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爱情故事(共9篇)
李清照爱情故事 篇1
李清照与赵明诚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
“爱情”这两字,大到传播媒介,小到情侣之间,上至文人墨客,下至芸芸众生,自古至今,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谈论着它、感受着它、为之困惑和幸福着,却从来没人可以给它一个确信的定义。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消费的年代,我们可以随处嗅到玫瑰的芬芳却难以感受到真爱的气息。爱情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品,被快速生产,高速消费,然后,迅速消亡。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情愿躲在虚幻的言情片里,做一个爱情的梦想者。突然想起有首歌中曾经这样唱到:“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李清照与赵明诚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 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李清照爱情故事 篇2
李清照(1081—1155),出身名门,其父为礼部员外郎,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即有文名,与李煜一起被人誉为词中的“男女皇帝”。20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清照在爱情生活上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伉俪相得,诗酒相酬,赵明诚癖好金石、汇集书画古籍,李清照则“平生与之同志”。夫妻踏雪寻诗,射典斗茶,生活中充满了情趣。但这种和谐宁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首先是在党争之中其父去官免职,并被勒令举家不得留居在京,而其时主持朝政的是赵明诚之父、由吏部员外郎升迁为宰相的赵挺之。其后是赵明诚的为官宦游,自然难免倚红偎翠的薄幸之举。再则,李清照20岁才结婚,在当时属晚婚晚配,又无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明诚纳妾是为必然。因此孤独、寂寞与之相伴,泪水、憔悴如影相随。爱情,即在所爱者的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以摆脱存在的紧张和残缺所带来的恐惧和遗憾。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因为缺乏其他实现存在价值和寄托自身情感的生活内容,更加渴望情为夫妻而趣近朋友的美满爱情的持久与合一。这些发之于笔端即是对自身的爱怜、对往昔的追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
这里有的是砭人肌骨的寒冷和无情风雨的萧杀,有“天教憔悴度芳姿”,有尽管出身名门却对自身遭受冷落和孤寂而毫无缚鸡之力的命运不可抗拒的认定,有醉脸的色、愁眉的形、偷香的香、敷粉的嫩的妇为悦己者容、容而不可得的幽怨,有屈平遭贬黜不改其志、陶令悠然处南山的软弱的自解,有生命短促、欢悦难再的伤感,有对夫君移情的隐忍和对自我的弱势状态的自陈以唤起丈夫恻隐之心的渺茫的企盼。这里陈述的是处在夫为妻纲背景下的受支配、处于弱势地位、朝不保夕,与孤独恐惧相伴随,以相夫教子为全部生活内容的古典的爱情。
词为诗的变体,按李清照的观点看是仅适合于抒写个体的一己之情感的。作者通过咏白菊达到对自我的复杂的爱情生活的描绘。咏物,从心物关系来说,就是以心观物,作者追求现实的心灵化,是具象的抽象,词人以心观物,使物皆着我色,外在世界被诗人心灵加工。带着幽怨的眼光,词人选取菊、夜、楼、帘幕、风雨、醉脸、愁眉、粉黛、配玉、纨扇等日常生活之景之物来取喻,大量运用典故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情爱世界,这些是宋代女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生存方式以及敏感多思、聪敏而慧的词人所必须遵从的怨而不怒的诗教所使然。
同样是女性的诗人舒婷,她笔下的爱情景观别有一番洞天。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与李清照相类似,舒婷也是身处变动的时代,生命的感悟尤其深刻尖锐,对爱情的观照也就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眼光。诗人在《致橡树》中写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目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话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对女性爱情观中的依赖性和虚荣心持否定的态度:“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中国古代女性由于失去了独立人格和自信力,转而在“他信力”和“夫荣妻荣”里增长了虚荣心。作者对攀援姿态的摈弃正为保持自我、对注入在爱中的女性的单方面的奉献和牺牲的有限度的拒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携手的情侣,犹如木棉和橡树一样,同是作为树的形象平等地“站在一起”,根根相结,叶叶相连;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心有灵犀的知音,声息相通,情意绵绵,彼此善解其意,“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我“像英勇的火炬”,你“像刀,像剑,也像戟”;真正的爱情更应是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夫妻,彼此“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些,就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之下舒婷所阐发的伟大的爱情的丰富内涵。
《致橡树》形式自由,气象阔大,不乏女性特有的对情爱感知的细腻和温情而又柔中带刚,以咏物的形式抒写爱情而又不止于男女之情,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了多解的空间。然而,“我如果爱你”的虚拟句的使用,使诗人笔下的爱情蒙上了理想的外衣,在爱“伟岸的身躯”的背面是对自身弱势的定位,这也使得诗人与李清照呈现出有迹可寻的内在的联系。
马克思是从经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及社会的,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着。人只能依附于家庭、部落、君王。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指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个人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但却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由此而观之,李清照言说的爱情是对人依附的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古典爱情,而舒婷陈述的爱情是对物依附下的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现代爱情。爱情观不同,言说方式迥异。在这个人情感的化石上,我们勘察的是不同的色彩。时间的广延性,为爱情的色泽的变换还留有足够的变换空间,我们在未来纤细敏感的诗人才女的笔下,还会领略到怎样的常说常新的玫瑰呢?
