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24-07-25

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通用7篇)

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篇1

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为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首都人才工作,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战略。

战略背景

人才问题是关系首都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首都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首都人才工作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其他省市相比,首都人才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综合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事业开拓空间大,发展机遇多;尊才尚贤传统久远,文化包容性较强;教育培训组织发达,人才培养能力突出;人才资源丰富,人才整体素质优良。这些优势为北京地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不少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需更新;其二,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人才资源开发存在体制性障碍,用人机制不活;其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其五,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创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就迫切要求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路,认真制定和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为首都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为“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在首都整体发展中的升位,标志着首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新的转型。以此为契机,首都人才工作将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愿景与目标

1.战略愿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紧紧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完善现代人才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构建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整合人才资源,激活人才资源能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智力汇聚、人才资本持续增值、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人才竞技之都,努力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新局面,不断为首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战略目标 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首都人才资源的存量和吸纳优势得到更加明显发挥,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取得更大成效;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取得实

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吸引和组织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奥运工作者队伍,加大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人才和智力吸引、使用和流动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创业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人才工作新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人才工作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型基本实现。

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首都特点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人性化”的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专业化的首都宏观人才管理体系是重要基础,现代化的人才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是制度保证,社会化的人才资源管理研发与服务体系是关键环节,人性化的创业发展环境是社会保障,四者有机统一于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之中。

3.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原则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都人才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三个基本点,即:牢固确立法人单位作为用人主体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个人成长发展的积极性和愿望成为人才发展的基本动力。为此,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应遵循以下原则:党管人才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发展原则;市场配置原则;分类管理原则;法治原则。

战略对策

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完善现代人才资源基础设施,以构建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为核心,整合首都人才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建适合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

1.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形成有力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规范人才管理工作职责和流程,明确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建立规范的人才管理工作流程,并对各行动计划进行分解和部署,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促进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组建人才资源咨询机构,为首都人才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2.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激发人才工作活力以职责管理为中心,深化以“转变一个方式,建设‘两个系统、四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管理从职务管理为主转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建设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和干部管理决策系统,完善干部发现选择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和干部监督激励机制,把干部评价、选择、任用、考核、监督、奖惩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负责人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由行政管理向出资人管理转变,由党政班子集中统一管理向突出企业特点的分层分类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

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将业绩考核与奖惩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经营过程的监督约束。

以岗位管理为基础,深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制度改革,完善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工作体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进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

以保障人才权益为目的,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努力建立国内外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

3.注重人才能力建设,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开发系统,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干部培训和开发体系;启动“北京市定制化培养”计划,改革首都高等教育体制,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培养模式,更大规模地开展企业与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培养;实施人才资源专业人员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员的配置等措施,尽快提升北京市人才管理相关工作部门人员、各单位组织人事工作者及各级管理人员的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建设一支职业化的人才资源管理队伍。

4.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市场配置作用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首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化人才资源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首都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人才资源产品和服务研发工作,全面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培养“三高一化”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首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在党政机关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知识与能力、善于治党理政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发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且居世界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医疗、卫生、新闻、法律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级专家;培养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带头人及在各学科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专家,培养造就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在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中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大力加强城乡适用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统筹协调首都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竞争能力加快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科教文卫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成长搭建舞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氛

围。健全人才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首都人才资源合作组织”,建立环渤海地区人才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人才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战略实施的领导与监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举措,切实抓紧抓好。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按照全市总体部署,结合自身职能和本地实际,围绕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落实首都人才战略的具体规划。要把首都人才战略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和评估。要建立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信息追踪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来源:《北京日报》(责任编辑:李静)

网站:

网站发表时间:2005年03月14日15:56

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篇2

1.1 首都经济圈概念的提出

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在2011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 “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战略构想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来, 2012年,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位居区域规划的首位。

首都经济圈指以首都北京为核心城市的城市群, 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 是中心城市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其具体区域及功能划分如图1所示。

1.2 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

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曾出现过“1+6+3”方案、“1+9+3”等多种方案。目前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 确定为京津冀全部地区, 具体规划在2014年出台。

2 首都经济圈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京津冀协同发展, 也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2.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要求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同时就如何推动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 2014年2月26日国家专门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会, 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 并要求京津冀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城市发展的共同必然需求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首都经济圈所涉及的京津冀三地区产业协作日益加强, 目前该区域已经形成了钢铁、能源、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等产业集群, 特别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已成为京津冀的主导产业。同时京津冀区域产业优势互补明显, 以2013年统计数据, 天津人均GDP全国第一;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全国第一;河北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京津10倍。

对于北京而言, 北京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长, 需要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

对于河北而言, 要改变首都周边贫困差距, 就要根据首都未来发展方向, 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 科学进行河北省的定位, 包括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布局、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 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河北省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将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构筑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 石家庄、唐山两大城市为区域中心, 其他设区市为支点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对于天津来说, 不仅要实现京津双城联动发展, 还要努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

2.3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京津特别是北京, 受限于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等因素影响, 再加上改革滞后的制度因素的阻碍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乏力, 急需周边地区协助构建一个可以支撑大城市发展的空间。

2013年, 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 占全国10.9%但远低于国际上著名的都市圈。以日本大东京都市圈为例, 其创造的GDP差不多占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 京津冀区域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衡水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的人才培养规划

