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钓台》

2024-11-10

李清照——《钓台》(精选10篇)

李清照——《钓台》 篇1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钓台》

【内容】: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钓台:相传为汉·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

【赏析】:

此诗另题作“夜发严滩”。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作此诗。诗中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李清照——《钓台》 篇2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她的易安词不仅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蜚声文坛, 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她以亲身的经历, 独特的视角, 深幽的笔触, 构筑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让人在她的词作中流连忘返。因为她的每一首词都是她生命的咏叹调, 有小儿女的欢乐, 有思亲人的惆怅, 有失家园的悲伤, 更有男儿郎的刚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地解读的词坛奇葩, 当我们沿袭她人生的境遇鉴赏这三首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时, 李清照的形象将变得更加清晰, 更加深入人心。

【学情分析】

本班为文科普通班, 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 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 勤于思考, 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 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但上课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更多地习惯于听、记, 而不是论、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就能使学生手、耳、口、脑、眼都能融入到教学中来, 变课堂为艺术享受。

【设计理念】

诗歌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因为诗歌是一种整体艺术, 如果把它分割成一句句来分析, 就是切分了诗歌的艺术美, 更不用说去感受其中醉人的神韵, 而仅仅是沦为应试教育的又一个炮灰。尤其是著名诗人的经典作品, 只有沉浸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中, 才能体会到其“绕梁三日”的美感。但是, 诗歌赏析也是有法可依的,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 找到合理的切入点, 让学生踩着它过河, 一步步深入, 学会自己分析、体会, 进而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要达到和谐化的教学效果, 师生必须有积极的互动, 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促进学生迁移运用, 使课堂焕发生机。而这一点也是这个班级学习必须改进的方面。只有把课堂真正地交给的学生, 才能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敢于畅谈自己的思想, 而不只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课堂的参与者。这样, 整个课才能在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中和谐共进。

据此, 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思路:通过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 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合作探究, 让学生突破文本的限制进入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 从诗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于诗歌的理性解读及分析, 并能把课堂知识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所讲之处必须是点睛之笔, 力求精妙传神, 发人深省。课时安排是1节课。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

【学习目标】

通过听和读, 领悟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分析, 体会作者的艺术世界, 进而把握诗歌的赏析方法,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美文美读, 整体感知

1. 美言导入, 唤起欲望。

男中李后主, 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 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如是说。大河百代, 众浪齐奔, 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 群芳竞秀, 盛开一枝女儿花。有一则对联如是说。

在浩瀚的诗歌艺术殿堂里, 有一个身影异常清晰迷人, 她的诗凝聚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 到夫妻离别的失落愁云, 再到国破家亡的凄苦悲悯, 我们不仅为其绝妙传神的的语言所震撼, 更是被其中精彩而曲折的人生境遇所感动, 千古佳人, 只此一家, 她就是李清照。她的诗早已超越时空, 幻化为一首首不朽的人生绝唱, 让中国的诗歌世界多了一份女儿家的情怀, 显得格外的迷人。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艺术世界, 去解读一下这个独特的女性的艺术魅力。

自由发言:你对于李清照了解多少?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落实。对作者生平的认识是对于其诗歌解读的比较好的切入点, 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问题的设置也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堂中, 进入到课堂主体的角色中。

简要实录:教师的精彩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李清照学生比较熟悉, 了解较多, 发言积极。

[多媒体展示]对学生的归纳做总结,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词人的曲折身世。

2. 自由朗读, 初步感知。

[多媒体展示]三首代表作品,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初步领会情感。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计意图: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感情的投入, 通过自由朗读, 诗歌变得更加直观, 形象。学生在读中可以初步领略词的整体风格。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 在美妙绝伦的音调中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 感受着诗词美妙, 岂不乐哉!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老师给予朗诵指导, 课堂气氛活跃。

3. 录音范读, 名家熏陶。

[多媒体展示]听配乐诗朗诵, 注意节奏、重音、语调、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名家朗读比较分析, 研究自己的处理有哪里不妥, 为何不能像自己这样处理。这种比较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在这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简要实录: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学生听得十分投入。