传统文化李清照的故事 篇3
要是穿越到现代,那么李清照估计是个时常宿醉之后自拍个素颜照,写句话发到朋友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一副“谁规定要当贤妻良母,本姑娘就是要喝”的任性样子。可是你若看完李清照二三事,很难不爱上这个率真活泼、撒娇卖萌、自信自恋的女子。
1、李清照是女文青,她丈夫赵明诚是男文青。当文青遇上文青,他们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文青之间也竞争。赵明诚在外地做事,李清照独守空房之余,写了一首《醉花阴》,写在一块丝织的手帕上寄给丈夫。赵明诚欣赏妻子的词作之余,也绞尽脑汁写了50首词。他把妻子的词夹在自己的词里,拿给好朋友陆德夫看,请他提意见。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哪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中的最后三句。
嗯,这可能是文艺界最早的“双盲测试”。
2、李清照喜欢喝酒。她没有写词,就在喝酒;没有喝酒,就在去喝酒的路上。
必须是春光明媚,必须是和风吹拂,必须是一帮红男绿女,摇着小船儿在湖里一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行酒令喝酒。李清照诗词都写得漂亮,玩酒令却不行,所以喝着喝着脸上就飘起了飞霞。幸好宋朝的酒度数不高,略高于现在的醪糟。不然喝一天下来,任谁都得横着走。
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该是回家的时刻了。大伙儿又奋力摇着船儿往回走,迷迷糊糊之间迷路了,跑到一片莲藕深处去了。不料惊醒了刚刚一群入睡的欧鹭,扑啦啦的飞起来,在蛋黄一样的夕阳下飞翔……
3、宋时有一本书,叫《打马图经》。所谓“打马”,是当时一种风靡大江南北的赌博游戏。没错,《打马图经》就是一本讲赌博的书,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的李清照。李清照在这本书的序中说: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巳。自南渡来流离迁徒,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我呢天生就喜欢赌博,只要有牌局我都参加,一到赌桌上就废寝忘食,不分白天晚上地赌。我赌了一辈子,总是赢多输少?为什么呢?我牌艺精通而已。
4、李清照记忆力极好,岂止过目不忘,她几乎可以记住读过的一切书籍。因此,小两口常玩这一种游戏:他们坐在书房里,泡上一壶茶。然后随便聊天,当提及某件事时,谁最先说出这件事的出处,在某书、某卷,甚至某页某行之中,谁就先喝茶。当然,李清照总是赢家。小两口一边玩游戏一边笑得乐不可支,把茶都洒了。
5、小两口都爱看书。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因为他们要“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于是他们通过亲戚朋友各种关系,从朝廷馆阁借来罕见的珍本秘籍,两人配合抄录,常至深夜不能自罢。遇到名人书画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古器之类,不惜出重金采办,钱不够时,“不吝脱衣市易”。
一次,有人拿来一幅五代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开价20万文。他们爱极了这幅画,可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们说尽好话,让卖主先把画留赵家一晚,答理次日必定给钱。这晚,小两口彻夜把玩这幅画,爱不释手。第二天,恋恋不舍地还给了卖主。为了此事,两人惆怅至极,“相向惋怅者很多天”。
6、有一段时间,小两口过着分居生活。这一年上元节,赵明诚回到家时,碰巧李清照不在家。赵明诚到书房坐了一会儿忽然听到丫鬟来报,说是一位青年公子前来求见。
见就见吧。那青年公子进来了。赵明诚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迎接,“请问尊姓大名?”