3.1 总体思路

3.1.1 发展原则

衡水市融入首都经济圈后, 应充分考虑“服务首都, 借力首都, 对接首都, 一体化发展、创新发展”的五大发展原则。

基于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产业水平等客观条件, 衡水应借助其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 吸引战略投资者, 优化自身的要素组合, 借势发展。衡水既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减少与首都的落差, 又要做好首都的“南护城河、绿色生态屏障、水资源调蓄库, 保证首都安全用水并提供绿色生态食品, 同时要把自身打造成吸纳首都高端生产要素的市场。在服务首都、借力首都、接收产业转移、进行生态补偿的基础上, 积极进行基于自身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强调自主创新、错位发展、科学发展。

3.1.2 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基于以上的发展原则, 未来衡水发展的功能定位应为:充分利用衡水市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利用经济发展的增长势头, 结合特色产业优势, 做好与首都经济圈政策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 提高服务首都、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力和高端要素的承接能力, 打造“223”工程, 即打造“两个中心” (京南交通枢纽中心、京南商贸物流中心) , “两个示范区” (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 “三个基地” (首都经济圈的京南生态屏障基地、首都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生态湿地旅游基地) 。

相比河北其他地区而言, 衡水的优势集中于实力雄厚的第一产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上。衡水应依托这三个优势, 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势, 加强同北京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等方面的对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运输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产业, 将衡水市建成服务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先行区。

3.1.3 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拓展化“三化”互动的原则, 以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民族文化产业为重点, 不断提升产业结构, 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 为首都经济圈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2 人才培养规划

3.2.1 教育业发展

首都经济圈的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孵化园区的建设, 需要有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运行保障。衡水市独特的教育资源, 使之具有丰富的优质人才储备, 可以有效承接首都经济的产业转移。在衡水建设高科技技术园区, 使其具备承接首都高端产业转移或者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

配合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吸引北京高科技企业前来落户, 相信大批经过京津高等教育的衡水优秀人才会随之回到家乡发展, 促进衡水产业更快向高科技、新能源方向发展。

强化与京津地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衡水目前仅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 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6个, 地区普通高校2个, 科技研发和高级人才的支撑薄弱, 导致其产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建立双方联合研发、人才交流和培养、成果转化的机制, 为首都经济圈中为衡水服务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3.2.2 依托高校培育人才

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密度相对较弱的情况下, 衡水市应结合三大产业发展对策, 依托本市唯一的本科培养院校———衡水学院, 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研发资源, 开展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 将原有劳动力资源的技能培训工作纳入衡水学院建设发展中来, 通过就业训练等手段加快现有产业人才质量的提升。

第一, 合理设置学科本科专业。衡水学院应根据本市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点, 按照新、专、优的要求对现有专业重新定位, 结合自身学科建设条件, 合理进行专业建设调整, 在现有学科门类基础上, 重点培育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发展, 培育可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品牌专业。

根据《衡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衡水市2011-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资料整理得到。

第二, 建立高校、政府联合培训机制。结合各县 (区)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以市级工业园区产业用工为核心, 依托衡水学院教育资源, 规模培训本地产业人才。利用衡水学院在场地、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的现有资源优势, 建设集办公、教学、实训、食宿、健身为一体的就业训练基地。合理配置高校和政府两级培训资源, 推动技能培训向中高端人才发展, 向骨干优势专业集中, 形成高、中、低合理配置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最终形成本地技能性人才优势资源的聚集, 支撑衡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4 结语

本文以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背景, 结合衡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衡水教育业发展的思路, 及其衡水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设置, 强化相关人才的培养, 但研究主要基于相关概述知识内容, 需更加强化衡水在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相关问题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衡水市黑龙港流域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 .

[2]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 (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百名领军人才引领首都创新发展 篇3

为首都发展培育高端人才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介绍,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这为首都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在国家和北京市先后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也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部署。科技领军人才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中坚力量。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首都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巩固首都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将促进首都高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首都科技现代化,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率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高端创新型人才保证。

实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引领和带动,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的领军人才。形成一大批卓越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创新作用,创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为首都率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高端创新型人才保证。

高标准选拔领军人才

2010年底,由北京市科委承担的“‘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重点人才工程,是实施首都科技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继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启动实施以来的又一个全市性的人才工程。该工程实施以来。市科委坚持高标准。运用新方法。强化服务支持,做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突出高标准,保证入选人才的高起点。在选拔范围方面。要求领军人才必须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北京”建设。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具有突出贡献的;在个体标准方面,要求领军人才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突出的科研能力、领先的科研水平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直接从事一线科研工作;要具备优秀的科研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要具备出众的个人魅力、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培养和带领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

二是运用新方法,保证入选人才选拔过程的科学性。选拔工作中。借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考察谈话的有效做法,设立访谈调研环节。组织12个访谈调研小组深入到提名人选所在单位,通过民意测评、个别谈话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提名人选的品德、业绩、业界影响力、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团队建设等情况。访谈调研的选拔方式改变了以往人才选拔工作“评审会”相对封闭、被动、平面化的评价方式带来的问题,对提名人选的了解更加全面。也使科技系统干部深入科研一线、了解人才及其团队,推动了科技管理从注重项目向关注人才和项目有机结合转变。

坚持“三结合”培育人才

杨伟光强调。要注重“三结合”,加强对入选人才的培养支持。在领军人才培养期间,一是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立足首都发展战略需求,适应首都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重点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始终把激发领军人才的活力、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结合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实际情况和需要给予一定数额培养经费,同时支持和引导所在单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可优先使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优先推荐入选人员领衔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要坚持创新与创业创效相结合。在创新上,全力推动领军人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取得科学成果或技术突破;在创业上。引导支持领军人才努力把成果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在创效上。积极促进领军人才成果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为领军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交易政策指导和中介服务。加强对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三是要坚持项目与计划资源相结合,把科技项目与领军人才培养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在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培养中的作用。发挥科技资源集成优势,全面服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对入选人员及时给予科研项目配套。推荐入选人员及其团队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对于入选人员在研项目和申报项目优先给予经费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对领军人才培养和支持作用。