4. 学生仿读, 入情入境

[多媒体展示]结合三首词放三段音乐, 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音乐和诗歌都是心灵的圣歌, 两种不同的艺术在此刻却因为李清照合二为一, 学生对语言美的体会将会因为音乐而升华,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简要实录:学生听着音乐, 兴趣极浓, 随着音乐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入到作者所构造的艺术氛围中, 课堂中音乐与学生的朗读融为一体, 气氛相当活跃, 不少同学跃跃欲试试, 示范表演, 效果很好。

二、鉴赏品味, 把握主旨

1. 自主探究, 鉴赏妙点。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这三首词的读法不一样?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探究, 在经过形象的“读”之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深入地挖掘主旨是对前一个步骤“美读”的延伸, 学生会带着疑问深入到文本中,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自身, 故而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教师这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正是拓展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

[多媒体展示]

如梦令: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

一剪梅:夫妻离别的相思之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的愁苦悲愤。

简要实录:在此合作探究的部分, 学生在经过前面的铺垫之后开始进入理性的思考部分, 问题的设置合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互相讨论, 踊跃发言, 不少同学在下面对于发言同学的意见表示认同。

2. 品味意象, 探究意境。

(1) 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 三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不同, 所使用的意象也不同, 找一找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意象?

设计意图:在宏观的地分析了主旨之后, 此环节的处理是对于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的深入, 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出结论, 变感性为理性。

简要实录: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意象群。

[多媒体展示]

如梦令日暮、荷花

一剪梅红藕、玉簟、兰舟、雁、月、西楼、花

声声慢淡酒、急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

(2) [多媒体展示]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选择这些意象?

[多媒体展示]酒——“愁”的象征;过雁——“乡愁、离愁”的象征;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感情, 让学生养成从意象分析入手把握诗歌的鉴赏习惯。

简要实录:学生七嘴八舌, 纷纷表态, 对于常见意象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诗人运用恰当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是诗歌含蓄艺术的特色, 通过这些意象, 作者构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 从而表达了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不同心境。

对于意象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有所了解, 所以在此课当中, 只需考察一下学生对其的掌握程度即可, 不必做过多引申。

三、授业解惑, 突破难点

1.[多媒体展示]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学生会结合诗句对于抒情主人公作出直观的判断、描述, 学生仍是知其然, 为后面的知其所以然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因为有了之前的人物经历回忆, 有了意象意境的把握, 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2.[多媒体展示]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不在学生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 教师必须做重点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 形象地把握知识点。在讲解中, 教师必须结合诗词, 避免深奥、费解, 力求形象直观, 富于启发性。

简要实录:老师用同学们熟悉的诗歌和生动的比喻帮他们解决疑惑, 学生动耳倾听, 把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多媒体展示]知人论世, 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简要实录:学生在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后, 迅速回到文本中去找对应的神态、动作, 因为新知识的掌握而带来的成就感使学生显得格外兴奋, 并对此展开热闹讨论。

[多媒体展示]找找文中人物的动作, 捉摸一下主人公的心态。

如梦令沉醉争渡——开心, 无忧无虑

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忧伤, 无聊, 思亲

声声慢寻寻觅觅饮酒解愁举头望雁看黄花——悲愤, 痛苦, 无奈

教师小结: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把握抒情主人公, 在逐渐清晰的身影上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思、感慨、报负, 她既是作者又不是作者, 她是情感的载体, 是我们深入诗人内心的一座桥梁, 通过这三首词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李清照在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塑造了三个不同身份、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不同美感的女性形象, 贯穿这三个形象的是作者不变的才情, 不竭的灵感, 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真情实感, 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李清照的魅力所在, 因为她是如此真切地, 真实地活在历史当中。

四、诱导探究, 迁移深化

1. 课堂演练。

[多媒体展示]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学会了运用意象, 通过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方法去切入诗歌, 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将这些方法独立运用, 这既是对于课堂效果的检查, 又是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简要实录:有的学生静静地思考, 有的同学在动笔写作, 有的在互相合作讨论。

2. 课外阅读, 拓宽视野。

[多媒体展示]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它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 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李清照, 既是对于课堂知识的延伸运用, 又是知识面的再一次拓展。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 笔者力求实践新课标的要求, 把课堂交给学生, 自己退居幕后, 但是是真正的“垂帘听政”, 还是提绳玩偶, 都要从学生的反应来做评价。

诗歌始终脱不开读, 古人并不懂得教学法, 但是也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读的重要性。在本课中, 朗读环节的设置的确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作用, 但在后面的分析中, 对于读又有所忽略, 如能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文本分析完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诵, 就能把学生的读与赏更好地融为一体, 让学生的体悟更深。