青年公子潇洒地回了一礼,说:“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
赵明诚一怔,恍然大悟,一把将女扮男装的妻子搂抱过来。两人哈哈大笑。
饭后,赵明诚、李清照带着丫鬟外出逛街。他们穿街过巷,来到全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大相国寺。游完大相国寺,他们又到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品尝市井之人惯吃的小吃。李清照本是大家闺秀,很少像这样走上街头,那些小吃更是闻所未闻。自然觉得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7、靖康之乱改变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他们随着难民一路南逃。期间赵明诚不堪劳累,死于途中。李清照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不过,“长逝可悲花正开”,以后日子还得过下去啊。就在李清照孤苦无依的时候,旧时好友张汝舟闯进了她的生活。李清照又结婚了。
再婚其实没有问题,问题是,张汝舟娶她,只是为了图谋她家的金石古玩,由于那些金石古玩都在战争中遗落殆尽,张汝舟很不高兴。张汝舟不是文青,而是一个文氓。他最大的本事就是不高兴的时候对李清照实施家庭暴力。一个女文青,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女文青怎么受得了这些呢?李清照准备摆脱张汝舟,意外发现张汝舟的官职是靠贿赂得来的,还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财大笔军饷,便向官府告发了他。
当时有一条比较奇怪的法律:妻子揭发丈夫,就算证据确凿,也得跟着进去坐几年监牢。因此,虽然张汝舟被绳之于法了,李清照也被关进了监狱。由于李清照的家人收买了狱卒,所以李清照很快就出狱了。他们不到百日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李清照爱情故事 篇4
关键词:李清照 勃朗宁 爱情诗词 写作特色
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将爱情作为歌咏和赞颂的对象。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一生都创作了许多作品,爱情诗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两宋之交的重要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集为《漱玉词》。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诗歌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等。她们的诗词都为爱至诚,有感而发,但在写作特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从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人爱情诗词具体的写作手法。
一、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生活美满,后期颠沛流离。而巴雷特曾因脊椎跌损下肢瘫痪长达二十多年,结识丈夫罗伯特后,才改变了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
(一)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意象鲜明
两位女作家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善于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常用鲜明的意象勾勒抽象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宗,李清照在作品中常借用许多意象抒发情感。其词处处流动着爱情的含蓄与哀伤,所倾诉意象大致有三类:第一,清新可爱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秋千应是此类意象中的代表。如《点绛唇》中有: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少女芳心萌动,心事也随着秋千架慢慢飞向天际,恰如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句。第二,哀伤苍凉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思如缕的少妇时期。雁海棠梅等意象多次被提及。《怨王孙》写道: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雁足传书为古典诗词的常用之典,归雁撩起闺中人的相思,惹出一片离愁别绪,此情难与他人言说,只能对雁倾诉。第三,落寞凄绝的意象,大多出现在孤独哀愁的嫠妇时期。典型的有疏雨残月梧桐等,《摊破浣溪沙》有词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描写,都表达了落寞凄凉之感。总之,易安词常借用意象抒发情感,使词情意相生,景中有情。
勃朗宁夫人的诗集中也有不少是借物抒情的诗歌,她通过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意象唤起心中的感情,例如火焰、棕榈、苍松、花、阳光等。是的,这苗圃房内满是杂草和悔恨要你来耕耘;但这里也有玫瑰,还有常春藤收下它们吧,就像我曾收下你的花儿。(诗歌44)[2]勃朗宁不断地从花园中采集最好的玫瑰送给巴雷特,花的鲜艳芬芳加上送花人的情意,使得她萎缩的生命又显出活力。没有爱情时,心的苗圃满是杂草,但爱情来临了,又种上了玫瑰和常青藤。爱情是富有力量的,正是丈夫的爱慕使她重新有了幸福,如同王小波的那句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总之,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常常可以看见诗人用这些鲜明的意象来唤起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
(二)语言特点:简洁平实,浅白通俗
并不是只有古奥晦涩的语言才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简洁浅白的语句使得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诗词清新脱俗,且往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3],李清照的词大都是精金粹玉之作,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的上阕用词简练,工致精巧,短短30个字,就把凄绝伤感的别离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虽浅白通俗,却很有画面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少妇独自泛舟,凝望西天,盼君归来的惆怅之景。增之一字则长,减之一字则短,易安词的语言就是有这样的独特魅力。
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语言用词也有独到之处,她善于用洗练平实的语言传达深重的情感。如我承认在你面前我哀愁而冷漠,因为我俩朝着不同方向,照耀我们额发的不是同一束阳光,(诗歌15)不同方向暗含双面杰纳斯的典故,更是道出作者心中的矛盾,拒绝还是接受?这是无法抉择的痛苦。她别出心裁地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道出复杂的情感。恰似品茶,简单纯净,看似无华,却唇齿留香。