选拔是基础,培养是关键。在“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发布会上,启动了第一期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据介绍。北京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和市委党校共同举办高级研究班,是建设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重点加大入选领军人才培养力度。畅通入选人员沟通机制,搭建入选人员交流平台。此次研修班重点突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人选人员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实质、国家及北京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凝聚加速科技创新和首都发展共识。

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篇4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怀柔区2010年水务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怀柔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水务局等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工作理念,高效优质地完成了各项水务建设任务。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第一,建设安全饮水体系,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我们加强了对自来水集团怀柔分公司的行业监管,抽调精干力量追踪化验城区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并着力解决了范各庄等72个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铺设管网总长965千米,一户一表2.1万个,引进和推广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净化水体,完善了“三证三卡五公开”及管理运行制度,确保水质安全达标。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区、平原和山区的“三元架构,网状覆盖”的安全饮水网络体系,全区30余万城乡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得到了保障。我们还加大应急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对水库进行科学调度,今年各类水源工程直接或间接为首都供水1.5亿方。

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涵养发展区、国际高端会议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和北京水源地的 1 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区从更新观念入手,多措并举,连续多年狠抓落实。2010年,在怀柔三山、北京香草世界等处,建成了由首部控制单元、输水管网、棚内小首部等组成的高科技设施农业精准灌溉工程;在红螺食品、红牛饮料和天元奥特等耗水量较大的5家企业实施节水技改;做好1000多套(件)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换装工作;科学核算洗车、洗浴等行业用水指标,严格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今年我区万元GDP耗水量下降了5%以上。

第三,建设四级治污网络,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对全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不断完善四级治污网络。2010年共在14个乡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73处,新建污水管网136.2公里。全区现有大、中、小型治污设施增至513处,日处理污水能力11.86万吨,污水综合处理率达63%以上。同时,我区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了《怀柔区餐饮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怀柔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多部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与相关人员层层签订责任制和协议书,从政策层面上确保了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促进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为保护首都饮用水源,创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涵养文明区做出了贡献。

第四,建设生态水环境,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提升怀柔 环境优美指数,为建设宜居名城提供水环境支持。我们按照循环水务的建设目标,相继完成了汤河口镇新地、宝山镇宝山寺、长哨营乡大地等市、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环境整治村及“栗花沟、水长城、白桦谷、西水湾”等特色沟谷的建设任务,优美的生态水环境使怀柔特色民俗旅游业声名鹊起,全区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游及相关产业稳步前进。第五,建设生态河道维护和治理体系,提升宜居指数。2010年,我们继续投入资金,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依照“四不准”(即:不准砍伐、不准放牧、不准乱建、不准经营)的原则,对全区500公里主干河道进行管护,保持了河道的自然景观。并通过边坡生态治理、湿地维护、封禁保护等措施,完成了大沙河、雁栖河、怀河等河道节点河段生态综合整治工程,总长64.5公里。同时,我区还实施了“滨河森林公园涉水工程”,对怀柔新城怀河和雁栖河沿岸总长11.4公里的河段进行生态综合整治,从而大幅改善怀柔生态环境,提高怀柔城区宜居品质,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我们还结合“一打击三整治百日” 行动加大了执法力度,多措并举,打击了盗采砂石、非指定区域钓鱼游泳和沿河占道非法洗车等违法行为,河道内规模盗采现象已经绝迹,非指定区域游泳和钓鱼得到了有效控制,沿河、占道非法洗车完全杜绝。

第六,建设清洁小流域,保护首都饮用水源。2010年,我们继续按照构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线”的理念,坚持“供水、污水、垃圾、环境、河道”五同步的治理原则,完成了北宅、岐庄和七道梁共3条小流域建设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同时,制定实施了《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生态清洁小流域污水处理设施管护办法》和《垃圾处理办法》,成立了近百人的清洁小流域管护队伍,并和管水员、小流域管护员逐一签订管护协议,切实加强了对已建小流域的有效管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的入库水质,带动了特色沟域经济的发展。

第七,建设雨洪收集利用工程体系,促进循环水务建设。我们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雨水的稀缺性和宝贵性,并通过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回用、渗透、调蓄等,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化害为利,改善水环境,缓解城市干旱缺水现状。我们坚持循环水务的理念,2010年在杨树底下等处新建10处雨洪利用工程,有效存蓄雨洪能力达到8.23万立方米,涵养了水源、营造了水景观、提升生了宜居指数,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八,建设水务管理体系,提高水务管理水平。通过努力,我们的水政监察大队、防汛办等部门工作人员实现了参照公务员标准管理,从而提升了执法工作力度,增强了工作积极性。为部分单位更新完善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完善了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控、异地会商,水务站与市、区水务局可实时进行信息互联互通。在全区建立了284个农民用水分会,并对 1000名农村管水员进行了三次业务培训,提高了水务管理水平。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市领导和市局领导对我区的水务工作非常关心,多次莅临怀柔检查指导工作。区主要领导也亲临一线调研指导水务工作,统一协调区水务、发改委、环保、国土等部门和各镇乡建立联动机制,使涉水事务的处置做到统一安排,连贯有序,怀柔“大水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确保投入,保证完工。我区及时与市相关部门就2010年度转移支付中涉及怀柔区水务工程的建设任务和资金指标进行了沟通。截止目前,我区共落实转移支付资金1.46亿元。今年全区累计共投入水务建设资金5.32亿元,其中区级投入水务建设资金2.67亿元,比2009年度增加了73.4%,有力地保障了水务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

