政党之变, 夫妻二人被赶回山东老家青州。从此他们过着一种安逸隐居、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当青州十年刚过, 33岁那年, 丈夫赵明诚重返仕途, 他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青州生活。这时闺房中就只剩下李清照一人, 闲来无聊, 便写下了《醉花阴》这首词。

六.感知并解读

1.诵读, 联系课本中的注释, 理解重难点字词, 作整体感知。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从字词、意象、意境入手来做详细解读。

李清照的语言风格比较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学生在解读时, 容易理解, 难点是教师需要在重点个别字词上进行适当点拨、拓展延伸。要从意象入手“物皆着我色”, 进而分析出意境, 从而感受词人的离别之情、相思之愁。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来解读。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七.知人再论世

设计意图:按照时间顺序, 继续带领学生解读李清照。

1127年, 李清照43岁, 发生了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同时, 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 (建康) , 赵明诚不得不离开李清照, 前往守孝。李清照一边整理家中的金石文物, 一边准备南下, 但是还没来得及离开, 金兵战火已烧到山东, 十几间大屋子的文物被毁于战火之中。

国不可一日无君, 同年南宋小朝廷建立, 宋高宗重新任用赵明诚。李清照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 她不是沉浸在儿女情长的卿卿我我中, 而是对国家时政有着非凡的社会洞察力。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她借项羽之宁死不屈, 反讽宋高宗父子丧权辱国, 表达淋漓尽致。

1129年, 李清照46岁, 遭受一次致命打击—丈夫在江宁病逝。

46岁的李清照到现在, 经历了“国都攻破、国家灭亡、文物被毁, 远离家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 如果之前还有人能陪她一起面对的话, 现在丈夫的病逝, 让她再次经历生死离别之痛, 她一个弱女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除了个人去向, 还有带在身边的保存下来的金石文物。《金石录后序》:所谓岿然独存者, 无虑十去五六矣。

⊙少量拓本、摹本

⊙李白、杜甫、柳宗元等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手抄本

⊙汉代到唐代的石刻副本

⊙十几件夏商时期的青铜器

设计意图:关注金石文物的情况, 加深对李清照处境的理解。

一个单身女性, 身边这么多文物, 不免让小人垂涎三尺。49岁那年, 有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 本该飘落的心有了依靠, 可是不到百天, 二人便又离婚。

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之后, 她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世界, 超越时空的孤独, 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名族的忧心, 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 她就像一叶孤舟, 在风浪中无助飘零, 看着丈夫赵明诚留下来的《金石录》, 回忆起在一起的种种往事,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 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呢?

于是, 在经历这样的境遇与劫难之后, 李清照又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武陵春》、《永遇乐》, 其中晚年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1.抓住开门见山的十四个叠字, 理清这七组叠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出词人的内心苦闷、无奈凄凉的心境。比如;怅然若失的寻觅、冷冷清清的房间、凄惨惨的内心等。

2.从意象到意境, 加上动作、神情、环境等多层次的渲染, 积聚了众多的愁的种子, 最后归笼到一个“愁”字上。突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也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最高峰。

3.联系词人的写作背景。重点分析“怎一个愁字了得”, 进行针对性引导, 除了目前的悲情愁苦, 还有国愁、家愁、情愁;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再嫁婚变之恨。所有这些都表达出一种厚重的愁情。

八.作结

设计意图:对李清照的人生、词风、个人的成就做小结。进而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整个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是李人生的分水岭, 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南渡前后词的心境、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前后两期的作品中, 有一条共同的情感线索, 都是在写“愁情”。但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分析了《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不同的愁情。从这三首词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少女, 成长为幸福少妇再到经历世事沧桑的中晚年女子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

将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与男性为代表的婉约词风稍作比较。主要是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不同。一种是呆呆的、僵化的闺妇形象;一种是有自己真情实感、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加上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细腻的情感、开阔的眼光、颇具造诣的艺术魅力, 所有这些成就了她在婉约词派“一代词宗”的地位。