银阁钓台:谱写中国钓台品牌 篇3

银阁钓观豪华美观,在实用性上花了很多工夫。主要有三大优点:首先是携带方便。钓台收缩时体积小,收缩时长30厘米、宽29厘米、厚度5厘米,净重量仅为2.1公斤。且四个支架、整套配件可折叠入钓台内;其次,适合一切钓场,尤其适用于野钓。钓台的独特设计,可使四个金属支脚随意升降,解决了在坡度较大、地面凹凸不平处钓鱼的烦恼。更方便的是可以涉水垂钓;三是坚固舒适。钓台可以安装靠背、脚踏,大大降低了钓手的疲劳感,使之更能感受到休闲钓鱼的乐趣。

银阁钓台细节优势:

定位槽:用于固定金属支脚,伸缩角凭借自重,轻轻一拉完成调节。而它的力则靠内侧外孔与内孔受力,无须靠外侧的尼龙座受力。

卡槽(用于支架、饵盘等):3毫米厚度的铝合金材质,绝对支撑起重量。

靠座:可折叠可连与台面,体积下,不占用空间,且垫子不吸水。

炮台:简易而不失敦实。

李清照——《钓台》 篇4

严陵钓台下作

作者:权德舆  朝代:唐  体裁:五排   绝顶耸苍翠,清湍石磷磷。先生晦其中,天子不得臣。

心灵栖颢气,缨冕犹缁尘。不乐禁中卧,却归江上春。

潜驱东汉风,日使薄者醇。焉用佐天子,特此报故人。

人知大贤心,不独私其身。弛张有深致,耕钓陶天真。

奈何清风后,扰扰论屈伸。交情同市道,利欲相纷纶。

我行访遗台,仰古怀逸民。D缴鸿鹄远,雪霜松桂新。

钓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钓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

钓台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翻译:

⑴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⑵巨舰:大船。⑶扁舟:小船。⑷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⑸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李清照诗即化用此诗意。

赏析:

此诗另题作“夜发严滩”。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作此诗。

钓台原文翻译及赏析2

钓台/夜发严滩

宋代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译文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注释

⑴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

⑵巨舰:大船。

⑶扁舟:小船。

⑷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⑸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鉴赏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前两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巨舰”指得是向往财富极力去获取财富的人。“扁舟”指通过结交认识权贵从而获取名利的人。这两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无论是为利,或者是为名,皆是一些向往钱财和权力的唯利是图的人,与隐者严子陵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相违背,从而表现出隐者严子陵不图名利的高尚品格。

后两句“往来有婉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先生德”指严子陵不图名利,在钓台隐居的高尚品德。句中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从而突出严子陵的淡泊不仕的情操。

创作背景

严子陵钓台导游词介绍 篇6

陆游曾作一篇《鹊桥仙》来写钓台精神——“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夫。”正如李白诗中描绘的“钓台碧云中,邈于苍山对”,钓台共有两处,右边称为东台,左边称为西台,所以这风景点又有个名字叫“双台垂钓”,两台各高近70米,有蹬道可上。东台为严子陵垂钓处,西台为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处,还有严先生祠、客星亭、清风轩、静庐等景观。

南宋中兴名相张浚有诗《题严子陵钓台》曰:“古木烟笼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长间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李清照——《钓台》 篇7

为推动钓台辖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钓台街道办、关工委、教育组三部门联合,值2009年4月3日清明节祭扫之际为“红色记忆”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风光秀丽的古沙河风情园举行,与会的领导有钓台办副主任舒泉海,钓台办关工委主任朱斌堂及教育组相关人员。

红色记忆展馆陈列的照片及实物有上千件,他们清晰的记载了我党我军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极富教育意义,参观者深受感染,获得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李清照 篇8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l—22题。(7分)渔家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①去。

注:①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21.简析词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22.这首词想像奇伟、气度恢弘,请就此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21.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符合即可)

22.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理想中的仙境。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4分,“想像奇伟”2分,“气度恢弘”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的女作家。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在这磅礴大气之中,乘船人自然也就大气了。水天相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看似平常一问,然而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下阙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地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风鹏正举”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形成了呼应。“九万里风鹏正举”语出《庄子·逍遥游》,词人化用此意足见其要决意脱离这使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的尘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要借助于风力,去向理想的神仙境地。