(三)依靠科技,注重创新。在节水灌溉、安全饮水、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工作中,我们引进并推广了自动测墒仪、羟基自由基消毒设备、水厂远程检测控制系统和喷播护坡、挂网披绿、柳桩护岸等20余项高新技术和设备,有效地提升了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

(四)加强管理,确保实效。依法制定并实施了《生态 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生态清洁小流域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生态河道管护管理办法》等4个管理办法,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主体等措施,从政策和操作层面上确保了水务设施的正常运转和生态河道的有效保护。

(五)阳光操作,保证质量。完成了10多个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公开招标率达100%,招投标管理零投诉,未发生一起违纪违法案件。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怀柔区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务工作的全局,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来筹划全区的水务工作,计划实施以下工程。

一是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力度,与相关部门和镇乡协调一致做好水源保护和安全供水工作。

二是结合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该区域及相关辐射区的供水、治污、水环境营造、清洁小流域、生态河道治理等五大工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

三是加速清洁小流域建设。按照“三道防线”的理念,加速清洁小流域建设,促进区内重点沟域的产业发展。

四是完善安全饮水体系。统计核对农村饮水情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饮水工艺和设备,确保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 全。

五是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推广精准灌溉技术设备;加大对企业的节水技改,降低水耗;年内完成2000套件节水器具换装工作。

六是加速生态河道治理工作。重要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态治理工程、怀河及雁栖河综合治理工程、大沙河二期生态治理工程将在取得市发改委的批复后,第一时间组织施工;我们还将做好怀九河二期生态治理工程的相关服务工作,打造“人文怀柔、水乡怀柔、和谐怀柔”。

七是做好水务行政审批和水政执法工作,继续坚持“依法审批,热情服务”的原则,为重点工程和项目提供快捷的水务审批。同时,重点打击河道的违章建设、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盗采砂石和非指定区域野游野钓的行为。

八是加快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步伐。我们将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确保任何情况下群众都有水吃、不断顿。同时,防汛应急预案坚决做到科学合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九是完善“治污四级网络”。我们将不断完善“治污四级网络”,继续提升全区污水处理率。

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篇5

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注重立足教育督导重点任务,突出教育督导的前瞻性、有效性、服务性,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推进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各项教育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为促进首都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北京市教育督导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和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加强统筹、创新推动、把握重点、全面履职、务实高效”的工作思路,强化监督监管,加快健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督导方式方法,有效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不断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法制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有力保障和促进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

深入落实教育督导改革各项任务

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做好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统筹推动教育督导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关于深化北京市教育督导改革的意见》,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有效推动和落实教育督导改革的各项任务。依法依规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工作,强化督导评估与监测结果的使用。加强对各区教育督导工作的指导,推动区级教育督导机构职能建设。

健全完善教育督导职能体系

加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职能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制度,明确重点,统筹实施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加强对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的建设和指导,提升研究、评价与研修服务支持能力。积极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估监测机构,印发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工作暂行办法》。成立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委员会,建立教育督导评价智库。

加快研究制定北京市教育督导规划、政策、标准和规程

编制《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督导规划》。研究制定《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学校督导工作规程》和《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意见》等制度文件,研究制定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督导评估与监测评价的政策、标准、工具和规程,切实加强教育督导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基础。

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

切实做好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关于强化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部署要求,重点围绕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和区政府落实教育发展政策、履行办学职责、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督导评估和监测,切实推进教育政策规划、法定职责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继续开展对部分行业企业履行法定教育职责和办学状况的督导评估。加强对各区教育行政与督导工作的督导和调研指导。

积极探索开展综合督政工作

研究制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教育发展水平、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督导评估与监测评价的指标、工具与规程,结合研制工作试点开展综合督导调研。研究制定《北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的进一步落实。继续跟踪监测各区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县验收后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对各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的专项督导调研。

有效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导。跟踪督导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指标、工具与规程。印发实施《中小学校开放性实践活动督导方案》,调研中小学校综合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制定相关督导评估办法。继续围绕办学模式改革、“高参小”实施情况、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等基础教育改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调研。研究制定《重大教育突发事件专项督导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应急督导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北京市语言文字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和督导指标与工具,协同开展中小学体育、美育、特殊教育、条件装备适用与使用状况等专项督导工作,共同完成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开展的“护校安园”等专项督导工作。

围绕重点开展学校督导工作

加强学校督导的基础工作

深入开展学校督导工作调研,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关于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的部署要求,总结固化北京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工作的经验成果,研究制定《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深入开展学校督导工作调研,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校经常性督导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评价标准》《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督导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文件,统筹指导、规范实施、宣传推介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督导与评价工作,夯实教育督导的基层基础工作。

分类开展学校督导工作

以规范办学行为、德育、课程建设等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校督导工作,针对学校问题和需求探索开展诊断性督导。继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进工作督导调研。聚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协同开展职业院校贯通培养情况督导调研。开展对市属高校进行师德建设情况督导调研,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办法。共同组织开展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执行情况督导调研。完成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开展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关督导工作。

扎实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统筹推动中小学校督学责任区建设,鼓励各区创新督学责任区建设模式,有效落实督学责任区各项职责。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会,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进一步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建设,做好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评估认定和全国推进会工作。强化区级督导责任,围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课业负担、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等重点工作,有效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经常性督导。鼓励各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基础保障工作。

