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改革(精选8篇)
首都改革 篇1
加快健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促进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注重立足教育督导重点任务,突出教育督导的前瞻性、有效性、服务性,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推进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各项教育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为促进首都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北京市教育督导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和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加强统筹、创新推动、把握重点、全面履职、务实高效”的工作思路,强化监督监管,加快健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督导方式方法,有效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不断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法制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有力保障和促进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
深入落实教育督导改革各项任务
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做好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统筹推动教育督导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关于深化北京市教育督导改革的意见》,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有效推动和落实教育督导改革的各项任务。依法依规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工作,强化督导评估与监测结果的使用。加强对各区教育督导工作的指导,推动区级教育督导机构职能建设。
健全完善教育督导职能体系
加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职能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制度,明确重点,统筹实施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加强对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的建设和指导,提升研究、评价与研修服务支持能力。积极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估监测机构,印发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工作暂行办法》。成立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教育督导评价智库。
加快研究制定北京市教育督导规划、政策、标准和规程
编制《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督导规划》。研究制定《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学校督导工作规程》和《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意见》等制度文件,研究制定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督导评估与监测评价的政策、标准、工具和规程,切实加强教育督导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基础。
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
切实做好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关于强化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部署要求,重点围绕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和区政府落实教育发展政策、履行办学职责、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督导评估和监测,切实推进教育政策规划、法定职责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继续开展对部分行业企业履行法定教育职责和办学状况的督导评估。加强对各区教育行政与督导工作的督导和调研指导。
积极探索开展综合督政工作
研究制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教育发展水平、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督导评估与监测评价的指标、工具与规程,结合研制工作试点开展综合督导调研。研究制定《北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的进一步落实。继续跟踪监测各区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县验收后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对各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的专项督导调研。
有效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导。跟踪督导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指标、工具与规程。印发实施《中小学校开放性实践活动督导方案》,调研中小学校综合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制定相关督导评估办法。继续围绕办学模式改革、“高参小”实施情况、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等基础教育改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调研。研究制定《重大教育突发事件专项督导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应急督导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北京市语言文字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和督导指标与工具,协同开展中小学体育、美育、特殊教育、条件装备适用与使用状况等专项督导工作,共同完成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开展的“护校安园”等专项督导工作。
围绕重点开展学校督导工作
加强学校督导的基础工作
深入开展学校督导工作调研,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关于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的部署要求,总结固化北京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工作的经验成果,研究制定《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深入开展学校督导工作调研,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校经常性督导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评价标准》《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督导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文件,统筹指导、规范实施、宣传推介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督导与评价工作,夯实教育督导的基层基础工作。
分类开展学校督导工作
以规范办学行为、德育、课程建设等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校督导工作,针对学校问题和需求探索开展诊断性督导。继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进工作督导调研。聚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协同开展职业院校贯通培养情况督导调研。开展对市属高校进行师德建设情况督导调研,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办法。共同组织开展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执行情况督导调研。完成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开展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关督导工作。
扎实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统筹推动中小学校督学责任区建设,鼓励各区创新督学责任区建设模式,有效落实督学责任区各项职责。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会,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进一步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建设,做好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评估认定和全国推进会工作。强化区级督导责任,围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课业负担、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等重点工作,有效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经常性督导。鼓励各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基础保障工作。
切实加强教育评估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切实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市属高等学校的评估工作
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关于对中高等职业学校评估办法和要求,重点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试点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依据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开展普通高校本科质量评估的要求,研究制定市属高校专业评估方案,适时开展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组织开展普通高校审核评估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继续做好研究生论文抽检工作。
切实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根据教育督导评估重点工作的需要,统筹做好相关监测评价工作。开展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充分运用中高考成绩和各区相关测试成绩,探索研究实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有效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质量评估监测重点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指标、工具与规程,探索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评价、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监测评价,开展高中普及化发展水平评估监测调研。继续完成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年报。继续做好区域教育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适时开展针对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测。完成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部署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艺术学科质量监测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关监测工作。