这首词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其作品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该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举家南迁,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这使她的生活面大了,阅历也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这一时期词作品多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与前期生活无忧无虑时的多为爱情的歌颂和离别相思、伤春悲秋的叹息情调有了本质的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感伤情绪。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在梦中直接来到天宫,大胆地向天帝诉说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境,然后象大鹏鸟一样逍遥,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风格豪迈奔放,与苏轼“起舞弄清影”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有同工之处。

李清照 篇9

下面。先大致勾画一下李清照词风的发展脉络。当我们细读了《漱玉词》并陶醉在其意境之中时,不禁令人联想起词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构思的几幅画面:

第一幅是生机蓬勃、洁白隽美的,展翅飞向蔚蓝天空的“鸥鹭”形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在生机盎然,饶有情趣中展示了词人峭拔飘逸的高秀风标。这多少标志了词人少女时期闺阁词的明快俊逸的风格特色。

第二幅是在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形象:“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婚后的幸福生活和难以拂去的相思离愁,使词人比起少女时代增添了益发绵邈的情思和深微细腻的刻划。这多少标志了词人在少妇时期爱情词的深婉清丽的风格特色

第三幅是搏击长空、雄健飞动的“鹏鸟”形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乍看起来,这太鹏的形象与体态纤弱的女词人相去太远,然而却深刻地表现出她飞扬凌厉的离远精神境界,显示了她述怀词的豪放遒劲的风格特色。

第四幅是在“乍暖还寒”的凄清时节,受秋风冷雨敲击着的残败的“梧桐”彩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靖康之变”后,词人饱经沧桑,辗转忧患,多用极平淡的语言和顿挫的笔触,描摹心中难状的凄苦和思乡念国之情。这多少标志了词人后期词的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从以上几幅画面中,大致可以看出李清照词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其词既有“婉丽”,“飘逸”的一面,也有“豪放”、“劲健”的一面。能刚能柔,纵横如意。这里,据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分前后两期淡谈她的词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一段时间。这是她生活较安定、专门研究金石,从事创作活动的时期。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官宦兼文人之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王氏也善诗文。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酷爱文学。由于早年这种优雅、闲适的生活环境和少女熠熠闪射的不凡抱负及性格特点,构成了她婉秀俊逸的词风。她的一部分抒写少 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肘期风格特色。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这两首词,写出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如梦令》捕捉了生活中一次荡舟活动的生动景象,通过 “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绘,写的只是一刹那间美的感受,却是这样曲折尽意,在活泼而富于情趣中显示出清雅隽逸的高秀风标,洋溢着姑娘郊游的欢乐,同时也披露了女主人公开朗、坦荡的胸怀。天色已暮,荡舟归来,小船“误入藕花深处”,但她还要乘着酒兴“争渡,争渡”,直到“惊起一滩鸥鹭”方休——多么执劫、可爱的性格!《怨王孙》则以白描的手法,描绘秋光的可爱,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具有诗情画意般的耐人寻味的意境。结句更是功力不尽,情致四溢,将鸥鹭人格化,一个“恨”宇,便点破女主人公酷爱大自然,流连忘返的心情。这里,“鸥鹭”成了女主人公的化身,她象鸥鹭一样,醉眠在沙滩上,熔化在“无穷好”的“山光水色”之中。晚唐五代至北宋以来,词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秋伤时。每到秋来,长林落叶,四野飘风,转眼天地便是一片苍黄。秋风习习,新寒入,“偶赏秋景,就会有一种爽然若失之感。因此,好景无常的凄凉悲伤便常出现在词人笔下。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却生机蓬勃,在轻快的节拍中传达出她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率直的性格。这两首小令活泼、跳脱,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和优美动人的韵律构成飘逸秀美的意境,使词人流丽明快俊逸清朗的词风得到充分显示。此外,象《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小院闻窗春色深》等也写得淡洁、疏朗、清新、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李清照身为封建时代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狭窄的“寂寞深闺”之中,不得侧身于广阔的社会天地,虽有杰出的才学和非凡的抱负,却不得施展。即使是郊游荡舟,寒食斗草,蹴荡秋千的少女乐事,也只能偶然为之,这便给她带来了说不出的苦闷,因而就决定了她的闺阁词也不尽是轻快活泼的,也有淡愁如烟的:

昨夜雨疏凤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小令摄取了一回晨起的对话,主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答得极淡,从而跌出”知否,知否“,口气宛然。结句尤为语新意篙,只”绿肥红瘦“四字,便摄得海棠之魂,把摧残了的花和女主人惋惜的情态活现出来,一缕淡淡的愁思流露在字里行间。清代刘熙载说:“小令难得变化。”李清照却在极短的小令中,大胆采用对话的新颖形式,又赋于海棠以人格化的体态,景真情浓,颇为形象。题材并不大,然状物抒情不落樊篱,秀句似乎是信手拈来,显示了她清丽婉秀的风格特色,这与她描写少女乐事的流丽明快的词风又有些细微差异。如果说李清照,后期的长调愈唱愈妙,风格超绝,那么她早期的小令就已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她自觉学习和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婉约派的传统手法,并酿取前辈诗人之长,因此,她的小令有李白之飘逸,李煜之真率,秦观之情韵,民间词之清新,形成女词人自己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闺阁词尽管各有特色,但它们却共同反映了她少女时期的词风:风神摇曳,俊逸洒脱,于淡宕的韵味中表现出她热烈多情、旷达豪爽的个性。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她生活在幸福美满的艺术家庭中。她与丈夫才学匹敌,志同道合。但这对伉丽相爱夫妻常有的暂短别离,又深深浸染了这位钟情女词人的玲珑剔透的词心。她无所顾忌地大胆披露自己的真挚爱情。”宠柳娇花“牵动她的情思;”征鸿过尽“引动她的心事,瑟瑟黄花惹起她的自怜,这种生活和感情较明显地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由少女时期的明快俊逸变为深婉清丽。体裁上也由小令逐步发展到慢调。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继承了李煜纯真、自然的传统,汲取其”神秀“的气韵;另一方面又吸收了秦观笔情浓致,意境浑融的优长,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如《醉花阴》:

簿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开头用顿挫之笔振起全文,整整一天,都拂不去簿雾浓云般的愁思。香炉的袅袅轻烟,更使愁上添愁。佳节重阳,情思更切。缕缕愁思无计可消,只得对菊独酌。渐天已黄昏,酒不解怀,无奈袖着菊香转向帘内。到此笔锋一跌:”莫道不消魂“,似要峰回路转;然而却是跌中急下,陡起奇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可谓神来之笔,明写随风瑟瑟的黄花,实 表“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说破情而情愈深,真乃蕴藉之极。写法上,寓情于物,使意境深徽。令人浮想联翩;语言上,流转如珠,余鞠悠然,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爱情词清丽深婉的风格。

《一剪梅》也是抒写爱情的佳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 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片用秀美的语言铺成工巧、绚丽的画面,百宝流苏的绮丽,行云流水的空明。过片似主人公娓娓自述,轻轻叹息,情思绵邈,意境深远。此词颇得李后主遗风。李煜《相见欢》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清照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二人写离愁别恨有同工异曲之妙。王国维曰:后主粗头乱发,不掩国色”,李清照则是秀句天成,淡妆绝色。此外,象《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萧条庭院》等慢词也是传颂一时的爱情名篇。这些爱情词构思上新颖巧妙,迂回曲折,写法上,有的是淡抹轻匀,笔调空灵含蕾;有的则是重笔点染,感情热烈真挚;有的又是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上锤炼得十分优美,秀逸,读来齿颊生香。总的说来,李清照的爱情词比起她的闺阁词来又有提高。早期的小令飘逸有余而蓄势不足;淡泊有余而深婉、工稳不足;结构章法也略显平板。她的爱情词在保持愿有优点的基础 上,又吸收了柳永词的优长。她的《词论》虽批评柳永:“辞语尘下”却十分称赞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创慢调)。李清照不少抒写爱情的慢调,显然是汲取了柳永叙事的层层铺叙、结构的开合转折、抒情的细密之长,发展并创造了多种表现手法,因而,她的爱情词飘逸,明快的一面淡泊了,而深婉、沉稳的一面变浓了。题材的开拓并不大,然用语更加超绝,意境更为幽邃,抒情更细腻感人了,风格渐趋纯熟。