切实加强教育评估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切实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市属高等学校的评估工作

落实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关于对中高等职业学校评估办法和要求,重点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试点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依据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开展普通高校本科质量评估的要求,研究制定市属高校专业评估方案,适时开展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组织开展普通高校审核评估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继续做好研究生论文抽检工作。

切实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根据教育督导评估重点工作的需要,统筹做好相关监测评价工作。开展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充分运用中高考成绩和各区相关测试成绩,探索研究实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有效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质量评估监测重点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指标、工具与规程,探索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评价、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监测评价,开展高中普及化发展水平评估监测调研。继续完成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年报。继续做好区域教育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适时开展针对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测。完成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部署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艺术学科质量监测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关监测工作。

着力加强教育督导履职能力建设

着力加强督学队伍专业化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督学管理的意见办法,研究制定《北京市督学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督学任职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施督学队伍的分级管理。做好北京市第十届督学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督学队伍的选配,优化队伍结构。研究制定《北京市督学培训大纲》,编写出版督学培训教材,完善培训师资库和课程库,创新开展责任督学培训工作,办好督学大讲堂,增强督导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快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

搭建教育督导信息化整体架构,以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为基础,完善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强化数据应用分析和安全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整体建设与应用。指导各区加强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推进市区两级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有效衔接。

加强教育督导合作交流与宣传

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督导协同协作机制,签署京津冀教育督导交流合作协议,构建以京津冀教育督导交流合作为基础的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与国家教育督导办联合举办全国教育督导研讨会和京津冀区域教育督导工作研讨会。创新宣传、信息与报告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多渠道、多媒体作用,用好教育督导“一网三刊”,加大重点工作、重要节点教育督导新闻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全市教育督导的改革与发展。

继续做好教育机关干部联系中小学工作

首都博物馆的调查报告 篇6

一、两博物馆概况:

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 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首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如:《北京历史文物陈列》、《元大都历史陈列》、《老北京春节民俗展》、《馆藏历代陶瓷、书画真伪辩识展》、《北京历史文化展》等数百项。内设: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文物库房、社会教育区、业务科研区、行政办公区、综合服务区和地下车库等。新馆以完善的功能,先进的设施,跻身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览、修复、研究、教育、交流融为一体。

首都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还是北京市举办礼仪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民群众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 建筑设计重视博物馆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图以清晰的、简明的、富于逻辑的方法处理好各功能区间的关系。主要的功能区分为:展陈区、社会教育区、综合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地下停车库、行政办公区、安全保卫区、藏品库区、设备区。

文物安全的环境监控:首都博物馆采用恒湿不恒温的先进、独特的智能化空调系统,将文物库房和展厅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控制在2%以内,极大地保证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时又使展厅温度随外界自然气温有一定幅度的浮动,获得较好的对人舒适度。

观众现场服务:在博物馆各大门内、大厅均安装调查导览系统,让公众自由地浏览、查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调查信息。售票验票系统出售本馆的全价、优惠价等各种调查券,能够自动识别调查券的真伪、面额,并允许观众当天即使中途临时出馆、仍可返回继续调查。 信息化服务:信息技术将以往历史的音视频数据数字化所建立音视频节目数据库和点播系统,可让观众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电话拨号自由地点播想收听、收看的曲艺、戏曲节目。多功能报告厅:通过数字化网络、电台、电视网(有线/无线)和现场视频直播、数据网络交互式播发、后期电子出版物制作,实现现场会议与网络会议的相结合。互联网用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浏览本馆局域网的方式实时地参与现场学术讨论。展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既便于观众有选择地调查、缩短调查路线,又便于安防管理。宽阔的展厅面积和充足的

高度,也为丰富多样的展陈设计提供了理想空间。3000余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将为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平台。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为举办最珍贵级别的文物展提供了条件。

数字放映厅超宽视角弧形银幕,可播放高清晰数字影片,该设备分辨率为国内外目前最高;目前第一部影片是《辉煌的北京》;今后将制作立体数字影片。

为每一位调查的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完善先进的设备设施为基础,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原则;

接待服务拥有多语种服务咨询、物品寄存柜、公共饮水台、休息座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并为残障人准备了残障人电梯、轮椅、残疾人电话;为婴儿准备了婴儿室、童车等。同时配备了6台为残疾人士或不方便行动的人使用的触摸屏。 导览与讲解服务为观众免费提供多语种导览图、展览的中英文版展览彩页;提供多语种讲解员讲解、专家讲解专场;触摸屏查询电脑、多语种智能化语音导览机,以及在全国率先采用的多语种个人掌上电脑(pda)导览。休闲经营服务餐厅、咖啡厅、茶室、纪念品商店、书店、自动取款机、邮筒、公用电话等设施对观众开放。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 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余万件,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动物陈列按系统发育顺序展示了现生主要动物类群,反映了动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历程。植物陈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细菌、蓝菌,真核生物的藻类、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标本及生态照片,展现了诸位的多样性,再现了植物演化的历程,反映了植物对动物、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古生物陈列踏着史前生命的足迹,通过大量的化石标本展示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由变温到恒温、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历程。人之由来陈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历史进程,以及个体的人十月怀胎的诞生过程,勾画出人类自身的发展轨迹。恐龙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恐龙复原,配以声光电,让观众仿佛回到了亿万年前的远古生态环境中,因而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乐园。