着力加强教育督导履职能力建设
着力加强督学队伍专业化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督学管理的意见办法,研究制定《北京市督学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督学任职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施督学队伍的分级管理。做好北京市第十届督学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督学队伍的选配,优化队伍结构。研究制定《北京市督学培训大纲》,编写出版督学培训教材,完善培训师资库和课程库,创新开展责任督学培训工作,办好督学大讲堂,增强督导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快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
搭建教育督导信息化整体架构,以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为基础,完善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强化数据应用分析和安全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整体建设与应用。指导各区加强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推进市区两级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有效衔接。
加强教育督导合作交流与宣传
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督导协同协作机制,签署京津冀教育督导交流合作协议,构建以京津冀教育督导交流合作为基础的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与国家教育督导办联合举办全国教育督导研讨会和京津冀区域教育督导工作研讨会。创新宣传、信息与报告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多渠道、多媒体作用,用好教育督导“一网三刊”,加大重点工作、重要节点教育督导新闻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全市教育督导的改革与发展。
继续做好教育机关干部联系中小学工作
务实推动教育机关干部联系中小学校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做好联系中小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健全机制,做好沟通、交流和服务。围绕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工作,深入宣传,加强指导,推进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围绕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深入了解基层需求,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提升自身素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基层实际,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围绕提升联系工作水平,鼓励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深化工作、破解难题,不断增强工作实效。
首都改革 篇2
1坚持“促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1 以保障和增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
一段时期以来,医药卫生事业存在着“重治轻防”的不全面不协调问题,导致卫生投入和健康产出效率不高。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以保障和增进健康为宗旨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努力实现让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目标,切实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定位确立在维护居民健康上。2009年,市政府制定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包括9项行动,即: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控烟行动,健身行动,保护牙齿行动,保护视力行动,知己健康行动,恶性肿瘤防治行动,母婴健康行动等[3]。为进一步营造增进居民健康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动员各方面力量,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健康北京”建设的宏伟目标,专门编制了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从消除和控制不利于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着手,优化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治理垃圾污水,改善水源供应,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上做好保障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的相关工作。
1.2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009年以来,全面实施好国家规定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7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针对首都实际,新增了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免费筛查、0~6岁儿童免费体检、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农村42万名采用长效避孕措施的育龄公民免费健康检查等针对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镶上牙齿、摘下眼镜、稳定血压、减轻体重”4项健康促进措施,对全市适龄儿童开展龋齿筛查并实施窝沟封闭,在中小学校开展视力普查,推行低钠盐,实施高血压患者的干预和规范化用药指导,为全市慢性病家庭培养家庭保健员,对高危人群开展脑卒中筛查及干预项目,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提供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服务[2]。上述内容是首都医改中的新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到2010年底,为常住人口免费建立健康档案1 400余万份,城乡建档率达到80%,电子健康档案超过520万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了13个国家级卫生城区(地区),城乡卫生面貌持续改善。
2坚持“重管理”,构建统一科学协调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2.1 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
针对北京存在的中央、军队和地方多渠道办医的现实,从充分发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加强协调配合入手,于2010年10月成立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简称“首医委”)。郭金龙市长担任首医委主任委员,常务副市长、分管市长和卫生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成员单位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总后卫生部、武警总部后勤部卫生部等单位、北京市有关部门以及16个区县政府。首医委的相关工作制度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首医委的成立为统一规划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管理体制保障,也为有效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医药卫生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制。
2.2 成立医院管理局
在成立首医委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研究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吸取国内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学习香港、新加坡的先进管理模式,分析医药卫生事业的管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按照落实举办责任、加强行业监管、增进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思路成立市医院管理局(简称“医管局”)。医管局隶属市卫生局领导,工作人员为公务员身份。其职责是负责市属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管理和医疗服务组织运行,代表市政府行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各项管理权利,推进公立医院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这一体制不同于国内少数地方出现的将医院管理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并行设立的管理体制。国内近几年的探索已经证明,实行分设并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集中统一管理,行政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协调难度大,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大部门制”的改革方向和要求。
3坚持“保基本”,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
3.1 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首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 207万人,超过年度目标1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79万人,参合率97%。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17万提高到30万元,城镇老年人和无业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7万提高到15万元。新农合人均年度筹资水平达到520元,有的区县达到720元,年度补偿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8万元。通过提高补偿水平,减轻居民就医负担25亿元。在全市推广“社会保障卡”,已发放826万张,1 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城镇职工和居民门诊住院报销全部实现了“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减轻个人垫付款负担96亿元,受到居民普遍欢迎。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行农村低保对象门诊救助医疗费垫付制度,将医疗救助范围扩大到低收入困难家庭,逐步解决低收入者“看不起病”的问题。