大凡风格成熟的作家,都是反映生话的多面手,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词既有清丽深婉的一面,也有激越慷概的一面。在她前期的作品中,就有这样一首风格独特的佳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开头两句,凌空起势,春云舒卷,迷蒙晓雾,境界开阔而深邃。随着词人的健笔。把人带到朝晖夕阴的浩茫宇宙。人们仿佛看到词人驾驭着理想的帆船,在奇景中神游,词人的梦魂悠然出壳,飞往帝所。

天帝似乎也被她执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动,殷勤问其所求。词人答道:道路漫漫无际,日月如梭逝去,我渴望做一番有益的事业,不满足于创造一些惊人的诗句,虚度年华。我多想化作一只大鹏,随风直上,在广阔自由的理想天地中振翮翱翔呵!全篇用浪漫圭义的手法和超雄笔势,展开奇丽的幻想,创造出阔大深美的意境。此词的”豪放“之风可与苏东坡争胜,而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想象之阔,造语之奇,又都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显然是继承了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传统手法,吸取了苏轼豪迈气势。这首词一改词人闺阁词、爱情词的俊逸深婉而为倜傥多姿,它以豪迈清逸之气,壮阔飞动之风,洗尽绮罗香泽之态。从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词风的另一特色,豪放遒劲。

前面说过,李清照早期的词兼承李煜、秦观之长,但这首词的词格却远远超过了他们。李煜的最高词格不过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最佳意境也只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者抒发亡国之恨,后者抒写真挚之爱,比起晚唐五代及北宋其他婉约派词人来,词格不算不高,意境不算不深,但我们总可以感到,以遒劲豪放而论,李清照是胜之一筹的。由此可见,尽管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接近李煜、秦观,但由于她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有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妇女锐感到的精神苦闷,更重要的是,她有不凡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率直的性格、豁达的襟怀和高雅的审美情操,所以即使是她前期的词,也肯定与温、韦、冯、李、晏、秦等婉约派词人有显著的不同。这正是李清照与婉约派词人的重要区别。象《渔家傲》这样龙腾虎掷、雄姿逸飞的词篇很难出于秦观笔下,也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所写不出来的。

但由于生活范围所限,李清照早期的词,题材毕竟是比较狭窄的,致使大部分词的笔力终显纤弱些,清俏婉秀有余,而气韵波澜实有不足,往往只从细针密线处下手,而没能做到一气鼓荡,开合从容。

李清照的后期,即南渡之后辗转流离时期的词作。“靖康之乱”后,李清照的生活屡遭变故:国破家亡,珍藏被焚,离家南渡,又猝然丧夫,其间,又遭诽谤、盗窃,还有所谓”玉壶颁金“事件,使得这位无依无靠的嫠妇惶惶不可终日。惨痛的打击与磨难一桩接一桩摧残着她,然而也锻炼了她,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女词人。南渡之后,她从”盐絮家风人所许“的大家闺秀沦为”流 离遂与流人伍“的难民,这使她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命运与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她对偏安江左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南宋小朝廷表示极大不满,对辱国求和、觍颜偷生的奸佞小人深恶痛绝。总之,这是李清照生平的最大转折时期,也是她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生活的磨炼和艰苦的艺术实践得到充分发挥而名篇迭出的时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境遇的骤变,很明显地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从早期的明快俊逸、深婉清丽一变而为凄丽沉郁。宋高宗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

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上片首句写眼前所见:狂风摧花,落红满地,一片凄清。次句写主人公神态:迟至日暮,犹懒梳妆,心绪凄惶。寥寥十二宇,极写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抑郁含蓄,包含着极大的容量。