(三)修辞手法:拟人鲜活,比喻生动
走近才女李清照 篇5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尤其是她的词作,流传至今。今天的人们提及她的作品,耳熟能详的便有著名的《声声慢》《一剪梅》《点绛唇》《如梦令》《醉花阴·重阳》等等。
李清照的词风婉约清新,凭借女性独到的眼光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微处,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幽微的情感,并与所营造的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韵味发挥到极致。
笔者携手古典文学爱好者颜如玉带读者走进才女的世界,了解她、感受她,为我们的生活也增添一丝婉约的美。
记者:很高兴接受本刊的采访,先跟读者简单谈谈李清照的个人经历和作品。
颜如玉: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渥,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家兼散文家,以《洛阳名园记》传世。丈夫赵明诚为太学生,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亦对诗文书画甚有研究。婚后夫妻二人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可谓志趣相投美满幸福。
李清照自幼博览群书,通晓音律,尤以词作最为突出,著有《漱玉词》,其作品风格清丽婉约,被后人誉为“婉约词宗”。
她的作品以“靖康之变”划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内容多写传统的闺中闲情,具有轻松活泼、明丽自然的风格;后期因遭遇家国不幸,以凝重沉郁为主调,在悲叹个人身世之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沉伤感,反映了时代的苦难。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善用白描的手法,以细腻精妙的心理体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抒发情感,其语言清新明快,自出机杼。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其文学理念对后世词人也有较大影响。
记者:李清照的文学才华从古至今得到了公认,作为后人我们该去如何欣赏她的作品之美?
颜如玉:今天的我们在欣赏她的作品时,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其卓异的语言特色。李清照用字炼句既浅畅自然又新颖别致,她能根据其抒情表意的需要,随意地构建出许多精妙脱俗的句子,让人读来顿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里,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极富节奏感和音律美的七组迭字开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极力渲染出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将南渡之后的郁郁寡欢和无处寄托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让人读来甚觉其情可哀,其词也苦。
其次便是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李清照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善用典故,这在她的作品里也是一大特色。在她南渡后所作的气势豪迈的《渔家傲》里,“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便是引用屈原的《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意。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正是引用庄子《逍遥游》里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文意。这些典故的活用犹如巧匠运斤,毫无雕琢痕迹,读来更无艰涩之感,反而深化了主题。
记者: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几乎是男性天下,很少看到女性作家写出非常重要的作品,我国清代以前上千年的文明中,她几乎是唯一一位被记住的女性作家和画家,她的写作视角和文学情感可称之为独树一帜,她的作品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颜如玉:李清照的作品,应该分为两个时期来看。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一路南下,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她饱尝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悲愁,国已不国、民不聊生的惨状让她的心理和情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她不再拘囿于闺房情趣的小天地里,而是上升到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忧虑之中。因为更多熔铸了家国巨变的生活体验,其后期作品与早期相比,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均有较大的突破。
以《武陵春》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里,李清照用“日晚倦梳头”的心灰意冷之态,含蓄表达了她内心的巨大悲苦。第三、四句转为纵笔直抒,揭示造就悲苦的缘由是“物是人非”,几个字却包含了个人和国家的深沉巨痛,所以“欲语泪先流”。这一句既是李清照的个人悲苦,也是遭受战乱的广大人民的共同的悲苦,看似不经意,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下阙则以舴艋小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无法排遣的悲情愁绪,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让人读来唏嘘不已,痛彻肝肠。这时候,她笔下的“愁”不再是富贵闲愁,而是浓郁悲怆的国愁、家愁,这份因为挚爱故国家园生出来的“大愁”,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而这种情怀也让她的作品最终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北宋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岁月,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第一个站在女性的角度视野,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深沉巨痛的民族灾难、反映时代风云的文人。这种思想境界和文学情怀让她有别于一般女性,成为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一道不容小觑的夺目亮光,永远照亮着浩翰的文学星空。
记者:《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因为这首词,人们给她贴上了多愁善感的标签,那么李清照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可否从她的作品里窥见一二?