二、博物馆的历史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同时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北京也充满着竞争活力和令人窒息的压力。对于生活于钢筋水泥森林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来调节一下神经,细细体会一下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过怎样的辉煌。于是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走进了位于北京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古今交融,大气十足。从外面看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成。据了解,这种设计源自于对历史与未来的描绘,传统的材料与现代的材料并置,倾斜的青铜体破墙面而出,生出文物发掘的意象;悬挑的大屋顶融入中国传统出檐的设计手法;悬挂式框架砖墙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线;广场的起坡烘托了宏伟的巨构,也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充分体现了博物馆沟通古今的功能,使人在进入馆内欣赏文物之前就油然而生一种对历史的崇敬和向往。

进入宽敞的大厅,迎面一座大型景德街牌楼,这块牌楼是新首博中最大的文物,原来竖立在历代帝王庙前,后来被拆除,但所有的构件一直保留着,如今重新复原,被很好地安置于博物馆内。可惜的是,调查时由于准备不足,我没有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座精美的文物。因为印象中文物都是残破不堪晚景凄凉的,它这般光鲜亮丽地站在我面前,我反而以为是现代人的仿作。环顾馆内,会发现这里设施新,场地大,北部有绿色文化广场,东部有下沉式竹林庭院,翠竹环绕其间,阳光温和地洒在地面,你会感到一种历史情怀扑面而来,缅怀历史,这样的环境是再适合不过了。馆内主要是圆形展馆(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倾斜的青铜体的室内部分)和方形展馆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古都历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篇,瓷器,玉器,佛像,书法绘画等十几个展览。根据兴趣,我主要选择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进行了详细调查。

历史文化篇的展览运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向我们展现了北京自史前原始部落开始,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过程。一对出土于房山琉璃河1193号大墓的青铜酒器克盉和克罍是北京最早建城历史的实物证明,刻在其器盖内壁上的铭文证实了燕国始封地就在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这就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还有东胡林人的项链、骨镯,老山汉墓出土的凤纹棺罩,金陵铁剑,修复白塔寺时意外发现的密封册、经书,科举考试的试卷和作弊的夹带,乾隆皇帝的缂丝龙袍等,各种珍贵文物,无不让人流连忘返。馆内通过声、光、电等各种高科技的运用,再现了元大都积水潭码头、明北京保卫战、五四运动、开国大典等历史画面和经典镜头,这样一个展览看下来,我们仿佛沿着时空隧道走了一遭,又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见识到了我们祖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北京也展现了其作为一个千年古都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城建篇则着重从地理格局、城市建设方面介绍了北京城的演变,展现了其西拥太行,东临渤海,北依燕山,面南称王的霸气。永定门城楼的木牌匾、已经消失的清代大理院建筑模型、记录着等级制度的6种清代宅第大门146组件文物与大量图表、照片构成的展厅记录着北京城建筑历史的沿革。最让人兴趣盎然的是老北京民俗展,在这里,由四个专题洞房花烛美姻缘、降龙诞凤添人丁、古稀大寿福如海、爆竹辞旧迎新春组成的展览,反映了老北京生活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时展现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和胡同文化。复原制作的实景门楼、四合院大门的实物、门墩、上马石等胡同实物,让人如临清末民初的老北京。在胡同人家,以一位老北京的回忆自述,串联起人生礼俗的种种事项。在婚礼厅,鲜艳的洞房,精美的家具,还有各种婚庆的用具摆放整齐,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真正的婚礼现场。而年俗专题里一组精致的面人则给我们展示了老北京人过年的喜庆和热闹,请佛龛、请财神、买窗花、花炮、黄历、风筝、买年画,对联,花灯,还有精巧的麻将和牌九,大人小孩可以说都各得其乐。展览还布置了一块儿童游戏区,里面摆放着毽子、兔儿爷、九连环、七巧板、陀螺等老北京的`玩具,以及《三字经》、《百家姓》等书籍,小朋友可以免费在这里玩耍。

由于时间不允许,对青铜艺术、瓷器艺术、佛像艺术等其他展览,我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虽然与它们只能是匆匆的一面之缘,但那种平静之下的震撼力必定会在我心头留下最强烈的烙印。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十分羡慕北京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不光是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这些,即使走在大街上,有名的景点、文物也是俯拾皆是,在这样一个城市的人们里一定生来就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回头想想自己的家乡,那是一个安静闲适的海边小城,虽然有着优美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但是作为一个城市,历史却太过短暂,显然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因为也就少有文人墨客闻名于世了。与我同去博物馆的朋友也是老乡,去的路上还说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评价家乡是文化沙漠,这种状况的确让人痛惜。但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日之功,必定是几代人的积累和付出,所以我深切感受到不管在哪里都要奋发图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期将来有一天能回报家乡对自己的哺育,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实,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明,也在不断破坏着旧的文明这是永恒的法则。于是,我们就通过博物馆这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而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文明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重重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在首都博物馆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为我们祖国灿烂的历史文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博物馆都被建立成爱国主义基地。在这里,面对曾经的辉煌和强盛,想不爱国都难,同时,馆内先进的设备也让人叹为观止。比如,目前世界上首次用于博物馆的全息立体放映技术、标准的多媒体影院、休息区触摸屏导览系统、音视频节目数据库和点播系统,甚至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或者电话拨号自由地点播所希望收听、收看的曲艺、戏曲节目。通过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作用,每一个进馆的人都会激荡起深深的爱国情怀,当然,对我们的首都北京也是充满崇敬。