1155年, 72岁的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与诽谤中走完了一生。虽然李清照没有子嗣, 但是她以及她的文学作品没有绝嗣, 他们将会绵延不绝、繁衍生长, 永远流传, 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九.板书 (略)

点评:

1.教学设计思路新颖, 有创意。由于这篇属于阅读课文, 所以在设计时摆脱了之前学习诗词比较中规中矩的讲解思路, 而是把李清照词三首用不同的愁情贯穿起来,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 演绎了李清照早年、中年、晚年的三个重要阶段的人生历程。调动学生所学的诗词, 让学生对李清照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讲解课文时, 感情、词汇非常丰富, 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5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3

李清照教学设计 篇3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导语设计: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缦纱,咀嚼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三千年古代历史长河中,把愁情写得曲尽其妙的当属独步词坛、光耀千秋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了。其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春愁,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浓愁,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法言说的悲愁。

二、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主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三、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吟诗作对,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孤寂而死。

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丧夫之痛、颠沛之苦、孀居之哀、亡国之恨,她孤苦伶仃,在漫漫的孤寂中挣扎,在伤痛与离愁的交织中,把一生的悲怆都浓缩在《声声慢》这首千古绝唱中。

五、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一)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抒写了李清照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现了她早期生活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优裕与无虑,少女的那种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抒写她晚年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之时的那种孤苦无依、哀婉凄绝的处境与悲愁。

《声声慢》教学设计评析

通过“形象描述”的导语设计来充分展现李清照富有才情又愁肠百结的凄美妩媚形象,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调动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从而走进诗词,走近词人。

初读阶段入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通过对本词极富特色的叠词运用和意象选择的赏析,体味词人内心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愁情。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水到渠成,神妙有嚼劲,展现了词人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的哀愁。

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寄寓的情感,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而设计的。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近于说梦的。”对李清照身世遭际的描述让学生“心有戚戚焉”,从而更深地体悟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更好地贴近了词作和李清照本人。

比较阅读的设计则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引导学生再次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的品味、鉴赏,寻找词人的心路历程。这样的阅读比较与积累,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更深切地理解了作品情感抒发的真切感人。

重视学生的诗词美读,重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重视古诗词的比较阅读与积累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美读诗词,不仅要走进诗词文本,也要走近诗人词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领悟、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心绪,更好地融入诗情,发现、理解诗人;同时,也许也能发现新的自我。对李清照《声声慢》的美读鉴赏以及对《如梦令》(一)的比较阅读、积累,让学生看到了李清照多灾多难的人生,看到了她清新脱俗的早期形象,也看到了她孤老无依、高雅凄美的老年形象,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4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很崇拜他,所以今年暑假里,我特意去拜访了她的故居——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面,门票40元,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今天,我将带着大家随着她的作品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

走近作者:(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二、赏读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文句。

自读——一生读——释疑——齐读。

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补充背景注释一: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过渡: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1、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2、你认为本词中哪些句子能传达出词人的“愁”情,试作分析。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自由找相对应词句,并能作出对词句的赏析。集体讨论时,板书艺术手法和精炼的词语:比如移情于物、衬托、比喻、夸张,又、瘦、凉等)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生成问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佳景衬愁情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3、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

此处是运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纤细,被秋风吹落恰与女词人憔悴神伤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

“瘦”字与上文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才衣带渐宽,形容瘦削憔悴。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出来,可以说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人似黄花瘦:除了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外,句子安排妥当也是原因之一。她先用一句“莫道不销魂”做引,再加上一句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之后,才拿出人似黄花瘦的警句来,三句连成一气,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4、本词的艺术手法都有哪些?