3.2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首都地区基本药物新增212种,连同国家基层版基本药物目录共计519种。在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对非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购买服务办法,保障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费用,对实行药品零差率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15%的药品加成水平予以补助。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实现全品种抽验,推进电子监管工作。完成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药品费用平均降幅达31%,每年为社会减少药品支出4.6亿元。政府建立了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实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药品降价幅度达16%,为社会减轻药品费用36亿元。
4坚持“强基层”,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4.1 加强基层服务设施和能力建设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增加投入,改善条件,提升能力。已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3 200多个,可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实现了城镇、近郊平原和山区居民出行15min、20min和30min可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提高。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医院)下来一批、回来(返聘)一批、进来一批、(培养)出来一批”的人才工程,2010年为基层医疗机构招聘1 000名大学生,在岗培训基层卫生机构人员10 487人次,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提升素质和技能,逐步解决社区“看不好病”的问题。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门急诊量已占到全市工作量的42%,较“十一五”初期的不足10%有了大幅度跃升,居民对基层服务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4.2 加强基层机构内涵建设
近年来,提出并探索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山区巡诊服务模式,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常见慢性病管理,社区慢性病管理人数达到166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起健康“守门人”职责。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长服务时间试点,门诊服务时间延长至晚8点,并且为社区卫生机构配置“健康通”手机,提供24h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大幅度提高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补偿比例至90%,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基层机构主动提供服务、扩大预防服务、规范医疗服务。大力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药服务、100%的社区有中医专家巡诊服务的目标。上述措施为首都在城乡基层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5坚持“建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5.1 建立有助于维护公益性的投入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府卫生投入的政策,建立有助于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经费保障机制。2010-2011年全市用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将达到337亿元。在公立医院落实离退休人员经费财政全额保障政策,在北京朝阳医院等医疗单位探索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的补偿方法,减轻公立医院的运行负担。提高对传染病院、精神病院等防治结合的医疗机构经费补偿水平,稳定队伍,改善服务条件。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财政经费保障政策,按高于全市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的水平核定绩效工资,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2006年以来,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财政经费保障政策,并持续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维护公益性。
5.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215”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到2020年,选拔和引进20名领军人才、100名学科带头人、500名学科骨干,建立20个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培养两院院士等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平台) 。有两批高层次卫生人才进入培养计划,引进1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首批专项经费2 000万元已经下达。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为山区、半山区招收和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三年来共招收240名,首批毕业生已走向工作岗位。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训基地达到235个,在培住院医师达到3 300人。2010年全市新就业的1 300名医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均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6坚持“提效率”,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6.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首都拥有丰富优质的医疗资源,但布局结构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的需要。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布局调整工作,推动优质资源向新城、新建城区、新建居民区等资源薄弱地区发展。在完成地坛医院整体迁建任务后,政府投入30多亿元搬迁天坛医院,还兴建了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安贞医院等郊外院区。引导中央在京医疗单位如北大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向郊外发展。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10个郊区县11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并且与城区内11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有效缓解郊区居民就医难的突出问题。此外,通过发展康复、老年护理机构和非公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形成有分工、有合作、更加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6.2 提高公立医院技术效率
城乡居民对公立医院改革最现实的期望是改善看病就医的体验。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实现居民到大医院“看得上病”的要求。第一,在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全天门诊。59所中央和市属三级医院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医院的周末门诊量已接近甚至超过日常工作量,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方便了居民就医。据对59所医院的估算,仅此一项工作就相当于新开设了22家三级医院完成的门诊工作量,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第二,开展转诊和预约服务。在13个区县搭建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服务工作平台。截至2010年底,49家三级医院复诊预约率平均达到40%,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平均达到60%,产科复诊预约率平均达到70%,口腔科复诊预约率平均达到90%,城乡居民挂号排队等候时间缩短,“看病难”状况得到缓解。第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45家三级医院、52家二级医院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显著降低了陪护率,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欢迎。第四,探索医师多地点执业。鼓励有资质的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多地点执业,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居民。第五,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试点。选取朝阳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胸科医院开展以落实公益性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工作,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落实医院领导任期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度,促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全市工作目标的落实。第六,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坛医院、大兴医院等10家单位进行电子病历试点,以此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改善医疗服务,并提高监管水平。
综上所述,北京在完成国家医改任务和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改革思路和做法,其基本特点可简要概括为“促健康、重管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效率”。根据测算,首都卫生总费用中公共支出所占比例达到74%,个人支出在总费用中的比例已经降至26.2%,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4]。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个人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构成比例有望降低到20%左右,惠民利民效果将进一步彰显,为在全国率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摘要:分析了北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策略、实施进展以及主要成效,总结了首都医改的特点:促健康、重管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效率,供推进医改工作参考。
关键词:北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都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8].http:∥www.bjpc.gov.cn/zt/shierwu/ghgy_125/201103/t765410.htm.