颜如玉:不否认李清照的性格里有着多愁善感的因子,但以此将李清照视为忧愁的化身,则难免失之偏颇。
从她的很多作品里,我们恰恰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甚至有些不拘小节的少女形象。比如16岁时,她在后花园里“蹴罢秋千”,正整理被薄汗浸湿的衣衫时,突然“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可是又不甘心,想看看来人到底是谁,于是调皮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比如她曾经与友人开怀畅饮,不觉薄醉而误入藕花深处,只得急急地快速划桨,而溅起浪花重重,惊得鸥鹭乱飞。从这些画面,我们不难看到李清照娇憨可爱的率真性情,是多么地不同于与她同时代的女性,这在数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得的一道风景。
nlc202309041540
不仅如此,在李清照的身上,还有一种刚正不屈的个性,直欲压倒须眉。她有一首著名的五绝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借项羽垓下大败,被汉军追至乌江时为保英雄气节,谢绝渡江保命而拔剑自刎的故事,来对偏安一隅的宋王朝进行讽刺。同时,她也借这首诗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斗志昂扬;死,要死得慷慨悲壮。也就是说做人一定要有气节,绝不苟且偷安。一字一句,让我们从这位柔弱女子的身上,读到了一股伟丈夫的浩然正气。
所以说,李清照有她的独特个性。她刚柔并济,有理想、有抱负,活得率性真实,即便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她的精神境界也是高出许多人。
记者:说到李清照,就不能不提到赵明诚,联系李清照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婚姻模式吗?
颜如玉:不得不说,作为女性,李清照是幸运又幸福的。她与赵明诚不仅门当户对,而且情投意合,互为文学知己。更难得的是他们除了一般文人琴棋书画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们能拥有这样近乎完美的爱情,实在是天赐良缘,羡煞古今有情人。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章,在李清照的经典作品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最为精彩的一页。他们结婚后,也像许多夫妻一样,有着相思离愁。而爱之愈深,则思之愈切,因此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更是难舍难分,一腔愁绪统统化为大珠小珠,落到纸上,成为绝美词章。其中最著名的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一句不是婉转诉情,写尽别后衷肠,感人至深。
后来,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她与赵明诚的甜美生活:“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婚后生活是何等的欢愉甜美,这蜜一样的生活,既愉悦着李清照的身心灵魂,也滋养着她的情致趣味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记者:在李清照的诗词里,有多处写酒,写醉,“酒”在她的作品里,具有什么意象?
颜如玉:李清照现存的词作只有四十五余首,可她写到酒,或者写到与酒相关的“醉”和“樽”(酒杯)的词句就多达二十多处,可见酒与李清照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无论是残酒、淡酒、病酒,都能折射出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心绪。
年少的时候,她不拘礼数,常常任由性起,与友人日暮饮酒,兴尽晚归,以至“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动静交织、情景交融又美不胜收的画面,一切皆因“沉醉”而起,这里的“沉醉”反映出的正是年轻时代的李清照欢快无忧的趣味生活。
到了婚后,因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寂寞深闺里,她只好“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酒醒熏破春睡”“险韵诗成,扶头酒醒”以此来打发丈夫不在身边,而百无聊赖的日子。这里的酒,成了李清照排遣惆怅相思的一剂良药。
金兵入侵后,李清照仓皇南渡,此时赵明诚已因病去世,家难国殇一并袭来,让李清照悲痛欲绝。这时候“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此时的酒,已是苦涩难咽。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再好的酒,只怕也不能浇灭一腔愁绪,反而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所以李清照的“醉”和“酒”,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境里,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她的酒,值得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好好去品一品。
记者:据说李清照还有赌博的嗜好,曾专门写过文章来介绍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叫“打马”的博戏,这似乎对她的才女形象是一种颠覆,对此你怎么看?