明确:

1、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有意象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2、个性化修辞。如“人比黄花瘦”一句,一个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一个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笔调婉转含蓄。

3、善于用典。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四读:想象入境

再读诗歌,展开联想,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语言勾勒出来。

明确:这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秋风之中,凉意袭来,一个消瘦的女子独自徘徊窗前,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又是重阳登高赏菊之佳节,难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绪千重,独自徘徊在菊花丛边,倍增寂寥。这是一个少妇的寂寞离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只有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际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味作品意蕴。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

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

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

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评价:相思是如此凄苦,而又如此美丽。凄苦——她使人愁肠百结,黯然魂消;美丽——我们从她彻骨的思念之中也读出了她与丈夫之间浓浓的爱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子的情感是被压抑被束缚的,而李清照却把她的感情表露得如此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不禁要惊叹于她的非凡勇气、她的真实性情和她的高雅的品格。

过渡:相思是如此凄苦,此时,她还有人可以思,但后来她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她就没有这么幸福的思念了。下面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几首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创作的主题及风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结: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南渡前】内容:悠闲生活、闺情、离愁;风格: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悲叹身世。风格:凄凉、哀婉。

四、课堂小结

完成三个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学生顿悟整理

五、巩固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懒起(节选)

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明确:李词所表现的心情同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写惜花之情,乃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此词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中运用反衬手法,以卷帘人对花事的淡漠翻出出书请主人公惜花之情。与韩诗相比李词更给人意趣横生之感。

《醉花阴》课后反思

1、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该部分属于选修内容,与必修相比,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对某一阶段或某一专题人物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掌握。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像以前学习必修内容时那样将字、词、句的落实作为重点,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感悟领会李清照诗歌中的人物美、性情美,感受李清照作为“中国女子文人第一”的风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多样:诗歌鉴赏重在诵读品味。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的意境,课堂上,我先后采用了自由诵读、听同学朗读、听音乐诵读、背诵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使得赏析真正基于诵读品味之上,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另外,课上我还采用了提问、追问、组织合作讨论、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力争做到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充分的思考和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导入新课时,我展示了自己参观李清照故居的照片,在介绍李清照的经历时用的是自己拍的照片,学生很感兴趣,也使得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

4、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课堂上,我尽量保持“诗”情,使语言更凝练而富有诗意。制作课件时,我精心设计了背景图片,努力营造“诗”的文学氛围,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5、主次处理得当。课本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课上重点赏析了一首,而将另一首作为检测题来处理,点面结合,使得重点更突出。

不足:

1、“写”的落实不够充分。本来设计好的一个环节——在赏析结束时,让学生用富有诗情的语言将心目中的李清照形象描绘出来,但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还是将该环节放在了课下。

2、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而生生互动较少,还可以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一些。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同学们能听出这是哪首歌吗?对,是周杰伦的《菊花台》。歌中唱到“菊花残,满地伤”,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生:生命的衰败、凋零),古时的黄花即菊花。当时文人骚客常借用它来表情达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里的菊是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位善用黄花来表达情思的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两首词《醉花阴》《声声慢》,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二、诵读感悟

(一)一读——初品诗情

1、生自由读——范读——个别读,思考:

1)诵读完两首词,同学们认为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凄惨悲凉)2)那么我们可用那个字概括词人当时的心情?(愁)

(二)二读——细品词境

1、你们能从哪些词语(意象),句子,可看出这样的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人、景、物)《醉花阴》薄雾、浓云、酒、西风、黄花、黄昏

《声声慢》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2、通过筛选两首词的意象,大家会发现两首词中有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因写作背景不同,而抒情目的也不相同)展示生平事迹

3、那么我们看看相同意象的黄花在词人笔下是怎样描绘的 《醉花阴》“有暗香盈袖”(香味)“人比黄花瘦”(形态)

“有暗香盈袖”是词人通过嗅觉感知的,能嗅到说明词人的心境如何?(说明有心情关注美好事物,赏菊,生活有雅致的一面)

“人比黄花瘦”黄花瘦是怎样的形态(叶瓣纤长、茎杆瘦细)“人比黄花瘦”说明女子容颜因相思而消瘦,憔悴。《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时的黄花又是怎样的形态呢?(堆积,连瘦都没有了,花死了,落一地,枯萎了,谁还会捡起插在自己头上装扮呢?)