然而,在这些崇敬与热爱之后,我却突然而生一种惆怅。纵然新旧更迭是历史不变的规律,永恒的法则,那我们就可以真的肆无忌惮地破坏与重建了吗?有多少静静躺在博物馆的文物本还应该站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并没有到寿终正寝的时候?难道所有的历史都将化为文物、音像、图片和记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老北京的历史不应该仅仅在博物馆里看到,更应该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老北京离我们远去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拆迁、危改、市政建设一点点的把老北京吞噬掉了,然后把它的残垣断壁变成文物装进博物馆,但博物馆里的老北京收藏和现实中的老北京毕竟不是一回事。我们实实在在生活其中的北京失去了这些老的东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又从何谈起呢?在城市的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的历史又在承受怎样的灾难啊!在新华社记者王军所著的《城记》一书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一批文弱的读书人为保护历史遗产所进行的艰苦的斗争。据说,上世纪50年代在那座精美的景德街牌楼被拆除的时候,梁思成曾经痛哭不已。而毛主席给的评价是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今天,我们看牺牲掉那许多历史记忆而建造起的新北京城,似乎并没有多么让人舒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甚至有许多人在公开或私下地讨论着迁都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的文物古迹被拆毁,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却涌现出许多弊端。我们不禁要重新认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城市究竟该怎么发展才能获得双赢?而其实巴黎很早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巴黎为了完整保护老城,在1958年将城市的新的发展放到了老城之外的拉德方斯建设。新城既有工业,又有办公楼、事务所和其他公共设施,以便为居民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情报、通讯、行政管理、文化、商业和娱乐等设施被安排在了新城的中心区,使得新城居民能在工作、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享有与巴黎老城同等的水平。由于新城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营造了优美的环境,所以较之老城,更具魅力。同时,巴黎政府力图保持老城特色,新建筑的建造和老建筑的改造都要经过严格审批,一些不重要的老建筑改作他用时,内部可以变化,但老的外墙必须保留,以维持老城的整体效果,每年还要斥巨资维护它的古建筑。我们的近邻印度首都新德里也是这样的情况。德里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过去的城市,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班度族曾在此建都。它又是印度历史上7个王朝的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可以说是印度历史文物的宝库,这一点与我们的首都北京市多么的相似。而新德里是于19在旧德里南面的荒野陆续兴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座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这样的规划,既给了新城充足的发展空间,也有效地保护了老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实这样的设想我们不是没有过,五十多年前,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两位富有前瞻性的建筑师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城市规划原则,大胆进言: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设想了一套新北京和老北京辉煌历史遗存相映成趣、携手发展的城市蓝图。只可惜,当一个纯粹的城市规划问题上纲上线为一个政治问题时,一个时代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它的伤痕和烙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的决策者们仍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其中的错误。不仅仅是首都,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发生着这样的悲剧,比如杭州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杭州繁衍生息,史称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更是大自然赐予的人间天堂,尤其是西湖,正如苏东坡七绝所赋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境界,无论是每一天阴晴显晦、雨雪雾霭的天气变化,还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异,她都显得十分出众,赋予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然而,在11月1日的《南方周末》上,我却看到了西湖边即将耸立起一座85米的高楼的消息。在利益的诱惑下,现在西湖岸边被越来越多试比高的摩天大楼挤占,从西湖往东看,早就没有可以与其风景相媲美的粉墙黛瓦中式建筑了。现代化的进程,使得西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不难想象,如果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西湖也要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被我们供奉在博物馆中,静待着后人观赏凭栏感叹了。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曾经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切的真相,其实走进博物馆就是一次读史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更直观,更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东西可能很多,但是真正关键的遗产却只是一小部分,而这很少的一部分却在城市发展的名义下被无情地摧毁,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无异于切断了历史的联系,割断了生存的命脉。就在今天,我还看到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造成了许多文物遭到损坏的新闻,面对许多文物工作者无奈的面孔,我想我们该怎么向子孙后代交代?为什么历史在我们的手里断层?我想博物馆的作用不在于仅仅是缅怀先人,回顾历史,更大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现在,保留一座完整的老北京已经是无从谈起,支离破碎的老北京也在迅速消失。首都尚且如此,别的城市可想而知。如果每个城市都失去了其自身的特色和历史的传承,我们的国家将如何自立于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啊!亡羊补牢,尤未晚矣。历史不能重来,是时候让我们更投入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制定合理的规划,科学统筹城市的发展了,唯有如此,才能给我们的后代多一些身临其境的机会,少一些辛酸的怀念和纪念。

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7

一、首都经济与河北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 首都的城市压力过大。

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 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 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在北京发展中, 也面临着“单中心”城市格局造成的空间资源约束加强、创新成果转化腹地不足、支撑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造基地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 环首都圈河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环首都圈的河北省经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面临多方挑战。主要表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 聚集不足、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经济外向度比较低, 城市首位度高, 城镇体系存在缺陷、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格局尚未形成等。例如保定市向来有“北京南大门”之称, 其下辖的涞水县与北京房山区相连, 2009年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 而房山区却达到了8000多元, 相差近7倍。另外河北一直以来处在京津合围之中, 然而为了保障京津地区的发展, 河北省一直在贡献人力、物理, 有限的资源流向北京地区。一些具有高污染的行业, 一些传统工业都从北京撤到了河北, 这也是河北离北京很近, 却一直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原因之一。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是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施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着眼为国家大局服务, 为首都北京分忧, 对河北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

从2003年起河北就试图打造京津冀一体化, 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其中, 京、津两市虽处在一个经济区内, 但行政地位、经济实力相近, 缺乏珠三角区域系统行政同属一省那样的共同利害关系, 也缺少长三角区域系统以上海为绝对中心来统领整个区域的内在凝聚力。京津在以往的产业政策上求大求全, 均强调°一个不能少, 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 使得产业结构趋同加剧和封闭严重, 许多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以港口建设为例。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 但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却并不理想。北京与天津和河北的合作则只占极少的比例, 在上述情况下,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的可能性更大。