颜如玉:赌博是一种参与性极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古至今,喜爱赌博的人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好赌的名人也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一些女性。像历史上有名的武则天就喜欢玩“双陆”,杨贵妃偏爱“彩战”(也就是掷骰子),慈禧太后则嗜好打麻将。那么李清照酷爱“打马”,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马”是流行于宋代时的一种博彩游戏,也就是后来的“马吊”,即麻将的前身。李清照应该是非常喜欢玩这种游戏,曾对它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为此写下了《打马赋》和《打马图序》两篇美文。在《打马图序》里,她这样写道:“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这段文字里,李清照就坦言自己天性喜欢赌博,只要是赌博游戏就会沉迷其中,每每废寝忘食。她甚至骄傲地宣称自己赌了一辈子,是个常胜将军,这全赖自己赌博技艺之精。
按照李清照所写的:“选仙、加减、插关火,是粗笨的游戏,只凭运气,没办法展现人的智慧。大小象戏、奕棋,又只能两人玩。采选、打马,是闺房中雅致的游戏”,既是闺房中雅致的游戏,旧时妇女又不能像今天的职业女性一样,有那么多可以随意支配的自由,那么闲来几个女伴围坐“打马”,倒也不失为一种打发辰光的好法子。这与她的“才女”身份并不相悖,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和完整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闺中慢生活
记者:李清照以一阙咳珠唾玉的《声声慢》,彪炳于文学史册,至今仍为人们赞叹不已。这首词因其意境悲婉感人,引得后人也给她本人贴上了忧愁的标签。其实在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段文字之前的李清照,所享有的是一种闲适优游的闺中慢生活。
颜如玉:穿过千年的烟尘,一处精巧的后花园里,夏季清晨的露水正浓,年少天真的李清照一脸柔倦,刚刚“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正欲换下被汗珠湿透的薄衫时,见有人来,情急之下只得“袜刬金钗溜,和羞走”。无意回眸一望,竟是一位翩翩公子,少女的芳心顿时如小鹿乱撞,于是她大胆地停下脚步,偷偷遥看心仪之人,可又怕遭人耻笑,只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里的这一幕,传神勾画了一个怀春少女的娇羞之态,这也是作者李清照在碧玉年华,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李清照18岁时,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两人诗书唱合,赏玩字画,收录金石,共同的情趣爱好成为他们完美婚姻的牢固基石。新婚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在独守空闺的寂寞中,李清照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借烟霞妙笔,融入曲意婉约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字字珠玑,又句句情深。
重阳佳节,思亲尤甚,夜半孤枕难眠的李清照将千种离愁、万斛别恨,凝聚成一阙真挚缠绵的《醉花阴》,寄给思念中的丈夫。赵明诚读罢,叹赏不已,又自愧弗如,于是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忘寝三日,得十五阙,将易安词混于其中,请友人点评。结果友人说:“只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以想像一下,这对夫妻是在怎样的相互爱慕与激赏中,享受着情洽意合的幸福和甜蜜。这种琴瑟和鸣的美满婚姻,也令今天许多仅凭优渥的物质条件选择另一半,却终生同床异梦的人感到艳羡不已。
李清照后来在《金石录后序》里,这样追忆和赵明诚别有情致的生活:“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琐屑常事,竟也趣味盎然,一股欢愉气氛扑面而来,让人倍觉温馨。当时的夫妻二人,已是家道中落,以至于不得不靠典当衣物换一点钱,再到相国寺买回喜欢的碑文或拓本,拿回来于灯下相对展玩。生活虽然清贫拮据,却充溢着高雅的情趣,这份灵魂的富足也令他们获得了全身心的快乐和满足。
李清照在闺中慢生活里,享受着高品质的婚姻生活,也取得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可惜,随着金人入侵,国破家亡,再逢丈夫病逝,辗转漂泊,她的一方净土终致荡然无存。从此,便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简介:颜如玉,70后女子,天秤座,湖北宜昌市人。素喜读书、写字。不以文字谋生、谋利、谋名,只是贪恋文字带来的丰盈和快乐。)
编辑/书含
李清照论文 篇6
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艺术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对历史、文学、书法均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至此,李清照的生活景况发生了转折。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前期生活的优雅和顺利,后来条件的拮据和窘迫,使李清照的心境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滋生了诸多感慨和无限的愁绪。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思夫愁绪,情真意切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意蕴极其含蓄。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个。凉”字表面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此外,赵明诚与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这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真是百里挑
一、天赐良缘。而这对璧人的生生隔离,便生发读者更深层的“愁”的理解和体味。