[2]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1-03-20].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ygfazj/t1116697.htm.
[3]北京市人民政府.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EB/OL].[2011-03-28].http:∥www.food-mate.net/law/law/qita/20100423/162604.html.
首都改革 篇3
201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95万亿,增长7.7%,与2012年持平,与全国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3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375.1亿,分别增长8.8%和8.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1%和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1%,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控制在全年目标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预计同比下降4%左右。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调度,力促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创新经济调控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在季度分析中增加了专题分析的内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调度建议,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稳定在7.7%,消费、收入等重点领域指标逐季回升。加强投资调度,将重点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市重点工程全年实现新开工85项,创近年之最,政府投资引导放大作用进一步发挥。针对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强化服务,民间投资由一季度下降3.5%逆转为全年增长15.9%,为全年投资企稳回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组织实施了多项价格调控措施,从保障供应、稳定房租、价格监管等23项措施入手,在价格改革事项多、力度大的情况下,保持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第二,谋划长远,推动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主动提出将“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由8%下调为7.5%左右,为调结构、转方式留出了更多空间。紧紧抓住当前事关首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人口调控、新兴服务业培育、区县特色差异化发展、首都经济圈建设等思路和举措研究。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优势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9%。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新设8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率先发起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编制发布了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大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3年北京市环保产业收入增长60%以上。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出台了城南第二阶段行动计划、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等意见,一批新城功能性项目投入使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攻坚克难,努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了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五年内压减燃煤1300多万吨、压减近六成的目标,并超额完成2013年压煤任务。大力调整能源结构,西南热电中心、陕京三线建成投产,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77%。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顺利开市,内涵促降和节能机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465公里,在建里程208公里。推动完成35万亩平原造林任务,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全部开放,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全面启动。完成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新建和升级改造任务,垃圾日处理能力提高3000吨,新增再生水日生产能力78万立方米。加大城市运行保障力度,在天然气需求量增大、城市运行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增多的情况下,加强能源和生活必需品综合调度,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第四,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加大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取消、下放了6大项、30个子项审批事项,开展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工作流程试点,审批时限从300多个工作日缩短至109个工作日。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两个政策意见,首批27个试点项目进展顺利。积极稳妥推进价格领域改革,出台了非居民热价、气价、垃圾收费价格改革方案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调整了出租车租价和机场巴士票制票价,清理规范教育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发挥了价格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杠杆作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医药分开”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关做法获得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第五,保障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研究出台了本市基本公共服务三年工作方案,一手抓增加供给,一手抓优化布局,进一步促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全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分别增加学位3万个和6.4万个;基本建成了7个新城区域医疗中心;提高了社会办养老设施建设补贴标准,完成了20座立交桥区积水治理和28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一批惠民利民便民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改革工作,我们体会到:必须加快转变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加强经济调度、深化价格改革,到精简下放审批事项、鼓励促进民间投资,这些实践加深了我们对新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只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才能为重点项目实施和重点任务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制定重大政策、推进重大项目过程中,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企业,才能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促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每一项改革任务的攻坚、每一项重点指标的完成、每一项重大项目的推进,都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发展改革系统只有与各部门、各区县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才能更好地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促进首都可持续发展。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首都发展改革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批示,为首都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北京市“两会”等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首都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举措。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氛围更加浓厚,改革的共识不断凝聚,为我们加快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高端要素不断聚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加快调整退出,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首都经济圈及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不断加深,为从更大尺度、更宽视野谋划首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endprint