师:曾经东篱把酒还有相思可诉说,如今孤身一人,容颜憔悴,无人可思,无人可念,只能看一地枯萎的黄花,这一地枯萎黄花是哀愁的、是凄凉的是孤独寂寞的。

4、词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愁借何物来消解的(酒),那么我们看看“把酒”“淡酒”的滋味有何不同 《醉花阴》“把酒”“把”把玩之意是饮酒的一种闲逸,只因丈夫远游,词人孤单一人,无语独酌而添离愁别绪,所以用酒表达相思幽怨。

《声声慢》什么季节喝酒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之时)借酒暖身也暖冰凉之心。为何词人用淡来形容酒呢?是酒量大,还是酒中掺了水?(是主观情绪上愁太浓,酒溶解不了词人心头的冰霜)可以说是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5、词人是在什么时候饮酒的?(黄昏)伤别念远

中国诗人的笔下,黄昏这一意象往往和伤别念远联系在一起,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个黄昏词人也是思念丈夫的时间,可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算不能千里共婵娟也能千里共黄昏吧。《声声慢》中的黄昏是怎样的?(兼有细雨)潮湿阴冷的,主人公百无聊赖,唯一可做的就是等到天黑,这是多么的凄苦绝望啊!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谁又说不是打在词人绝望的心上呢?

6、这个黄昏有何事物光顾词人的寒舍?(风)渲染愁情

《醉花阴》帘卷西风

也许风善解人意,催人莫逗留,也许产生幻觉,夫君翩翩而入,也许想到曾经双双卷帘入室情景,都是富有浪漫诗情的。

《声声慢》晚来风急

急说明猛烈强劲 敌说明风寒冷刺骨,急风中难存点滴暖意,身凉心凉。

7、小结: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醉花阴》营造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三)三读——再品诗蕴

1、如果让你在“愁”字前加一个定语,两首词你会加什么词? 《醉花阴》闲愁——百无聊赖、重阳独酌、刻骨相思

《声声慢》悲愁——亡国之悲、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飘零之苦

2、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

3、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声慢》,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加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描述画面

示范: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我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哪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真是酒味淡吗?不,不是。只因我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呀!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对酒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我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我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甚感凄凉怎么捱到天黑呢?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我那破碎的心上……

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 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

一剪梅/李清照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品读李清照 篇7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墨色的富贵人家,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侍郎,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颇有研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称赞他诗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母亲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清照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表现,并且精通音律,能书善画。因此早年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她走出了重重闺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情,无拘无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真实写照。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的,而与太学士赵明诚的相遇是她幸福的又一起航点。二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幸福美满。然而靖康元年,金兵的铁蹄踏上了南宋的土地,也踏碎了李清照的梦。一瞬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他们夫妇二人花费大量心血搜集的文化艺术珍品在战火中丧失殆尽,赵明诚也于建炎三年病死建康。一面是生离,一面是死别。转眼间,棋盘上的谈笑晏晏已成过眼烟云。道一声珍重,别了碧云天,辞了黄花地,夕阳西下。

李清照因此不再活泼天真。面对南渡之后国势日非,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的现状,她忧心如焚。“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一首首,无一句不是撕心裂肺的呼喊,那痛、那愁,早已深入骨髓,哪里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思妇嗔怨!

然而,李清照并没有在苦难里消极沉沦,她轻动笔尖便是一部《金石录》,一集《漱玉词》。

李清照,这位闺阁之秀,她人性的芬芳穿越千年的历史,益发醇香。悠悠千古,再无一人能如此迷人。仅仅是因为她的才高八斗吗?