二、发展首都经济圈的必要性

(一) 首都经济圈提出背景。

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 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战后日本经济圈的建设即按此模式, 在打破行政分割, 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城市与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纵观全球, 几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环首都经济圈, 从纽约、东京、巴黎、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 没有一个是孤零零的城市, 而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无论是美国纽约都市圈、日本东京都市圈, 还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 创造的生产总值都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我国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 产生全国两成以上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 近四成进出口总额。

(二) 建设首都经济圈的理论依据。

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即国民经济总量和作为微观经济的个体经济行为之间的中观经济, 而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 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 又包括产业总体, 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迈克尔·波特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一文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的边缘状态,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 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以上这些理论等奠定了城市经济圈战略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借鉴了西方相关城镇群体空间的理论提出了中国式都市区 (Metropolitan Area) 、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IR) 、城市群 (Urban Agglomerations) 、城镇密集区、都市圈等概念。

(三) 建设首都经济圈的支持条件。

近几年, 北京到天津的高铁运营给城市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 北京到秦皇岛、唐山、石家庄等地的高铁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 以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正在形成。在承接北京发展资源的同时, 河北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制定政策, 为改善投资、居住、医疗以及人才引进等环境作出努力。北京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着实带动了周边河北地区的发展, 另从北京城市发展需求来看, 面对日益趋紧的城市资源, “环北京都市圈”确实为解决北京城市现状, 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症良方。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 有利于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

(四) 建设首都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 使北京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可以在资源配置、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诸方面, 与河北形成新的战略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从河北发展视角看, 环首都经济圈目前经济不够发达, 产业相对落后, 客观上也造成了很多产业难以实现与北京的有效对接。北京每年产生1.5万多项技术成果, 大部分并未在北京周边区域进行有效转化。总体上看, 现在已经到了推进首都经济圈内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三、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 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一般而言, 政府的行为目标、发展理念会导致政府的一系列方针、纲领、政策的出台, 从而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布局的变动, 关系着产业的成长与兴衰。因此, 政府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上, 河北省将出台四大优惠政策, 实施有差别的土地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改善管理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促进产业发展。这些措施充分表明了河北省政府的决心。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 产业分工决不是能够通过政策来调控的, 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产业真正的集聚, 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因为资本的张力只服从市场规则, 这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所以, 产业布局应该在尽量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下, 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对产业的布局和调整。

(二) 针对北京现有产业特点, 建立产业互补关系。

京冀之间存在经济优势的互补性, 双方应注重协同发展。要实现京冀产业上对接互补, 必须找准各自的定位, 在差异化中实现衔接配套、合作互补、错位发展。河北作为北京未来拓展的城市纵深, 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产业差异化。其中对于河北省来说, 要借势发展, 延伸首都产业链条, 使河北借势头、借条件、借产业链发展自己。以产城发展的模式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 同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料显示, 建于2002年的固安工业园区是河北省级开发区。它在规划设计上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一城之隅, 而是定位于大北京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北京南扩的第一站、廊坊城市新格局的起步区。如今, 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已拥有了“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环保园区”的头衔, 成为首都经济圈中不断增加活力的组成部分。

(三) 突出绿色的主题, 发展绿色产业。

打造绿色环境, 更好的突出绿色节能, 低碳环保, 注重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整个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的配套, 还是房地产开发, 包括城市综合体的建设, 每一个建筑物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都一定要充分体现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环保、持续性这几个关键词义。因为对这几个关键词不仅仅是中央对河北的要求, 更是北京的需求, 也是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这个战略里要求的。

(四) 促进产业创新, 形成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在要素综合实力的体现, 产业的创新、协调、兴衰动力等归根到底要通过产业竞争力来得到外在表现。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揭示了产业的兴衰变化, 竞争力由弱至强再到弱的过程, 显示了产业由“形成强大衰退”的过程。当产业竞争力强时, 有利于技术进步、扩大市场、吸纳资源, 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环境, 有利于新产业的形成和已有产业的发展。因此, 学习和借鉴国际的经验, 发挥后发优势, 注重信息化的要求, 规划要一步到位。在体系规划中发挥绿色经济、旅游经济, 包括新的环保经济在发展中应予考虑。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打造成特点鲜明的圈, 这才能体现为国家大局服务, 为首都北京分忧。

(五) 注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

城市圈产业的发展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 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也是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呼唤合作, 只有通过合作, 才能有效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节约成本, 实现共赢。当然也要鼓励适度竞争, 没有竞争, 同样也会带来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考虑到河北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以延伸产业链和发展产业集群为主体, 不断优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产品与行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与区域结构, 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既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又具有市场竞争力, 同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结构。14个区县, 地理位置和北京完全不同。每个县市在产业上要有所分工。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要处理城和乡的关系, 这样的绿色产业带通过城市体系, 城市群把它结合起来,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和谐发展。

(六) 建立实现产业发展的企业主体机制。

企业是任何地区经济的主体, 这就要求政府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 从多方面推进产业发展。对于首都经济圈而言, 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 其实力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发展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培育企业集团, 一方面靠政府扶持,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 是在市场竞争中经受磨炼而自然成长, 这样的集团才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 环首都经济圈的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也有实力不够和市场秩序不完善的问题, 因此培育企业集团更重要的是培育集团成长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

参考文献

[1].江世银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

[2].张琦.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上一篇: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细则下一篇:中学生开学讲话稿