当然,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改革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首都和全国一样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两难多难问题交织,短期长期矛盾叠加。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增长点的培育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进一步加剧,各种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深入研究首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破解首都发展难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契机,努力当好改革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市级审批事项,修订推广新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继续完善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综合协调等工作机制,加强审批下放的培训指导,改善投资管理服务。二是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落实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推进试点项目,谋划启动后续项目。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在重点建设领域探索搭建新的平台。三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研究修订政府定价目录,有序推出一批价格改革措施,逐步形成有利于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逐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非居民用水、用气、用电价格,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适时推进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
第二,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坚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有进有退,多措并举,不断提高首都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加快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牵头用好科技创新大额专项资金,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加快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文化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二是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功能性质的优势产业。提高节能、排污、用地等准入标准,强化一产的民生保障和生态功能;推动二产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一般性制造环节,加快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加快三产从规模数量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增量,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区率先优化升级。三是提升政府投资效益。政府投资更加突出调整投向,集中力量解决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等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保障好APEC等重大活动;更加突出城市功能协调和布局优化,促进郊区、城南、西部等地区加快发展;更加突出政府引导,坚持公共领域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投资。
第三,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出发,围绕破解人口、大气、交通、环境等城市发展难题,结合部门职能,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力争年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一是下大力气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按照区县功能定位和发展实际,落实区县人口调控责任,加强人口调控工作考核。研究提出有利于人口调控的产业发展政策,强化“以业控人”。建立人口季度分析联系会议制度。二是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继续推动4100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五环内基本取消燃煤锅炉房,加快农村优质煤替代,实现全年削减燃煤260万吨。配合相关部门,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是努力缓解交通拥堵。大力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轨道交通2015年调整版全部开工,新增通车里程62公里。加快完善城市骨干路网,加快实施32条微循环道路建设,不断提升交通管理系统化水平。四是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落实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年度计划,保障能源运行安全。完成30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确保用上南水北调来水。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成西郊蓄洪工程,完成23座立交桥区域积水治理。
第四,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首都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一是完善城市绿化体系。推动绿化造林向六环内、新城、重点功能区集中,基本完成百万亩造林主体任务。建成市级绿道200公里,推进京密引水渠绿道等5条放射线绿道和3条新城绿道建设。建成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及南长河等城市休闲公园。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二是提高城市水环境品质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永定河等流域生态治理。加快建设高碑店、小红门等再生水厂,全面启动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鲁家山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三是全面推进节能减碳。研究制定进一步推动节能减碳工作意见。深入推进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完成1000万平米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6500万平米供热计量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双百”促进工程和能效提升工程。
第五,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本市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是促进区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今年将完善区县差异化发展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人口规模、发展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引导生产力优化布局。二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配套政策。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加快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向新城疏解。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分类指导、统筹推进通州副中心以及综合性、区域性新城建设。深入推进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开工建设新机场主体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研究制定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三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力度推动城市功能疏解、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都北京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2、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培养探究收集资料的能力。
4、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
难点:了解北京的悠久历史。并激发学生的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收集北京的名胜古迹,天安门广场的文字图片、北京文教、科教、新闻机构,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知道什么叫首都。
二、交流探讨,深入北京。1.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2.了解天安门的位置。
3.梳理归纳,生成问题。为什么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为什么说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 天安门广场
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天安门的相关资料
课件播放: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学生谈感受。★ 人民大会堂 教师小结 2.为什么说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学生介绍,教师小结
3、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你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学生展示,汇报,教师小结
4、介绍北京特色文化:中国的国粹——京剧(课件播放 :京剧)了解了京剧,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文化呢?
四、深化主题 升感情感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古老的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城市实力雄厚了,因此才能这么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想不想再次看一看2008年那些激动人心的画面呢?
课件播放:奥运会精彩瞬间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我们的祖国妈妈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大班首都北京教案 篇5
1、能围绕北京这一中心话题用较连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2、了解北京的建筑和景色。
3、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首都北京》。
活动过程:
1、共同回忆有关情节,讨论:
――“我们的家叫中国,那中国的首都在哪儿呢?“
2、幼儿阅读图书并讨论:
(1)交流各自对天安门的认识:
――“天安门在哪里?它时什么样的?“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是怎样的?“
“人们是怎样观看升国旗的?为什么?”
(2)边看图片边验证他们的介绍,作小结。
交流北京著名的`古迹、特产:
――“你们还知道哪些北京非常著名的古迹、建筑?”