三、四句由含蓄委婉转为纵笔直抒,节奏低沉顿挫,如泣如诉,倾吐出胸中无限哀苦。这衷苦是痛绝的,或是山河破碎之悲,或是猝然丧夫之痛,这与她早年和丈夫的生离之愁是迥然不同的。下片前两句,象是宕一闲笔,虚拟了想要去金华胜地荡舟的愿望。词人早年是非常喜爱游山玩水的。”淡荡春光“之时,她蹴秋千,赢斗草;盛夏,她荡舟”争渡“,”秋已暮“之时,她观赏秋景,流连忘返;冬季,”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此时,来到金华胜地,怎能没有泛舟双溪的想法?但紧接着却用“只恐”二字陡然一转,急跌之中奇语突现,以舟轻衬愁重,设想新奇形象,明明是”人比黄花瘦“,却偏偏说”载不动“,可见她的哀愁之深笃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全词的基调是凄惋的,但细细品味,于凄惋之中却不失刚劲之气,于沉郁顿挫中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受。体裁虽然采用的仍是短调,但与早期的小令相比,写法有很大的改变,词人以沉郁、急促的声调,决然、顿挫的语言,描摹心中难状的凄苦,构成动魂摄魄的艺术境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后期的词,题材上有很大开拓,尽管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词应言情。她后期的词也不象她的诗那样直言不讳地倾诉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谴责,但词中也鲜明地表达了她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克复神州的愿望,当是无疑的。题材的开拓必然也会影响其词风的变化。她倦怀国家,眷念着失去了的北方故土。如:“故乡是何处?忘了除非醉”。“永 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表现了词人对沦陷敌手,惨遭蹂躏的中原故乡的深切怀念;于深沉之中回荡着激越悲壮之气,显示出她后期词风中”沉郁“的一面。又如,”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则是交织着离乱之痛和亡国之恨的于清婉之中时见苍凉,显示出她后期词风中“凄丽”的一面。特别是《永遇乐》、《声声慢》这两首长调,写得更是抑扬顿挫,诧傺悲凉,具有使人颤栗的艺术力量,标志着李清照创作上的重大突破和艺术风格的新发展。下面就其晚期词作中的奇葩《声声慢》来试看她的风格特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采用一些十分平淡的口语,摄入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构成一幅阴沉凄惨的画面,描摹出词人一天生活的实感和心境。上片起笔便劈空而来,连用十四个叠字,且属齿音,如一串哀婉的叹诉,把凄惶的心情,悲凉的景况倾诉出来,下片又续以双声字“点点滴滴”写尽词人在梧桐细雨中的茕独凄凉之感,真所谓“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以上两处叠字的使用,实是李清照的一大创造,若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大刀阔斧的气魄是决然写不出这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句来的。上片“乍暖”两句收束一串叠字的叹喂,拓开笔势,细致描摹一天的寂寞生活和凄惶之感:清晨,寒风袭人,心境凄清,使人寒彻肌骨。愁绪难遣,只得借酒浇愁。然而三杯两盏淡酒,又怎能遣去这境之凄清,人之凄惨?正当此际,空中掠过一群征鸿。它们的蓦然闯入,更牵动主人的乡思之情。这刚从北方飞来的大雁,看去似是“旧时相识”,它们尚且能够北去南来自在飞,而自己却是孑然一身流落异乡,怎不令人落魄伤怀?下片直承上来,仰面秋风寒雁渡,不忍望征鸿过尽,权且观看眼前,却是俯首满目凄凉景:残败的黄花飘零满地;再看自己,历经国破家亡的变故,早已“憔悴损”。花不堪摘,人不堪戴。想当年与丈夫惜别,曾吟人比黄花瘦,但那离愁之中却含有甜蜜的回忆和重逢的希望。而如今,山河破碎,丈夫亡逝,无家可归,只落得“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晚年。急风欺人,酒不解怀,雁逢旧识,残菊添愁,远 望近看,这一切都徒增痛苦,只有守着窗儿,独自捱着这难熬的光阴了。“怎生得黑”,这一“黑”字的险韵押得沉稳妥贴,读之更让人寡欢。捱到黄昏,冷风裹着细雨,点点滴滴打在枯黄的梧桐叶上,这真是雨打残桐不忍闻,说不尽的凄苦酸楚呵!结句一个“愁”字的慨叹,收束全篇,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词人无限痛楚的抑郁之情。李清照晚年,饱历沧桑,迭经忧患,思想境界愈益深沉,词中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她后期的词作,多用长调,顿挫凄绝,章法相摩相荡,开合抑扬,从容自如愈唱愈妙。她精心选用《声声慢》这一长调,有意押仄声韵,且多用齿声字,笔力遒劲,境界逼真,加以急促、低沉的节拍,表达出词人晚年凄苦哀绝的心情,使人读后不禁涕泗交流,唏嘘不已。这首词充分展示了她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在两宋词坛上,李清照纤尘不染的词品开辟了新的蹊径。她的许多优美感人的词篇至今仍有隽永的生命力,尤其是她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超绝的艺术技巧,更是给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清照简介 篇10

李清照词意 国画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诗词手段

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和谐的音调

上一篇: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下一篇:绿色食品申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