二、春愁秋思,绵绵难释,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四字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实则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历来为词评家称诵,词作背景是春夜里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状态。这里“绿”和“红”借喻叶和花。用“肥”和“瘦”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落。鲜明、生动、形象,本来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很有生气和味道,而又新鲜奇特。同时又以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稀少,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可见,作者在表达愁意的同时,不忘用字精审而又富有创造性。该句不论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很有创造性。另一方面,读者可见李清照体察的细腻和深婉的情思,由此可更加体会到她增添的“许多愁”。如,此诗描写她翌日清晨急切地向“帘外人”打听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 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以两个连用的“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失误,这也恰好衬托出作者观察和推理的细腻。这样一个细心入微,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子,怎能免得了世间沉浮的许多愁情伤绪呢?可 见,她的词能通过一个极普通的生活细节,反映作者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却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的意思。也引发读者对作者“愁”的认同与担忧。
再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的小词。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退想又回到“独上兰舟” 的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绪果。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 在一方独自愁闷。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三、孤孀秋叹,凄惶欲绝
李清照一生没有子女,公元1127年,她四十六岁,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夫妇随后南渡。不幸的是在他们南渡的第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南京。国破家亡。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金人南侵的大离乱,家财古玩或丢弃或被典卖,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后来改嫁婚姻亦有不幸。这些使她的词在创作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凄惶欲绝。‘声声慢》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搞?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渲染了一种铺天盖地的绝望的美。有人说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词 而被人们所记住的,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空前绝后,没人敢企及。这是怎样一种愁苦啊,她简直是愁的化身。空屋陋室中,只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安慰自己呢?官邸的华美陈设已是过眼云烟,芬芳静谧的小花园也没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空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离她而去了。血和泪的倾吐,把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同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丧偶之痛让她尤其受煎熬。精神状态如此,身体也难以维持。接着,诗人写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字面上说:由于气候时暖时冷,身体难以适应,不能得到调养和休息。其实,这 都是她遭遇的不幸和悲伤引发的凄凉、无助。这也是隐真意于词外的手法,就像“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样,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偏说酒淡难敌急风,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难抑之恨,又借词人炉火纯青 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溱人肺腑。这首词能写得如此朴实自然、顿挫凄婉,就是因为作者有着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词人是用血泪来写成的。词贵情真、意切、语新。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之情,难抑之恨,又借助词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所以,无论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技艺手 法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的风格——易安体。她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材料,通过平淡素朴的语言,酿造出最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韵味十足,含蓄不尽,使人如品名茗,如饮醇酒,也瞻仰了一位中国历史上 坚强伟大女性的魂灵。
[参考文献]
【l】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枣大学出版社一2002. 【2】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3.
【3】济南市社科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4】于瑞恒.谁解李清照“愁”滋味[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Brief analysis on the lyt ic art of melancholy sense on Li Qingzhao’S phrases
【Abstract]Li Qingzhao was extolled as the headstreanl of“graceful”phrases denomination.Her phrase ismainly about love and especially about melancholy which were described uniquely.She based on true emotion and natural language to express delicate sentiment and treat vacant artistic conception.The paper tried to analyze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melancholy”sense from her phrases in three different times.