“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选择北京非常著名的古迹、建筑留影:
――“想不想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北京的景点照张相?”
首都博物馆参观报告 篇6
王银风
来首都博物馆这天正赶上下雨,进了首博的大门,工作人员贴心的给了我们装雨伞的袋子。由于我们学校距离首博比较远,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不能全面参观,但这次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站在首都博物馆前,可以看到,高大而个性的楼顶,富有西方浪漫色彩的建筑,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真是一种震憾。我们通过安检走进展览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牌楼。牌楼可是老北京的象征。然后我们按照大厅醒目处的指示牌,清楚地了解了展馆整个布局。
首都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介绍首都也就是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我们首先去了左边的展馆,进去才发现是多媒体影院,但我们看到的不单单是影院,而是一大排电脑并且有很多人在玩有关文物的游戏,还有电影在播放。但我们觉得没必要在这些东西上浪费时间,所以就离开了影院。
出了影院,我们一直认为应该从顶层开始参观,于是直奔五楼
五楼主要是展现北京的历史民俗文化。这是我认为最具民族气息的展出。当我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是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展出共分为洞房花烛美姻缘,降龙诞凤添人丁,古稀大寿福如海,爆竹辞旧迎新年四个专题。通过清末和民-国初年北京地区的民俗现象,反映了老北京民间生活中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同时展出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和胡同文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的旧式玩意,比如七巧板、抖空竹,抓周盘等,我还看到有一个小展厅的顶上挂满了花灯,这些都是老北京的特色玩意儿,而且还有描绘嫁娶的展馆。真是京味十足呀!让我们感觉到了老北京的热情与热闹。而且通过这些东西的展出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北京的习俗和国粹“京剧”的历史。
从五楼下来,我们参观的地方还有北京文物精品展。北京精品文物又分为很多类。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古瓷的精品都在这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图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各阶段及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底蕴。
首都商务 篇7
2月10日,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讨论通过了《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 要依托首都优势, 加强统筹协调, 实行分类指导, 带动重点突破, 推动商务服务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振兴发展。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为着力点带动高端发展, 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带动集聚发展, 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产业升级, 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带动发展环境优化, 进一步增强商务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打造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中心城市。
商务服务业是主要服务于商贸、商务活动的产业群, 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服务业的多数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 属于低耗、高效的绿色产业, 在发展开放型、服务型、创新型首都经济中, 商务服务业战略地位日渐凸显。2008年, 本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超过650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以上。
2、北京市被商务部确定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日前, 根据商务部《关于公布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名单的通知》, 经过申报材料审核、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和网上公示, 北京等46个城市被商务部确定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据悉, 北京市的示范内容为:城市统一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医药物流、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绿色物流。同时, 商务部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作, 按照确定的示范内容,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 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
3、程红对2010年全市商务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2月8日, ”2010年全市商务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志主持会议, 副市长程红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程红强调, 要做好春节期间的商务行业安全、市场供应等工作, 确保两会和春节期间市场的平安稳定。并对2010年全市商务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开拓创新保增长
1、促进消费方面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加大品牌引进力度, 扩大时尚消费;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 提升农村的消费;发展电子消费和信贷消费等新型消费。
2、吸收外资重点抓好三项工作。引进总部和高端经济;做好后续服务;持续开展小规模专业化定向招商活动。
3、外贸发展要做好三方面工作。抓住危机后机遇争取战略性资源, 加速产能在北京的聚集;进一步加大“双自主”产品出口;研究进口鼓励政策。
二、积极谋划促升级
要结合今年即将出台的一系列规划、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积极谋划国际商贸中心发展建设问题。
1、商业服务业要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和国际化。
2、认真考虑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三、积极作为优效能
服务机制长效化, 尽可能稳定政策, 继续做好各项服务;更好地为功能区发展服务;加强学习, 建设学习型的商务干部队伍。
4、北京市政府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近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精神, 促进北京市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了6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物流基地功能;二是完善城市配送网络, 建立应急物流体系;三是引进、培育品牌企业, 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四是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 提升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五是强化区域深度合作, 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六是打造三大平台, 建立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三大平台”即政策、科技和信息支撑平台。