有一句评价张爱玲的话,我觉得正适合李清照,说:“张爱玲清醒得像块水晶,她有一种理性清洁。”我以为李清照最完美之处是因为这一点,最不完美之处也是因为这一点。其实人正因为不完美而充满魅力。李清照在明诚死后,晚年又嫁给张汝舟,后又状告张汝舟,与之离异。这一点素来成为清照身上的矛盾所在。爱喧闹的评论家们都爱抓住这一点大嚼舌根,并且津津有味。然而这一前无古人、惊世骇俗的事件,却正是由于清照“理性的清洁”,她太清醒、太果敢,甚至封建的帷幔也蒙不住她清亮的心,错就是错,哪怕是一席柔肩,身单力薄,她也愿为自由负起千钧的压力。

李清照是中国第一个真真正正、完完整整的女性。由于这种“清洁的理性”的支撑,使她不论处于何种困窘里,都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后盾,她追求的是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而非奴仆与附庸品。因此,她不仅仅是一介女流,不仅仅是吟风弄月的女词人,更是有胆有识的爱国者,有论有道的文学家。

李清照的愁肠 篇8

我国古代女作家少得可怜。梁代钟嵘的《诗品》介绍汉代至梁代诗人共一百二十人中,女性仅仅有四位。《全唐诗》九百卷中,妇女作品仅占一卷,明人编撰的《诗女史》、《古今女史》等妇女作品专集中,所选虽不限一个时代,但数量还是少得可怜。其中独占鳌头的,当数李清照了。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母亲是状元家庭出身,所以她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学者,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志同道合,她们在一起常吟诗填词,欣赏金石拓片,生活安定幸福。俗话说好日子不长久,李赵二人完美的家没有多久便让时代的风云给打碎了。先是金兵入侵,接着珍藏的金石遗失,而后便是赵明诚的病故。从此李清照无依无靠,独自—人踏上了辗转漂泊的流民道路。往昔的美满与幸福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充满她心灵的却是愁和苦。“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目睹现实尽是“物是入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怜憔悴更凋零”和“永夜恹恹欢意少”的愁闷。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南方,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的动乱和个人身世的飘零,在她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沉醉不知归路”的欢快情绪没有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闲情也没有了。“愁”却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妻分居,天各一方,惟有锦书传情,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等,李清照笔下的“愁”几乎垄断了词坛,而且她笔下的“愁”境几乎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境地。写愁,李清照是与众不同的。李后主的“愁”,恰似一江春水,秦观的“愁”,如飞红万点。只有李清照把“愁”搬到船上,她的“愁”是有重量的,不但随水而流,而且还可以用船来载。可有谁能想到,那双溪舴艋船载着她终身的忧愁漂荡在时代的洋流里,不知方向。“生怕离怀别苦”的感情闸门,“多少事,欲说还休”的万般哀婉,别的词人是没有的。“愁”是李清照生命的土壤,她的生命也是“愁”的历程。离别的痛苦还未过去,期盼归来的等待又无时无刻袭击着她凄凉的心灵。那期盼归来与音讯隔绝而交织的愁绪,在她心中日夜滋长,她的生命里就注定了有“愁”的缘源。

丈夫赵明诚的离世,留下李清照在炎凉的人世间,孤苦伶仃。满地黄花堆积,也无心去摘,守着窗儿只是等黑。那风急、雁来、憔悴的黄花、还有细雨下的梧桐,偏不解人意,硬是牵动李清照无限的愁绪。自然本无情,只是人多情才赋于自然以生命。要不面对自然何须无故感伤呢?如此多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佳人……一幅多么幽美的画图卷!然而有谁知道画的背后无一字一句不是抒写愁绪,无一事一物不是宣泄愁绪。那“愁”字之外,更广泛、更幽邃的情绪又是什么?

上一篇:学校身边好人评选下一篇:寒假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