怀念李清照 篇7
我与清照,都是百脉泉畔长大的女子,都爱那秀丽的山,那空灵的水,那抒发自己满腹情怀的词。我爱她,爱她端坐在桌前凝神写词的样子:我爱她,爱她站在画前含笑欣赏的样子。她的一颦一笑都是一首词、一幅画,婉丽而又饱含深意。她是婉约的,用轻巧含蓄的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她又是刚毅的,用她男子汉的气概坚持独立人
格。只是,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里,她在那头,我在这头。我在书里看得到她,了解她的生活,欣赏得到她的词,可她却不知在几百年之后,有一个我,如此的欣赏她,爱她的词。我愿做一个透明人,生活在她身边,一起分享她的欢乐,分担她的忧愁,哪怕她毫无察觉,我也愿意默默注视着她。
那时,你是个活泼开朗的少女。初夏的傍晚邀约三五知己去喝酒长谈,开怀畅饮。而后又“兴尽晚回舟”,荷塘四周一片安然静谧,你借着舒畅情怀,独自划着一叶轻舟驶在荷塘里,在银辉的月光的映衬下,婷婷的菡萏显得分外婀娜多姿,你完全投入于美景之中。当你越划越深,误入藕花深处时,突然间,惊扰了安眠的鸥鹭,霎时间它们一跃而起,叫声拍打翅膀的声音划破了荷塘里的寂静,你猛然一惊,酒劲全消,开怀地笑了,爽朗的笑声回荡在这片澹澹的水塘。
你不仅爱大自然的宁静,也爱市井的纷繁热闹。像所有花季少女一样,你天真、烂漫、又聪毅、多情。“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是你爱美的表现,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又透出独特的可爱与孩子气。没有像一般女子那样“下面相逢,低头看顾”。你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让你表现的自我。见到客人,你也会害羞地倚门,标致白皙的面庞,悄悄地泛起两片红晕,少女情怀早就挂在脸上。灵动的明眸,已经把女儿家的所想所思完全暗送出来了,似看不看地回望着,想望却又害羞,不望却又不舍,只当是在嗅青梅了。此刻的她完全看不到我在笑她,她那娇羞可人的模样一点也没有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女词人的威严了。是呀,你与我一样也是女子,也是十七八岁的少女,也有懵懂初开的时候,怎得就只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呢?
后来,你遇到了一位翩翩风度的他——赵明诚,你们两人是文学知己,彼此切磋诗词。赵父也在朝为官,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你们有相同的爱好,都是金石研究的爱好者。从此他就真正的进入了你的世界。女为悦己者容,在你这里也是一样,“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插在头上,希望让他回来看到你的美丽,可又害怕“奴面不如花面好”,于是非要叫他比并看,希望他看到的是你那羞花闭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比花漂亮。看到你们幸福的样子,我在一旁也为你感到高兴,在这个传统的封建社会,既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同时又是自己情投意合的婚姻,真的非常难得。
李清照买书 篇8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踏青时穿。一个人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李清照来到书市,在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她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李清照走了过去,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写着《古金石考》。她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李清照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但是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儿了,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给他等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买了它去,也算了了我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就是少点也没关系。”
李清照连忙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拿出来,也不过十两左右,李清照有些着急,对老者说:“我今天没有带那么多钱,你明日可否还来这里?我一定带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为难地说:“姑娘,我的盘缠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这时已近日暮,李清照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然后转身就跑了。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李清照简介 篇9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史学保存
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 - 影响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如《蝶恋花》写别怀:“……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既写别怀之乱,又言音书易通,以爽俊之笔,开解沉抑之情。《鸥鸽天》写怀人:“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视力不局限于闺帏物事,笔锋伸展而及于王粟怀远、陶潜赏菊,思路藐远。 《渔家傲》记梦词,写“天接云涛”,星转帆舞,与天帝对话。境界阔大,想象瑰丽。路长日暮之嗟,诗徒惊人之慨,感概深沉。收拍高唱“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心高志壮,奋力求索,昂扬不屈的精神堂涌溢注。《寥园词选》谓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历代名媛诗词》评曰:“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轼、辛弃疾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比如《乌江》绝句之锐气凌厉,《题八咏楼》之气象宏敞,《钓台》之思致超拔,《和张文潜》之奇气横溢,可以说具有更多的“丈夫气”,所以朱熹叹曰:“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王的《碧鸡漫志》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诗虽存留不多,但却有相当成就,也形成与其词风貌不同的独立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