同时, 《实施方案》确立了振兴目标并明确了5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协调;二是编制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三是加大政府对物流业调整、振兴、创新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五是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5、北京市商务委全面落实全国“两会”商务行业安全保障工作
为做好全国“两会”商务行业安全保障工作, 北京市商务委提前着手, 早计划、早部署:一是加强领导和部署, 北京市商务委于春节前成立了商务行业全国“两会”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并于2月10日召开了区县商务部门视频会, 对做好“两会”商务行业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二是完善台账, 针对今年代表委员住地变化情况, 对2009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周边200米范围内规模以上商业零售和餐饮经营单位台账进行调整和完善, 确定了161家重点监管单位;三是全面开展安全检查, 从春节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抓治理、促安全、保两会”为主题的安全大检查活动。对涉及代表、委员住地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和丰台五个区, 要求区商务部门对住地周边重点单位落实全覆盖的安全检查, 北京市商务委对区县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督促各经营单位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依法加强安全管理, 为与会代表、委员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6、东城:促销活动确保春节餐饮市场繁荣
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 北京市东城区商务委、区商联会在全区组织开展“龙腾虎跃过大年”等商业文化促销活动, 吸引了大量商家和消费者积极参与, 东城餐饮市场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年夜饭销售火爆;二是品牌餐厅成为节日市场销售的龙头;三是餐饮企业创新服务, 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氛围浓厚, 既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又有力地促进了餐饮市场的繁荣。
春节期间, 东城区商务委组织组织区内国家级特级一级酒家酒店、特色餐厅参加了“2010年春节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年夜饭”评选, 推出美味斋餐厅参加了北京市“年夜饭带回家吃”活动。在“2010年迎新春百家特色精品菜点展示会”中, 东城区花家怡园、七彩云南、饭前饭后、鼎香渔港、乙十六、风雅阁等六家餐饮经营单位获得了优秀奖和最佳年夜饭奖;东城区商务委和东城区饮食行业协会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行业协会及各企业推出了系列优惠酬宾活动和特色服务, 将实惠真正让利于消费者。从年三十夜至初三, 华育宾馆、北方佳苑饭店、社科博源宾馆, 以及中安宾馆、华峰饭店等企业推出的“家庭团圆宴”、“朋友聚会宴”、“商务团拜宴”场场爆满。各中、小旅馆在年三十晚上免费为顾客送过年饺子, 使滞留在京顾客过上一个满意的春节。簋街在春节黄金周期间各餐馆均开展打折优惠;赠送菜品或礼品等活动, 吸引了大量食客前来就餐, 特别是大年三十年夜饭火爆, 有包间的餐馆基本客满, 部分餐馆的散座也订出7成以上。
据东城区商务委对部分重点餐饮单位监测数据, 年夜饭、桌宴销售良好, 日均包桌超过150桌, 日均接待客人超过5600人次, 7天共实现营业额515万。其中, 海福湾节日期间营业额26.8万元, 同比增长42.34%;东来顺等火锅类门店节日期间营业额62.25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8.09%。
7、十五个区县启动服装开启式干洗机专项治理工作
2月11日, 市商务委、市环保局、市工商局联合召开了“北京市服装干洗行业开启式干洗机专项治理工作会”。
李薇薇充分肯定了洗染服务行业在提高首都人们生活品质, 满足市民洗衣服务需求, 服务奥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对在全市全面启动服装开启式干洗机更新改造工作提出了要求。李薇薇强调, 要从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高度, 正确认识服装开启式干洗机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做好干洗机更新改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按照“统一协调、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区县为主”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认真履行职责;要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和补助标准, 认真做好开启式干洗机更新改造和验收工作。
8、宣武:区商务委与广外街道共同探讨2010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方案
3月3日, 宣武区商务委宋伟主任、周振波副主任一行, 到广外街道办事处调研, 就2010年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方案完善及广外商业规划, 现代商务发展, 以及资金支持等问题, 与广外街道办事处书记缪剑虹、主任王其志等街道领导进行深入探讨, 双方达成共识。
一是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品牌茶事活动之一, 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协会参与, 逐步迈向市场化运作;二是本届茶文化节, 更注重突出国际化、现代化、精品化的特色, 政府主办的活动要体现小而精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协会、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积极利用各方面资源, 充分体现企业需求;四是初步草拟本届茶文化节组委会框架, 以及由政府主办的活动。确定了对于茶协会、茶商各项自主活动, 由组委会整体协调并统一安排各分项活动时间。拟将茶文化节举办时间相对固定, 具体时间报请区领导确定。
9、崇文:商务委就台湾商务区招商工作进行调研
1月21日, 崇文区商务委主任孟志军一行到北京兴隆置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调研, 崇文区商务委副主任范文华及相关科室负责人陪同调研。
孟志军在听取了公司负责人在建商业项目——前门东侧台湾商务区的情况介绍后, 分别从特色商业区规划、招商引资、经营业态、商业定位、目标客户群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他指出, 第一对于该项目, 首先要注重引进台湾本土原生态真品, 坚持业态内容的本土化;第二要重视经营主体的在地注册、在地管理、在地纳税、在地统计工作;第三要围绕“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积极利用优质资源与北京市的跨国总部优惠政策对接, 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孟志军称, 崇文区商务委将进一步加强服务和指导, 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 0、通州:电子商务联席会明确近期工作任务
近日, 在通州区电子商务联席会上。明确了近期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
首都改革 篇8
一、聚焦抓创新、促升级,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良性互动,提升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龙头作用,在现有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聚焦科技金融、人才等关键环节,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改革措施。围绕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京落地,加快实施12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等创新平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制定实施京津冀区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组建区域创新联盟,建设科技大数据走廊、张北云计算基地等创新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是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巩固壮大优势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落实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保险产业园,支持新三板持续扩容、区域性股权市场发挥功能,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祥云工程,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服务新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以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提高商务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家政、维修等行业标准,推进基本便民服务在城六区社区全覆盖。
三是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集中精力做好“白菜心”。抓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用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组织实施八个新兴产业专项,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研究设立“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基金,在高端制造、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15项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推进一批示范项目,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抓好企業技改升级,严格按照技术改造目录,加快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四是以新供给创造新消费。培育发展型消费供给,顺应以生活消费为主向以发展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加快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培育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新兴人文服务业,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品质提升型消费供给,促进大众日用型消费产品品质提升,让民众方便买到品质放心、功能新颖的日用品,发挥工艺美术和非物质遗产优势,丰富京味特色的中高端产品供应。增加绿色消费供给,鼓励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实施促进节能减排家电消费政策,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健康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二、聚焦补短板、增供给,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今年将燃煤总量控制在1100万吨以下。淘汰20万辆高排放机动车,提高新能源车、低排放车使用比例,完成3000蒸吨左右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实施40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抓好节能奖励机制,激励全社会节能。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项目落地,力争今年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6%,启动实施新一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农村地区污水治理规划和政策,将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0%。全面推进八达岭长城地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西部山区旅游廊道规划,重点推动通州北运河湿地等项目落地,推动房山长沟、大兴长子营等大尺度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确保完成新增造林16万亩、新建城市绿地400公顷的年度建设目标,为首都市民亲绿近绿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围绕交通拥堵治理,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建设S1线、8号线三期、6号线西延、17号线、19号线一期等线路,推动建设苹果园和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地铁+地面公交”的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P+R停车场随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主体工程同步推进。围绕地下管网建设,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50公里、污水和再生水管网300公里,改造老旧供热管网300公里。启动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线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统筹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校长和教师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多种方式增加学位供给。制定实施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促进社会办医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聚焦降成本、激活力,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关键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焦点在企业。针对当前快速上升的经营成本给企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的问题,必须打好“组合拳”,通过改革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和价格成本,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首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实施《北京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本)》、市级核准事项减少了65%的基础上,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投资清单管理,实施全市投资项目统一代码制度,加快落实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重点领域审批服务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不必要的干预,切实增强企业投资自主性和发展积极性。
二是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建立和完善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全面落实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和公共服务领域PPP实施意见,围绕生态环保、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动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电网投资建设和售电侧业务。在轨道交通领域探索ABO(授权—建设—运营)模式,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建设运营融资能力。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项目收益票据、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北京版”专项建设资金,多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首都改革】推荐阅读:
首都人才07-02
首都剧场11-03
首都经济贸易05-26
文明交通,为首都添彩08-28
首都经贸大学考研08-12
首都师范大学初试10-26
北京,美丽的首都作文11-03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11-30
首都师范大学915真题07-05
首都机场全套管理流程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